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往事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02 21:3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往事读后感10篇

  《中国往事》是一本由[德] 顾彬著作,中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往事》读后感(一):观世界世界观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视角不同经历不同,世界自然不同。《中国往事》这本书就是从一个德国人的视角讲述一个别样的中国。作者顾彬算得上是一个造诣很深的汉学家,对中国有一种天然的兴趣,而且相较于飞速发展的中国,他对古代的中国更感兴趣。我们生活在现代,很少意识到现代化的中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建设方面类似的,污染空气暗淡天空灰色马路、忙忙碌碌的人……而顾彬更喜欢古代的中国、诗意的中国,他也努力带领我们去领略非现代中国的魅力。顾彬说,最先认识的中国人是庄子、李白。作为思想家的庄子,洒脱超然,遗世独立,作为诗人的李白,曾经希望入世,却又不得不寄情于山水。顾彬喜欢和中国的古人交流,希望通过他们了解中国浓浓的“异域”风情。除了思想家、诗人,顾彬还跟中国的现代诗人有着深深友谊:把他们的诗歌翻译成德语,协助他们在德国举办朗诵会,与顾城、谢烨、北岛私交颇深,喜欢与他们把酒言欢……诗人的世界总喜欢更浪漫,而顾彬能与他们神交,不得不说,他的内心深处,也是一个诗人,是一个能写出值得一读的散文文人。《中国往事》不止在讲故事,还在思索着更丰富人生。品尝着人间百态,值得一读。

  《中国往事》读后感(二):洋眼看中国 共建巴别塔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大潮的当下,同样有不少外国政治家、外交家、教育专家、中国研究学者、海事历史学家、汉学家、企业家等来到中国生活和工作。他们中有部分人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中国,汲于文字,这样的作品让我们中国人读来妙趣横生,同样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往往更有说服力。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中国往事》亦不例外。该书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顾彬对在半月刊《美文》上所开专栏的结集,颇有思辨性和哲理性

  在《忆当年》一文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汉学研究之路,从德国、日本再到中国,一路走来,脚踏实地。1974年他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汉语,自1995年任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西思想史,哲学与神学等,尤以主编的十卷本《中国文学史》、翻译的六卷本《鲁迅选集》享誉中外。

  在每一章节所引用的中外名家大师名言,很像是佛家里的偈语,意象纷繁,摄人心魄。比如《诗人之旅》中,引用波斯诗人、哲学家兼天文学家欧玛尔·海亚姆的诗句“与好友举杯觥筹/胜过一切虚伪之禁欲/若爱酒之人都将入地狱/则世上无人知晓天堂”。想必知道海亚姆创作过《鲁拜集》的书友不太多,而译者倒没有添加相关背景注解。这的确是个小遗憾

  在笔者看来,全书最具史料价值的是《碎片——忆顾城、谢烨》,还原了二者交往的最后岁月,也让二者的粉丝们对先前的过往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目录

  《中国往事》读后感(三):走过时代的人

  顾彬是一个很奇特又很丰富的人,特别是对于中国来说,他见过上世纪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的北京,见过那时的紫禁城,见过广州曾经萧条的镇海楼,见过还未繁荣的香港,小渔村一般的深圳。或许他对中国文化的感悟比我们都逼真的多,才能写出如此有韵味的散文,是的,是真的散文。

  本书是顾彬德文散文的中文译本,顾彬不仅用中文写作,也用德文写。众所周知,散文题材对语言的依赖度很高,往往此种文化中约定俗成表达,到了他国,直直翻译过去变成了不知所云。顾彬是一个体会到了真髓的人,他用德文写出了属于德文的散文韵味,恰恰这味道又是源自中国的。其间的复杂滋味,确实是读了才知道了!

  书中《香港沉思录》一文里,对香港生活的描述可谓是形象而一针见血,他这样写道:两条腿的鸡需要的远比圆木桶的鱼更少,不需要水也不需要空气,只需要一个用柴棍搭起的窝来抵挡风雨太阳,以及一个几乎准时交通工具,从一个柴棍厢去到另一个柴棍厢,无论柴棍厢的高度是否令人晕眩,宽度是否受限。读到这段时我正坐在地铁上,一读完这段,便是一怔——难道这不是今日香港市民写照吗?终日碌碌,往返于此间与彼间,乘着最准时不过的公共交通,仿佛世界在握,最后回到狭窄的出租屋里安歇。是真的安歇吗?其他大城市又何尝不是如此,广州上海北京,耳边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北漂,南漂故事。上下班高峰地铁上一张张木然的脸庞朋友总是和我重复一句话:生活只有苟且,没有诗和远方。在地铁上拥挤着,身边的躯体仿佛为这句话码了无数个+1,我似乎也被说服了。低头看见手中的书,视线触及描述中式烹鱼时,轻笑出声的我忽地醒悟,诗不正在手里吗?脑子里的远方亦从未远去。此文中提到了做鱼,对比了中西方对于吃鱼的不同态度,恰有我之前听到的一个观点类似:西方国家大多是不会吃整鱼的,甚至不吃多细骨头的鱼,他们钟爱大块的鱼排,不需心思便可大快朵颐。而世界的很多有文明渊源的国家,喜吃整鱼,能在那细小的骨头与肉中找到不一样乐趣,他们文化中的运筹帷幄,简称心眼子,也是与众不同的多。像埃及,像中国。

  此篇中从鱼头到鱼尾,做了详细生动的隐喻,或者说的明喻了。期间的妙趣,留着你们阅读时体会吧!有热爱如此,汉学散文不休矣。

  《中国往事》读后感(四):一个外国人的中国往事

  本书作者;顾彬(WolfgangKubin),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波恩大学汉学系终身教授、德国翻译家协会及德国作家协会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思想史、翻译理论等。翻译:朱谅谅,哲学博士,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师,福州大学跨文化话语研究中心研究员。字数:260千字;页数:288页。 本书是“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的散文选集,这本散文集收录了他有关中国的叙述:作者特别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学,既有对自己汉学之路的回顾(《忆当年》)的回溯过去,生命不是个体,而是所有人的;与古人的友谊,汉学系寻找远方,不可言状的解脱;在日本寻找中国,在日本发现中国美,作者喜欢暗示性的词,无法复制是作者最喜欢的词;屋檐传说,就算是最冰冷的书,也有最热烈革命在里面跃跃欲动,因为孔庙的屋檐决定了作者的一生,去北京学习汉语;长途跋涉,讲述了作者去中国的所遇所想;简单的生活,作者向往简单的生活,一起都有其定数,时间到了,便该落幕了;寻找,古代其实一点都不远,它就像我们的向往一样近,而作者也愿意寻找,它就是在地下的作者的过去;日常禁忌,那时作者与死去的皇帝关系比活着的人还要亲,因为忧愁现在,感伤过去;向往之最,始于向往,终于向往,作者把一切写下来,一切就这样结束了。 其实也有对被其视为第二故乡的北京城的感慨(《槐树之下》),还有他对台北、香港的沉思(《台北足球》《香港沉思录》)。在《与中国作家朗诵之尝试》一文中,他记录了自己与众多中国知名作家在朗诵时的接触与交流。怀揣着对诗歌的梦想期待,他与欧阳江河、西川、翟永明等踏上了去新疆的《诗人之旅》。而对于他钟爱的诗人顾城,他则专门写了《碎片》,来回忆与顾城的交集以及顾城最后的岁月。酷爱爬山的他,将自己爬香山、五台山的经历写入了《向往的哲学》。而被他视为良药的中国白酒,则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这些日夜中的所思所想,则被他写进了《酒壶杂忆》中。 本书给我影响最大的句子是:“别只和自己交朋友,也要和古人缔结友谊;而古人也需要帮助他们保持鲜活,不被遗忘。”这对我的思想来说是一种冲击,跟“好的思想”交朋友,印证知史可以明鉴。 “过去1000多年前,静坐意味着沉思。我走,你来,我们没有时间了。”简单就好。 比中国人还中国人的顾彬,顶你。

  《中国往事》读后感(五):一个德国汉学家的中国深情

  身为一个中国人,你是否想过:中国是什么?什么才能代表中国?是奥运会几千人的团体操吗?是城市里越来越高的摩天大楼吗?还是古都那些檐角飞腾的木结构建筑群?抑或只是李白笔下那天上来的黄河之水,还有苍茫云海间的那轮明月

  我们急急忙忙向前方奔去,来不及回望。那些曾经的辉煌荣耀灿烂文明,只好在历史的尘埃里叹息。

  本书的作者,德国人顾彬,带着对颐和园、古钢琴曲线屋檐的向往,在四十年的时间里,一步步走进中国文化深处。

  他怀旧,与李白庄子交朋友,畅游在中国古典文化里。

  他惋惜,“香港在1997年回归中国前,将从英国和中国得到的遗产大部分都拱手相送了”。

  他对现实保持着审慎的警醒,“因为人们相信人定胜天,故而北京的天空变成了如今世界上最黑的天空之一”,“我一直都觉得进步很可疑,因为它很多时候都意味着毁灭,它是财富的一堵前墙,但很少能带来它所承诺的大幸福”。

  他有时侯很尖锐,“这场革命与现代化一样,到头来只能吞噬自己。一切都有其定数,时间到了,便该落幕了”。“在中国,掌握了新闻,就掌握了中国”。

  内心里,他又有深深的痛惜,“那些视自己为国家主人的所谓人民为所欲为,对于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丝毫不知怜惜”。

  读一本好书,有时候会令世界变大,对于未曾去过的地方,未曾领略的文化,开始有了些许的了解和向往。有时候会触动内心深处,引起思考和自省。又或者,只是说了你一直想说却不能说的一些话,顿时感觉心有戚戚焉,引为知己,有浮一大白的冲动

  我与作者,通过一本书,就这样相遇了。

  《中国往事》读后感(六):往事中的中国

  站在外国人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无论文学、历史、或者是别的任何领域,或许更能够以一种超然世外的身份客观评价。外国人写中国的这种优势,我一直认为是身在其中的国人永远无法与之比拟的巨大优势。

  而站在一个自诩为中国人的外国人的角度,大概应该是十分热爱中国的吧,那么其评价除了应有的客观,更应该有一种因为迷恋而沉溺其间的倾心。眼下我们要谈到的本书的作者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但大概要算是这类人中最为特立独行的一个。

  顾彬,这是一个有着中文名字的德国汉学家,他将自己的灵魂自诩为中国人,但他对现代的中国似乎是充满了嫌弃的,只对久远的古代神往之;他坚信自己所著的《中国文学史》才是最完整完善和无限趋近于真实的;这个德国倔老头固执的想要在日本探寻到古老中国的韵味与气息,他相信那些空灵美好、沉寂的东西都曾经在中国的土地上焕发过勃勃生机;他大胆的评价“文革”,他说:“这场‘革命’与现代化一样,到头来只能吞噬自己。一切都有其定数,时间到了,便该落幕了。”

  《中国往事》的每一篇文章中,无论是谈酒、谈好友、谈诗歌还是谈过去,无一不贯穿了作者这样的思想,简简单单的一个转折,展开的已经是作者所思所感,所想所悟。于是试着想象这位老者喝下一口浓烈的中国白酒,再用德文写下这些关于中国的文字的场景,在偶尔的哑然失笑间,竟也会被这样的性情感触了。

  《中国往事》读后感(七):很少人能活在当下,因为没有人真正重视

  这是一本顾彬先生文集精选集结的书,对于初读顾彬先生或是对先生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中国往事,一个国籍之外身处中国,同时又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感性与理性,哲思与自问贯穿全书。透过书中作品章节目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德国汉学家对于汉语文学的热爱成长历程,可以看到上个世纪的中国、上个世纪的香港台北在外国文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番所感所悟,形成了优美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思考、看到了内心的惋惜,看到了一位外国友人对于中国的爱。

  往事,正如作者所说,人需要回忆,总是讲多年前的事情,“因为我们是活在过去的”,活在对过去的回忆。全书,顾彬先生说自己,话北京,吃美食,论朋友,踢足球,忆顾城谢烨,谈哲学,饮白酒等等,将作者的审美、世界观、人生理念、生活态度、等等全面展现出来,都可以从散文中找到作者的本来面貌;阅读的越多、越细,就更能触摸到作者本人。自己尤为感兴趣的是关于顾城,现今对于顾城过多的神话魔化,读者可以通过本书碎片一篇窥探二人,会有不小的收获和感悟,“在亲近弱者时,万万不要被其表面温暖而迷惑,也不要因为一个微笑而神魂颠倒”。

  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感受思想,我们能够受到启发,我们会有共鸣,我们也会产生思考,感受中国诗意,无论爱恨痴嗔。

  《中国往事》读后感(八):借用外人的眼看中国

  首先,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装帧很有质感,书的侧面上下面都有橘红色的涂层很特别的设计,印刷质量高。

  作者是被誉为“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的著名德国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作者自己在序言中就调侃自己,作为一个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化的老外一直在自己的文字里追求中国式的诗意是何等的浪漫情怀。之前对顾彬并不是很了解,看了书之后对这个老人很感兴趣于是搜了很多资料,觉得他充满着直接、固执又略带阴郁的诗人气质的老人,非常敬佩。

  作者语言文字充满诗意和活力有时候甚至会忘了作者其实是个老外。我觉得他人的视角造成陌生感是这部书的魅力之一。尽管我们多少自以为熟悉我们自己的国家,熟悉历史和往事,但这自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等一经他人讲述,就让我们看到了差异,看到了我们不曾注意的地方,借用外人的眼睛,我们从熟悉中会收获更深刻的东西,从差异化中会收获更丰富全面的东西。

  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新闻,早已成为历史,成为历史叙事的一部分。尤其当这些叙事来自另一种眼光,另一副笔墨的时候,其补充价值就凸显出来了。读一读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记录和看法,也许会弥补我们的先天不足,补充被我们有意无意中忽略或遗忘的内容。事实上,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恰恰是由若干不同的面相构成的。所以推荐大家阅读。

  《中国往事》读后感(九):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中国往事》是德国作者顾彬写的一本关于他在中国的回忆录形式的书籍。通读全书,你会折服于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比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文人差,由此可见顾彬知识渊博的程度,怪不得有发出过“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腔调。

  《中国往事》这本书的书皮简洁,棋盘呈几何图形的布置了“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几个字,推出“中国往事”,一只手拿着一本书感官是阅读状。作者德国籍和中国译者信息一目了然于心。书皮内页有作者顾彬的简介,如果不看他来自何方,获得的成就说他是个中国人也不可否之。

  在致读者那部分,为什么顾彬会在中国文学中取得那么高成就的原因也就一目了然了。记得年少读书的时候,阅读理解题老师总是说,要了解文落的意境,一定要设身处地的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而这一点,作家顾彬深有感触,他将自己想做周作人、欧阳修这类大文学家。如此,能写出深入中国人心的文章就一点儿也不稀奇了。

  全书比较有感触的地方很多,尤其是作者顾彬作为一个去新疆考察团的其中一人,随行关于喝酒、对中国酒文化细节的描述颇多;从而看出一个诗人无酒就太寂寥了。

  总之,这本书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很值得一读。

  《中国往事》读后感(十):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往事

  作为一个外国人,能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到这种程度,实属不易。先不谈文化差异的大小,光是思维模式的不同就已经可见一斑。然而作者顾彬站在中国文化的内部,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化,与我们审视自身文化相比,多了一份旁观者的冷静和客观。就如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从局外人的角度精确地发现了日本文化的特质一样。

  顾彬,一个有着中国人一样名字的外国人,不仅表现出了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极大向往,甚至运用笔触,获得了中国奖金最高的诗歌奖,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可想而知。在《中国往事》这本散文集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般老头的倔强可爱,也看到了作为学者的认真和细致。他不仅向往古代诗人的洒脱,对李白、庄子推崇至极,甚至足迹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寄情于山水。而文字间虽细腻如长辈讲述往事,但却极富张力引人入胜。虽是一本薄薄的散文集,却让人低头凝思品味人生。我想对于这样一位可爱的老人,任何人都会喜欢上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往事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