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目标》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4-04 03:03: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目标》读后感精选10篇

  《大目标》是一本由任冲昊 / 王巍 / 周小路 / 白熊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291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2-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目标》读后感(一):80后的思考与行动

  读《大目标: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政治协商》有感 逯兆乾

  我不是一口气读完《大目标: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政治协商》的,因为,刚读该书给人一种业余写手习作的感觉,里面充满了自以为是的主观和非专业论述。后来看到一些标题想再读,在渐渐适应了作者写作风格之后,觉得该书有一种独特之处。作者们虽然年轻,但经历丰富,古今中外,并能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概括出自己的结论;思考虽有偏激,但没有人云亦云;语言论述不够专业,但立场非常正确,对国家充满希望,对人民满腔热忱;没有严谨的结构,但所研究问题紧贴现实,都属于这个世界和时代的基本问题,有较深刻的哲学思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更深思考,等等。因此,可以说《大目标: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政治协商》不失为一本极具阅读价值的书。

  后来知道作者是一群80后,更感到震撼和欣慰。当今社会对80后、90后颇有微词,认为是他们的缺乏信仰、肤浅和追求享乐造成了社会的问题,涣散了社会风气。其实,这对80后极不公平。今天的社会是由上世纪初生的人、50前传递过来的,要说责任,交班者责任远大于接班者,要怪罪也应该是接班者对交班者的不满和怪罪。但是,鉴于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年轻人对祖宗是没有选择和指责的权利的,这么做必是年轻人的不肖和错误。许多80后这么做了,不仅于事无补,反而招致广泛的唾骂,实在冤枉。该书的作者们并没有责怪前辈,也没有牢骚满腹、自暴自弃,而是对国家、对人民充满热忱,对未来充满希望,并冷静思考,积极出谋划策,显得难能可贵,用行动有力反驳了社会对80后的偏见。他们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种行动,他们的思考不是闭门造车、空想和牢骚,而是深入观察、冷静剖析当今的世界。

  有一句话说得深刻,“胸怀决定规模”,该书已经显示出作者的志向和气度,希望年轻的作者们能够把成就当成过去,继续兼收并蓄,潜心研究当今世界,在正确立场的基础上注意改进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得出的观点更加客观、正确,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社会实践运动的检验,把未琢之玉雕刻成伟大的作品。也希望读者给予作者更多的鼓励和宽容,共同关注作者提出的问题,把这个世界认识得更深刻、更准确,找到的出路和道路才能更加接近真理。即使是真理,也只能等到大众认可并自觉遵守,形成一种新文化,正确的认识才能发挥强大的社会功能。

  为此,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应该为此目的而不懈努力。思考是为了认识世界,掌握真理;行动是为了改造世界,把真理变为现实。80后已经行动起来,迟早会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的中坚力量,我们不应仅仅给予他们更多期待,还应给予他们更多关注和帮助,让他们成长得更快更强。

  《大目标》读后感(二):青春版<中国可以说不>

  网络名人马前卒的《大目标》这本书简直就是青春版的《中国可以说不》,成书于2012年,书中大肆洋洋得意中国的钢铁产量和抨击欧美的债务危机。嗯,隔现在就是个打脸文,两高一剩去产能和货币超发。不过该书提的工业人口支撑的新的工业革命的论述很有意思,工业化革命是进一步的产业细分更长的产业链,因此需要更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技能教育的人口(印度是反例)(吊诡的是,高度的工业化其实是抑制生育率的,两口子天天上班,生二胎经济压力太大),也提出了不同于简单产品或资本输出的而是整个产业体系输出的工业化出口,加速第三世界工业化进程,将第三世界国家和中国形成高低搭档密不可分的工业国体系,即通过工业化输出替代西方殖民获得更多“工业人口”。 �

  《大目标》读后感(三):《大目标》的两好两不好

  最近超级忙乱,见缝插针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没时间长篇大论,简单评论一下。

  首先,写得好,好在感染力强。我读此书,从头到尾,落泪应不下五次。工业党也有情怀,那种关于民族以及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宏大情怀,读来颇有大刘著作的味道,每每击中心里最不能用理性解释的部分,泪下之时,身不知其所处。

  其次,写得好,还好在认识层次和思路框架上道儿。这本书与我们国计学、井底大国游戏等分享着同一套世界观和认识论,所强调的东西也很类似:工业,人,国家,地缘,不忘战,全人类的战略出路,等。P177说,“说到底,经济的本质不是货币,而是工业,最大的工业财富不是股份,而是人。”这些都是触及到了国计学的核心思想的。

  最后,写得不好,还不好在缺乏对关键问题的顾及和回应。比如,关于第四代工业革命必然会发生在中国这个判断,除了“人口论”,并无其他有力说明。再如,结尾战略沙盘推演处丧失写作节奏,缺乏井底望天当年那种娓娓道来讲地缘的味道,写得太“赶”,所以导致“亚欧非铁路大动脉”的设想读来草率。对国内存在的问题有些刻意回避,缺乏正面分析和评估。对一些历史问题和数据的解读也有片面和误导之嫌。对美国国运的悲观判断也只是基于与历史上去工业化案例的对比,缺乏直接深入的说明。

  当然,作为一本宣言性质的书,做到这程度已经令人喜出望外,提出问题更多只是求全责备。这的确是一次成功的“工业党对情怀党的喊话”,既是喊话,则枝节论证也许并不像搞研究那样重要,无须构建完整体系,只求得鲜明,有冲击力,能激发思考,能让从前未曾了解这一思想体系的读者受到震撼,引其开始进入这一领域,就足够了。

  因为我本人在工业和经济问题上的既有思想结构其实和这本书的主旨差不多,所以从内容阅读里面获得的冲击感其实不多,受到冲击的更多是其情绪浓烈的渲染部分。不过我猜对大多数读者来说,书中揭示的这套所谓“工业党”的新思想体系一定是很新的,很有趣的,很有启发意义的。所以,我会继续大力向其他人推荐这本书。只要你不是一读就彻头彻尾百分之百的迷信里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判断,那这本书给你带来的意义一定会是正面的。

  《大目标》读后感(四):大目标:输出工业革命的鼓吹者

  大目标:输出工业革命的鼓吹者

  这是一本极力鼓吹发起并输出新的工业革命的著作。

  书中以比较翔实的史料回溯了历次工业革命的起因、发起者、过程、结果,论证了中国必须发起并领导新的工业革命的必要性,读来发人深思。

  这本书对解决诸多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答案:输出新一轮工业革命,将中国与欠发达的非洲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工业革命做自己命运的主宰。相较以往,十亿以上人口的工业革命是前所未有的,必将会对今后的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而我们也会借此机会彻底摆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束缚,建立起国际新秩序。

  在我们被西方势力围追堵截的时候,这样一本书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寻找突破口的思路,可资借鉴。

  《大目标》读后感(五):转一下北朝SOSUS的评论吧

  我花费大概超过半个工作日的时间读完"大目标".

  “大目标"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无论作者的论证过程是否有瑕疵,作者明白的表达对现在事实的观察:

  1,他们羡慕美国的低价农产品,低价日用品和低价汽油,并且认为这些低价的商品来自"剪刀差"贸易.

  2,他们认为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充分的发挥体系内几乎所有国家的可以被利用的资本为美国社会和经济服务,但是他们同时认为美国运用资本的方式错误:这些资本的运用没有迅速的带来美国的科技和工业升级与突破.

  3,他们认为美国的去工业化和持续的经济低迷会损害美国的科技和工业升级的能力.他们认为去工业化是资本自发的追逐最多利益使然,并且被美国人民的好逸恶劳放大.

  4,他们认为中国具有最广大的人口并且有潜力获得广大的工业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完成科技和工业升级与突破.

  5,他们认为一次新的科技和工业革命无法创造一个足够大的市场满足中国人民过更幸福生活的要求,所以需要以输出工业的方式提高世界的其他部分开发和使用原材料的效率,购买和消费复杂工业制成品的能力.

  6,他们认为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选项已经被压缩为可能的直接军事行为.

  7,他们认为改变现有世界体系和中国所处位置的唯一方式是中国的彻底工业化和一次新的科技和工业革命以把其他国家纳入中国主导的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要贸易实体的国际市场.

  8,他们希望在可以获得海权之前,以铁路作为陆权的物流载体扩张工业输出并且完成一次新的科技和工业革命于与美国争夺海权之前.

  9,中国可能不能完全借助现有国际体系的资本,中国必须以发展工业化的形式获得更高的利润和更多的国际信誉完成资本积累和工业人口积累的过程以超过美国的速度完成一次新的科技和工业革命.

  我可能会不愿意同意作者的论据和辩论方式,但是我深刻体认一本书是在现实国际体系中被持续遏制的一个新崛起国家面对现有体系的领导者的暂时衰落所暴露的"战略缓冲期",产生的自然的感想.

  作者的观察,在更加具有广泛性的原则角度,是对事实的一个全新诠释.

  剩下的问题是:中国能否更快的比美国完成一次新的科技和工业革命?

  中国能否以这本书中所设想的方式更快的完成新的科技和工业革命?

  美国是否有足够的自我修复能力并且维持足够大的工业差距和实际体系?

  我没有资格给"大目标“写书评.有我署名的,出现在公开出版物上最长的写作不过是某些书的一些章节和刊登在公开出版的专业刊物的所谓的full paper.

  这是一本太具有震撼力和号召力的书. 若干论据的脆弱和失实不能掩盖论点的闪光,这本书的主要对象是那些需要被传播论点的人,而不是会去考证论据的人---后者已经在心中做出相同的论点.我所写的文字仅仅是我的读后感.我认为这是非常中立的评介.所以请flyceit解释"认真的尽忠王事."

  我倾向于一个政府进行很有限干预的自由市场.政府绝对不可以选择公司或者技术.基于这样的意识形态,我愿意猜测,资本正在按照能够获得最大利润和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式被分配,但是这样的分配至今没有获得新的技术突破可以带来一次新的科技和工业革命.

  我知道作者希望以陆权为基础的物流方式躲避美国的海权优势以完成新一代科技和工业革命于挑战美国海权之前.我不知道作者是如何考虑输出工业化和新的科技和工业革命的时间关系.如果我合理的假设科技和工业革命是输出工业化的条件,那么新的工业革命不一定能很快带来作者需要的改变.作者的想法割裂市场和生产力的联系,并且过度强调技术和生产力的作用.

  我找不到输出工业化的例子,但是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输出工业制成品的例子是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和spinning jenny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的英国拿不出中国所需要的工业制成品.英国的棉纺织产品在1840年代的鸦片战争以后若干年终于获得价格优势,摧毁中国的小手工工场生产的同类产品.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洲的若干强国和美国几乎同时展开,美国需要等到以流水线方式生产Tin Lizzie(Ford Model T)获得可以横扫世界的工业制成品.德国的化工业的出口得益于文明国家对英国控制主要原料和天然化学资源的担忧. 对中国的最乐观的估计是,中国在完成新一次的科技和工业革命的时候,其他主要国家距离革命不远.中国需要在尽可能有限的时间内把科技和工业革命的成果运用于生产并且将生产纳入国际市场---美国主导的国际市场,否则工业革命的成果不能转化为占有优势的生产方式和更高利润带来的资本.即使不考虑中国把成果转化为生产过程中可能的延迟,进入国家市场所产生的资本是否会流回中国是一个严重的疑问.

  这个回复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对现在资本使用的判断.第二个层面是质疑"大目标"的作者是否高估下一次新的科技和工业革命给予中国改变世界市场体系的能力.最后,我认为"大目标"的作者如果仅仅探索一条新的工业化和文明化的道路,而不是把探索建立在对现有体系的否定的基础,他们的探索会更加明晰和理性.

  我可以合理的怀疑"大目标“的作者对现在资本使用方式的批判的根源不是它是否以最有效的方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是现在的世界市场没有让中国从流动的资本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同时"大目标"的作者似乎失去耐心,把"这样的分配至今没有获得新的技术突破可以带来一次新的科技和工业革命.“作为资本分配模式没有为生产力发展带来更大和更快贡献以至于新的科技和工业革命的理由:历史上三次科技和工业革命的间隔大致为半个世纪,新一次的科技和工业革命确实有在绝对时间尺度中被延迟的趋势.现代科技和工业的快节奏更夸大绝对时间对人类耐心的挑战.

  作者们没有提出,无论是原则还是操作层面,如何更好的使用资本去加速科技和工业革命.中国的全面工业化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在进行历史的"补课",它不能回答资本如何可以被更有效的利用去加速科技和工业革命.

  我有一种感觉,作者希望以资本和中国可能拥有的人类历史上最多的工业人口,在国家选择的方向上进行科技研究和工业化研究以获得突破.问题是,为什么国家选择可以比自由市场的资本对科技革命的突破点有更准确的判断,并带来更低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这已经成为一个意识形态问题?

  对于你的第四个问题,我有一个草率但是乐观的回答.

  从历史观察,每一次科技和工业革命的间隔是半个世纪.每一次科技和工业革命的展开和完成需要大致20-30年,甚至更长--接近一个世纪.

  如果中国可以和美国几乎同时进入似乎被延迟的第四次科技和工业革命,中国以更快的速度完成工业化和突破第五次科技和工业革命于美国之前.大概从现在数,中国在100年内可以以更加复杂的工业化威胁甚至颠覆现在的世界市场.

  转帖者的话:

  他的credential有保证。读起来很别扭不是我的问题……

  《大目标》读后感(六):一碗有干货的工业“鸡汤”

  值得肯定得是,书中干货不少,态度诚恳,各位作者的历史和科学水平也都不错,爱国热情很高,逻辑脉路清晰,读起来很顺畅。

  但是...但是,书中动不动就流露出莫名的意识形态和制度优越感闻起来如同狗屎。把造成了几千万人死亡的大跃进说成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犯的小错误;黑暗的文化大革命则被形容为父辈的红色激情岁月;把美国的代议制民主形容为议而不决,决而不办.....作者之一交代过自己有过海军生涯,个人有过的政治背景可以理解,但在理性的非虚构类书籍中,作者应该尽可能避免此种言论,不然会给书减分,也让很大一部分人读起来倒胃口。

  虽然有缺点,但不能否认,这本书对想了解当代国际政治潮流的年轻人还是很有裨益的,值得一读。

  《大目标》读后感(七):工业党的呐喊

  作者认为中国应当建立以输出工业化为普世价值的新式帝国主义。

  此书把工业的重要性提升到极高的位置。将近现代帝国的兴衰与实体经济挂钩。

  将工业技术发展与人口规模相联系的表述十分精彩,并以此解释了近现代的一些历史现象。而作者跟据现代工业产品的精密化与产业链的复杂化程度,进一步推断第四次工业革命只能在10亿人口大国(我们)中出现。遗憾的是至于第四次工业化是什么的问题却被作者选择性无视了。

  提倡中国应当积极应对西方国家宣扬的普世价值观,提出‘输出工业化’作为我国在第三世界的立足点。通过帮助不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分化反华阵营,获取资源与促进自身产业转型。我认为这一点是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地。

  最后作者们提出米帝法西斯化的可能性,同时指中国出应当摆脱对于海运的依托。其中一点事修建朝鲜到开普敦的铁路,让我感觉有些理想化,除了作者提到的运量限制、成本问题外,这些铁路肯定会穿过一些政治军事不稳定地区与潜在敌对国家的势力范围。这样一来岂不相当与作茧自缚。

  总体感觉写的很精彩,让人读吧大呼过瘾。去书店没有买到实体,看的pdf版,内容上似乎少了不少东西,颇为遗憾。

  《大目标》读后感(八):去政治化的政治协商

  女子如我,对政治和军事是没有发言的底气的,感觉就跟小孩子在大人谈话时插嘴一样。同样,女子对于男性对政治经济军事的清谈,也往往不以为然(一听我夫君说以“中国”、“人”开头的话时我就发笑)。书中引用过福尔摩斯的话,不过我更认同他对于知识的价值观,他对于“地球是圆的”这类常识是不感兴趣的,既然它与我们的生活不相干,那又何必要去知晓?我长期对男人知识面之宽广而瞠目结舌。但又觉得这种信口开河未必是对国运真诚的关心。

  选择阅读这本书,主要是喜欢书名的思辩性与不确定性——我们被灌输的真理太多了,或许一种推敲、争鸣、协商的过程会显得更加生动。

  首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去政治化的‘政治协商’”。对中国、美国、前苏腾、欧洲的经济发势的讨论,基本摒除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考虑,或者觉得那是无足重轻的。在第198页,略提到我们的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作者轻描淡写地说:“这是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也只能承认现实。”……让人觉得有些无情。

  那么,摒除了社会制度问题,有哪些要素纳入到作者讨论的法眼里呢?只能是一些无可争议的东西,如地缘、人口、历史沿革等。这些切入口看起来价值无涉,不需要论证,入口易消化。因此到最后,作者根据工业人口的数量得出结论,认为“下一次工业革命必然只能在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中发生”,而中国当仁不让。

  这样的结论振聋发聩,作者用大半本书的篇幅、用庞大的数据和信息来支撑论证。主要解决几个问题:1、从前几次工业革命的经验推测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趋势;2、美帝的币缘经济为什么无法使其领衔下一次的工业革命;3、中国又为什么可以。在论证过程中也生发出其他的小推论,包括中国拒绝帝国主义;中国必须走工业输出之路;等等。

  观点是独到的,但我希望可以在文字上更鲜明一些。文章的小标题很多,但主要只起到吸引眼球的作用,与下文的契合度不高,例如196页“出口工业品与出口工业:两种不同的国家叙事”,下面通篇都没有讲到这两种叙事的内容和区别。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文案训练手册》,作者认为标题的作用是吸引读者看文章的第一句话,而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为了吸引读者看第二句话……以此类推。但这只是对文案的要求,一部严肃的书籍,还是希望标题能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觉作者一直处于一种“应然”的思维,力图揭示着一种历史发展的最好可能性。但是,中国工业人口多,使中国最有可能引领下一次工业革命,但中国是否具有发生并传递工业革命成果的社会土壤?包括我国人才的智力构成、国家财政对真正科研的投入、中国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度等。我一直认为,中国出不了诺贝尔奖,是社会土壤的原因,工业革命同样也需要土壤。但是作者既然在论证过程中刻意回避了这部分,那么在作出建议时,这部分只能也是缺席的。这是否有点避重就轻有点取巧?而讲到工业输出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出路,还是可以信服的,但是正因为作者处于“应然思维”中,使他忘记了去讨论,为什么现在中国还没有试图进行工业输出。“彼岸”往往是好的,但如果与“此岸”没有联系的话,就会使人裹足不前。

  在阅读中了会发现作者们在清谈时典型的目空一切,自说自话。虽然书名的“协商”一度迷惑了我,但实际上一个叙述语系都是单向度的,无容置喙的,以第49页“什么是工业化——网上说的尽是废话”为例。我以为这部分起码会罗列一下网上所认为的工业化的概念并进一步驳斥,但实际上,作者只是告诉我们了一个他所认为的工业化概念而已。这种没有实质权力为背景的话语霸道,只能使整本书沦为又一种意见而已。

  但是瑕不掩瑜,我仍然会推荐这本书。我在阅读时有几个“潜规则”,一是不看合著,二是不看序。但是这本合著的文风和中心很统一,一脉相承,不会各自为政,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的《中国可以说不》,同样也是一本很好的合著。这是它第一个特点。二是,它用显浅的语言去解释当今的时政,是一本连妇孺都能看、都爱看的书。我甚至觉得它比《经济为什么崩溃》这种寓言式经济启蒙读本还易懂~

  由于背景知识的缺乏,我对于书中的一些论调还是存疑,例如第21页,美军从伊拉克撤军的原因真是因为“待不下去”吗?还是因为任务已完成呢?第34-35页,对印度粮食生产的分析是否属实?印度不是大片的热带草原气候么,适宜的耕地及亩产量应该不能与中国相比较的。

  《大目标》读后感(九):大目标不需要高姿态

  大目标不需要高姿态

  评《大目标》

  但中国崛起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国外关于“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的争论似乎停不下来,国内关于中国要“雄起”还是继续“隐忍”、中国的未来是光明的还是曲折的等问题也存在很多的不同意见。思想的碰撞会产生火花,这样也符合“兼听则明”的观点。从《中国可以说不》到《中国不高兴》再到《大目标》,中国崛起洋溢着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中国必须赢”和“美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的响声不绝于耳,《大目标》中也是如此,一群80后接过宋晓军等人的旗帜,代表“工业党”继续对“情怀党”进行清算,历数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种种成就,盘点着中华民族历来的优秀成果,痛斥帝国主义的剥削文明和贪婪本性,仿佛未来的世界就是中华民族主导似的。对于内忧外患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只不过我们担心剂量有点大,心脏能不能受得了。

  但是把这种备战思想作为口号来喊,或者作为我们和平年代的呼声来对待,显得有点“高姿态”了。老祖宗教导我们要“韬光养晦”,是因为我们的文明并不适应于称王称霸、做世界警察;我们的文化也不习惯喊“没有人能玩得过中国”、“工业党总会赢”(绝对的东西都是没有生命的)。抬头看路,低头拉车,我们更适合踏踏实实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平平和和地与各国家相处。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崛起的同时,更要注意内部机能的顺畅和通达,特别对于国家内部事务的处理上,我们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贫富差距的加大,管理机构的不作为和胡作为成为了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社会底层对于管理机构的积怨越来越多,我们却无奈地发现:民族主义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7.21”水灾之后,北京市民政局倡议广大市民捐款,近万人捐了“你妹”、“滚”之类的抱怨,还有人“幽默地”反问:请问捐款需要北京市户口么?需要缴纳社保满5年么?需要摇号么……民族主义同样回答不了这些问题,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华民族,民族主义固然能在对外战略上主导我们的思维,但在对内事务上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特别是当前的改革重要时期。总体而言,我们的大目标需要太高的姿态,需要的是民众对于国家管理的满意,以及对于未来宏远目标的认同。

  2012-7-30

  《大目标》读后感(十):见识年轻人的智慧

  真所谓后生可畏,这四个80后的年轻人写出了这样的书,也算是可喜可贺!四位作者学历和从事的工作各不相同,但关心时代和国家的前途发展的心是相通的。下面是四位作者的基本情况:任冲昊,毕业于同济大学,学的道桥工程专业,现为是观察者网的主笔。王巍,是这本书的主要策划人和作者之一,他是一个军事和科技爱好者,现在从事的是贸易工作,比较有经济头脑吧。周小路,是一个宅男,开着一家文物店,做着小店主。白熊,现为某杂志撰稿人,对国际关系感兴趣,专攻这方面的问题。

  这本书中探讨的问题,有些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我简要对此说写我的观感和心得。

  正如作者在这本书中的第一章的开头就指出的那样:否决权是一个大国的自由意志的体现。在现在的国际关系中,还是综合国力说了算。虽然我们说这并不合理,但这是一个现实,无论你承不承认。就拿否决权这个制度来说吧,这个制度本身就是对大国毁灭性力量的承认。联合国安理会现在有5个常任理事国,这5个国家都是拥有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战略核潜艇等武器的,这些武器综合起来就叫做战略核力量。没有这些力量,你根本别想在安理会中有重要的话语权。国家之间没有排队等号那种事,不管是饿着的直接动手把桌上的人踢开,还是桌上的人互相踢,总要有足够多的人被踢出来才能空出足够多凳子。虽然这样的比喻没有看到大家一起把圆桌做大,可以容纳更多人就餐这种情况,并比喻还是比较贴切的,毕竟短时间内改变国际现状还是比较困难,各国之间是存在是互相争夺资源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必需正视的。

  “我们不要带血的速度”!这样的话我们大多数都是会说的,也是比较认同的。问题的关键是中国要不要坚持快速发展,要不要继续工业化进程。也许真如作者担心的那样:慢下来可能血更多。我的想法是:中国要尽可能保持较快经济发展速度,但要适应结构性的经济减速,经济发展速度也不是要快就能快的,它受到生产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制约。中国现阶段要追求的是没有水分的经济增长。这才是关键。

  四个年轻的作者能写出这样的书,应该说是相当不错的。尽管他们提出的一些见解可能不够成熟,对一些概念的阐述不够透彻,但这些可能的缺陷都不能掩盖这本书的价值,对于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也不时迸发出年轻人的智慧,这样的著作也是值得阅读一下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目标》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