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小英国,大伦敦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2 20: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小英国,大伦敦经典读后感10篇

  《小英国,大伦敦》是一本由恺蒂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6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英国,大伦敦》读后感(一):毛尖作序|小笼包和鲥鱼:读恺蒂

  星期天下午,你被不知什么地方飘来的电话声吵醒,与此同时邻居家红烧肉的香味弥漫过来,楼下小孩的黄昏练习曲第一万次响起,可是你厨房里什么都没有,微信圈里,也没有人约你晚饭。这个时候,能帮你抵挡人生虚无感的,是恺蒂。

  认识恺蒂好多年了,她可能朋友中最天然无雕饰最满腔热情的人。南北半球走遍,各色人等见过,恺蒂有无限的资本可以把自己弄得虚无飘渺,但是她没有浪费一分钟用来装修个性。她从英国回来我们让她做主点菜,她说想死了上海的小笼包和鲥鱼,然后回头跟服务员说,小笼包和鲥鱼,服务员连问三次,就这两样?她坚定回答对。我们看不下去,说,总要来点肉来点蔬菜来个汤什么的才像一桌菜啊,她扑闪着眼睛问为什么非要像一桌菜啊。

  这就是恺蒂特别朴素的地方。驰骋洋场千万里,她下笔从不耍花腔,不管是英国的政坛、文坛,还是英国的菜坛,她说事谈人,都以最简洁风格直接打开话题。所以,尽管她自谦《书缘·情缘时期的文章写得更漂亮,我却更喜欢《小英国,大伦小敦》中的恺蒂,尤其是这本书的第一辑“论政”,她卸下了文艺青年时期的最后一点多愁善感,谈到英国贵族的衰落,既描绘了一战开场时,贵族子弟们“生怕错过游戏”的纨绔心态,也用伊丽莎白二世的秘书兰塞尔的话总结了贵族奔赴前线的代价:即使你赢得了整个战争,但你失去了一代人

  一代战死沙场的贵族,“史诗般地牺牲了自己,”恺蒂不怕引用这种“阶级立场模糊”的表达,包括,谈论主仆关系,她还会大量举证英国仆人历史污点,好像“政治正确”从来没有构成过她的负担天地良心,这是我最喜欢恺蒂的地方,她没有左中右的习气,她凭常识写作,她说在南非的时候,因为仆人屋没修好,她就让孩子保姆跟他们一起住大宅子,这样的举动让周围的朋友很着急,主仆岂可同一屋檐下!但是恺蒂本着从小所受的反剥削反压迫教育,对朋友的大呼小叫不以为然,想着这是对保姆好。但是,当仆人屋终于修好,保姆终于从大房子搬入窄小的角落房时,恺蒂很震动地发现,保姆非常开心终于可以跟他们分开。她也因此明白平等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是,“何以我竟有一种傲慢,认为如果我不在乎,她也就不会在乎呢?”

  这个恺蒂是新的。这个恺蒂从《唐顿庄园》看贵族继承制,用英国小报检讨英国的窥秘欲,但是,也只有《太阳报》的主编敢对首相说:“约翰,我已经准备好了一桶大便,我要一下子全倒在你的头上。”她以一种几乎是中性的风格写出《大宪章》之小,丘吉尔之大,查尔斯王子尴尬,以及爱尔兰、苏格兰的政治梦想,但她又绝非没有态度,当她用“高山民族独立之梦不会破灭”来结束她的苏格兰章节时,她的立场在其中。她过去的抒情凝练成了一种文化眼光,让她在烹饪节目中看到英国的美食意识形态,在绅士俱乐部中读出大英帝国最后的秘密,而且,她的幽默是如此的声色不动,狄更斯、萨克雷、乔伊斯、奥斯丁在她笔下轮番过,真正是流水作家铁打的恺蒂,她过去用土用木造她的伦敦大桥,现在她用铜用铁,这个,是恺蒂笔下伦敦的不朽魅力,也是为什么《伦敦大桥倒下来》可以那么欢乐地唱上千年,直到今天,还能在烂片《伦敦陷落》里再倒一次。

  所以,《伦敦陷落》绝对不是黑伦敦,如果你不懂,那么,马上看恺蒂。《小英国,大伦敦》里,没有虚无的拼盘,都是小笼包和鲥鱼。

  《小英国,大伦敦》读后感(二):英国感念

  读恺蒂的《小英国,大伦敦》可以说是很愉悦阅读。论政部分,听她讲英国的公投背后意味着的两个国家;讲英国楼上楼下严格的主仆关系;通过对《唐顿庄园》的风趣调侃,讲英国的贵族继承制;讲文辞地道消息灵通、放大人性窥探欲的花边小报;讲苏格兰高山民族的自由独立之梦……说事部分,听她讲英国本土菜肴贫乏,讲包容文化下流动着的来自世界各地的饮食,讲自己读书解馋,睡觉前读读汪曾祺等中国作家写的关于吃的文章,盼着梦里吃到大洋彼岸食物;讲伦敦大桥的历史变迁,原来那首伦敦大桥倒下来背后有着那么多年时间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故事;讲英国的绅士俱乐部里长长短短的人情事故,在政治和文化体制内男人间纠纷情谊;讲查令十字街上的昨日与今天的书店,我虽然也曾在那一片几条街上走过好几回,但书页上的古旧书店名于我还是陌生,不知是自己几度错过头顶的店名,还是那些书店抵不过世事的变迁,已迁至别处或是消失无踪。评书部分,听她讲英国作者狄更斯、奥斯丁等,现世生活是他们笔下英国风情的一一再现,处处景观都变得诗意生动;讲图书中静静流淌着的生活哲学趣味,折射的政治观点……

  读时常忍俊不禁,读到恺蒂风趣犀利一面,也读到她文艺温情的一面。我想她就是一个优秀的故事讲述者(a good story teller),不论是政治的还是文化的事实,她都自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个故事讲得有趣。我想恺蒂一定是个有趣的人。

  读时也常有感念,多半是因为字里行间或多或少有我曾走过见过感受过的英国人事景象。自己一直都过于感性,不时回忆往昔时光,书中一些文字成了重温和巩固记忆隧道,自己仿佛坐在那段由Bank station驶出的DLR,那段由黑暗向无限明亮过渡路程,自己常爱坐在靠前的车厢,头倚在车壁上,看亮光突然袭来。

  此书应该算是恺蒂对自己英国十几年生活的感念和思考,透露着她的观察和见地,我在英国的一年,却少有文化历史的积累和对世事人情的观察与思考,想来不乏遗憾和羞愧。

  很喜欢书中的黑白照片,全为恺蒂丈夫所摄,给这本夫妻之作又添了一份温情

  《小英国,大伦敦》读后感(三):我们要什么样的恺蒂?

  那时,辽宁省还是全国出版的一个重镇,布老虎呀,脉望呀,万象呀,凡是辽宁出版界策划出版的书系,几乎都是爆款。我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恺蒂的,她的《书缘情缘》,非常喜欢,用一位网友所言,“她的妙处不在大或深,而是有一个宽阔国际视野。登泰山而小天下,眼界自是不同凡人,兼以笔头又罩得住,自然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了”,《书缘情缘》一书里的全部篇什,几乎都能旁证网友的判断。后来,三联书店的《楼上楼下 屋里屋外》,上海书店的《南非之南》,在我看来,是与《书缘情缘》一脉相承的,如果用更简短话语形容恺蒂,就是无论什么样的话题,到了恺蒂的笔下,就书卷气十足,散发出优雅芬芳

  我是《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的忠实读者(可惜,已成绝唱),从创刊那一期开始,就没有漏读过一篇好文章,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恺蒂行文的变化我应该早就觉察到了。只是,恺蒂不像某位霸住《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固定版位的作者,文章已成无病之呻吟,也要周周与我们见面。偶尔出现在报端的恺蒂文章,变化是渐渐发生的,直到这些文章被结集成《小英国 大伦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得以将恺蒂近期的文章集中在一起阅读,才赫然发现,那种几乎成为恺蒂标签的有着国际大视野的书卷气,是视野越来越大,而书卷气呢?得使劲嗅了。

  《小英国,大伦敦》,将恺蒂最近期的文章分成了三个专辑,“论政”、“说事”和“评书”,尤以“论政”部分分量最重。

  5年前,曾用十一长假去英伦三岛走马观花了两个星期,从伦敦进入英格兰后,一路向北,到苏格兰后折向北爱尔兰,再到爱尔兰。伦敦的富庶尤其是大英博物馆的豪奢令人景仰,可是到了苏格兰,直感经济实力相比伦敦是下了一个陡陡的台阶,爱丁堡,苏格兰的首府啊,到了晚间7点半,街头几乎没了行人。到了贝尔法斯特,刚刚从北爱共和军和英军对峙中获得和平的北爱尔兰的首府,街景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上海。只阅读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和简•奥斯汀是看不到这种差异的,当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三位作家也不能回答我,倒是恺蒂的《小英国,大伦敦》的“论政”部分,给了我这种对英国只想有浅尝辄止了解群体,满意的答案,留或退出欧盟的公投呀、北爱尔兰暴力冲突来龙去脉呀、丘吉尔的评价呀,等等,所以,我说,恺蒂的这一本,告诉我们许多应该知道的关于英国的常识。

  因为流失了书卷气,让我在读完“论政”部分后有些遗憾:那还是恺蒂吗?恺蒂自己的后记让这本署名恺蒂的书,如假包换。如若感觉怅然若失,要问的就是我们读者了:我们究竟要什么样的恺蒂?如果“论政”部分的文章无法在保留恺蒂特有的书卷气的同时,告诉我们那些我们必须知道的关于英国的常识的话,那么,去“说事”和“评书”里寻找我们喜欢的恺蒂吧。

  其实,“论事”里的《想象(尤利西斯)》、《查令十字街的昨日与今天》和“评书”里的《两面狄更斯》和《曼特尔刺杀撒切尔》等等篇章,都可以铺成出有着恺蒂标签的文章,可不知何故,读来就是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我的一位书友说,“恺蒂以前写得很用心”,我当然明白她的言下之意,只是,我不愿意那样去评价《小英国 大伦敦》,倒是可以借此提醒自己:要写自己愿意写的文章,同时,还要懂得节制。

  《小英国,大伦敦》读后感(四):恺蒂:我属于世界的“左”

  2013年第一次见到恺蒂,她已走遍万水千山,见过各色人等,在亚欧非三大洲都生活过十年以上,短发齐耳,笑起来,眼神还是少女的亮。

  她生在安徽宿县农村,十岁左右随父母迁到上海,父亲郑重《文汇报》知名记者。上海小孩欺负乡下人“米西米西吃咸菜”,那时的恺蒂孤僻害羞,不过成绩一直很好。她从小梦想学生物,还给生物学家张香桐教授写过信,得到张香桐教授办公室鼓励回信。在复旦附中读高中时,《青年报》“暑假征文”,恺蒂把自己的“养螃蟹记”拿去投稿报社回复说文章太长,邀请她担任报社的“小记者”,报道学园新闻。因为近视严重,学理科只能选数学理论物理,文理分科时她忍痛割爱学了文科,感觉天都塌了。高考以优异成绩考上复旦中文系,毕业后保送外文系研究生。1990年代初赴伦敦“洋插队”,为方便谋生,硬生生读了个电子资讯科学硕士

  她做过许多不同的工作,早年坐过几年班,其余时间都是自由职业状态。在英国主要是在博物馆、大学图书馆基金会和制片公司就职,从事艺术文化管理方面的工作;也曾在伦敦最大的律师行做过一段时间“金领”;之后做制片人,拍纪录片,跑遍大半个中国采访调研;2001年随夫奔赴南非,开办人类起源博物馆,在南非一住就是十年,她参与布展和研究,同时在当地矿业公司做中非商务谈判、商务冲突调解等工作。看似风马牛不相及,恺蒂对自己的定位却很清晰——“不同文化、商业之间的交流沟通”。

  做过那么多工作,她还是习惯自称“自由撰稿人”。1990年代初留学伦敦时,她就应扬之水之邀,在《读书》开设“英伦文事”专栏,成为当时《读书》年纪最轻的专栏作者。后来陆灏主持《万象》,她又成了主笔。

  恺蒂另一本书的名字更像她本人的笺注,“海天冰谷说书人”。她住在哪里就写哪里的故事,像当地人一样生活和思考,从来没有水土不服。英伦文事里飘浮的那一抹低云,到南非故事就变作天高海阔,她真的关心南非的空气、水和土地,贫民窟、艾滋病和曼德拉。

  比起随笔写作,恺蒂更看中自己的采访。她身上始终带着“记者”精神。早在读研究生期间,她就当过夜访马尔克斯的“狗仔队”;在南非时,曼德拉、图图、西苏鲁她都曾近距离接触;回到英国后更是采访了包括戴维·洛奇、朱利安·巴恩斯、希拉里·曼特尔、柯律格在内的数位知名作家和学者

  上个月她回上海宣传新书《小英国,大伦敦》,我们约了这次采访,我苦想出一个主题——恺蒂的三十年英伦随笔写作。后来才发现,想用一个主题困住她,完全不可能,毛尖说得对,“恺蒂的恺,是恺撒的恺;恺蒂的蒂,不是HELLO吉蒂的蒂。”

  恺蒂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小英国,大伦敦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