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这不是你的错》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2 20: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这不是你的错》的读后感10篇

  《这不是你的错》是一本由【美】贝弗莉·恩格尔(Beverly Engel)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不是你的错》读后感(一):成年人可以帮帮孩子们

  孩子对于羞耻感的消解能力低,他们没有办法成人一样拥有独立权利和能力,没有自己完善思想认知体系,来抵御羞耻感造成的负面影响。诸如:过度自责,自毁行为,自我贬损,取悦别人,虐待传递都会深深烙印在孩子的心灵世界中,从而在成长过程中透射出各种伤害性的自卑魔鬼

  让孩子自己来承担羞耻感可见是多么恐怖事情作为孩子身边的每个成人首先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不会造成这种创伤;其次,努力包容孩子的缺点耐心教育引导孩子学会正确方式方法;还有一点相当重要--展现自己对于外界的爱,这种能力的展示在孩子面前是弥足珍贵的,通过观察成人的影响来证明爱所衍生的美好是孩子值得去模仿和争取的。

  我们都受过伤害,没有谁的家庭能够完美喜悦忧伤就像空气一样是混合多种元素共同存在的。一路走来,让我们可以做一位具有慈悲之心、怀揣悲悯之心的长辈亲人,帮助处于自卑中的孩子。

  《这不是你的错》读后感(二):这就是我的错

  世间最大的未解之谜恐怕就在我们内心深处

  我们自己是谁?

  遵循着怎样的意志生活

  潜意识如何在沉默中操控了我们?

  究竟是什么困扰了你?

  是意识与无意识的较量?新生重复噩梦

  创伤再现,或者说“强迫性重复”,是对未处理好的事件的无意识重演。

  这就是人性,当面临巨大痛苦时,人们总是倾向于回避。

  在你害怕进入的洞穴里,往往有你一直在寻求的宝藏

  当你能将你的无意识意识化,你将真正主导你的生活,并称之为命运

  一、认识家庭代际创伤

  1.家庭代际创伤

  ——是指会在一个家庭中,一代又一代传递下去的心理创伤。

  荣格说,这是因为那些保留于我们无意识的创伤并未得到解决,所以它们才会像“命运”一般重现于我们的生命中。弗洛伊德也说,创伤再现,或者说“强迫性重复”是对为处理好的事件的无意识重演。

  比如先辈中有人非正常死亡、遭遇或目睹灾难发生,再或者身体、情感受创的,可能会将这些事件带来的心理创伤或心理疾病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家族中的某一位或几位后代。他们的这些后代,虽然未直接暴露于伤害事件中,却依然受其影响,总是莫名其妙地重复悲剧和痛苦。

  正如荣格所说——只要我们不能意识到它,它就会像宿命——我们研究家庭代际创伤,就是要找出它之所以存在的具体原因,从而治疗它,摆脱世代相传的这种“命运”。

  2.家庭代际创伤存在的证据

  ①大屠杀幸存者、PTSD(创伤后应激反应)与反质醇

  那些经历急性创伤事件的人——发现他们体内的皮质醇水平都较低。(皮质醇是一种应激激素,能够在经历与创伤后帮助我们的身体恢复到正常水平。)

  低皮质醇水——罹患这些障碍可能性也增大:包括PTSD、慢性疼痛综合征、慢性疼痛综合征——战后老兵、在911中有创伤暴露的孕妇他们的孩子——后代生来就有和他们父母一样较低的皮质醇水平,这使得他们更容易经历上一代的PTSD症状

  ②三代人共同的生理环境

  孕妇经历急性或者慢性的压力事件

  父母不想要孩子的心理

  不断考虑自身及后代的生存机会焦虑

  母亲在怀孕期间一直忍受生理和情绪虐待等

  ————都会构成孩子出生的消极环境,并会传递给下一代

  祖孙三代共享着同样的生理环境,因此祖母与外祖母所经历的创伤带来的生理变化也会波及到你

  ③表观遗传学的发现

  非编码DNA(ncDNA),负责情绪、行为和人格这些遗传特征。会受环境刺激的影响,由细胞中的化学信号带来,也就是遗传标记,会粘附在DNA上,并向细胞传达是否激活某个特定基因命令

  遗传标记能够解释我们在日后应对压力时的不同反应。

  ④白鼠实验反映的创伤传递

  在白鼠血液大脑、卵子和精子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开始和下一代的抑郁、焦虑这些行为模式联系在了一起。

  二、寻找家庭代际创伤

  1.——借助核心语言疗法

  线索:情绪化的语句词语表现出来,表达我们内在的深层恐惧,与我们未处理好的创伤相关联

  非语言形式——生理感知、行为、情绪、冲动,甚至是一些疾病症状。

  ————通过一定步骤,观察自己的语言、想法,从而寻找到创伤源头的方法。

  2.人的长时记忆——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外显记忆——被我们有意识的回忆起来

  非陈述性记忆:内隐记忆/程序性记忆——难以有意识的回忆——创伤经验往往通过这个方式储存下来

  ————

  多注意自己语言中带有情感倾向的词语,指向我们非陈述性记忆中相关事实关键

  3.绘制核心语地图

  ①阻碍父母与自己关系的无意识障碍

  A。我们与父母中的一方界限不清,承担了属于他们的创伤与痛苦

  ——无意识承担着父母自己本身面对的痛苦,站在他们的立场问题,想要减轻他们的痛苦,或者与他们共同承担——实际上忘却了曾经被“给予”的体验,并且在以后的生命力很难在关系中去“接受”——先辈应该自己承担起自己的命运,这是你要告诉自己的,让他们以自己的力量承担自己的命运,这才是解决问题,而不让问题代代相传的正确操作

  . 我们排斥父母中的一方,破裂的关系让伤痛反复

  ——我们需要鼓起勇气去放下我们审视的态度,打开自己禁闭的心,以一种同理心来看待我们的父母和其他家人——可以试着去理解他们,他们未曾给予的,也可能是他们自己从没有得到的,他们所给予的,已经是尽力了——我理解这一切,我会试着去接纳你给我的爱的样子,而不再评判它或期待你要以我想要的方式给我爱。

  C.我们早年经历了与母亲的分离

  D.我们对家庭中某一成员产生认同,而那个人并不是我们的父母

  ——感觉认同

  ②探索核心语言地图的四种工具

  A——核心怨言

  ——核心叙词——对你母亲的描述,对你父亲的描述,都包括不满,这些自然流露的形容词和语句就是核心叙词。所包含的情感色彩往往反映了需要疗愈的程度

  C——核心语句

  D——核心创伤

  ③核心语言的三种类型

  分离、关系、成功

  《这不是你的错》读后感(三):没有尽善尽美童年,只有战胜阴影的自己。

  贝弗利·恩格尔的这本心理学经典主要介绍了童年创伤及其治愈。性格是童年经历的反应、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几乎是心理学上的共识。据我所了解的,大多数朋友或多或少都有被身体、语言、情感、暴力折腾的经历,都会带来大大小小的阴影或是书中所说的“羞耻感”。就像读育儿经的很大部分都是孩子,不少人把心理问题归责于父母,流于抱怨。但更多的人,作为一个成年人把儿时来自家庭、社会的种种“伤害”转化为自己的能量,现在已看不到太多影响。

  没有尽善尽美的童年,只有战胜阴影的自己。我一直认为战胜阴影的秘籍站在思维高处的理解(包括父母和自己),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悲悯、理解、宽恕、接纳、关爱鼓励自己,以此替代持续的批判逃避或传递“虐待”。本书能够使没有这个意识的人逐渐意识到,并且提供了克服自卑漫长道路的强心剂,我认为,还是得靠自己

  《这不是你的错》读后感(四):没有尽善尽美的童年,只有战胜阴影的自己

  贝弗利·恩格尔的这本心理学经典主要介绍了童年创伤及其治愈。性格是童年经历的反应、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几乎是心理学上的共识。据我所了解的,大多数朋友或多或少都有被身体、语言、情感、暴力折腾的经历,都会带来大大小小的阴影或是书中所说的“羞耻感”。就像读育儿经的很大部分都是孩子,不少人把心理问题归责于父母,流于抱怨。但更多的人,作为一个成年人把儿时来自家庭、社会的种种“伤害”转化为自己的能量,现在已看不到太多影响。

  没有尽善尽美的童年,只有战胜阴影的自己。我一直认为战胜阴影的秘籍站在思维高处的理解(包括父母和自己),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悲悯、理解、宽恕、接纳、关爱、鼓励自己,以此替代持续的批判、逃避或传递“虐待”。本书能够使没有这个意识的人逐渐意识到,并且提供了克服自卑漫长道路的强心剂,我认为,还是得靠自己。

  《这不是你的错》读后感(五):平静地接受并改变自己

  1. 这是一本关于童年创伤的书。 2. 童年的创伤包括身体上的体罚和性侵犯、语言上的贬低指责威胁、情感上的漠视沉默冷暴力。这三个方面每一个都要防范。 3. 童年创伤的结果儿童长大后精神上贬低自己、身体上虐待自己、行为上取悦别人。 4. 儿童在受到伤害又无力反抗时会有屈辱感和羞耻感,并把被虐待的原因归罪于自己“如果我听话一点爸爸就不会打我了”。 5. 解决方法如下: 6. 理解自己,写出那些羞耻的经历,知道今天的行为是因为这些经历导致的; 7. 宽恕自己,看别人家小孩体会孩子的弱小无助,今天这个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人曾经也是个小孩。写下自己为什么不受控制的伤害别人甚至伤害自身,给自己写一封信,原谅自己。 8. 接纳自己,不完美是常态,平静接受自己不完美。 9. 鼓励自己,把每天发生的开心舒适的事情记录下来。

  《这不是你的错》读后感(六):斩断恶魔翅膀 ——《这不是你的错——如何治愈童年的创伤》书评

  “人最大的慈悲是给生命一个救赎的机会。”著名记者柴静在《看见》中记录了受访者这么一句话

  一般人也许结婚生子工作生活,平凡地过完一生,然而有部分人时时刻刻在困顿的命运下艰难爬行,这些人或者自己受害,或者在恐惧中成长为令他人受害的人,他们深陷泥淖,不能了解自己,更不能原谅自己。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童年虐待的受害者

  这是美国第一心理医师,著名的家庭与婚姻治疗师——贝弗莉·恩格尔在《这不是你的错——如何治愈童年创伤》中关注群体,治疗师贝弗莉·恩格尔自身也是其中之一。恩格尔在童年时期受过性虐待,在家庭中遭遇母亲的冷漠对待与忽视,这些经历令早年的恩格尔误入歧途,她自觉毫无价值,总是抬不起头来,酗酒等恶习接踵而至,直至接触到心理治疗后,恩格尔才逐渐认识到自己心灵枷锁,并且从此走上了摆脱心理阴影的道路。

  在这个救赎自己的过程中,恩格尔究竟运用了什么方法呢?

  在《这不是你的错——如何治愈童年创伤》中,恩格尔将多年对自身对他人的心理疗愈方法与成果一一道来

  这本书总共分为三个部分:一,何为羞耻感,何为慈悲心;二,在清除羞耻感,建立自我悲悯习惯过程中遭遇的障碍;三,自我悲悯练习的具体操作。

  第一部分:羞耻感与慈悲心

  人之所以陷入虐待关系,不管是长期的施虐方还是受虐方,究及源头,几乎都可以找到共同点——童年虐待。虐待的形式多种多样:情感虐待,身体虐待,性虐待等等。而其中情感虐待的影响更为深远

  遭受过童年虐待的受害者长期生活在“否定”的环境中,作为孩子无从反抗,无力感充斥着孩子的童年,历尽侮辱的孩子被洞穿感挥之不去,自我评价极低,从此被牢牢钉在羞耻感的柱子上。

  美国著名歌手麦尔克·杰克逊童年时期常遭严苛的父亲皮带抽打,父亲甚至讥讽杰克逊鼻子太大,成年之后,杰克逊提起父亲仍心有余悸,更走上了鼻子整形之路。

  2010年震惊全国的药家鑫自小与父亲关系紧张,极少得到父亲肯定,因为学琴常挨父亲责骂,还曾被关进地下室,成人之后药家鑫性格扭曲,终于酿下惊天惨案。

  羞耻感对于童年虐待受害者,如悲怆的绕梁之音,绵绵不可终日。但是在冲突尚未爆发之时,

  自有的隐蔽性使得它难以辨认。在《这不是你的错》这本书中,恩格尔对羞耻感进行了详尽的表述——羞耻感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层面:不管是施虐者本身投射而来的羞耻,还是受虐事实曝光,在向倾听者权威人物倾诉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得到的负面反馈都能给受害人带来羞耻感,甚至,受害人还会因为受虐过程中自身的应对方式感到羞耻。自责感,愤怒感,暴露感等复杂情感体验层层包裹的受害者在羞耻感面前无路可逃,几近崩溃。

  除此以外,羞耻感产生的影响轻重不一,交叉重叠,也可能独立存在。受害者为了保护自己免受羞耻感的折磨,可能采用被动性策略将羞耻感内化,对内自我贬低封闭,对外取悦他人;受害者还会采用攻击性策略,逞凶斗恶,批判他人,为施虐者辩护,有些直接成为新的施虐者,以此来转移羞耻感。本书作者贝弗莉·恩格尔早年也曾借助酗酒试图摆脱羞耻感,但即使这样仍然无法“拯救”自己。

  幸运的是,恩格尔在参加治疗的过程中遇到了慈悲心。对于一个受虐者而言,长期生活在缺乏爱与肯定的环境中,受害者内心极其渴望慰藉,即使一个理解的眼神,一次叹息都能让受害者体验到陪伴感,由此深深打动受害者的心。

  这样的慈悲心来自他人,悲悯的益处经过历代研究者的实验,已经证明它的作用非常广泛。

  值得人惊喜的是,在《这不是你的错》这本书中,作者恩格尔提出了悲悯的扩展性观点——自我悲悯。自我悲悯是在拥有慈悲心,悲悯他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学会了悲悯他人便可以学会悲悯自己。

  第二部分:自我悲悯的障碍

  童年虐待受害者在成长过程中多半没得到过别人的悲悯,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得到他人的悲悯,他们无法对自己悲悯,也就无法救赎自己。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

  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主角松子童年被父亲忽视,心中极度缺爱,成人后沦为妓女,还受到男友虐待,中年后生活在垃圾堆一样的房子里,终其一生,松子都无法正视真正的自己,只留下了“生而为人,对不起”的遗憾。

  受害者无法接受自我悲悯,也无法接受来自他人的悲悯。

  当前我们的社会弱肉强食观念盛行,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若不能承担住一切困苦,则被认为软弱无能。自我悲悯的障碍同样也有上述因素。受害者将施虐者的严苛向内投射,认为悲悯即是放纵,更是将过错归咎于自己,从而成为施虐者的帮凶,还有受害者因长期受虐,自身无法接受而否认曾受虐经历,以此调节自己的认知,求得内心平衡。以上种种成为是受虐者自身设置的障碍。

  如前文所说,受虐者长期生活在“否定”的环境当中,羞耻感使得受害者自尊极低,无法正确评价自己,自然也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获得他人的悲悯,更别提接受来自生活或他人馈赠的美好事物。

  基于以上,作者恩格尔提出要学会释放自己压抑多年的愤怒,运用正念和自我悲悯的结合,令受害者能够“倚靠”自身痛苦,谨慎坦然地体验当下的感受和想法,学会接受来自自身所经历过的一切,同时接受来自他人的善意,来自生活美好的一面。

  第三部分:自我悲悯练习

  作者基于以上论述,提出自我悲悯的五个层面。这部分是作者在前人基础上发展出的自己新的详尽的治愈方法,也是本书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值得读者大众仔细品读。

  (1)自我理解

  (2)自我宽恕

  (3)自我接纳

  (4)自我关爱

  (5)自我鼓励

  (1) 自我理解

  自我理解是自我悲悯的五大要素之首。一旦我们开始理解自己一些消极行为的源头和发生原因,就能更好地开启自我悲悯的旅程。

  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受虐经历带来的伤害之深不仅在于身体,更在于心理。童年时期也是人类大脑成长的关键期,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受虐会使发育中的大脑神经结构与功能产生永久性损伤。诸如漠视等在家庭中极易发生且极易重复出现的虐待行为,刚开始时十分微小,日积月累,伤害逐渐加大,瓦解儿童对于家庭重要成员(如父母)的信任,形成不可磨灭的永久性心理创伤。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常见的创伤症状及其原因,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复合性创伤。受害者通过了解创伤,将自己现有行为与创伤原因联结,找出症结所在练习自我理解。

  (2)自我宽恕

  自我宽恕分为两个层面:原谅受虐经历本身,原谅自己转化为施虐者的施虐行为对他人及自己造成的伤害。

  经历过童年虐待的经历者会将受虐原因归结为自己的无能,通过否认自己,受虐者内心获得平静。但是如果一直放任这些问题,受虐者只会纠缠其中,无法解脱。所以,自我宽恕的第一步便是受害者要学会原谅当时无力反抗的自己,原谅自己当时的感受,比如在性虐待中身体背叛内心,在虐待中产生的快感。

  其次,备受羞耻感折磨的受害者为了抵御这种感觉,掌控自己的人生,不知不觉中复制了施虐者的行为,成为新的施虐者,还可能在施虐过程中体验着施虐的快感和悔恨,多种复杂的感觉交杂,令人痛苦不堪。针对此,作者提出要原谅自己的施虐行为,给自己一个重生的机会,明白自己并不是个例,从而宽恕自己,消除羞耻感。

  值得一提的是,自我宽恕对消除羞耻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消除的羞耻感越多,就能越能认清自己,对成长为真正的健康的自己越有帮助。

  (3)自我接纳

  做好第一步与第二步,自我接纳变得自然而然。学会自己接纳,我们将走出消极的思维模式,迎来新生。

  人类原本就是兽性与人性的结合,“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两种观点的同时存在也证明了这一点。从童年走向成人,人类在父母,师长的指引下不断学习社会规则,直至能够很好的隐去人生而自带的兽性,适应人类社会。人类原本就有许多缺点,每个人也都是具有多面性,无法十全十美。但是经历过童年虐待的受害者心中往往有个时时刻刻批评自己的声音,让受害者抬不起头来。

  通过自我接纳的练习,驳斥内心评判者,关爱自己,悲悯自己,为自己设立更加合理的目标,以自己的特质为出发点,培养一个有特点的自己。

  (4)自我关爱

  自我关爱的练习是自我悲悯的核心。探索自我关爱,学习自我关爱是本步骤的重点。

  对于一个长期受虐的人,关爱对于她/他来说是陌生的。所以找出一个让自己曾经感到温暖的人,模仿她/他的行为,培养自己成为自己的父母,感受自己的内心需求,及时给予安抚回应。

  (5)自我鼓励

  人生需要目标,戒除因为受虐而染上的各种不良行为是受害者进行自我悲悯系列练习中的重要部分。自我责怪和自我批评是受害者的常态。本步骤延续自我关爱的探索,继续消除内心批判者的声音,抛开心灵的枷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自己的目标,让自我疗愈者每取得一个进步,便用各种方式鼓励自己以形成良性循环,在自我悲悯的路上越走越顺。

  以上五个步骤的练习构成本书的核心也是亮点——自我悲悯。

  古语有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人非得经历过岁月的洗礼才能了解自己,对人生与命运有所感悟。怜自己,怜他人,以一颗慈悲心对待曾经的不幸,救赎自己,救赎生命,从自身做起斩断恶魔的翅膀,让阳光照进阴影,不惑于人生。

  以下是本书的思维导图,可供大家参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这不是你的错》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