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山而行》是一本由雲姑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居山而行》读后感(一):居山而行,选择的是一个人修行的方式
往家里打电话,又时隔一个月之久。一个月之前,因为工作的关系,因为家里关心的个人问题和母亲在电话中谈得并不是很好,所以只能一如既往地逃避着和家里的联系。一个月之后,因为想念,因为关心所以打了电话回去,即使知道聊到最后依然会不欢而散。
想起《居山而行》这本书中,作者云姑遇到关于类似的情况,写过这么几句:“是不是每个女孩子长大后烦恼就会多起来,被人告知必须奔着生儿育女去?这真是很奇怪,但对于父母而言,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哪需要更多的思考。我们在不提起婚姻的时候,相安无事……”
结婚生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天经地义,可是每个人的缘分总会在适当的时候到来,每个人的婚姻是不可以将就的。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与母亲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时好时坏,有点阴晴不定。
说起《居山而行》这本书,有必要介绍一下,这是一个90后女冠的青城故事。《居山而行》的作者云姑,“自幼慕道,世缘浅而仙缘深,遂弃俗为女冠,云水相伴以寄浮生”。幼年的云姑曾独自到道观玩耍,在殿堂外看到冷清的道场,就想她以后也要这样。没想到长大后,这个愿望成真了。
现在云姑为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第二十二代玄裔弟子,长居山中修行。这本《居山而行》正是她在青灯相伴之下,书写的人生感悟。她在书中写了自己出家前的生活,出家后的日常,出家后的修行生活等多个方面。而我,在阅读之后更喜欢把它当作这是云姑到目前为止的一个人生回顾,就像在书中,它被称为“蓼怀集”。
《居山而行》这本书分为了四个部分,分别是“没有真正体会孤独的人都不成熟”、“看透了生死,也就看清了希望”、“为了想要的生活,你必须勇敢一点”和“经历再多,不如遂心一次”。如果光看这些章节的名称,很自然地就会觉得这本书就像是一本鸡汤书。但事实上却非如此。所以也会因为这本书写成的背景,而对某些世俗味过重的标题觉得有些许不适。
因为云姑是修行之人,所以她的文字之间散发着个人浅浅的淡然感,文字之内隐没着多年来时代变迁的历史沉淀感,文字之中记录着那些我们熟悉又陌生的羁绊和风俗,所有的一切看似云淡风轻,但又让人印象深刻,记忆中那些曾经熟悉但隐藏了很久的事情,慢慢重新又浮上了心头。
除了那些俗世的纷争,云姑还记录了她在修行时点点弟弟,怀念和感恩着修行中各位师父和师爷的付出和坚持,才让青城山,才让上清宫依然香火旺盛,依然延续着以往的那一份繁荣和。
去年有一部电视剧叫做《逃跑可耻但有用》。在这本书的“为了想要的生活,你必须勇敢到底”这个篇章中,写了这么一段话:到庙上的人,各怀心事。有历经坎坷之人,或家庭不幸或情感失意,自以为看破红尘来出家,终因实行不及预想之美而重回红尘;也有羡慕世外清闲,以为修道是中日餐风饮露、抚琴烹茶,终因庙务繁忙不堪其负而散发离山……
这不正是逃跑之后,重新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对于一个还未真正了解过修行生活的人而言,对于一个还未真正居山而行的人而言,对于一个还未真正伴着青灯、思考终极人生的人而言,云姑写的这一本《居山而行》,的确能让我们在似曾熟悉的生活中,看到另一种别样的生活。倒不是说非要去山间修行,更重要的是人心的修行,选择一种喜欢的生活和方式,用自己的态度修行自己想要的人生。
《居山而行》读后感(二):读《居山而行》随笔
于上月中读完雲姑姑的《蓼怀集》(《居山而行》),阅读期间也零零散散写过一些东西,适逢阴雨,忙里偷闲索性整理一下。
推荐这本《居山而行》给好友,好友问我“这就是你常说的雲姑姑?90后你怎么叫姑姑呢?”其实姑姑只长我几岁,直呼其名显得不尊重,叫姐姐又太唐突,还是“姑姑”这个称呼好,不知雲姑姑是否介意。从文字中来看,姑姑应也是性格娴静之人,文字、书籍,就着一盏清茶,这种宁静的趣味向心而觅,可坐在窗前整个下午都不会觉得无聊。大概,喜欢文字的人,都善于跟自己对话,生活得细致、认真。
很喜欢姑姑的文字,书里有很多想法引起共鸣,更觉得珍惜。虽是讲修行的书,但几乎每篇都离不开吃,在书中雲姑姑自己也道:“我知道我又写到吃上了”,真是可爱。世人大都想要一种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生活,但俗世的生活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寺庙道观也不例外。书中提到许多书名篇章,有几本实是想读的,如《淞隐漫录》《槐轩杂著》《人海闲话》《白川集》《罗浮山志》《草木缘情》等,以书找书果然是好办法。
我也是非常喜欢读游记的,书中写到许多地方,姑姑去过的地方,将来也想去走一走,看一看。曾以为,四季、山水、草木,砚中有墨、杯中有茶、枕边有书,大概于我来说便是心安归处了。现在才知,物只能寄托情感,而真正的安定却是自己内心的修持。刚毕业总遇到许多困难,方知生活中有万般的无奈和苦楚,不能逃避也无法逃避。早前在微博关注的朋友那里看到一句话“熬得透彻了,方能澹泊”。在此一禺,静读此书,小小一方床榻,窗下兰草碧绿悠然,窗外青山烟雨空濛。细细读着自己喜欢的文字,对照着过往二十多年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只觉心中有牵挂,有对事、对人、对未知的路,但又觉得万事空空。对于这本书,非常值得去读第二遍第三遍甚至五六遍,也期待姑姑第二部作品问世。
姑姑近日心情不大好,附上近来在草原拍的几张照片,希望姑姑心情可以舒畅几分。对未来有着希望,对生活充满期许,心里盛放着美好。感谢在这个年华,遇到姑姑,遇到这样的清敛宁静。
——2017.9.14 子衿于药寮
《居山而行》读后感(三):一个90后,与她炊烟袅袅,采菊南山的“仙缘”
家人无法理解她的选择,好好的女孩子做什么不行?旁人也觉得她的生活过于冷清,可她的内心并不因此而觉得苦楚,因为于她而言,如今已是求仁得仁。
她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相反,她恰恰是一个于寻常田野之中,与房前屋后的南竹相伴,在烟火气的熏陶下慢慢长大的女子。
她热爱美食。无论是家乡的酸豆角炒鸭子、乌鸡炖竹笋、鸭儿粑、盐水藤藤菜、豆花,还是于粤求学时在他乡所尝的梨膏糖、茄脯、梅饼、蔡糖糕、茯苓糕、煎堆、烧猪肉,每一道美味背后都有一段成为永恒的回忆。她喜欢吃装在陈旧土碗里的鸭肉,肉被炒得干酥酥的,吃完后,碗里的油水每次都不舍得到掉,一定要留着下次炒菜或煮面再用;她反复提及外公最珍视的那棵李子树,每次果实成熟,外公都会用他竹子编的圆筐把果子装起来,据说这样可以使果子更鲜美;她说,那皮锃亮得像抹了油的青橘,等变黄了摘下来可以烤着吃,虽然果肉又酸又苦,但却让人停不下来;虽然不喜欢吃鱼,但她却爱看大人做鱼,鲫鱼用来干煸,撒一点红辣椒粉,然后下酒送饭,有的人把鱼连肉带骨头吃下去,有的人只吃鱼肉,吃得干干净净,然后把鱼骨头整整齐齐摆在那里……她深信,衣食和书籍,是人生之郑重事业,因此要被更加重视。
于粤求学时,她与花木结下了深缘。有红花无绿叶的木棉,碎碎落了满地的荔枝花,开花时节散发浓郁香气的玉兰,如火如荼绽放的凤凰木,可园里的炮仗花、睡莲、三角梅、洋紫荆,等等。但年年相似的花木,似乎让她看到了循环往复的生活。一个正逢玉兰花开的季节,她在日记中写道:“自己早已不需要重现的时光,它是蚀骨的魔障,而这魔障,还有可能牵绊住来生。”
物只能寄托情感,而真正的安定却是自己内心的修持。修行让她愈发珍惜当下。在她看来,时光就像她家乡汪桥下的水,隔了好多世,仍旧如常,昼夜不息。
彼时行走于村庙山寺之间的萍踪游客,并不满足于眼中所见的平平田地,她更期待能看到更远的地方。
她看透了生死,于是更清楚地认知到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亲人离世,哀思终究会被时间冲淡,也许是被封存在了内心的最底部也未可知。无论曾经有多悲痛,生人们最终还是会言笑晏晏。“于生死,众人无有可替代者”,“苟或一时有人替代,来日自有承负,还于己身,无可逃离”。每个人的生命各有轨迹,真正的悲剧并不是老来无依,而是身不由己。别人以为的幸福,加之于她,可能就是枷锁或藩篱。
修行后,有一次在山上砍荒,偶然邂逅两株白梅与红梅,这勾起了她少年时于桃花枝头所产生的念想。如今的自己,回忆从前,如同翻山越岭之人看回头路一般,虽身处俗世,但心却早已进入方外。二十几年的兜兜转转,她为自己换来了更多“重构内心所希求的世界”的决然。重构自己内心的过程固然痛苦,但每个人的生命各有轨迹,她并不想在别人以为的幸福中了此一生。
你能想象“他日故人能忆我,青衣云履埋枯骨”是出自一位正当桃李年华的女子之笔吗?
她是一个不寻常的90后,她坚持以素朴的生活方式,捍卫灵魂深处的桃花源。她说自己是一个“世缘浅”、“仙缘深”的女子。二十几年的人生路,她因想摆脱离别的苦闷,而渐渐学着以成长的姿态,去体会世情的艰难,江湖的辛酸。有人问她为何学道,她虽不是很想回答,却在新作《居山而行》中,间接道出了原因:
“幼读前人之书,有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凡夫一生,苦多欢少,为尘劳所累数十载,顷刻间朱颜不驻,华发已生,回念当时黛眉粉颊,名利富贵,终不过梦幻耳。常有出世之想,而不知世有长生之学,少长些时,读到《南华经》,其中有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这才觉得寻到了根,该是一个人的活法。”
她把自己对过往生活轨迹的感悟累积成册,把自己因“慕道”而“弃俗”的经历凝练成一篇篇可当故事看的小散文,用带着一股淡淡茉莉花香的文字道出了许多人生中最需要有的东西。
她的名字叫云姑。她于《居山而行》里记载的只是平常生活中的平常事,可平常的我们只是在生,而不懂如何活。
如今的她于蜀地青城中修行,四季与虫鱼花木相伴,过着让自己心境安定的生活。但她更希望用自己的文字,教会更多只是在生的世人,如何用自己的慧眼,去洞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寻常事物。慢慢的你会发现,即使一日三餐、四时八节没有黄粱饭与白菜汤,自己也能如修行之人一样,充满灵性地活着。
《居山而行》读后感(四):心如止水的心境
对于《居山而行》的作者,书本是这么介绍的,雲姑,蜀中女冠,涉世一遗人。生在川南小镇,长于观音堂下。求学岭南,客子光阴诗卷里,也认他乡是故乡。自幼志在烟霞,不喜儿女情长,乙未年入青城拜师学道,为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第二十二代玄裔弟子。长居山中,别无所有,唯四时之山光树影,俯拾皆是。青灯相伴,黄卷为友,偶有怀抱,述于笔下,集句成书,聊以寄世。说实话,读这段文字,我确实需很认真的字字相认,难以像看普通书籍一样一目没有十行,也有1-2行,再者,这段文字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一定是一个爱好文学、爱好诗文的隐士,所谓的居士、文人墨客。又者还会想到仙风道骨般的倒道士,一个人在武林山顶坐观天下美景,心如止水。看到这样的文字,不知道诸位是什么感受,总之我总是会不由自主的静下来,每次有点烦心事的时候,一有空我就会坐下来翻开一本类似的书籍,或者写一些金刚经等等,不久,自然而然的心就静下来了,不知为何,它们就是有这么大的魔力,让我立马心旷神怡,教人好生不快活。
看到此书之前,我并不知云姑这个人,后来还特意问了百度,并且还微博了一下,算是初步的认识此人吧,看过书后当然会更加的了解,如果结合她的人生经历来品读,可能得到的启发、感慨会更多。
翻开《居山而行》,看看文字,就是那样单纯,出于泥而不染的文字,就是所谓的文笔清澈,如饮井水,甘甜入喉,两个字来形容就是干净。读着读着就会让人同样有着作者的心境,心如止水,平平淡淡,安稳度日。在山上之前,作者其实也是一个生长在浮华中的人,跟我们一样,会为了周边的花花草草而悲喜交加,会为了明天的生活而忙忙碌碌,会为了生活中的琐事而愁苦烦恼。这是她未上山前的景象,后来呢,读着读着,我们就会感受到心境还是出现了变化,虽然写书的时候,作者已经上山,已经是一名年轻的观者,可能看到的文字大都孩子干净的,出世的,但对于之前的述说,还是会多少夹杂着不明的情绪,我们看书自然会读懂某些波动的情绪,虽然不是欺负很大。
其实我们对于云姑的经历,大多数人还是羡慕的,但是试问有几个人能真正像云姑一样,做到心如止水,做到以出世的眼光看待世上的一花一木呢?难呐。对于出世的眼光,心如止水的心境,并不是说在道观里就会形成的,并不如我们所想,在道观里就是无所事事,相反,其实还是有很多的琐事要做,甚至比我们生活中的琐事还要多,但是在那样一个环境中,在自己努力中,还是慢慢的形成了心如止水的心境,只有抛开世俗的眼光,才能以出世的态度对待世界,不论这样出世的态度好与坏,总之我们还是羡慕的,谁做到了就是谁的本事。
《居山而行》读后感(五):依山而居,临窗听水
依山而居,临窗听水——读《居山而行》有感(1189字)
作者:苇眉儿
现实中的喧嚣和浮躁,尘世里的乏味和无聊,一切好像都不尽如人意。但是如果,如果,我们能在俗尘的罅隙中觅得一丝清凉的慰藉,一缕清澈的抚慰,想来生活百般滋味也能落得个清清静静、舒舒爽爽。
这样一个燥热的夏日午后,很难得来了阵阵凉风,顿觉通体康泰安宁。一本90后女冠的青城故事《居山而行》,带给读者喧嚣生活中慰藉身心的一方净土,让我钦佩的是这样一位桃李年华的女子,能够自觉远离俗世的纷扰,与世无争,慕道青城山,就这样静静依山而居,素素临窗听水。我只想说,但愿日子过得慢些,愿你安好,我们一起结伴去向更美的风景深处漫游。
作者雲姑的个人简介,也很有看点,我很喜欢。书中这样介绍:“雲姑,蜀中女冠,涉世一遗人。
生在川南小镇,长于观音堂下。求学岭南,客子光阴诗卷里,也认他乡是故乡。自幼志在烟霞,不喜儿女情长,乙未年入青城拜师学道,为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第二十二代玄裔弟子。长居山中,别无所有,唯四时之山光树影,俯拾皆是。
青灯相伴,黄卷为友,偶有怀抱,述于笔下,集句成书,聊以寄世。”嗯,我希望自己以后出版的新书个人简介,也能这样拥有属于自己的原汁原味的个性飞扬与呈现。
读书,习字,弹琴,慕道,唱韵……真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应该是一件很洒脱也很惬意的事情。作者雲姑写自己出家前的日常琐碎,出家后的生活点滴、修行体悟等,内容涉及生死、孤独、情感、幸福等等,青山空寂,祥光普照,希望作者笔下这样清澈似水宁静幽谷的禅意和空灵,年年岁岁都相似。人生苦短,还是多想想让人生拥有山高水远的意境和青萝拂行衣的况味吧。
“书声,或也能成一种执念,那里面还有故土的霜气,冷冰冰的,是少年时候的警言,有某种暗示,冥冥之中指引着捧着书的少年,从书声里飘出来的还不只是文字,间杂着枯田里的黑鸦影子,一晃一晃的”,我也喜欢树下捧书的人啊,多美好的时光啊!多读书,人才会有趣,雲姑说得真好。
“晚饭后和师父在院子里看梅花,斋堂后那一株红梅开得松松散散的,但快要谢了。我跟师父说山坡上的花骨朵多,还有白梅,就一起走过去看,枝桠没有得到妥善地修剪,饶是花苞很多,但开得很小朵。从山坡上看过去,梅枝斜斜地垂在屋檐边,很是好看”一段,叫我读出雲姑的小情趣、小情怀来了,那种很小朵的花儿,记忆中鲜活定格,甚是出彩。
“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开始渐渐淡忘,忘记生的困惑。少年心性被磨灭,沦陷于俗常之中,强撑着将死之身为稻粱谋。总有一些人,生于富贵繁华,但永远不能停留在那里。小山、弘一法师,某种意义上都是同类人。有葡萄美酒、芙蓉宝剑,都未称平生意。这是他们的执念,也正是世人难以理解之处。其实,想想自己当初,心中多少也有这样的情怀吧,只是,宝剑还未配上身,出门已是江湖。没来得及多想,就这样,一脚踏进了红尘”,我心有戚戚焉。
生命的光芒,和着花草生长的节奏,捧读《居山而行》,依山而居,临窗听水,我自芬芳草自青。
《居山而行》读后感(六):沪上俗子与蜀中妙人——《居山而行》
“沪上俗子”自然是我,“蜀中妙人”则是青城山上的女冠云姑。我们未曾谋面,亦未结识。然则她不识我,我确知她。源于我关注了她的微博,然后读了她的《居山而行》。
居山而行
《居山而行》读后感(七):《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个90后青城女观的人生诸事,文笔清澈,如饮井水,甘甜入喉。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干净的文字了,读起来你能感受到作者那波澜不惊的心境,平平稳稳,安然度日。
本书前面写的大都是未上山之前的家中琐事,说是琐事但其实并没有家长里短,都是些家乡的风物人情,像听好友在树荫下闲聊,听一个出家人淡然的回忆往昔,却没有什么遗憾,都是些人生欢喜,很随意很洒脱。正所谓前尘的往事,于人心的意义,除了遗恨,或许就是慰藉。
从字里行间能看出来作者的心性其实一直都很平静,看待事物的眼光又很出世,能最后走到这一步并不意外,而在外人眼中也许无聊的生活在作者又觉得很安稳,或者说这种繁华之后的平淡正是想要的,人生一世不过百年,能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并不容易,而很明显作者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由衷的祝福。
作者很喜欢花草树木,或者说更喜欢大自然,一些小记基本都是以各种花草来开头,再由花而及人,都是平常事,但读来却觉这些才是真性情,万物在心的情怀,大气磅礴。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思路,属于散文小品,不同的是一个超脱的境界,过眼而不萦怀,每一篇都有着一些独立的思考,却不是要证明什么,不过闲来的小记,读起来也如好友轻聊,情真而意切。
而这本书也让我们了解进山修道并不像很多小说中说的那样潇洒,并没有一味清闲贵族式抚琴赏花的生活,仍然有诸多琐事要处理,可说比凡俗生活要清苦得多,道心坚定也就尤为重要,忍受不了这种生活的也并不少,毕竟红尘三千丈的吸引力相较起山上生活要大的多,而选择了这条路,其实也不过是选择一种生活,百年浮华,哪一条路不都是路,最后的归宿都是黄土一捧,所在意的不过是这颗心有没有安稳,当你的心稳了,哪里都是一样,心乱了,哪里都有烦恼。
本书说是带你重回灵性而诗意的生活,守护灵魂深处的桃花源,看完书你会觉得这话并不为过,甚至感觉评价还是低了,这种灵性的生活感悟正时很多在红尘中打滚的我们所需要的,现在人的灵魂早就跟不上生活的节奏了,这本书可以帮你找回自己,找到你曾经干净的一颗心,清风自在,然后笑对人生。
《居山而行》读后感(八):二十入山林,一去无还期
捧起《居山而行》,视线所及的几个字——蓼怀集,似乎格外的吸引人。清气得令人心生爱意。素昧平生,却因何结缘此书。带着这样的一种心境,开始了我的青城之旅。 这是一本写给母亲的书,原名《蓼怀集》。“遥忆龆龀之时,田间蓼花摇曳,家母尤爱此花。”从序里的记录不难看出它的命名缘由。这份最珍贵的心意正是我尤爱此书的重要原因。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大量妙用诗词歌赋,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以及所提到的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使我连连惊叹于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简直是偏爱。 个人极其喜爱她的文笔,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足以抚慰人心。如“孤清之意”,“隐逸之气”,“清贵逼人”,“江湖气”,以及“花影扶疏”,“心无尘劳”,“庭院深深”,“落雨兮兮”。还有“世世永恒”,一切很美好的样子。 许多书友谈及到书里的美食,而我却更中意于她笔下的河山,碑文,檐雨,花信。普普通通的柴米油盐瓜瓜果果,在她的笔下却令人心心念念。想想那样的一种念想,也怪有意思的。 雲姑的“仙人”生活,令大家纷纷羡慕不已。但是这个追求的过程,具体舍弃了多少,是无法想象与体会的。她的志向,她的超脱,她的才情,我所仰慕。 “超绝世纷,永洁精神”。这是我读完此书所能想到的,此时没有比这更契合我内心所想了。 最后,合上书。
《居山而行》读后感(九):宁静以致远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另一名才女——蔡文姬。在看这一本书的前一天我才看了一本关于蔡文姬的书,文姬给我的感受便是在乱世中求安宁。而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现在真的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与闲适。
《居山而行》读后感(十):谈谈云姑和她的书。
认识云姑前,我对修道和山居的概念非常浅薄,前者来自早年读过的武侠小说里的描述,后者则来自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呆板又片面的印象,再加上俗世对出家的一种偏颇之见,总是保持了一种审慎不敢亲近的态度。
我是看着云姑从普通人到修行者的,虽然只从微博上获取这个过程的信息,但绝非突然,她之前做老师的时候,会去道观做些义工,说些里面的人事,比普通人的角度要专业许多,也深入许多,她很少说什么玄妙缥缈的东西,而是多谈布衣蔬食这些,或是山上风物,乡间杂谈,民间习俗,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平实却很有趣,很少脱离实际空谈。这一点让我觉得可爱又可敬,这些与我的生活是相差很多的,但也是我喜欢的另一种状态,充和丰沛,物我两足。直到有一天,在云姑微博上看到了她正式入道的消息,毫不意外,很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感觉。
然而想其年纪,度其阅历,见其觉悟,却忍不住要羡慕和赞叹。
在我印象里,古代社会里的道家与俗世界限分明,近古以前的时代,很少看到他们在世俗走动的身影,近古以来,尤其是明清,道与俗的界限趋向模糊,不知道是双方都有意互相接触,还是单向打破了这种禁锢,总之,对于我们俗人无非是满足了一种窥探欲,发现红尘之外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清苦,节制,还要做很多和宗教有关的法事,体味俗与仙两个世界的人心。
通过云姑所说,以前想象过头的道家生活渐渐落地,最后发现,今世的入道修行,并不是什么自我放逐,什么避世入山,他们要做的,要面对的,大多也都是俗人俗事,他们需要与人为善,与人祈福,与人消灾,获得报酬后为道观加持香火和供给,这些是需要抱定一个高度自制,又不消极的态度的,对人的心性和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入道的决定似乎有许多人可以轻易做下,但入道的生活其实并非人人可以坚持。
云姑与我私下聊过一些细节,涉及到个人的情绪、遭遇、态度和处事方式,当然还有来自外界的舆论,这个时代,要坚持己心修道,不是容易的事情,过程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成为你的障碍与困惑。每日面对的工作、生活、课业,也是繁琐多磨的,而他们因为自身的身份和清规,处理的方式也多一些考虑,总之,不会比俗世要轻松。
这本书的内容远远丰富于微博上的短句小文,内容涉及入道前后,排序按照岁时节气,从新年伊始,春季花事写到中元法会,雪落山林,有四时流转,风物清嘉之美。
云姑的文读来有道家清气,也有小品情味,还有近世知堂的格调(她之前叫过云枝堂,不知是否有关),这些与她的阅读积累,自身感知和所处环境不无关系,她所描述的,是客观的人事景物,但叙述出来的风格带着她独有的审美与趣味,是得天独厚的特质,已经渐成火候。我个人很喜欢,读来觉得很有况味,也能静心,用词凝练,下笔有心,内里有一股平和中正的力道。
希望云姑能保持这种态度与心境,将我们陌生的那个世界,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来,传与众人,打破以前那些虚浮的传言与美化,现一个质朴归真的道门气象。以及也让更多人明白,修道,需要的不仅是脱俗之心,也要有入世之情。若一个人无法感知人世最基本的情感,那么何谈悟道呢。
另外,山居的编辑和设计其实还是有欠缺的,和很多人感觉一样,有迎合的流俗感。期待下一本能够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