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为你洒下月光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02 20: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为你洒下月光经典读后感10篇

  《我为你洒下月光》是一本由简媜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为你洒下月光》读后感(一):爱的终极目的成就

  如果你只想快速阅读小说情节,只想看迭宕起伏、情爱执著面红耳赤心跳爱情小说,无疑这本《我为你洒下月光》会让你失望。因为似乎看了五六十页,男女主角甚至还没出场,小说情节并未展开,仍是作者的徘徊,与故人的相遇与旧事,还有那个年代背景的交代。但是如果没有那一系列细致典型场景回忆,站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实在无法与那个全民流行手写书信时代同频共振。

  《我为你洒下月光》读后感(二):在初秋的夜晚还自己一抹月光

  “如果文学具有一种社会作用,也许那就是要展示人的最大参数,人的精神的最大值。”

  假使在我还未曾知道喜欢个人是怎样的体验之时,这本书我是看不透的,再或是假使在我还不曾有过在一段情感从开头到结尾过程中的碰碰磕磕感到无能无力的无奈,这本书我是看不懂的。

  然而这本书,就这样出现在我刚好沉溺于一段不长不短的恋情草榻里。

  有关于作者简媜,大抵是从她的女儿红中的水牢得知她的,之后也被她的文字深深吸引,也将她的散文集一本一本的买来,再一本一本的消化,将其的每一本书中的每个打动我的句子一字一字的抄写在笔记里。

  一个对散文抱着热情和奇想的人,这便是简媜的简介

  直到现在,我也说不通自己为何将她的句子珍藏于笔记本里,珍藏于心梦里,甚至每本书抱着背诵的目的性去阅读。

  在友人留下的一堆爱情的札记,一堆通过书信往来的恋情,一堆寄托到古典文学上的辗转...作者抱着这些一次又一次的翻阅,将其混乱戏剧通过一双巧于编辑双手,以不求当年真相,只求内心的共振的目的,向读者分享。

  作者在创作这本书的时期,在旅行中和独处中的思考,一点一点将自己的想法与友人的札记融合,拼凑出有关古典文学,有关青春爱情,有关人生思考的美文,再慢慢地组成这般既深刻沉重的书。深刻的是内心的共振,沉重的是爱又不得的“德”。

  整本书的内容分为二部分,一部分是有关作者对古典文学的致敬,对青春爱情的赞美和对人生思考的看法,在独处的旅程中,其余以散文的手段讲解友人维之的青春爱情故事记录了她的生活,群的生活和学长的生活以及她的爱情。

  最后,这本书是一朵玫瑰象征着青春爱情的玫瑰,也是生长明月之下清风之下的玫瑰,在爱情修炼中,我们见证维之的美好爱情的同时,在初秋的夜晚还自己一抹月光。

  对那年深爱你或是你深爱的他(她),心存感谢

  《我为你洒下月光》读后感(三):那温柔秘密已经流逝岁月里,却有人替你深藏心底

  小说,散文,诗文,摘记等汇成了《我为你洒下月光》。这本集子是简媜对于友人过往书信的一次整理,是对于过往逝去岁月的一次缅怀,有关爱情与友情,一会是她的故事,一会是我的心绪,可不管怎么样的去转换,都逃不开回望起少年时的时光再留下着美丽忧伤纪念哀伤是自己的,哀伤也是他人的。面对,青春我们总有遗憾,也会有缱绻的美好。虚拟真实心酸欢乐应有尽有,就好像青春应该是丰富而多彩的。

  哪怕就一篇序言,也看得出简媜还是那个相信爱情向往美好的人,即便是步入了老年的她,仍然满怀赤子之心的和我们说那些忧伤的,欢喜的,令人感慨的爱情。读者也通过这些文字,回忆起那些少年时的执着与美好。但《我为你洒下月光》和二十几年前简媜通过自己爱情写成的《水问》还是有很多不同的,比较当时过分的少年矫情,现在她再写爱情,多了一份沉着烟火气,角度变化,感慨里也自然多了理性的思考,也对于错失而无意造就的人间遗憾而缅怀一阵,却不再是那样无谓的强烈感伤

  刚开始的几篇,你肯定以为简媜在说自己的生活,她继续自己高超的拿捏词汇技艺,把一件件看起来极为平常事情写得美好,缥缈,像是日常生活切作一桢桢简单美丽的画卷。夜间的状态,坐车,读书,栀子花……她说美好的日常像是画,她的文字又何尝不是画呢?

  之后,她渐渐开始进入正题,从自己与女友遇见慢慢的切到友人的故事,在期间穿插了不少友人书信中的句子。很典型的简媜体文字,大多还是以散文为主的,她即便是写故事,也是从散文化言语开始,给我的感觉总是优美的,安静的,像电影画面的缓缓流动。一点一点,抽丝剥茧。

  时而是自己与这叠书信的交集,自己和女友维之的相遇故事,时而表达一些对待文学或爱情的看法,时而是自己此刻的生活和心境。这种种的形式,种种的转化,都是自由而自然的,一点都不觉得突兀。

  关于维之的信件随笔,她把多年来的心路和故事写进信件之中,人生经历总有令人唏嘘的部分,有太多难以言说的,但纵使处处都是充满遗憾与困难,也好歹有文字相伴。读着她的信件随笔,仿佛看见了一个敏感善良感伤温婉的才女始终在世间坚定的坚定行走。母亲去世之后疏淡的家庭关系、一份无结果的爱情是遗憾的,也是美好的,直教人感慨唏嘘、当然还有那重要的是对于文学的热爱与崇敬,因为文学,她遇见了知己和心间所爱慕的那个人。

  简媜则试图更细致更全面的还原的那场关于青春的旧故事,维之是家庭之事,她的友情和爱情……写作一场温柔的爱情记事。简媜注入自己的感情思想,仿佛完成了超越空间对话,这两人对于世事情感的理解总是一致的,惺惺相惜。简媜说及《我为你洒下月光》,是献给古典情愫,献给青春爱情,也借此感恩文学缪斯之垂爱。而在我看来,更是一份真挚友情的见证。

  (我默默的撕着毛边书,翻到最后,一生未嫁的维之五十多岁就去世了,这也实在教人感怀一番。)

  在阅读的过程中,仍然会感慨,简媜老师的文字真是细腻啊美啊,她的文字风格让人喜欢,词藻的丰富和情绪心理精准拿捏总是值得我学习的。大多是不被想到的,看过之后有觉得有意境而在脑海留下印象,但你还是记不住。很多历史典故在她的文字里向来是信手拈来诗意美,古典美。还有一种美是朦胧美,就像简媜在自序里说的:“写作的基本目的是彰显,而我想要的却是隐藏。我需要一种书写技艺上的幻术,诗、小说、散文都用上,建构出真实与虚拟交错的世界,一个光影缭绕、具有质感美感的世界,安放某些只对作者及她盼望却永远不在的唯一读者才有意义情怀。”她的言语不一定是直接的,但一旦你认真看下去,就便忽然明了,关于青春的爱情也总是朦朦胧胧的,极其美妙的,就像朋友维之和她喜欢的人,当彼此的想法愈发显现出不一致,也自然没能去真正的说破道明,青春的思绪以及对于爱情的悸动却是肯定存在的。

  爱情的戛然而止也可以是说是青春的戛然而止。但,有些美好的感情虽然很短暂,很缥缈,但同样也是恒久的。而简媜在五十多岁的年纪里,通过旧人的信件,试图重新找到爱情的真谛,再去解读关于爱的秘密。她小心翼翼的拾起这过往的华年,仿佛对待一朵随时会凋谢的花儿,更像是想要替友人找到最终的心灵归宿,以给予慰藉,获得一点圆满

  《我为你洒下月光》读后感(四):“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

  从《水问》到这本《我为你洒下月光》,简嫃笔下女性角色大多含着痴情而不得的怨怼,浓浓淡淡,却从来未得圆满。然而和《水问》的浓烈决绝不同,这次看上去只是一个清淡的,平和的,看似轻易而又稀松平常的人间故事,可是大概每一个人,又能在里面看见另一个自己。

  母亲早逝,父亲另娶的少女维之,与一学长有过长达数年的书信往来。彼此虚虚实实,不断试探,似乎都知道对方心意,又似乎没有人愿意说明。促使二人相识的群,亦同样恋慕着这位学长。故事的结局是没有如读者所愿,但对于维之而言,又好像是圆满的,因为她许下的愿望:“我不要你一小时、一天,我要你一生……平平安安。”却是真切实现了。

  阅读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受深刻的,是在维之身上仿佛看到了一个放大的我。这样敏感、骄傲自卑、小心而自我、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自己,有着一种“让世界是世界,我甘心做我的茧”的冷淡,可是又怀着一种难以道出的涩苦,写下“感情像枯藤,心境像老树,外表是昏鸦。从此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沉醉在与一个想象中的人纸笔间的缠绵,当看见彼此现实重担信仰的分野,才渐渐明白这个过程便是极美,不再需要也不可能再产生任何现实的纠结。现实问题从来良多,没有浪漫,有的只是维之父亲艰难吐出的“日子要往下过”,是属于成年人和现实生活的一种残酷。对于维之,从不需和他探讨甚至经历此等残酷,又似乎是一种恩典。——就让两个人停留在青春的信纸上,做对方黑夜里的月光,时时想起,只觉得“我们看过彼此年轻模样,我记得你的英姿焕发也记得你的抑郁虚无”,只觉得“你的青春好美”。

  也试图以世俗眼光去看待这个故事本身,就像是那位来劝解维之的男同学,把一切放在功利的角度斤斤计较,觉得大概他们也是不适合的。但很快这样的想法被文字嘲讽而消解,本来,这份情感就是不能属于世间的。维之是远离世界的“心远地自偏”,幽居在山间,伏案于桌前,只以文字为伴,把自己的”旅程走出一把刀形“。就算是我怀有小人之心,也难以揣测她该如何帮他担起生活的重担,她是被生活幸运遗忘的赤子,纵使家庭带来沉重的痛苦,又日日思念不可得的人,却也有能力让自己沉溺在文字之中,”从固体的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拥有底气决定”你们的世界我不会再住“。有时间和能力,几乎可以用一生的时间,慢慢吞吐消化所有痛苦,而不会再有更大的难过降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至少”他“不曾拥有这样的幸运,做了普通人,便要为生活奔忙,日子从来不轻松。只有她,好好地逃过去了。

  读到她的最后一封信,她这样写:

”我仍然珍惜年轻时候那么勇于发问与难驯,犹如现在珍惜中岁以后的沉默谦逊问候你的妻及你们共有的一切。深深祝福,愿你顺心隆盛,一生平安。”

  想起顾城的诗: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 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 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 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 我在中间应当休息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 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一种无可道明的哀伤攫取人心。在纸上缱绻的一切百转千回捉摸不定,攻守进退,潮起潮落,被付之灰烬,“一起还给天地”。追问失去意义,重来亦无济于事,这更像是一种自我记录,保留下自己的幽暗岁月和未知心情,留待下一世的自己评说。“待结个,他生知己”,似某种约誓,可是又带着荣枯随缘的放手。索性把“希望写在秋天的海面”,等待某一日的秋阳唤醒潮汐和海浪

  将近四百页的篇幅,读起来并不费时,可是随着维之进入她的记忆,却愈来愈感受到锥心之痛。笔触之间,清清楚楚道尽纯净少女心事,若非敏感经历之人,绝无体察可能。在一些只言片语中,看得到张爱玲影子。印象深刻的是维之收到他的生日贺礼,伴随着愉悦和猜疑,起起落落的心情描摹,让人想起《第一炉香》中薇龙的一句自白:“她已经筋疲力尽了,无力再延长下去,她对爱认了输。”维之和薇龙,都是把庐山的白云装在坛子里,想要时刻拿出来点缀花园的人。然而还好,维之永远地拥有了这坛白云,一样的蠢,可是薇龙的坛子却早已经碎掉了。这白云不是别的,是善和美,是“对不朽的企盼”。是“啄痛自己的影子,不发一语”的那些沉没的日子。

  字句之内,能够准确捕捉到少女在不确定情感中的每一寸恐慌、怨怼、欣悦,对感情的变化描摹到位,但也只是淡淡的,一笔带过。以来往信札和维之所书秘笈为主体,间杂现实叙述,没有涉及太多事件人物描述,全部站在维之的视角渐渐展开故事,让每一个读者成为维之,一点一点唤起内心最不可道人的情感记忆。只是情感的记忆——像独语,也像自我劝慰,现实事件是帮助外人理解这些呓语的媒介,对于情感本身却并无意义。经过一段“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的摄人青春,无论是什么结论,都丝毫不曾变迁个中光芒。折上诗集的一痕页脚,也就为这一番无解画上句点。徒留下外人的置喙:“这一生就这么结束了吗?”

  是的,结束了。未尽的心意,“到文字里相见”。

  《我为你洒下月光》读后感(五):我为你洒下月光

  我为你洒下月光

  《我为你洒下月光》是当代著名散文名家简媜倾情之作,也是写作三十年纪念之作,这样的书一生只能写一本,为致敬,也是向过去的一场告别。在这本略显厚重的图书中,包涵三百多篇文章,字字读来都有一种慢生活的节奏感,心也随着安静下来。在序言中,作者提到书信,提到爱情,提到人生,希望这本图书像是一朵玫瑰,使我们在阅读之余,携着一丝芳香,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道路,不论是爱情还是生活。

  简媜,当代散文名家,台大中文系毕业,曾获吴鲁芹散文奖、时报文学奖等,是《台湾文学经典》最年轻的入选者,也是台湾最无争议的实力派女作,其作品《密密语》《私房书》《下午茶》《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女儿红》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被众多读者所喜爱,粉丝遍布海峡和大陆内地。其文字细致雕琢,文笔清新,思路开拓,著有多种类型多样的作品,呈现不同的风格和主题。

  简媜自述为一个对散文怀抱热情与奇想的人,其写作的初衷和秉持的原则,也是其做人做事的原则,三十多年来用自己的方式走散文马拉松之路,一生与文字为伴,用笔触书写感性和理性的世界。文笔悠扬,充满古典之美,在诗歌、小说和散文中,构建真实和虚拟的世界。阅读了好多天,每每阅读都爱不释手,不仅是“窥探”到作者那个年代的爱情模样或日常生活,也在作者文字的跳跃中,心也跟着动起来。

  之于生活,作者喜欢独处,讲到人生漫长,苦多欢少,不如效法狡兔,掘几处藏身小窟,独享欢愉。在当下快节奏和求名奉利的社会,多少网红,多少新秀层出不穷又尘埃落定,无人问津回归混沌,简媜的文字总能给人带来清凉和安宁,抛弃世俗的眼光,总能守住内心的一片净土。之于爱情,爱情算是一种很美好的东西,包涵着对真善美神的追求。在书信当道的年代,一字一句都可以传递出写信人的心情。有些爱情或热烈奔放或缠绵悱恻或埋藏心底,那最柔软最深情最平实的言语和回忆,足够在余下的时光中慢慢品味。

  “好奇怪,我们好像都是在晚上见面。”“你是我的黑夜”“那么,我只好当月光,为你洒下月光。”在爱情中修行,爱是一种希望,爱情不是一切的解答,而是一切课题的开始。在七卷中,爱情的初遇,如一声春雷,占据着整个春天,在书信或言语的交谈中互诉衷肠,期待顺利的结尾,又不可或缺中间的小插曲,在爱情行走的道路上,伴着月光,走向美好。

  《我为你洒下月光》读后感(六):深情至死

  收到约评时,我是很犹疑的。 “近乡情怯”,简媜在某种程度上是我“文学路”的起点之一,可如今已走得太远,加上最近正被课业折磨得紧,根本不敢回看。且提到她,总会扯上自己的高中时代,那段时光太珍贵也太模糊,于是变得太可写又太不可写,正如这本书的主题“爱情”,要知道我们正处于成日嬉皮笑脸却不敢提“爱”这个字的后现代呢。 终于还是缴械了,旧情够浓。事实上,刚看完试读文档的序言部分我就打消了大半疑虑,因为作者和我一样,也是一个“胆小鬼”。胆小的原因有二,一是太过珍视爱情这件事,是它让泥泞的人生芬芳起来,以至不知如何对待;二是这种芬芳只存在在记忆里,追忆心中玫瑰倒影本身就是一件危险的事,更不要说试图用笔去写、给人观看了。 虽然简媜开篇就向读者表白了自己的脆弱与挣扎,但作为书写者,她毕竟是勇敢的,终于决定动笔去表达她所珍视的爱情中的惆怅与缱绻。于她而言,爱情是一切课题的开始,是她青春中双重启蒙老师之一,与文学相交织。她遂决定采用一种较文学的、不讨好的形式来书写——“写作的基本目的是彰显,而我想要的却是隐藏。我需要一种书写技艺上的幻术,诗、小说、散文都用上,建构出真实与虚拟交错的世界,一个光影缭绕、具有质感与美感的世界,安放某些只对作者及她盼望却永远不在的唯一读者才有意义的情怀。”形式即内容,这种书写方式和表现的对象即这种爱情本身,其实都是很古典的,隐秘而缱绻。而这种古典的美感,正是来源于“一个有文字温度的时代”。 简媜说对于她们那一代而言,写信是非常重要的技艺与修炼,离开校园时必会带走一大袋信,字迹的美丑和内容的好坏甚至比相貌更重。是,字如其人,如今你总不可能通过手机屏幕上的宋体字看出对方有着怎样的性格,也很难从一百四十甚至更少的碎片窥出心的形状与结构,它们太轻了。而这本书里的恋情就正是用书信串起来的,一字一句。作者一边在暮气里整理友人札记和书信手稿追忆当年与她的相识相知,一边还原她当年的爱情故事,为青春的白骨补上血肉再注入被岁月酿过的灵思。两名女性都是深情的“葬花”之人,一方通过字迹起伏揣测来信之人的情绪,从艾略特的朗诵录音里听出克制情感的颤音,为不知何时回来的陌生人修剪庭院花树,怀想深渊的可能,后来却凄伤地不说他的名字;一方甘愿住进前者的遗骸,埋首于二十余年前的笔墨中,忍受噩梦揪住头发的痛,去偿当年得见玫瑰的情,试图用自己的声音说出对方的故事……其间简媜时而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写作心路,邀我们一起阅读那叠札记;时而以第二人称直接与读者探讨文学探讨爱;时而抽身出来以第三人称叙述她的旧事(比起散文甚至更似小说),出神入化,着实是一个虚拟与真实交错的世界。 这本书打动我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我正好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末尾(至今仍在搁浅在过渡期里)。从纸条到诗都写过,于是更懂得“越美的信越要趁年轻”,也知道一封信的重量,明白不仅思想甚至连思维方式都会互相影响,包括字迹。更玄妙的是,就像简媜所说的幽灵花,书信几乎是没有赏味期限的,也许以当时的眼界与智识未能得其真意,却在很久之后惊见它开出一朵猩红的花,打破冥界与尘世之界,带你重新审视心路底下的根须。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我变得愈发胆小,加上一切尚未尘埃落定,怕在时空乱流中迷航,为了向前走就不大敢去触碰那些印记,却仍难免受其所扰。正当不知如何是好时,恰逢走在前方的简媜。我认同她的爱情观,也信她的笔力,既然她敢在五十有余之际去解一个青春的谜,那年轻的我为何不跟着走一遭,顺便重新侦探一下自己的“让我存活至今”? “深情若是一桩悲剧,必定以死来句读。”如今回看少女时代就烂熟于心的这句名言,仍旧惊心。因那并不只是青春期的事情,简媜用她的写作让我心疼却又欣慰地看到,如梦一场的人生里,深情几乎是一种命运(悲剧之最高形式),深情之人必会深情至死。

  《我为你洒下月光》读后感(七):月亮忘记了

  周五加班完的晚上,先生陪我看完电视剧,然后进房难得比我早休息,而今晚我不想睡。

  虽然寄给我的书,是次品,但已答应了写书评,每天忙碌地连跑厕所的时间都少,此事放在心里未完成,也是一桩心事。

  书中前言有曾说过,想弃之却又舍不得的这本作品,这让我想到了一位旧友,她当时也反复为了自己的书艰难而痛苦,当我想起这件事时,发现这事又离我相隔有5年,她和我因为不常联系而沦为朋友圈点赞都不再舍得的发小,心里有隐隐作痛。

  而有时候的痛,在现在这安逸的上班和家庭的生活,看起来又如此的矫情。

  于是我不敢再看下去,却又蝴蝶效应的让我渐渐回忆起这几年来的回忆。

  我好像很久都没有跟任何人谈心了,当我决定稳定下来,不再混混沌沌过日子的时候,终于想清楚自己该放手,重新过另外一种人生时,仿佛内心的有一个小角落关闭了,而这个小角落是前23年一直放大去追求的,也有点不愿在任何人面前去讨论,这个角落就是精神寄托。

  这好像是不能与他提起的,因为他会觉得和我讨论哲学和精神层次,是自找烦恼。于是在每晚的失眠夜晚,很多话都在脑海过了一遍又一遍。

  于是变得平和,或者可以说是慈祥,低调的埋头,继续日复一日。

  我也好像忘记了,为一个人洒下月光的温柔。

  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了遗忘的,记住的是不会消失的。

  很多个像今晚这么疲惫又安静的夜晚,从不敢去看阳台上的万家灯火,下班了就回家,这里就是我的家,虽然任何家具都不是我亲手买的,却没有在外出旅游多天时,落地杭州的那种心情,觉得是回家了那种归属感。

  真是个矛盾体啊,或者也只是一个伤感的深夜,一个无聊的已婚妇女无从诉说内心烦闷的一句秘密的心里话。害怕让人知道,怕被人读懂。

  时间是个锋利的齿轮,像指甲刀一样,剪了你的刺,并磨滑菱角,让别人觉得舒服,却让你帐然若失。

  这是成人世界的温柔吧,好像每个人都这样。

  月亮忘记了照亮晚归的人的路,那又怎么样呢,我还有手机微弱的光支撑着这小角落,而这手机的光,竟然是客户源源不断在微信@你的问题,真是讽刺,都深夜12点了。

  我不敢讲,我哪敢讲,大家都那么忙。

  完毕。

  《我为你洒下月光》读后感(八):让我们旋舞,在玫瑰与荆棘的丛中,让我们踏遍,这世上的欢愉与痛

  几年前曾在日记中写下:

  “事隔二十年啊,遥远却深刻的回忆竟被我寻得了。

  那一本书已经遗落了很久,每次回到老家,都会再在书架上寻一遍,依然不见。时日长了,便也不那么执著了。今日突然又惦记起那一句“驮水的云奴”,试着用Google搜索了一下,竟找到了。

  再细细读来,还是泪流满面。锦云啊,十四岁的时候,曾经以为我就是你呢,二十年之后才知道,原来你就是证严。那时候的我不了解,以为你只是这篇小说里的人物,直到在凤凰卫视上看到关于那一滩血的故事,才明白,为什么当年的一篇文章那么深具力量,原来锦云,真的就在这个世上。”

  那一篇文章叫《恒河沙等恒河》;那一个作者,就是简媜;那一本书并不是简媜的专著,而是一本合集,里面的文章我只记住了这一篇以及史铁生的《命若琴弦》。

  《我为你洒下月光》读后感(九):温情的力量

  收到书后,我确实没有想到作为一本散文集竟有如此重量。腰封上也竟被冠以一生只能写一本的书。许是我孤陋寡闻了,简媜我以前并未听说过。我所听说的台湾著名散文家大约只有张晓风和林清玄了,尤其是林清玄,作品非常符合我对散文的认知。一种自在洒脱、淡雅清新的感觉。也许是林清玄的作品在《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上出现太多的缘故。

  而读简媜则是另一种感觉,这样的散文更接近诗歌的感觉。她用散文的笔触写出了诗歌的韵味,例如这句:“我要反复读你的信,读到嘴角含笑,我想挽你的手去赏春日的杜鹃。”这如果是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面,难道不是一首优美的三行情诗吗?而类似这样的”三行情诗”在文中比比皆是。简单却又直抵人内心柔软的部分,这就是本书的魅力,散文与诗的美好契合。

  读完书籍才能发现本书其实也是代表一个时代,一些故事,也是作者自身的情感经历。是有一条线在的,但是我依然觉得,散文还是不要一口气读完的好,每天抽出时间读一点,每天都能从那些优美的文字中获得新的收获,而不似小说一般,不读完就有一种使命没有完成的感觉。慢慢品才是阅读散文的正确方式,而读《我为你撒下月光》也是如此

  “我不要重复的主题,我希望在生命终止时,能完成自己梦想中的散文图谱。像河川一样,完成自己的旅程,最后毫不犹豫地入海,不辜负十七岁少女立志成为作家的那份纯洁与神圣。”作者在书中诉说着那些动人的爱情往事,在接近花甲的年龄依然保持着一颗文艺的心,依然用纯洁而又真挚的感情来面对生活,重现自己内心的风景和最初的神圣。作家总有自己看待世界独特的角度,但无一例外对生活充满热情,虽然有些作品看起来消极。而想想自己,二十几岁的年纪,正青春,似乎却已经对工作有了倦怠,年少时期的那些理想早已抛掷脑后,偶尔想起只是感觉到自己幼稚。而且也越来越浮躁,大约只有看书时才能找回一丝当初的宁静。

  “所有的感情故事, 精彩的是怎么开始, 动人肺腑的却是怎么结束。”作者这样说道。而《我为你洒下月光》也就是作者动人肺腑的结束吧,有如此心境之人实在是罕见,作者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书籍与我,一方美好的存在。《我为你撒下月光》则在美好中给了我更多的温情,让我感受到了岁月的美好,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

  《我为你洒下月光》读后感(十):春愁待酒

  收到书时惊诧于它的厚重,翻开书页时又讶异于它的朴拙。找来小刀,一页页裁开,一行行读。原来是这么一个百转千回的爱情故事,很多年不曾读到的明明清醇甘洌却酸涩入骨的故事。

  清醇来源于纯粹。简媜笔下的这场恋爱,开始得波澜不惊。学妹与学长偶然相识,因为一本书,一封信结缘。从相识到暗恋,鱼雁频传,写心事谈文学说理想,一次次地见面,互相剖白,乃至生出群的枝节再到后来的分开,确实跌宕,可终究没有超出心理预期——看过太多的爱情故事,对诸多情节已然麻木。但由简媜娓娓道来,却不觉俗滥反觉真诚。她是那么认真地表达维之的心声,年轻时的感情没有杂质,喜欢时看到的对方,完全是纯粹的精神形象,脱离世俗不讲得失,全是一个“好”字。反而是自己,有那么多的不好,以至于芳心惴惴,患得患失。聪慧敏感所以多愁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维之喜欢的学长仿佛那么好,可读这个故事,攫住我的只有维之。书中写维之,也写了维之的反面,她那位去了美国的姐姐。生在同样的家庭,姐姐和维之那么不同。母亲去世父亲很快再娶,都是疼痛,维之吞下去,病在内里;姐姐却宣泄于外,无比决绝。然而后来的和解原谅,姐姐却远比维之来的痛快,所以维之在那个晚上犯错一般默默吞食柚子姐姐却可以和阿姨相处得如此自然;父亲重病,姐姐从国外回来操持一切,似有力挽狂澜之势,而维之只能羡慕。同胞姐妹,确实那么不同,一个是阳光下的花儿,活得张扬恣肆,一个确实竹林里的兰草,完全是不同的意象。也许维之得了早逝母亲的宣传。那实在是一个面目模糊却充满古典精神的忧郁女子,她感慨与维之父亲到底不是天作之合,而是人作之合。因为天作何其难,她爱养花爱画画,却一“画”成谶早早病逝,身后保不住她原本生活过的素雅的屋子与清艳花园。维之全盘继承了她身上的古典基因。好友群又是她的一个反面。姐姐、群,显得那么通晓世故,一个把握主动权一个在艰难中被迫学会,但她们皆可游刃有余而维之不行。她似乎就是一个社会适应不良者,只适合活在象牙塔里。

  这样的女孩也许生来就是忧郁,于是总以忧郁终结。还未读到尾声,就发觉这个爱情故事终究不会圆满,可笑自己还抱有可以圆满的愿望。她的放弃轻易又艰难,却可以用一生铭记年少时的爱情。又也许,这样的人,也许根本没有“一生”,只有青春。余生反复咀嚼青春种种,也等待一杯酒缓缓浸泡出当年的甘甜苦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为你洒下月光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