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火与烬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27 21:3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火与烬的读后感10篇

  《火与烬》是一本由[加拿大] 叶礼庭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火与烬》读后感(一):感想

  Michael Ignatieff我很久以前就知道,后来才发现他有一个中文姓名叫叶礼庭。以前写论文时候看过他写的文章,是十足的学术风格。但是想不到作者居然是个政界人士,还竞选过加拿大总理一职。读了书之后才知道,原来作者也是政治世家父亲父辈曾经在加拿大政府担当要职。这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浓重兴趣,很想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常见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故事。因为这本书是作者一人的自传,而且我也对加拿大政治知之甚少,无法得知其他人对他的看法,也无法完全得知他对政敌的批评是否正当。不过从维基上得来的简单信息来看,他担任党魁的自由党在2011年的大选惨败,史上第一次沦为第三大党,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也是史上第三位没有成为总理的自由党党魁。所以可以确定他的执政生涯以惨败而告终。

  对失败解释,作者本人给出的一条理由是,他长期在美国生活,很久之前就离开加拿大,而政敌长期渲染他为加拿大政治局外人形象,两条电视广告Michael Ignatieff Just Visiting和Not come back for you,更是让这一形象深入人心。我觉得这一条理由不大站得住,但是我实在是对加拿大政治完全无知,因而无法从书中给出的信息整理出更多的信息。不过本书的重点篇幅也并不在于此,而是在于他起初从哈佛执教转而竞选加拿大总理一职上的经历,以及他在一个民主国家内部的任职履历,在于他对这个政体的运作的内部观察。这既是一个身居高位的从事政治者的失败的回忆录,还是一名出色的政治理论家,一方面他既有详细的第一手的感受,另一方面又有非常透彻反思。例如他对加拿大议会制运作的观察,一方面政党内部强调政党的忠诚,甚至于牺牲个人立场,但是对于民众看来就是十足的让人厌倦的党派权力游戏

  最初叶的直白和坦率让人吃惊,足见他是一个政治游戏的outsider。在别人问他为何想要竞选总理时,他给出的回答居然是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格外困难工作。渐渐地他开始懂得,即使是真话也未必要说,同时他渐渐学回了如何应对各式各样媒体手段(行文中并不掩饰他对诸多媒体的反感),最重要的是,在他所在的这个政治世界中的道德不同于日常道德,也并非简单的权力的游戏(在书中他竭尽全力地把他的政敌保守派的领袖、当时的总理哈珀描绘成一个权力狂人),他所引用的是韦伯关于心志伦理责任伦理所做的区分。而在政治运作中,如何把握自己的平衡度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所引用的来自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里面关于命运女神(Fortune)的叙述,这种感喟只可能出自政治实践行动者: “迅猛胜于小心谨慎,因为命运之神是个女子,你想要压倒她,就必须打她,冲击她。人们可以看到,她宁愿让那样行动的人们去征服她,胜过那些冷冰冰地进行工作的人们。因此,正如女子一样,命运常常是青年人的朋友,因为他们在小心谨慎方面较差,但是比较凶猛,而且能够更加大胆地制服她。 ”可能这对于他的失败是更好的注脚,要知道,英国史上最伟大的首相之一丘吉尔几乎就纯粹靠着命运女神的眷顾才得以登上自己的舞台的。

  书里面另外对加拿大政治的描述也让我大开眼界。和很多人一样,我对民主政治的了解可能更多地是来自美国政治,尤其是以美国大选为核心组件的两党政治。加拿大政治的多元化让我吃惊,不同族裔,不同认同人群都有充足的发声权,除了最大的分离派系魁北克人之外,书中提到的犹太人,乌克兰人,锡克人都有自己的声音,而叶的理想就是在一个共同的国家(state)之内,能够保持一个多元化的国族(nation)认同。

  叶最后并未能当选加拿大总理,对他来说当然是一件颇为可惜事情,但是真的可惜吗?我也未必清楚,我从他的其他书和文章中,都可以有把握地说,他是一个“好”人,但是这并不代表必然会是一个好的政治家。政治家当然政治家自己的美德,在一个民主国家内部掌权,首先既得团结人民,赢得选民的支持,又得对付反对党,同时还得在应付党内的反对意见,既要牢固把握权力,又得不迷恋权力不滥用权力,这可能确实是一个超乎一般人想象的艰难工作。即使叶真的当上了总理,他的执政能否顺利,也是在未知之数。对于我们来说,他当选总理的话当然不会写下这么一本书,这也许对于读者和他自己来说都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至少,当初他的同行马基雅维利的失意,很可能是对于政治理论的最大的馈赠

  《火与烬》读后感(二):余烬于世

  马克斯.韦伯区分了两种人,一种人靠政治生存,另一种为政治而生存。只有那些为政治而生存的人才能听见政治的召唤,“一个人得确信,即使这个世界在他看来愚陋不堪,根本不值得他为之献身,他仍能无悔无怨;尽管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仍能够说:‘等着瞧吧’,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能说他听到了政治的‘召唤’。”

  叶礼庭无疑是做到了。从战地记者、政治评论员、哈佛学者到加拿大自由党党魁,虽然最终落选与加拿大总理的头衔失之交臂,但是他为捍卫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诸的行动,并没有因为他从政失败而失去意义。正如他在竭力摆脱败选的伤痛开始反思过去的政治生涯和教授的政治理论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时写道,“全世界课堂布置学生阅读的政治理论,大都不是那些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人写的,而是剩下的失败者写的”,“这些政治上的失败者已经为自己的获知付出代价,既然他们已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财富作为吸取教训的代价,那他们就有权发言”。

  《火与烬》所记录的是一个行动的知识人一步步朝着这个横跨六个时区,有着五个地区和两种官方语言地球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民主国家的权力巅峰攀登的经历。比描述权力游戏、现实政治更有价值的是书中叶礼庭对政治、政治家的反思与探讨,比如个人信念与党派忠诚的关系,比如政党差异与政治恶斗的区分,比如国家这一想象共同体与内部存在的族群分歧统一,比如政治家的使命与民意的落差等等。在民粹主义泛起,启蒙价值观饱受质疑的时代,叶礼庭的思索是对民主理想的一种捍卫与坚守。

  受惠于他的文字认识肮脏政治的另一面,“政治的高贵之处在于,你会为了自身坚守的信念而竭力辩护,也会为了维护整个民族公共生活的最高道德而动员他人与你携手奋斗”;看到阴谋政治家的良知和内韧,“在这个过程里,你会为了追寻本应干干净净的目标而把自己的手弄脏,因为你在用人类的恶习---狡猾和无情---在为高尚的道德---正义尊严---服务”。而他的民主理想,“就是这样一种反复被考验的信念:任何普通人,无论男女,都拥有选择让谁来以他们的名义治理社会权利,而那些被选为治理者的人,都能带着正义与怜悯之心展开治理。任何书写民主政治的文字都势必面临这样一个挑战,即如何在毫不留情批判现实政治的同时,坚守对民主理念信仰”,启迪人心

  这就是炽烈的火义无反顾地燃烧,余烬于世的意义吧。

  《火与烬》读后感(三):不管黑纸白纸,烧过了都是灰

  //本文已列入“看书必须写书评”系列计划

  大概是翻的最快的一本书了。。记录一段有意思片段,权作笔记

  第35页。

  要知道,倘若你没能在国家深陷泥沼时伴它生死与共,就别想在日后谋求一官半职

  第36页。

  讲故事是每个政治人物不得不做的功课。对于每个参选公职的候选人而言,设计控制并使大众接受你的故事就是他们最核心的人物。

  第43页。

  迅猛胜于小心谨慎,因为命运之神是一个女子,你想要压倒她,就必须打她,冲击她。人们可以看到,她宁愿让那样行动的人们去征服她,胜过那些冷冰冰地进行工作的人们。因此,正如女子一样,命运常常是青年人的朋友,因为他们在小心谨慎方面较差,但是比较凶猛,而且能够更加大胆地制服她。

  ——这是1513年的一句话

  第58页。

  我们途中经过一个房间,随后,克林顿展示了他那能将所有人的名字信手拈来本事——不仅是人名,还有人们各自家族的故事——让我十分惊讶。他和大家握手、亲吻脸颊、对视,然后向前行进的过程,就好像是一台联合收割机,一边前进,一边将所有的稻谷捆在了一起。当我后来遇到奥巴马总统时,他一边握住我的手肘,一边快速提及了我写的一本书和一位共同好友萨曼莎·鲍尔的名字,让我永生难忘。他在不经意间透露出的风度,仿佛让人觉得,他在台上讲话时,眼里除了你,没有别人。

  ——真是神一样的技能。。隐约记得克林顿传里面的片段,搞政治的人智商其实往往比搞学术的高诶。

  第120页。

  “叶礼庭,只是过客”“叶礼庭,不是为你才回国”

  ——想想这个广告真出现在奥斯卡颁奖典礼和超级碗的,也是很有喜感的。

  第184页。

  同样地,那些天生的实干家也会时不时对那些更善思辨者表现不屑一顾态度,所以实干家们才喜欢说,“能者做事,不能者教书”。但他们说这话时恐怕是忘了,历史书都是那些教书匠们写的。

  ——这黑的。想起了有关秦始皇的评论:不要得罪知识分子,不然你会被写的很惨;如果你担心,直接坑掉黑到底好了。哈哈。

  “听出租车司机怎么说”作为压轴章,题目略喜感,因为熟悉帝都出租司机的人都了解,他们每一位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整套的施政纲领的。

  《火与烬》读后感(四):【转载】云也退:叶礼庭的烬余录

  虽然反复强调自己问心无愧,但叶礼庭还是承认,他在政坛上摸爬滚打这几年,纯属“颠倒了以往的人生”。

  他本是才华出众的学者,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顶级学府里有过讲席;他又是相貌堂堂的外交家,被多家政府聘为高参,座上客常满,谈笑皆鸿儒。十多年前就引进大陆的学术传记《伯林传》正是叶礼庭的代表作,其风格渊雅、从容、措词精确、洞察细致,为他赢得了学术圈内外的盛赞。很多年以后,他在《火与烬》一书将这样漂亮而透彻的文字用于剖白自己犯下的错误,读时还真让人有猝不及防之感。他错在扬短避长,为了梦想而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运气

  叶礼庭来自一个对公共生活有着强烈使命感的家族,在此门风之下,他本人虽久居学府,终怀出仕之心。2004年10月,三个黑衣人前来拜访,想劝说他离开哈佛,回国担负起重振加拿大自由党的重任

  起初,他对此建议不以为然,后来却动了心思。没错,比他大一两辈的公共知识分子名满天下作家,如秘鲁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墨西哥的卡洛斯·富恩特斯、捷克的瓦茨拉夫·哈维尔,一个个都曾站上政治舞台,尤其哈维尔还成了大功。

  “我追求权力的火焰,看到希望逐渐减少为灰烬。”这句话诠释书名《火与烬》之义。这是一段关于个人失败的自述,却全无“我算看透了,政坛就是这么个流氓当道的地方”或“选民无脑,非我之罪也”这类的火气。放弃安定充实的学术职业,进入到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政界,他已做好了受挫的心理准备。他和夫人还竞相嘲笑这个“荒谬”的决定,可谓把期望值降到了最低部分也是基于此,他才得以心平气和地描写那个希望化作灰烬的过程,就好像被他无情剖开的是另一个人的身体

  欧美民主国家的政治冷淡症早不是什么新闻,但叶礼庭始终捍卫着民主的德性,他不无动容地谈及与选民的亲密交往,说那样的经历印证并坚定了他的信心。他描述了在全国巡讲、拉票时的愉悦心情,说这是一份个人财富,也是民主有益于国家的一大表现:“成为一名政治家最棒的地方,便在于你可以体验国民缤纷的日常生活。”

  对那些最终让他失望的选民——他们即使在自己支持的政党大势已去时也不肯将票投给自由党——叶礼庭也并未吐露多少怨言,而是将责任归于政治生态的恶化。在这种生态里,政治家将对手变成了敌人,尽一切所能摧毁他,丑化他,剥夺他站上政治舞台的资格。叶礼庭说,这是错误的,这样做等于诱导选民都去诛心,以阴谋论去看待那些受到攻击的人,从而将选民的视线从“他是否有可能改善国家”转移到了“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上。他落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手利用电视广告的形式,将他定性成一个“过客”,一个前30年不太过问加拿大的兴衰死活、快60岁时忽然回国从政的投机者。

  这一招确实奏效,因为叶礼庭的回国的确显得很偶然,很“别有用心”。对此他百口莫辩。只是不知道,那些当初不信任他的选民,若能读到《火与烬》,是会继续认定他的虚伪呢,还是有可能转变看法。

  但对我这样的彼岸观火者来说,我乐于被他的情怀和理想所折服。我所为之折服的,还有他那始终如一的知行合一:他一旦认定民主选举是当前政治游戏中现存最理想的形式,便坦然接受一切结果;他决不因为选民弃他而选了他人,哪怕是一个被他深深鄙视的人,就痛骂民主在加拿大的堕落。

  一个《火与烬》的读者或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叶礼庭空有理想,并不适合从政——他不是那块料。不过,之所以会有此结论,不是因为作者的记叙“暴露”了自己的眼高手低,而恰是因为作者时时不忘提醒读者:我可能不适合从政。

  对于真正渴望把“权力之火”抓到手中的政治家而言,这种知识分子式的真诚自省的习惯,是没什么实际用处的,它只会削弱一个人,把他降格,让他犹豫而错失时机。但叶礼庭对此甘之如饴。或许,他乐于看到自己成为一个楷模式的失败人物:重原则,知行合一,且不像对手们那样渴望胜利。

  原载于《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11月

  《火与烬》读后感(五):失败者之书

  Disclaimer:关于加拿大政治我一窍不通。只讲我从这部书里所能带走的那些东西。

  这是一部关于失败者的书。

  叶礼庭讲:大多数政治学说是由失败者写出来的。

  是真的吗?你走进书店,放在显眼处和励志区的大多是成功政治人物的感言和自传。这些书的特点是,都有光滑、颜色鲜艳的封面,书名简洁而极具可读性,封面上多半有主人翁的头像,有的话多半在微笑,不多不少露出八颗洁白的牙齿,满身“江山我有”的气质。这样的书,光在有一个标题的时候就能掀起一场腥风血雨的版权大战。

  现在还有人会去买克林顿的传记吗?

  也许有。但叶礼庭也讲了:没有什么能比前政治家更属于过去了。他们是跑了气的可乐,生日宴会结束后剩下的那四分之一蛋糕,感恩节家宴后不知道要拿它怎么办的那一只鸡架。

  相反的,政治上的失败者写出来的书,往往在书店的架子上留得更久。

  叶礼庭所写出来的,是这样一部坦诚、透彻、沉痛的失败者的记述,每一个字都勇敢地说出了之前每个人都知道但是没有人有勇气说出来的东西。我不同意这是一部反思,他没有什么需要反省的。He did everything right.

  叶礼庭引用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来说明政治是一门关于时机的艺术:

“迅猛胜于小心谨慎,因为命运之神是个女子,你想要压倒她,就必须打她,冲击她。人们可以看到,她宁愿让那样行动的人们去征服她,胜过那些冷冰冰地进行工作的人们。因此,正如女子一样,命运常常是青年人的朋友,因为他们在小心谨慎方面较差,但是比较凶猛,而且能够更加大胆地制服她。 ”

  先不论女权主义者对这段话的观感,关于马基雅维利,唐诺也讲过这样一段话:

“我个人一直不信任马基雅维利,不是因为他太世故,而是因为他太天真,那种读书人第一次看见现实残酷世界以为大家都不知道的天真。谁不知道价值信念不仅不常得胜而且往往因此才一败涂地呢?马基雅维利对复杂人性的理解只抵达第一层,以为人对自己的行动可操控自如,像电灯开关一样要亮就亮要暗就暗,可以在第一秒当个必要的恶人在下一秒再回头当个称职的义人,人心没有这样的弹性和自由。”

  我更亲近这后一种表述。

  叶礼庭所坚持的,是一种属于绅士和君子的政治守则,一种政治为道德,政治为一种召唤的守则。这放到今天沸反盈天,讲究断章取义、刨根问底的政治演艺圈里固然有些过时,但是,过时不一定就说明坚持的那个人是错的。

  刚刚回归加拿大政界,叶礼庭作为一名世家子弟(他祖上是望族,父亲一直身居加拿大政治界高位,他的孩子们是骑马、飘流长大的孩子),挨家挨户去敲门拉选票,直接地、没有一点斡旋地看到了民众生活的百态,打得他措手不及。这一段心路历程写得特别平实,没有居高临下感,嗅不到任何精英的气味,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

  这种心态让叶礼庭得到了最大的回报:选举失败后,有一天,他坐进一辆出租车。司机拉下后视镜,想凑近看清他的脸。

“你是我心里想的那个人吗?” 司机问。“我是。” 叶礼庭回答。“我把票投给你了。” 司机说。

  谁不知道?纽约和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掌握和背负着这世间所有的真理和宇宙终极的秘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火与烬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