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泡沫》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蔷薇泡沫》读后感(一):【雨枫试读】灰姑娘的粉色梦——《蔷薇泡沫》书评
灰姑娘的粉色梦
——《蔷薇泡沫》书评
文:无端哭湿一条路
师太这本书我十多年前就读过,那会子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书价也只有两块七,现在,都三十八元了,沧海桑田,书是我非。
今次重读,我不再像当年读完那般热血沸腾,充满乐观的幻想,反而发出一阵阵的叹息。怎么说呢?大概感觉就像看前一阵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吧——这是改编自师太的同名小说吗?不可置信。原来出走半生,归来不是少年。
《蔷薇泡沫》故事梗概:这是一部言情小说,故事描写了香港一位新潮女性与西方某国王子偶然相识后的一段感情经历。然而,王子毕竟是王子,他们想得到的并不能真正属于他们,命运给他们带来的是不幸,更是蔷薇色的泡沫。
这段文字是我初次阅读的那本《蔷薇泡沫》(对,就是两块七那本)印在封二上的“内容提要”。出版社编辑写的应该没什么不对,只是侧重点放在了王子身上。那么书中的绝对主人公——那位“香港的新潮女性”宝琳的感受是什么呢?编辑忽略不计,语焉不详。
我作为一个“不新潮”的大陆女性,一个在职场胡乱谋生的女子,今次读完的感受则是,身为一个“灰姑娘”(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灰姑娘吧),可以做做粉色的绮丽梦,像蔷薇也好,如玫瑰也罢,最好能在夜晚的甜蜜梦境中睡去,但早上一定要在冷酷的现实中清醒过来。和书中的宝琳一样,认清现实,放弃幻想。
宝琳的经历励志吗?的确,她遇到办公室黑幕和不平待遇敢于拍案而起愤而辞职,自是对自身才能有自信,嗯,还有存款,嗯,还有人脉和朋友。这才能有勇气。你我自问一下有吗,没有的话还是乖乖忍气吞声吧。如果能像她一样,一边度假沉浸在意外的浪漫艳遇中,一边还有一个忠心耿耿一往情深的“老朋友”做万年备胎,连竞争对手最后都帮她一把,揭露了所谓闺蜜的真面目,这样的人生也未免太幸运了,夫复何求,死而无憾!
平凡如我,连这样的梦都不大敢做,受过太多打击,不敢不学乖,深知这世界上,唯一可依恃的,除了自己,还是自己。意外艳遇,怕是陷阱!万年备胎,不离不弃?不存在的。
师太写这书时,恐怕也只有二三十岁,那会子她正当好年华,大红大紫,炙手可热。那些人生感悟,今日的我看来可能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这小说写的如此轻飘飘,浪漫一番,苦恼一番,千回百转,最后以圆满的大结局收场。可现实呢?
书中王子的原型,显然是影射著名的查尔斯殿下,外貌性格都活脱脱地像。当年大婚后,威尔士王妃戴安娜与他当众亲吻的画面曾令多少人羡慕得眼珠子都要掉下来。可现在呢?美丽的戴安娜遭遇离异和车祸,都香消玉殒二十年了,她幸福吗?笑话!那不离不弃的卡米拉忍受着流言蜚语负重前行,她幸福吗?怕是也有口难言,见仁见智吧。王子幸福吗?哈哈哈哈。
所以,童话的背后是不堪细看的,是有血有泪的。血泪的泡沫也是粉艳粉艳的,像蔷薇一样啊!
《蔷薇泡沫》读后感(二):爱 情 泡 沫
所以男性们在《蔷薇泡沫》也就是马宝琳爱情的觉醒与认知的工具。在老史那里,她只谈生活不谈爱情,在王子那里,只有爱情没有生活。然而,就连老史对着马宝琳义无反顾的多年深情也会输给“我怕香港多过爱你”这样的现实。《蔷薇泡沫》里的爱情全是泡沫才对。
安徒生的著名童话《美人鱼》我们真是耳熟能详,大凡有点儿玻璃心的女孩儿都会同情人鱼公主的善良,被人鱼公主的遭遇芳心破碎进而迁怒于王子的薄情。其实,算不得薄情,在王子看来,人鱼的存在只是个美丽可爱的女孩儿,她突兀地出现在他的生活里,又奇迹般地消失了。他对她的一切一无所知。
亦舒笔下的《蔷薇泡沫》就是我们大多数女人做的白日梦---香港白领丽人马宝琳无意中救了一个男人,却不料邂逅的是一位王子。得王子青睐后彼此相爱,却一如老套剧情的发展模式不能相守,最终劳燕分飞。这是部貌似取自于《美人鱼》的寓意的小故事,但我觉得它们之间完全没有相同之处。唯一相同点是男女主人公的相识都源于一场轮船失事,其他的就相距十万八千里了。蔷薇泡沫是人鱼公主不忍夺取王子性命换取自己的生命最终消失人间的方式,若以此比拟女主马宝琳,这还真是高估了马宝琳敢于为爱牺牲与成全的觉悟。
曾经有一部好莱坞黑白片《罗马假日》风靡全球,观众无不唏嘘于公主与记者之间“爱而不得”的惆怅与心酸。《蔷薇泡沫》不过是公主变王子,记者变白领的角色互换,爱情相似,结局一样。但是这部小说又比《罗马假日》低了几个层次,不及公主与记者的故事感人。究其原因是趣味性不足,功利性太强,情感跳跃太快,铺垫太少。而《罗马假日》里男主最后的表现才颇有点散发成蔷薇泡沫的幻影。不过话说回来,只是童话真的只能是童话,无论《蔷薇泡沫》还是《罗马假日》,巨大社会地位差异的爱情放在现实,大多就是个鸡蛋碰石头的故事。
实话说如果在现实生活我遇到女主马宝琳这样的女孩儿,我是不太喜欢的。虽然她也像大多数白领丽人那样有着独立性格和谋生能力这两项最有效的自我保护能力,但她拥有的绝对自傲与虚荣,还是不太让我心生亲近之意。等她9年的老史曾温和地对马宝琳说“到现在已经九周年纪念,怎么,还沦落红尘不能自拔?这些年来,你还去不够舞会?用不够锦衣美食?愁眉苦脸地赚了钱来,愁眉苦脸地花了去,为的是什么?”大概是她自己也是绝对地空虚,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看不起老史平静的生活,只想心高气傲地活一日算一日。
她把与喜欢她且追求她多年的史提夫在一起的日子当成休假。明知史提夫的心思,非要把他当成蓝颜知己相待。甚至振振有词“我何必要将老史变成一个丈夫,以柴米油盐酱醋将他逼得无立足之地?我有赚钱能力,不必做这等伤天害理之事。”而等到自己的生活鸡飞蛋打的时候就立马通知老史要跟他结婚。但在等待老史的回复中,没有甜蜜,没有兴奋,没有温情,只像是给老史多年苦恋的一点施舍性的回馈。偏老史不在家没能立刻哈巴狗见了骨头般跑到她面前来摇尾乞怜,她便暗怒。明明求了老史来娶她,王子一勾手指,她跟了去,根本不关心老史会在她那里等待到何时何年。她如此放纵自己的情感,好似这样就惩罚了老史,真是等功利而自私的女人,白莲花到极致。老史到底爱她什么呢?
话又说回来,她又爱上王子什么呢?爱上王子的爱她?《蔷薇泡沫》里对此并没有太多过度,明知不可爱却非要爱,是因为什么无法自拔?有点不可思议。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也没有日久生情,更没有一见钟情之说。有的,就是他的权势让她在职场得以扬眉吐气,何等满足的虚荣心啊!不过爱就爱了,爱情不讲道理,只讲缘分。
人鱼公主里的王子至少是无辜的,他并不知道人鱼公主是携着一腔热爱为他做了牺牲而来,他对她的身份和欲望一无所知。记得在《月亮和六便士》里有一段“只有诗人或圣徒才会坚定不移地相信在沥青路上浇水能种出百合花来。”我想如果是百合花自己想在沥青路上盛放那就另说,个人意志强大到六亲不认只有一腔热血时,都有着飞蛾扑火的决心和勇气。这就是童话里人鱼公主的悲哀----只凭着一腔热血想成长在沥青路上。
《蔷薇泡沫》中的王子詹姆士却是完全知道他的欲望是什么,甚至用他的权势满足了马宝琳的欲望以达到他的目的。马宝琳清醒地认识到詹姆士爱她不过是利用她获取一点点属于他的自由。但她幽怨地说她爱上詹姆士,我不尽然,她连跟他正常生活的愿望都不曾有。一切都源自那个盛大婚礼带来的强迫,逼着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给自己的所谓付出爱情一个交代。她自诩为茶花女待遇,皇室在用权势与金钱强迫主宰她和詹姆士的爱情。其实这里的爱情从来不是真爱情,都是带着私欲的占有,想要赌个输赢的倔强。
亦舒小说多以简练文笔书写动人故事,传达女性独立爱情观与价值观,男性几乎都是配角。所以男性们在《蔷薇泡沫》也就不过是马宝琳对爱情觉醒与认知的工具。在老史那里,她只谈生活不谈爱情,在王子那里,只有爱情没有生活。然而,就连老史对着马宝琳义无反顾的多年深情也会输给“我怕香港多过爱你”这样的现实。所以,《蔷薇泡沫》里的爱情全是泡沫才对。
《蔷薇泡沫》读后感(三):【枫雨试读】公主的选择
安徒生的人鱼公主童话里,公主救了王子,而王子却不知道,为了见到王子走在陆地上人鱼公主喝下了巫婆的药,长出了双腿却没有了声音。
不久王子娶了邻国的公主,而人鱼公主如果不能跟王子在一起就只能杀了他,不然就会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变成泡沫。
最后公主丢下了匕首,坦然的消失在了太阳升起的时候。变成了蔷薇泡沫。
这个故事每每读到就觉得很忧伤。
这本亦舒的《蔷薇泡沫》开头的时候引出了这个故事,似乎引导着人们这个故事在这本书里即将预示着什么。宝琳三十岁的职业女性,为了升职在一个岗位上努力了几年,她没有结婚,有一个愿意等她,每年都向她求婚的老史,每年她都会去度假,在他那个世外桃源的地方住一段时间。这一次她躺在沙滩上休息的时候,无意中遇到了“莉莉白”号爆炸,从水中托起唯一的幸存者。到了假期结束的时候她拒绝了老史的求婚,回到了香港。
然而在她回去不久那个升职的职位换作了别人。气愤之下的宝琳选择离开,同时也决定要嫁给老史,离开香港。然而与此同时,被救的人来到了她的公司,这个神秘人物让大老板撤掉了升职的人,挽留她留下。宝琳得到了想要的职位,却没有让她改变心意。
现实版的人鱼公主,公主最终没有选择爱慕她的王子,她和老史一起回到英国。在面对王子的追求时,最终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那个爱人。他没有权利没有地位,但他是爱她的。宝琳在这个公主梦里最终成长了。
《蔷薇泡沫》读后感(四):【雨枫试读】爱如泡沫,如果能够看破,还有什么难过?
古人云:“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是不是这人间,凡美丽的好物,都披着绝美的外衣而来,给一场盛大却短暂的恩赐,然后彻底消失在茫茫穹宇之间,如烟火,如泡沫? 如若爱情是人间最美妙的情感,那它的存在,是否永恒? 我试图从亦舒的《蔷薇泡沫》中寻找答案,却悲观地发现:所见所感,皆如梦如幻如泡影…… 【回忆将化为蔷薇泡沫,消失在紫色的天空】 《蔷薇泡沫》像是亦舒师太向安徒生童话《美人鱼》致敬之作。 小说背景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香港,一个名叫马宝琳的二十八岁未婚女,机缘救下一个叫詹姆斯的西方男子,不曾想男子的真实身份竟是皇室王子…… 平民与贵族,东方与西方,横亘在两人之间的距离还是让他们对彼此产生了感情……不过,在度过了属于他们的短暂的假期之后,一切终将回到原点——马宝琳将嫁给等了她九年的男人史蒂芬;詹姆斯也要接受家族命运,迎娶比亚翠斯女勋爵…… 马宝琳喜欢人鱼公主的童话故事,而她的命运,与之何其相似? 如同她看清命运真相的残酷独白: “我会还原,回到我往日生活的茫茫大海中去,脱离王子,独立生存,回忆将化为蔷薇泡沫,消失在紫色的天空中。” 【离开你以后,我丢失了曾经的自己】 之前从未涉猎过亦舒的文字作品,在看过《蔷薇泡沫》之后,突然理解了有个网友对亦舒小说的评价: 亦舒的小说表面题材是言情,但本质主题却深入到人性、性别等诸多命题,思想倾向、现实深度、人生哲理都超越一般言情小说。 《蔷薇泡沫》篇幅不长,十余万字读下来,从这本书里获得的一个最直观的感悟就是:谈婚论嫁要讲究门当户对。 在艰难的抉择时刻,马宝琳有牵起詹姆斯的手,选择与他并肩前行;詹姆斯也有向他的家族进行抗议,反对皇室联姻,但,败给了现实,不是吗?最后,詹姆斯结婚了,站在他身边的那个穿着白纱蕾丝的新娘,不是马宝琳……马宝琳坐上了回大洋彼岸的飞机,从此,二人的交集趋于两条平行线。 看似一切什么都没有变,就像他们未曾认识彼此之前,但他们都懂:质本洁来不曾还洁去,爱情,在你离开我以后,我就已经不是曾经的自己了…… 【生活中充满了失望,我或许倔强,但从不任性】 亦舒的小说不是一味的谈情说爱,她在她塑造的爱情里掺杂了很多物质性,比如金钱、阶级、门第,但这些并没有削弱人们对爱情的憧憬,只会加深读者对爱情愈渐理性地解读。 《蔷薇泡沫》里男女主角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有些人一辈子也不晓得爱情是怎么回事。” “不晓得也罢了,还不是照样结婚生子,毫不相干。” 在亦舒看来,结婚和恋爱是两回事。 这个世上,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产生爱情的时刻,水到渠成步入婚姻的殿堂,也不是所有走进婚姻里的人,都能将爱情的芬芳延续至开花结果。更有甚者,不知爱情为何物,失足踏入婚姻围城,不过是为了繁衍后代亦或者找一个人陪伴自己终老…… 小说中的女主角马宝琳好胜、倔强、虚荣,就是这么一个物质女,在爱情面前亦然敛住了自己的锋芒,她想,奥哈拉的话是对的,“做人要含蓄点,得过且过,不必斤斤计较,水清无鱼,人察无徒,谁又不跟谁一辈子,一些事放在心中就算了。” 亦舒总把一些人和事看得太通透,以至于在不尽人意的结局面前,过程的美好可以忽略不计。 轻轻掩卷,脑海里很应景地想到了邓紫棋的《泡沫》,歌词唱道: “再美的花朵,盛开过就凋落; 再亮眼的星,一闪过就坠落; 爱本是泡沫,如果能够看破,有什么难过…… 为什么难过,有什么难过,全都是泡沫……” 淡淡的忧伤像一股迷雾,在心底四散,悲从中来,却找不到出口。 《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爱情亦如是,那就这样吧。 -THE END-
《蔷薇泡沫》读后感(五):【雨枫试读】都市女性的皇家艳遇故事
《蔷薇泡沫》和大名鼎鼎的《我的前半生》都是亦舒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言情小说。大概因为故事致敬的原型不同,体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中产阶级女性的生存状态。
《我的前半生》致敬的是鲁迅原著《伤逝》,子君和涓生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苦苦挣扎的一对眷侣,最后以子君的死而告终。《我的前半生》从《伤逝》里面选取的核心故事在女主角对自我的探索,但稳定家庭结构的崩塌来源于男主角的出轨和离婚,而不是《伤逝》中的原生家庭伤害和生存的艰辛。
和《蔷薇泡沫》比起来,《我的前半生》故事结构和思想都更独立一些,因为整体构思相对成熟,人物个性和经历也都相对丰满许多,离婚之后女性的心路历程——尤其是抛开婚姻生活对自我的探索,更让很多现代女性颇有共鸣。
相比之下,《蔷薇泡沫》的故事结构和人物个性都显得有些仓促和模式化。故事原型是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亦舒抽取当中王子和人鱼公主热恋的情节写了这部小说。和亦舒很多作品结构一样,她会试图打破一种常规的女性情感幻想——美满的家庭、梦幻的恋爱,以完成她想完成的故事。
在《蔷薇泡沫》中,这种她要打破的常规幻想是与王子的恋爱。王子英俊潇洒多金,因为被女主角无意间从灾难中救出,与女主角相爱。
其实,亦舒看中的是《海的女儿》故事结局的悲剧色彩,即因为刻板王室的种种阻挠,最后王子和公主在一起,人鱼变成了泡沫。从而去说明,看起来完美梦幻的爱情可能是幻灭甚至危险的,为此可能粉身碎骨。
在这个故事外壳下,亦舒一贯保持了自己想要探索的东西:婚恋关系对独立女性生活的影响;在财务上自给自足的中产阶级女性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爱情。故事一开始就是女主角拒绝了一段大多数女性眼里的理想婚姻,这种理想婚姻被描述成一个不确定的样子,像是海市蜃楼一样表面光鲜、内在难以名状:
可爱的孩子、体贴的丈夫、安乐的生活,谁不想呢?深夜,美月,浪漫的湖边,树叶婆娑,在这一刹那,我想过去拥抱老史说:“我们结婚吧。”
但下一段马上话音一转:
连史努比都说:“半夜三点半所想的事与清晨八时所想的事太不一样。”
我决定明天再想清楚。
但抛开所谓“理想丈夫”去选择一段梦幻感情的结果是,被现实迅速冲击,到故事快结尾的时候,她不仅得面对王子公主的结合,还得面对朋友的背叛:
我簌簌地发抖,大姐,出卖我的竟是大姐,这个打击非同小可,我受不了,这比詹姆斯在与我哭别后笑容满面地跑去跟别人结婚还可怕,这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到底要把功夫练到第几层才不至受到伤害?
我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似乎因为一段不切实际的恋爱,女主角整个生活都崩塌了。亦舒的这个故事并不是像安徒生那样描绘爱情幻境的转瞬即逝,而是直接将独立中产女性每天面对的真实状况描绘了出来:即经济和人生独立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面对每天职场的压力和勾心斗角和“真实普通”人生的残酷。故事开头几章就描绘过女主人公的人生常态:
我已经习惯了香港,人踩我,我踩人,穿着漂亮名贵的衣服,挽着鳄鱼皮包,开着跑车挤着公交出去搏杀,下了班扎俱乐部夜总会,周末坐游艇,学开飞机,听音乐会,与名男人约会。
这个描述非常香港、非常资本主义、也相当世俗,和皇室恋爱简直格格不入。
而整个故事从一段梦幻恋情进入,写到后面主题简直急转直下,几乎变成一种告诫:中产阶级职场女性每天水深火热又热闹非凡才是现实,不要被恋爱幻想蒙蔽,不然代价惨痛。
资本主义世界为现代女性独立提供了必要的生存基础,现代女性独立的主题也与《我的前半生》不谋而合,但是放在人鱼公主的故事框架里面,就显得非常勉强。皇室恋爱只放在欧洲古典悲剧色彩的故事框架下才显得意味深长,在《蔷薇泡沫》中,安徒生原著的悲剧色彩被削减到只剩一个皇室恋爱幻想的空壳,完全失去致敬的意义。而现代女性婚恋关系的探讨,又在这种故事框架下,被丢失了。
因为结局更加迷失,并且令人不明所以,女主角竟然因为恋情失败人生失意,发现了云备胎老史的好处,几乎是莫名其妙地选择了结婚。整个主题不仅全面世俗化,而且将小说直接带向了莫名其妙又沉闷无趣的结局——女主人公意识到职场拼杀的艰险和梦幻恋情的不可靠,选择了平凡无奇的婚姻,怎么看都觉得作者写到最后一定是写不下去了,甚至让人不禁发问:既然什么都如此无聊,你为什么要写一部这样的小说?
也许作为一部八十年代描绘中产阶级女性情感的作品,亦舒也想不清楚如何面对纷杂的女性生存头绪、如何抵抗强大的资本主义世俗社会、如何既保存女性向往天真浪漫爱情的特质又具备抵抗世俗危机的强大魄力。
有不少评论会说,无论是《我的前半生》还是《蔷薇泡沫》里面,都会莫名出现强大的男人来拯救女主的生活,或者莫名爱上女主却不幸沦为第二男主角,这种玛丽苏让人无法接受。我想这是很多时候亦舒作品仍旧被划分到“言情”类的原因。“言情”的市场化路线就是为读者提供某种理想的感情状况,通俗些表达就是意淫范本,因此也无可厚非。并且在很多时候亦舒并不想将作品写成男女主人公终成眷属的典型“言情”作品,而是试图描写出一种女性的生存状况。
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评论是说亦舒难得地关注了独立女性的心路历程,是对琼瑶代表的老式言情的创新。我想这些是有的,因为就像我文章开头所说的,无论是《蔷薇泡沫》还是《我的前半生》,都体现出来不少对言情作品中常规女性幻想的推翻。
但《蔷薇泡沫》里面对女性在情感上的心路历程的描述,显然是含混不清并且不符合逻辑的,甚至因为既不像投机取巧的市场化“言情”,又没能清晰地解剖出中产阶级女性的心理状况,凭空造出的一个失败的皇家艳遇故事,让读者很难产生共鸣。
《蔷薇泡沫》读后感(六):别急,爱情会有的,生活也会有的。
亦舒笔下的女子都是雷同,看似百折不挠金刚铁骨然则愁肠百转天真坦率。相信爱情,也屈从现实。不过谁不是如此呢?外人看来再坚强的人,总有脆弱的一面给那几个特定的人;如果有可能,谁不希望一份安然无忧的生活和感情?!
和王子的爱情,最可贵的还是那么平易近人。正如其他角色评价主角“只有你把我们当一般人看”,竟然也随着女主角的视角将这段故事当作了普通的两个人有困难难以相爱的悲剧——悲剧的点,不在于相爱的两人无法在一起,而是悲剧是这段爱情的“原罪”,没有爱情,自然没有这个悲剧;而没有悲剧的因,更不会有这段爱情。
好在女主自我训练的坚强没有崩塌,即使再遭打击,也能擦干眼泪“无需太过勉强就能谈笑风生”。爱情归爱情,婚姻归婚姻,度假归度假,生活归生活。亦舒真是仁慈,总算还有个“非卿不娶”的史蒂夫等着马宝琳。
看了千家故事,擦擦被勾出来的眼泪鼻涕,明天继续好好工作,有帅哥时勾搭一把,爱情来了也豁得出去~
《蔷薇泡沫》读后感(七):【雨枫试读】公主梦--读亦舒《蔷薇泡沫》感
每个女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个公主梦,但我想这个公主应该不包括人鱼公主。《人鱼公主》是我最喜欢却又最害怕看的的童话故事,有时候都觉得这个故事根本不是童话,童话的结尾不应该都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吗,就像白雪公主吃了毒苹果也能被小矮人救回来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睡美人被诅咒沉睡一百年还是能等到王子吻醒她然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甚至灰姑娘可以因为一只掉落的鞋被王子找到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为什么小人鱼却要在救了王子以后,用自己美妙的歌喉换来走起来如刀割般疼痛的双腿,还要看着王子和另一个公主在一起,最后自己还化成泡沫消失。那样赤诚的爱从未能说出口,王子不知道是小人鱼救了他也更不知道小人鱼的爱与牺牲,真的是太悲情,残酷到让人心疼。 所以在这本书一开始看到人鱼公主的故事时,我心想:完了,是个悲伤的故事。不过后来才发现亦舒绝对是女主亲妈,一场公主梦醒来还能找回平凡的生活,而与王子的一场相遇就像蔷薇色的泡沫一般,只留下袋表啪嗒啪嗒的声音,像心跳又像是泡沫迸裂的声音。 女主宝琳其实不是讨喜的性格设定,有一点拜金,有一点虚荣,有一点任性,但同时又有一点天真,一点善良,一点理智,一点倔强和很多的美丽,让你不由自主地对她宽容些。要说宝琳和人鱼公主有什么联系的话,应该是她不经意地救了一个人,而那个人恰好是王子,王子前来报恩,然而最后的结局也是宝琳眼睁睁看着王子娶了另一个公主。不过她比小人鱼幸运的是她的爱传递到了,也和王子有了一段梦幻般的经历,而她的爱总还是保持着一丝理智,保持着自我,而不是舍弃自我,强留在王子身边,几番痛苦挣扎宝琳从公主梦里醒来离开王子,而更幸运的是她还有退路,痴情男二还在等她。 一开始我并没有感觉宝琳喜欢上王子,更多的应该是与王室相处的新鲜感,直到在王子回国前的道别,宝琳先是强作欢颜说一些冠冕堂皇的临别赠言,却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泪流满面,原来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爱上这个有些一本正经却又温柔真挚的王子。也是这样的宝琳在王子说的那句:能够恋爱的时候,多享受一下,跟着我走后。决定听从自己此时此刻的心跟着王子一起走,踏入公主梦中。而在这个公主梦中并不是一直快乐,王室和平民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甚至宝琳差点被强制遣送回国,随着王子的婚期越来越近,宝琳认清自己不是公主,没有办法平等地留在王子身边,而王子的爱也不足以支撑他来自己身边。看着宝琳内心的挣扎,与王子的最后一次告别,真的很让人心疼,宝琳也说:在从前的童话中,女孩子只要遇上王子,一切都能起死回生,怎么现在情形不一样了呢?傻姑娘,你遇上的是人鱼公主里的王子啊,宝琳终究在在这段经历中成长,甚至可以镇定的面对最好的朋友的背叛,而不是像一开头一样,喜怒全在脸上,宝琳想着:这样的自己好像是成长了,但怎么又有点伤心呢。袋表挂在身上啪嗒啪嗒的,像一颗心。 就当是做了一场蔷薇色的公主梦吧。
《蔷薇泡沫》读后感(八):【雨枫试读】灰色调调的世界,还是喜欢蔷薇色的泡沫
《蔷薇泡沫》故事的核心,是告诉你我,爱情只是人生的插曲。
安徒生是丹麦的,童话是世界的,蔷薇泡沫是亦舒的,亦舒是我的。
安徒生《蔷薇泡沫》故事的核心,是告诉你我,爱情只是人生的插曲。
博集天卷版《蔷薇泡沫》亦舒师太的作品中,经常会蹦出这样的金句来装点一下寂寞的人生——白与黑之间,还有许多深深浅浅的灰色。所以,很多读过亦舒的人不由自主地、自以为是地认为亦舒师太的笔调是灰扑扑的,其实灰扑扑的从来不是亦舒师太的笔调,而是这个其实没有多少色彩且不太活泼的世界。
人的心是永远年轻的,灵魂也是,只有我们的肉身会消亡,通过肉身的逐渐老去和消亡,人类对于时间产生的恐惧感应,总会引领着我们走向这蔷薇泡沫预支的短暂美好中。
为什么?
因为,这蔷薇泡沫里有人性、有欲望、有所谓的爱和选择、有对生命选项的无奈……
故事的女主马宝琳不是为爱化作泡沫的人鱼公主,而是为爱勇敢抉择的现代都市女性,虽然这勇敢里不知埋藏了女主在面具之后多少次无助的叹息。
蔷薇泡沫·旧版时代不同,叩问爱情的方式不同。这本《蔷薇泡沫》里出现的英国皇室,已不再是雾都城堡的图腾,戚戚然通过被救的占姆士皇子与马宝琳之间的爱情模式,变成了真正冷酷无情的宫殿,而宫殿里的人只信奉勋章带来的荣誉。原谅他们吧!他们不能给占姆士的救命恩人马宝琳将荣誉勋章折现,是因为他们的肚子从不会饿,因为没有被饿的机会。
无疑,亦舒是早慧的、通晓世故的。我看过她不同时期的作品,她是个敢写字的作家。如《蔷薇泡沫》这样的作品,内里对于皇室的调侃与讥讽,对人之常情不留情面的勾勒,都成就了亦舒文字的特别。
大多数时候我觉得亦舒的爱情是通篇文字的点缀,其文字真正的精髓是属于职场社会的。所以,在读这本《蔷薇泡沫》的时候,我经常不自觉的笑出声。因为,这个时期的亦舒跟书中女主马宝琳没有区别,金钟罩铁布衫之下,是被职场蹂躏出尘的心。爱情,不过真的是点缀。与皇子恋爱又如何,除了能享受世人的嫉妒与白眼,还有分分钟坐上直升机从云霄逃跑的虚荣,以及对自己出身的不服气,退下童话霓裳的马宝琳,不过是被职场这个小社会磨出了世故与智慧的小女人罢了。你别不服气,想改变出身或与命运之神平起平坐,以爱情之名是最艰难的一条路,更何况是这么虚伪的冷冰冰的永远不能下班的单位(你看过书后就懂得了)。亦舒师太的文字告诫我们,如果长得不够美,千万别……(此处省略7个字),那样捞不到任何好处。
所以,即使后来马宝琳与史提芬终于成就婚姻,也不过是以客观的情绪通过文字告诫正在看此书的你我——结婚前要睁大眼睛,结婚后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聪明人,永远是知道及时下牌桌的那一个。平凡人生才真的蕴藏了各式各样的“急流勇退”。女性,真的应该在传统温婉的被要求中,穿插各种属于自己或这个时代所需的女性的特质,譬如乐观的活泼,活泼的人也许不够稳重,可是够乐观,再加一些对人性认知的冷静,与谁恋爱结婚都能完成自己此生修行的涅槃。(如果看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请原谅!我不接受你的评价,因为这个就是写给能看懂的姐妹们看的,如果你看不懂或是直男癌作祟,请自动屏蔽,谢谢配合!)
写到这儿,我想,如果人鱼公主最终选择永生的命运,被救的王子会不会最终只是在她的记忆深处变为蔷薇泡沫呢。
海的女儿说句大实话,在这个时代的都市丛林中,亦舒师太以女作家的身份,在她文字宫殿深深浅浅的灰色中,以蔷薇色的泡沫诞生了你我。
亦舒享受吧!像从来没有被伤害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