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面对年老的勇气》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23 21: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面对年老的勇气》读后感10篇

  《面对年老的勇气》是一本由[日]岸见一郎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1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面对年老的勇气》读后感(一):面对父母老去 我们都没有准备

  正当我们为生活营营役役的时候,父母正在一天天老去。我会心怀感恩的去对待陌生人,但却羞于对自己的父母说出一句感谢。我陷入一种困惑:我是不是从来都没有学会如何和父母相处

  这是一本小小的能够安静读完的书,既不提供医学常识也不涉及生死哲学,只用一件件小事描绘作者父亲相处时的画面,一个个与父母相处的故事打开了一个窗口,让我能够一窥作者是如何和父母相处,从而建立一种良好亲子关系

  作者曾因为心肌梗塞而病倒,而之前连声音无精打采的作者的父亲突然年轻了十岁一样变得神采奕奕,作者的父亲大概是觉得儿子病倒了,自己得打起精神来才行。作者由此得到一个观点:最好的孝顺就是不孝

  这个观点我很赞同,我的外公心肺功能一直很不好严重到不能下床进入重症监护室,父母一度觉得外公不行了,默默地提前准备后事,但是父母和外婆一直都悉心照顾在左右,外公身体虽然不见好转但也没有生命危险。一场突如其来车祸夺去外婆的生命,但是外公身体却渐渐好了起来,慢慢的甚至可以自己做饭,在门口走动走动了,全家人都很惊讶

  曾经因为生病而无法动弹的人应该可以理解,无法动弹又需要人照顾的时候,若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有价值需要极大的勇气,其实人生价值就在于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喜悦

  小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常会想,如果父母不在了,自己该怎么办?想着想着就会流泪。为过去种种后悔,为未来种种不安。但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预知未来,未雨绸缪不是坏事,但不到当下就无法知道究竟发生什么,放弃预测,活在“当下、眼前”才是人类理想的生活方式

  初入职场更能够感受生活不易,因为亲近,我们很难发现父母变老的痕迹,往往是偶然间发现他们多了很多白头发。以前觉得和父母在一起总得做点什么,回家也需要一个理由,其实静静陪在身旁就有意义,就是一种贡献,觉得没有意义的一部分原因社会只以生产力来判断一件事的价值。同样的,年老的父母只要健健康康的活着,不需要特别做什么,对于家庭来说就是一种贡献,他们并不再需要做些什么。看起来毫无作为的父母,只要活着,就成为能凝聚全家人的向心力。

  喜欢腰封上的这句话:真正面对父母的老去,开始为告别做准备,不是一件容易事情。无论你多年轻或是多成熟,这都是一个困难的人生难题

  希望你翻开这本书,得到你需要的勇气。

  《面对年老的勇气》读后感(二):面对年老的勇气 | 今天要说的不是中年危机,而是正在一点一点老去的父母

  引言:开始为告别做准备,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一道困难的人生课题

  1.

  “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前几日有一则广告朋友圈刷屏。

  视频讲了一个在美国留学的男孩伊恩,有一天和朋友聚会,每个人都要准备一道菜。小伙伴们都准备好了,可是伊恩的迟迟没下锅。他想做一道最简单西红柿鸡蛋,可是连应该先放西红柿还是先放鸡蛋也拿不准。

  情急下,他给远在国内的父母发去了求助微信。父母在电话那头语音指导,伊恩还是搞不清状况。最后,妈妈干脆系上围裙,跑进厨房亲身示范,爸爸拿着手机拍下整个制作过程,伊恩这下总算成功炒出一盘色香味俱佳的番茄炒蛋。这道中国国民家常菜得到歪果仁一致好评

  派对间,朋友问起伊恩,中国和美国的时差,伊恩才忽然意识到,爸爸妈妈给他远程视频指导时,正是中国时间的凌晨四五点,他们在睡梦中接到儿子的信息,下床炒菜、演示,还在微信那头一直等待他的消息

  虽然看到最后发现是一则信用卡广告,但网友们纷纷表示被感动热泪盈眶。谁的身边没有一两个这样敢为孩子两肋插刀的父母?

  2.

  我的父母也是这样的。虽然我已快人到中年,在爸妈眼里,我和小时没什么两样。只要他们在,我就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以撒个娇,发发大小姐脾气

  前几天加班,回家时打上车已经快夜里10点,接到妈妈的微信:“女儿,我先睡了。但是爸爸坚决不肯睡,说要等你回来给你做个汤。”等我进家门,爸爸正在厨房炒菜,叮叮当当,热火朝天完全不像深夜,要知道平时老爷子9点就上床了。不一会儿,四个菜一个热汤端上桌。妈妈也从屋里走出来,她说睡不着,又起来帮我削了一个桃子

  龙应台说:“作为被人呵护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

  可是作为子女的我们,对父母的感受是什么?恐怕也像龙应台说的那样,“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

  父母在已成年单飞的孩子心中,也许多半是一种尴尬存在——内心是爱的,却又找不到爱的语言

  3.

  二十多岁的时候,我离开父母,来到遥远的北方,一个人生活。每年只有春节,才勉为其难回几天家,如应卯一般。看不见父母的时候,几乎从来不会想起他们。每周打电话,也是应付差事,后来干脆电话都少了。要不是有了微信,与父母几乎大部分时间都是“失联”状态

  我既不想了解他们,也认为他们根本不了解我。我曾在朋友圈发过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能用一句话向父母解释清楚自己的工作吗?得到的回答几乎清一色:不能。

  生活上更是格格不入。每年父母来我在北京的家之前,我都要扔一遍东西,好腾出空间来给他们塞满那些百年不扔的旧物件;等他们一走,我又要再扔一遍东西,因为家里已经被他们塞到忍无可忍

  我有很多雅致的餐具,可不知为什么,他们一来总能找到最难看盘子碗(多半也是他们给添置的)装饭盛菜。厨房永远是插不进脚的,阳台总是晾满东西的。

  哪怕我自己的孩子都已经跟我们同桌吃饭,他们还是不停给我碗里夹菜,叮嘱我吃这吃那,怕我饿着;我在房间里工作,他们三不五时就会进来问我要不要吃点什么,就像我小时候写功课时一样——我常对他们说,不要这样对我的女儿,因为那会破坏她的专注力;而我自己的专注力就很差,难说是不是他们对我造成的坏影响

  我从小就特别在意培养女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因为我真的打从内心认为,只有独立,才能远离父母的唠叨,才能按自己的意愿一生。我对“独立”的要求过高,以至于任何事情都不愿意“麻烦”父母,因为不想给他们对我指手画脚机会

  4.

  可是,从某一天开始,我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到了再不“麻烦麻烦”父母,恐怕以后想再麻烦他们都没机会的年纪了。

  原本一直活泼热情婆婆,从去年开始,身体忽然变差了起来。先是腰疼导致腿疼,走路都困难,看了很多专家,做了不少治疗,也没有见好。后来,心脏也出了问题,从轻度房颤(大致就是心跳不匀,跳得很快中还会漏跳几拍)变得越来越严重,有时一发就要好几个小时。最近做了手术,恢复期间,又出现了其他问题。一天半夜,老公陪着去看了急诊,八十岁的公公在家不放心,坚持要跟去医院。公公上了年纪,有点糊涂,在医院还要担心他不小心走散迷路。总之,很不容易。

  我自己的父母小公婆一些,身体在同龄人里还算不错,但是一看体检报告,也是把我吓一跳。各种要求专科复查,不是这个指标高了,就是那个指标低了。我赶紧把报告拿给闺蜜的妈妈、一位专家审读,答复说,没大事,都是老年人常见的问题,悬着的心才算落下一半。

  就在我们为了生活营营役役时,父母正在一点一点地老去。不管怎样,他们都不会变得更好了,不再更坏就已经是最好的消息。

  有一天,我郑重其事地对父亲说:您退休了,整天在我家待着,在北京既没有亲戚,也没有朋友,没有社交,也无事可干,这样下去,人会迅速变老的,还会变成老年痴呆。父亲愣了一下,对我说:我不会的。然后就进屋了。

  后来我想想,那一刻我可真是残忍极了。我对他说话的口气,就像一个指责自己孩子再也不会有出息家长

  5.

  最近读了一本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面对年老的勇气》。这是百万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的作者、心理学家岸见一郎,撰写的人生中最难面对的一道课题——如何面对父母的老去,并开始为告别做准备?

  岸见一郎的母亲在四十九岁时离开人世,只留下他和父亲单独相处。父亲虽得高寿,却在晚年罹患阿尔兹海默症。在照顾失智父亲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他学习的阿德勒心理学知识,重建了与父亲濒临崩溃的父子关系。

  这是一本需要勇气去翻开并读下去的书,因为读到的不仅是作者本人的经历方法,也是我们正在或者即将面对的生活。面对老去,摆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健康每况愈下,越来越需要我们照顾,而不再是像过去那样来照顾我们的父母;还有面对疾病、死亡,我们还能像年轻时那样意气风发,还是变得心灰意冷,甚至怀疑生命的价值。

  “对人类而言,幸福究竟是什么?无法动弹、失去意识时,还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吗?”这是本书最大的拷问。

  婆婆患病期间,有一段时间在我家小住。她也是很爱做饭、非常勤快女性,可是因为身体不舒服那段时间几乎什么也干不了。她常常一脸歉意地对我们说:唉,真是没用了。尽管我们有阿姨,本来也不需要老人帮我们干什么。

  《面对老年的勇气》里就提到:年迈的父母会因为渐渐失去能力而丧失自信,觉得自己一点用也没有,还可能钻牛角尖,甚至认为自己在家中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但是作者也强调,“用生产力判定人生价值,是错误想法。”

  他说:“认为只有生产才有价值的人,等到年迈什么也无法做的时候,就会因为悲伤失落决心逃避现实,这正是失智的心理因素背景。”他认为正确做法是:“我们评断人的价值时,不应该以做得到什么为标准,而是着重对方的‘存在’……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喜悦,而非终有一天能恢复到年轻的状态,再次像以前一样工作。”

  6.

  也许,面对父母老去,也是在为我们自己终将到来的老去做准备。岸见一郎说:“如果无法以肯定态度面对自己的衰老,等到父母无法自理而需要照顾时,就会很难接受父母需要照护的这个现实。”

  “如同人生不能后退,身体的退化也不可逆,没有人可以摆脱衰老。人的年龄不断增长,并不仅仅代表青春高峰走下坡路,我们应该从年龄增长中找到值得肯定的意义。”

  这个肯定的意义是什么?

  或许,鸡汤说法,就是岁月赋予我们的智慧啊,从“看山是山”进阶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是山”的彻悟。但是《面对老年的勇气》给我们的答案并不是这个,它给出一个更简单,也更有力的回答——“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等到父母无法自由行动,越来越健忘时,也一定要告诉父母,他们光是活着,便是对家庭有贡献了。”

  我忽然意识到,督促父母注意健康(就像他们总是念叨让我们少加班、多休息一样),并不是表达爱最好的方式。我再也不会对父亲提起老年痴呆,而会尽力帮他安排他喜欢事儿,陪他去旅行,或者帮他设计旅行行程;再也不会表现出对母亲唠叨的烦躁(也许内心还避免不了),尽力多夸赞她的厨艺,尽力早回家,陪他们一起吃晚饭

  我应该把他们用心准备的每一餐都吃光,谢谢他们帮我折的衣服尽管常常还得重折一遍,让他们帮我解决一点小麻烦然后再告诉他们的外孙女,外公外婆一定有办法……即便——我真的很认真地把下面这句话告诉了我的老公——到了那一天,父母什么也做不了了,也要告诉他们:只要有你们在,我们就还是一个家,我们就还是有人疼爱的小孩

  人人都会老,但因为彼此,我们度过了不一样的人生。感谢我的父母大人

  本文首发于本人的公众号:开心(wechat ID:luck-is-an-attitude)

  《面对年老的勇气》读后感(三):家到中年,开始学着做子女

  人有中年,家庭也有它的中年时代

  我正处于一个“中年家庭”。

  爷爷奶奶70多岁,不大不小的病缠了满身;父母年近五旬,智力体力都已经在走下坡路,但仍要努力当好家中的顶梁柱;我二十出头,刚刚毕业经济勉强独立,成家遥遥无期。就这样,年龄跨度长达半个世纪的老中青三代依偎在一个大家庭里,没有新成员,没有惊奇事,甚至因为我的成年而没有了生命成长的喜悦。

  家到中年,日子迟缓,重心改变

  一

  第一次感到家庭重心的变化是在两年前,爸爸在附近的小区买了个二居室,爷爷奶奶开始搬到城里来住。

  爷爷奶奶来到城里,成了完全依靠子女的人。

  我的爷爷是个脾气固执的怪老头,在搬家之前,他百般不愿意,不是今天刮风下雨,就是明天不宜出行,好说歹说就是不想住到城里。最后是爸爸的一通脾气让他妥协,爸爸说:“你们不搬家,我就要每周回来看你们,路上开车多么危险啊!”

  这简直是一种威胁。

  但很有效。

  某种程度上说,苍老的爷爷奶奶已经不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跟着儿子儿媳去住,依靠孩子,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我的爸爸是个善良的儿子,他为父母在城里买房的事迹传遍了老家那个小村庄。他也很得意,时不时便问爷爷奶奶:“我对你们好吧?我给你们买的房子住着舒服吧?暖气比老家暖和吧?”

  问出这些话,爸爸并无恶意,但我隐隐感到,爷爷奶奶在这个家里,好像只有点头说“对”的份儿了。

  迟缓、苍老、被时代抛弃的老人,在家庭里仿佛也到了边缘。

  二

  第二次感到家庭重心的变化是去年,我大学毕业找到工作,不再伸手问父母要钱。

  我成为了家庭里的经济来源之一,并且迅速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我过年为每个长辈包了红包,春天的时候,我给父母每人买了新手机。

  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到,我成为了这个家庭里,新的重心。

  我开始迫不及待地寻求自己的话语权。

  妈妈打电话来,讲邻里间的趣事,我说你不要讲这个好浪费时间啊,你知道互联网+吗?妈妈说又有同事的孩子结婚啦份子钱交了好多,我说你不就是想催婚吗,单身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不会妥协的。

  下班早的晚上,和父母视频,看着屏幕中他们清晰的图像,我总会邀功请赏:“怎么样,我给你们买的手机好吧?流畅吧?视频再也不卡了吧?”

  突然间,我想到了爸爸问爷爷奶奶房子好不好住的样子。

  一样的说者无意,听者尴尬心伤。

  三

  最近一直有人在说,“一想到做父母竟然不需要职业考试就害怕”。但其实,做子女的又何尝不需“持证上岗”呢?

  我们花大价钱去学怎样做好爸爸好妈妈,如何带孩子度过婴儿期幼儿期青春期,却一直忽视了,如何面对日渐老去的父母,怎样做一个好女儿好儿子。

  前天刷微博,看到一名读书博主推荐一本叫《面对年老的勇气》的书,推荐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温柔牵起父母的手,告诉他们‘不要怕有我呢’,就像多年前他们对我们说的那样。”读完顿时泪流满面,赶紧下单买回家。

  这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的书,他的母亲早逝,父亲虽得八十九岁高寿,但在晚年罹患失智症,神志不大清明。他在照料父亲的过程中,一点一点修复了父子关系,重新享受到了良好的亲子互动和生活中的安宁与幸福。

  在某一章节中,岸见一郎写道:“希望父母感谢的人,就同不夸奖便不乖乖行动的小孩一样。”

  那一瞬间我被精准地击中。我给父母买手机,如同爸爸给爷爷奶奶买房子一样,一半出于爱,一半则出于被夸奖的虚荣。我们用钱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并在父母的夸赞中暗暗宣告:从今往后,你们该听我的了。

  多么幼稚的心理和举动啊,竟需要一本书来点破。

  四

  忘了读过哪篇文章,这样形容一个家庭:

  你被温柔地孕育,被抚养长大,然后背起书包去上学,母亲在窗口目送并早早备好晚饭等你回家。你长大远行,父母逐渐老去,老巢只有在你带回伴侣孩子时重归热闹。而在你的小家,你温柔地抚养你的孩子,你为他背上书包,你成了目送的那个……

  家庭,人生,一辈一辈,如此轮回。

  每个人都会老,父母的老去便是一种预演。在家庭重心转移的时刻,在一个大家庭进入到“中年状态”的阶段,在亲子关系重新建构的时候,我们都需要静下心来,再次学会做子女。

  学会不叫嚣,不冷漠,不邀功请赏,学会温柔牵起父母的手,与他们共享生命美丽的黄昏。

  《面对年老的勇气》读后感(四):所谓亲人,只有一次缘分

  高中时,曾经读到香港电台主持人梁继璋写给儿子备忘录里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以至于五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在屏幕面前坦然有序的敲打,那句话是“亲人只有一次的缘份,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而读这本书时,作者的情理至深处,总会让我想起这句话。

  我以为自己足够年轻,读这本书为时尚早,可能无法产生共鸣,但其实我们比父母更应该拥有这种勇气,尤其是当我们发现我们一直年轻帅气的爸爸开始佝偻,当一直勤劳漂亮的妈妈眼角有了很多皱纹,偶尔抱怨起来下雨天腰会痛。接纳最爱的人变老有的时候比接受自己变老,难得多。

  没有通篇说教,也没有罗列道理,他只是让我想到了如果多年之后我的父母也在病榻上无法自理时,我会有的反应,然后一点点的以过来人的身份解释着此情景的人的悲欢与考量。我仿佛明白面对年老的勇气不是面对未知的盲目自信,而是面对既定事实的坦然接受。

  1.

  “接受父母真实的样子”

  我以前总在想为什么他们就不能我想要的教育方式去教育我呢?为什么永远是打击在先,零星的表扬。读完想想,也许他们也正在希望我,多去接纳批评,不要因为些许成绩就沾沾自喜。我们渴望改变彼此,却应该有一方先明白,亲近仍保留尊重,是亲情里每个人的必修课。不去改变他是一种尊重,坚持自己是对自己的尊重。

  2.

  “我们觉得陪伴没有意义是因为社会往往用生产力评估价值”

  有些时候,陪伴就是最后的力量,有你在我很安心。假期每次跑出去玩,妈妈总会坚持等到我回家再睡觉,除非我晚的过分,不然在我蹑手蹑脚开门的时候总会听见她问我回来了吗。

  社会用生产力去评估效率,可是在情感里,永远是过程大于结果。哪怕今天我陪着妈妈躺了一天,没有聊多少,更谈不上什么共识,但也许多年后,回想起来和妈妈的幸福时光,可能就是那个毫无意义的下午。

  3.

  “感情就是彼此见证,如果有一方忘却,就近似为零”

  我把和妈妈的幸福瞬间罗列,可是当她全然无印象的时候我就会怀疑究竟是不是自己臆想的场景或在书中看到的亲子瞬间。大多数时候对方说自己全然不记得了,我会怀疑我自己。若只有我记得我会觉得幸福感减半。大概就是这样吧,人都希望被记住与被珍视。

  4.

  “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

  因为父母变老而恐惧时间,也曾因偶尔出现的细纹而懊恼。想着自己十年以后也许就会有很多钱孝顺父母,可也许爸爸妈妈想的就是大家一起吃顿饭。

  大概未来不可知,才会显得现在稍加确信的每一秒都尤为珍贵。年轻总是想着未来,可真正年长才知道过往不可追,未来无法期。希望我对时间的从容不是因为变老,而是读懂了变老。

  也希望你们在读完之后,能够更好的接纳父母,也接纳那个叛逆的自己。既然不会再见,那就让我们好好的走这一遭。

  《面对年老的勇气》读后感(五):面对年老的父母的勇气

  书名很容易让人误解,以为是面对青春不在、岁月易老的勇气,其实是讲如何与年老的父母相处的一本书。

  很多内容是作者在照顾老年痴呆的父亲和过早离世的母亲过程中,自己的亲身感受与体会。

  第一章 父母教会我的“人生意义”

  亲口告诉父母,活着就有价值。非常认同,已经在去年某同事父亲因病主动选择离开家人时,告诉我妈了,活着就对我很重要。

  -----------------------------------------------

  第二章 接受现实的勇气

  想到老年痴呆的姥姥,不知道她生命最后几年的时候,我妈心里是什么感受。作者重点强调的就是,父母无论变成了什么样,都要去接受现实,其他选择均于事无补。如果父母忘了过去,那就重新开始吧。

  -----------------------------------------------

  第三章 与年迈的双亲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一章里的启发稍多一些,摘录如下:

  1. 子女无法让父母幸福,人只能自己让自己幸福

  2. 子女不要阻止父母想做的事,有时,我们的阻止只是怕自己因此跟着遭遇麻烦,实际该做的是帮他们实现并远离危险

  3. 不能期待父母说“谢谢”,也没必要

  4. 待在身边,就是一种支持,陪伴很重要啊

  5. 不需要对父母激动或争执,冷静说出自己的想法,撑不住就寻求帮助,激动没用

  6. 默认对方“动机纯良”,这条不仅适用于父母,也适用于和他人相处,这样就不会因为对方一句话或者某件小事而困扰自己了

  7. 做得到的人,在做得到的时候互相帮助,才是可以安心养老的社会

  特别受不了这本书经常会有章节在观点上出现重复,啰嗦。

  -----------------------------------------------

  终章 乐在“当下、眼前”

  有效率的人生,没有意义——我不这么觉得哈,虽然走的慢一点可以享受生活,但如果走的慢只是逃避现实,那还是忙碌一点的好

  不需要为了“下半辈子”而改变生活方式,是说如果有问题,就积极改进,不用考虑自己到底后边还要活多久……

  人生不要拖延,最后这一节转的很好,事例也非常精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痴》中描述的死刑犯的反应真心亮了,有意思。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面对年老的勇气》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