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永远成长的苹果树》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5 10:55: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永远成长的苹果树》读后感10篇

  《永远成长的苹果树》是一本由金尚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8-1-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远成长的苹果树》读后感(一):我们的“现实扭曲力场”

  沃尔特·艾萨克森在《史蒂夫·乔布斯传》提到,乔布斯拥有极强的人格魅力和积极的心态,在他的鼓动下,他能让员工们面对“似乎”无法完成的任务,拿出1000%的激情,并最终完成任务。具体事例是,乔布斯曾让底下团队设计一款产品,并规定五天后发布该产品。但是设计团队为了保证产品性能的稳定性,坚持应在两周后发布产品。双方争执不下(苹果公司气氛很民主)之际,乔布斯启用“现实扭曲力场”(让事态屈从于他的超强意志)影响员工们;员工们加班加点,最终,只用了三天就将产品设计出来了,乔布斯也很满意产品。

  可见,在某些条件下,外在环境并不能决定人的成长与发展,关键的是人对外在环境的反应(例如:心态)。我们同样也能锻造并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现实扭曲力场”。《乔布斯传》中多次出现“现实扭曲力场”的情节,出现的情境都是乔布斯面对与自己内心预设不相符的情况,调整心态,并努力创造条件,试图达成目标。这与本书中的核心观点不谋而合:承认现状如此,但不甘于现状,了解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后,试图付出努力,升华自身。

  因此,按照本书的核心观点来看,本书的思维逻辑是:承认历史、接纳自我→调整心态→“更好地成为自己”。下文将详细论述之。

承认历史、接纳自我

  一位美国作家说:“ 演讲的最好开场是‘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吧’。”作者开篇讲述了一位不断奋斗却不幸罹患抑郁症的青年女教师若仪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使读者产生怜悯之情,而且也引起了读者对抑郁症的重视。

  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梦的材料来自于每个人的童年;抑郁症与梦类似,童年的经历同样会对抑郁症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材料。因此,认识自身和认识自己成长经历显得尤为重要(若仪正是发现了自己原生家庭的优秀基因,才得以驱散恐惧,自信地面对生活与挑战)。更进一步说,遭遇不良情绪或罹患郁抑症时,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臣服”——这表示你接受发生在你生命中的所有事物,放弃对当下境况的内心抗拒,但并不表示消极忍受你不喜欢的行为,或是忽视正义、允许自己受害或是被操纵。真正的臣服是积极、正面、果决的,以感激欣赏的心善用你遭遇到的境况(p209、211)——因为你现在的状况来源于你的过去。

  了解自己的历史后,接下来就是弄清自己的“现在”了。现在,“我”有不良情绪,“我”(可能)有抑郁症,那么“我”的当务之急就是了解抑郁症本身(p47-61)——作者用几篇小文指明了抑郁症的几个发展阶段、抑郁症的精神分析解释以及关于可能引起困扰的几个抑郁症事实。

调整心态

  明白了“我是谁”以及抑郁症的基本情况,我们可能会自问:“接下来我该怎么办?我该如何改变现状?”作者给出的办法是:调整人内在的心态。与之对应,作者介绍了几种实用的方法:打破原生家庭的“强迫性重复”、建立自我界限、改变信念和改变内在语言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出的“改变内在语言模式”引起了我极大的思考兴趣。作者认为,人的外在行为和心理状态会受自我心理暗示的表述方式影响,我们可以将句子中的消极表述替换为积极表述,从而帮助人获得良好的心态。例如,“虽然还能正常做事,但是还是有点紧张”可转换为“虽然还是有点紧张,但是还能正常做事”。“虽然”、“但是”位置一变,句子的意义也就改变了。类似的还有将“?”换成“!”,将“不能”换成“能”。

  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语言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对外界的认知的。作者正是创造性地利用了该结论来调整人的心态。其实仔细想想,这也是人在面对挫折时的一个普遍的应对方式。我们会想:“这件事儿搞砸了,但是换个角度想,也许这是件好事,它促使我们不断进步。”我们往往是这样:道理我们都懂,但是我们缺乏总结、升华,本书正好为我们概括了很多实用性的方法指导。

“更好地成为自己”

  你曾经问过自己一个宏大但是却很重要的问题吗——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本书的回答是:主宰自己的命运(p153)。人作为一个社会性物种,我们会根据自己所接触的人的看法、期望,经自我修正、重组等环节,将外人的看法、期望内在化,从而不断成长。但是人的这个特点具有两面性:在加强交往、促进成长的同时,同样会给部分人带来困扰——例如,人的内心想法与社会评价相反之时。所以,参照前文的内容,我们可以“改变内在语言模式”,不按照社会的期待,“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更好地成为自己”,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

  这部分内容最突出的特点是,提供了大量实用、贴心的小方法,读完相关内容后可立即使用它们。以我为例,我较缺乏自信,而书中列举了一系列提升自信的方法,因此我恰好用得上这些方法。对照作者提供的提升自信度的方法,我在“练习正视他人”、“将走路速度加快25%”、“与自信的人多接触”以及“不可过度谦虚”等方面可以提升;以后我就会在这些方面更加注意,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信度。

优点和不足

  本书最突出的优点是:文章形式新颖,内容平易近人,感悟娓娓道来。本书文笔优美,形式不拘一格,有书信、诗歌、“天气预报”(《抑郁心理播报》p47)等写作形式;特别是《与内在小孩对话》中的诗歌,似与读者对话,作者的感悟向读者娓娓道来,而不是作者孤芳自赏、坐而论道。

  另外一个优点是:新知频现。“人生的13条定律”(p196-200)、何为真正的“臣服”(p209)、“波动理论”,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物理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

  美中不足的是,本书每篇文章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体系性较弱。可能是因为本书是作者网络文章的合集,每篇文章是就一个具体议题而写,因此本身没有一个整体性的写作框架;因此三个篇名(“回溯过去”、“立足当下”和“展望未来”)命名得有点勉强。另外,书中部分内容有重复——这是出书的最大忌讳。读者在阅读一本书时,是全神贯注的,若出现内容重复,很容易会被读者识别出来;这不仅降低了书对读者的吸引度、好感度,而且浪费了读者的时间、精力。

  《永远成长的苹果树》读后感(二):走出抑郁,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文/ 浩宇

  一个人,对于死亡都无限憧憬,我们可以想象,这一顽疾得给患者带来多大的痛苦与煎熬。

  除了遭受痛苦之外,抑郁症在我的认知里基本上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直到今天我拜读了金尚老师所著《永远成长的苹果树》一书。

《永远成长的苹果树》书封书友评论

  对于一般读者来讲,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抑郁症的科普读物,书中讲解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从心理、病理以及治愈方法等诸多方面对抑郁症这一顽疾进行透彻分析、讲述,为每一位读者彻底揭开了笼罩在抑郁症面部的神秘面纱。

  对于那些悲观消极,甚至是已经遭受抑郁症之苦的读者来讲,这本书开启了一扇通往幸福快乐生活的希望之窗。

  关于书名中的苹果树,作者是这样解读的:之所以成为苹果树,一方面,在不断疗愈人们向他索取带来的伤痛;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地成长。是啊,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的生活不正像是这样一棵苹果树吗?

  基于这样一种理解, 《永远成长的苹果树》一方面讲解了如何科学、妥当地自我疗愈,另一方面又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提出了可资借鉴的操作建议。细细读来着实受益匪浅。

  书本中有一节叫做“抑郁症的精神分析解释”,我觉得对于我们理解精神病的成因大有裨益,在此做一分享。

  关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精神分析视角)

  第一,抑郁症是将攻击性指向了自己。

  通俗点来讲,抑郁症患者都是在自己跟自己“死磕”。根据精神分析学鼻祖弗洛伊德: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攻击性,一个人,有一个外部攻击对象时,他的状态是健康的。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当这一外部对象缺失时,他就会自动地将攻击力撤回到自身,成为自我攻击力。

  第二,抑郁症病人,有一个强大的超我

  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所提出的精神的三大部分。“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当内心有着强大的道德、纪律、制度标准,且时时用这些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时,一个人就会有有过分强大的超我,当超我太过强大时,一个人就会出现焦虑乃至抑郁。

  第三,精神动力三角结构不平衡

  根据书本上的观点,精神动力三角结构是指人的生存、繁衍、死亡本能相互抵抗的精神动力形态。当生存与繁衍的动力同时被压制,而死亡动力有没有很好的释放机制时,自我毁灭的力量就成为了主导的精神动力,抑郁症由此开始。

  要想战胜抑郁恶魔,我想,首先就应该详细了解它的心理诱因,毕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以我自己的理解来解读书本上关于抑郁症的心理诱因是为本文写作的第一个目的。而更重要的目的是在于,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透过我的解读这一斑来深度窥探抑郁症这一全豹。希望对有缘遇到此文的读者都能够有所启发。

  《永远成长的苹果树》读后感(三):在痛中慢慢成长

  做为一名心理学的爱好者,或许喜欢的心理学最大的原因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吧,曾经的我也有段抑郁 的时光,而那时心理问题还没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更别提抑郁症了。直到后来抑郁症这个名词,伴随着很多明星的香消玉殒,普通妈妈的产后自杀这些报道屡见不鲜,大家才慢慢了解抑郁症这种疾病,并且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有抑郁症的病人,更多的抑郁症患者走出那段时光,走出心灵的雾霾,重见阳光。

  作者的这本书,从回溯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三个层次去剖析抑郁症的前因,当下的一些解决办法及未来的美好生活。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写的开篇及立足当下。作者从开篇就讲述了很多抑郁的引发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与父母的关系无法和解,而我们从开始就要明白这个道理,接纳父母,其实也是接纳自己,能够开悟,意味着,成长的发生,我们都受过伤害,伤口慢慢的愈合,慢慢我们成长起来。

  已经对心理学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自己的抑郁很多来自与父母的关系,以及对自己的愤怒,或者抑郁症有生理层面的激素水平问题,但是作者着中分析的是心理层面,对于这一块不是很了解的朋友,可以认真的读一下,对于很多自己的情绪,对父母的看法会有一些新的看法,只有接纳了父母,才能接纳自己。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渴望被父母爱的,即使你并不认可他们,并不认可他们的行为与做法,甚至恨他们不是理想中的父母。

  我们每个人都该立足当下,了解了过去,了解了抑郁的发生原因,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对现在的生活有积极的影响,更多的关注现在的生活。中国式 的父母大多数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父母都在等我们说感谢,而我们都在等父母说对不起。这一个问题,在作者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恩受这个章节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如果父母的整个人生价值和意义都托付于孩子的身上,那么孩子的人生也是备受压力的”,“不需要对孩子说,你为了生他,受了多少苦,孩子必须怎样报答你”等等,这些都是对亲子关系的一种剖析。最后我们都成了自己讨厌的那个人,曾几何时我们讨厌父母的样子,可长大后,我们却不知不觉的也成为了他们的样子,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我们可以给予自己的孩子一些新的看法,我们可以从自己开始改变,明白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

  谁不是一边流泪一边慢慢的长大呢?看完这本书,对父母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作者给出了很多自我疗伤的办法,跟着一起做,心像做了一场spa,感觉倍感轻松。跟随作者的文笔,我们慢慢的学习,慢慢的成长,相信最后我们都能够快乐的生活。

  《永远成长的苹果树》读后感(四):摆脱抑郁,走向新生

  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地加快,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各种的不舒服,尤为严重的是抑郁症所带来的危害。而某乔姓明星的自杀身亡更是将抑郁症推像了风口浪尖,我们也不得不去正视抑郁症的存在与危害,以及如何来正确应对抑郁症。 抑郁症的存在从来不是无缘无故的,金尚的《永远成长的苹果树》试图从抑郁症的原生家庭决定论入手,来打破这种结论,以期得到即便在这个压力山大的社会,即便受到过来自家庭一万点伤害的我们依然可以找到自我,活出强大的结论。 其实,有关于抑郁症,对于我们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包括梵高、海明威、三毛、张国荣等为数不少的名人明星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死于抑郁症,同样的在我们的身边被抑郁症所折磨的朋友同事也不再少数,如此频发的抑郁症不能不使我们为之警惕与预防。 金尚老师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上为我们揭示了抑郁症存在的真相,以及如何走出抑郁、寻找真我的方法。在序言中,金老师明确提出了破除原生家庭决定论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无论拥有怎样糟糕和不称职的父母,也不能成为我们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的理由。这个观点的提出,源自于心理学界横行已久的原生家庭决定论即一个人的早年经历对其人格及内在关系模式的形成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金老师的书中,其目标人物的选择即是这种深受早年生活经历影响,对父母对生活对自我完全实现这种从依恋到批判到痛苦到接纳过程的人物。 比如在在回溯过去的章节里,金尚用若仪的生活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原本阳光开朗拥有美好幸福生活的姑娘是如何在父母的影响下,失去一切深陷抑郁症的困扰,又如何通过对自己人生剧本的重写,来找到自己的抑郁症的真相到摆脱抑郁症直至找到真我,重新获得新生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了解到抑郁症的发生是可以避免的,其治愈是有着不言而喻的可能性的。包括如果我们哪一天真的掉入了抑郁症的漩涡,如何走出来,在文中也均有精彩的描述。在本章中,如何正确看待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进而如何面对来自于家庭父母对自己人生轨迹的影响,当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所在。 金尚在书中,通过对父母与子女关系的一再分析强调,来确保我们相信了解,一种真实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要如何去看待父母在我们眼中种种的不足,如何去接纳我们的父母,去理性看待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不如意,以便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我,活出更强大的自己。 不得不说,在读过本书之后,在以前所拥有的诸多困惑与不解,都得到了极好的解答,掩卷沉思,受益匪浅!

  《永远成长的苹果树》读后感(五):【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人们常说来生愿做一棵树,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却忘了今世的我们本身就是一颗苹果树,一面不断疗愈别人对自己造成的伤害,一面不断成长反哺他人。 《永远成长的苹果树》一书从过去当下和未来三个板块行文,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分析治愈体系。并且该书分版块分别列举了详细可感的事件,介绍了具体可操的走出抑郁的方法。通读全书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献给正在抑郁与渴望走出来的读者们,他是献给所有渴望更好成长的苹果树们。 该书主要是从自己与自己相处,自己与家人相处,自己与朋友相处三个方向来详述每一个板块。

  书中序言否定了“原生家庭决定论”,他认为该理论让很多本来已经痛苦不堪的人们陷入了绝望的感觉。 并且作者认为有一个事实不能忽略是:父母与子女,只不过是一场偶然于偶然的相遇。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却又偏偏对他们抱有最天真,最梦幻的期待。而面对不完善的父母,一个人要从依恋到批判到痛苦到接纳,走完这个过程才算真正的独立。在这些过程中谁都无权决定你的人生。 在“回溯过去”一章里,作者用若仪的故事暗示大家抑郁的目的在于迫使你停下来弄清楚自己是谁,将走向何方?同时在若仪的故事背后作者向大家介绍了SAT构造化联想法(一种治疗抑郁症的心理学方法) 若仪通过SAT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她从前世印象,成长印象来探究得出自己抑郁症的真相,然后再把前世印象和成长印象进行重新梳理再写,得到了新的自我和事件认知,从而好好抓住了活下去的勇气。 人类有三种爱的需求:被他人爱,爱自己,爱他人。如果我们的人生改变成注重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并且有足够的能力去爱我们所爱的人时,我们的内心是幸福和满足的。 同时在本章节中作者对抑郁症这一专有名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对抑郁症的人的特质气质进行了很实际的分析,还很用心地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平时抑郁症认识上的误区(治疗误区,用药误区等等)。

  在“立足当下”这一章节中作者主要是通过慕容小姐的实例向读者介绍了神奇的EFT冥想法。(EFT操作简单,但是按一定顺序敲击身体九个穴位,同时大声说出肯定语句,每个部位敲击五到七次。可参照书本93到98页) 同时他为大家整理出了一些能够提升快乐指数和调节情绪等方面的有效方法(包括饮食,娱乐,社交等方面的方法)。 作者感慨:父母恩太沉重,而父母爱,却让人心生喜悦。如果父母一味的想要与子女形成一种共生关系,那么将会掠夺子女心灵的太阳。 凤凰男的存在让我们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最大的宽恕就是原谅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其实不然,你只有宽恕自己,才有机会宽恕别人。 在“展望未来”这一章节中,作者主要通过几篇读后感向我们分享了他对生命对存在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认为“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抗拒事实,企图掩耳盗铃,负险固守。我们周遭的一切人和事,都是受你本体能量的吸引而来。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你内在投射的结果。境由心生,只要你改变自己,改变心境,所有的一切都会境由心转,随之改变。改变命运的力量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来都是。”他的这种不刻意的自我认知与得当的自我把控让读到的我们更加勇敢坚定和充满希望。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话题和新奇的方法等待着你们自己去学习和运用,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σ´∀`)σ。

  最后真心希望每一棵正在成长的苹果树们都可以用正向的洪荒之力结出累累硕果,永远拥抱生命的活力。(◦˙▽˙◦)

  《永远成长的苹果树》读后感(六):不要为无知埋单

  近些年看到的最多的莫过于学者、明星因为抑郁症而自杀,真的很难理解,有钱、有名、有地位、有家人、有自己热爱的工作、爱人为什么还要选择死亡,用一句俗到没朋友的话“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的看法,死亡,在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来讲,是如此的自私和不负责任。对于死去的人这样的编排真的是很不应该,但是,真的是没办法体会那种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死亡是一件有着些许快感的心情!直到拿到这本书——《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封面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颜色,我喜欢绿色,因为它代表着清新、和平、希望、安全、与舒适和勃勃生机,封面上一颗扭曲、光秃秃没有叶子的苹果树,依旧长出了艳丽的果实,好像传达着即使我们有不幸的过去,但是我们依旧可以成长,可以收获幸福,可以有美好的明天~

  据专家考证,直至2020年抑郁症已经成为继心脏病之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大约每20人中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其中大概有10%-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选择自杀。我国大兴医院每天看门诊的各类病人,大概有70%的病人应该同时看心理门诊,因为很多疾病其实不仅仅只限于生理疾病,更多是身心共同的病症。这累累数据说明了什么?抑郁症的可怕?抑郁症难以战胜?还是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应该多关注、关心自己的内心和家人的内心?抑郁症并非是想不开,抑郁症和生理上的感冒、发烧、咳嗽是一样的,是一种人体机能出现问题而导致的疾病,并非单纯的心情不好,除了情绪低落之外,症状还有在认知、思维、意志和躯体上的改变,如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等等。抑郁症并不可怕,甚至可以说这是天才才会害的病,即使有了抑郁症,也不需要躲躲闪闪,当然也无需骄傲自豪,积极面对。抑郁症的治疗过程是漫长而又痛苦的。难以坚持也是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很多人一谈抑郁症为之色变,认为是一种心理变态,是一种精神疾病,会伤害人,会很危险,难以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也是难以坚持治疗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没办法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也是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其中一项而对于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来说认为最正确的莫过于热心的劝解,也许你的热心,会让患者感到更大的压力,换起更多的“自责感”。

  这本书不仅仅适合我们这些相对“正常”人,舒缓偶有的低落情绪,也可以帮助已经患病的朋友排解不良情绪,更可以作为患者家属从旁协助。正确认识抑郁症、正确理解抑郁症、正确帮助抑郁症患者,多一份理解、多一分支持、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人间!

  《永远成长的苹果树》读后感(七):远离抑郁

  如果父母的结合没有法律保障,我拒绝出生。 如果父母有种种基因和遗传的病变,我拒绝出生。 如果父母的关系里总是在互相抵毁和仇恨,我拒绝出生。 如果父母已经有多个孩子,还要继续不断的超生,我拒绝出生。 如果父母总是打着爱的的旗号,控制我人生的方方面面,我拒绝出生。 如果父母连自己的生活都温饱不足,更谈不上什么孩子教育,我拒绝出生。 如果我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养儿防老,甚或要养一大群兄弟姐妹、亲戚、村民,——因为我是整个家族“最有出息”的人。我拒绝出生。 生而为人,对不起。 然而,我已经存在。

  是这一段话,吸引了我的注意。作为儿女,作为父母,我也一直都在追寻那种意义。父母的恩情如何?儿女的孝道如何?以前不敢考虑,怕伤了父母的心,如今生了宝宝,开始敢说这样的话:孩子的到来,纯粹是父母的一己之私,所以自私的是父母,不要再说我自私!不要再说为孩子!

  父母与子女,只不过是一场偶然与偶然的相遇。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血亲的作用,亲人就一定是亲密的吗?人和人的亲密关系,难道不应该是建立在价值观一致的基础上吗?破除对血亲的迷信,看似大逆不道,却具有人本主义的色彩。也能让我们以更平和、更平等的心理高度来看待父母。不是完全照着这个走,但还是大部分同意的!书中对“回溯”这一章节,讲得还是颇多的,因为首先我们要能够找到自己!

  然后来到当下。世界上只有三种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真的遗忘,是彻底的接纳。这些观点,深刻同意。这书的内容让我从眉头紧锁变渐渐舒展,可见是可取的有效的,我虽没达到抑郁,却也是烦恼颇多,另外还想提高一下生活与生命的质量,同时也是有借鉴之处的。

  纯心理学理论不是很多,很贴近生活,有实操性,希望大家如我一样能够从中汲取到自己所需的养分。要带着需求,带着汲取知识的积极心态去读,联系实际,不要小看他,最好在生活中实际去体验,去操作,不要看过即止。我想我也有必要挑出我需要的重点,开始实行,从现在开始,对一个新生命负责,对赋予自己生命的父母负责!

  《永远成长的苹果树》读后感(八):走出抑郁

  抑郁症是痛苦的,那种痛苦是极致的。虽然没有断手断脚,虽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可那种痛苦却是从内至外的,让一个人失去了活力。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据专家估计,至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继心脏病之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第二大疾病。大约每20个人中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而大概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的抑郁症患者最终死于自杀。我国大型医院每天看门诊的各类病人,大概有百分之七十的病人应该同时看心理门诊,因为很多疾病其实是身心疾病。治疗抑郁的过程,漫长而痛苦。 关于抑郁症这件事,如果总在自怨自艾,说什么自己要得这个病,那么就走进了死胡同,出不来。刚刚得知自己得了抑郁症的时候,可能感觉世界都塌了,不知道路在何方,未来在哪里,根本接受不了现实。 其实抑郁症并不可怕,从医学上说,抑郁症本身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它属于轻型精神病的一种,大约相当于身体疾病中的感冒。从治疗上来说,抑郁症并不是一种难治的疾病。很多治疗都可以起到不错的疗效。药物治疗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疗效肯定,见效快。心理治疗是一种标本兼治的方法,研究显示,其疗效可以从本源上拔出病根。所以被诊断为抑郁症的人,不要把抑郁症的诊断太当回事,不要让这顶疾病的帽子把自己压的更加抑郁。 本书作者结合自身经验整理出了能够提升快乐指数、调节情绪等方面的有效方法。运动、饮食、娱乐、社交、EFT冥想法等等一些比较简单实用的自我疗愈方法,跟着一起做,慢慢调节自己的情绪,慢慢接受自己的各种内在情绪,不管是好的坏的,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人生本就不易,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些旧伤,这一世过的快不快乐就看每个人自己疗伤的手段罢了。永远成长的苹果树,有分析,有方法,有实效;重感情,重关系,重疗愈;一本很棒的心理科普的书。 PS:推荐一部很暖心的小动漫《一禅小和尚》每个小故事看来有的能让人会心一笑,有的又让人觉得意味深长,最重要的是能戳中人心中的那一片柔软,同样拥有治愈疗效。

  《永远成长的苹果树》读后感(九):《永远成长的苹果树》隐藏着的生命密码

  《永远成长的苹果树》隐藏着的生命密码

  我们平时“打的”,常常看到出租车里摆放苹果,觉得奇怪,为什么不吃掉它,摆在那里干什么呢,这里面其实包含着一定的寓意,苹果谐音“平安”,亦称“平安果”;“平安夜”吃苹果,是谓“平安”的祝愿之意;和朋友告别,赠送苹果,意味“一路平安”,凡此种种……这是一种心理暗示行为,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却是蕴含着某种寓意的,这种文化在心理学上有其一定的依据。

  而在我们所熟知的西方创世神话亚当夏娃的传说中,苹果又充当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蛇唆使亚当夏娃偷吃伊甸园的苹果,受到惩罚,是人类原罪的来源之一;在希腊神话中,女神厄里斯在希腊英雄珀琉斯的婚礼上放了一个金苹果,上面镌刻着“属于最美者”几个字,这就引起了天后赫拉、智慧神雅典娜以及爱神阿芙罗狄忒的争执……那个金苹果引发的“蝴蝶效应”,最终导致了历时10年的特洛伊战争。

  由此可见,对欧美人来说“苹果”意味着诱惑与纠纷,这是文化传统,更是民族心理意识长期积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如果从文化传统这个角度来看梁家辉、范冰冰主演过的《苹果》那部电影,就很容易看出导演的意图来,很显然这是一部描述诱惑的电影;当然对中国观众来说,可能接受有点障碍与隔阂,因为文化传统差异使然。

  现在回到我们手头的这本书上,金尚编著的《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就有了多重的意蕴期待,其隐藏的生命密码,弥足体悟、探究……

  金尚编著的《永远成长的苹果树》之于我,之于读者,之于生命,之于人生,之于正备受煎熬的抑郁症患者……不在于有多么高深的理论,不在于有多么完整的体系,不在于有多么无可挑剔的缺陷,而是帮助我们走出人生误区的一块试金石,帮助我们拯救自己的一方诺亚方舟,更是帮助那些正在抑郁、渴望走出来的弗洛伊德称之谓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协调。这让我对抑郁症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认知,同时也促使自己不断成长,以更阳光更宽广的心胸看待存在的一切,包括自我的存在,真可谓有一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感。

  学习了心理学意义上的“原生家庭论”,如果不是让你感受到幸福,反而使你自己感到更痛苦的泥淖中去,那么这样的误区、怪圈难道不是自己拒绝成长造成的?孰不知,心理学为我们的生命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破除心理学界横行太多的“原生家庭决定论”,以更积极的成长,活出自己的小宇宙,正是金尚自己亲历感受,并成功摆脱抑郁纠缠的一部“圣经”,从这个意义上看,难道不值得深入参透其精髓?

  “对血亲的迷信”,曾一度使我们自己坚信不疑,甚至奉为“圭臬”。这让我们的人生备受煎熬,历经种种曲折、艰难与险阻;蓦然后首,却发现我们从一个苦坑跳入另外一个陷阱中去,怎么办?来自内心的觉醒、反省与智慧的召唤,促使具有心理学资质的金尚,以更具有“人本主义”的眼光与格局,以更平和、更平等的心理高度走向成长的必经之路,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促使金尚走向自己的自由之路,这正是金尚对生命、对人生、对人类、对宇宙、对正陷入到抑郁症的病患者最大的悲悯,难道不值得同情之、理解之?

  “路径依赖”的拘囿,却使我们在与新的知识、新的思维、新的方式不期而遇时,本能地让我们无所适从。然而,《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告诉我们:“父母不是阻挡你成长的借口”——父母与子女,只不过是一场偶然与偶然的相遇,亲子之间,远没有那么沉重,这里没有所谓的“父母恩”;接纳父母,只是接纳生活本身的差异性,并不代表你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不要让自己生活在“受害者”的情结里;成长是为了成为自己的好父母,从此过上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我们借父母而来,而不是因父母而来。

  金尚的《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就是这样子与读者相遇,就是这样与我相遇,与千千万万的抑郁症患者相遇……和生命中的自己相遇,活出自己的精彩来,重新赋予生命生活崭新的涵义。这就是金尚的《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孕育的生命的密码,值得专业非专业人士,更值得抑郁症患者或者可能有抑郁症倾向的人士拜读,不失为一本集临床与学术并重,并为广大读者喜爱的一本书,以此我们郑重推荐这本书,以此表达我们对作者金尚无限的敬意!期待金尚带给我们更多的精彩生命,精彩人生……

  张勇,男,1972年出生于河南新野县,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宁夏大学,文学评论者。多年教师经历、房地产开发企业、医院、媒体工作经验,现从事企业文化策划、宣传、企业内刊、自媒体矩阵布局,作品多发表于《宁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昌吉学院学报》、《科技创业月刊》、《商情》、《东莞日报》、《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宁夏大学校报》、《普州文学》、《安徽文学》、《躬耕》、《六盘山》、《山东商报》、《新消息报》、《香港文艺报》、《永平回族》、《中华读书报》、《新华书目报》、《半岛都市报》、《贵阳晚报》等刊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永远成长的苹果树》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