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生求缺不求满》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23 20: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生求缺不求满》的读后感10篇

  《人生求缺不求满》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求缺不求满》读后感(一):人生大抵如是

  平时每个人接受的日常教育,多半会孜孜不倦地被告诫说,要努力拼搏、坚持不懈,要积极不要消极,如是而已。但真的这样做,并且还能够几十年如一日的话,也多半会不知在什么时候就崩溃了。谁的人生会如设想一般圆满呢?!谁的人生会不犯一点错半点失误呢?!常说“人生是一场旅程”,那就既有欢愉的片刻,也有忧伤的须臾。只有这样,才是真实的人生;只有这样,才是如集家、画家翻译家、慈爱父亲宽厚长者,淡泊的居士诸种身份标签一身的丰子恺所言的,“人生求缺不求满”。

  细细品味“人生求缺不求满”,其实是足足可以品出一种浓浓的佛教意味的。丰子恺曾受老师李叔同(即弘一法师)的影响皈依佛门,他的思想意识书画文章自然会有所反映。所以丰子恺在《人生求缺不求满》这个精选集中的三十七篇散文,第一部分即是以“无常就是常”来命名。按道理说,“无常”是佛教用语。《金刚经》对于“无常”的描述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或如丰子恺在《无常之恸》中开篇所称:“一切慷慨的、忍苦的、慈悲的、舍身的、宗教行为,皆建筑在这一点心上。”人生如是,不如意十之八九;而不顾此者奋起拼搏的,古往今来仍然大有人在,并且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此中真意,其实是值得倍加玩味的。

  每个人在一开始,都是一张白纸,都期望画上最美的一幅画。但接下来的轨迹,其实每个人都非常清楚根本不会如期望中的那样圆满。而更多的,则是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云:“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前途美好的,道路则是曲折的。所以,无论现在情况如何,都不必是乍暖还寒的一幅样子,总是让自己活在一种不确定状态之中;不如镇定几分,好好想一想,目前自己面临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自己想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小目标”,自己应该怎样走好接下来的道路。这样的道理,其实很多人也都心知肚明,只是当这样的决断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却难免陷入一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地

  所以,所谓平常人的生活,更多的时候,是需要活出一种积极乐观态度来,用向前看的目光观察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顺心更好,不顺心也无须焦虑,只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就行。有苦的存在才能确切地知道乐的难得;没有对照,就永远看不出自己其实有多么幸运幸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虽然多数时候是一个安慰,但却不应该等同于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而是一种认真地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够真正地振奋起精神来继续朝前走。

  或许会有人觉得,丰子恺在《人生求缺不求满》中的态度未免有些消极了。看一开始的几部分大标题,譬如“无常就是常”“不乱于心,不困于情”“只生欢喜不生愁”确实如此;但接下来却未必,譬如“生机不灭,终会抬头”“世间万物自得其所”“不宠不惊过一生”,却在仿佛灰暗中给人以一丝希望,觉得这人生还是有可拯救之处的。其实人生大抵如是,最重要的就是要端正态度,既立足于自身,又不满足现世有所追求——这是每个人可以自己掌控的;至于结果,却往往未必就能够如己所愿,即使那样,也不必后悔自己的付出。毕竟,这一切的总和,就是人生的全部内容意义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概莫如此。

  《人生求缺不求满》读后感(二):石火光中寄此身

  我一直认为散文是最能体现一个人个性的文体,它是气质修养趣味才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和表达

  之前看过丰子恺先生漫画和《护生画集》,也因为他的插画买了《开明国语课本》和读库出的几本小册子。对他画中简单线条,处事的哲学都敬佩不已。

  偶然看到丰子恺先生的散文集子,看完更觉其率真可爱

  一.琐碎小事抒发生活感悟

  简单、生活、琐碎,是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从他朴素隽永的字里行间隐约能描摹出他的画像:心态淡泊、自然平和,以淡泊的心态去品味人生欢乐,以自然平和的心理去感悟生活的一切。

  在《敬礼》中,一只小小的蚂蚁引发他的纠结与思考。在他眼中,蚂蚁这样渺小动物,却有着这样深挚的友爱之情、这样慷慨的牺牲精神、这样伟大的互助精神,这样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与赞扬。

  在《吃瓜子》中,他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少爷小姐太太们吃瓜子时的精湛技艺优雅姿态,貌似闲谈、实则是对“有闲阶级”的讽刺,以此影射当时弥漫在中国上层社会中精于消闲、不求上进的精神状态,引人深思

  在《车厢社会》中,他又细致地刻画了“车厢社会”里的众生相。丰子恺将人生比作乘车,人们或早或迟地上车,又或早或迟地下车。在车上时大家纷争坐位,吵吵嚷嚷,到末了人人都得下车。用你我都有过的乘车情景比喻人生境况,蕴含人生真谛

  他的《比较》、《炒爆米花》等许多文章,均是以日常所见所闻的琐碎小事物对象,以小寓大,歌颂纯真人性和美好生活;通过记叙、抒情、议论融合为一体方式,抒发自己对于日常生活的感悟。

  二.平凡小事折射家国情怀

  语言简洁风格朴素之外,丰子恺先生的文字总能让我感到以小见大、弦外余音。比如这本集子里收录的文章,部分创作于抗战前后,他也能在平凡的题材中抒发民族危机之感、洋溢着浓郁爱国之情。

  在《肉腿》中,他写了因大旱而导致的全民出来踏水,借与自然抗争的精神来鼓舞士气人心:“不抗争而活是羞耻的,不抗争而死是怯弱的;抗争而活是光荣的,抗争而死也是甘心的。”

  在《白鹅》中,虽然写的是白鹅的吃喝拉撒、看家护院,实则在称赞像白鹅一样保家卫国英雄们。白鹅在“凄风苦雨之日,唯有这伟大的雪白的东西,在雨中昂然独步,好像一个武装的守卫,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一切众生,本是同根,凡属血气,皆有共感。”

  在《生机》中,丰子恺先生写自家的一盆水仙花屡次遭灾又屡次救活的故事。从水仙花的生机中,他感悟到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个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国家、民族的事也如此。”

  他用自己的文字安慰我们,就像《云霓》中“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时时用美好的形状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

  他在《东京某晚的事》中,更是直接表达了世界和平天下大同的思想,“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就变成家庭”,“这是多么可憧憬的世界!”

  三.日常小事饱含生命可贵

  丰子恺先生的老师是弘一法师,他也以佛学居士自居,却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从日常小事之中发现人生真谛,对佛教的信奉也是基于对人生的总结升华,阐述生命真正的意义。

  在《我与弘一法师》中,他借悼念恩师,说到“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认为最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学术文艺就是灵魂宗教。

  在《大人》中,他论述了凡人理解佛法皆因人生时间太短、人身所占空间太小、人心智力大小、人生物力太小所致自然与人的比例大小相差太远,所以不易看到时间空间的真相。人生是一种现实存在,能够超越这种存在而能看到人生宇宙真相,便可称为“大人”了。

  丰子恺先生就像他笔下的宗教徒,他们不肯做本能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然而他探究人生的究竟不是单纯的为了形而上学的禅思,而是为了指导人此生的生命。

  在《秋》中,他对人生无常发出感叹:“天地万物,没有一件逃得出荣枯、盛衰、生灭、有无之理。”“我觉得生荣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灭。”

  三十岁之前他只慕春天,把自己的寓所命名为“小杨柳屋”,生的意味和春的气息充满其间;而三十岁信佛之后独青睐秋天,把自己的住所命名为“缘缘堂”,体现了他深刻人生感悟

  而这个“缘”字,正是体现了生命旅程中变幻莫测的因缘际会,也是在感到人生无常之时少有的些许温情感动。于是在《半篇莫干山游记》中,能与Z先生同游是有缘;在《塘栖》中,能与夏目漱石相知是有缘;在《湖畔夜饮》中,能与郑振铎吃酒是有缘;他在《缘》中更是直呼:“仔细想来,无论何事都是大大小小、千千万万的缘所凑合而成,缺了一点就不行。世间的因缘何等奇妙不可思议!”

  可见宗教在丰子恺先生这里不是苦修的枯寂,而是看透了人生真谛后又热爱人生的勇敢,是些许日常小事就能引发心底波澜的禅思,是大彻大悟后人生的丰和圆满。

  朱光潜先生说美应该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在我看来,丰子恺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从日常生活的小事着眼,通过佛学的精神将其世俗化,表达出不为人注意的道理。

  也只有理解了人生的真谛,才能直面人生的无常,不乱于心、不困于情,做到只生欢喜不生愁这种旷达的处世态度。读丰子恺先生的文字,悟耐人寻味的道理,被前人对生命的执着探索感动,也终能体悟到: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人生求缺不求满》读后感(三):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

  《人生求缺不求满》丰子恺人生主题散文精选集,精选37篇丰氏经典散文代表作,篇篇值得咀嚼再读,41幅丰子恺手绘精美插图,图图值得思量再品!谈人生,论生活,话心态,可以解开好多的心结,获得精神的力量,可从容面对人生困惑烦恼,在喧嚣大千世界中独享生命的自在清明

  篇章:壹/无常就是常 贰/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叁/只生欢喜不生愁 肆/生机不灭,终会抬头 伍/世间万物,自得其所 陆/不宠不惊过一生 。六篇章的标题简要精到,也是一副生活图景,心灵契语,恰如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贤人从哲学层面启迪心智,而丰子恺先生从世俗层面解疑答惑,更有地气

  对丰子恺先生最有印象的是《护生画集》,(丰先生把《护生画集》看成送给弘一法师的寿礼和怀念,《护生画集》由丰子恺画,弘一大师、许士中书诗文。)我每每去寺庙上香,香案的佛书之中总会有这本书的摘抄本,内容是爱之义孝之心生之大,以爱渡生,以仁成人。寥寥几笔轻描淡写,就是一个故事,一份静心。护生即护身、互心,是一人一生的修为。

  “生活因极简而至美,人生因留白而自在”。简、留,想象丰满,但现实非常骨感,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都在俗世中俗事,跳不脱生活的折腾,甩不掉现实的磨砺。

  又有多少人能够游刃有如,但是这两句话可以让我们放空、归零、泄压,不管怎样我们要爱自己多一点,不管怎样我们要给自己留有空间。

  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作者生活的阅历沉淀,近一个月我沉浸于散文阅读中,都有作者自己的回忆与回味,都是他们活了一辈子后的心语,无非就是上面两句话的概括。

  我们忍辱负重前行,我们含辛茹苦奋斗,我们纠缠于自己自造的心结、迷局,难以托身,但是到了一定岁数再回首,确实就是那么一回事,有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豁然、如是。

  当你我烦躁、不解时,读读这本佛性的书,或许能够顿解、思量、蜕化。这佛性不是逃离、不是躲避,而是获得般若密,求得涅槃果。

  丰子恺言:“谁谓茶苦?”在“比较”之下“其甘如荠”。反转来说,“谁谓荠甘?”在“比较”之下“其苦如茶”。人的生活,有了“等差”,便有“比较”,有了“比较”,便有“苦乐”,有了“苦乐”,便有“问题”。

  问题才是生活的真谛,才是成长的成色,在解决了一个个问题之后,我们不再懦弱、徘徊,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还在乎拥有什么!”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立春时节读书就是有一股新鲜、心气,特别是阅读如此意境清澈顿悟之书。

  《人生求缺不求满》读后感(四):留白与求缺:生命的艺术,生活的哲学

  1.

  喜欢丰子恺是从《缘缘堂随笔》开始的。这本薄薄的小小的散文集是先生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集,收录的是他三十岁以前的作品。我从这本书里读到的丰子恺,是个有着满满的赤子情怀的长不大的孩子。他喜欢孩子的世界——喜欢与孩子对话,同孩子游戏,更喜欢认真地对着孩子的一言一行来琢磨成人的世界。

  从一个纯女性的视角出发,我以为,有孩子心的男人最迷人;作为喜欢文字的读者,阅读一位对儿童有着近乎崇拜心理的作家的作品,我深觉他的文字间有着一种至真至纯的情怀,这东西更叫人感动和迷恋。

  《缘缘堂随笔》让我把丰子恺定义为一个文笔与内容一样纯净的大孩子。

  但读到这本《人生求缺不求满》,这个印象一下子被颠覆了。

  2.

  我特别留意了一下每篇文章文末标注的时间,《人生求缺不求满》这本书主要收录的是作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的作品,也即作者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也有在此之前与以后的作品)。也许是作者生命顿悟的过程太快,短短十多年后的作品,文字间让人感受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丰子恺。

  这本散文集里的丰子恺是一位生活的禅师、智者。

  也许辑录这本集子的编者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这本作品集的几部分辑录更鲜明地突出了作者在作品中展现的哲学与禅意——

  “无常就是常”、“不乱于心,不困于情”、“只生欢喜不生愁”、“生机不灭,终会抬头”、“世间万物,自得其所”、“不宠不惊过一生”。

  读一读这每部分的命名,我们便可以进入作品的禅意与智慧的境界了。

  3.

  丰子恺的作品最显著的特色是:清浅有味。

  也即初读时,你觉得文字如此浅白,内容如此微不足道,所叙之事有些甚至都不能称之为“事”,如《东京某晚的事》《爆炒米花》等;但你若细读,“味”道会一层一层地萦绕开来。这“味”在我读来,是禅意,是生活的大智慧。也即:生活琐碎里有人生的真意。

  有评论者认为丰子恺的散文特色是以“力求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写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暗示社会较深层次的问题”,要我看,这只是从“立意先行”的创作角度去读丰子恺,这样的解读法是忽略了作者本身的高度的。我觉得,丰子恺的散文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清浅有味”,实则是他生命的态度与审视世界的独特角度的自然结果。

  先生是以一颗禅心(可以理解为文中提到的无常心、求缺心、欢喜心等等)来体察这个世界的。如此,才能有《无常之恸》里深悟的“无常才是常”;才能有《山中避雨》时拉个旧胡琴带一群避雨青年唱歌时的无限感动与欢乐;才有《白鹅》里与“傲慢”“高贵”的鹅先生的神交……

  而这些,映照进我们现如今迷惘的生活,像一股清泉注入久旱近涸的小泥塘,你愈是细细地品,愈能感受到他带来的滋养。

  4.

  这本集子里还有一部分精华就是每篇文所配的一幅先生的漫画。

  之前读先生的漫画,只觉得画面的简净清朗之美,又有拙朴童稚之趣。而这一次,我竟发现了先生漫画中的更多的禅意特点,那就是:如果你认真盯着其中任何一幅画凝神观看,就都能从画面中感受到一种静谧,内心会生出淡淡的远意。

  为什么会这样?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这些画里,每幅都有近三分之二的留白!

  留白是中国画的艺术手法,但在丰子恺的漫画中被用到极致——如此大范围的留白,这与他在他的散文中所表达的“人生求缺不求满”的生命追求何其相似!

  所以,我以为,先生的生活即是他的散文——是求缺的哲学;先生的生命便是他的漫画——是留白的艺术。

  这样的文与画,我们当反复来读,读的其实是一种生活哲学与生命智慧。这也是经典的力量。借用本书书封上的一句话为此文作结:生命有限,多读经典。

  《人生求缺不求满》读后感(五):画师酒后应回首,世相无常画有常

  季羡林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句话用在丰子恺的《人生求缺不求满》中颇为妥帖。

  纵观丰子恺的一生,始自晚晴,下迄文革末期,现代中国社会的跌宕转折都一一亲历。因此,无论是《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还是《子恺漫画》《护生画集》,丰子恺的作品无不表达了其对人生的观察与思考。与众不同的是,丰子恺笔下始终蕴藏着禅意,他以此审度人生的缘起缘灭、世事的浮沉沧桑。读其文,观其画,可以体悟到他的意趣和思想,以及他对生命的品格与真意的叩问。因此有人说,人生无常、生活日常与寻求非常,是丰子恺人生思考的三个维度。而“人生无常”最是具有其独特的品质。

  在《人生求缺不求满》中,“人生无常”的感慨充斥着各个角落。比如在写于1936年的《大人》中,丰子恺这样说:“古今就是许多一生的集合,一生就是整个古今的代表,古今不过是许多一生的反复,一生具足着古今的性能。”马一浮曾在1942年赠诗给丰子恺:“世相无常画有常”。他在《无常之恸》中亦说:“真从无常之恸中发出来的感怀的佳作,其艺术的价值永远不朽——除非人生是永远朽的。”

  作为反映丰子恺人生思想的重要作品,《无常之恸》既是对命运不可抗的无奈与哀叹,也有对人生的超越。这种超越来自于他的家国情怀。他爱国、爱家、爱孩子、爱生活,他钟情于散文创作与绘画艺术,他敦厚的性格中包裹着火一样的热情,他的内心世界里始终涌动着对正义力量的呼唤。丰子恺的一生其实是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那就是在无常命运面前不消极、不颓废,对生活和人生始终抱着积极的态度。说来,真正赋予无常人生以有常意义的只能是“真从无常之恸中发出来的”对于世界、人性的关切与悲悯。

  “人生求缺不求满”,与其说是宗教的出发点,不如说是众生都懂的道理。丰子恺一生180多部散文和绘画作品,缺憾思想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贯穿始终。他收到老师李叔同的影响,一直向往和笃信神圣的宗教佛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丰子恺的认知世界里常常涌动着世事的无常,但每日相随他的是生活的平常。人生的磨难是客观存在,但他直面人生,从不消极。在《山中避雨》《山水间的生活》《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儿女》等文章中,不难看出他善于在生活小细节中发现美与惬意。正如在《山水间的生活》一文中丰子恺说:“且勿论都会的生活与山水间的生活孰优孰劣,孰利孰弊。人生随处皆不满,欲图解脱,唯于艺术中求之。”

  从《人生求缺不求满》一书中可以发现,丰子恺最大的特点在于他的人生与艺术均充满了佛教意味。他从对时空的哲思开启人生之问,从对无常的体悟接近佛教之门,从对无常的参悟走向“人间佛教”。引用这本书的介绍说,真正的修行,不是一味追求圆满,而是学会留白。人生何处无欢喜,生活因极简而至美,人生因留白而自在,有缺憾才能恒久,不完满才叫人生。希望我们用简单的心境,看待复杂的人生。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唯有删繁就简,方可淡看得失,安然生活。

  《人生求缺不求满》读后感(六):无常易,常不易,无常作常最不易

  古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圈,此事古难全。 世间没有双全法,人生没有十足的圆满。 从小便学习古人的智慧,我们却很少能真正参透其中真谛。丰子恺先生所书《人生求缺不求满》似乎是用更简单明了,更平易近人的方法,来为我们解惑。 全书共37篇丰子恺先生的经典散文,其中还有41幅他的手绘插图穿插其中。暂且不说这些散文字字珠玑,只看这些插画,便觉得可爱雅致,清清淡淡却有深刻的内涵。小时候最先接触到丰子恺先生是从语文课本上一副插图开始,他不像其他让人觉得死板只会之乎者也折磨我们这些学生的大家似的,他竟然会画画,而且画的这样好,线条简单,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由此让我对他的文章好感倍增,这样的作家写出来的东西,一定也不是死板的。

  果不其然,他写的虽是散文,却没有那么晦涩难懂,像本书中的文章,大都是来自他平常生活中的小事,或者身边朋友,所述之意也不是悲伤秋月壮志未酬,寥寥清淡之语,只讲了一件事——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变会安然无恙。 这一定是有过丰富的人生阅历,看尽世间百态才能悟出的,我想一定是跟丰子恺先生从师弘一大师等有关系,但是,全书看下来,却看不到他阅尽生活后的沧桑感,反而更像是平辈,简简单单的跟你说说话,讲个往事,这一点从他的插画中也能看出来,仍有童趣。 我却做不到丰子恺先生这样的洒脱,看到他的文章《无常之恸》和《比较》时,恰逢春节假期,我正在北京游玩。恢弘的天安门广场、静谧安详的故宫、以及集精华的国家博物馆等等,让我领略了首都的历史,这些历史沉甸甸,每走一步每拂过一块砖瓦,仿佛都能感受到千百年前中华文化的气息。当旅程结束,从高铁站出来时,我重新踏上家乡的土地,看着车外略显冷淡的街道、路边或许有些年头的梧桐、还有近的仿佛就立在跟前的泰山,心一下子轻松了很多,身心俱轻。与前几天的游览相较,反而更加喜欢自己的家乡,守着一座山,一个小城,一群老城人,悠然自得。 丰子恺先生在文中说“门前溪一发,我作五湖看”。北京不好吗?当然好,首都繁花似锦,我心生敬仰,但一比较之下,更觉得还是家乡好,好在亲切,好在熟悉,好在无由来的安逸。这就是应了丰子恺先生所说,人世间的一切的满足都由于“比较”而来,一切的不满足也都由“比较”而生。他从前住的山间,到后来的小镇,再到上海、东京。各地有各处的美,各处也有各处的不好,“谁谓茶苦?”若是只在一处待着,全世界便是这一处了,各种不好不美都被挑出来,若是多待两处,一比较,便知两者相差几何,“其甘如荠”。

  这仅仅是本书其中的一个小感悟,如同世界般,你得每页每页的细读,才能发掘更广袤的土地。可正是有了一点小感悟开始,我有些理解“人生求缺”,人世无常,无常就是常,丰子恺先生是在告诉我们,无常容易,常不容易,能把无常当做常才是真不容易,故而求缺不求满。

  《人生求缺不求满》读后感(七):画师酒后应回首,世相无常画有常

  季羡林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句话用在丰子恺的《人生求缺不求满》中颇为妥帖。

  纵观丰子恺的一生,始自晚晴,下迄文革末期,现代中国社会的跌宕转折都一一亲历。因此,无论是《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还是《子恺漫画》《护生画集》,丰子恺的作品无不表达了其对人生的观察与思考。与众不同的是,丰子恺笔下始终蕴藏着禅意,他以此审度人生的缘起缘灭、世事的浮沉沧桑。读其文,观其画,可以体悟到他的意趣和思想,以及他对生命的品格与真意的叩问。因此有人说,人生无常、生活日常与寻求非常,是丰子恺人生思考的三个维度。而“人生无常”最是具有其独特的品质。

  在《人生求缺不求满》中,“人生无常”的感慨充斥着各个角落。比如在写于1936年的《大人》中,丰子恺这样说:“古今就是许多一生的集合,一生就是整个古今的代表,古今不过是许多一生的反复,一生具足着古今的性能。”马一浮曾在1942年赠诗给丰子恺:“世相无常画有常”。他在《无常之恸》中亦说:“真从无常之恸中发出来的感怀的佳作,其艺术的价值永远不朽——除非人生是永远朽的。”

  作为反映丰子恺人生思想的重要作品,《无常之恸》既是对命运不可抗的无奈与哀叹,也有对人生的超越。这种超越来自于他的家国情怀。他爱国、爱家、爱孩子、爱生活,他钟情于散文创作与绘画艺术,他敦厚的性格中包裹着火一样的热情,他的内心世界里始终涌动着对正义力量的呼唤。丰子恺的一生其实是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那就是在无常命运面前不消极、不颓废,对生活和人生始终抱着积极的态度。说来,真正赋予无常人生以有常意义的只能是“真从无常之恸中发出来的”对于世界、人性的关切与悲悯。

  “人生求缺不求满”,与其说是宗教的出发点,不如说是众生都懂的道理。丰子恺一生180多部散文和绘画作品,缺憾思想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贯穿始终。他收到老师李叔同的影响,一直向往和笃信神圣的宗教佛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丰子恺的认知世界里常常涌动着世事的无常,但每日相随他的是生活的平常。人生的磨难是客观存在,但他直面人生,从不消极。在《山中避雨》《山水间的生活》《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儿女》等文章中,不难看出他善于在生活小细节中发现美与惬意。正如在《山水间的生活》一文中丰子恺说:“且勿论都会的生活与山水间的生活孰优孰劣,孰利孰弊。人生随处皆不满,欲图解脱,唯于艺术中求之。”

  从《人生求缺不求满》一书中可以发现,丰子恺最大的特点在于他的人生与艺术均充满了佛教意味。他从对时空的哲思开启人生之问,从对无常的体悟接近佛教之门,从对无常的参悟走向“人间佛教”。引用这本书的介绍说,真正的修行,不是一味追求圆满,而是学会留白。人生何处无欢喜,生活因极简而至美,人生因留白而自在,有缺憾才能恒久,不完满才叫人生。希望我们用简单的心境,看待复杂的人生。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唯有删繁就简,方可淡看得失,安然生活。

  《人生求缺不求满》读后感(八):饶有趣味,不负此生

  丰子恺先生多才多艺,是中国现代史上广为人知深受景仰的文艺大家。他的漫画,寥寥几笔,恬淡自然而又意趣十足,耐人寻味。他的散文涉笔成趣,简练精到,幽默轻松,读之可亲可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人生求缺不求满》,汇编了丰子恺的37篇散文,这些文章无论是语言的音韵、篇章的结体、哲理的阐释、境界的开阔,字字句句充溢生活的意趣,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思考。

  书中有趣味。套用一句比喻,生活中不是缺少趣味,而是缺少发现趣味的心。在作者笔下,从自然景致之初冬的暖阳、山间的骤雨和窗前的梧桐,从身边的小动物如蚂蚁、白猫和大鹅,到日常琐屑如吃瓜子,养水仙,坐火车,甚至司空见惯的五根手指头都能轻松入题,写得摇曳生姿,别有兴味。《初冬浴日漫感》,由“暖烘烘的快适”而思今日之所欢与前日之所恶,例举种种事端,把众人之共感轻松诙谐地形诸笔下,写防风像防贼一样,写夏日观维纳斯像有带笑之感,冬日复观却感其“好像在悲叹她自己失却了两只手臂,无法拉起裙子来御寒。”《白象》,赞扬“猫性”,慨叹其不在“猫间”。《半篇莫干山游记》,公共汽车抛锚荒郊,写司机远避乘客笑骂,或“矫首而遐观”,或“抚孤松而盘桓”,写众乘客围着这抛了锚的公共汽车四周低回巡游,“好像是各阶级派到民间来复兴农村的代表;好像群儿舍不得母亲似的。”读之无不令人会心莞尔。

  书中有情怀。这些文章选材人人眼中皆有,件件熟悉亲切,全部来自生活日常,见惯无奇。作者于平淡平凡平常中独具慧眼,写得细腻而不琐屑,以极小的切口开掘出不俗的意境,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悲天悯人的慈悲情怀。“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白居易,眼见农人烈日刈麦手秉遗穗,不觉感慨“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历来被视作诗人人道主义的光辉。《半篇莫干山游记》,丰子恺见到乡间老妇生活之简陋,不觉有“我们是在大多数简陋生活的人中度着噜苏生活的人;享用了这些噜苏的供给的人,对于世间有什么相当的贡献呢?我们这国家的基础,还是建设在大多数简陋生活的工农上面的。”《东京某晚的事》,他由陌生人的求助无果,而呼吁“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庭,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敬礼》,作者“忽然看见桌子角上这两个蚂蚁大起来,大起来,大得同山一样,终于充塞于天地之间,高不可仰了。”为两只蚂蚁深挚的友爱之情、慷慨的牺牲精神和伟大的互助精神而肃然起立敬礼。《肉腿》,对农人踏水抗旱的劳苦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近来农人踏水每天到夜半方休。舞场里、银幕上的肉腿忙着活动的时候,正是运河岸上的肉腿忙着活动的时候。”慈悲之心,透于纸背,读者亦因此而觉作者不仅可亲,尤其可敬。

  书中有学习写作的典范。丰氏散文简净质朴,不染纤尘。语句真简练,真干净,真明白,真顺畅,真舒服。遣字准确传神,动词用得尤其精妙,短短几个句子,状景述事,活泼生动,言约意丰。语言风趣幽默,信手拈来的比喻妥帖精准,揭示事物本质,轻松自如畅快淋漓,如同高手出招,纯然由心,绝无装腔作势,亦无剑拔弩张,“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尤其令人叹服的是,文笔行云流水,一任天机,急徐有致,娓娓道来,具长者之态,有智者之风,每一篇都当得起细细揣摩深味,堪称作文的典范。《云霓》开头,“两个月不下雨。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短短几个句子就画出了旱天的景象,读之身临其境。《白鹅》,鸭和鹅叫声、步态大体相似,但作者却把大体之外的分别写得让人忍俊不禁,“鸭的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象评剧里的净角出场。”观察何其细致,刻画何其传神!《佛无灵》,“他们的念佛吃素,全为求私人的幸福,好比商人拿本钱去求利,又好比敌国的俘虏背弃了他们的伙伴,向我军跪喊‘老爷饶命’,以求我军的优待一样。”“他们的吃一天素,希望得到比吃十天鱼肉更大的报酬。他们放一条蛇,希望活一百岁。他们念佛诵经,希望个个变成金钱。”有了这些比喻,最后总结“这完全是同佛做买卖,靠佛图利,吃佛饭。”刻画“反佛徒”面目入木三分。《生机》,完全平铺直述,如话家常,结构浑然天成。《敬礼》、《手指》,前面铺陈多多,及至结尾,笔锋轻轻荡开,只寥寥数语,别有一番境界,结构全篇的方式新颖独到。类似的例子,书中不胜枚举。

  书中有浓浓亲情。《儿女》,作者为和孩子分别四个月而愧悔,详细地描述和孩子在一起的欢乐,深情地抒发“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梦痕》,作者由额头的一道疤探寻儿童时代美丽的梦,以纤微轻柔的文字呈现融融场景,大家庭和睦温馨可触可感;回忆五哥哥种种戏谑乐事,真情流露,质朴自然,感人至深,不由得使为父母的读者思考该给孩子提供怎样的家庭教育氛围。

  “趣味,在我是生活上的一种重要的养料,其重要几近于面包。别人都在为了获得面包而牺牲趣味,或者为了堆积法币而抑制趣味。我现在幸而没有走上这两种行径,还可省下半只面包来换得一点趣味。”《人生求缺不求满》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而又在这气息中升华了生活的趣味和艺术。从文字可知,作者深得趣味之妙。

  这是一本饶有趣味,对人生颇多启迪的好书,值得放在案头几上,随时亲近,滋养身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生求缺不求满》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