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在别处》是一本由李梓新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17-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不在别处》读后感(一):真实有万钧之力
每一代年轻人都有每一代的不幸与苦难,《生活不在别处》是一本反骨十足的鸡汤文,与一味的说教不同,本书有很多年轻人身边的例子,这些例子在某种程度让我们知道我们曾经年轻或正在年轻,但是年轻作为一种人生阶段,只要经历了,就不再会重复地出现。面对人生有只有一次的年轻,其实别的年段也是这样,我们并不可能做好所有的准备,我们有的只是招架之功。
书的情节不错,有很多自己或者身边朋友的影子,或多或少地没有涉及到大道理,但是还是有倾向性的,焦虑,你敢说等你七十岁八十岁没有吗,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精神的符号只会越描越浓,我们到那时才知道人生虽然会遇见很多人,处理很多事,但是我们归根到底只是一个人在奋斗。
这个年代是混龄感的盛行,青年人哭泣自己进入了中年潮流,反而中年人却自我感觉良好,以为自己还是青年,这种交叉体验,我有,你有,他也有,只是我们并不知道在路上各自都怀有雄心与壮志,并不像我们习以为常的只有自我奋斗才是奋斗,只有生存才是生活的唯一。
有人说,中国式的三明治,总是把痛苦夸大十倍,将幸福缩小十份,但是这更多的只是一种文学的写作方法,不能代表你现在在何处,你即将到何处。我们焦虑更多的不是来自于身边经历的事情,而是受着媒体的狂轰乱炸,用一点一滴的激动与狂欢去证明自己还是精神衰弱,还是那种不堪一击,我们有理想,有追求,但是我们在理想与追求之外还应该有一点自留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我们把表情包作为人生的一切时,我们就真的无悔于过去,无畏于将来吗?
读此书时,听到一则新闻,说的是褚时健对于新生的创业者的告诫,说你们太着急了,看我这位老朽一直从青年奋斗至老年,不要因为偶尔的失败而怀疑自己的选择。这本书的第五章“与年轻人对谈”也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与其说前四章只是对当代年轻人生存状态的刻划与问诊,那么第五章的内容则是在望闻问切后的一剂良方,我们不仅要自制,而且要达人济世,你以为做好自己是最困难的,但是如果给了你金钱与权利,你是否还能牢记当初奋斗的初心,是否整合自己手中的资源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达?
内心的宁静是困难的,一入体制我们就身不由己,由求职到辞职,只是一张纸或者一副面孔的正反面,我们面对着人生轨迹的转变,我们除了需要引导者的无私关怀,还需要同行者的互相壮胆,壮的是胆,行的是路。 也许,正如书中后序所言的那般,我们很少在繁忙的现实去思考自己的目标与方向,总是随波逐流地做着自己的成功梦,我们深知研究青年文化的机构很多,但是专注于收集青年人生存状态的机构去很少,不是缺少案例,而是缺少对激情的向往和对价值的坚持。
真实有万钧之力,何况你我并不是以虚假的面孔去揣度当下的时光!
《生活不在别处》读后感(二):我们恰好生活在此处
你所走过的路,总会被时间铭记;你所经历的不起眼的琐碎,都是累计在以后的日子。这句话是想说明,我们的普通生活都是属于自己的,都是值得保存的。
我们普通的日子,恰就是李梓新在《生活不在别处》中记录的样子,平凡却能看到一个时代的具象。
《生活不在别处》不是一本好看的故事书,却是一本比任何想象的故事都要细碎凌乱,又有血有肉的生活记录本。它以文字的方式,汇总了当年社会人所面临的各种生活现象。
热门又深入的丧文化,以调侃的方式纾解生活的压力,解答“究竟是上班还是不上班更痛苦”的尴尬。关于体制的职业选择的记录,看到体制内生存的真相和挣扎,身在其中的人儿,哪一个不是努力在其中游。关于年轻人花钱方式的真实记录,也是恰当地反映现代年轻人的生活需求,反映社会多样化方式的变化,反映整体消费意识的变化。关于戳中年轻人软肋的买房难题,也有很现实的说明,社会政策的改变,未来和现实安稳的需求,还有生活方式的限定,经济基础的限制都影响他们的决定。
沉迷在追星文化中的粉丝,以及新生偶像养成文化下的少女偶像,还有偶像文化的利益链条与组织管理都十分真实生动。时下新生职业的家居整理师,开启了关于生活方式的新思考,还有一个新兴职业蓝海的出路。昂贵又多样的手账坑,也是让手账er跳得乐此不疲,更是推动了国内手账设计行业的进步。
《生活不在别处》实际上是一本采访记录本,他的采访对象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是人群中走动的路人代表。他们的口述才最能代表我们的心声或需求,最能反映普通人一日三餐,物质或精神方面的生活现状。
我在其中看到无数个自己的碎片,比如讲收入所得用在健身或读者的占比,比如个人生活开销的去向,比如手账入坑的记录,比如各种养娃和买房的焦虑等。我想,大概每个普通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碎片,从中拼凑出自己目前的生存模样。
《生活不在别处》,我们恰好生活在此处,饱含焦虑的现实,饱含渴望的真诚,饱含挥洒的喜好,饱含求不得的欲望。
这就是赤裸裸的生活,也是无线鲜活而热烈的普通人的生活,就是我们的当下的日子。
作者:汪星人爱星辰(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54152562/
《生活不在别处》读后感(三):《生活不在别处》-束缚更是幸福
毋庸置疑,这个时代是文字爆发的年代。
每一个喜欢码字的人都可以写自己心中的文字,这不同于以往的只是写没有地方展示。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平台让你的文字可以随时展现给别人看,比如说公众号。这不同于以前的纸媒需要编辑审稿,稿子不过关就无法公布于众。公众号没有关系,你是写作者也是审稿人,更是编辑。只要你写就会有人看,只要写的足够好就会有很多人看。想写却不会写也没有关系,网络上常常有推送课程的老师,有的是教给大家怎么写爆文的,有的是教给大家怎么写网文,同样也有带领大家采风的写作坊,就比如本书的作者李梓新的三明治写作坊。
写作坊的学员大都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本职工作基本都与文字不挂钩,但是他们也是都喜欢文字的人。这些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人因为一个爱好聚在一起探讨文字。
他们的文字里讲述了一个个他们采访的各行各业的人,这些世界某个角落里的一个个的有着理想和信念的人,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缩影,对现实的焦虑,对成功的渴望,对目标的极致追求,对理想的张扬,对信念的不放弃!
有些人说,美好都在远方。所以这些人就努力往前奔跑啊,奔跑啊!他们不知道尽头在哪里?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远方还有尽头,所以一生就不停地奔跑啊,奔跑。只以为美好一直在前方,自己还是要再努力,再努力才能得到。
还有一些人喜欢看成功学。他们认为,人,生来就是要成功的。套用小S的那句经典的名言,要么瘦,要么死!所以人生要么成功要么死亡!如果这一生没有做一件别具一格,惊天动地的事,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医生那么活着就是没有意义的。他们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为成功绞尽脑汁。他们愿意为成功静静的,默默地做一件事许多年。
这些努力奔跑着的人,这些都不想平淡一生的人,也都想做一个自由的人,财务自由,行动自由,浑身自由,哪儿哪儿都自由,不愿受到一丁点的束缚。他们更追求思想得自由!
你理解的自由是什么?比如说,某天心血来潮想去个地方,拎起包就走,不用担心上有老下有小得一一报备,心没有束缚;也不用担心车贷房贷还有父母的养老钱,财务没有束缚。出门之前更不会有人说,你工作做完了了吗?就请假,请假?没啥正经事不允许!工作没有束缚。但是这不是他们理解的自由!他们自由在灵魂里,在思想里。他们愿意为理想曲线救国。
有人说,按部就班的工作,朝九晚五的生活,本就没有幸福可言,只是对灵魂的禁锢,对思想的束缚。束缚着身心的自由!束缚着迈向明天的脚步!有没有想过,放下一切,走在路上的身心难道就一定是自由的?!未必吧!没有钱吃饭的时候,哪怕走在多么美如画的风景里也是不自由的。
对现实焦虑的年轻人都明白那句歌词,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不是今儿个做这件事不行,明天就调转航向,换一件事来做就可以成功。成功是认准一件事情以后的坚持。当然认准的这件事得是自己喜欢的事!
三明治写作坊采访的人物,写出得故事,有这个时代的孤独,这个时代人物的困苦,更有这个时代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这个致力于“非虚构”写作的团队集结了国内众多非专业写作者,给写作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非虚构内容平台,他们写出的故事里有我们自己的影子,也有我们对未来的梦,希望这些真诚的故事被更多人读到。
《生活不在别处》读后感(四):生活到底在不在自己手里?
从我产生“想要离职”到现在,已经有了将近半年时间,而我还在等待,我要等到明年十月才能离开这个地方。不为别的,只想先还清信用卡,再攒点钱,最好能在这10个月之间找到几份兼职工作,免得离开之后的过渡期过得太不“生活”。
在书店随手翻开目录页看到“现实焦虑”、“不想上班”等字眼,恰巧符合最近一直在发愁的问题。激动地想要当场买下,无奈,从2018年开始计划攒钱,所以在书店看了几页之后淘宝下单,虽然等了两天才拿到,不过省下了12.2元(够我上班一天来回的通勤费)。
这本有点像杂志的人物专栏特刊的书,其第一章“现实焦虑”,算是我最投入的一章,里面采访的几个人,他们的情况或多或少与我的生活现状有所交集,甚至在“毕业三年后,年轻人的钱都花哪儿了”一文当中的被访者金鱼跟我简直是如出一辙。但是跟人家一比,我还是差了一大截。同样从事文案工作,她是非本地工作,而且还能够独立养活自己,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她没有开信用卡。
书里采访的一些年轻人的焦虑一点也不过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比他们更焦虑的一群人。而这么一群人似乎都在纠结同一个问题,是该辞职还是该继续干下去;是该自由职业还是该去办公室端铁饭碗。
尽管我给自己安排的职业道路是先在办公室(无论哪个公司)做4年,积累足够的业务能力之后再完全融入野生环境挑战自由职业,不过这个想法也可能只是温水煮青蛙的另一种模式罢了,真正想挑战自由职业应该随时开干。
看了这些案例,我觉得令人焦虑的地方就在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因为不知道这个决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所以不敢做,但人生正是因为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才变得有趣,如果一切都是“已知”,想必会更痛苦。
还有一个焦虑的原因就是“经济压力”,因为没有钱所以做着不喜欢的工作的人实在太多了,多到在上一辈父母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个事儿,理论上来说,既然我们生在了一个“更好地时代”,我们应该把握这个时代的资源,掌控自己的生活,但问题却是,这个“更好的时代”也是“消费的时代”,即使有再多钱,也有纷扰的消费因子从中作乱,让人辨不清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从而变成一个“为钱打工”的人。
其实无论辞职还是就业;自由职业还是坐办公室,我们担心的不是在这些玩法之间的选择,我们更应该处理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不要为不可预见的事情感到焦虑,以及好好思考,如何规避这个时代的消费陷阱,以求把有限的金钱用到更有价值的地方中去。
《生活不在别处》读后感(五):生活到底在哪?
生活在别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更远的凑合。
——是我老了吗?还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信息爆炸,这个时代我已追赶不上。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不是生活,每天上百条的信息等着去浏览,狂轰乱炸。我们越来越焦灼、越来越浮躁。我们的生活被微博、微信、朋友圈四分五裂,支离破碎。
《生活不在别处》是一个讲述人生百态的集合。是遵从内心,是寻求突破,是自由大,还是
生活安稳重要。读别人的生活,希望能照应到我们的内心。整本书共有5章。前有序后有跋。书里有现实生活中的焦虑,有生存窒息的突围,有顺流而动的狂热,还有一边与生活妥协一边寻求突破的试探。面对瞬息万变的花花世界,是该随波逐流,还是循规蹈矩。是前怕狼后怕虎的战战兢兢还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自我麻醉?
(一)生存的大环境
当我分几次读完《生活不在别处》时,我经历了别人的生活。有的风光、有的跌宕、有的平静、有的汹涌、有的在追求自由、有的在追求幸福,有的和自己的生活有契合点,有的却是世界的背面。
我,一个生活在四线小城的上班族,每天两点一线。虽然城小,但在《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全国拥堵排行榜中 “荣登”堵城榜第十五位。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房价已甩工资好几十条街。抱着每月的固定工资没有奖金,物价还不低。说起雾霾,它也从不缺席,从不被遗忘。幸福感呢?是生活还是仅仅是存在?更多的时候,虽然也羡慕大城市,嘴里说着对小城的不满,但还是觉得自己离不开这座小城。它更适合于想安于现状的我。虽然也想有机遇,跳出这个圈,但更多时候想的是平稳。所以,当面对亲人、家庭、朋友时,他们是牵绊,是甜蜜的牵绊。闯出去也许是更大的自由,但那个舞台已经不是奔四的我所需要的了。
(二)我和你的比较
唐朝一个姓王的人写过:“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说的是对比,正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处于这中间的,应是占了绝大多数。都在为生计奔波,不会撑死也不会饿着。也许你同我一样,不是精英,也不是一无是处的人。然而你与我又是那么的不同。我跟你有什么不同?消费结构不同。工作不同。居住要求不同。工作经历不同。而这些不同的背后,是我跟你成长环境、性格的不同。你喜欢不委屈自己,每月都去看场电影,去买非刚需但却喜欢的东西,而我却在为孩子的兴趣班攒钱买单;当你把南边的某个小岛当作下一个旅行目的地时,我却只能陪孩子在附近的公园玩上片刻。当我在感叹大城市的孩子们可以很容易接触到先进的理念和课外活动时,嘴里讨论的却是相差一千块钱的英语课程究竟有啥不同。
(三)哪个重要?
当步伐放快时,越来越多的词语冲击着大脑:手帐、女团、后援团、断舍离、diss、打call……我喜欢独处的安静,喜欢读书做摘抄,我喜欢各式各样的本子,当我收集了各种美丽的本子时,它对我来说满足心理的作用远远大于了它作为本子存在的实用价值。有了漂亮的本子,我需要一支好看的笔来写字,我还需要一瓶修正液涂改写错的地方。我的摘抄已不再是单纯为了摘抄,更多外在的东西都被人为放大,重点已从摘抄变成了外在的形式主义。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我用在了挑选本子、笔甚至是贴纸上。等这一切就绪时,我是否还记得当初摘抄的初心?又或者,这个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我不是双子座,却在这种问题上矛盾着。记得高中有一节辩论,有个命题很有趣:是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认为结果重要的说你是看花开的过程还是看花开的结果?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四)生活就在这里。
生活是一袭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不必艳羡别人的生活,你,或许正被别人所羡慕。所以,做你自己,不必成为别人。你有你的性格、成长背景,你是独一无二的,虽然生活不怎么让你百分百满意,但还在继续不是吗?人无所事事时并不幸福,最幸福的是有所忙有所闲,忙里偷闲使为乐。心理学家伊斯特·布霍兹认为,独处是个体建构和重构自我功能的一种需要,目的在于增强个体的感知力,认知组织能力以及幸福感。所以,片刻的独处更容易获取幸福感。生活还要继续,即便是它已让你的心千疮百孔,但灵魂和脚步,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我生活在这里,灵魂却可以随书籍在别处。不必强求,不必自怨自艾,每一个生命总会自然而然地发出自己灿烂的光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