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逻辑》是一本由张鸣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上的典故从来都很吸引后世的人,对先祖对渊源的探寻永远都饶有趣味的考证。这本张鸣所著的《暗逻辑》以其独特的视界来通过细微表述不一样的史学观点,这本书《暗逻辑》不仅仅只是历史读物的补充,更透过全书的阅读对曾经发生过的过往有更全面的认识。
若当故事书读会觉得轻松许多,从这一篇篇与前人所述不同的故事里,读到的是人生的智慧,无论是待人处事还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一言一行,一文一说均成印迹。历史的兴衰演变在于这文字的描绘,感叹时光匆匆易逝,一篇篇文章落下真知灼见,也不算虚度此生。
作者张鸣是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对历史的看法也颇有见地。以《潜规则》和《血酬定律》闻名的历史研究者吴思如是评价,“张鸣说史,总能化繁为简,睿智,明白,让人眼前一亮”,从这本《暗逻辑》中同样看出这一点,简单,清晰,明了,不累赘,不晦涩,将历史真真正正活化于现实之中。这也是张鸣教授所提倡的“史学通俗化”。这一观点,也获得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的赞许,“读他(张鸣)的书,我学到很多东西”。
张鸣的文字流畅,完全是市井白话般简单,而唯其这简单的描述,却多了刻骨的力量,一件件画史上的细未小事,在张鸣的文章里也考究也了事关社会存亡的关键。这就像蝴蝶的翅膀,千一方而动全身。无论是蒋世杰守信阳无奈,还是汤二虎反奉的恣意妄为,终究透射出人性之愚惷与私欲,这样的以嬉笑的文字写出的历史典故,正是张鸣作成此书的特色。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说的是历史的细节,讲的是当今时弊。五章的内容,言辞幽默之中见真知,无论是对晚清的分析还是对军阀混战的描绘,民国的三教九流,均彰显着身为知识分子文人的使命感、责任感,调侃的是历史,反思的是现时,不得不说,不得不写,遂成著书。
如何看待历史,张鸣说,“历史事件总是要学习,学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要有一个反思,反思的前提是要正确认识,我们要一个真的历史,不是假的历史,假历史是无法以史为鉴的,搞清楚历史真相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要反思,不反思就没有什么必要了。现在我们往往是感觉只有纪念,只有庆典,可是没有反思。”在《暗逻辑》中也正是重新思考并分析隐藏于历史事件中的那些小事,未等事,那些被历史正史和大事件所忽略之处,这是对我们理解历史的补充,也是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许多已有定论的历史。真相虽然淹没于历史之中,但是真相的发掘永远没有止境。
人当自强世人才不敢欺。张鸣的《暗逻辑》正是此理。一篇篇文章正是一段段的心灵感悟,由现实生活的压迫而生出的思想精髓,这思想的闪光点终将成为个体存在于世的依靠。
《暗逻辑》读后感(二):历史有逻辑吗
如果各位看官只从书名或者书的封面入手,对《暗逻辑》的认识应当是一本哲学或者思辩的书,与之对应的就是自然科学的暗物质,但是当你看到副标题,你就会哑然失笑,原来是张鸣的故弄玄虚。除了我之外,其它观众还有被惊呆的感觉,纯属巧合而已。
人看衣服马看鞍,一本书如果没有精美的封面或者通俗的书名,是很难有良好的销量,作者如果写的是专业的著作,只作为阳春白雪的自怨自艾,倒也没有关系,主要是张鸣虽然是一位历史学研究者,但是他距真正的历史学家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至少我对于他更多地觉得是一位历史学普及者或者说书者。
满嘴跑火车,字面的意义是不靠谱,因为历史不容重新书写,也不会让当事人假设,这就给了那些以历史为素材的著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王子的存在并不妨碍贫下中农的讽刺与调笑。但是究其本质意义,满嘴跑火车,还是首先肯定“火车”的存在,如果历史上没有这个人,没有这个事件,任凭你巧舌如簧,也难以服众称颂。
书中有一段话,虽然不关乎历史,但是张鸣却借今讽古,文字摘录如下:“今天的中国,基本上已经是汽车王国了,连不少地方的山村里,都有了汽车。不会开车的农村大妈,居然有被经销商忽悠得买汽车的,买来汽车不会开,放在院子里生锈,人家乐意。至于稍微大一点儿的城市,都是“堵城”,大小汽车挤在一起,动弹不得。而大城市则成了“万国汽车博物馆”,什么国家生产的、什么牌子的汽车,在中国都能找到”我不知道是为了博观众的眼球,还是为了抒发自己对于工业文明的认识,总之汽车的保有量增长绝对是历史进步的产物,说明国力强盛之后我们对于美好生活更多的向往,而不能以汽车类比民国时代的各类枪支横行,毕竟民国是兵强马壮社会动荡的时代,有一两支各国枪支不仅出于自卫自保,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人一等,生命权上的高人一等。但是我们丝毫不觉得张鸣的类比有任何高明之处,最强的暗示反而是哗众取宠。
张鸣在本书中延续了其一贯的想象空间,把历史的必然说成了偶然的发生,似乎他不仅是导演,也是编剧,但总有一点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就是张鸣肚子里还是有些墨水的,比那些纯虚空的网络作家要好得多。具体到书中所谈及的民国纷争,本来不容忽视,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关系,后代对前朝的事总是不愿意让其在阳光中流转,而任由其在黑暗中摇摆。
不拘一格的书写和一针见血的指摘,是张鸣的过人之处,也是吸引我们读者的所在,愿这本《暗逻辑》能成为一本消磨你时光的精神食粮,如饼干、瓜子般的存在。
《暗逻辑》读后感(三):这也是历史
前期时间刚读完黄朴民老师的《历史的第三种读法》,他提出的采用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第三种读法”引发自己的共鸣。作为历史的爱好者,面对中华五千年历史,如何去正确认识和解读呢?如果说每个朝代的更替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的话,那为什么历史的拐点会在发生在那个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呢?这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逻辑关系呢?这次历史大家张鸣先生带来他的作品《暗逻辑》,告诉广大读者一个真正的近代百年。
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从《细节里面瞧瞧晚清》到《大大小小那些人物》、《林林总总都是套路》……大师用精准犀利的文字,幽默风趣的语言去剖析大历史中的小人物,小细节中的大主宰,深扒历史现象背后隐含的暗逻辑,还原近代中国百年的历史真相。
老佛爷,汽车来了;大国与小招儿;当兵要做文秀才……乍看标题,你不禁会产生疑问,这还是历史么?这应该是野史,是笑话,是酒桌上的谈资,而不能看成是真真正正的历史内容。可是细细读来,却让人体味多多。
全世界都在强调细节决定成败,因为从古到今无数的例子都证明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环节足以改变历史的轨迹。而在这本书里,同样的道理在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中得到了鲜活的体现。《善扑营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大清从开国之初勇武之风的强盛到晚清时候的斗蟋蟀、架鸟笼,直到最后的比赛取消,一个玩物丧志的民族自然无法抵挡外国的入侵,让人唏嘘不已。《大清国首都的一种特别的生意》更是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户部银库,国之命脉,本该严防死守,不留死角,在现实中反而成为某些人发家致富的途径。一个本可以轻易解决的漏洞,这个行业却能够一直滋生蔓延。让人感到嘲讽的同时,却不由得感叹腐败的猖獗。当腐败在人们眼中不再是问题时,这个国家的覆灭也为时不远了。
还有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大小小的人物,或像段祺瑞、冯玉祥、张作霖……从小就如雷贯耳、声名显赫;或像傅良佐、王怀庆、周萌人……这样的人物却是第一次听说。他们有忠有奸,有善有恶,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篇章。从作者看似嬉笑怒骂中去我们分享他们的人物故事,看他们的行为在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中所起的作用,从短小精悍的文字中来体味百年乱世期间的风云变幻。当你细细读完一个个小故事后,你还说这样的内容不算是历史么。
这就是历史的暗逻辑,它控制着人们的行为,左右着事件的走向。也许我们暂时无法立即给出结论,去解读暗逻辑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个个微小的内容中去看清更加广阔的历史天空。
那是一个豪杰辈出的年代,那是一片群星璀璨的历史天空,军政巨头、达官贵人、文人雅士轮番登场,然而他们以为自己掌握着人生和命运,但实际上只是穿着光鲜、颐指气使的提线木偶,被一种奇妙的关系所控制和左右。希望从更多的历史作品中找到那个奇妙的关系,去解读暗逻辑的内涵。
《暗逻辑》读后感(四):那些改变了历史的小故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那些看似很小的事件,可能对整个事物的走向都有决定性的影响。而掩藏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件里面的小细节,有可能在无形之中改变着主体事物的发展轨迹,最后经年累月,由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导致主体事物毁于一旦。对于这样的小细节,从历史上发生的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来看,可能就更加具体明显了。
由百万畅销书作家张鸣教授所著的《暗逻辑》,将宏大的历史画卷用一种微观的呈现方式,给读者讲述那些不为人所注意、但是却对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小故事。我们通过这些小故事可以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大变革有一个更深入、更细致的了解。
本书共分为四章,每一章由若干故事集中讲述相类似的主题,最后的附录 ,作者讲述了自己对历史的感悟和人生思索。正如本书简洁的那样,许多故事牵动人心。比如,袁世凯登基称帝,徐世昌态度莫名,隐藏何种玄机?张作霖称霸东北,震慑群雄,靠的是当兽医的本事?面对不可一世的军阀大亨,“算命大师”们如何组团忽悠?北洋政府参谋本部开不出薪金,只好焚香拜关公,挖土掘金?
作者用浅显的故事,讲述了很多道理。比如在第一章《细节里面瞧瞧晚清》里,有一组故事可以看出晚清时候的腐朽和没落。《善扑营的故事》讲述了满清在入主中原前善于骑射、摔跤的传统,在清朝统治日盛直到最后没落的过程中,他们的忧患意识、勇猛精神在长期的安逸、富足、太平生活的“侵蚀”下,逐渐丧失了民族的优良特性,作者最后写到“善扑营作为满族最强大的军队最后慢慢消失,摔跤由汉人参加最后只有少数汉人在街头圈场娱乐,满族对这一民族传统逐渐丢失”。而这看似很简单的一个事件,却透漏了满族在守江山的过程中的怠倦、腐朽气息已经开始蔓延,最后当西方列强开始侵略中国的时候,尽然一向勇猛好战的满族当权者却没有敢于应战的,不得不令人感到悲哀。
在《晚清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一文里面,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专门看管大清国国库的看守,竟然暗地里做着偷盗国家财富的勾当,掌管的官员竟然睁只眼闭只眼,不闻不问;而更令然称奇的是,由于“监守自盗”而衍生出了一个靠专门打劫看守的职业,由于这些都是见不得光的勾当,所以官府也不会主动去查,这样大清国的国威和经济被无耻之徒慢慢蚕食。如果说,大清必定要灭亡的话,那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统治阶级内部自身的腐化堕落。《老佛爷,汽车来了!》一文,讲述了当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出汽车之后,大清国竟然没看清世界的发展趋势,对于外国赠送的汽车连看都没看,连外国赠送的大炮等武器也不屑一顾,最终的结果是,当外国侵略的时候,竟然先进的大炮没有人会使用,白白浪费了那么好的资源。当权者这种固步自封的态度和消极意识,最后无情地导致了大清帝国的覆灭。
张鸣老师的历史有一种洞穿世事的睿智,用精准犀利的文字,幽默剖析大历史中的小人物,小细节中的大主宰,深扒历史现象背后隐含的暗逻辑,告诉你一个真正的近代百年。看他的书,不仅可以了解那一段尘封的历史,还可以增长不少见识。
《暗逻辑》读后感(五):从晚清到民国
先挑剔的说一下装帧和排版。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的真的是豪华大气,甚至还透露着一股神秘。书的封面是黑色的,他是用一个金色的高腰封,写了逻辑两个字,在腰封的配合下,“暗逻辑”,这个名字是竖排的;当年把腰封打开以后,实际上的封面上,“暗逻辑”三个字是斜排的。感觉很有创意。但是内文设计就有点差强人意。这种胶版的线装容易开裂,我在拿到书之后的第二天,就出现了开页现象,我拿胶带赶紧补好,内文排版,如果是老人读可能比较喜欢,字体大而且行间距很大。且不说页数多浪费资源,感觉内容质量也被排版设计稀释了不少,缺少质感。
这本书是一本历史书,是张鸣说历史背后的细节。这本书看起来并不枯燥,不过排版有一点点小失误。(纯个人意见)
这本书的主要历史是从清朝晚清民国两个阶段,分了五章。基本上将这一阶段的历史故事讲了个清清楚楚。表达比较白话,语言接地气,作者的每个标题都是那种比较有吸引力的,像,义和团有多大能耐,怎样评价慈禧这个人,一起爱国的冤案,倒阁的秘密等等,更有 二十四孝图不是一个好教材,我们为什么要崇拜清官,拼爹还是拼自己,这些看起来很“特殊”的题目之下,讲的都是当时的历史故事和境遇。
这本书的作者继续用精准犀利的文字剖析中国历史背后的细节,表现的现象隐藏着的暗逻辑,微小细节折射着很多大历史。本书受到了许多像易中天谭伯牛,余世存等大家的推荐。我很少能认认真真的读完一本史书,但是我平时很喜欢看这种历史评论,张鸣的《重读中国近代史》就体现了他在历史方面,深厚的底蕴和独到见解。 历史类的书籍虽然看起来非常的有趣而津津有味,但是写书评就不怎么好使,因为并不能完完全全的将所有的内容都剧透给你。但是阅读的过程确实是非常的好玩,有意思。
剧透一个我比较有感触的文章观点:我们为什么要崇拜清官。作者说,因为清官的特点是能为民做主,但是这些清官在现实中并没有多少是不畏权贵、惩治贪官的,小说戏剧里的事儿都是编故事编进去的,真正敢对权贵动刀子的,其实是汉代的酷吏,即使是皇家皇亲国戚,他们也照样下狠手,不过这些人杀起平民老百姓来也毫不手软,虽然说每个朝代都有几个操守不错的官员,但以民间清官的标准来衡量,一个都不够,所以说历史上这几个熟人上来的最著名的清官,其实都是民间造神造出来的,人们希望有光,于是光就来了,盼清官为民做主,是因为民给自己做不了主,所以清官是小老百姓的一个情节,却也是一个死结,情关系和小说,看起来无论是多么的绝情,多么的过瘾,其实都是意淫,不是我煞风景,青天大老爷只活在你心中或者是梦中梦。要是不醒,这个国没有出息。这就是作者关于清官的结论,你看吧,我就说这本书好看吧。
《暗逻辑》读后感(六):再说历史的边角料
其实《大历史的边角料》是作者张鸣的另外一本历史书。在我看完手上这本《暗逻辑》之后,始终有种感觉,这本《暗逻辑》应该是《大历史的边角料》的续集。不过在《大历史的边角料》之外,这本新书其实又提出了新的观点,那就是“历史的暗逻辑”,这是比起前作更加升华的地方。
在很多历史“考证派”学者的眼里,历史是神圣的。也就是说,真相只有一个,这个真相理应得到尊重。(也就是所谓的“唯物史观”)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史学观点,那就是历史服务于现代。这句话就有意思了。算是一种鸡贼的实用主义。如果这种鸡贼的实用主义放在教科书编纂上面,那就出现了某些国家删改历史教科书的事情。如果用在无害的事情上面,那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书。
历史可以服务于现代的政治,当然也可以服务于人民的娱乐。把古人的有趣的而无伤大雅的事情翻出来聊聊看看,也不是一件坏事。而本书的作者“张鸣”大概就是这样做的。把正史(或者说严肃历史)不愿意说、不屑于说的“边角料”翻出来娱人娱己倒不失为一件有趣的事情。
我觉得这本书的封底的推荐文字写得非常好。
“那是一个豪杰辈出的年代,那是一片群星璀璨的历史天空,军政巨头、达官贵人、文人雅士轮番登场,然而他们以为自己掌控着人生和命运,但实际上只是穿着光鲜、颐指气使的提线木偶,被一种奇妙的关系所控制和左右。”看到这句,有些人就要说了:几个排比用得挺好,但是内容却是胡说八道,赤裸裸的历史唯心主义!我们要反对一些历史虚无主义bla bla bla……
(神烦这种上纲上线……)
实际上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也可以解释得通。翻译过来就是,从客观历史出发,把单独的历史事件或者现象放到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进行研究,然后总结出一般规律。从而推导出当下现状的历史必然性。
历史小姑娘的梗大家都知道,大概就是如此了……[捂嘴笑]
严肃历史的苦想必大家都吃过。大抵就是“请阅读上述材料并详细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这样的范式。在这种严肃历史的影响下,时而我们要义愤填膺的批判通金卖宋的秦桧小贼,时而要高歌***万岁。在现代的这种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的背景下,实际上严肃历史的市场已经每况愈下了。如果再不变革,那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会越来越少。
官修历史必须一副正襟危坐的样子可以理解,不然咱们民间就自己写自己研究。这也是历史圈子的“学院派”和“自由派”。民间的写法当然不会有那种刻板的腔调,反而会带有很多评述。所以在近年来新出版的历史类书籍才会登上销售排行榜。历史书的作者才会被称之为“畅销书”作家。
一方面是大家对历史的兴趣提上来了,二一方面也促使历史书的创作向着不同的方向百花齐放。
正文到此结束,以下是剧透:
这本书的256也,是对被奉为经典的《二十四孝》的详细说明,很有反叛精神。满大街的围墙都在宣传孝道的今天,这篇文章真的是清流。具体内容我就不透露了。
《暗逻辑》读后感(七):转粉张鸣先生
以我的见识,原来并不知道张鸣是谁。最近开始读书,一本张鸣先生的《暗逻辑》,30万字,工作和照顾两岁女儿的同时,一气呵成三天看完,创了自己读书速度的纪录。全书都是短短的文章,几十篇,看完一篇都有深刻的体悟,足见作者的功底,所以上网查了张鸣先生的资料来满足好奇心。不看不知道,张鸣是“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知名历史学家”,写的文章却特别亲切,犹如自家长者将所熟知的历史娓娓道来。也找到了张鸣先生的微信公众号,果断关注,立即转粉。
按张鸣先生的话说,这本《暗逻辑》自然不属于学术著作一类,可归为历史文化随笔一类。《暗逻辑》全书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晚清、民国时期的人和事,都以历史人物为主题写成,自然故事性的感染力很强;第二部分是作者写的评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品文,以文化现象为主题,反思色彩比较浓;第三部分是作者对自身经历的评价、感受,以作者的经历为主题,寥寥4篇却可大体窥见作者思想的形成源头。在所有这些文章里我都隐隐感受到张鸣先生对民族对国家深入的思考和关怀,隐隐有鲁迅先生文章的力量和营养,这也许是兼做政治学专家作者的习惯吧。
什么是所有这些历史细节里的“暗逻辑”?我还没有彻底想明白,作者也没有明示,这大概也是作者要留给读者思考的问题吧。这段历史的“暗逻辑”是人的趋利避害属性?比如冯玉祥,作为北洋军阀里的“大老粗”思想上进步也许与出身贫寒有关,但也可能是军队缺饷凝聚人心的现实需要使然,毕竟军阀最重要的是保住自己的武装和武装的战斗力。还有更聪明的比如曹锟,别人都说他傻憨傻憨的,他也以此为乐,为人厚道肯吃亏,是真正的“难得糊涂”,所以人缘很好,事业越做越大直到混成曹大总统。
也许这段历史的“暗逻辑”是玩弄权术?特别是乱世,最不缺玩弄权术的人,而且权术玩出了水平,很多历史上的大人物无疑是聪明的,也可说是“狡猾的”。比如徐树铮的确是智商超过常人,作为段祺瑞的得力干将,不仅帮助领导排除异己,涮了不少人,而且不失时机的大练兵,收复了蒙古,也算是留名青史了,可是还是因为处处显摆、锋芒毕露吃了不少亏。再比如青帮大佬杜月笙,一面贿赂政府官员、垄断大半个中国的鸦片贩卖,一面又做大善人周济穷人广做善事,可谓黑白通吃、机关算尽,可还是抵不过蒋介石的“算计”,一旦形势稳定不再需要杜月笙的“政治黑金”,而要巩固政权就果断“禁烟”断了杜大佬的财路。
历史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各式各样的事情都折射出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色,也许这也算一个“暗逻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