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女孩们》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21 21: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女孩们》的读后感10篇

  《女孩们》是一本由[美] 艾玛·克莱因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5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孩们》读后感(一):那个迷惘夏天永远不能被忘记

  那个迷惘的夏天,永远不能被忘记

  女孩们的勇敢懦弱同时存在,并不显得矛盾,对孤独恐惧使得她们愿意追逐未知危险,只为了得到一份自以为的归属和安全感。书中一个中年女人向他人慢慢吐露自己少女时期一段不堪回首记忆故事在现在与过去来回闪现,不仅还原了当年女孩伊薇的迷惘生活,也体现多年以后当时那个事件影响依然扎根在她的心里。我之前并不知道美国曼森家族的事件,看到书后简介便去搜索了一下,我认为在阅读此书之前先了解一下会有所帮助。

  我更愿意把拉塞尔建立的这个“家族”称之为“邪教”。他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了那些内心脆弱需要关注的女孩们,让她们仰慕他、崇拜他、心甘情愿追随他,用甜言蜜语让女孩们感觉自己得到了所谓的爱和归属,其实是通过精神控制对她们进行了“长期绑架”。按照伊薇的生活环境家庭出身来说,她原本没有任何可能卷进这样一个可怕的家族,但对于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女孩来讲,生活中任何动荡都会给她带去巨大打击父母分居,同好友的绝交,暗恋男孩离开,多重变故使得不安种子在她心里萌发,迫使她寻求更加明确的关注,“我等着有人来告诉自己好在哪里。”是书中的原话。而这时她恰好遇到了那帮女孩,刚好看到了苏珊。这些人和她之前所处的群体完全不同,那种对世俗不屑一顾样子深深吸引了孤独的伊薇。

  伊薇加入了她们,成为了女孩中的一员,但她并不是被拉塞尔那套关于爱与分享的理论所打动,而是出于对苏珊的追随。她想打破自己无能为力糟糕境遇尝试一些未知的冒险,大概内心深处她也迫切想要成为这样一个酷酷的女孩。的确,苏珊看起来成熟性感浑身充满危险和刺激的因子,她看到了人群中有些透明的伊薇,同她讲话,给予她关心,和其他任何人都不同,苏珊像是看到了真正的那个她。那个和她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康妮与苏珊相比显得幼稚无聊更何况在伊薇试图与康妮和好时又遭到了羞辱性的背叛,多重推动下伊薇被这个神秘而又迷人的苏珊所吸引,追随她走向了毁灭的方向

  在最后可怕的事件发生之前,苏珊将伊薇赶下了车,她看清了伊薇根本没有像其他女孩一样那样疯狂随和迷恋着拉塞尔,自己才是她在车上的唯一原因,这样的她没有任何帮助,会影响这次行动。也正是因为这个举动,使得伊薇最终没有卷进毁灭的风暴,使得伊薇想要相信苏珊其实是在保护她,像书中所说,“苏珊阻止我去做我也许能做的事。凭此她把我释放到这个世界里,如同释放一个女孩的替身------一个她永远也不会成为的女孩。”但得到了这样一个重新开始机会的她又是怎样过的呢?伊薇从未忘记过去,她依然怀着对周遭事物的恐惧,担心着有谁会来伤害她,她始终无法再对任何人放下戒心。

  女孩在迷惘的夏天里成长,一个夏天在一生中显得极其短暂,她却永远无法忘记那个夏天,自那之后她永远被孤独和不安围绕着。

  《女孩们》读后感(二):魔鬼天使一线之隔,那是青春开幕前的危险序曲

  也许所有人的十几岁,都有各自的疼痛。 不酷的孩子想要酷,漂亮女孩遭嫉妒校园里差生被冷遇,早熟的孩子太孤独。 试图推开成人世界的大门时,那种忽闪忽闪的怯懦无助,几近无人可说,现在想来,大概谁都会有,但不是谁都记得。 翻开之前,我把这本书简单理解为失足少女的故事。没想到作者描写得太到位,以至于我意外地在主人公身上看到了自己。心里掀起一阵龙卷风,惊骇得久久没能平静,像是发现了一个素未谋面的自己,陌生熟悉。 陌生是因为此前从没逆着时间邂逅那个版本的自己,熟悉是因为那的的确确就是自己,尽管我从不认为自己曾有过失足。 大概这就是书的魅力所在。无论是被一闪而过年华所淹没,还是用你无懈可击骄傲包裹,读到某些段落时,有意无意的伪装都瞬间融化,你一下变回了那个十几岁时敏感而充满渴求的小动物。 站在冲突的另一头,拉塞尔是罕见极端角色。似乎从头到脚闪烁着无可拒绝的魅力,他是女孩们的向往。怕只怕,不加分辨这终将所向何处。 可能因为除了自己以外再没什么依靠,虽然我从来都对自身有着诸多不满意,也深知生命的脆弱、自我的渺小,但“身为女孩”从没妨碍我相信自己,从有记忆开始,直到现在都如此。生而为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妨碍我相信自己。 就算是条狗,我也会是一条比较自信的狗,安静温顺,行善积德,不乱吃东西,不乱咬人。找到投缘的主人相亲相爱忠心耿耿,多学些小把戏逗主人开心。不投缘就索性跑开去流浪,每天思考着如何努力活下去。就和现在一样。 因为,活在这世上,除了相信自己,别无选择。 记得李宗盛有首歌,前奏渐缓,开口第一句词就抓住了人心曾经自己,像浮萍一样无依。 为灵魂寻找安放之地,又何止是十几岁女孩的焦灼,或者,何止是女孩,那是很多人一辈子的寻寻觅觅。只不过十几岁的时候最为动荡,十几岁的女孩最需要保护。因为太过单纯,稍一点燃,就一往无前,哪怕是歧途。 这个世界上总在发生着各种形式的爱而不得、或者渴望被爱而不得,很多时候,垂手相看,苍白无解。 只期望,不要发生在十几岁的年纪。因为即便是成年人,尚且未必都做到从容甄别和保全,何况孩子。 他们可能根本没意识到,满溢的荒芜和疼痛感,其实是因为缺爱,而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是家庭、身边人不够好,而不是自己不够好。 不爱,就是伤害。 十几岁的人,永远都值得被心疼,值得被原谅。 再想想自己的小时候,莽撞与荒唐不足外人道也。 年少兵荒马乱,现已入土为安。 魔鬼与天使只有一线之隔,那是青春开幕前的危险序曲。

  《女孩们》读后感(三):在寻找中迷失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在寻找中迷失的故事。 “她不断地寻找,直到只剩下寻找本身。” 这句以伊薇的视角,描写妈妈——珍——离婚状态句子,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十四岁时的伊薇。

《女孩们》 艾玛•克莱因著,韩冬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2018.1

  十四岁的伊薇,父母离异,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有一个初中以来一直的朋友,康妮。她喜欢康妮,“一直都挺喜欢她,那种自然而然的喜欢,自然得就像我拥有双手一样。” 伊薇熟悉眼前的生活,甚至熟悉将要开始的新生活,“九月份,我就会被送进一所寄宿学校我母亲也在那里上过学。”但这熟悉的一切难以让她找到存在感,归属感,成就感……她想要不一样的东西。 于是,她向陌生里寻找这些感觉。 她结识了苏珊,通过帮她在商店里“偷”卫生纸,获得了关注。“你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你走过的路,都被你记在心里。”这些几乎可以套用在任何人身上的话,让伊薇“感到快乐”。 在一次和母亲的争吵后,伊薇骑着自行车离开了家。妈妈以为她去了康妮家,此前她经常去那儿。 但伊薇的自行车链条坏了,而且不久前,她和康妮闹僵了。这时,她遇到了苏珊,唐娜,海伦等人。她们开着一辆黑色巴士经过这里。就这样,伊薇最终去了“农场”,和一群陌生人去了一个陌生的所在。当然,这么说伊薇可能不认同。因为在她看来,苏珊和她不算陌生,她们有“短暂的交情”。尽管,她对苏珊什么也不了解。 其实,她并不确定陌生给予她的究竟是不是她要寻找的。但她通过想象赋予这些琢磨不透的陌生以意义——她想要的意义——从而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让离经叛道变得正义凛然,让被利用、被玩弄变得心甘情愿,熠熠生辉。 这其中,有多少是农场主拉塞尔的精神控制,又有多少是伊薇们,苏珊们的自我迷失,自我麻醉? 伊薇越陷越深……最后,几乎卷入那场骇人听闻的血腥杀戮,本来伊薇已经坐上那辆开往凶案现场的福特车,中途却被苏珊撵了下去,一个人站在黑暗的高速路上。 “沿路走了一英里后”,伊薇才发现一个出口,附近有个加油站,她拨了家人电话……这个出口,我想是作者艾玛•克莱因故意留下的。 作品以“曼森家族”为原型,作者在试图完成“曼森女孩”的心理拼图时,塑造了伊薇。 在描写最后的抓捕时,拉塞尔试图逃跑,“就像他可以跑过一整队警察似的”,然后他被抓住,“被迫跪在草地上,手抱在脑后。”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女孩们的“抵抗里有种疯了似的尊严——没有一个人逃跑。”明显,作者通过伊薇之口表达了对拉塞尔的厌恶与蔑视,“即使是在最后关头,女孩们也比拉塞尔坚强。” 女性视角是该小说叙事的一大特点,艾玛•克莱因说,“我听到的故事焦点总是在男人身上,而我总是对其中的女人好奇。” 作者擅长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这本小说很容易看进去,让人印象深刻的句子时时涌现。 小说读完了,这篇文字也快结束了。最后是一些零碎的感想: 有些东西,如果在熟悉的生活里发现不了,并非陌生里就一定能寻到。 凭一厢情愿的想象去解读不确定,并不能带来确定。 无论我们想要什么,都不能以失去自我来交换。

  《女孩们》读后感(四):那些隐藏着的青春缩影

  青春是一段洒脱时光肆无忌惮,带着成堆的幻想行走在充满任性道路上,追求自由特立独行,想被所有光环所笼罩,想要整个世界都给自己低头。也许所有的愿望都将成泡沫,却依然会跟自己一搏。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珍贵的一部分。就像这些女孩们,为了摆脱孤独与迷茫,为了渴望得到别人关注的目光,为了让自己的灵魂有一个容身之处,宁愿去寻找一种正常人都远离的生活方式

  1969年的加州是嬉皮士运动热潮卷天的时候,社会的浪潮让一个14岁的青春期少女蠢蠢欲动,尽管家庭富裕衣食无忧,却想做人群中最闪耀的一颗珍珠。膨胀的内心与躯体冲动让她在偶然间碰到了一些嬉皮士女孩,她们肮脏却又性感,仿佛是一群流亡中的皇族。

  少女跟随她们来到农场公社,极具魅力的公社领袖瞬间成为了这些女孩们眼中的一颗星,他一无所有,却打着爱与分享的幌子把她们的心俘虏。这些女孩们付出身体和灵魂,被公社里的成年男人利用和玩弄,并合谋制造了震惊世人的杀人案......

  小说中少女的隐形感暴露无遗,她们为自己做出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能够得到这个世界的认可,她们的脆弱、勇气,和对归属感的渴望,成为了这部小说的灵魂。狂放肆虐的青春下包裹着的是细腻友谊空洞爱情,又在某种程度上透视出一种人性,这是很多人青春的影子

  作者用那些可以撩拨感官的文字道出了女孩们青春期的焦虑,虽然是虚构,实则是一种真实,这幅关于青春期女孩的肖像,在勾魂摄魄的同时让人感同身受,不得不让人回忆起自己也曾是那样一个不被看见,不被听见,而又心怀愤怒的少女,正如作者所写的那样:“人们给予女孩们如此狭小空间,她们值得反映出自身全部人性的书写。”

  《女孩们》读后感(五):女孩们!请为自己而活!

  作为一个18岁的女孩,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女孩们》的时候,就被这本书给吸引了,在想作者为什么会给这本书起这样的一个书名,这本书和女孩们有什么关联呢?等到拿到书之后,我迫不及待的就把它打开来看了,并深陷其中。艾玛·客莱因写的故事,她的写作技巧,她那细腻的文笔,都让我沉迷。   这本书是作者以“曼森家族”为原型虚构的一篇长篇小说。作者采用了一种插叙的手法,在已是中年的伊薇现在的生活中插入了青春期的回忆——伊薇14岁时的那段青春,并且反复的切换,但作者又不是单纯的写中年的伊薇回忆她14岁时的那段青春,她在那段回忆里,让现在的自己当了一个旁观者冷静透彻分析了她自己的那段青春所做,所想的事。作者那高超的叙事能力,很容易就把读者吸引进她的故事里,和女孩伊薇一起度过那迷茫,害怕,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希望得到别人的那段青春期。   女孩伊薇虽然生活在一个令人羡慕富有的家庭,但由于父母离异,对她也不在像从前一样会发费心思陪伴她,照顾她,并且女孩伊薇没有漂亮的外表,身上也没有什么闪光点,旁人的眼神通常瞄上她之后,又会带着歉意离开。后来,就连她唯一的朋友也因为一些事而彻底的离开了她。长期以往,她觉得孤单,迷茫,不幸福……而苏珊的出现彻底的改变了她生活。苏珊一出现,就吸引着别人的目光,同时也吸引着女孩伊薇的目光。这是女孩伊薇一直缺少的东西,又是她想要得到的东西。苏珊对她说:“你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你走过的路,都被你记在心里。”女孩伊薇觉得她在苏珊那里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关注。她在这种感觉得到了快乐。她对苏珊着迷了,不管是从她身上散发的魅力还是自己得到了她的关注。都让女孩抛开一切跟着她来到农场。农场的领袖拉塞尔是一个极富魅力人,他打着爱与和平的幌子,让农场里的人都拥戴着他,其实他只是利用女孩们内心渴求,去占有她们的身体与灵魂。女孩们在他那极具魅惑性的语言中开始放弃了思考,放弃了自我,全心全意的相信拉塞尔的主张,迷信拉塞尔编造的谎言。以为自己开始得到别人的关注,事实上却是她们被成年男人们利用和玩弄,最后合谋制造了震惊世人的杀人案……   每个女孩的青春都有那么一段时光,她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得到家人朋友的关心,让自己觉得生活有了目标,有了希望,不在迷茫,孤单。就像我在青春期的时候,那时候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更不用说主动找别人说话,聊天了,但是看到别人都是一个个小群体的时候,又羡慕着,希望她们能够主动的找我玩,找我聊天;看到别的男生看着自己,只要那么轻轻地一瞥,我也会变得紧张,不知道手脚怎么放。为了让家人把更多的目光放在自己身上,也会去努力学习,努力做家务,只为得到她们的夸奖。所以我懂伊薇那时的感觉,也知道她为什么那么喜欢农场。因为她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让她觉得她也可以变得光彩夺目。    看完之后,我懂得了作者取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就如这本书封面上的那段文字一样:《女孩们》她们的脆弱、勇气,和对归属的渴望是这部小说的灵魂。这部小说是作者写给世界上成千上万的女孩的。希望女孩们不要被他人左右,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魂,为自己而活。

  《女孩们》读后感(六):身为女孩 不必抱歉

  “那一整段时光,我都花在了准备自己上。那些文章告诉我,生活不过是一间等候室,直到某个人注意到了你。那一整段时光,男孩们花在了成为自己上”。

  回望青春期的自己,那大概是我一生中最具矛盾性的一段时光。渴望被关注,又觉得自己配不上那样的关注。在人群的注视中走过操场都会把头低到胸上,脸上红成一片。每天认真洗脸洗头,睡觉的时候尽量不转身,避免把头发睡乱,就是为了能让自己好看那么一点点。偷偷用妈妈的洗面奶,被香味迷倒,甚至觉得用了洗面奶,自己会立刻像那些学姐一样,皮肤光滑细腻,白到闪光,而事实上,自己满脸的雀斑,是洗面奶洗不掉的。看到学校里坏坏的男生,觉得他们很酷,是自己永远做不到的,试着去和那些学习不好的,爱打架的男生接触,以证明自己不是那种只会学习的没什么吸引力的丑女孩。

  我就这样在矛盾中度过自己的青春期,我以为我再也不会用任何方式去回想那段现在看来足够羞耻的岁月,直到我读到《女孩们》。艾玛克莱因将这个地球上生活的其他女孩展现在我面前,少女伊薇的家庭富有却破碎,父母离婚,母亲被情所困,选择相信各种宗教和感情疗愈组织,喝树皮做成的茶,和不同的男人发展恋情,在伊薇看来,母亲的行为是愚蠢的,那些男人只不过想骗母亲的钱,而她竟然看不出来。伊薇仅有的朋友康妮也是一样被归为没有男生会喜欢的类型,她们夏天就在一起玩游戏,看电视,无聊的时光不断重复,直到伊薇被路过公园的穿着邋遢却拥有强烈迷人气质的苏珊迷倒,她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去和苏珊接触,去看一看那样充满魅力的女孩有着怎么样的生活。

  那是伊薇绝对没有想象过的生活,那里的人宣称爱与奉献,她们热爱领袖拉塞尔,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供其使用。女人们从来不认为那是某种利用,她们从拉塞尔的话语中感受到了爱与需要。拉塞尔是对女人的痛苦了如指掌的人,他总有办法让女人感受到快乐。这种快乐足以让女孩们沉迷其中,放弃其他思考。直到女孩们犯下滔天之罪。

  艾玛克莱因是描写少女的天才,女孩们内心隐秘的波动和思考被她赤裸裸的写出来,一如又经历一次青春。无论多少年过去了,这个世界上的女孩们思考和担心的问题依然没有任何改变。我们担心自己不够美丽,担心无法吸引男孩的目光,担心不被认可,好像没有关注我们就无法真正的成为人。身为女孩,普通就是罪恶。

  时尚杂志教女孩们如何让自己看起来更美丽,可是没有人教我们,美丽也是为了取悦自己,并不是为了别人。中国的古话告诉我们,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流传千年,直到今天还在传播,为什么我们要为悦己者容,我们就不能只是为了让自己开心而美丽吗?

  身为女孩,这个世界会要求你更多,你想和男生争取一样的待遇,首先要让这个世界认为你是和男孩一样的生物,是平等的人。这个社会大部分的权利都掌握在男人手中,女孩们拥有极小的生存空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女孩们只有更加拼命的努力,才能得到一点点成绩。

  我曾和一个人聊天,他说,自己的女朋友什么都不会干,他觉得很开心,我想这种开心来源于这些琐碎的小事让他找到了存在感。比如交电费,交房租等。他觉得女生是应该不会这种事情的,来显示自己的高高在上,以及他在生活中的必要性。他还兴致勃勃的描述女朋友刚来北京的时候,是他一手安排的住处,如果没有他,那个女孩或许都不会留在北京。也许那天我喝多了,直接回他,你想多了,没有你,还有她自己。

  身为女孩,不是你的弱点,成为独立的自己,才能去寻找另一个独立的灵魂,你们互相尊重,相爱,这种平等的爱会源源不断的让你感到幸福和充满力量。

  身为女孩,不必抱歉。真正醒着的女孩,是这个世界上最坚固的,有趣的灵魂。

  《女孩们》读后感(七):少女的崇拜

  作者从一位刚刚14岁女孩伊薇的视野入手,以异教组织“曼森家族”为原型,描绘出美国年轻人的世界观。对于10多岁的嬉皮士女孩,她们渴望被人关注,于是在小说中主动聚集在男人拉塞尔身边,形成了小小的组织。拉塞尔拥有音乐家的气息,或许拥有更为粗犷的性格,极富魅力,引得众多女孩去追随。

  在这个组织中,成员的年龄都很小,女孩们因为家庭的忽视,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在叛逆期里纷纷逃离家庭,来到农场公社,聚集在拉塞尔周围。在这儿,金钱的来源比较困难,然而毒品却又极度泛滥。在毒品的刺激下,男男女女交织在一起,性成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从全文中,始终是以女孩伊薇的角度,观察着、分析着其所看到的一切。由于偶然的原因,家境不错的伊薇也来到农场参与其中,去领略其中的感触,亲身体验泛滥的毒品和性爱生活,并深陷其中不忍离去。

  作者或许也可以从更为开放的角度,写写其他人在农场里的心态转变。如果能谈谈这些女孩们的心态变化,无疑能更加深对小说的认识。比如,拉塞尔和他的追随者为何要参与谋杀呢?对于杀人这件事情,如果没有切身的仇恨,十多岁的女孩们又如何能下得去手呢?而且,还对幼小的孩子同样不放过。不过是因为谈判失败,交易取消,就会有如此大的恨意么?当案件发生之后,女孩们四处逃窜,警察第一时间竟然没能找出任何的重要证据。对于读者来说,是窃喜呢?还是为之惋惜。

  作为观测者,深陷组织内部的伊薇,没有参与到最终的谋杀,不过却始终处于担心的状态,害怕警察随时出现在自己的眼前,或者会遭到其他人的报复。几十年下来,承担的心理压力也确实比较大,如果没有正确地心理疏导,不知会不会因此垮掉,作者是不是也应该多多分析。

  小说在心理探索方面,有些太理论化,阅读起来难免有些枯燥。在写作排版中,对于女孩们的角色转变,刚开始阅读或许会有些障碍。在读到第二部的内容,才有种恍然大悟之感。原来每部的写作,内容分为当时和过去(1969年)两部分。在后续排版上,不知能否考虑应该加上前半部分的“当时”,以方便读者的第一次阅读。自然阅读完此书之后,已了然。

  快速读完图书之后,在写读后感之际,又重新浏览了部分章节内容,感觉越读越有味道,值得推荐的好书。

  背景材料:原型人物美国民谣歌手查尔斯·曼森,指挥他的“家族”1969年犯下的谋杀罪行,宣告了嬉皮时代“爱与和平”的破产,2017年11月19日死于美国加州监狱,终年83岁。其至今仍粉丝无数,甚至在2014年还有一位26岁姑娘跑去狱中和他结婚。

  .曼森和他的信徒们

  曼森接受审判的时候,曼森家族的小妞们在门口唱歌

  《女孩们》读后感(八):每个女孩的心中都有一只小魔鬼,有时它想出来吹吹风

  当二十四岁的我读完《女孩们》的时候,这段属于十四岁女孩伊薇的青春,让我内心已经疲软到几乎丧失知觉的那一部分,又变得敏感起来。因为也曾在少年时期无知过迷惘过,也曾迷恋过当时看起来,很酷很与众不同的东西。所以故事的主角伊薇那样的青春,尽管愚蠢、危险,但是我可能会说,我理解。

  在至关重要的人生关卡,在急迫的渴望成长的时候,每个女孩都有可能走向某种毁灭。

  伊薇生活在70年代的美国,那时嬉皮士运动正如火如荼,小镇上的年轻人似乎都以可怖又乡村的方式自杀了。大麻、皮卡车、刺青和异性朋友成为了青春期里用来显示自由、证实成熟的标签。十四岁的青春期少女伊薇,尽管家境优渥,却时时感到孤独、迷茫、渴望被人关注。一次偶然的机会,伊薇发现父亲有了其他的女人,年轻且性感,是父亲工作上的伙伴。和整日忙于家事的母亲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女人。伊薇心疼母亲,为她的付出感到不值,另一方面又恼怒母亲的无能。而与此同时,她暗恋的男孩,带着怀孕的女朋友离开了小镇……男孩是伊薇最好的朋友康妮的哥哥,一个消瘦高挑的帅男孩。当他离开后,伊薇陷入了新的孤独和空虚中,尽管她和康妮依然勤奋的看美妆杂志,用鸡蛋敷脸,时时刻刻的想要打扮自己以引发别人的爱意,但几乎都无济于事。直到她在广场上偶遇了几个嬉皮士女孩,女孩们肮脏而性感,不屑世俗却处处吸引世俗的目光。尤其是那个最漂亮的黑发女孩苏珊。对于伊薇而言,她们是和康妮完全不一样的朋友,伊薇跟着她们来到农场公社,公社领袖拉塞尔极富魅力,打着爱与分享的幌子,实则是利用女孩们,占有她们的身体与灵魂。女孩们放弃了思考,放弃了自我,全心全意的相信拉塞尔的主张,迷信拉塞尔编造的谎言。农场的男人只是为了在她们的身上发泄生活的压力与打发无聊,而她们却把那当做是爱意。以为自己成为了被追逐的猎物,就拥有了只有自己看的见的幸福之地而沾沾自喜。女孩们被成年男人们利用和玩弄,直到有一天合谋制造了震惊世人的杀人案……五个成年人,一个小孩被凶残的杀害,一面墙壁上,红色的血液画出一颗充满爱意的心。那个时候的伊薇已经成为了“女孩们”中的一员,同样的肮脏且疯狂,但不同的时候,她的注意力不在拉塞尔的身上,而在于苏珊。所以女孩们开车要去“制裁”那些无辜者的时候,伊薇却只是看着苏珊,将注意力放在了苏珊身上,而这一次,苏珊可能感受到了伊薇和自己的不一样,决定赶她离开这辆开往地狱的汽车。

  直到很多年过去,伊薇再一次被朋友的孩子问起这件噩梦般的往事时,她本以为会从对方的眼中看到恐惧,但她看到的却是崇拜。那一刻,成年的伊薇仿佛看到了青春期的自己,因为空虚与迷茫,在大段无聊的时间里,盲目的崇拜任何一种不确定性。

  故事的结局,成年伊薇在沙滩上看到一个高大的的男性摇头晃脑的向她走来,她想象他会逼近她,举起一块石头砸开她的脑壳,就像她在无次数的噩梦中梦到的锁芯转动的声音,以为下一秒就会有人闯进房间杀死她。迷茫是青春期的通病,但是伊薇却不仅仅是迷茫。关于被欺骗、关于迷失、关于付出身体乃至灵魂,关于兴奋到战栗,关于不确定性,伊薇太了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们了,知道他们那些意想不到的癫狂,就像知道自己、知道苏珊、知道农场的每一个人,所以对他们,丧失了永远的信任。

  这本书的故事很迷人,它讲述了少女伊薇一场失乐园式的灾难。作者的叙事能力如此强大,将少女细小的心绪娓娓道来,用珍珠般的词汇描述她们明丽却迷茫的生活。每一个比喻都用的格外的可爱,这才是“女孩们”的口吻,才是通过她们的视角所讲述的故事。伊薇是如何从一个富家少女,变成了一个走进疯狂农场,在肮脏的狭小房间里对陌生男人献出身体,最后成为距离那场震惊世界的凶杀案最近的证人之一的?答案已经不言而喻。

  处在青春期的女孩们,就像处在由脆弱多疑的自我意识熔铸的玻璃罩里,迷茫无措,于是寄希望于被发现。身体和心灵都格外敏感,任何细微的痛苦和快乐,倾注在她们的身上都会加倍。关于被爱,被需要,被肯定,关于不够漂亮,不够聪明的自我认知包裹着那个因为无知所以格外纠结的灵魂。王小波说“ 在我的二十一岁,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爱,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忽明忽暗的云。 ”

  而我呢?何止是21岁,从青春期开始,我就想要这个世界,想要到无穷无尽。我想成绩更好,想更聪明,我想某天早上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变成了高高瘦瘦小脸颊大眼睛的女孩,我想像高年级的女孩那样,穿更个性好看的衣服,仅仅因为无聊就可以讨厌某个人,讨厌某堂课。或者可以在校服上面用蓝色圆珠笔画出一枝妖冶张扬的玫瑰,或者也能够像那些女孩一样在衣袖上用好看的字体,写上我暗恋的那个男生的名字中的“星”字,让别人误以为那是“星空”,其实不过是我的秘密。又或者成为那种从人群中走过,迅速就能吸引别人目光的女孩。甚至,成为别人口中那种“专属于某个男孩”的女孩。

  那个时期,我的身边有过那种容貌出众,喜欢惹是生非的男孩或女孩。可能就像是伊薇第一次遇见农场的苏珊一样,当我从那群“惹人注意”的男孩和女孩们面前走过,他们站在一起,也有人蹲着,手指夹着烟,蓝色校服的拉链只拉到一半,像一颗快要拆开包装的糖果。双手紧紧抓着被我环抱在怀里的语文课本,低着头放慢脚步。缓慢是为了不被注意,但脸早已经红了。

  那时的我是多么的可笑啊。可青春就是这样,只要身在其中,就无从辨识有多愚蠢,多造作,多矫情。

  故事里的“女孩们”,她们是“好女孩”吗?肯定不是。她们是“坏女孩”吗?不一定。如果足够诚实,我们会承认,每个女孩的内心,其实都住着一个小小的魔鬼,无法成为生活的主角,无法被爱更多,平淡的生活,让它几乎溺亡在无尽的空虚感里,所以有时它想出来吹吹风,想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可能一不小心,某个随便的决定就铸成了难以挽回的大错。

  书里有一段话我印象很深:

我等着有人来告诉自己好在哪里。后来我想,这大概也是农场里女人远远多过男人的原因。那一整段时光,我都花在了准备自己上。那些文章告诉我,生活不过是一间等候室,直到某个人注意到你。那一整段时光,男孩们花在了成为自己上 。

  农场吸引的都是怎样的人,为什么在那里女人远远多过男人?

  青春期里,女孩们都在花心思取得别人的认可。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爱,仿佛只有这样,自己的存在才具有意义。女孩们的心理机制、自我束缚和内心的恐惧感决定了她们需要外界的爱与认可。如何摆脱自我约束的观念模式,某位作家曾为女孩们指出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 我们需要的不是抱怨,不是等待,我们需要的是解决问题。

  而《女孩们》的作者艾玛·克莱因似乎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当男生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专注于如何成为自己的时候,女孩们也应该这样。

  

  《女孩们》读后感(九):谁创造了她们

  在新闻中我经常会看到有大学生进入传销组织,当被警方抓捕之后他们的反应不是获救,而是觉得自己所做是正确的。我不相信会有这么强烈的洗脑,难道他们身处其中就没有发现任何不对头吗,直到看了这本《女孩们》我才终于明白了,原来在社会的压力之下,大多数人都有着孤独的一面,而当他们找不到倾诉的方式时就会选择一些捷径。在故事中发生的并不仅仅是行骗这么简单,而是谋杀,一群女孩子扮演者恶魔一般的角色,她们被人们惧怕,到底为什么会如此,随着主人公伊薇的进入,那个曼森家族式的公社中的秘密不断浮现出来,在这里面的人都是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的,虽然她们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

  我比较在意的是伊薇所经历的,她选择去农场之前的心情和我过去经历的心情十分相似,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任何特点,好像突然消失都不会有人在意。但是我与她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还有家庭,在家庭里我还占据着相对重要的地位,我想这是支撑着大部分人继续过正常生活的原因。组织中的苏珊确实十分具有影响力,初出茅庐的伊薇当然被打动,彻底融入了其他人灌输的思想。在这里她们确实找到了存在感,但是这种好的印象这是她们彼此之间暂时的,也是对这些非正常群体之间的,当伊薇发现这一点时才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得到之前渴望的。

  世界上是不存在乌托邦的,就算有也不会有人真的愿意去,但是她们平静的生活本来并没有对外界产生多么大的影响,直到导火索被触动时,她们彻底团结一致去做一件事,每个人都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才酿成大错。她们之所以会如此,归根结底的罪魁祸首是那些思想不健全的人,这也是作者想要对那些人宣讲的女权的重要性,虽然在如今基本上不存在这种明显的差异,但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依然还保留着一些潜意识。令我感动的是,苏珊发现了伊薇的不同,想要让她退出那次行动。

  作者在讲述这一系列事件的时候能能够把人物的内心戏体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合理性,作者并不是一味注重叙事,也只有让我们了解了这些人物和发生在她们身上的变化,才能把这种迷失与痛苦传递给我们。

  《女孩们》读后感(十):旧的曼森家族,新的女孩们

  新的艺术,从根本上说,是它带给人们新的“看”的方式。

  《女孩们》就是这样一种新的艺术,它让我们以新的方式看“女孩”。

  它的故事很简单:14岁的少女伊薇,被一群放荡不羁的嬉皮士女孩(尤其是其中的黑发女孩——苏珊)吸引,跟着她们来到农场公社,公社是曼森家族式的,领袖拉塞尔富于魅力,宣扬爱与和平。伊薇的心一天天靠近农场,然而末日正在降临,最终伊薇的农场生活结束于公社成员制造的震惊世界残忍杀人事件。

曼森的“女孩们”

  一群年轻女孩,杀了人,手段残忍。在一般人眼里,她们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在所谓的正常世界之外。人们不理解,把她们叫做恶魔、怪物。《女孩们》巧妙地用一个“正常”世界里的女孩做线,让她连通另一个世界,让我们看到:她们和“正常”世界的女孩,也许没有什么不同;杀没杀人,也许只是一步之遥。也许我们更该关心的,是女孩们为何那样。

  小说中有两个伊薇,一个是成年伊薇,由她引出往事;一个是少女伊薇,带着青春期的一切特点去经历。往事中又不时有成年伊薇的声音出现。一个是当局者迷,一个是事后者清。

  伊薇为什么去农场?

  答案在于伊薇缺少什么。

  遇见苏珊之前,伊薇最常有的感觉是——隐形感。她有形影不离的朋友康妮,但她认为在别人眼里,她俩“被标记为那类属于彼此的女生,中学里那些没有性特征的装置”;她暗恋康妮的哥哥彼得,可她的爱没有回应,她在彼得那儿也许什么都算不上;她有父母,可父母离异,忙着各自的新生活,顾不上伊薇。何况伊薇“令人失望”,既不够漂亮,成绩又不够好,“身上看不到一点儿伟大的光亮”。

  伊薇最渴望的,是存在感。

  苏珊的出现,让她看到了榜样。苏珊那么轻而易举地就获得了他人的目光,她应对这目光又是那么从容自若,“她的脸已经回答了自身所有的疑问”。

  何况这个榜样又是第一个肯定她的人。“你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你走过的路,都被你记在心里。”

  一直以来,伊薇都在“等着有人告诉自己好在哪里……那一整段时光,我都花在了准备自己上。那些文章告诉我,生活不过是一间等候室,直到某个人注意到了你。那一整段时光,男孩们花在了成为自己上”。

  伊薇是被动的。现在她从苏珊身上看到了一种可能——不用再坐等别人的注意,你可以主动成为焦点。她醒过来了,她当然会跟苏珊走。

  伊薇对苏珊的迷恋,正如苏珊和其他女孩对公社领袖拉塞尔的迷恋。这些女孩,也正如伊薇,在“正常”社会得不到存在感,所以才会追随拉塞尔,因为拉塞尔和公社能给她们。

曼森家族在公社

  公社的主题是爱与分享,它也是集体主义式的,拉塞尔的意志即是大家的意志。少女伊薇渴望被这个“更好的世界”接纳,再加上她的天真,以至于对它的问题视而不见。在成年伊薇的反思中,它显出原本的样子。拉塞尔利用女性的悲伤满足自己的性欲,“在对待女性的悲伤上,他早已成了专家”;“我们把自己献给了一个共有的梦想,献给了我们对现实生活所抱的那种憎恨的暴力。尽管我们还需要告诉自己,那全是关于联结、适应、接受什么的”,后面这句讽刺地指明了洗脑的铺垫。

  当唱片交易失败,农场陷入危机,日益困顿,女孩们为什么不离开?

  “苏珊和别的女孩已没有能力做出确定的判断,她们的‘自我’肌肉没有锻炼,变得松弛无力。长久以来,她们的世界里不再有以任何真实方式存在的对与错”。

  “但苏珊没有别的,她将整个生命都献给了拉塞尔”。

  集体主义的群体癫狂我们并不陌生,当领头羊陷入臆想的癫狂中,后面的羊群只能跟着下坠。十年浩劫在规模和残忍程度上何止超过千百倍。

  苏珊会去做拉塞尔让她做的任何事,正如伊薇会跟着苏珊去任何地方,即使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因为对于伊薇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和苏珊一起。

  驱使女孩们这样做的,还有愤怒。

  长期以来,她们被社会挤压、被忽略,拉塞尔、米奇对她们的利用、玩弄只是一个缩影,他代表的是这个男权社会对年轻女孩的态度。这是被侮辱和被损害者的愤怒。

  从萨莎、朱利安、扎夫的情形来看,今天女孩们的处境仍然是昨日的复影。

  “人们给予女孩们如此狭小的生存空间……她们值得反映出自身全部人性的书写”,作者艾玛·克莱因这样说。与其说这本书里有女权,不如说有人权,它让我们看到,女孩们具备“人”所具备的一切,她们也应该得到“人”所应得到的一切。

  ——编辑手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女孩们》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