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杂的文》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1 09:48: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杂的文》的读后感10篇

  《杂的文》是一本由韩寒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90,页数:20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杂的文》读后感(一):段子手的才学与大将的气度

  看过韩寒的书并不多,也不是专门去买的,都是借来或偶遇的。就这么几回合的照面,韩寒倒给我留下了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

  1、才学一般。就像他评价徐志摩一样,我对他作品的评价也不算太高。他的小说我看过几本,都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1)文风和小说里的主人公和村上村树笔下的有点像,但是缺乏村上的细腻与唯美。所以,说他是作家···

  (2)我觉得有点···像段子手。看他的非小说作品,不论是微博上与段子手的交锋,还是这篇《杂的文》,都有点像网上段子手的作品,语言风格和犀利程度和“留几手”“小马甲”他们比,还是强点,但也不算太多,可能是因为赛车的缘故,或是的确积累的不够,韩寒给我的感觉是个聪明的写手,还算不上是成功的作家吧。

  (3)想玩儿的太多,一会儿出杂志、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赛车、一会儿拍电影,他都很认真、很卖力,质量还都不算太差,至少《独唱团》我看不赖,赛车我就不懂了。但是你说要是有一点特别出彩,感觉也谈不上,貌似都是中等偏上,作家身份我之前也说了···作品我也觉得一般。村上村树是专业作家,为此还专门关掉了自己的咖啡馆,他很专注,做了一件事情就很难分神处理其他。这种专注的力量,不是一个阶段的专注就行的,人生毕竟太短,穷其一生,可能也只能登到一座山的半山腰。韩寒其实更多是体验与玩儿的心态,,让我想到了《血色浪漫》里的钟跃民。

  2、魅力很足。韩寒在我眼中,还是很有魅力的。这种魅力无关他的长相···而是他的“叛逆”气质吧。好土的词···他不随大流、不服大流,讨厌虚的假的。这一点其实有很多人都是这样,讨厌那些虚伪。却不得不服从这些游戏规则,人在江湖漂嘛。但韩寒敢于独辟蹊进,并且成功的活下来了,他很顽强嘛。

  (3)真实。我觉得韩寒给人的感觉很真实 ,这一点和现在的文学圈或是学者圈的附庸风雅相比,更显得朴实得可爱。我喜欢这样的真是,真正能做到高雅的人,世间几人?而且真正的大师,往往也是真实而不虚伪的。他们或许也有很多名头,但他们更是他自己,不会被这些名头弄得找不到自己的脸了。再看看身边这个烦躁的社会,有几人真正能做到真实,很多专家,行文做事都透露着一种矫情。就连身边稍有才学或者无甚才学的,也经常附庸风雅,作恃才傲物状。韩寒敢于向虚伪开炮,活出真我,就值得我喜欢。

  《杂的文》读后感(二):ZZ从书里摘的一段JOKE,巨经典

  巨逗,在图书馆看的 ,忍住没笑出声来

  我上学的时候,学校组织看《泰坦尼克号》,我很吃惊,因为听说里面的露丝会有点露。但老师说,没关系,是经过了教导主任制作的。我很吃惊,原来我们教导主任还会剪片子。

  前面那些同学们看得很投入,到了露丝躺在沙发上强烈要求被画画的时候大家都不敢呼吸。随着露丝的衣服着地,屏幕一片漆黑,一只大手遮住了胶片。同学们一片哗然,原来这就是经过了制作,而且还是现场制作,太牛了。等露丝穿上衣服,屏幕上重现光明。时机的掌握也是天衣无缝,看来这段教导主任也是偷偷摸摸看了不少遍。

  当然,最难受的是,画面没有了,声音还在。

  《杂的文》读后感(三):杂的文 真的话

  2天就看2完了韩寒的《杂的文》。一直很喜欢他,因为他说话一真见血,直达本质。

  随着经历的增长,他谈论的事情面越来越广,很多小事情却说除了生活中的无奈和滑稽。

  人没有十全十美,看他的文章也有不满意的地方,意见不一样的地方,但大多数我都认可,也和他有同样的看法和观点。的确我们需要这样一个能代表我们这带人说出内心真实想法的人。

  社会也需要他这样的人,不能总是认可表扬和赞美呀,要发展就要聆听多方的意见和观点。

  我知道对与他的争论很多,也许他的话太讽刺,让人听了感觉比被骂还厉害,还痛心,但不得不承认他看问题的出发点和那些人就不一样,为什么要去评论别人的对与错,谁能说自己就是绝对正确的。

  看他的文章很出火,对于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事,很多人只看到表面,或者被什么言论,客观等因素麻痹,可事实终是事实,时间会证明一切。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但在你说话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话是否可笑!

  推荐一篇,也是很应景的文章《可能是我不够敏感》。

  《杂的文》读后感(四):主流文化中的成功异类

  这书名一看就起得很马虎,其实就是博客上的文章集合在一起的一个本子,从本来的在线阅读到线下的纸质,其实他只是把他写的牢骚零星想法汇总罢了,最后出版社帮他放到市面上让更多的人知道他又有新书了,也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完成出书的指标,总之是马虎的。韩寒当初最招争议的事莫过于他没有念大学,在当今这个拼985211的年代,他算是另类的了。本来以为他红不长久,结果还是一直在大家的视线中活跃着。

  刚出版的时候还是若干年前,有段时间他的口碑不好,被传出文章代笔以及和其他文化人的讨伐战役,彼此都不相让,让原本就被媒体舆论导向的局外观众们陷入更多的迷茫了。在这本书中他大方得把被人怀疑代笔的传闻写出来,然后向媒体大众求证说自己已经把写作的场景全部录了下来,欢迎各位记者观摩。说起韩寒这个人,一直都是高调的,洒脱的,叛逆的。最开始三重门的时候我就买了他的书看了,然后是零下一度,当时觉得他写得特牛,那遣词造句的本领信手捏来,很是了不起。

  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是我有意识以来第一次主观意志潜意识地推动我去买,就比如有段时间范晓萱特别红的时候,我嚷着要买她的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的专辑,当年的专辑还是老贵老贵的,所以韩寒对我来说也是有特殊的情结的,是和成长过程中的某些重要节点必不可分的。当时还特地看了电视节目的专访,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一举成名的他说着文理科的巨大差异以及决定辍学的想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轰动反响。

  其实我相信很多人是在等着看他的好戏的,因为在这个学历就是靠山背景的社会主流下,他这种高中毕业的非主流其实是很难生存的,但是他硬是生存并维系下来了。后来他的书我就看得少了,但是去年的电影我还是去看了,后会无期,比起纸醉金迷的小时代,他的电影还是给予人很多思考的空间。

  除了写作,他的另外一个身份就是赛车手。所以在这本书里写了很多有关车的文章,应该是结合了他的个人经历的,包括了很多他的感悟。当然了,他也不改往日的嘲讽,继续扮演着打肿脸充胖子的社会大众声音的角色。他和小四郭敬明的硝烟,始终在弥漫着,战火纷飞,这两个人,前者以浪子的形象把握着女性的心理;而后者虽然背负抄袭的恶名,却依旧成为了作家富豪中的榜首,然后用自己的奢华生活把女性的虚荣心演绎出来,满足大家爱做梦的心态;一个具有强烈雄性特征的叛逆男青年是一定看不起一个娘炮般每天呻吟娇嗔的小矮人的,比如他炮轰"最小说"是"最小气",在慈善捐款中吝啬得让人后怕;他更像是一个哼哼唧唧的旁观者,但是对一切都发出不满意的讽刺意味。

  我佩服他的是他作为社会中原本该定义失败者的角色玩转自如成为了一个异类,在这样一个追求社会主流文化的大背景下,顽强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定位并接受了社会大众的所有检阅,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最终成为了教科书中可以拿来说事的万分之一,但绝对不是一个正面的例子。他因为独特出位而吸引眼球,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社会多样性的包容和大度。任何一种模式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他的话题性永远不缺,而我们的八卦好奇心总能从中聊以慰籍。

  很庆幸,他就这样嬉笑怒骂博众人的眼球,而我们看客,也就各自冷暖自知,该读书的还是多读点书吧,千万不要被他的反叛而迷昏了头脑,以为这样的方式对谁都适用,那最终吃亏的还是你自己啊。

  《杂的文》读后感(五):至少,他是个敢说真话的人

  两个晚上花了不超过3个小时的时间看完了《杂的文》。这几乎是我看书速度的极限了。

  看韩寒的杂文依旧是件够痛快的事。如今这个社会敢这么不顾后果说实话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82年出了不少的人才,而韩寒无疑是争议最大的一位。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确是有点才的,不论写作还是赛车,至少也是干什么像什么。最主要的是这个人好在够真实,好的坏的都不遮遮掩掩。

  我很少看韩寒的Blog,这本书中大部分文章都是选自他的Blog。专心赛车之余他似乎把写作当成了一种休闲。有趣的是时不时的会有些自不量力的人上来跟他笔战一番,最终当然是以溃败告终。我想那些人都是没有看过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作品的,甚至可能都不知道曾经有过这么一回事。他们更不知道韩寒对于80初我们这一代人产生过的影响。

  我和韩寒同龄,高中时代又是《萌芽》的忠实读者,对于韩寒的“出道”一事自然是有所了解的。一篇《杯中窥人》当时引起了多大的轰动啊,后来的愈演愈烈的留级、退学非但没有影响韩寒在学生中的人气反而更加成为更多人的偶像。我想在那个正值叛逆的年纪,大家都被迫当好学生不敢说真话太久了,突然出现这么个敢写敢言敢做的人自然受到追捧。而且当时议论韩寒的不止是学生,也不乏老师,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学妹甚至特地跑来上海排长队就为了韩寒的《三重门》签售。

  一直认为韩寒的天赋在于写杂文而非小说。所以当初的《三重门》我一直都没有看完,倒是后来的《零下一度》觉得有点意思。犀利的语言一针见血的观点实在不像出自这个年纪,当时的我们都还在为古文、公式、函数、元素表之类烦恼不已。这么多年下来,经历了这么多事,他的杂文功力自然见长不少,不敷衍不恭维不矫情不假模假式,有什么说什么不怕被骂不怕被嘲,这大概就是最真实的韩寒精神吧。

  我最喜欢的是他的自嘲,看的你忍不住想笑。一直觉得懂得自嘲的人其实才是最聪明的。韩寒是个喜欢挑战的人,不管是赛场上还是网络上,所以对于那些主动送上门来跟他论战的人他都是举双手欢迎的,只是到最后没有人玩得起,一个个主动撤退,留下他一个人只能自己和自己玩。

  我不是韩寒的粉丝,我没有完整看过他的一部小说。但我喜欢他的杂文,他的自嘲精神。觉得他和王朔很像,都是那种把自己放的很低人,都很有娱乐精神。想起那次“陈辰青梅煮酒 王韩铿锵对决”,觉得陈辰也多少还是有点能耐的,能把这两位爷们一起请到家里。其实私下的韩寒是个很安静的人,完全不似王朔那种北方男人特有的滔滔不绝。

  一想到他曾说过的那句“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就不得不承认韩寒就是21世纪最需要的那种人才。

  《杂的文》读后感(六):不够爽

  距离上次看韩寒的书,隔了有些年头了,大概是他的三重门,在岗出来的时候。那时候看新概念作文都看疯了,不过对他印象不是很深。

  没上过他的博客,也不知道这书里面是不是都是摘得博上面的。虽然满是讽刺,但是语调偏淡;内容有些老生常谈,估计也就是博客上面随便写写的东西,新颖的idea不会往上写吧。

  看完书我就想,韩寒出了他的赛车和出版,到底有没有真正的走进过生活里去。到底有没有写过有生活实质素材的杂文。到底有没有原始的材料,不加意识提炼拔高而成的现实。

  文章都是话 说 ,有人看是因为他是韩寒,如果他不是韩寒那就是一个人在博客上面自说自话的瞎白惑,除了自身感受没有别的了。

  平淡且空洞

  《杂的文》读后感(七):很有现代人前卫的想法

  其实韩寒的作品我没有看过,平时也没有怎么关注他,今天是第一次读他的作品。感觉有点儿失望,可能只是这一本书写得不怎么样吧。

  在这一本书中,我觉得韩寒的个人观点十分前卫,不仅前卫,而且还是十分现实,对于某些观点,我也比较认同。读完了这么多的杂文,总感觉韩寒有些愤世嫉俗的感觉,但是这样很好,对于某些社会观点,他有反思,但是对于他本身呢,似乎并没有懂得反省自己,反而不停地去攻击他人。或许有些东西你看不上,有些人你也不屑一顾,但我个人觉得,只要存在于这个社会,就会有他存在的价值,你不懂欣赏的东西,总会有人欣赏,请不要一味批判别人和别人的作品。

  《杂的文》读后感(八):还是看博客好

  看过以后发现还是博客上的 一些没收录的文章好

  比如最近一个月的 写了几篇 很不错的

  还有几点就是 看大家老咨询 书封面应该是白色等这样无聊的问题的解释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被盗版书给整怕了 老怕买着不相符的 盗版书 哈哈

  万卷可能是榕树下 旗下的一个公司

  我刚刚买了 在封底 可以看见 榕树下的防伪贴

  封面是白色 挺好看的

  但外面还有个封壳 是红色的 包着书 就是现在看见的那张图片

  总体感觉挺不错的 虽然好多人说是博客上的文章

  但仍值得我们一看 具体的韩寒在书中叙述了 大伙自己看吧

  《杂的文》读后感(九):请 慎出书

  谁人不曾愤青过?愤青是一种态度,而非状态,适合短期持有,不宜长久保留。

  言论自由。约几好友,酒过三巡,慷慨激昂畅谈天下治国之事,批判不满发泄抱怨——每个80后于青春的记忆。不同的是一般同学酒醒牢骚过后重拾对生活的敬意回归平凡,而寒先生把这股牢骚变成文字永久储存。遇到再醉酒者,自然轻易引起共鸣擦出火花。

  批判徐志摩林徽因,对死去的人是否有些刻薄?自古中国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在美女如云外科手术发达的今天,做个公认的美女自然不易。但那个年代,稍舞文墨,即可攀登文坛宝座,于后人来说着实羡慕,也大可感叹生不逢时,但却着实不应翻些刻薄的话语对待那些生对年代的前辈。纵使林小姐是踩着先生梁思成和众多男人的肩膀登上巨人之巅,那也却是人家懂得资源整合的结果。DESERVE IT.

  于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大学,社会的呼声和评判早已不足为奇。但纵观一下,谁敢否定多半不是吃不到葡萄却嫌葡萄酸者?试问从大学校园出来的同学,多在遇到“人生最美好时光”这个问题时都会答“我的大学”。纵然中国的教育制度有些许弊端,但若你做教育部长,谁能保证某种“天才”的创意新制度能将中国56个民族13亿层次或低或高的同胞们一碗水端平?况且,这被无数文坛专家唾弃的大学制度仍是7亿(?)中国农村孩子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径。大学同爱情,唯有经历过的人才知其中滋味。韩先生将大学比做妓女,只要有钱,全国所有大学都乖乖排成一排随便点,想上哪个上哪个,愿意多花点钱甚至可以几个一起上。不知是否源于没文化,我想寒先生太高估了金钱的力量。况且,嫖者与被嫖者谁更可怜些?读者自知。

  大家都是生长在红旗下托了时代的福。若不是你寒先生生在80年代写出了同龄人都抱怨牢骚埋怨过的废话引起了共鸣,今天也许同在人才大市场前攥着简历找工作。时过境迁,想当年意淫着叱咤风云的80后今天都担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没时间跟你寒先生共鸣了。若可能,多花些心思揣摩下90后们现今抱怨的话题吧。

  当然其中不乏有点思想的文章,如某篇写中国电影的、和为什么你比我贵的(?),但充其量讲了实话而已,亦舒言,光是守行为,便想拿功勋?没有这种事。

  末了,纵使书是作家的归宿,把博客变成铅字,终是对读者的亵渎。毕竟某些过了时效性的博文让后生读起来是颇费力气的。

  看在书店图书馆新书架上数以亿计图书的份儿上,大师们,请你们慎出书。拜托了,做读者也不容易。。。

  《杂的文》读后感(十):扎得稳

  如何如何不多说。

  一贯的性格,一如以往的呛……有没有分量,谁说了算?见仁见智。但别再起争战!

  虽然还没有读完,虽然只是仅仅刚看完为自己新作写的序,对于他的作品不想作任何评介。没这资格。

  但有一点,认同序里作者的观点:把写在网络上杂文和文章整理成册出版,不考虑销量,仅仅只是为了让文字有个可以保留的载体。

  心想:以后自己会因此而冲动一次!

  最后说点别的。但愿此次手术,漂亮的护士姐姐扎针的功夫不要逊于上一位就好:尽量扎得稳!

  毋庸置疑,功底扎得稳,可减轻病人的疼痛,消除其惧怕心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杂的文》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