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怎么办》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0 18:04: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怎么办》经典读后感10篇

  《怎么办》是一本由车尔尼雪夫斯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532图书,本书定价:1.65,页数:19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怎么办》读后感(一):怎么办?就这样办

  书的前半部偏重情节,人物出场紧张有序,而且人物角色性格丰富。但看到中间开始,你就会知道,原来这本书不是要说故事,而是用故事形式,掺杂作者时不时的评论,来表达作者对人们生活、爱情和婚恋的解决办法。

  书名:“怎么办?”是一个提问,书中说的就是作者认为合理正确的解决答案。

  故事大概内容是一个美丽少女薇拉,生活在唯利是图、希望借女儿婚姻捞一把的家庭,被罗普霍夫“救”出火海,并用一个新型的方式结合和生活。婚后薇拉创办了工场,生活比较舒适,但是却有点不快乐。后来发现,自己并不是很爱自己的丈夫,爱的是丈夫的朋友吉尔沙诺夫。普洛霍夫为了成全两人,制造自杀的烟幕,退出舞台,而薇拉在第二段婚姻中,认识到人的本性,对生活和爱情有更多了解。

  我觉得故事不太重要,如作者所说,这是吸引读者的花招。作者要展示给读者一种新的生活恋爱方式:

  1,女性权利与独立

  每个国家都有过一段历史(有的现在依然如是)是,女性的地位低位,女性存在的意义就是结婚生孩子,而女性要谋生的路很窄,除了做女佣就是家庭教师。薇拉一开始就被安排这样的命运,她的母亲一心就是让她嫁个有钱的人。开始出现的一个次要角色、巴黎交际花柔丽,虽然不走婚嫁之路,但依然只能依靠姿色和肉体来生活。她美丽,并依照社会要求女人美丽的方式(假胸、束腰等等)来维持她的魅力,用这魅力去捕获男人,没有了男人就无法生存。而薇拉的母亲呢,她在一次酒后“吐真言”,说自己曾经也单纯、诚实、善良,但是无害的好人并不得到丈夫的尊重和社会的鼓励。生活逼迫她成为一个恶毒的、不诚实的人。多年的生活让她坚信,只要按照旧办法,也就是骗和抢,才能过下去。于是她庸俗恶毒,不可救药。

  女性的命运大抵如此。社会不提供机会和平等的权利,家庭逼迫女人老是走着旧的路。作者塑造薇拉这个形象,虽然不免有点太过完美不真实,但也确实大胆前沿。作者通过薇拉的努力和思考,揭示了女性获得自由和独立之路。如果家庭包办婚姻,女性要敢于反抗,并想方法脱离这个境地。女性若果不与自己爱的人结合,则只会是一生的不幸。但女性无法单单从婚姻获取快乐幸福和满足,女性必须要有一个乐于投身的事业,能够获得经济独立,持续学习和为社会创造新价值。

  2,恋爱和婚姻幸福之道

  作者是这样描述薇拉的婚后生活安排:两个各有一个房间,平时若不经同意不得进入;两个房间之间有一个中立房间,是他们会面交谈等等的场所。他们询问对方,如果对方不同意,可以不说等等。总之就是不同于一般夫妻的生活,看上去比较冷冰冰的保持距离。第二段婚姻的生活安排略有点改变,两人分离得没那么厉害,而且两个人的对话更多,共同学习(后来薇拉向吉尔沙诺夫学习医学)。但总的原则没有改变,夫妻充满温情,但不缺乏独立。

  常言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作者想告诉读者,婚姻可以使人生升华。

  关于这点,我个人有比较切身的体会。恋爱不少,但总是有各种遗憾和不快乐。当时不明白,只怪自己和命运。但是婚姻开启了我对恋爱和爱人间相处的思考。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害怕婚姻,但是却发现,原来好的婚姻,使人的心境变得平和,走的路更宽,得到的快乐更加踏实。我和丈夫婚后互不干涉对方的爱好,但是却乐于讨论大大小小的话题。丈夫尊重女性,鼓励我事业上的发展和业余爱好的培养,只有鼓励没有打击。同样,我对他也是如此。爱情没有减退,却慢慢增长,也同时让我更加了解自己快乐与不快乐的原因。可见婚姻并不一定是一潭死水或缺乏乐趣。

  引用作者一些言语,或者更加清晰:

  “爱情使他们结合后,他们在一起生活越久,从爱情的诗意中获取的光荣与热也越多,一直到黄昏已深。秘诀是:只要你有一颗纯洁的心和诚实的灵魂,具有现代人权观念,能够尊重跟你共同生活的人的自由,如此而已。”

  “爱情的意义在于帮助对方提高,同时也提高自己。只有帮助所爱的女性提高到独立地位的人,才算爱她。”

  “只有因为爱而变得思想明豁,双手矫健的人,才懂得爱。”

  总结起来,婚姻幸福的最基本就是给予同等的人权给女性,剪去社会对女性各种现实的或道德的束缚,让她获取智慧、共同成长。女性独立和强大后,会有另一种风情和美丽,就好似爬山一样,平时在山脚就那么些景观,很少人爬到山顶。但山顶的景色,却让人一生难忘。同样,女性成长、强大,男人的视野也会更加开阔,反过来也是“旺夫”,不是吗?

  3,真诚面对自己

  罗普霍夫与薇拉结婚后几年,遇到一个危机:罗普霍夫发现薇拉已经有不爱自己的迹象,而自己确实性格和爱好并不与薇拉搭配,薇拉将对自己感激之情,混淆了对自己的爱情。而薇拉也察觉自己的变化,她希望自己依然爱丈夫,并用更加热烈的依恋来使自己相信,自己是确实爱着对方。但她依然无法快乐。即使吉尔沙诺夫不出现,问题还是会出现。

  这个危机怎么解决?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心结,他们爱对方,想迁就对方,但是很勉强。另外社会对离异和女性再次结婚十分不宽容。如果薇拉跟罗普霍夫离婚,跟吉尔沙诺夫结婚,社会一定会对薇拉多加指责和非难。而三人行,就无法真正实行。如果薇拉都离开两个男人,并不是非常好的出路。

  怎么办?

  只有真诚面对自己,人才能获取幸福,才能不容易被人骗或被自己骗了。

  另外作者还讨论了一种社会生产模式,类似于“人人是股东,集体分红”。建立缝纫加工工厂,可以用批发来购买生产物资和个人生活用品,集体住宿比个人自己张罗自己生活要节省。而一年到头,根据净利润对所有参与生产的人分红,使人有更大自觉性,生产效率更高,更加注重节省。将分散的个人集合在一起,工人当主人,是妇女致富独立的一种方法。但这跟社会主义的大锅饭不一样,作者讨论的工场模式,更加接近于资本主义的股东制度。当然,在现实可不可行,就要打一个问号,毕竟人的素质和能力参差,并不是那么顺利地运作。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故事不精彩,作者文采也一般般,从文学价值来衡量不算很高,但是具有前沿的思想性,是对新旧世界的讨论和启示。有些东西,到现在来审视,还是非常贴切。

  《怎么办》读后感(二):故事诡异

  这么久过去了,还是感到车氏的这个故事讲的很诡异。

  抛去阶级分析深刻内涵不谈,从故事本身来讲,对于这个三角关系最终的解决方式我一直没法认同——这样虽然足够圆满足够理性,可是似乎已经超越了“人性”。译者写“使许多人束手无策的难题,在真正清醒的人是可以用很简单的办法来解决的。”这个更加夸张了。这个关于爱情的难题采取这样的解决方式纵使不错也绝对是特例。当然车氏也许意不在此,可我还是忍不住越想越偏。

  还有那个强大的革命者拉赫美托夫同志睡钉板的行为,虽然合理的解释颇多,我仍然没法认同。再怎么说这也是种无谓的消耗,倒类似于苦修教派里那些自残自虐的行为,实在不该宣扬。

  《怎么办》读后感(三):一本伦理教科书

  年轻时深受别林斯基和费尔巴哈影响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十九世纪末是个地道的持不同政见者。

  我对他的政治倾向丝毫不感兴趣。只是,我奇怪怎么会有这么一本奇书,用爱情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合理的利己主义--------一对夫妇,女的有了外遇,男的不但不谴责她,反而扮演了出自杀的假象,好让自己的妻子跟别人安安心心在一起。然后自己在远走他乡。若干年后归故里,又娶了一位姑娘。两家人最后还成为了好朋友。

  我生生觉得俄国人的思想很奇怪。《罪与罚》中掌握了那种“非凡人理论”的的罗佳,《怎么办》中掌握了这种“合理的利己主义”的罗普霍夫。

  我想,对于还对爱情保有忠贞美好的期望的年轻人来说是不应该读此书的。

  但是会有正在寻找人生道路和某种生活伦理的人,把它当成一本不可多得的伦理教科书。

  但他们不是我。爱情来时应该如火猛烈,即便岁月蹉跎,粗木烧成朽木,也应能相互取暖,直至灭亡。

  什么狗屁利己主义,在理性与血性中,我选择后者。

  《怎么办》读后感(四):哦,可爱的女人们,我们的明天会在我们自己手中的!

  这个是大二时候写的 时间为:2008-9-7

  可爱的女人们,我们的明天会在我们自己手中的!

  可爱的女孩子,我们的明天会在我们自己的手中的!只要我们把握好今天!

  看《怎么办?》——关于新人的故事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还没看完,就想写点点想法了,写之前,说点有味道的,自恋的!

  去图书馆借书,把借书证给那阿姨刷记录时,阿姨问:“~~~是谁?”我说:“我!”

  阿姨:“哦”,

  我说:“怎么了(因为最近图书馆记录总出错,室友说还了书,结果没刷进去,结果很冤枉的要赔钱呢?)” 阿姨说:“没什么,看是不是本人!”

  我说:“不像吗?(心想那照片是最近照的,自我感觉那照片蛮不错的呢?)”

  阿姨说:“有点不像,本人更好看些!”

  我,o(∩_∩)o...

  自恋吧!!!无语吧!!!!o(∩_∩)o...哈哈

  先摘抄一段话:薇罗奇卡:"您说我是个空想家,您问我,对于生活的愿望是什么?我不想支配别人,也不愿屈服他人,我既不骗人,也不作假,我不愿照别人的心愿去追求别人让我追求的东西,如果我自己不需要它的话。我对金钱看得淡——我觉得自己不需要它。难道就只因为别人认为它好而追求它,于是觉得对自己也快乐吗?我没有出入过上流社会,也没尝过荣华的滋味,我对此也毫无兴趣——那么,我为什么要牺牲什么而去追逐荣华,难道只因为别人觉得这是人生乐事吗?我不会为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而牺牲什么——不但不想牺牲什么,而且对此不会产生奇想。我要独立自主,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凡是我需要的,我就接受;我不需要的,决不希求。将来需要什么,我好还不知道。您说我还年轻,没有经验,以后会变的----恩,那时变就变吧,可是现在,凡是我不想要的,我一概不要!不要!真的这样!您问我现在需要什么?----是的,我也不得而知。想爱上一个男人吗?我也说不清---比方说,昨天早晨起床时,我还不知道我会爱上您。在爱上您前几个钟头,我还未曾料到爱上您,而且说不清我爱上您时到底是什么感觉。同样,现在我不知道要是爱上一个男子会有什么感觉。我只知道我不愿意屈服于任何人,我要自由,而不愿对任何人负有任何义务。任何人都不能对我说:你有义务为我做什么!我只愿做所愿做的事,让别人也做他们所愿做的事。我不愿向任何人企求什么,不愿妨碍任何人的自由,我自己也愿意自由。"

  小小感想:

  我想,这就是我的思想,我相信也是现在每个女孩的思想!我们追求爱情,但爱情绝对不是只有我们付出,也不仅仅需要他的付出!更不要因为需要,因为寂寞····爱情只是一方面而已,生活中更多的事情都和爱情一样。我们要主宰的是自己,是自己的生活罢了,我们不要要求别人和我们一样,但我们要求自己所做的,所说的,所想的都是一模一样的!这就够了,我们要做我们自己,我们只做我们自己!做个彻彻底底的有自己原则的人!自由,我们要思想的自由!每一天,我们都是为自己而活的。以前有一个问题一直找不到答案,为什么而活,人为什么而活!那么我今天告诉自己,我为了自己而活,要活出自己,活出精彩!这就是我的价值,我的原则!谁改变我的这些,我就与谁为敌,哪怕是自己在自己中丧失了自己,那么我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的敌人!

  有句话,叫做:对朋友要好,对敌人要狠!这就是我,我就是这样!其实,我的人生中,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没有真正的敌人,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但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遇到喜欢的,厌恶的人!遇到这些人时,要么就是朋友,要么就把他们挤出门外!薇罗奇卡,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刻画的新一代人的代表,追求自由真爱和平等生活的新一代人!是值得我们欣赏尊重的新一代!也是我们这代人的先辈!车尔尼雪夫斯基离开我们已经121年了,想想那个时候的他的思想就如此,他追求的是自由的爱情,自由的生活,赞赏的是自由的女人,自主的她们!作为121年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理由还束缚于男人们的脚下呢?男人们的甜言蜜语能把我们迷住,同样他们也会丧失在他们的甜言蜜语中的!我希望得到纯美的爱,但纯美的爱应该是双方的。我不会去单方面的相思与牵挂!那就失去了追求的意义。同样,我的生活也这样!我要靠自己的才识来认识这个社会,也不要屈服于任何东西的脚下。他们有什么一定要比我们骄傲。我欣赏骄傲的人,但我又同样鄙视傲气十足的他们!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有资本。我们的资本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认知,你的觉悟高我值得学习,可惜我瞧不起你拿你的觉悟来压迫没有觉悟的人们,那么你有着觉悟的理论,而没有觉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你就是失败的,其实你更失败着~~~~~~~~~这就好像上次看《盲山》里面出现的那个乡村教师!你有点知识而不觉悟,你更让人瞧不起!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有人说也是个关系横宗错杂的时代,也是个利益奸诈同在的时代~~~~~~很多朋友都说我,太天真太虚幻,太执著,太善良,想法太简单,很容易受骗,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可能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我行驶自己的路,我相信自己的路!虽然你们说的有道理我应该借鉴,但我不能改变我的原则和思想!我得一定是我自己,那样我才会找到自己生活的乐趣!这样我才会觉得生活的有意义!

  我还是我,还是那个傻傻的家伙!你又怎样奈何我呢?

  《怎么办》读后感(五):人必须有一项无法放弃、无法丢开的事业,才能变得无比坚强。

  我国的国家领导人很少在外面提及自己读过的书,好奇心让我百度了这本书的梗概,后来又从淘宝上购买了这本书,天天装在背包中有空就读,花了半年时间才读完。

  先说点吹毛求疵的,首先是俄国人写文章真是麻烦,每次说某个人名时,都得把人名说上长长一串,你说“薇拉、薇拉”不就完了吗,每次都说“薇拉.巴夫洛芙娜”,又拗口又长的名字让人觉得很不舒服,车尔尼雪夫老先生就不觉得累吗,光写名字得花掉多少墨水啊?

  现在,让我进入正题,谈谈这本书吧。你看,前面这段话简直都有点车老先生的味道了。

  在全篇小说中,车老先生试图在里面讲一个故事,采用了倒叙的方式,有点仿照电影剧情的结构设计,主要讲述了一个叫薇拉的女人如果通过和一个叫罗普霍夫的男人,以假结婚的方式摆脱了自己的原生家庭,然后又与一个叫吉尔沙诺夫的相爱,然后罗普霍夫通过假自杀的方式退出,成全了他的妻子和他最好的朋友。

  很多人对这种结果呲之以鼻,以我大中华数千年的传统来衡量他们。拜托,那是在俄国好不好,文化传统不一样的。车老先生想告诉我们的是,“你做多少让女人感激你的事都是白费力气,只会让女人满足的(ˇˍˇ) 想去偷腥;只有在花着她的钱的情况下,陪她去听戏(看歌剧)、聊天,才能产生‘真爱’。”

  在天涯上,一个玩感情的老手曾经说过,“女人都是在感情上几乎没有道德感的肉,几乎所有的女人都信奉感觉来了就上吧”;男人和女人毕竟不是一样的生物,所以,我的一个朋友曾对我说,“女人有钱就变坏”,你看,薇拉在自己的原生家庭被控制的死死的时候,她会喜欢能救她于水火的罗普霍夫,而当时吉尔沙诺夫的态度明显是“不想惹一身骚”,特别是他还要考取医学学位的情况下;而当薇拉从牢笼里出来了,有了钱,才发现她的真爱是“洁身自好”的吉尔沙诺夫同学,于是罗普霍夫同学就悲剧了。

  应当指出的是,罗普霍夫同学的做法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她去吧,强扭的瓜不甜这个道理谁都懂,可真要从长远着想,坚决不过一辈子“怕贼惦记的日子”,这样的魄力,绝对没几个男人能做到,反正也是自己玩过剩下的,就让沙同学也尝尝骚好了。

  其实,小说毕竟是小说,距离真实生活还是很远的。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强迫性重复”,即一个人做了一次让她感觉过瘾的事情,她就会尝试第二次。像薇拉这样的动物,和沙同学玩一段时间后,她会发现“尼同学、拉赫同学的爱更深刻、更真诚”,真爱会一段接一段的出现,她的新年愿望一定是把他们都尝个够。有些女人就是这样,一面和自己的女友一起把男人们玩的团团转,一面向女友的另一半表示:“自己这里有满腔愁苦,无限可能,”整个《怎么办》这部书,就是把这一段还原了一把。

  后面再说的事情就比较废脑细胞了,车老先生在正本书中还在表述一种心理学的概念,就是:“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为了你自己,哪怕你做的很委屈,为了别人委曲求全自己,自己心里很难受的去为成全别人自杀了,你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自己。是你自己愿意去做的。”

  现代心理学上有个看法,就是否定所有“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你好”这类说法,否定“我为了你付出了一切”这类看法,实际上,所谓的小攻所做的、任何让小受感到愉悦的事情,都是小攻心里愿意做的,小攻所做的所有付出,都是在满足小攻内心的愿望,哪怕这种愿望让小攻的内心难受的死去活来,自己折磨自己也是内心防御机制的一种,只不过比较变态而已,这也是《变态心理学》的根本组成成部分。

  从心理学上讲,人之初,人们的外在表现只有“本我”,即求生的欲望,所以你会看到双胞胎会共同争抢母亲的奶水,并打压对方,本我是兽性,是自私的,但却是保障我们生存的根本防御机制,你绝对看不到一个刚生下来的小孩会因为什么原因去自杀;即便是梦游症的患者,在睡梦中也没有自杀的。

  那么,促使我们做出委屈自己、成全别人,为了别人而付出生命的是什么呢?是超我,是每个人的社会属性,超我是一个人自我分析、对外界分析等等综合分析之后,做出的选择,超我和本我会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自我调节不好的话,就发生自杀这样的事情。

  所以,罗普霍夫同学所做的事情,是超我压倒了本我的体现,当然车老先生没有让罗普霍夫同学真的死了,而是换了个名字重生了,但是,不管是超我、本我和自我,都是我,都是我愿意去做的事情,所以,罗普霍夫做多少牺牲、做多大的牺牲、戴多高的绿帽子都是他愿意去做的,如果他不愿意做,他就会把小沙同学杀掉,成全自己。

  代心理学才有的内容,而车老先生居然在一百多年前就领悟到了,太神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怎么办》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