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半落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1 09:47: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半落读后感10篇

  《半落》是一本由(日)横山秀夫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013-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半落》读后感(一):半落之后

  半落

  关键词:羁绊、守护、一期一会、人间五十年

  感悟:

  “半落”是指的犯罪嫌疑人不完全招供的阶段。

  “一期一会”是日本茶道用语。“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会”则意味仅有一次的相会。

  故事中涉及到对亲人意愿的响应,尤其是面对亲人的痛苦时,为了避免其继续痛苦而杀人,还是为了不杀人继续让其痛苦,两者哪种是善良?又如何能区分的清楚?作者面对这一问题没有给出答案,而只是设定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主角梶聪一郎亲手掐死了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爱人。也许生活面前,许多事情本来就没有一个答案或是区分出善恶。随着最后谜底的解开,犹如会心一击,确实击中人心,摄人心魄。看到最后一幕,不禁思索,自己活了快三十年又有哪些羁绊和守护的东西吗?到第四十年、五十年的时候又会如何呢?生而为人,死而为何?

  文章结构:

  1.刑警:志木和正;及其同事,家人

  2.检事(检察官):佐濑铦男;及其同事

  3.记者:中尾洋平,及其同事,竞争对手

  4.律师:植村学,及其同事

  5.法官:藤林圭吾,及其同事,其父

  6.狱警:古贺诚司,及其同事

  摘录:

  1. 审讯好比在读一本书。嫌疑人就是书中的主人公。他们有太多的故事,但是不会主动从书里走出来。只有审讯官翻动书页,他们才开始讲述。他们有时会让人感动落泪,有时又会让人怒火中烧。他们想倾诉,希望有人来解读他们的故事。审讯官只需静静地翻动页码就行了。他们正在期待,焦急地期待着。如果自己不去翻动,他们的故事也许将永远封存。

  2. “这种案件的处理与普通的杀人案有所不同。刑法第二○二条中有‘参与自杀及同意杀人’一条,而该案的情形明显符合该条中的‘同意杀人’,即所谓的委托杀人,一般处以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监禁。”不知我国的刑法有无相关的规定?查一下。

  3. 梶的脸一下贴了过来。

  “植村先生,难道你就没有想要守护的人吗?”

  植村的大脑刹那间变得一片空白。

  没有一张脸和一个名字浮现出来,植村狼狈不堪。

  4. “委托杀人是一种界定模糊的犯罪,可判缓刑也可以不判缓刑,如果判了缓刑,除了代理费和日薪之外,辩护律师还能拿到大把的成功酬劳。”这也是为何律师积极游说缓刑的一个原因。

  5. 翻滚的疑问终于浓缩成语言冲出喉咙。

  6. “或许与古贺先生刚才对警察的批判有关吧。这个案子让我反思了很多。案件这种东西,只要嫌疑人有个像样的交代,再整理成文件,就能在警察厅、检察厅和法院都畅行无阻,就像放上传送带一样。即使看不到嫌疑人的内心世界也是如此,可在所有人都还不明就里的情况下他(木尾聪一郎)还是来到了监狱。”

  古贺只觉得一个重担被推了过来。监狱能打开人心吗?

  志木似乎轻轻笑了一下。

  “抱歉,说了这么多。说实话,也许是为了自我满足我才这么做的吧。”

  自我满足?难道是后悔在什么都没弄清楚的情况下就把(木尾)移送到了检察厅?

  “我想做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哪怕只有一件也好。我想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吧。”

  7. 古贺把视线转回志木身上。谜底似乎已经解开。

  起码要做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没错。连一件值得炫耀的事都没有的人,晚年注定是可悲的。

  《半落》读后感(二):应该说是中规中矩很平常吧

  也许是我因为个人的缘故,零碎的时间断断续续翻完了这本。一开始的时候似乎觉得还行,越往后面翻越是觉得没什么。反正别人说的感动啊震撼什么的我竟然一点都没感觉到。

  想了想,看书这件事终究是过于私人化的情绪。只能说,这本书恰好和我没什么缘分。所以,我也终究是感受不到里面的那种什么感人啊,感觉很扯很一般而已,最终也没能过于升华……

  故事内容很简单:在职警员亲手杀掉了自己患了痴呆症的妻子,而在妻子被杀两天后,去自首了。围绕着为何要在把妻子杀死后的两天后去自首,那两天的空白发生了些什么,警部之内以及众多报社之间的故事。

  讲故事的方式,是从几个角色各自的视角,逐步推动着整个故事的进展。里面出现了官僚之间的勾结,报社里面独家新闻的抢占与发布,一些角色各自家庭、职场的问题,人到中年的一些情绪。

  活着也许太累,尤其是发现自己连最重要的东西都会记不清楚的时候,也许死了会比较好吧;自己的孩子因为没有匹配的骨髓,所以离去,呐,但是,却给别人带去了需要的东西。

  我自认不是什么推理迷,看到最后也没觉得有多感动……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与无力,终究是和自己没多大关系的事……

  《半落》读后感(三):人间五十年之后

  《敦盛》中,织田信长殉死之前曾唱过:人间五十年,如梦亦如幻。有生斯有死,壮士何所憾。

  在《半落》里,正直的警官梶聪一郎杀人后留下的唯一线索,正是一幅与之相关的书法作品——“人间五十年”。

  循着这五个字,又从六个涉案人员不同的视角,情节缓缓推开,直到最后几页,才知道那么沉重的人生选择背后,竟是那样一颗让人泪流满面的赤子之心。

  《半落》故事并不长,落笔克制冷静,简练从容,但感情那么丰沛,最后暗涌喷薄而出。

  人在滞重的生活里,有时不得已作出违逆内心的选择。但不忘初心,真的是历经千山万水之后,才深深懂得。

  眼眶湿润,推荐本书。

  《半落》读后感(四):人生中的《半落》

  最近迷上了看横山秀夫的书,《半落》其实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一位身居要职的警官亲手掐死了得了老年痴呆症的妻子,之后去警局自首,但在审问中发现从杀人到自首这期间有两天的空白期,没有人知道在这两天里这位警官去了哪里做了什么,而这部书的主要情节就是针对这两天空白展开了调查和解谜。

  我之所以比较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它的结构和视角都比较新颖,从接触到这个案子的底层警察开始,到警局高层、检查官、律师、记者、法官等但凡能和这个案子接触到的人,作者全部都以他们各自的视角阐述了每个人在这个案子里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心路历程。向我们一步步揭示了这其中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有的人为了集体利益,有的人为了个人利益,有人想找出真相,有人想隐瞒真相,为我们真实的勾画出一幅人间百态图。

  这本书唯一不足的地方是故事比较简单,而涉及的人物很多,作者又要以每个人物的视角来写一遍,就不免有些重复和单调,读到后面会有些腻味,没有让人想要一气呵成读完的畅快感,但最后揭开谜底时的描写却很是感人,让人有些泪目,整体又将书的品质拉回不少,总之这是一部不能称之完美的作品,但却非常值得一读。

  《半落》读后感(五):终究还是巧合

  不得不说对这本书有点期待没能得到满足的感觉,大概社会派还是不太适合我吧。

  从主线故事情节来说,核心的悬念比较平凡,前面各种造势铺垫,充分强调了主角的坚持以及各色人等的动容,然而最后谜底揭晓的时候,个中原因并不具备相应的震撼力。

  我仔细考虑了一下为什么我没有被很深地打动到而仅仅只是稍稍感叹了一下。一方面可能是我心理比较麻木,对美好事物的鉴赏力日益迟钝;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还是觉得作者并没有让人感同身受地把他想要传达的东西传达到。

  对于主角,大概作者是想要说明善良的品质能够给人带来多大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生命的牵绊对于人的存活有多么的重要。但是让我们放下书回忆主角这个人,我们发现他的刻画其实是比较单薄的,甚至比不上那些被他打动的人刻画得详细。除开事件发展相关的信息之外,我们对于他的正直善良所得到的体会,一是别人评价的温和,二就是那平静的面容清澈的眼睛了,因为这是每一个角色对他一致的感想。可是对于书之外的读者来说,这样的描述只是一个平面,在放下书之后纷乱的感想之余,这个人物也只剩这样一个标签。

  诚然,主线故事概括起来确实是美好的,和书里的其它角色相比,生活对主角是相当苛刻的,而面对这样的艰难,他只希望能有别人不像自己一样艰难。在生活的羁绊都已失去之后,只有帮助他人成为自己唯一的挂念。这样的人,本来怎样都应该让人感动的。

  善良本来应该确实有这样直击人心的力量,但问题是,书里其他的各色人等,并不知道故事始终,就那么莫名其妙地被作者带着,被主角感动了自愿守护他,这简直堪称一眼入魂……这些人从警察、检察官、法官,到记者、律师、狱警,每个人都生活得好像不太容易。他们都不是一身正气的人物,在时代的重压下偷生,在社会的网中顾忌良多,处处掣肘。可以想见,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行为方式与书里其他那些打酱油般的反面人物(比如警务部长之流)不会有太大差别。我真的很难相信,在社会派的故事中,会有这么理想这么美好,靠人与人之间的直觉一下子打动一连串的世俗人的情况。

  所以我觉得作者还是挺浪漫主义的。也许可以认为这些被打动的人与其他俗人还是稍有那么一点不同的,不过这点不同在书里唯一的体现只是在于,他们恰好被主角感动了。至于是不是有什么特质使得他们更容易被主角这样的人感动,书里并没有体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主角光环导致恰好在整个传送带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人起到作用,最终促成了这个美好团圆的大结局。当然,美好的故事都是需要巧合的,这也没什么,能看到在这么乌烟瘴气的社会环境中出现这样美好的结局,大概大家都是开心的吧。

  抛开主线从作者刻画的时代背景社会现状之类的来说,好像又稀松平常,没什么好说的。总之我们都还是好好生活,尽量保持美好的内心吧……

  《半落》读后感(六):人生半落(转)

  关于《半落》,这几天不时涌上心头,淡淡地驻留一会,又被其他的牵挂压下去。

  只是隔几日,它又会泛上心头盘旋一会。

  我并不迫切地想写这个文章,甚至没有想过写这段文字,

  但如果能够藉由只言片语成功封存莫名的念头,总好过得上“半落癔症”。

  半落,其实是很日语的表达,翻译过来,应该指半白、坦白一半,是案件侦讯中的专用术语。

  驱使我去看这部周围人们知之不多的横山秀夫获奖小说的原因,是“半落”这两个字。

  它的字形与组合吸引了我。这吸引力远胜这两个字所发动的悬念。

  我在搜索这部比起小说更难觅踪迹的影片时,把一个提供下载片源的博客从头到尾搜了个遍,

  工程之大以至于那位好心人百忙中评论我说“你是个好同志”。

  我如此啰嗦的意思不外想说:“半落”两个字才是最大的动力。

  这种因字形而着迷的体验虽则奇怪,也许并不罕见。

  但当然,我们要说的是“半落”这部作品。

  一个现役警察杀死妻子然后自首的案件,作案动机细节都交代了,

  却对案发后到投案前的48小时行踪讳莫如深,不肯坦白,

  甚至为此愿意配合各方捏造虚假的口供,不惜清名染黑。

  这就是半落。

  这两天的行踪是怎样的?杀人后书写墨汁未干的“人生五十年”条幅又有什么涵义?

  围绕这个谜题、这个不得已杀人的前警官,小说写了一个案件的审理过程,

  也写了其中不同的人——从办案警察、检方人员、辩护律师到法官、看守甚至报道案件的记者——的心态。

  不同的人虽有不同的遭际,但因这个案件,对自己的人生,对人生五十年,都有了脱胎换骨的认识。

  年轻时每个人大概都会慨然冲刺,鲜少反躬自问。“趁年轻”,是一帖多么管用的安慰剂啊。

  也许只有到了一定年纪,摸爬滚打之后,与这个社会机器毂齿咬合融入过、合奏过,也打过跌、流过血,

  才会更深地体会到这部半落的兴叹。

  那确实不是悬疑故事,而是对现实生活与半途人生的反思。

  在这个浩荡奔流的社会中,我们个人究竟能起什么作用?

  是否真能像年轻时理解的那般只手青天、独立潮头?

  很可能,答案是令人疲惫的。

  跨过了年少轻狂,尝过了成功失败,内心深处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

  功成名就并不那么可喜,有春风得意也免不了马失前蹄,没有人会永远顺遂如意。

  就像检察官佐濑铦男,即使顺风顺水向上爬,一个“你为了谁而活”的质问,就使他对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发生了怀疑;

  再如律师植村学,由曾经的事业巅峰跌落到寄身乡间律师事务所,他也在反省,

  一样是这个自己,忽而成王忽而败寇,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而自己又是为了什么而活。

  每个人都只是社会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上了这台机器,就只能被推着前进。

  一旦反悔自己的位置和目标,引致的就是崩盘。

  退不得,脱轨不得,于是我们只能一步一步向前,背负着成功或失败的压力。

  所以,人生五十年,到了中年才能坐下来喘口气,好好思索这半生:

  得耶失耶,成就潦倒,终于不沾沾自喜于所谓的得志,也能够鼓起勇气掸掉跌倒的灰尘,站起来再战一程。

  人生五十年,不只是对理想、事业的重新认识,也是对自己作为人的属性的认真考量。

  活到中年,每个人都肩负着沉甸甸的家庭,是年轻时不曾深思而眼前却不可推卸不容忽视的责任。

  这份责任,是老龄化社会每个中年人都会面对的诸多问题:

  年迈甚至痴呆症的老人、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习以为常到淡漠的夫妻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平衡与牵制,是千头万绪剪不断。

  沦为凶犯的前警官杀妻的动机是“她太痛苦了”,

  身为法官的藤林圭吾因了这个审判而更加理解妻子照顾老年痴呆症父亲的血泪与辛酸。

  因为是个好人,所以才杀了人。这个荒唐的悖论在这个特殊的条件下显得温情脉脉。

  正是因为这样那样的相同感受、理解,

  这些执法者从最初接受案件时的究极真相到最后不约而同地选择屏蔽,为半落的案件网开一面。

  而当最后,真相在牢狱中展开,其时已经只是一个结构的部件,一个必须划上的句号而已。

  人到中年,人生幽明,一半明白一半悬疑,未来还要鼓起余勇去承担去奋斗,往事可鉴,来日可追。

  在我看来,这就是半落。

  人生五十年,是这样的一个中转站,坐下来歇口气,这一口气可以使中年成熟稳健,终于识得此生的意义。

  其实,它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四十不惑”,虽则五十年过去了。

  (转自:http://hi.baidu.com/mingyuechouxin/item/8ec40cdb96b3ff856dce3f28#713670-tsina-1-36279-128ff9f28d958dae738be418601ffbcd)

  《半落》读后感(七):人间五十年——梶聪一郎

  一位在职警官,杀了得老年痴呆症的妻子,一直以为这是故事的重点,看到最后才发现,原来梶聪一郎的坚持是那么伟大。

  小说里频繁出现的“人间五十年”,虽然是线索,但是读来真的会有一种沧桑感,不知道我的父母到了五十岁会对生命产生什么感想,也不晓得等我到了五十岁又会对生命产生什么感悟,这些我都无从预见,但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爱父母,好好感恩和经营生活,极尽所能地。

  第一次读横山秀夫的作品,发现他的文笔与东野圭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东野圭吾的小说给我更多的感觉是震撼,就是哇,原来真相是这样;而半落却能给我带来震撼以及感动。一位父亲失去了因病去世的爱子,亲手掐死了被老年痴呆症折磨的爱妻,他承受的那么承重,却想着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帮助“儿子”重生,为了“儿子”,守口如瓶,默默承受所有的来自各方的压力,呈现出来的是一派慈祥,这是多么难得。

  他的“人间五十年”,就是等待属于他的邮件,就是救赎他亲爱的儿子,让重生上演地更加灿烂!这份心怎不让人感动!

  《半落》读后感(八):作者的兴趣在于社会关系,即个人在群体中的失语。

  看过的侦探推理小说一共两本,一是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一是本书。

  所以忍不住比较。

  东野笔触冷静,对人性有着细腻的观察和深入剖析,长于心理刻画,因此他笔下的人物都是立体的,个性十分鲜明。不是一味可爱或可恨,他看到每个人自身的缺陷与可怜之处。

  横山秀夫长于写社会关系,半落里的人物,就比较模糊和单薄。举例来说,男主角,作案的警部,作者反复描述他的眼睛,显得很啰嗦,而关于这个人物性格中的其他侧面,却没有描写,仅用善良和平和来支撑的人物,我觉得很单薄。其他的一些人物,只有那个律师令我留下印象。

  我觉得这本书的长处在于对组织里人物关系的描写,彼此掣肘,每个人物都陷在复杂的关系网中,所有想说实话的人,想把真实公之于众的人,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被迫沉默。

  总之,本书对于人性的挖掘,不如《白夜行》,作者的兴趣在于社会关系,即个人在群体中的失语。个人认为东野圭吾要高一个层次,HOHO~

  《半落》读后感(九):《半落》

  横山秀夫《半落》 这本书的开始杀人凶手梶便投案自首,对杀人的事实供认不讳,嗯,这么看好像说的通,可是,在大家眼里,梶根本不可能杀人,而且,从杀人到自首,那空白的两天,究竟发生了什么?梶这样的人为什么会在妻子死后去红灯区?梶墙上那幅“人间五十年”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在暗示四十九岁的梶什么?梶究竟在等什么组织的信件?是什么让梶宁愿抛下一切尊严,忍辱一定要再活一年?抛开别的,只看梶的话,从开始到看到最后作者给出的答案前,我一直在猜测,刚开始觉得嗯,他可能是为别人顶罪,然后觉得他可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单纯(即使有一双那么清澈的眼睛),他背后可能有某个见不得光的什么组织,哎呀,他真是复杂啊,可是他为什么还能有那样一双清澈的眼睛,消失的那两天他究竟去了哪里,见了谁,做了什么,我猜这背后一定有一个惊天大秘密,可能就像《嫌疑人x的献身》里石神最后给我的猝不及防一样,对至始至终,我就是把他当坏人来看,我想知道这个坏人究竟在那两天做了什么,坏到了什么地步,然而又被作者啪啪打脸,我一直看不透的大坏蛋是最最正直善良的人儿呵,儿子妻子都死了,自己却要苦苦撑到五十一岁,是因为在骨髓移植书上签的有效日期是五十一岁前,原来这就是支撑着他面对破碎的一切的动力,只是因为他想死前再触碰一次那种被羁绊的感觉,再轻轻的不着痕迹的品味一下人间的温情,对,他想要的就这么多,原来啊,是我们太复杂,他至始至终都是最纯洁,最悲凉的那一个。

  《半落》读后感(十):每个人的业障因果

  田馥甄有一首歌,其中有一句歌词: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业障因果。业障因果是佛家用语,劝人向善,虽然多少有点语带威胁,但也算是用心良苦了。同时这里面也有些劝人自甘的意思,你陷于如今的地步,是你前世的咎由自取,所以人要学会甘心。这些我却难以认同,不知道为何,我生性平和,却极其厌恶“甘心”这个词。业障因果我自会消受,但要我甘心,却是难上加难。所以,当我看到本书本书中的各个人物都有着各自的业障因果,都在梶聪一郎的案子中纠缠轮回,有的放弃,有的执着。我就在想他们都会甘心吗?

  总觉得书的题目很好——半落,一种嫌疑人没有完全招供的状态,这不单单是嫌犯梶聪一郎的状态,而其实也是书中每一个人的状态。只不过他们坦白的对象不是审讯的警官,而是他们各自的生活。作者也在主要故事中将每个人的故事展现了出来。有执着于真相到六亲不认的警官,有生活一团糟却一心揭露阴谋的检察官,有想证明自己的记者,有想东山再起的律师,还有有着类似嫌犯经历的法官和蹉跎了一辈子的老狱警。真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业障因果。而他们那样各自的“半落”的状态是不是就是一种对于生活不甘心的表现呢?

  本书的故事是很典型的社会派推理,故事的谜题并不复杂,甚至在最后揭晓答案的时候还多少让我感到有些失望。一来是因为答案的确很普通,二来也是因为作者在之前的铺垫实在是太精彩了,一段一段的故事读下来,无形中提高了阅读者的期望,不愧为一笔入魂的横山秀夫。那空白的两天和那场未遂的自杀背后,究竟还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就像一条线,在作者的牵引下,穿过书中的每一个故事,也穿过了每一个读者的灵魂,让人不由得想知道故事的结局究竟是什么?

  看着书中每一个人的纠结与苦恼,我就总会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做出这样、或者是那样的抉择?那些影响我们选择的究竟是什么?是不是就是那歌中唱的每个人的业障因果?这样听来,似乎有点宿命。就像故事中的每个人,无论他们怎么挣扎、怎么努力、怎么决绝,结果似乎都被带往了相同的方向。看到这些我总是心中压抑。这里面是不是真的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在作祟呢?而他们无法向生活坦白的真相,是不是就是引领他们做出抉择的原因呢?我想不出答案,也是因为我也有无法向生活坦白的真相。你呢?

  如果我给本书打分,满分五颗星,我给四颗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半落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