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因为孤独的缘故》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18 21: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因为孤独的缘故》读后感10篇

  《因为孤独缘故》是一本由蒋勋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因为孤独的缘故》读后感(一):因为孤独的缘故

  蒋勋没怎么在大陆待过的中国人。47年出生在古城西安,马上也70岁了。在史学系,艺术研究学习毕业,当过大学美术系的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学过许多东西经历过许多事情,有自己对美独特见解,写的了美丽文字,上述这些原因让我想看看这本书。 因为孤独所以会对一些声音产生空旷山野的回想,因为孤独所以会了解另一个孤独人的故事,谁又能无时无刻不孤独? 本书写了几个小小说。关于妇人明月手指,很短的一篇。我感到其中有讽刺味道不同人对这个事情有不同的看法感觉刚刚描述了一个事件,在期待中故事就讲完了。出现的每个人可能都有他们各自的故事。也许从不经意细节中就可以让读者找到自己的故事,反正我是找到了一个小故事。“一个诗人用三十五万元的赃款出了一本诗集”。“他判刑了吗?”妇人问。“是的。可是很轻,几个月的拘役就保释出狱了。因为检察官调查出他的动机是出于嫉妒而嫉妒在这样的城市是非常可以原谅的罪,因此从轻量刑了。” 有的故事中的故事让我更感兴趣

  《因为孤独的缘故》读后感(二):让人意外的后现代的孤独

  1.

  两个多月前,我拿到了蒋勋老师的这本《因为孤独的缘故》,中间跨了一个年,时间远,却未能让我对这本书的热情消怠。之所以这么久还未写书评,有两个原因:

  第一,这本书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有一点晦涩难懂,未曾深沉思考生命的你我,未曾严肃探究过灵魂的你我,也许真的读不懂这孤独的后现代风格的小说;

  第二,也许是晦涩也许是深刻,也许是因为我是蒋勋粉,所以这本书我翻来覆去的看,看了三四遍,我想,即使我不能真正领会到蒋勋老师的主题精髓,但求我能找到书中能让我安放灵魂的地方,找到我可以来评说一二的地方才敢来写这篇文章

  所以,《因为孤独的缘故》这本书是好书,就看你怎么读,什么时候读了。

  就像《红楼梦》,一开始读迷迷糊糊,多读几遍之后,脉络愈渐清晰,不同的人读有不同的感想理解,不同时期来阅读也会有深浅不一的见地。《红楼梦》是这样的书,年少读只读出来了故事,直到你经历了一些人生波折历练之后阅读,你可以读到政治、艺术、美学情感时代变迁以及人生世事无常兴盛衰退的各种命运因果

  这本书和红楼相比,也许有些夸张,毕竟红是传世千古的著作,但它们也有相似点,主题都是深刻和值得探究的。不同点也很多,长短篇不同,书写时代不同造就的文风差异巨大,蒋勋老师的《因为孤独的缘故》用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书写手法,主题变得更深刻更隐晦。

  2.

  如果我们说蒋勋老师是一个美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艺术家。他所涉及的领域包含太多。简单说:文艺青年喜欢的东西喜欢做的事,蒋勋老师都会做,并且做得精做得好。

  美学的蒋勋,内涵底蕴让他浑身充满一种性感魅力;写诗的蒋勋,他的各种诗句柔情激昂真实自然演讲的蒋勋,声音浑厚而充满磁性、传送因果之天籁;然而,写小说的蒋勋,我第一次读第一次感受。就像张小虹对他的评价一样犀利与泼辣、机智幽默

  蒋勋老师的小说,你读着读着就像是脱离了他原本形象,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拥有特异功能可以穿透人性直指灵魂深处的一个使者。他来告诉你,无论是社会政治还是家庭和人性,都拥有着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的孤独和冷漠

  张小虹说:

别被《因为孤独的缘故》这个看似有点温柔浪漫书名所蒙蔽,这里收录的短篇小说,篇篇都会让你坐立难安,因为它们有着生鲜凶猛的世俗性,用悬疑如推理小说般的叙事结构,夹杂政治嘲讽与黑色幽默,用最正经八百语言,说最荒诞不经的故事。不论是解严前后台湾社会的光怪陆离,也不论是对人性伪善或身体欲望的鞭辟入里,蒋勋收放自如、点到止处,却总已针针见血。

  3.

  《因为孤独的缘故》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妇人明月的手指》、《因为孤独的缘故》这两篇。其他故事同样引人深思,但是这两篇对于我们来说更容易理解,也更加能够贴合到自身的生活中去。

  《妇人明月的手指》,故事情节按照正常发展趋势展开,但是慢慢的你会发现越来越不正常,遇到抢劫的妇人被砍掉手指后的反应不正常、警察询问受害人、登记笔录时候的不正常等等。在这不正常中你仿佛又看到了正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实人类的冷漠和疏离,让我们慢慢变得偏离人情轨道走向荒诞不羁的超现实中去。

  作者没有言明,却胜过千言万语。你我看过故事后是否陷入沉思?

  与书名同名的一篇小说《因为孤独的缘故》,读它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电影。作者的文笔是非常好的,描写起孤独,寂寞的感觉特别精准。看开头第一人称的主角送了娃娃的单亲妈妈张玉霞回到四楼房间时的那段描写:

目送张玉霞登上四楼,听到她从皮包中取出钥匙,哐啷哐啷开了好几重铁门的锁,又开了木门,然后又关了铁门,再关上木门。

  第一次读这一段的时候不觉得什么,之后再读,觉得描写的非常细腻。这样重复了几次铁门木门的开开关关,把人物无聊、寂寞、孤独、消耗时间的种种特性都展露了出来,也为后面主人公爱偷听公寓楼中的各种动静做了引子。

  读者好的文笔,好的主题的文章,会有一种像中头彩的感觉,如临梦境,如入戏中。所以说,这一篇小说看得我像是进了影院观赏一部影片的感觉。

  邻里间的八卦夫妻间的冷漠、邻居间的猜疑,等等人性的暴露都随着故事情节、娃娃以及这城中多个孩子的走失中愈加明显

  因为孤独的缘故,也许或许但愿真的是因为孤独的缘故吧。

  4.

  我不敢说,蒋勋老师的这部小说集我读懂了,但是,我仍然觉得这是一本耐读的值得读的一本小说。你说我是蒋勋粉也好,说我是文笔控也罢,又或者我觉得这书中揭露的让人毛骨悚然的真相和主题太需要我们去明了,然后慢慢地发觉人性可控的一面和不可控的一面。

  当我们学会控制这让人意外的后现代的孤独了,也许世间会更温暖吧? 然而,谁,又说的准呢!

  《因为孤独的缘故》读后感(三):当美学家开始写小说......《因为孤独的缘故》有感

  可以说在看到本书的书名的时候,之前刚看过一本《自由的夜行》,里面收录了史铁生先生的很多散文,在那本书中通过史铁生先生的文字可以感受到对人的生死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可以说那一本散文选集也是一本给独思者,给那些身处孤独中的人写的一本书。可以说我在看到本书的时候就不自觉的想到了上一本书,本书是由蒋勋先生所著,百度蒋勋先生的资料我发现蒋勋先生的前期经历主要是从事美学艺术方面,可以说写这样一本小说可以说对于蒋勋先生来说是一部跨界之作。当然在翻开本书之前我对于本书有了不一样的期待。

  可以说在目录中看到收录的十二篇小说的标题时,当时就有一种说不上的感觉,在张小虹写的推荐序“在小说中立地成‘魔’”里面勉强对于本书的作品有一点了解,可以说与孤独这个主题是没有多大的联系的。可以说在本书收录的这些小说里面,我感受到的是作者的文字手法是比较荒诞离奇的,里面的故事情节安排可以说有点难以理解。例如在“一只头颅”里面,作者以“我看见一只头颅滚过去,就前去追逐了,并没有任何理由使我知道这只头颅与我的关系”,可以说这样的开题感觉很有荒诞手法,与之前看过的卡夫卡的小说的手法有点类似,在作者开始写路易国王的处决过程的时候,可以说其实是作者自己在脑海中的模拟而已,可以说在作者的笔下我们体会了在作者的脑海中对于路易国王当时的心态感受,当然这些都是作者的臆想,但是可以说作者的本意不是来描写路易当时的心态的,而是想通过路易处决的情景模拟来将作者对于城市中宣扬的所谓的‘民主’和‘自由’的嘲笑,当然更是对现在的后现代主义的一种嘲笑。但是这样的写作方法我是没办法适应的。

  在后面的“热死鹦鹉”一文中通过一只鹦鹉的奇怪死法为引子来引出对后现代主义的嘲笑,例如后面的“猪脚厚腺带体类说”也是如此,可以说作者通过本书想要表达的其实不是表面上的‘孤独’,而是一种反对现代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如果说这种反对意见是一种少数人的意见,如果从这一点出发的话,可以说作者的这本书是与‘孤独’有关。可以说在本书的这些小说作为读者的我是很难理解的,可能是美学家的视角来写小说,因为视角比较独特,可能与平常文学家的作品相比还是有一些不同。

  总的来说,虽然我没有特别习惯本书小说的这种写法,但是相信对于其他读者来说可能会不一样,希望其他的读者能够看明白本书。

  《因为孤独的缘故》读后感(四):享受孤独

  之前看过《孤独十讲》,对作者蒋勋的了解还算深刻,作者在书中把生活经验写成故事,看起来流畅不难懂,使我一度把蒋勋当作男神,觉得能把生活思考的那么透彻的人一定不简单。这本书其实早就出版过,这只是修订再次发行的新版本,这本书名为《因为孤独的缘故》,结合这两本书,好像蒋勋先生对孤独深有体会,不仅写孤独,还命名为书名,可见他对孤独应该是很爱的。 说起孤独,我们都听过那句颇有哲学的话: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孤独和狂欢不仅是两种状态,还是两种截然不同境界,说是境界可能会有人觉得夸张,但当你真的享受着这种状态时,你会体会到’我就是王’的傲娇感。在热闹中保持自我,不盲目从众。在孤独中,与自己对话发现自己缺陷,不断提升。 孤独不是可悲的,它只是我们生活的一种状态而已。我们经常遇到那种一个人活的潇洒自如,他们不是不想与人同行,只是暂时找不到灵魂的相似者而已,与其凑合不如痛快独行。正如我们每个人都是独自来这世上,也是独自离开,生不能带来什么死也不能带走什么一样,我们都是平等的,所以,在生死中,孤独是必须的。 说起孤独,体会最深就是高三了,可谓真实的一个人的生活,那种全世界怎样都与你无关的孤独,是种无法与人分享的痛苦。住在很多人的宿舍却一个人被闹钟叫醒,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努力瓶颈时自己鼓励自己,失败时自己安慰自己,成功时自己小心翼翼告诉自己不要骄傲,一个人却丰盛的像一群人在身边。那些下晚自习的日子,对着操场的破楼一遍一遍重复心仪的大学,生怕自己有天会忘记一样。每人诉说内心的哭,只能在早读时,和自己对话,像另一个人一样为自己解决着问题。而如今,回看曾经的孤独,好像只是可笑,而缺少了当时那份无法言说的苦痛。可能因为进入了比学校更孤独的社会吧!社会的孤独不会让你痛苦更不会让你哭泣,因为那些早已不足已发泄孤独,就像一个人走在下班的路上,想到工作中的不顺心,只能在不断完美自己之外坚持一下,争取有更好的机会而已。或许早已连鼓励自己的话都说干了一样,鸡汤免疫了,更多时候只有沉默,沉默着吃饭,沉默着应对热闹,沉默着面对世界车水马龙,我们一边向前一边忘记着曾经那个上进的自己,慢慢靠近那个自己都觉得可怕成年人。终于,我们都变成了曾经梦寐以求成年人,走离了学校的’痛苦’的日子,走进了以为’美好’的生活。殊不知,这美好我们更难承受。 虽然本书是以小说的形式写出来的,个人觉得作者更适合写散文、随笔之类的文体,好像随意的写些什么就会被奉为经典一样,其实只是生活的沉淀而已,所有外人看来易于获得的东西都是时间的经验而已。作者的笔下,人物性格都清晰明了,脉络也简单易懂,好像在用小说这种隐晦的方式记录下什么。说是小说,或许作者只是不想那么直接的指出当代人的很多诟病,用小说的人物和社会环境代指现在社会的问题。可能用小说更方便写出问题所在,不用拘束。 说实话,浅看第一遍,很多东西都没有理解,看到第二遍才理解作者的大意,但是正真读懂 理解透,就能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此书会使我们的想法更加深刻,看待问题更加多元,不仅是身边的事情,更在社会问题上。

  《因为孤独的缘故》读后感(五):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这是一个冷漠的世界。公寓里一共住了八户人家,但彼此都不怎么来往。

  其中一位中年家庭主妇,和先生在最近十年间每天交谈的话不超过十句。那越来越短的十句话,也都变成了冷漠、不屑和伤害。在他们唯一的孩子出国留学后,她几乎变成了一个喃喃自语者。她的听觉却因为老公的沉默而异常敏锐起来,以暗自窃听公寓中邻居的动态为乐。

  她发现,其中一位住户刘老师却走路像鬼,根本听不到声音。退休的小学男性教师,身上散发出衰老或死亡的气味。刘老师有个怪异的爱好,他喜欢将成千上万洋娃娃的残骸,一一收纳于自己房中的黑色木柜里。

  当城市中的儿童开始大量无缘无故失踪时,公寓中单身母亲的孩子也失踪了。此时,爱孩子的刘老师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嫌疑犯。因为刘老师见到邻居的孩子会放慢脚步,跟孩子微笑。

  当警员来向主妇询问刘老师的情况时,她说:“……因为孤独的缘故,他特别爱孩子吧。”

  这是蒋勋的书《因为孤独的缘故》中的一个故事。相信很多人看了这故事都会有深有同感,现在社会的孤独感似乎无处不在。不管微博微信怎样充斥了人们的空间,不管人们怎样的追剧、玩游戏,内心里就是有一个巨大的空洞无法填满。每个人都渴望能够拥有一个可以真正倾心相谈的家人或朋友。也难怪现在二胎政策一放开,很多家庭就开始增长报国,他们不想再让自己的孩子承受这份孤独。

  我认识的一个90后的小朋友,就经常和我抱怨,说她放假时,父母都出去上班,她一个人在家太无聊,没人她和一起玩。

  可是,我却想到了岛上书店招牌上的一句话: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有一个人,他叫A.J.费克里。人近中年的他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经营着一家书店。他先后经历了爱妻去世,书店危机,就连唯一值钱的宝贝书籍也遭窃。因为丢了最值钱的东西,他夜跑时干脆不关书店门,没想到一个小女孩玛雅因此被遗弃在书店中,只因为她的妈妈想让她在一个有书的地方长大。没想到,收养了玛雅的A.J.,也因此而拯救了自己的孤独绝境。

  并且,玛雅还成为了连接他和小姨子伊斯梅、警长兰比亚斯以及其他邻居之间的纽带,为他自己带来了全新的生活。甚至,他与出版社女业务员阿米莉娅的幸福婚姻也缘于一本叫做《迟暮花开》的书。A.J.去世后,警长兰比亚斯与小姨子伊斯梅接手了书店,继续给小岛上的居民带去有书店的温暖生活。岛上所有对书和生活的热爱周而复始。

  嗯,你猜得没错,这就是著名的书《岛上书店》的故事。主人公A.J.的生活,因书而悄悄地改变。

  仔细回想,这么多年来,我在生活中,从未有过孤独的时刻,就是因为一直有书的陪伴吧。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几年来,我在书中并未发现过颜如玉和黄金屋,却获得了极大的精神上的满足感。孤独、空虚从来都不曾出现在我的生活中。

  为了缓解这个90后小朋友的孤独,我从书架上挑选了几本书送给她。希望她能走入这图书的世界,与书本温暖相拥,从此不再孤独。

  《因为孤独的缘故》读后感(六):字字诛心的孤独

  十二个篇章没有孤独这二字直接的描写,但都通过一个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写着孤独。这本书深切的读到了蒋勋对于孤独的理解以及他在美学方面上的造诣。每一篇的视角都极为独特,然而每一个读者对于这个人物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这也和自身经历有关。前面都是平平的叙述,但是到了故事结局就都爆发出来,这种震撼力超出了我们对平庸生活的理解。每个故事你刚刚上手去看的时候他是无厘头的,不清楚到底结尾是怎样的,看完之后,它让我们在荒唐、扭曲、丑陋的背后有了对生活、世俗、城市、人性的另一种理解。对我们的生命又有了一个广而深的认知以。我们的生活或许过于枯燥,烦闷。但我们无所事事感到迷茫我则推荐这本书,字里行间对你现在的痛苦娓娓道来,煽动着你逃离这个孤独,结合我自己的生活,发现,你自己不得不去要享受孤独。身临其境这些故事里,在城市中孤独的苦,也不再那么痛了。

  插图都是蒋勋老师亲自画的,非常精美,配合文字,一点儿也不过份,恰到好处。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爱上这十二个故事。但是不要被这个书名迷惑,温柔的名字里,藏着十二把戳心窝子的刀,刀刀毙命。字字诛心。

  《因为孤独的缘故》读后感(七):因为孤独的缘分

  很多年前在书店里买下《孤独六讲》时,并不知道蒋勋是多么厉害的人物,为的是用“孤独”二字来衬托自己。后知后觉,感激孤独回馈我的礼物,竟是遇见大师之作。

  《因为孤独的缘故》同《孤独六讲》一样惹人惆怅,抱着伤感的柔情翻开书页,再一次与孤独结缘了。小说多为主人公内心仍在思考的过程,确实彰显了孤独的主题,却又分别投射出意料之外的讽刺,对后现代主义、社会风气还有婚姻等等。例如妇人明月的手指,看得我一阵生疼。这种孤独属于高处的孤独,有点类似怀才不遇但又不是怀才不遇,就好像一群人闯了红灯唯有你一个人站在原地傻等一样。你是对的,可是因为大家都错了,你开始怀疑自己才是错的那一个。

  信是最为孤独的一种文字载体,日记是自我的对话,哪怕被人恶意公开那也是一个人的五脏六腑。一封信信也是一次对话,却存在着唯一特定的对象,有些话我就是想要对那某一个人诉说。比微信正式,比通话真实,有开不了口的话,一旦寄出也就只能认了。还有比写信更孤独的事,那就是写没法寄出的信,千言万语写完之后又再自己吞掉。所以,《写给Ming的故事》系列是全书最为孤独的四篇。虽然我们也看到了,但是总感觉有着什么暗语是我们无法解读的。很八卦的想要知道蒋勋的Ming是谁?谁又是我们心中的Ming?

  关于情欲的孤独,蒋勋用了精液来比喻。从孕育生命来看,那是圣神的,在某些时候那又是肮脏的人体分泌物。

  这就是蒋勋的风格,文字中藏着自我的情绪,如发呆时的胡思乱想,读起来很轻松。虽然是开了脑洞的故事,但是又乱中有序,没有丢失那富有哲学的中心思想。

  因与热闹相对,冬天的冷常令人孤独感爆棚。读这样一本带有辩证思维的小说集,修炼你的孤独,心里热腾了还怕身子冷吗?

  《因为孤独的缘故》读后感(八):因为孤独的缘故

  《因为孤独的缘故》是蒋勋先生的一部小说集。一直以来,蒋勋先生给人的印象都是一个温文尔雅、和光同尘的人,他的作品大多在平凡中充满美感,在通俗中蕴藏着瑰丽。这部小说集却有些不太一样,里面有太多锋芒毕露、鲜血淋漓的东西,但是我觉得这才是蒋勋先生的真性情。

  《妇人明月的手指》讲述了一位叫做明月的妇人在繁忙的都市街头,遭遇抢劫时候发生的一系列情节。明月是很好的名字,然而却遭遇了抢劫。故事的寓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是这条热闹的街道上少数不匆忙的路人”,说明了什么?发生了抢劫事件,然而大家依然在忙忙碌碌的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出发于情绪好恶的离去,不应该是一个理性社会的知识分子所应有的行为”,真的是这样么?一个完全被理性控制的社会,真的有利于于我们每个人么?如此这般的问题有很多,或许蒋勋先生只是想写小说,但是小说里也有锋芒。

  《热死鹦鹉》中有很多意象,或者说很多匪夷所思的要素:理性与感性,同性恋与异性恋,知识与事实,现代与后现代。然而作者所要表达的或许是一种嘲讽,对后现代的也是对现代的。现代建立知识体系,后现代来解构这一切。如文中所言:“知识使人有判断力,可是,知识通常也构成偏见。检查偏见的最好方法还是回到事实本身”。

  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需要更多的人去发现。此外,书中还是蒋勋先生的许多画作供读者欣赏。

  《因为孤独的缘故》读后感(九):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是我们的内心

  因为孤独的缘故,阅读完本书就更加的肯定了蒋勋的一个特质,总是能独辟蹊径的找到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个社会,本书小说的光怪陆离就见怪不怪了。开始阅读,总会给人一种毫无头绪的感觉,不知所云,段落的阅读毫无障碍,但整篇小说看完就很难理解其中主旨,以至于自己一篇小说需要翻看两到三遍,同时借助于本书的序跋来对个别篇章进行辅助理解,再对通篇有了段落性大意的了解之后才能体会到小说的主题。建议阅读本书之前,可以先看序跋,能够快速帮助阅读本书。这样一种看不透时的怅然若失,阅读通透后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就是蒋勋因为孤独的魅力。

  本书十二篇小说,主人公都暗合了“孤独”二字。透过他们的眼,透过他们内心的孤独视角来审视这个社会。小说大都以一个正经的社会事件开篇,接着以一个看似荒诞的解读,和内心独白来进行事件描述,推动情节的发展,每一个事件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例子,对社会现象的反讽和思考,呈现给读者一个另类错愕的景象。整本书给人的感觉就好似一个第三者在实时的记录着世间发生的一幕幕,文字平铺直叙,生硬冰冷,看似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但是透过文字背后,却能感受到作者的热血和态度,对于社会的赤裸裸地深刻批判。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我们的内心。

  《因为孤独的缘故》读后感(十):微妙的奇异旅程

  读蒋勋老师这本书第一反应想起了松本清张的《砂器》“我是孤独的孩子,在寂静的河边堆制砂器。有不期而至的大雨,在砂器初成之际。”首先,这本书非常有质感,蓝色的字和各种不同字体搭配显得格外优雅,书是几篇各有深意的小说组成,后面还有几篇书评可以配合起来阅读能有助理解,他写的你不会觉得无聊多余,也不会觉得矫情造作,一切都精准到位,一切都欲言又止、微妙难言,奇异的,现实的,孤独的,美好的,残酷的,温暖的,从不同角度去幻想,就会发现出人意料的景象。作者不愧是美学大师在诗意的奇幻设定中,以轻柔却触及痛处的笔调,娓娓道来,让人时而会心一笑,时而瞠目结舌,时而眉头紧锁,暂时忘却冰冷的现实世界,在奇异与怪诞的协奏曲中徜徉。

  很难形容这部作品的带来感受:如清泉般醒脑,有触动,有警惕,有快慰,有意思,如清酒般微醺,有冒汗的余悸、有弦外的余音。他的文字世界,好比一个个都市大海中的驿岛、一座座阴阳界河两岸的码头,供我们驻足登陆,偷闲小憩,奇情异景些许流连、心事百般一番给养,于是抖擞精神,再踏航途。

  这本书是不需要静下心来读,因为这些作品本身就是让人静心的速效药,是那些都市顽疾的止疼片。逃避也是不容易的,远离世俗纷扰也是需要开关的,作者扮演的就是那个打开开关的人,他的小说不能疗伤,却能慰藉,在这个油盐不进的现代世界,这其实是一种非常老实的姿态,一切都是孤独的缘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因为孤独的缘故》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