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昆仑殇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2-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昆仑殇读后感精选10篇

  《昆仑殇》是一本由毕淑敏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1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昆仑殇》读后感(一):未完~~

  读完《昆仑殇》,并没有想象中应该有的荡气回肠感觉。太残忍,拉链太残忍,一号太残忍。不理解一号,为了自己所谓的荣誉和一些自私念头,竟下得了如此大的赌注。吃苦的精神固然重要,但没有必要为了锻炼这种精神而去复制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苦社会进步了,科技发达了,军事作战精神和方式同样应该与时俱进。《昆仑殇》荡气回肠,惊天动地,但是我不喜欢

  昨晚看完《梦坊》,想了很久,觉得有点理想主义,不懂,,,

  lt;女工>,一开始以为这篇小说的女主人公是那个开篇挺吸引人的钟老师,读着读着发现故事远比我想象中残忍,在文革时期生活真心不知道用怎样残忍的形容词才能形容,,各种恨,各种心疼,各种觉得不可思议,这不是人能生存的社会,感谢作者的分享,我很幸运

  lt;原始股>在巨大成就之前或许得忍受与之对应的巨大的痛苦,看别人的故事和自己亲生经历此事感觉毕竟是不同的。

  lt;不宜重逢>,对美好初恋回忆

  lt;一厘米>,为小也的母亲感动

  lt;预约死亡>,珍惜生命

  lt;藏红花>,感人

  《昆仑殇》读后感(二):信仰东西,值得吗?

  读了《昆仑殇》,浑身的感觉就是一种压抑痛感,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感觉,是各种感受在肺腑里面“把抓柔肠”。

  其实在整个过程中,我对于“一号”是有一点痛恨的,即使在整个昆仑山拉练的过程中他都始终亲自参与带领,仍然有那种痛恨的感觉。直到小说的结尾,让我有一些意外,这种痛恨的感觉才变成了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情,似乎有那么一点点理解“一号”的所作所为,却又没有办法原谅他。

  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值得吗?

  用这么多年轻鲜活的生命去捍卫昆仑山驻兵在其他部队面前的荣誉,值得吗?因为“一号”在军区领导面前的那么一些“不服气”,值得吗?为了那种“坚决服从命令”,一定要维护的军人尊严,值得吗?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这些所谓的功勋荣誉,值得吗?为了在报纸上获得一份夸赞高原拉练成果的版面,值得吗?这一切悲剧发生原因,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啊?

  在整个过程中,我一直觉得,这场莫名其妙的拉练,这些本没有必要消逝的年轻鲜活的气息,甚至最后为了送新闻材料而断送的生命,都是在为“一号”一个人任性和赌气买单。可是最后他竟然得到晋升,那句“一将功成万骨枯”真是让人痛恨。他甚至在离开昆仑前都那么循规蹈矩,不肯给背了处分的战士追封烈士,不肯将恩人儿子的尸骨和他所爱的女战士的尸骨葬在一起,甚至将他们分隔在烈士陵园最两段,他凭什么这么做,就只是为了他心中对于“战斗力”和“精神”的追随吗,为什么要以这么大的代价来成全他一人。

  然而,当我看到小说的末尾,他将自己唯一的儿子,送到了昆仑山部队,属上了恩人儿子的名号,我又十分惊愕。或许,他这么做,从来不是为了“虚荣”,或许,他是真心想要维护那份“军魂”,或许,他这执拗偏激的信仰才让这支部队生生不息。其实我内心最希望的是,或许,他有些后悔。我是希望他后悔的,希望他自责,甚至希望他为这些惨痛付出代价。

  可是啊,一切已成事实,那些代价似乎在取得的“成就”面前,可以忽视。对于军区总部而言,那些逝去的生命只是伤亡报告上的数字,可是对于他们和自己家人爱人而言,失去的却是全部。更加费解的是,这些本可以避免,在我看来这些代价完全是没有必要的,所以究竟是为了什么?

  有信仰固然好,但是如此,甚至用性命维护,值得吗?

  《昆仑殇》读后感(三):一个平凡女工的高贵

  读毕淑敏的书,是从那本《心理小组》开始的,叙述的是一群处于乳腺癌康复期的病人组成的一个小组,体现的是作者对特殊人群关怀独特的题材和颇有个人特色的文笔吸引了我,一路读下来,直至这本书中的中篇《女工》。如此平凡的主题,却深深震撼了我,读罢,我竟掩卷哭泣,心中五味杂成,久久难以平静

  有人称毕淑敏的作品是“对当代小说的拯救”一直对当代小说不太感兴趣的我只会选择有限的几个作家的作品来读,毕淑敏不愧是国家一级作家,她的小说不仅好看,更擅于从普通人的故事中发掘深刻内涵,这是我极为欣赏和推崇的。 本书中的其他小说相当出色,《昆仑殇》里那群牺牲在高原拉练中的热血战士让人觉得荡气回肠,却惋惜不已《藏红花》里国防老兵的牺牲让人心痛《预约死亡》又教人直面死亡,思考人生。篇篇都经典,可是最吸引我的还是《女工》。

  女主人公只是一个平凡的下岗女工,没有什么跌宕起伏情节,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作家平铺直叙地勾勒了她的人生,乃至到最后,浪漫主义情结严重的我总希望会是个happy ending,应当是善恶到头终有报方才解气,一抒我心中由女主命运所引发的郁闷。不过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故事的结局平淡却符合现实。

  故事的开头是由小学课堂开始的,应该是50年代生人,和我父母同一时代,文革时处于小学和中学时代,因为这篇小说让我对那个年代有了一定了解,那个年代有着千千万万个浦小提吧!寥寥数笔,女主的形象性格跃然纸上,出生于贫下中农家庭的浦小提勤劳懂事聪慧快人快语之后她将成长为一个善良美丽女人

  这是整个国家的悲剧,孩子们被剥夺受教育权利,加入了造反派,仗势欺人批斗老师,暴露人性丑陋一面。浦小提的生活环境可以说是肮脏不堪,臭不可闻的,可是她却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那个。钟老师因为躲避批斗嫁给了卑鄙下流的造反派头头老姚,出生书香门第的宁夕蓝为了分到图书馆工作而不惜献身老姚,而她却宁愿选择去掏粪也不同流合污此时此刻,她人格上的光辉在我眼里逐渐扩大。

  因为善良,她一次又一次地陷入被动,最终嫁给了白二宝。就当我以为安贫乐道的她会好人有好报的时候,“革命小将”白二宝的丑恶嘴脸暴露了。浦小提就像许多那个时代贤惠家庭妇女一样,一心为了丈夫孩子忙里忙外支持丈夫读书工作,不辞辛劳,却不料白二宝是个陈世美白眼狼,小人一旦得势则抛妻弃女,另觅新欢了。

  读到这里,气愤不已,心头像吞了苍蝇一般。可是离婚后的女主依然淡定面对一切,努力工作,独立抚养孩子,甚至面对老外工程师的求婚都拒绝了,我就不淡定了,倘若她答应了,人生又是另一番光景,结局就要改变了吧!作者偏不让。

  小人反而更得志了,反差更为强烈了,理想主义的我无法接受,可是转而一想,这难道不符合现实么?这个社会恰恰是恶人的天堂,善人的地狱。然而,高尚者的人格永远是一柄刺向卑劣者的灵魂的利剑。面对昔日平等如今风光无限的同学,面对前夫羞辱,还有因为小人破坏而没能在一起的爱人,这个下岗女工却不卑不亢保持高贵的品格,所谓的“贫贱不能移“。原来无关乎财富,无关乎地位,更无关乎是否接受高等教育,精神上的高贵仿佛超越了这一切,清高的宁夕蓝也不得不承认浦小提还是当年那个优秀的中队长

  我再次陷入沉思,倘若不是文革,不是那个是非颠倒的时代,聪慧的女主怎么会有如此不堪的命运呢?读到女主为了供老公读书辛苦操持,为了女儿读书放弃退休保障,人到中年去做保姆可能很多平凡人都这样做了,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不禁感动到落泪。我的父母就像浦小提一样,在本该读书的年纪早早去了工厂,经历下岗,再就业,却仍咬牙培养孩子读大学,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大多数人在环境面前如蝼蚁般渺小,尤其是在那样一个毫无平等和自由的环境下,根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实在是一出悲剧。

  就这样,通篇是平实地叙述,加上人物生动语言,让人从头读到尾,不舍得放下。女工虽然身处逆境,却用达观而宁静的人生状态书写了生命的尊严。

  《昆仑殇》读后感(四):苍茫昆仑,一曲殇歌

  看的第一本毕淑敏的作品是《红处方》,感觉那些朴素文字打造出来的故事十分深刻,回声嘹亮,其中让人深思的东西会带着点残忍。后来看过她参加的一些采访,还有那本新书《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印象中作者就是一个平和阿姨热爱生活,对人生有着豁达而淡然的领悟。看《昆仑殇》除了因为是阿姨的处女作,还有喜欢这个名字,喜欢昆仑山,还有昆仑这个词本身具有的神话色彩。故事不长,从开头空中能看到拉练队伍画面就充满了一种壮烈而孤独大地苍茫之感。军人的坚忍和顽强,一直在脑海中演绎,但心中还有另外一种挥之不去的担忧,在害怕着什么。我很佩服一号如其名号一般果断干练的指挥,和那种临危不乱的大将风范,但始终还是没能完全接受他。不过那种绝不回头的固执,也许是从军人崇高的精神、荣誉和尊严衍生出来的。最后的结局算是实现了一号的目标,但是代价太惨烈。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这些历史中国军人的军魂在我们的心中永世流传永远伟大,希望这些情感永远作为一种怀念和激励传承着,而不需再出现

  《昆仑殇》读后感(五):毕淑敏为数不多的好作品

  一直都认为毕淑敏是勤劳、克制但是缺乏才华的作家。记述她在西藏生活的散文和小说我个人认为是她最好的作品。回顾她从西藏走出写的一些作品知名度越来越高、关注点也越来越瞩目但是那些小说都超越了她的驾驭能力。她没有挖掘出背后的故事和深度。禁毒的《红出方》、伦理的《血玲珑》、平民的《女工》,视角不错可是都没有力量流于表面。或许就是因为她的克制和“天真”(总觉得她不能想见过人类的恶),所以她局限在某个空间没法施展。

  但,她书写的西藏就不一样。那些皮肉的痛苦、物资的匮乏、思想上的简单单调仿佛西藏那恶劣的环境,可即便这样也有努力的幼苗、美味和真善的灵魂。这样的作品读着不生涩和教条,简单却动人。我想可能是后天的太过用功技巧追求湮没她的才华吧。

  《昆仑殇》读后感(六):一曲血泪的控诉,一曲悲愤的挽歌

  读完这本书,心里很不是滋味。《昆仑殇》毕淑敏的处女作。似乎本书的出版意图很明了,就是引导青少年去向书中的青年军人学习是的,书中的青年军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和崇高的爱国热情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可是,我并没有为他们的牺牲所感动,而是感到悲愤和沉痛。 故事里的一号是贯穿全书的主角,他是昆仑防区的最高指挥官,一位曾是英雄的一号首长,一个曾经历过残酷战火洗礼的老将军。他的品格他的刚毅他的斗志不容置疑的,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成了极左的、僵化的落后的治军观念代表而不自知。为了争面子,不惜以牺牲年青军人生命为代价,以一个不切实际的“在海拔五千公尺以上高原永冻地带进行冬季长途野营拉练”的方案,为自己贴金。不错,荣誉是军人的生命,但是极左思想却害人。在副统帅的荣誉、军区的荣誉、部队的荣誉、将军的荣誉狂热驱动下,不切实际的“死亡拉练”被一号强行推进了。结果,无法躲避的李铁、金喜蹦等许多年青军人葬身在冰天雪地山里,可以避免的司机、参谋、女兵肖玉莲也“光荣”地死了,他们都还是那么年青,他们的人生之旅本不该这么短暂,是极左的教条和利欲熏心功利葬送了他们,让他们死得毫无意义,死得凄凉,最可悲的是还自以为死得很光荣。所以,这本书不应该标为“励志”,而应该标为“教训、反思”。其实这也是作者的本意,“昆仑殇”,一个“殇”字饱含了作者多少悲愤多少怜悯。在书中,作者就借用青年军官郑伟良参谋的嘴,对害人的极左思想进行了无情鞭挞,发出了“吃苦不是目的,只是一种达到胜利手段。”“单纯追求苦难而忽略军人的生命价值,正是对(革命)传统的背判。”“军人不怕牺牲,但不能据此漠视军人的生命”的呼号和呐喊。 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值得我们所有国民去读,去深刻反思,去批判,才能使类似悲剧少一些发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昆仑殇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