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借镜杀人》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借镜杀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借镜杀人》是一本由(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22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借镜杀人》读后感(一):always Agatha

  Agatha 的小说都是很不错的,但是相较其他的基本,这一本没有给我多大的惊喜,因为故事比较短的缘故,在开始部分就已经猜到凶手是谁了。

  但是,Agatha 的描写总是有这样一种力量,会让你在阅读中不断怀疑自己的猜测。

  可能后来的小说家不断地复制她在这部书中提到的凶手在关上门后行凶的手法,所以在情节上还是让我有些失望的。

  《借镜杀人》读后感(二):有失水准之作

  书名为借镜杀人,但是本书与镜子联系很少,甚至可以说联系很牵强。书中出现了三起谋杀案,但是主要的只有一起谋杀和一起谋杀未遂以及一起下毒未遂。另外两起谋杀只不过是点缀。案件的侦破依旧是围绕着动机与不在场证明进行的。诡计很简单,尤其在阿婆的作品里可以说是比较俗套的。

  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大家族中的谋杀案。这是在欧美黄金时期很流行的一种写法。家族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有嫌疑,每个人都有秘密,每个人都不正常。套用书中的话——每个人都是疯子!但是我要说的是。书中人物的刻画过于脸谱化,显得很平面,不生动。就连马普尔小姐也变得像个路人一般。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在一开始就抛了出来,弄的读者头晕眼花。但是红鲱鱼却没有设置好。线索也很简单。以至于第一次谋杀发生后,我就马上推理出了真相。而且事实证明,我的推论毫无错误

  不过好在本书很短,不会让人看不下去。总体来看也不是很沉闷。出了之前的气氛渲染过于拖沓外,谋杀案发生后情节进行的就比较快了。事件一个接一个出现,嫌疑人也像走马灯一样一个个冒出来。对于初读推理小说的人来说,可能结局会比较意外,但是我完全没有这种感觉

  推理方面逻辑比较严谨。但是没有排他性。不过可以的人最终死了,就不存在多指向性的问题了。这点阿婆还是比较聪明的。但也更加证实了我的推理。诡计过于简单,但是动机并不好猜。不过原本动机什么的都是浮云,因为是个很俗的动机,而且阿婆几乎没有设置线索让大家猜测动机。于是,意外性又减少了一些。

  总的来说,这是中规中矩的一本书,完全是阿婆的习惯性套路,当然凶手也很好猜。看完后没有意外!不过还是那句话,新手可以作为入门看一下。

  《借镜杀人》读后感(三):阿婆杀人笔(二)慧眼老太婆与戏梦人生

  这本书的背面,金庸说看阿加莎的小说仿如与作者斗智。

  这是我第一次与洞悉人心深处的马普尔小姐第一次交锋,这部小说时间节点是1962年,马普尔小姐已然是个貌不惊人的老太婆。然而她身处石门庄园内,面对昔日同窗好友与一个关系繁复的大家族,一个又一个人心之所想,被她冷冷窥视得一清二楚

  所以这件谋杀案在反反复复疑惑之后,被她一语道破天机。凶手是个极其擅长造梦的人,编出一个与现实互分二元的梦幻世界,谋杀的真相就在那个不存在的地方被一再揣摩。《借镜杀人》的原名为“they do it with mirror”,美国俚语,表达的是魔术师的非凡手段。阿婆的笔一转再转,原来大部分时间真的是在消遣读者,而我们被耍了这么久,看完了这本书,居然自觉自愿地五体投地。这就是我再次品读阿婆的结果:心甘落败。

  《借镜杀人》读后感(四):莫名的恐惧

  昨晚看完之后一个人在自己屋里,突然觉得很恐惧。

  阿婆对人性的剖析向来更多于犯罪手法上的标新立异,而人物性格丰满总是能让人有一种身在其中的感觉。

  其实这本书并没有《啤酒谋杀案》或者《死亡约会》那样让我感叹。凶手的动机,只是钱,因为挪用公款被人发现而杀人灭口,这个起因简单的让人误入歧途

  《借镜杀人》可以说本质上而言还是那样一个有些诡异的大家庭平和表面下弥漫着种种不和谐。刘易斯的醉心事业,米尔德里德的童年阴影,吉纳的备受瞩目,沃利的闷闷不乐,埃德加的“疯言疯语”,史蒂夫的想入非非,乔利专一的忠心,种种人的种种仿佛浓雾一般笼罩在石门庄园之上。

  而我知道让我感到惊讶、叹服及一丝丝恐惧的其实并非这些,也并非接连的“意外”和谋杀。

  却是马普尔小姐的老朋友卡里·路易丝。天真善良直觉头脑如此不易让人差觉地共存在她身上。

  鲁丝说:“卡里除了一个可爱场面,可爱的声音,可爱的思想之外什么也看不见,听得见,或想得到。”

  但其实,卡里·路易丝相信没人想毒杀她,确信埃德加不会伤害刘易斯,这些都是事实。所有的人都以为卡里只是个善良可爱的老太太,不正视罪恶,也不相信罪恶的存在。生活理想的世界里,需要别人的保护

  不过善良并不代表无知,可爱也并不代表幼稚。总是不能理解这些,所以才会在事发后被卡里的平静吓到。

  马普尔小姐的人生经历、观察力和联想力,卡里·路易丝不同外表的敏锐直觉,两个人不露声色睿智,让这本书比我想象精彩的多。

  《借镜杀人》读后感(五):案情跟阿婆早期的小说类似,凶手容易猜测。刻画了路易丝太太这个善良的角色

  2014年12月19读完,共10万字。

  这是克里斯蒂中期的作品,出版于1952年,也是我读过的她的第九部作品。

  善良的卡里·路易丝太太的石门庄园里正弥漫着一种恐怖的不祥感,以至于前来拜访路易丝的朋友匆匆向马普尔小姐求救。路易斯太太的第三任丈夫刘易斯·塞罗科尔德将庄园的部分建筑作为不良少年收容中心,这里聚集了许多危险的人,甚至他的帮手埃德加·劳森就是一名曾经被收容的人。此外,仅仅看看庄园里的住客就知道他们是很难相处的一家:除了塞罗科尔德夫妇,庄园还住着路易丝夫人和第一任丈夫收养的孩子皮帕的女儿吉纳、她的丈夫沃尔德,丈夫对庄园反感,吵着要回美国。还住着路易斯和第二任丈夫约翰尼·雷斯塔里克生的两个儿子亚历克斯和史蒂夫,他们都对吉纳垂涎欲滴。此外还有表情严肃的看守贝维尔小姐。

  看守贝维尔小姐总是要求路易斯按时吃药,可是刘易斯发现路易丝太太的关节越来越不好,怀疑有人暗中给她的药里放了砒霜。不良少年收容中心的另一名理事克里斯蒂安·古尔布兰森抵达石门庄园,似乎是在跟刘易斯商量此事。

  果然,不久就发生了一起少年企图枪杀监护者的意外事件——精神状态稳定的埃德加持枪闯入,刘易斯拉着他进了书房,将门反锁。他们在里面不断争吵,埃德加甚至开了三枪——所幸无人伤亡。然而,与此同时一位神秘的访客克里斯蒂安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在庄园宅邸的另一间屋子里被枪杀了。

  期间,去修电路的沃尔特先生和去找钥匙的贝维尔看守都不在场,亚历克斯也是在凶案发生时才回到庄园。即使当时焦急地守在书房门口的人,也因为电线短路房间昏暗,而看不清其他人有没有离开自己的位置。因此,这个案件一度陷入胶着。可是后来,发现了部分线索的聪明的亚历克斯也被杀了……

  这部小说的构思并不算新颖:又是一起涉及到一个大家庭的庄园案件,案情本身和送巧克力蛋糕等等的情节跟阿婆此前的两部作品《七面钟之谜》和《悬崖山庄奇案》很像,因此也是我看过的十余部侦探小说中第一次刚刚案发就猜出凶手的作品。(我看的上一部侦探小说《核与蟹》在五分之三的时候猜到了凶手,当时已经觉着自己很伟大了。。)一度找不到证据也使得案件并不算太吸引人。

  但小说中刻画的路易丝太太是一个极其善良的角色:她不相信埃德加真得会伤害刘易斯,她也不相信他的丈夫会伤害自己——她的想法在案件揭晓时都被验证了。加尔布雷思医生说:路易丝,这一点正是我一直崇拜你的地方:你的谦和。路易丝回答:“我并不聪明,也不是特别善良——我只是崇拜他人的善良。”

  《借镜杀人》读后感(六):马普尔小姐之豪门八卦

  看了一半来豆瓣瞄了下评论,大家纷纷都说猜出了凶手,于是用我以前总结的阿婆凶手推理法(见http://book.douban.com/review/3616033/)掂量了一下,果然不出所料

  不过即使如此,我还是很喜欢马普尔小姐系列。相较之波罗,马普尔小姐参与的案子一般都发生在豪门大家,里面人物有各种千丝万缕的关系及衍生的动机,人性的恶与善在豪门这个万花筒中以千万级倍数呈现在读者面前,很是好看

  这部they do it with mirrors也不例外理想主义老太太、有钱的第一任丈夫、虚荣的第二任丈夫、犀利的第三任丈夫,及一堆儿女间的情感纠葛,几乎每个人都与受害者有利益动机,但想要猜出凶手不难的原因是——大部分人最有效获利的方法其实是杀害卡里·路易斯本人,但基本卡里·路易斯从未受到死亡直接威胁,那卡里·路易斯去世,谁的利益会落空呢?答案显而易见了。

  特地写个书评是因为两个可爱的老太太

  1、马普尔小姐

  马普尔小姐不富有,却总是卷入豪门八卦(笑),她用在一个小村庄里居住所累积的敏锐的观察力,洞悉了人性的丑与恶、善与美。就如她所述:“在一个小村庄里发生的事和在这个大宅院里发生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不同”。虚荣的、傲慢的、惺惺作态的、唯利是图的,其实在哪里都一样。

  2、卡里·路易斯

  阿婆小说里很少出现这种理想主义者,阿婆把她写得不染尘土却贯彻世事可见对她的偏爱。这个可爱的老太太对一切都看得很清楚,所以当后面两起凶杀案发生后,她亦明白了谁是凶手。

  当然真凶和帮凶双双坠胡自杀的结局有点扯了。卡里·路易斯最后对米尔德里基那种血浓于水的依靠还有点出乎意料,米尔德里基是卡里·路易斯唯一的血亲,但这一点点亲情的依靠也还原出始终对外人很好卡里·路易斯一点尘气来。

  另外亚历克斯死翘翘有点可惜,他比自己的兄弟人品明显要好。

  《借镜杀人》读后感(七):镜中世界与现实的交相辉映……然而镜中的世界反射的也都是真实

  很多人表示猜出了凶手,我很惭愧……我的准星锁定的第一个人是卡里的那个女伴,第二个人则是卡里本人…………Orz我甚至在想,那个被枪杀的死者是不是死得比人们想象得早或者晚——比如说,是那个女伴进去杀了他然后大喊发现死人了= =

  好吧我不应该放弃治疗

  这一本里面展示了一幅……画卷?可以这么说。什么样的性格都可以在这幅画卷里找到对应的人,阴郁的、暴躁的、妄想的、高冷的……没一个像正常人。……好吧,即使是正常人,在这个环境里也显得不像正常人了,比如说,人人都怀疑他是凶手的那个美国丈夫,我觉得他郁闷理由简直太充分了。

  这种人心叵测的题材,阿婆写来真是得心应手啊。

  另外,译者把“戛然而止”写成了“嘎然而止”……这是高中学生常犯的错误才对。而且,里面很多人名前后都不一致,当然有的属于昵称,但第一行还在写“路易丝”,第三行就变成了“路易斯”不觉得校对得太草率吗?这是个姓氏,哪能换来换去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借镜杀人》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