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民富论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1 09:46: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民富论的读后感10篇

  《民富论》是一本由滕泰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8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富论》读后感(一):值得细读的《民富论》

  滕泰博士的《民富论》给我们指出了新的财富时代,其实也就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令我们感受到传统的财富观念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以及限制,阅读完本书,在网络上读到这样的财富理念文字,结合《民富论》值得仔细阅读。

  想在网络上赚钱,你需要创新制胜。当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成立Facebook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网站。根据《福布斯》杂志最近的估计,他现在拥有175亿美元的净资产。德鲁·豪斯顿(Drew Houston)看到了网络存储空间的赚钱机会,与别人共同成立了Dropbox公司,这家网络存储公司2011年的营收达到2.4亿美元。埃里克·莱夫科夫斯基(Eric Lefkofsky)发现了团购网站Groupon的潜力,向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安德鲁·梅森(Andrew Mason)提供了100万美元。今年,埃里克·莱夫科夫斯基以29亿美元的净资产登上了福布斯亿万富豪榜。互联网上依然有许多赚钱机会,我们找到了网络致富的几种方法。

  YouTube网站开创了许多歌手的职业生涯,包括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这位年轻的流行乐手在过去两年获得了1.08亿美元的收入。可是你听说过“腊嘴鸟”(Karmin)吗?这个二人歌唱组合已经签下了100万美元的唱片合约,他们此前翻唱克里斯·布朗(Chris Brown)的单曲《看着我》(Look At Me Now)的视频已经走红。这个组合的艾米·海德曼(Amy Heidemann)和尼克·努南(Nick Noonan)在现实生活中是情侣,他们的视频在2011年4月上传后获得巨大成功,创下超过6,800万次的点击量,促使“腊嘴鸟”组合仅在一个月后与重量级的史诗唱片公司(Epic Records)签下100万美元的合约。他们首张专辑的主打歌《心碎》(Brokenhearted)已经成为白金唱片。

  你不必当歌手,就能成为YouTube网站的明星。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你可以拍摄你的孩子、宠物或者天空中双彩虹的视频,引起观众共鸣,得到广泛传播。YouTube网站可能会和你取得联系,邀请你成为合作伙伴,这意味着该网站将在你上传的视频中插播广告,与你分享50%的广告收入。名为“大卫看牙医”的视频为他的父亲带来了超过10万美元的YouTube广告收入。除了广告,因病毒视频走红的名人还可以在电视上露面、推销商品甚至是iPhone手机应用程序,就像“查理咬我的手指”的拍摄者那样。

  YouTube网站并不是唯一开创百万富翁职业生涯的平台。索菲亚·阿莫鲁索(Sophia Amoruso)是网上时装店Nasty Gal的创始人,她通过在电子港湾(eBay)上出售旧衣物实现了创业。在建立粉丝基础后,她离开了这个平台,创建了自己的网站。Nasty Gal网站现在价值1.3亿美元,预计今年将实现1.28亿美元的销售额。

  现在有更多通过在线零售业务赚钱的选择。除了Craigslist 和电子港湾等历经考验的电子交易平台,还有Threadflip这样的时尚网站,卖家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兜售她们穿过的女装。ModCloth网站在出售过时服饰的同时,还小心整合了越来越受欢迎的社交和移动功能,这个网站获得的盈利让创始人、年仅27岁的夫妻埃里克·克格(Eric Koger)和苏珊·格雷格·克格(Susan Gregg Koger)登上了《福布斯》杂志的30岁以下30位俊杰榜单。

  《民富论》读后感(二):星巴克、新供给主义与软财富

  前两天,央视“曝光”了星巴克“在华暴利”的新闻,不成想这一原本旨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舆论监督行动,不但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反而在一片批评和质疑声中为星巴克做了一次免费的宣传。网上有段子说,“房价高,你不报;雾霾天气,你不报,一年喝不上一次的星巴克,你报了”。类似挖苦、热潮冷讽的段子充斥着网络。

  在我看来,央视之所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至少说明三个问题,缺乏基本的经济学素养、中国企业经营成本过高以及仍然沉浸在落后的财富观念之中。滕泰博士的《民富论:新供给主义百年强国路》一书提出的新供给主义主张和软财富思想,恰好提供了一把理解、解读上述问题的钥匙。

  首先,原材料成本只是影响定价的因素之一,央视在计算成本时避重就轻,忽略了税负、地租等影响定价的最重要因素。但凡了解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商品的定价由成本而来,并受供需影响,而成本不仅包括原材料,还包括地租、税负、人力、营销费用等。央视列举了星巴克的原材料成本,然后再比较了星巴克在欧美、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售价,从而得出星巴克在国内比国外售价高的结论。显而易见,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推理方式,因为它忽略了成本之中最关键的因素。对于餐饮行业,原材料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其实很小,相反,地租、税收甚至公关费用,才是影响价格最重要的原因。而这些很可能正是星巴克价格高于国外的主要原因。

  其次,央视因对经济学的“无知”,却在结果上以一种欲盖弥彰的方式暴露出中国企业运行成本过高的现实。诚然上面所说,原材料成本的弹性比较小,相应地原材料对产品价格的影响也很有限。比如,一瓶水,不管是在小商店零售,还是五星级酒店出售,他们的成产成本是一样的,但售价往往相差数十倍。原因就在于原材料之外的成本,比如,酒店的地租、人力成本、税负,营销支出远超出一般的小商店。

  星巴克是一个世界品牌,如果先假定它是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理性经济人,那么它不可能为了短期的暴利而将消费者置于“不理性”的境地,那么,它的咖啡定价在中国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真正原因,只能是在中国的运行成本太高。但是在构成成本的诸多要素中,中国的人力成本比欧美低,又是众所周知,而对于世界连锁的星巴克,同一杯咖啡的原材料成本在世界各地的差距也很有限,那么结论只能是地租和税负成本太高,这是理论上的推演,而现实中中国的高房价、高税负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无论理论推演,还是经验判断都指向成本太高这一方向,而成本中最能支持的又是税负和地租,如果央视从这个角度报道,我想这个新闻一定是成功的。

  可见,要让星巴克在中国消费者面前“低下高贵的头”,关键不在于通过舆论媒体发动消费者抵制,而是通过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从而降低价格。这正是滕泰在《民富论》中反复强调的新供给主义的改革主张:大幅降低企业税负成本和融资成本等间接供给约束,放松垄断和管制等直接供给约束。虽然,滕泰书中所说企业,应该主要是中国的民营企业,但运行成本太高,则是所有注册经营地在中国的企业所共同面临的难题。

  最后,即使星巴克确实存在“在华暴利”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人自愿去消费?这恐怕不能用消费者的不理性去回答。反过来只能说明星巴克的价值不仅仅是一杯咖啡,还包括别的价值在里边,比如,星巴克的品牌效应,它的环境氛围、带给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感等等,而这正是《民富论》一书里说提出的软财富思想和软财富价值。

  滕泰在书中指出,人类社会已进入软财富时代,财富源泉已经挣脱了有形物质资源的限制。更多的财富价值表现为知识产品、信息产品、文化产品、金融产品和其他社会服务在内的“软财富”,而软财富的价值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域”。这是理论上的解读,而“软财富”致胜的案例在我们身边俯拾皆是,星巴克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比如,那些赚钱的行业和企业,大部分都是”软财富“密集型的,比如,金融、IT、美容等服务业。再退一步讲,即使做实体的,不管是餐饮娱乐,还是服装图书机械制造,大家都在追求品牌,而品牌就是”软财富“。悲哀的是,央视还在用“一分钱一分货”的硬财富思维在自说自话。

  问题是央视毕竟是新闻媒体,如果它对经济学思想的理解滞后于现实,充其量也不过是沦为笑柄,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还算有限,那么如果国家的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家,其思维方式还停留在硬财富时代,那么,我们很可能再一次地和世界渐行渐远,这种落后就像一百多年前,手持大刀长矛的清军看见英国的坚船利炮一样。

  《民富论》读后感(三):产权—— 民间智识和政府慧见的交点

  新一届政府提出,地方政府一般不能直接办企业或者干涉企业经营活动,全能型家长式的政府最大的弊端在于模糊了产权关系,产权革命的核心就是将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壮士断腕”。

  这点与今年9月出版的《民富论》不谋而合。该书有两处强调了对产权的保护。第209页:“中国最终落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文化中缺少对私有产权的尊重,造成社会矛盾解决方式的内敛性,使整个社会缺少探索和扩张的动力”;第215页:“再次,任何产权改革一定要建立在对现存合理产权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必须明确,不论公有产权还是私有产权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民间智识和政府慧见相交,指在了产权这个关键症结上。知为行之先导,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将在完善产权制度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民富论》读后感(四):从郎咸平的“藏富于民”,到滕泰的“民富论”

  近五六年来,郎咸平教授因呼吁“藏富于民”的理念,火的一塌糊涂,也让藏富于民的理念深入中国人心。刚看完郎教授的新书《让人头疼的热点》,郎教授虽然还在呼吁藏富于民,但已经发出了“头疼医头头更疼,改革需要大手笔”的警示。除郎教授外,近年来,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写作多个版本的《民富论》,比如王一江教授。

  但滕泰这本《民富论》最大的特点是,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而且,非常有可操作性。无论书中提到的未来十年的改革理论“新供给主义”,还是具体的人口、城镇化、贸易、金融、国防战略,不但成体系,而且,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读者,增长了不少的见识。以后如果还是只会说“藏富于民”,那你真的就OUT了。

  《民富论》读后感(五):在经济问题上的“想当然”

  在读这本书前我就想到,这是我所读的第一本正式有关中国经济的作品,期待惊喜,同时觉得没有读过《国富论》有些惋惜,也许读过的话,现在会有对比感吧。首先说到的人口因素,也许普通人都会存在很多误区,比如人再多了怕经济困难太重,包括我自己都没想过人口与经济呈正增长趋势,本文的统计让人感觉这并非想当然的事情,是需要仔细慎重地决策的,也许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经济发展到哪里,人口增长与资源的矛盾会平衡,超过这个平衡点,也许经济就呈正增长,反之就呈负增长。GDP与人口的关系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甚至作者都提出某些偶然性的但起巨大作用的人口会因为人口控制而减少出生,甚至会影响国家经济的进程。所以有时候看什么大V啊、公知啊谈这个问题,大可不必动不动跟风或批判,这些问题只有非常专业的人员才有发言权,因此掌控此问题的人员也需要非常专业,且否则就有可能给国家带来损失。因为我们经常看到微博的大V们一旦有了名气,啥事都要插手,好象是万事通一样,其实社会发展到今天通才已罕见,我们守住本份,把自己的责任负好就行,好多事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谦虚一点听专家的话了。

  我们国家一直强调人口众多,但我却第一次知道,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法国、英国的人口密度都远超中国,且人口密度远超中国的日本一个小岛国就已养了1.3亿人,这真是值得深思的事情。问题的关键在于:即使再过10年,中国人均收入和存量财富拥有量也远远赶不上1990年的日本。日本人可以在经济零增长的情况下,长期过着富裕悠闲的生活。我们平时只看到到处都是人挤人,特别上下班高峰期,以及一些集体活动的场所,以及春运时期的人流高峰,但那些都是平时的感性印象,并没有加入数据和理性分析,但其实单是数据分析也仍不够,这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极强的问题,如果加入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一切又将重新认识了。看到对“土地财富递减”的理论的驳斥,这些理论很多都是凭主观的想当然,素不知化肥工业发展起来后,土地肥力不但不递减,反而是递增的,有很多假设都是多年前的,后来的情况完全发生了变化。而且在“软财富时代”,人类对地球资源的依赖将逐步降低,这实在是值得开心的事情,因为越来越多的财富来自于人类本身的主观思维世界,每一个人都将成为财富创造的源泉,但不知道作者是不是过于乐观,要待来日检验。

  有时候不是外在竞争阻碍了发展,恰恰也有可能是自身的内部因素,如“人口老龄化”让自己作茧自缚。作者也提出了可行的建议,也许最重要的是对局势的把握上,及时调整人口政策势在必行,但表现的人口控制不过是表象,更重要的是改进人口质量。

  但作者提出优化人口的另一个策略很有启发性,那就是人口流动,传统农耕文明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对于渴望远方的人们来说,远方不仅仅是实现物质财富梦想的地方,更是追求精神财富的地方,相隔较远的文明一旦融合,更有可能产生一种较优质的人口。但人们从感觉出发,往往对流入本地的人口有着不满和偏见,认为他们抢了自己人的饭碗,所以不欢迎来自他乡的人来生活,这也只能说是一种愚昧的自私的落后的观念,人们并不知道就是外来流动人员使本地经济增长和繁荣起来,应当做的是感谢而非抱怨和指责,因为无论哪一次移民或迁徙都带来了实际利益。我们总看到移民者去的都是发达国家,却并不知道因果其实是相反的,或者是相互的,是移民促进了国家的兴旺发达。

  本书和我上次参加中外比较文化国际研讨会时主题发言人高佩义有相似主张和担忧,都对应重视利润最大化还是就业最大化进行了取舍,认为良性社会更应当注意就业最大化,但本书主要是建议多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的软产业和软财富,高佩义老师则主张发展农业并提供更多手工劳动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民富论》读后感(六):这本书本身就很符合作者的“软财富”思想

  作为一名社科类图书的编辑,读完这本书,我更喜欢从编辑角度评价一下。我最看好滕泰的是他的软财富思想和价值体系。软财富理论认为,新的财富时代,即软财富时代,来源于人的智力创造的财富占社会总财富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也就是说,未来的财富主要是创意。具体到出版业,这两年来因为电子阅读的冲击,实体书的空间越来越小。那么,传统的出版理念(把文字变成印刷品)已经无法生存了。

  所以,除了作者本身的思想具有出版价值之外,一本书要受到读者青睐,还要考虑内容的可读性,全书逻辑体系编排设计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封面以及整体排版设计的美观。《民富论》作为一本理性探讨未来中国经济繁荣,民富国强的书,有不少理论创新,比如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和软财富,也有不少非常实用的战略,但是,全书的编排结构和做这写作风格,硬是把一本有些学术范的书,写成了一本绝大多数人都能读懂,都能学到东西的大众书。

  而且,书的用纸(经验判断,是80克雅致,不伤害眼睛)、排版(非常大气,很有美感)、封面(大红封面释放正能量,加上护封书整体很上档次,去掉护封后的白卡封面显得美观大方)。说实话,书这东西,大家都以为最重要的是书的内容,但是,好的内容也需要好的形式,现在市面上很多书,不是内容不好,但是,书的用纸(很多接近草纸),封面(很多封面惨不忍睹)装帧设计太烂。而《民富论》的“内容”与“形式”都非常棒。如果没有时间看,完全可以摆在书架上赏心悦目。

  (转自当当)

  《民富论》读后感(七):品相和内容符合作者的软财富思想

  作为一名社科类图书的编辑,读完这本书,我更喜欢从编辑角度评价一下。我最看好滕泰的是他的软财富思想和价值体系。软财富理论认为,新的财富时代,即软财富时代,来源于人的智力创造的财富占社会总财富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也就是说,未来的财富主要是创意。具体到出版业,这两年来因为电子阅读的冲击,实体书的空间越来越小。那么,传统的出版理念(把文字变成印刷品)已经无法生存了。

  所以,除了作者本身的思想具有出版价值之外,一本书要受到读者青睐,还要考虑内容的可读性,全书逻辑体系编排设计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封面以及整体排版设计的美观。《民富论》作为一本理性探讨未来中国经济繁荣,民富国强的书,有不少理论创新,比如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和软财富,也有不少非常实用的战略,但是,全书的编排结构和做这写作风格,硬是把一本有些学术范的书,写成了一本绝大多数人都能读懂,都能学到东西的大众书。

  而且,书的用纸(经验判断,是80克雅致,不伤害眼睛)、排版(非常大气,很有美感)、封面(大红封面释放正能量,加上护封书整体很上档次,去掉护封后的白卡封面显得美观大方)。说实话,书这东西,大家都以为最重要的是书的内容,但是,好的内容也需要好的形式,现在市面上很多书,不是内容不好,但是,书的用纸(很多接近草纸),封面(很多封面惨不忍睹)装帧设计太烂。《民富论》“内容”与“形式”都非常棒。

  《民富论》读后感(八):谁影响了三中全会——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最吻合的民间智库方案

  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最吻合的民间智库方案

  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公布之后,有细心的读者发现,东方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的《民富论:新供给主义百年强国路》(以下简称《民富论》)一书与《决定》居然有二十多处吻合。这些重合之处既有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向性、原则性的内容,比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同样神圣不可侵犯、让人力、资本、土地、技术、制度“五大财富源泉”充分涌流等;也有对解决不同领域具体问题的政策建议,比如,调整人口政策、以就业为核心的人口城镇化、新丝绸经济带、新供给主义解除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的具体主张等等。

  众所周知,在三中全会召开前不久,“383”改革方案在网上的曝光和走红,不仅点燃了民众的改革热情,也让智库和智囊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但在《决定》公布后,我们发现《民富论》一书与《决定》重合之处似乎更多。《南方周末》曾以“一场会议引发的智库战争”为题,对影响了三中全会《决定》的各类智库以及专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报道,报道中除了官方几大智库(中央财经办、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社科院、中国体改研究会等)之外,还包括民间智库,如天则经济研究所、万博经济研究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会等。

  正如《南方周末》报道中所说,《决定》显然是多方共同推动的结果,“383”改革方案只是众多方案中的一份。至于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博士,早在三中全会召开前3个月出版的《民富论》一书与《决定》有二十多处高度重合,其实绝非偶然和巧合。

  事实上,作为少壮派经济学家,滕泰博士曾多次应邀“问策中南海”,而其首创的新供给主义经济学从一诞生就引发关注,今年3月份,《21世纪经济报道》曾以“供给学派的中国经济药方”为题,列举、比较了新一届领导人自去年十八大以来的经济改革政策与新供给主义的重合之处,。而从梳理的读者评论也可看出《民富论》的“过人之处”到底在哪里,比如“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的产物”,“计划经济、凯恩斯主义之外的经济学理论创新”、“改革的源头活水”等等,而独立经济学家高连奎则在最近发表的系列文章中高度评价《民富论》中的新供给主义思想和政策主张,他指出“新供给主义不仅是摆脱经济周期的良方,也是经济转型的良方”。

  除了改革思想和政策主张与《决定》多处高度吻合之外,《民富论》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破解高房价、高物价以及财税、土地确权等难题的主张,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内容会和《决定》之后相关改革领导小组或部委陆续出台的改革“细则”将继续吻合。

  下面附表是在网友反馈的基础上,梳理的《民富论》和《决定》重合地方,便于读者对照阅读。但因篇幅所限,表中所列仅是部分观点和主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民富论》原著,以便更加系统、深入了解思想体系和具体主张。

  本文摘自“东方知行社”博客,《民富论》与《决定》重合的附表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9df24f0101jwql.html

  《民富论》读后感(九):敢于挑战林毅夫的年轻学者

  相信很多买这本书的读者和我一样,是看到滕泰在FT中文网对林毅夫的所谓“新结构经济学、后发优势可让中国继续高增长20年”等谬论的批评后买的。林毅夫的知名度绝对高,但是近年来的一些理论实在不敢恭维。  

  而滕泰对林毅夫及其后发优势理论的质疑和批判,借用其他网友的评价,“并不是从道德层面展开的,也没有把新结构主义简单地等同于凯恩斯主义,而是从新结构主义理论的天然缺陷入手,即比较优势并非天然存在,贸易才是推动国际分工的源动力,也就是说新结构主义本身是因果倒置的,这一点很高明。因为如果新结构主义的理论本身是有问题的,那么,林毅夫的“后发优势可以让中国持续二十年高增长”的结论自然不攻自破,而作者提出的“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只能源于新供给主义重启的改革,而非后发优势”自然就有说服力。”

  敢于挑战权威需要勇气,而能够说到点子上,那就需要理论功底,甚至智慧了。我们小时候写作文,讲究通过反驳论据和论证来否定论点,滕泰从林毅夫理论错误入手批判,我觉得很高明。

  《民富论》读后感(十):来嘛,里根! ——新供给主义能不能重启改革?

  看滕泰教授的这本《民富论》的过程中,我不断想起电影《东成西就》里西毒欧阳锋大战北丐洪七公的搞笑场景,张学友饰演的洪七公每次都对梁朝伟饰演的欧阳锋说,“来嘛,你快来嘛”,而欧阳锋使尽浑身解数,每次都被打得满地找牙,以至于欧阳锋都不相信洪七公了,你想死找别人,每次都骗人家,爷不玩了,洪七公只好自缚手脚,说你先等等,这次我是真的要“壮士断臂”般的想死了,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欧阳锋最后都被打哭了……

  这很像过去30多年中国的改革历程,每次中国水陆空各栖学者不管使出的是无敌毒黄蜂,还是蛤蟆神功第几式,结果总是被看起来土得掉渣的既得利益集团打得魂飞魄散、连隐形眼镜也跌破的都有!

  君不见,“双轨制”变成了“一国两制”的官商经济学;股改“大小非解禁”变成了股民“大小便失禁”;国企改革“人生豪迈”、只不过是“天价茅台”再来一瓶;“房改”改成了“土地财政”、“天量房价”;“教改”改出了一年又一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年”……不说了,再说恐怕这篇文章就没人能看到了。你懂的!

  滕泰教授的这本书述及了今天中国几乎所有的财经热点问题,人口红利、城镇化、移民潮、产权改革、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贸易战略、军事战略及金融战略,很多观念我都是赞同的。比较有新意的是新供给主义和软财富这两章。

  在我看来,新供给主义实际上“新”在,将里根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部分切除了,前些年就有人曾提出,要给民企国民待遇等所谓“对内开放”的改革主张。本书从头到尾未提里根一个字,但保留了其经济技术的部分,提到了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萨伊。而“软财富”的概念与克林顿时期就提出过的“知识经济”概念,我看不出有何实质性的区别,我们也老早就提出过“科教兴国”战略。

  供给学派的论敌是凯恩斯主义。两者都是危机经济学,前者针对美国经济的滞胀时期,后者众所周知针对19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两者都是对于经济危机根源的理论,前者认为根源在于有效供给不足(书中表述为产品技术周期和供给老化),后者认为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里根经济学的经济学理论背景正是供给学派,同时,里根经济学在经济学界从理论到实践的效果都是存在争论的,罗斯福新政背后的凯恩斯主义同样如此。以至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里就没有宏观经济学了,对里根经济学也持批判质疑的态度。

  笔者无意也无力去参与这些重大的理论争论,只是从草根视角看来,担心新供给主义会不会仅仅是看上去很美?

  据说“新供给主义”首度在《经济观察报》上刊出的时候,曾引起热议。很多人似乎看到了中国经济走出困境的新希望。但有鉴于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改革经验,我考虑的不是新供给主义能不能重启改革,我忧虑的问题是,这会不会成为新一轮“洪七公”痛扁“欧阳锋”?

  通读全书,我觉得滕泰教授没能解答我的两个疑问:

  1、凯恩斯主义通过低利率等货币手段拉不动的新供给,凭什么里根式的大规模减税就能?

  2、放松管制是否就是斯密式增长、熊彼特式增长的充要条件?

  网上一篇题为《中国真的有内需吗》的帖子里写到:贫富极度差距,10%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比“二八法则”更甚。无收入可维持3.9月的生存完全是谎言,经不起通货洗劫,更经不起结构化分析。要做中国的生意,只有三条方向。1帮10%的人花钱,寻找更为奢侈的享受;2帮90%的人省钱,省到无以复加;3引导90%的人进入10%的行列。

  面对这样的“两头大中间小”的市场需求结构,新供给的空间实际上是很有限的。如果不从抽象的理论思考,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下,大规模减税之后,企业家、市民会拿这些钱去干什么?新供给、新消费会不会是他们的首要选择?而我认为这是新供给主义里的一个逻辑跳跃,或者说逻辑缺环。我也衷心希望滕泰教授能在他的下一本书中进行着重论证。

  至于说到新财富,最早由德鲁克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到克林顿主政时期的推动,为什么在美国能玩得风生水起,在中国却依旧寥若晨星,需要思考的问题显然还很多,毕竟国企的垄断和民企的垄断都是垄断,不仅仅是个放松管制的问题,官商勾结谋求垄断,整个东南亚经济都可以说是前车之鉴。

  新供给主义利于企业,利于民,最不利于官,因为政府不仅要损失财政收入,还要缩减开支。那么他们又会怎么办?“洪七公”们这回又会怎样“神龙摆尾”,让新政重蹈覆辙呢?

  作为小时代里的小人物,关心时局,毕竟就是关心我们自己未来几十年的命运啊。

  来嘛,里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民富论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