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是一本由曾仕强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页数:24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式管理》读后感(二):少见的烂书
如果不能说胡说八道,起码也是信口开河。
对易经,只借其名而不辩其实,所谓中国式管理说白了只能“忽悠”不懂中国文化的老总,再由该老总“忽悠”不懂中国文化的下属;
一般来说,需要论证一个题目,方法上无非演绎、归纳,过程上无非分析、综合。本书既无严谨的逻辑推理(演绎),也无实证的案例、经验(归纳),即便有引经据典,也近似修辞多于论证,乃至用上了“700年风水轮流转,中国21世纪必定繁荣”之类的所谓“历史规律”,在一本严谨的学术书籍里,这种“规律”根本不应该出现!至于具体的分析、综合过程,更加只是把一些中国式的老生常谈用所谓“易理”包装一番,颠来倒去地自圆其说,很多地方要不是同义反复要不是断章取义要不是妄下论断,前提不明、结论唐突、逻辑纰漏的地方不胜枚举。好吧,或许这种可称为非“西方形式逻辑”、而是“东方朴素辨证逻辑”的写作方法,是于朦胧中见真章,那么可看以下一些具体例子:
1、“做好人本身的价值不高,能够把好事做出来,才有真正的贡献。有人才有事,有好人才能做好事”(第一章第一节)。前一句,从根本上没有理解易经生存哲学的本质,把人、事割裂分析,贬人褒事,更是违反儒家人本主义的核心。本质上儒家做事事是为了成就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果硬要区分的话,那么做事是过程、结果,而做人是目的,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怎么能够说做好人的价值不高,这说难听点简直是违反一般的社会与个人伦理。后一句,怎么就能得出“有好人才能做好事”的结论呢?难道没有“好心做坏事”,也没有“坏心做好事”?无论东方逻辑还是西方逻辑,绝对不可能找到有任何一种严谨的逻辑能够支持作者的这一推论,即:行为人的正义人格是行为正当性的必要条件;
2、“我要”代表“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我成”代表“成果管理”(MBR,Management By Result)。由我订立目标,由我去执行,最后拿出成果来。(第一章第一节)稍微懂点管理学恐怕都弄不懂这个“我”的主体性是从何而来的:“我”与目标管理或者成果管理的管理理论实在是没有必然干系,目标管理与成果管理也未见得就与中国式管理水火不容,“我”并不一定要与其他人对立,西方管理也有双赢理论,甚至这个“我”还可以指代一个团队。这种例子举得牵强附会之余还不负责任;
3、“我们也不接受同生共死的观念。同生只是一种机缘,有幸一道进来。然而进来之后,就应该各凭本事,自创前程才对。怎么可以大家拉扯在一起,好像要绑在一块儿,准备同归于尽呢?一个人的成就,在于“同年之中我最行”,哪里肯同年同倒霉呢?”(第一章第一节)为什么一定是同归于尽,为什么一定是同倒霉?起码我这个中国人不承认是作者“我们”的其中一份子,也绝不能认同应该承认这种(确实存在于部分、但不是所有、甚至不是大部分)中国人身上的狭隘个人主义观念的正当性,并投其所好进行管理的消极理念,这等于在间接鼓吹一个充满铜臭、自私与贪婪的社会;
4、“那么,中国式管理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要不要对准目标全力以赴?能不能接受成果的评量?愿不愿意同生共荣,完全决定在我们“安”和“不安”。”(第一章第一节)无论如何不是易经的思想,这是典型的西方二分法,而且还是片面、孤立、绝对的二分法;
5、“管理者先求修己,感应被管理者也自动修己。双方面都修己,互动起来,自然更加合理。人人自求合理,才是最有效的管理。”(第一章第一节)自求合理合的是谁的理?是管理者的理还是被管理者的理?管理者修己就必定可以感应被管理者也修己吗?个体的修己为何必然与组织、企业、社会的目标、利益方向一致而不是相反呢?做出这些结论的根据呢?逻辑呢?例子呢?一概欠奉!
限于篇幅我只是就第一章第一节摘录了部分有明显纰漏的句章。全书类似的地方多不胜数,哪怕我是断章取义,是鸡蛋里挑骨头,如果一本书能有如此之多“疑似”问题,也可说是不堪一读了。如果是水煮三国形式的明显的管理学普及读物,那么有这样那样的不严谨或者片面、绝对、甚至浅陋的地方,都是可以原谅的。可是扣着“中国式管理”的大帽子,俨然学究的做派,顶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光环,是不能这么草率的。
《中国式管理》读后感(三):评曾老先生的《中国式管理》
通览曾老先生的《中国式管理》,总的来说,有一定的实用意义,该理论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西方个人价值理论融入管理事务的一种具体应用。其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具体应用,无外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展开和运用,其个人价值理论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人为主的基本理念。但通读之后,即便再理解深刻,也只可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就事论事的具体浅表性问题,对管理领域内的一些本质问题仍是一头雾水、不得要领。《中国式管理》尽管也触及了一些管理领域内的实质内容,但其主要内容还主要更像是管理经验的文化性总结。
十呆车的《虚实善恶论》认为:只要有固定人群的地方,就存在管理,就存在政治,管理就是政治,管理是政治的一种通俗性、模糊性说法。管理如同政治一样,都是生存于某一相对确定利益空间内不同属性的人们经各种形式的属性竟合,优势属性人群对劣势属性人群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属性优势作用力——权力,在权力的作用下,所有人被迫或自愿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采取统一行动以维护和发展整体利益的所有社会活动;管理如同政治一样,必须全面遵循客观逻辑规律而运行,才能称得上是科学管理。所有基本客观逻辑规律组成了一个逻辑规律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辩证逻辑规律、形式逻辑规律、善恶逻辑规律。
十呆车狂言:读通读懂《虚实善恶论》,再看所有管理之类的说辞,必有“登泰山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因为,《虚实善恶论》就是当代《道德经》。
《中国式管理》读后感(四):复古思潮
崇古其实和崇洋一样,都是国人民族自信缺失的一个表现。
读经热表达的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普遍迷茫和困惑,前进的途中遇到了问题,就退回去,期望能够在古人刻在龟壳上,画在竹简上,甚至已经没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的文字和图腾能够带来一线前行的光芒,即便不能,也至少可以给自己找点心理上的安慰:你看,我祖上是阔过的。
对于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的研究整理、抢救保护都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问题是,我们不能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甚至于重新绑上小脚,穿上绣花鞋走向倒退的路。不管是中国的、西方的,都是世界的,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才是一切问题讨论的最终归宿。只有放下成见,从事实的本源出发去重新审视发生的一切,才能找到新的出路,才能重新树立坚强的民族自信。
曾经满怀崇敬之情看完了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看完才发现,原来中国式管理就是奴性化管理,教你怎么人情世故,教你怎么左右逢源,教你怎么欺上瞒下。跟Google的企业文化一比,高下立现。
现代化,不是西化,更不是食古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