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读后感10篇

  《死亡的尊严生命的尊严》是一本由傅伟勋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读后感(一):逃避不了的,就要体面而有尊严地应对

  如果把焦点全都放在死后的天堂,那恐怕也是一种逃避现实心态。死亡的意义并非在生后,而是在当下。是死亡令我们感到恐惧焦虑。是死亡让生命成为有限。于是乎人类的负面心理统统来了。弗洛伊德把病态心理统统归纳为性。我归纳于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我认为让一个人清楚生命是线性的,十分必要。没有这一必要的认识,就谈不上对生命的尊重热爱。古往今来,但凡是有点思想人物,对生命的有限感到局促,或悲怆,或淡泊,或玩世不恭。死亡哲学,对于我们普通人,有什么作用呢?我想这一警示是不言而喻的。

  本书比较了基督教、佛教、印度教、禅宗等中西方宗教终极关怀对于人的生死观是极其重要的。试想我们曾经差点死过,亦或未来不定哪时遭遇不幸,你会如何应付这种紧迫的场面?也许发生不幸太快,一瞬间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儿就咽气了;也许疾病正在吞噬我们的生命,可我们不知所措,还不能放手一走了之。也只有宗教的超然才能弥补人的有限性,帮助人的认知突破这个有限。死亡,是归宗教管辖的,此话不假。

  书本大量借鉴了实存主义心理学内容,萨特的肯定不能看了,海德格尔还能看看——人是向死的存在。到底什么才是死亡之下的永恒?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可追求永恒的人不也是要抵制死亡的必然命运吗?只求生不求死的荒诞一目了然,人类的贪欲放大了死亡的可怖。本书作者观察到,唯有那些虔诚的宗教徒在临终之际是内心平静安稳的,仿佛得到了极大安慰。这是安身立命所在。没有宗教体验的人也许不能理解,甚至不够虔诚的人还是会惧怕死亡。正如基督教常说的那样,你还害怕死亡,那是你信德不够。由此想起吾友枫林仙一篇影评值得推荐一读:

  孤独之岛上的侥幸与救恩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268575/

  真正的智慧是什么?是排除实现目标障碍?是成为众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是学识渊博之人?是科学狂人?可这些人不是到头来都要面向死亡吗?我以为一个人真正的尊严也体现在最具考验的那一刻——死亡。谁死得坦然谁就够豪迈。谁死得从容淡定谁就够得上尊贵。死亡来临好比一场战乱,有人丢盔卸甲慌忙逃窜,有人吓尿倒地瑟瑟发抖。能够战胜死亡的人并不是肉体不死的人,而是以足够强大的内心接纳死亡的人。同样的,一个丧尽信心和希望的人,就是精神已死之人,行尸走肉也。宗教是安慰伎俩吗?不,宗教信仰是精神的源泉。信心、希望、爱才是宗教信仰的核心,才是人类精神文明之源。

  我以为,能够体面而倍感尊严地面对死亡,是最大的智慧。

  推荐阅读:无我就是对死亡的顺应和接纳

  http://www.douban.com/note/245530033/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读后感(二):梁文道推荐——整理自《开卷八分钟》

  最近几年台湾很流行讲生死学。

  这个生死学是什么意思呢?这其实并不只是台湾在流行。是首先在世界各地都很流行,然后到了最近10多年之后,华人世界里面首先响应的就是台湾。那所谓的生死学指的就是我们如何把死亡当做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课题来面对它处理它,乃至于尽快展开相关的教育

  比如说,他们甚至在高中阶段就教很多高中生关于死亡的事。我们中国传统都觉得这太忌讳了,太不吉祥了。但是恰恰这个态度使得很多人死到临头的时候,或者是家人要走的时候,他完全办法去处理它。他没有能力去应对,他也没有经验,他没任何心理上的一个资源和能力去支持他应对。

  那么因此台湾现在已经把生命教育放到很多高中课程。生命教育说穿了其实是围绕死亡展开的,而在这个课程里面其中一本被指定的参考书,就是我今天拿的这本《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作者就是在1996年已经过世的著名的华人哲学家傅伟勋教授。傅伟勋教授生前是美国天普大学的宗教哲学教授,也以研究禅宗、哲学和宗教哲学闻名。

  他在大概晚年的时候发现自己患癌,患癌之后就更使得他需要利用自己学了半生的宗教哲学的资源来思考什么叫死亡,什么叫生命。于是他把他的思考集结成了我们今天手上看到的这本书《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被认为是台湾,在我看来也很有可能是我们现代华人世界里面第一部真正的把生死学提出来当课题的一部书。

  这里面一开始他就说到,“30多年前他为什么开始考虑这问题——因为他从小就很怕死。他说他在1960年代的时候他的父亲在台北,患上了半身不遂之症。由于他的四哥一家十分忙碌,而他又在国外,没有人能在家看护他,只好把他送到一个特殊医院。但是他爸爸不愿意。他大吵大闹,说死也要死在家里。后来没办法把他接回来,但有一天不小心,他一个人掉在地上,花了好几个小时不得动弹,非常痛苦。经过这个教训就把他爸爸终于送回特殊医院。从此之后他的四哥在台湾每周去看两次,去陪他爸爸谈天解闷,以后总共20年他就在这个医院小房间直到最后的死亡。

  那么这个经验对傅伟勋来讲非常的刺激,他开始想一个人要怎样面对人生的最后一刻,假如像他父亲那所谓的最后一刻拖了20多年的话那怎么办呢?

  这里面他在台湾算是首创先河的介绍了一个美国医生,美国专家叫库布勒罗斯。库布勒罗斯是比较系统的开始去研究死亡历程的一个学者

  他认为人的死亡要经历5个阶段。这5个阶段是怎么样呢?第一个阶段是否认跟孤离,就说我患了癌症的话就首先否认我不可能,我绝对没有,我不相信;然后第二就是愤怒,愤怒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我活的好好的我人还不错,有人那么混蛋他为什么不得癌症;第三是讨价还价,讨价还价是心里面不管有没有宗教信仰,就奇奇怪怪的在祷告比如说能够让我多活几年我保证我以后做好人,我保证以后我不发脾气了;到第四,就是开始消沉、抑郁,开始不愿意说话,不想理人;那么到了最后,就是接受,就是终于能够接受原来我终于要死了这么一点。

  那么然后傅伟勋介绍了这些模型来介绍给我们中文读者之后,他又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从过去的很多著名作品里——比如说像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里面去看到这个所谓的五阶段死亡模型,是过去就有作家写过出来的。比方说伊凡生病之后,去看医生,随着病痛的增加,那么他发现了周遭的变化。他旁边的人,尤其妻子女儿,本来就不愿意去了解他的身心情况,认为一切如常,这反而使他格外的痛苦可怕,使得他觉得孤离无依。然后他就开始愤怒阶段,他自己内心咒骂,“他的太太跟女儿,她们觉得无关痛痒,但她们不还是一样也会死去。她们都是笨蛋,只是我早走,她们迟走而已,她们却觉得无关痛痒。她们此刻却在唱歌取乐,真是畜生!”

  那么这种愤怒很常见。所以如果你身边有临终者的时候,你记住照顾他的方法之一就是你不该在他面前表现出一种假装他没病,假装他不会走。有时候你这种态度反而会造成一个更坏的效果。相反的,我们大家都应该一起迈入一个承认这个人迟早要走的阶段,甚至在他面前也该承认而不是拒绝。有时候我们拒绝承认亲人将要走的这个事实,其实就是为了让自己好过一点。或者就像伊凡愤怒的,让我们继续取乐,仿佛我们不会死一样。

  弗洛伊德说的非常好,我们所有人潜意识里面都几乎相信我们好像是不朽的,但当然我们不是。然后呢,傅伟勋就介绍到了黑泽明的《活下去》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最后的时候,那个非常英勇的男主角死前的时候要帮孩子们公园。这个男主角死了以后,他的同事哀悼他,觉得很敬佩,被他感动,要效仿他。但是黑泽明这部电影的结尾处,我们看到这帮同事上班,依然庸庸碌碌和平常一样,好像这个同事死了与他们完全无关。昨天发过的任何山盟海誓,人要转化、人要升华的种种想法都完全放下了。这又好像证明了我们之前说过的海德格尔所讲的,“我们人只有在面对自己的死亡的时候才把他当回事,他人的死对你来讲无论如何是不本真的,绝对不是affected.

  那么当然到了最后,傅伟勋这本书最重要的是提出一个在现代狭义生死学里面他认为,我们终于是要了解到心性体任这一点。就是我们要有终极关怀,要知道在社会服务教育工作种种人生意义之上,还有终极的意义。比方说超世俗的宗教,或者高度精神性的意义。那这些东西是不是表示我们要相信一个死后的世界或者上帝呢?

  傅伟勋最重要的地方就在指出我们不需要要有这样的宗教信仰才能够有终极关怀的。为什么呢?与其单纯关心死后的生命,不如因为死亡而把今天我拥有的这短短的生命赋予一个灵性的意义重要。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读后感(三):经典的生死观

  你说着理智的话,为不必忧伤者忧伤;

  无论死去或活着,智者都不为之忧伤。

  我、你和这些国王,过去无时不存在,

  我们大家死去后,仍将无时不存在。

  正如灵魂在这个身体里,经历童年青年和老年,

  进入另一个身体也这样,智者们不会为此困惑

  与物质接触,冷热苦乐,来去无常

  婆罗多子孙啊!但愿你能忍受它们。

  智者对痛苦和快乐一视同仁,通向永恒;

  人中雄牛啊!这些东西不会引起他们烦闷。

  没有不存在的存在,也没有存在的不存在,

  洞悉真谛人们,早已察觉两者的根底。

  你要知道这遍及一切的东西,不可毁灭;

  不可毁灭的东西,任何人都不能毁灭。

  身体有限,灵魂无限,婆罗多子孙阿周那啊!

  灵魂永恒,不可毁灭,因此,你就战斗吧!

  倘若认为它是杀者,或认为它是被杀者,

  两者的看法不对,它既不杀,也不被杀。

  它从不生下,也不死去,

  也不过去存在,今后不存在,

  它不生,持久,永恒,原始

  身体被杀时,它也不被杀。

  如果知道,它不灭,永恒,不生,不变,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杀什么人或教人杀什么?

  正如抛弃一些旧衣裳

  换上另一些新衣裳,

  灵魂抛弃死亡的身体,

  进入另外新生的身体。

  刀劈不开它,火烧不着它,

  水浇不湿它,风吹不干它。

  劈它不开,烧它不着,浇它不湿,吹它不干,

  永恒,稳固,不动,无处不在永远如此。

  它被说成是不可显现,不可思议,不可变异;

  既然知道它是这样,你就不必为它忧伤。

  即使你仍然认为它常生或者常死,

  你也不应该为它忧伤,大臂者!

  生者必定死去,死者必定再生,

  对不可避免的事,你不应该忧伤。

  万物开始不显现,中间阶段显现,

  到末了又不显现,有谁为之忧伤?

  有人看它如同奇迹

  有人说它如同奇迹,

  有人听它如同奇迹,

  而听了也无人理解。

  居于一切身体内,灵魂永远不可杀,

  因此,你不该为一切众生忧伤。——----摘自《摩诃婆罗多》之《博伽梵歌》。

  “是的,人人都要死的。死,是最终的解脱,永恒的自由。死,解除了我们身上的一切枷锁——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谁看到过死人痛苦呢?只有死人和没有出生的人,才不必惧怕明天的不幸和灾难。” ——爱因斯坦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读后感(四):记录几年前关于死亡的肤浅想法(拜读傅先生作品有感)

  傅先生编写此书,主要是为了记录自己生命的末期历程,再加以带有学术色彩的白话分析。虽说此书是写给平民百姓看的,但以我的能力,看完这本书,还真不是那么简单的。不像其他书那么枯燥,也是我决定品读它的动力之一吧。

  总体来说,还是有所感悟的,人在向死的过程中,该学会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当我面对自己的离去的时候,会不会想起此书呢?即使不外显,我相信很多东西是潜移默化的。

  这本书最悲凉的一句莫过于:死亡过程即是生命成长的最后阶段。虽然面临死亡,但我们仍然活着啊,活着,就有感情,能体会到周围的温暖,能让自己内心平静,能去思考一些事情,但这种生活却是在知道自己即将离去的前提下的生活,该有多么无奈。。。

  可有些话,始终不能参透,就像“死并不是生命冒险活动结束,而不过是身体的终结而已”。。。刚刚涉及这方面书籍不久,但愿时间能让我读懂它吧。

  最后,罗嗦下我个人情况,从小到大,摔倒时毛衣针插进喉咙,意外用手抓住红红的烟囱,出过一次小小的车祸,做饭时油差点溅到眼睛里,愚蠢的自残差点搁到手腕动脉,现在依然有长长的疤痕,虽说未曾接近死亡,但次次都算是接近残疾了。。。其实我本不怕死,因为我可以活的很快乐,很满足,这已经很好了。。。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读后感(五):生死事大

  这本书对我是多有触动的,最开始的前言,那人劝患癌的学佛者的话令我心神激荡。生死的超克,对我来说或许还稍微远一点,这种直面苦难的态度,却是非常值得我立马取经的。

  生命的最后阶段是最后的学习阶段。这个也是震到我了。一直觉得老了就没什么用了,只给别人添麻烦,病了就更是如此了。所以我如果生了大病或者老的不能自理了,我是希望早死早超生的。这可能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想法,看似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实则还是自私吧。

  接受现实,超克生死。当我老的不能动了,当我痛苦的无以复加的时候,我依旧可以提升,依旧在成长,活到老学到老,这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于是我突然觉得,生老病死,或许也不是那么可怕的,也是学习历练,都是成长。

  “人是向死的存在”,其实我们都知道,但总是有意无意的回避着,忽略着。如果没遇上什么关乎生死的事,轻易是察觉不到的,即便察觉到也不大会维持下去,我们总是易于沉溺眼前。

  到底怎样才能超克生死?怎样建立起宗教性或高度精神性的支撑?虽然我还年轻,可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怎敢说死亡离我很远。早作准备是对的,回避并不能解决问题。

  本以为自己不怕死的,但某天只因为一句无心的话,我发觉自己其实非常怕死,就像书中说的,执着于“我”,执着于我所喜爱的一切,放不下,舍不得。至于最根本的无明,我还不懂。

  只能继续存着一堆问号,在生活中、在书中追寻答案。而我最可以做的,就是尽量让每一天都充实,减少遗憾,向“日日是好日”的境界靠拢。脚下的实在是必须把握住的,超克生死不也是为今生的修炼吗。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读后感(六):未知死,焉知生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顾言未知死,何知生,生死问题一直在困扰人们的思绪,只有一些智者能顿悟出死亡的意义,傅伟勋教授就是其中一员,他罹患淋巴腺癌,在手术与电疗连番折腾后尚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用3个月时间撰写了这本《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北京大学出版社)。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包括五方面内容,从引论--现代人的死亡问题入手到死亡的尊严、世界宗教与死亡超克等等,最后落笔于结语——我与淋巴腺癌搏斗的生死体验,从科际整合的宏观角度把“死亡学”连贯到精神医学、精神治疗、哲学、宗教学等,以便揭示“死亡学”研究的现代意义之外,进一步利用自己熟研半生的世界各大宗教传统,特别是耶、佛、儒、道诸家,汲汲观照生死,观照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解脱生死的智慧,讨论现代人的死亡问题及其精神超克,以及生死的终极关怀。

  或许因为好友也是淋巴腺癌离世,自己对这本书就多了一份亲切,翻看着书页,感觉自己对书的前半部分较感兴趣,当读到现代人的死亡问题上,“人人生而平等”一句时,我直接点批,不赞同此句,我认为生有阶级地位之不等,死亡倒是平等的,不管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最终都将步入死亡,死亡面前可谓人人平等。

  书中写到末期患者精神状态中库布勒.罗斯医师的“五阶段”模型,她认为病人临终的心理转变会经过五个阶段,即否认与孤离→愤怒→讨价还价→消沉抑郁→接受,在傅伟勋教授的解释中自己慢慢理解,人们心态的转变过程,是从一个顶点寻找平衡逐步达到另一个顶点。

  或许好友敏的离世,让我顿悟了许多,人生短短几十年,何故争抢,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有莫强求。佛曰:戒贪、嗔、痴三欲,行走于人海,走走停停、观赏途中风景,也该用自己的一生做画卷,用自己的思想作画笔,洋洋洒洒画出一幅写意画,是中国山水画那般简约、典雅,清香扑鼻;还是西方油画那般复杂、浓艳,异香扑鼻,全由自己做主,沧海一粟,何必虚度光阴。

  面对死亡,是为了让我们反思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在自己临终盘点人生时,不留下憾事,虽然我们不会像贝多芬、莫扎特、曹雪芹那样留下生命的痕迹,但是我们应该为自己、为后代,留下一种拼搏向上的品格,证明我们来过这个世界,留下休止符,仅此而已……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读后感(七):【读品•书林杂谈:祈福与反思】梁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雅斯贝斯甚至蒙田早就提过,从事哲学不是别的,就是学习死亡。我很喜欢这句话。所以有一年,我开始学习死亡学(Thanatology)。

  蒙田说,“既然我看到了我的生命在时间上是有限的,我就想从分量上拓展它。我想借我所控制的速度,借我所利用的活力补偿它的流动的急速来遏止它的飞行速度。在短促生命的范围内,我必须使它更加深刻、更加充实。”我一直和蒙田一般地设想,但又觉得这种想法过于托大,敢于遏止死亡的飞行速度;又觉得这种想法过于懦弱,在死亡面前患得患失。

  哲学应该研究真、善、美的问题。死亡却是虚假的,恶劣的,丑陋的,与那三个字不沾边。但死亡有极强魅力,虽不一定毁灭,但是一个终结,如同置于命运终点处的一块磁石,不断吸引我们的注意。

  西方思想界早有大量论述死亡的著作。北大段德智教授专门编过一本《西方死亡哲学》,综述这方面的思想。年轻时我曾对存在主义着迷,虽然没有哲学基础,但也总把“向死而生”之类的警句挂在嘴边。岁数渐长,见识到一些真实而残酷的死亡,思想才慢慢从存在主义退回到伦理学,死和生这两方面,都是直到生命终结都未必完全理解的。我从傅伟勋教授的著作《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中了解到“死亡学”。对于死亡,人们总有一些常识,多少“了解”死亡为何物。经过一段研究过程之后,才会真正感到,它是最为深刻、最难了解的一门“生命的学问”。

  即使是名家、大师,面临生死考验,往往也会烦躁不安。用我最近读到布罗特(Doris Brothers)的新书《面向不确定的心理学》(Toward a Psychology of Uncertainty)的阐释,那就是对即将到来死亡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烦恼。一种内心深处的虚无逐渐将我们的生命吞噬,这是我们出生以来就有的内心秘密,长期压抑的死亡直觉,终有一天不得不直接面对。

  读一些吴宓资料时,发现很多人提到吴宓晚年一直在试图预知死期,计算可以精确到日期。我们无从知晓吴宓的推算方法,也许根据自己身体衰弱的速度,也许根据传统的数术,总之他并没有算准,但是对他心理安慰无疑起到很大作用。

  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早在1969年出版的名著《死亡和死亡的过程》中,把罹患绝症、时日无多的病人的心理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拒绝、愤怒、妥协、沮丧和接受。这套范式在死亡学里得到大量案例的验证,也成为临终关怀的基本准则。

  但是近来有很多学者开始不同意这套范式。他们认为,垂死的病人经历的这几个阶段,其实是医生逐渐披露信息导致的应激反应。就内心而言,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向衰弱。

  人的生命时而柔韧,时而脆弱。这次的汶川地震猛地改变了我的很多想法。我学习过那么多种逐渐走向死亡、面对死亡的方法,却不能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数万人在几分钟内失去生命。无论他们此前是哭是笑,健康或者病痛,是否做好准备,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没有拒绝,也没有接受。

  我们愕然之下,很快产生一种羞愧。他们死了,我们活着,谁更好,天知道。布朗肖说,我们幸存者的“我还活着”的意识,是对一种无法分析的情感无助中脱身和释怀。我们从毁灭威胁中被解放出来,我们终于过上了失去他们后的生活。可我们都是没有活着的活者,没有死去的死者,我们总处于活和死之间;我们不相信我们听说和体会到的远方的死的经验,我们也不相信能理解其本质。

  我们捐钱,捐血,或者赶赴灾区,恨不得以自残方式来缓解内心的愧疚;我们想用娱乐来躲避心理负担,却又深知娱乐会造成更深的抑郁;我们想写点什么,另一只手又把我们张开的嘴堵上。就在一天又一天的电视新闻里,我们行尸走肉般地生活着。

  我们并不一定惧怕死亡,往往只是惧怕最后支撑我们意识离去的那一刹。许多种宗教都教育我们超克生死对立之困惑,站在那濒死的一刻前后展望,所谓死而不灭,生死两通。那只是面对自己死亡的心灵控制,大规模陌生人的非自然死亡,触及人类存在的意义,却也帮助我们越过那一刹。很多人已经不能清楚记得5月12日那一刹的感觉,只是从那以后,他们死了,我们活着。

  现在有个新词,Megadeath,意义与地震造成的大规模死亡有些接近。它源于核武器造成的毁灭,意指瞬间夺去数以万计的无辜生命。这个词直接导致对我们政治环境的反思。在Megadeath中,你的死与我的死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没有人在事前指挥,也没有人能在事后超越它而冷眼旁观。

  人之为人,在于人会死亡。动物不死,动物只有毁灭。按照维柯的说法,拉丁语里humanitas这个词就来源于humando,意为埋葬。埋葬同胞,举行仪式,这才有了历史,开端总是这样地被记录下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曾经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之中。他们不再参与未来的历史,身影则会无处不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