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钥匙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钥匙经典读后感10篇

  《钥匙》是一本由(日)谷崎一郎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钥匙》读后感(一):出轨的羁绊

  女朋友考日本文学,该书不慎落入手中,由于篇幅较短,一直有信心口气读完,在往返于北京和成都的飞机上读了大半,发现读起来没有想象容易作者想展现的东西过于庞大,而载体空间是如此的萧条。

  初步感觉年轻貌美的妻子与老弱但并不想承认的老公之间的马拉松,看谁撑到最后的俗套小说,但是木村的出现,让这个白富美得生活变得有那么一点,一点的期待,续写绝望日记开始与木村产生一种神奇感情,所谓的“羁绊”,那种床笫之事淡然掠过,留下的是在日记中不断反思与觉醒。

  现在还没有看完,还剩一点点。希望最后能有个稍微平缓点的结局

  《钥匙》读后感(二):开,闭,开?

  上大学时候读的文联版《疯癫老人日记》中就有这篇《钥匙》,并且翻译也是相同的人。可如今再次看一遍的时候我发现其中的情节几乎已经忘却,可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阅读

  小说的篇幅很短,个把小时就能读完,情节也不复杂完全没有阅读上的难度,而叙述采用的日记体也是作者在《疯癫老人日记》中就已经使用的手法,因此也不算有新意。因此对待这本小说,我大致是把它当做一部中篇小说的单行本,抱有太大希望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小说延续了谷崎一贯的特征——变态、扭曲、心理细腻、性。具体故事内容小说的介绍已经讲的很清楚了,而如此短小的小说如果在搞出一个故事梗概来那就完全不需要阅读了。

  小说采用日记体的手法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能比较好的去表达人物内心,让读者看上去自然一点。有时候小说在细微之处的创作用第三人称往往力不从心,而用第一人称又未免有些穿凿,而采用这种日记的方式,让书中的人物自己去叙述,自己去臆想反而更加细腻。

  另一个好处就是作家刻意采用这种方法去引导读者的判断,让书中人物带来错误信息,这样读者的思维就会被带动,不管是顺着文章内容思考还是有自己的看法,总之这都是作家乐意见到的。

  小说中在日记方面的内容让我想到东野圭吾的《恶意》。书中的人物都是通过日记的方式传达出错误的信息,从而达到不可告人目的。本书虽然没有写成悬疑的形式,但是读到最后读者之前心中的一些不明了之处也逐渐清晰,在这里不得不感叹谷崎先生的匠心。

  故事的人物很少,但是人物关系十分复杂,人物之间的情愫心态都一直在发生微妙变化。谷崎很好地驾驭着这些元素,在这么短的篇幅内讲述了一个简短但是复杂的故事。书中用详尽地描述了一家人近乎变态的内心世界行为,似乎在用一种反面教材的形式鞭笞书中经常提到的封建伦理,以及以这种伦理作为掩饰的虚伪。这种思想上的表达也能很好地反映出谷崎在那个时期创作方向

  小说的名字“钥匙”也明显是个寓意。书中虽然有钥匙的实体,但是它所代表的不但是打开抽屉能取出日记本的钥匙,还代表着打开书中人物内心世界的钥匙,亦即是他们的日记,当然他们的日记就像他们受到的教育一样是虚伪的,因此即使拿到了这所谓的钥匙,他们的心灵之门还是无法打开。

  谷崎笔下描绘地人性虽然扭曲、畸形,但作家却用这种夸张的笔法,将现实常见的东西提炼出来,这样反而更加鲜活,更加能触动人性。不过话说回来,谷崎这些重口味的小说我还是不太适应。

  《钥匙》读后感(三):错误的钥匙有时会打开正确的门

  很少有作品会写夫妻之间的爱情故事可能是大部分艺术家都认为,夫妻之间的爱情故事缺少戏剧冲突性——他们都在一起了,还有什么好写的。更重要的是,人类长期的夫妻关系,是容纳不下太多的激情浪漫的。而爱情之所以值得大书特书,值得无数的人流泪,悲愤,并非由于已经庸俗化了爱情观所说的那样,温馨啊,安静啊,而是由于剧烈,颤抖与紧张真正的爱情是无法在平和的长期关系中幸存的。

  而作者敢于写夫妻之间的爱情,就在于他描述了一种变态的爱情。三人之间的扭曲而缠绕的爱。丈夫,妻子与木村三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情欲关系。丈夫发现妻子是欲求不满女人,而妻子与木村之间又发生着暧昧不明的情感关系。而丈夫利用妻子与他人的暧昧造成的妒忌,而引得自己的浴火熊熊燃烧,最终耗尽,死于脑溢血。日本人的爱情总是要死人的。

  在我看来,木村就是一把钥匙,他打开了丈夫与妻子之间由于情感与行为的落差所造成的隔阂。丈夫对妻子本来便没有多少情欲,但对欲求强烈的妻子一直怀有内疚之心。而这种沉重感与妻子的不满,使得这段婚姻如同在沉重的泥土里打滚。但是木村的出现,似乎给妻子的欲求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在丈夫身上未能实现的情欲,在传统道德与自我情欲的夹缝间,艰难而疯狂生长。一个展现出完全自我淫荡的妻子,最终让丈夫重新燃烧起欲望

  丈夫与妻子之间有一把锁。这把锁是由观念,体质,社会差异导致的。日本是一个严重闭锁与保守民族,而这样的保守民族催化出了最为变态的美学。每当看到这种小说,我就会想到中国的盆景园艺。二者都是通过扭曲而展现美感,或者说,通过扭曲,呈现出了另外一种可能性的生活与爱。当所有的压制被去除,生命能量可以将自己的主人都杀死。木村是一个伦常破坏的象征,而借由他,夫妻之间绕过了那些捆绑住他们的规则与观念,让深沉的爱,绵延了下去。

  但我认为木村并非真正的钥匙。

  生命本不该上锁。情欲本来就应该美丽的绽放。今天的我们距离变态,也不过五十步笑百步的差距。变态的故事,被轻微变态的群体所阅读,无怪乎有深深的赞同。

  《钥匙》读后感(四):激情迷宫里的爱与死

  有这么一种说法,当你经历绝对黑暗,就将不再迷恋肤浅光明,这也是日本文学一直孜孜不倦试图探索穿越的隧道。黑暗的背后不再是毁灭和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生生不息的欲望漩涡以及从未被逃脱的,沉浮于此的命运

  三岛由纪夫的美总是面临着被摧毁的危险而太宰治的颓废也并非完全的堕落,那么,谷崎润一郎的情欲,当然也不仅仅是为了尽官能之所能。谷崎的小说总被冠上“变态”二字,阴暗扭曲的人格、纠缠混乱人际关系、畸形不洁的恋情匪夷所思的癖好,连他自己都称自己为“恶魔主义者”,但是,如果这就是“变”态的话,那怎样的一种状态能够被称为“常”态呢?其实人类的进化,带来的反而是道德的后退,谷崎小说中的人物,不是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便是家教严苛恪守妇道的家庭主妇,但是,越是这样体面身份,越是衍生出骇人听闻的故事,谷崎润一郎不过是彻底揭开了自我的面具,将本我暴露在阳光之下,无论是自我还是本我,最终都是那一个“我”。

  《钥匙》是一个周密得滴水不漏的故事,对于两人之间的“性”绝口不提的丈夫和妻子,却各自在日记里大胆而露骨的道出内心的隐秘欲望。丈夫更是暗中撮合朋友木村同妻子发展恋情,再通过对他们的嫉妒激发自己的性欲,来满足妻子异于常人的欲望。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没有过渡,没有铺垫,从翻开的第一页到最后一页,谷崎润一郎想要讲的全部,就是这样一个赤裸裸的关于感情和欲望的,关于四个阴险成年人如何玩火自焚的故事。

  “而最最罕见的,应该说是阴险的四个人正在一边相互欺骗,又一边同心合力地朝着一个共同目标迈进。”这就是谷崎给我们的,关于本书最直接的概括,而且不管结局是喜是悲,他们最终可以说是达到了各自所期望的目标。我能想象谷崎嘴角的那一丝微笑,就如同丈夫生病后问及妻子日记本的事情时被妻子一口否定时的笑容那样,那是一种冷笑,事情已然发展到如此地步,各种不堪入目的勾当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妻子却任然选择带上虚伪的道德面具,即使是在最后一刻,也不愿和自己坦诚相待。丈夫的死,不仅仅是妻子和女儿联手策划的阴谋,同时也是他本人的心之所向,一旦踏上探索情欲的道路,他即变成了一个“整日沉迷于声色的废人”,书也不能看,学问也无法做。他虽是一个勇于探索黑暗的人,但此刻被困在黑暗隧道的中间,既无法后退,也不能前进,于是只有一死了之。而看似得偿所愿的妻女,面对着即将到来的“两女共侍一夫”的局面,又会有什么好结果呢。所以无论是丈夫、妻子,还是身为女儿的敏子和身为第三者的木村,皆是阴谋的筹划者,也是受害者,是令人憎恶的人,却也是值得同情的人。作者带着这样一种中立的态度,用手术刀一样的笔触,一丝丝的剖析人物的每一个内心变化,是冷酷的,同时又是充满怜悯的。

  不得不说,谷崎润一郎对于描写人际之间的微妙状态是非常在行的,《钥匙》不是一本“官能”小说,却能给人带来官能的刺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那些人内心世界里的各种阴谋诡计,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阴谋得逞之后大言不惭的自我辩解,千疮百孔之前的故作镇定,这些东西放到无厘头电影里是能引人发笑的包袱,而放在这样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中,其令人脸红心跳程度,不亚于一段活色生香的情色描写,你知道文中人的脆弱就是你的脆弱,他们的伪善也是你的伪善,当他们在床榻之间放纵享乐的时候,即使你心怀厌恶,却还是翻开了下一页想要一探究竟。

  人永远都羞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因为那里的景致与美好无关,于是才有千千万万的被我们称为“变态”的作品出现,它们是一架架被发射到外太空的探测器,下场往往都是有去无回,毕竟从来都没有人能够走到黑暗的尽头。《钥匙》中的人们很卑劣,但也勇敢的上路了,他们走的比我们远,于是以更少的道德迎来更早的毁灭。最后我看到网上有人问,妻子和丈夫,木村和妻子,他们之间有爱吗?答案肯定的,有。但是爱分太多种,占有的爱,掠夺的爱,欲望的爱,你要说它们不是爱,那就太狭隘了,这就和他们所选择的道路一样,虽然不是最好的路,但好歹也算是一条路。

  《钥匙》读后感(五):无题

  夫妻在各自日记中自我坦白解释,又自我辩解掩饰(尤其是妻子)。有趣之处在于,双方都在日记中怀疑对方的偷窥,却又似乎是为了被偷窥而写下的日记。

  利用第三者引起的嫉妒来刺激情欲……膜拜如此强大的夫妻情趣。其中扭曲显而易见。变态说不上,倒是因一种性压抑而愈加对此蠢蠢欲动的病态。(越是禁忌的事越想做。)

  日记这种体裁很能满足人的窥秘欲,更何况是夫妻间的性事。

  令人最为好奇的,也是书中隐去了的,关于女儿敏子及木村先生的所谓阴谋和想法。他们两人的态度反而是最扭曲诡异的。(干脆四个人都写日记来个奸夫淫妇阴险日记大全吧!)

  听说日本人崇尚残缺美。不知是否因此,目前我所拜读的为数不多的日本文学作品(包括本作),总是缺乏一种(故事的)完整性。

  对事件暧昧的态度,似乎也是美学一种。

  《钥匙》读后感(六):《钥匙》&《卍》:破坏与重建

  刊于《文汇读书周报》2011-02-25 文/陈嫣婧

  作为一位毕生摒弃一切追求官能之美的唯美主义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的存在被认为是最日本的、也是最彻底的。从他的少年成名作《麒麟》开始,到过世前三年创作的《疯癫老人日记》为止,古崎一生信奉官能的至美,甚而当他发现美与善,与体制,与各种社会关系不能并存时,不惮用最反叛的方式去抨击毁坏之。于是恋母、恋物、虐恋、以恶为美,以丑为美等种种非理性的不能为世俗所接受的极端主题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所以除了“古崎色彩”较淡的《细雪》之外,谷崎润一郎一生的作品都极易被人冠上“变态”二字。然而,随着性观念、性意识的不断开放,当今的很多读者也许已不再会对古崎的作品题材产生太强烈的抗拒感,特别当作品中那些“变态”的东西多多少少也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时,可能读者会认为古崎只是一个超前的现实主义作家罢了。

  那么,谷崎润一郎作品的冲击力,它们的文学价值是否因此被冲淡了呢?事实并非如此,作为一名作家,谷崎的意义并非用文字去构建或者反映一种现实,而是以相对现实的创作手法去挖掘一个理想的美的世界,看上去是现实的,事实却是审美的,这两者相互对抗又纠缠不清的关系构成了古崎文学作品中最大的意义,而其中最能体现这纠结关系的,则是在文学研究领域长期被人忽略的两部作品:《钥匙》和《卍》。

  《钥匙》讲述了一对夫妻通过相互偷看对方的日记来刺激自己的欲望,摸索彼此的心理。这些日记用语忽而大胆忽而隐晦,真假难辨。丈夫为了满足妻子,不惜挑唆女儿的男友木村来诱惑妻子,并从嫉妒中获得快感,增强性欲。而妻子虽接受传统的妇德教育,表面隐忍内向,实则却对隐秘之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她顺着丈夫对木村的利用勾引他,并进一步利用丈夫急于满足自己的心态与之频繁性事,最终导致丈夫死亡。女儿敏子因渴望与木村结婚,在得知父母事后,便善加利用,与木村一起勾引母亲,力求形成稳定的三人关系。

  《卍》的故事则更为复杂些,丈夫孝太郎与妻子园子夫妻生活不和,妻子爱上了绘画学校里的女同学光子。这段隐秘的同性恋性被光子恋人棉贯得知后,他密谋与园子签订协议,使其促成他与光子的婚姻,条件是他将不会过问她们间的交往。之后棉贯又拿这份协议去威胁孝太郎,令其管好自己的妻子,企图达到独占光子的最终目的。不想棉贯竟是个丧失性能力的中性人,光子意识到自己受骗后,便假意利用园子搞出同性绯闻,却渐渐假戏真做。在得知棉贯威胁孝太郎的行为后,园子设计假装与光子私奔自杀,以此震慑丈夫,使他被迫同意她们的交往。光子却意外因服药剂量不够而在园子昏迷时与孝太郎发生关系。从此园子,光子与孝太郎开始了相互猜忌,暗无天日的生活,彼此疑心对方与第三人发生秘密感情,抛弃自己。随着棉贯的进一步报复,园子三人在绝望之下服药自杀,相约阴间重逢相爱,而园子却在阴差阳错之下独活了下来,怀着对“光子与丈夫孝是否密谋故意抛却她于人人世”的无限猜度度过余生。

  总的来说,《钥匙》和《卍》不约而同地以人与人,特别是发生在相对稳定或约定俗成的某种社会关系成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心理碰撞,作为构建叙事的基础。《钥匙》的人物关系图由丈夫、妻子郁子、女儿敏子及女儿的男友木村构成,《卍》则由丈夫孝太郎、妻子园子、园子的同性爱人光子及光子男友棉贯构成。这些人物关系表面上一目了然,无非夫妻、恋人或母女,而在看似脉络清晰的表层关系背后,却是滚雪球般越滚越大的各种阴谋与危机。夫妻之间的性事,恐怕是全世界最理所当然,最合乎伦理道德的事了,可恰是这样的事到了古崎的笔下却最难以启齿。夫妻间不仅需要借助偷看日记这种“不道德”的方式向对方袒露性需求,甚至要冒着乱伦的危险通过女儿的男友来催发性欲。夫妻之间最合理最常态的性在这里成了滋长最不合理最变态的苟且之事的温床,这是何等的荒谬。在《卍》中,正常的夫妻关系,恋人关系都是不和谐的,孝太郎是入赘的女婿,以至于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家庭地位上是处于弱势的一方;棉贯则更糟糕,竟然性无能,成了彻底的“去势者”(古代称“阉割”为“去势”)了。相较而言,园子与光子这非正常的同性关系,倒像野生植物那样自由健康蓬勃地发展着。

  古崎之所以如此安排,很明显,他觉得在他的作品中,最不可靠的就是那些普遍被认同的社会关系,但这又不等同于简单的背叛,背叛和拥护都是相对稳定的,并非作者所追求。在小说里,每一个人的话语都真假难辨,每一个行为的目的都暧昧不明,每一个叙述环节都仿佛是在质疑或者推翻前一个环节,所有的人都可能被出卖,被欺骗,读者越往下读,越不知道该相信谁。古崎始终在制造一种“雾里看花”的气氛,竭力营造朦胧暧昧的叙述格调,这当然是很“日本”的,但这更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把读者从现实生活中引开,并且反过来质疑现实,这些关系是稳定可靠的吗?这些看似合理的社会体系是否真的坚不可摧?

  谷崎润一郎认为,抛却现实是感知美的前提,读者一旦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就如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反而会有豁然开朗之感。事实上,一旦置身于一个“去现实”的文本环境,我们会发现古崎的叙事技巧委实高超绝妙:严密的逻辑性,很强的节奏感,视角转换果断,语言精确,通过文本,谷崎润一郎游刃有余地建造着一个只属于他个人的意念的世界,在这里,乱伦,通奸,同性恋,窥阴癖都是合理的,它们都只体现赤裸的本质的情欲,都合乎人性的自然发展。我们读不到一丝一毫逻辑上的别扭,也看不到任何一处有悖于我们思维习惯的细节。好像无缘无故的,我们就是在赞同乱伦,赞同窥视和虐恋了。

  在谷崎润一郎的笔下,情欲是至美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官能美。因为情欲是人性的体现,所以美亦即是人性,这是文学创作的根本追求,也是谷崎润一郎作品的最大意义。用美来摧毁遮蔽人性的现实,破坏无处不在的体系束缚,并最终在现实世界的废墟之上建立另外一个审美的世界。《钥匙》和《卍》体现了作者从破坏到重建这一世界的整个过程,但是这个世界也并非是一个可以永存的理想的世界,美是一把双刃剑,在毁坏的同时也在自毁。《钥匙》中丈夫的死亡,《卍》中光子和孝太郎的自杀,是对情欲直截了当的反诘。园子虽然机缘巧合地活了下来,但她终生被困于对光子与丈夫的揣度之中,其根本也是在对情欲进行拷问。其实,所谓美的世界无异于海市蜃楼,它的破坏力让它无法长时间地存活,更无法用它去拯救什么。好在文学本身并没有拯救现世的功能,所以即便谷崎润一郎被很多评论者认为是消极病态的,他仍然牢牢掌控了文学作品的力量:颠覆、破坏、重建、灭亡,极其带来的伟大的悲剧意义。

  (刊出文有删节)

  《钥匙》读后感(七):大概是情欲迷人吧

  日本小说家喜欢用高深、圣洁的话语来诠释最简单的人之情欲。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位表面看起来传统美丽的家庭主妇看上了准女婿小鲜肉,利用丈夫的嫉妒让丈夫和小鲜肉同时为其所有,并最终有意的让丈夫在情欲中迷失,毁灭其身体。简单说,丈夫,我不爱你了,你丑,你精力差,正好有个迷人的小鲜肉,我能不吃他吗。不过这吃当然得吃的有技巧,得吃的让丈夫也心服口服,得吃的让丈夫也快乐美满。于是诉说真心的话的日记也变成了主妇和丈夫尔虞我诈的战场,不写真心话,只写对能打赢这场战争的犀利语句。欺骗,隐瞒,假心假意的互诉衷肠,只不过是这场战争的佐料罢了。

  主妇很聪明啊,又美丽又聪明。这场游戏的真正主导者便是她,但在表面上她却成了被动者。被动的被丈夫利用,被动的成为丈夫情欲的发泄者。在日记的前端,她一味的说明自己是个传统保守的女人,这样更能激发丈夫的欲望,又有意无意的抒发对丈夫的爱和对小鲜肉的喜欢,来激起丈夫的嫉妒。真是高啊,所谓计谋的最高着,就是通过自身的计谋让他人以为是他的计谋并为之实现,而最后达到了自身的目的。

  丈夫,情欲的牺牲者。身体的差劲,其实他自身随时可以暂停,虽然受到了妻子制造的其因为这件事而身体重新变差的影响和促使,但真正懂得控制的人知道停止。最终来说,他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欲,这种快乐快感他经历过以后无法放弃,最终只能成为妻子情欲发泄的牺牲品。

  无非是个主妇想抢占小鲜肉的计谋罢了。岛国人民真能玩啊。

  《钥匙》读后感(八):从一端到另一端

  谷崎润一郎的书算算也看了有六本了,第一本2010年看的《细雪》,感觉非常唯美。后来2011年陆续看了三本,《疯癫老人日记》有点不能接受,口味偏重。《阴翳礼赞》是散文,至今还记得里面写倪瓒上厕所的故事。《少将滋干之母》感觉还行,对里面提到的不净观一直印象深刻。

  最近一连看了两本谷崎润一郎的书,一本是《卍》,一本是《钥匙》。本想找到点《细雪》的感觉,但这两本书却让我想起了《疯癫老人日记》的感觉,重口味,极端加一点变态。感觉日本作家很多都是如此,同一个人写的书风格完全不一样。三岛由纪夫也是,《潮骚》写的那么纯情,《假面的自白》和《爱的饥渴》却是完全相反的感觉。

  如果说之前几本看完还没什么太多改变,但看完《卍》和《钥匙》,《细雪》留在我心中唯美的感觉已经彻底被颠覆了。

  《钥匙》读后感(九):杀戮之心

  虽然大概已经猜到了个中关窍,可是看到最后一页妻子在丈夫去世后才写下的“真实”日记时,还是有一种“哇,真是难以想象”的惊愕感觉。

  “——我的身体里流淌着淫荡的血,这是确定无疑的,可是我怎么会埋藏着谋害丈夫的心呢?究竟是什么时候、怎么产生的呢?难道说被那样乖戾、变态、邪恶、执拗的丈夫不断扭曲的话,无论多么朴实的心也最终会被扭曲吗?不是这样的。我给人贤惠守旧的感觉,这都是环境和父母造成的,其实我天生就有一颗冷酷的心吧。这个问题一下子还说不清楚。不过,我觉得最终的结局不能不说是,我作为妻子对丈夫尽了忠,使丈夫度过了他所希望的、幸福的一生。。。”

  《钥匙》是谷崎润一郎小说中较短的一篇,所以先挑来看了,本来以为不外乎是如同《失乐园》那种中产阶级男女的婚姻危机,结果竟如同《感官世界》一般又糜烂又疯狂。对妻子的肉体觊觎已久但力不从心的丈夫,外表传统实则欲望极强的妻子,在母亲和女儿的诱惑之间摇摆的青年,以及一边嫉妒着一边又极力促成母亲与男友好事的阴险少女,这样的四个人组成的一个在外人眼中再正常不过的家庭,每天却上演着藏匿、窥私、勾引、乱伦的各种戏码,不由让人深深感慨,岛国上的居民是有多么压抑,才能将人生的变态展现得这样淋漓尽致。

  丈夫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也知道自己的妻子一直都在偷看自己的日记,却故意要写下“但是从今年开始我不想顾虑这一点了”,要把自己的性生活,以及和妻子的关系都记录下来;妻子明知道丈夫知道自己在偷看他的日记,却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反正他怎么想都无所谓,即便他是这么想的,我也决不会看的,我不想越过迄今为止自己划定的界线,进入丈夫的内心。。。”他们在各自的日记本中设下种种防止偷窥实则鼓励对方赶紧来偷窥的小机关,用藏匿钥匙、换地方收藏日记本的方式引起对方的好奇心,甚至到最后发展成在日记中写下谎言误导对方的可怕做法,让身体状况已然不佳的丈夫第二次突发脑溢血死去。在他死去以后,妻子才吐露了实情:自己并没有生病,那些“ 病入膏肓”的小动作都是为了刺激已经再经不起刺激的丈夫的欲望,逼他更快地在“极致”中死掉罢了。至此,妻子便认为自己尽了忠,依据丈夫的心愿让他“永久地幸了福”。

  女儿和父母一样古怪,女儿嫉妒母亲,因为虽然自己年轻,但容貌、身材都不及她;更令人烦闷的是,自己喜欢的木村先生恐怕一直以来喜欢的都是母亲,只是为了接近母亲才来到自己身边。然而相比起更讨厌的父亲,倚仗自己是个男人就对“孱弱”的母亲为所欲为的父亲,帮助木村先生一遂心愿也不是没有乐趣的。基于这样令常人无法理解的思维逻辑,女儿敏子促成了木村和其母的好事,她就像个躲在黑暗角落不出声只睁着骇人大眼的巫婆,时常露出不明所以无声无息的笑容。

  而木村,他也许是这四人中相较之下还稍微正常的一个,他喜爱母亲完美的肉身,也喜欢女儿年轻的肉体,于是当他知道父亲有念头但无法得逞的时候,大方地借出了宝丽来相机;他把母亲的裸照夹在书本里,故意让女儿看到,是一种寻求同谋的暗示,也有着得到好处不会亏待你的诱惑,他清楚女儿对他的着迷,因此要利用这一点,完成他对母亲的占有。想一想,他才是最后的赢家,多么聪明的男人,同时得到了两个女人,而那一对倒霉的母女,一个“谋杀”了自己的丈夫,一个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也许也同时失去了自己的母亲。

  包括最近看的角田光代的《空中花园》和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告白》,还有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五木宽之的《青春之门》,完全扭转了从前我认为日本文学只是绝望但不疯狂的印象。现在想来,柳梅里姐姐因为自卑和自闭造成的“连绵不绝的死的念头”,纯粹得像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现代都市的节奏太快,亲缘隔阂太深,所以每个人都罹患疾病,单纯的冷漠还不是最可怕的,自暴自弃一跃而下如今也算不得什么罕有稀奇的事件,更令人发指的是连带无辜人的生命也不放在眼中,可以因为简单的不如意、不顺眼、不开心、不被重视便随意收割,顺手一丢没心没肺。

  不知道会不会有那么一天,汉尼拔博士将被作为典范树立,毕竟这个会吃人的优雅医生最后还是爱上了小羔羊克拉丽丝的。

  《钥匙》读后感(十):交缠着失形

  有一种紧张感顺着页数蔓延,越来越危险、刺激,结局又利落又讽刺,看完后仿佛像运动过一般心突突跳,浑身发热。

  丈夫和妻子像螳螂一样交缠着,更为阴险沉静的妻子最终啃下了丈夫的头,而始终隔着一段距离的木村是在两人卧房外窥探游移的影子,等待着妻子起身去迎合,最为神秘令人费解的是女儿。

  看的过程中就对女儿的心态和动机很好奇,早先似乎事事不关心,待全部终结之后像一个含着悲怨的杀手,时而慢慢地布局和折磨,时而忽然对父母来一刀,最终却成为了男友与母亲阴秘欲望的掩护,一个道具。从头至尾其他所有人对她的态度都淡淡的,是四人中最边缘的一个,她的怨恨和阴毒是来自于这样的忽视吗?于是丈夫和妻子的阴险,在女儿身上结合之后浓度更高了。

  并没有感受到官能感的煽动,反而在多处地方觉得一种模糊的恐惧,不愧是恶魔啊,对我来说这书像恐怖小说一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钥匙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