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是一本由杨照 / 李维菁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3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读后感(一):农民达芬奇
这是本月读书里最惊喜的一个意外,认识了蔡国强,一个特殊存在的艺术家。总以为艺术家是寂寞和高冷的,说蔡特殊,便在于他的艺术中又有接地气的一面,他直言不讳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直述自己深受毛泽东和马列思想的影响,直陈自己如何与群众和社会对话。蔡国强毋宁说是对语言有高度天分的一位艺术家,或者是一位用艺术来表达思想的哲学家。
“艺术家是寂寞的,但艺术可以让他交到很多朋友,使艺术家回到社会,艺术家的脆弱与孤独便因此而稍微缓和”
“不管艺术作品背后的含义是什么,空间运用本身也很有道理,光是欣赏那样的视觉呈现,也是很棒的”
《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读后感(二):他是这样想的
不记得是在哪个帖子里看过关于一位行为艺术家的作品介绍,至此以后我开始对艺术发生了兴趣。其实现代艺术于我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一个部分,一谈到“现代”、“艺术”,我的脑子里马上乱轰轰塞满了抽象画、零碎的雕塑碎片、造型奇特的各种物件。。。没有中心,没有观点,漫无边际不知道要表达什么。
于是我下意识找一些论艺术的书籍来看,慢慢发现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有他要表达的思想,只是这些思想,有的表达得不那么高明,有的需要借助辅助手段去发掘,有的则是令人豁然开朗会心一笑。好的作品并不需要观众花多少力气去解读,而是能经过不同层次的思想得出不同角度的观感,就像精心切割的钻石,光线从各个角度射入焕彩整体的光辉,你我的想法也许都不是标准答案,实际上也不存在任何标准答案,但是这无数的领悟和感触就组成了一件现代艺术作品的现实意义。
如今在读的这本《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令我对艺术,和艺术家的理解更近了一层,可以说是相当惊喜的一次阅读体验。蔡国强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的焰火庆典而广为人知,其实他1988年就在日本开始了首次创作,之后又到了纽约,很多作品在十几年间陆续亮相于世人眼前,充满朴素和本我的力量。要感谢奥运和国庆让我知道了蔡国强,不然我肯定不会去买这本书;也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这本传记付梓问世,不然我的印象必然始终停留在:哦,蔡国强不就是那个搞焰火的么那种初级的、肤浅的层次。
蔡国强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第一章就坦诚自己“是个迷信的人”,他无论在出行、选择住宅、构思新作之前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小小仪式,即去寻找相符的气场,风水对他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判断,一趟旅程顺不顺利,一套住宅舒不舒服,都可以通过他的小小仪式感应出来。然而这些小仪式、小习惯的目的,终点是指向一套个人系统的建立,这些独特之处可以将一个人和其他人区别开来,形成属于自己的空间,只要有了这个空间,不论在哪里生活,都可以比较轻松自如。“把自己的小世界像一条小毛毯一样盖在膝上”,这种安全的感觉,对大部分人来说都不是轻易能够获得的,它需要相当的认知、体会和自信;但你一旦得到了它,环境的变化就只像春夏秋冬交替那样平常。
他还说:“艺术家需要花时间走到历史与广大的社会群众里,而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又会使他着急要回到艺术本身,又回到艺术家脆弱与孤独的本质。”“需要去,才知道如何回,如果回不来,就是在搞没意思的社交了。”“美国是没有异国情调的,欧洲有。他们会把你视为正常的艺术家。如果是欧洲,觉得一位外来艺术家是很优秀的,但他们还是把你当成一位‘中国艺术家’来看待,像是在进行文化交流。”“纽约可以使任何人变成普通人。”
艺术家需要孤独,孤独会令他们的生命更加冷冽清醒充满质感,但他们的创作来源又来自民间,现实决定他们必须和广大的平民百姓交流、合作。对繁华的眷恋和对艺术创作的使命感常让他们像被两股巨大的力量往不同方向撕扯苦不堪言。有人最后丧失了创作的欲望,有人被消磨了灵感,有人甚至精神受不了重压而崩溃;话说回来,因此艺术家比普通人更需要一个“盖在膝上的小世界”,让他安憩、让他沉思、让他降落。
有去而有回,有高潮有低谷,有辉煌有平静,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属地,有可以挥洒自如的艺术平台,精彩的作品从此诞生,我庆幸这个世界喧闹而开放,总有美丽的事物将心情振奋,总有优秀的艺术家将最好的奉献给世人。
《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读后感(三):【一些摘录】
【形势宗与理气宗】
蔡国强也以风水的角度分析自己的性格:“中国的风水可以分成形势宗和理气宗这两大流派,我觉得我的行事风格与思考路线,比较接近形势宗。”
形势宗在中国北方流行,是历代皇家使用的系统;理气宗在中国南方盛行,尤其是闽赣粤地区,是比较属于民间体系的。两大流派在理念上不同。
“理气宗的优点是它有很多解决风水的办法,像是在客厅的这边挂上一个八卦,或是在屋子另一头洒一些朱砂,或者人的运气不好可以调整卧室的床位。理气宗可以看到很多细微的地方,帮助你解决问题。”
“形势宗着眼大格局,利用长时间去培养大基础,重点放在环境的营造以及调整方位。形势宗为皇室服务,在意的是整个王朝久远的国运发展。因此,形势宗常常运用在皇家陵寝的建造、皇室园林宫廷的设计,要考虑的是几百年的国运,决定未来世世代代的走向,所以要花上很多时间,确认自己与大自然的整体关系,体现自己在这宇宙中的融合与位置。”
【学英语】
当蔡国强看一个展览的时候,他可以不读作品的文字解释,可以专注地看艺术作品本身。这点很重要。蔡国强长期订阅《纽约时报》,但是他不会每天阅读,而是在周末时把一大迭报纸拿来翻一遍,喜欢的裁下来。虽然他看不懂英文,但是他会看新闻照片的图片大小、拍摄角度、排版位置,不用读文章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新闻观点,这也慢慢地养成蔡国强从视觉上寻找作品意涵的习惯。
他就是不肯学英文。
关于不肯学英文,他又说,让工作室与外国人直接沟通,等于让自己在每一次与人谈判的时候的时候多了一道折冲,也就比会说英文的人,多了一点时间去多些思考。多了这一道程序,就少了人际上短兵相接的直接,增加一点余裕,情绪与思考上的余裕。
《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读后感(四):艺巫蔡国强
《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 (杨照 李维菁著,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0)
集体和个人之辩是中西文化对比常出现的话题。不过,如果读惯中国的阴阳纵横、策论谋略之书,打《鬼谷子》起,就没有什么恒定的个人或者集体,只有时势是永远的。注意力在势,不在个人,也不在集体。这是第三种度量世界的维度。蔡国强不识英文,不知道他最深入领会的毛泽东爱说的“势”翻译过来叫Propensity, 但是他爱说“看不见的世界”。不为肉眼所见的实际存在。
蔡国强的作品里,我最喜欢《草船借箭》,《不合时宜 2》,《撞墙》,视觉上做到了同代艺术家里罕见的壮丽奇瑰,同时又毋庸置疑是观念性的。象道士往空中泼一盆狗血,一壮鬼赫然悬浮面前。这壮鬼不是好来坞电影里入侵的外星异形或者变异生物, 它就是传说已久的“观念交汇”,虽然我们明知道,书上有它,画里有它,音乐里有它,但是这些鬼毕竟只存在于个人脑子里,小组讨论中,蔡国强一出手抓住了它的形象。
《草船借箭》,2006 柏林美术馆 ,2008年该作品在背景展出时红旗被取消,只留下底座和风扇。
这本访谈录,刨掉三分著者烘云托月、自以为不形于色的吹捧,三分艺术家对自己玄虚乃至幻经历的描绘,还剩下四分是可以反复咀嚼的。这些部分里涉及了蔡国强对自己本土经验的看法以及利用,他进入日本社会,发动群众来参与他的创作,他走进历史、社会然后又回到艺术家脆弱、敏感本质的钟摆运动。
不合时宜:舞台二为 2004/2009 九只实物大小的老虎模型、 箭、假山布景 尺寸可变 展览现场 台北市立美术馆
书对蔡国强的工作方法和过程语焉不详,但是已经让我感觉到蔡那凝神聚气,阴阳师般审时度势的神态。某人说,唯一不喜欢蔡的地方,是蔡太接近权力。我说,这象有些金融家和企业家对利润的追逐并不是因为要发财,审时度势对蔡来说已经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本身。谋略本身是没有势利,或者超越势利,没有感情。他要把作品融入到这时势里,他让时势在他的作品里爆发显影,源源不绝填充着作品的能量,时势是他的神祗,而他的作品接近巫,是势之worship.
蔡国强介绍他的巨石雕塑作品《海峡》。当代艺术家蔡国强在台湾的首次大型个展《蔡国强·泡美术馆》于11月21日起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向公众开放,展出各类艺术作品35件,展览持续至2010年2月21日。
我对这本书很是满意,因为它流畅却并不真的随意,真的帮我切入了蔡的作品内部。但是我也能想象它落笔匆忙。或者艺术家自己对于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有诸多禁忌。我很希望能了解蔡主要作品的缘起,是应展览博物馆邀请,还是自发的。大件装置作品的收藏情况,他从火药的艺术行为转到装置上的考虑,以及博物馆、策展人对蔡的看法。书里稍微提到蔡早年做舞美,后来在日本。我很想知道蔡对空间的细腻理解,以及他作品里罕见的视觉上的精细和气魄,和他这两段经历的关系。
好在艺术家正值创作盛年,还有许多机会。
《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读后感(五):我是这样想 的
我不知道如何称呼他,不想称他为大师,因为想成为朋友;不能叫他朋友,因为他让我尊敬的不能一般对待。
晓得 了他的想法,突然有种这样的感觉,原来是这样啊。他亲切的称呼日本朋友,让我嫉妒。但是他想要的东西,中国给不了。中国是个貌似在无私奉献,但是却不断索取的国家,他培养不了的大师却想 要回来,但留不住的终究要离他远去。
文中有段话,"他拿中国人与日本人作比较,日本人在这方面很客气,不会直接点破中国人的这问题,但心里头清楚,日本人觉得中国有深厚漫长博大的历史传统,中国人长得漂亮,画画模特儿又多,各种故事题材取之不绝。但是中国艺术家、建筑家、小说家的作品,日本人看来就觉得这个'活'比较粗,中国人有这么多好东西,还无法好好利用。"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啊!但是,我们嘲笑日本的作品的时候,多少有点打自己的脸。
不知道这样下去的结局会是什么,我们的后代是否还会说这个东西是来自中国的,不晓得他们还有没有这样的自信!我们自己的文化就这样被吞并了!文化被别的国家传承了,这是武力所没办法解决的!
本书本来是讲蔡国强的作品与个人经历的,但是我也看到了他的心里话。 蔡国强他站在世界的角度,希望中国能过认清现状,但是谁又能把中国拉一把站起来呢?每当追随着日韩风,什么时候中国风能让他们追随!这是一本自省书。希望大家有时间能看看,看看我们能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
《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读后感(六):那些自己特别在意的事,都会成为自己的风格
读完全书,对蔡国强的印象,就不局限在08年奥运焰火总设计师的title上了。
三点最印象深刻,一是认识自己,二是群众语言,三是无缘的梦中情人。
蔡国强信风水,有一个习惯,新到一个地方,睡过一觉,就知道自己与这个地方合不合适。如果不合适,他会换房间。
他也迷信,经常需要坐着飞全球,在飞之前,他会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这个飞机会不会“破洞”,如果有,是万万不会上的。
有点像常说的预感。我倒是不信,但是蔡国强对此的解释倒是不能再认可。
这些生活中的小习惯,成为自己的仪式感,甚至成为自己的风格。这些小习惯和仪式感,形成自己的系统。自己的系统一旦形成,无论是奔赴异国他乡,还是遇到人生中的上上下下波折,都像有一种力量作为自己的扶手支撑着自己。
认识自己,和自己对话,是找到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力量。
学会群众语言对我颇有冲击。
少不更事,总是意气用事,从心里摆出高傲的姿态。可自己真的是精英吗?精英就去轻薄别人?蔡国强说,很多艺术家都喜欢站在精英的尖角,就算面对一般大众,也不愿意或也不懂去说群众的语言。
近来看《军师联盟》,有德有才之辈,皆自信展现风采,且遇大局能忍小辱,向上处事不卑不亢。
追随之。
哈哈无缘的梦中情人是失败的作品。不是太重要,但也很重要。你会常常想起它,即使做错也有它的美,这次做错的计划,也许放在其他美术馆就合适。试着去想怎么可以把它做好。
对我太受用了吧,我要试着不对自己的成就感做减法。做好一件手头的事,加一分,加深它~
《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读后感(七):关于《我是这样想的》我想到的是这些
读完杨照、李维青为蔡国强写的传记后,蔡国强对我来说模糊依旧。本来,现代艺术离我太远,而要了解做现代艺术的人,自然要以了解现代艺术作为钥匙。我常说,对待某些东西来说,你有多少东西就能看到多少东西,现代艺术是如此,这本书大概也是如此吧。
我觉得这本书最有分量的部分就是陈丹青写的序言。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式的艺术家,对这样一位农民式的现代艺术家的见解坦率而深刻。开篇就谈及蔡国强创作方式谋略上的可能,虽然委婉,但敢于提及便是令人佩服的,而这一个话题,也是面对这样一位扬名国际的中国艺术家来说,根本绕不开的。
陈丹青说,蔡国强可能是唯一一位自外于西方艺术庞大知识体系之外的当代艺术家。这一句话对我来说很有启发,因为我一直在想,艺术家与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几乎都统一了,仿佛成为一个知识分子是大家对艺术家的要求。然而我一直认为知识与智慧是不能等同的,知识只是智慧身上抖落的碎屑,艺术家需要智慧,却不一定需要知识,
而对身兼知识分子的艺术家来说,知识或许不过是他的个人爱好而已,或许他把知识当做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游戏。
每个人都可以把蔡国强的智慧之作进行知识的解读,但是,这样的意义究竟何在呢?蔡国强说“所以永远要相信,最终都会回到作品本身。因为艺术家会死,解释作品的人也会死。就像我在MoMA(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展出的《草船借箭》的那艘船,经常有人会从文化冲突、中国典故、新殖民主义等角度议论这样的作品,但这些最后都会被忘掉。几十年后这件作品还继续存在,人们又会从另外的角度来解释这件作品。”
艺术有趣的地方也许就在这样的悖论中,这些知识的解读是无意义的,但是,作品存在的意义似乎就来自于这些知识的解读。
《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读后感(八):艺术可以乱搞
偶然间看到新世相和意外艺术做的图书漂流活动,每月随机寄送4本有关艺术的书,这种随机,未知,兴奋勾引着我。前天收到第一本书,是一本传记《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书不厚,我一天就看完了。在这里分享下我的体会。
收到的小惊喜
《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读后感(九):打开了我对现代艺术认识的一扇小窗
第一次参与这样的读书活动,对于我这样从来很少看书也很少看完一本书的人,是一种新的尝试。收到快递迫不及待打开,看到朴素淡雅的封面,上面仅以金色字体写着标题“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莫名感到有点失落,不是应该是五彩缤纷的艺术名作之类的封面吗?还是打开随便翻翻吧……看到了08年奥运会的大脚印,好像对蔡国强就有点印象了。看了之后,才知道这样的作品也就是现代艺术,火药作画、室外爆破、装置等等,我以前很少留意到原来艺术可以这么玩。我想这些作品是艺术对出当代社会、政治,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通过创作再反向社会表达的观点。到底会有多大的影响,我不知道,但至少这一刻打开了我对它们认识的一扇小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