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姨多鹤》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7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姨多鹤》读后感(一):黑子是条长命狗
《小姨多鹤》读后感(二):讽刺的结局~
多鹤、张俭、朱小环这三个人,
就注定有一个人必会受伤。
可朱小环从来不无理取闹,
她每次闹都闹在点子上,
忍着撕心裂肺的痛,
她不想这么做,二孩也不想
他们不得不走上这条路。
“多鹤”这个日本名字,
给这个家里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企图出去自己身上的日本印记。
可到了最后,说自己“本来就是日本人”的也是他
在这故事里,朱小环是个多余的人
是父亲因为有了婚约不得不娶的女人,
这些都出自她从小带大的“儿子”口中,
文革之后,多鹤这个“日本鬼子”变成了“日本友人”
一家子人也跟着多鹤去了日本,
只留下朱小环和一直黑狗
可是,结果呢?
《小姨多鹤》读后感(三):女人
真没看过严歌苓的书,在看《小姨多鹤》之前。
写得真不错,画面感很强,煽情得也恰到好处。关键是,这主角的身份可真够呛。抗战胜利后的日本妞留在中国当了东北爷们的二房。就这一句话,就够让人浮想翩翩的,“有戏”。当然,看到最后你会发现,这本书的主角其实是两个女人。
据说男性作为一种生物物种在未来会逐渐灭亡。当传宗接代、养家糊口都不再成为一种压力的时候,女性的生活就变得有尊严而高贵。
在这本书里,男性角色是苍白的。拿不起,放不下。在生活面前,他既缺乏李小环的泼辣爽脆,又没有多鹤的坚韧不拔。所以他辜负了李小环之后,又辜负了多鹤。他是个男人,却也只是个小男人。
在那样的年代,李小环和多鹤,只能是命运的牺牲品。还是说,只有在那样的年代,严歌苓才能让李小环和多鹤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小姨多鹤》读后感(四):祝好,这个泼赖爽直的母亲——朱小环
还记得去年捧着这本书在苏堤上慢慢享受春光的时候了,当时数的开始就是血腥的战争,竹内多鹤从逃亡的队伍中活下来,却被卖到张俭家做生孩子的机器。接下来,一个男人,两个女人,三个孩子,纠缠不清。
多鹤有着可怜的身世,日本女人在抗日战争到中日建交这段时间活在动荡的中国。她,单纯、执拗、隐忍,像一团棉花,怎么打击都觉得没有实感。
张俭不消多说,一个懦弱且愚蠢的男人,天知道他整天在想着社呢么,除了在留大人还是留小孩这个问题上选择了朱小环外,他就没做一件正确的事。
朱小环是整本书里性格塑造最棒的一个,她是一个地道的“泼妇”,头一件不怕的事情就是丢脸:”丫头和张俭都是什么见识?那么怕人家咬耳朵,戳胳膊肘。让他们咬去,戳去,什么羞耻都长不了,别人会很快出新的事,就会有新的羞耻,一有新的羞耻,旧的就复好如初,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她拿嘴当武器,杀人于无形,得罪她家的人就得受她的嘴刀子。孩子出息,她得全镇广播了开去,孩子有个好歹,医生面前哭成泪人,她没有生孩子的机会,却不吝于将自己的爱给多鹤的孩子……
这个特殊的家庭 了,少了谁都少不了小环,看书的一开始总是将她往反角儿身上套,大概觉得会做出怀恨在心,对孩子痛下毒手的戏码。越到后面,也就越发现这个女人的可怜可爱之处了。她发疯似的捶打着抛弃了多鹤的丈夫,边哭边笑地为多鹤洗去污垢,以包容之心原谅了”出轨“,警告对多鹤有非分之想的小石小彭。她越发地像一个母亲,照料着这个家庭,即使她菜做得不好,卫生也打扫不好。
从来都是为了这个家,小环最后只得几封信,一爿店,一只狗,但她还有安宁的心和依旧泼辣的嘴。
祝好,这个泼赖爽直的母亲。
《小姨多鹤》读后感(五):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
女作家写女人是好手,故事是好故事,语言是好语言,李碧华是,张爱玲是,王安忆是,严歌苓更是。
《小姨多鹤》这本书讲的是在日本战败投降,十六岁的日本女孩竹内多鹤在艰难的逃亡中,被装进麻袋论斤卖给了车站站长的儿子张俭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多鹤给张家生了三个孩子。故事就是围绕着这个由一个男人,两个女人,三个孩子组成的弥漫着扭曲又极具坚强气息的家庭展开的。
年代感很强,从日本战败,到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再到后期中日建交。在时代的大环境下,人们的思想也随着社会跌宕起伏。环境,时代,种族,在这三种的情形下,两个因同一个男人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女人却各有其自己内心的信念和人性。
朱小环,她是张俭明媒正娶的妻子,她泼辣泼辣精明,热烈得就像夏天。她很会吵架,但又不是那种蛮横无理的吵。多鹤也都形容她,走遍全日本也找不到一个像小环一样会吵架,又吵架吵得这么好的人,她吵架会吵得人哈哈笑的。而小环的每一次撒泼其实都是为了一家人。多鹤被张俭丢了,她对张俭撕骂;张俭幽会被抓,她找保卫科堂而皇之的为张俭开脱叱骂;多鹤的身份被曝光,她光明正大的对居委会苛骂…她用嬉笑和骂声维护着一家人,对待生活里的困难,她热热闹闹说话,怀着凑合凑合就能过下去的想法,她不管别人怎么看,她把日子活出了自己的味道。其实啊,像小环这样的,聪明,识相,真正是生活的超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她运筹帷幄,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对生活付诸着百分百的热情,活得酣畅淋漓。
竹内多鹤,她这辈子活得母亲不是母亲,妻子不是妻子。她隐忍,面对坎坷,她也活得精致熨帖,就像是精致秋天的怡人秋风。十六岁亲眼目睹亲人的死亡,看着逃亡中的人掐死自己的婴儿,又被贩卖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她本该扭曲的,在苦得发涩的日子里,但她仍旧保持着日本人骨子里的隐忍礼貌和精致。厨房的窗子只有她家的没有油污,衣服永远洗得干净笔挺,水泥地擦得泛光…她温柔贤惠,她的经历,让人心疼。没有亲人,她只能靠自己的身体给自己制造亲人,后来又为三个孩子而活,为张俭而活。最让我感动的是,当张俭把多鹤丢了之后,她语言不通,东西不分,一路爬火车,靠西瓜充饥,走铁路,家里的孩子支撑着她,花了二十多天才回到家。在看到时候,我就想,如果结局多鹤没有一个好的结局,应该要骂严歌苓的。
……
小环,多鹤,张俭,三个人其实都苦。让人心疼,生活全部的悲哀与绝望都在他们身上展现。
趁着下班前,敲了几小段。唔,严歌苓的故事,炉火纯青。
《小姨多鹤》读后感(六):“书在我这分好看和不好看,这本书就是一本好看的书”
这本正在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是在回家并经的天桥地摊上买的,10块钱。
我问老板八块卖不卖,被摊主断然拒绝。
别笑话我,看着触目惊心的信用卡账单和日见缩水的股票帐户,我不得不又痛心疾首的下定节衣缩食的宏伟目标。
(这个月母亲节我给我妈和我爸的妈分别孝敬了礼物)
我喜欢封底姜文(我一直喜欢这样的男人)的推荐文字:书在我这分好看和不好看,这本书就是一本好看的书。
姜文跟我有一点共通的,就是喜欢读战争年代农村题材的书。当然,人家还喜欢演。
多鹤是日本投降后留在中国的日本遗孤。任何战胜国对待战败国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的,甚至可以说是一样的。
战争本来是政治家的斗争,但是往往最后深受其害成为战争最后偃旗息鼓的祭祀品的,都是小老百姓。
男主角二孩的那双劳动人民的大手,他媳妇小环那口得理不饶人无理搅三分但是对事不对人的嘴,还有二孩爸张站长的农民意识,二孩妈的小脚,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甚至可以说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找得到他们的影子。
这本书绝不是谈情说爱的言情小说,也不是苦大仇深让你看不下去的思想政治,它不仅好看,而且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你、我、他。
读外国人物在中国生命历程的作品,关于严歌苓,她的经历--美籍华人好莱坞著名编剧,使我臆断她的作品是关于美国华侨华人生活,但这部小说《小姨多鹤》,题目让我怀疑,多鹤这个名字,我们的东洋邻国把鹤作为吉祥之意,这明明是一个日本名字,难道是日本人做主角,颠覆了我对严歌苓作品的主题猜测,于是打开扉页,渐渐进入严歌苓创造的人物境界。
这是一部日本女孩为主角,中国为背景的故事,主人公的命运随着抗日战争的开始,结束,到30年后的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跌宕起伏,隐忍坚强走完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生命历程。
故事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东三省的沦陷,“以战养战”政策的实施,大量日本居民移民东北开矿开荒,几十个日本村庄在东北大地扎根,竹内多鹤一家便是村庄中最普通的一户,抗日持久战的到来,村里的男性都被前线征兵多鹤的爸爸就这样一去不回,直到东北苏联红军和中国抗日军民联合反攻,这十几个日本村庄集体自杀抑或集体逃亡,多鹤和妈妈就是在逃亡路线中失散,小多鹤被卖到中国家庭做传宗接代的工具,不料她却渐渐爱上中国“丈夫”张俭,生儿育女。中国时代背景,小孩子们生下来,只能叫多鹤“小姨”,而不能直称“妈妈”坎坷的人生被这题目囊括至尽,这就是小说名称的来源。
严歌苓作为一个女性作家,敏锐的笔触将人性的深度通过辗转的情节展现出来,塑造出个性鲜明有极富时代特征的主角们。多鹤,日本传统女性的温婉贤淑勤劳体贴,坚强勇敢有信念。张俭,农村出身传统的忠厚老实孝顺。小环,张俭的妻子,因日军惊吓而流产无法生育,所以才不得不接受张家的第二位妻子多鹤,为人大度粗中见细正直方刚,性格爽朗敢说敢做泼辣的东北女人形象,这三人完成了在中国历史变革大时代下的三角恋。正式因为她的存在,多鹤的生活有了更多波澜,更多的幸福。女儿春美,受小环性格的影响,泼辣敢言,又遗传了多鹤的善良和谨慎。大儿子,继承了张俭憨厚的外表,却又自私。小儿子虽然叛逆但是懂得为他人着想,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识大体肯牺牲。
最让我震撼是危难面前日本民族所流露出的坚贞不渝宁死不屈的态度,多鹤一个人在异国他乡,靠坚强的信念,历经种种磨难活下来。在代浪村集体逃亡中,怀胎八个月的准妈妈被抢弹击中,村民不忍见她痛苦,帮她了解生命,她却坚持,或者一口气等待丈夫回来,她坚信丈夫会回来。村民毅然将自己的食粮分给她,希望她圆梦。为了不拖累集体逃亡进程,千惠子亲手杀死襁褓中的儿子,意要杀死生病的女儿却被多鹤拼死阻拦,多鹤终于明白在战争中生存的意义,任何一个生命,都有权利走完它的全过程,女儿妻子母亲这些角色让你坚强地与苦难对抗,正是这样的信念,30年来在中国过着非妻非妾的生活。母亲的角色母性的光环让多鹤这个异邦女子的灵魂在中国得以升华。
作为中国女性,朱小环的大度与隐忍,更是本篇中的亮点,与日本女子分享自己的丈夫,帮他们抚养孩子,她有情有义她深明大义她是中国仁义精神的化身,忍住委屈将自己奉献给整个家,靠的正是心中那种“义”对张俭的夫妻之义,对多鹤的姐妹之义,对三个孩子亲情之义。最初因为爱情她坚信张俭不会背叛,因为同情,她将多鹤作为姐妹一般,不让其受委屈,因为亲情,对多鹤的三个孩子视为己出。文化大革命让这个中日混血的复杂家庭面临灭顶之灾,张俭入狱,这个家若没有小环,估计早已被打的七零八落,她的勇敢泼辣让邪恶之人畏惧,多鹤三个孩子得以顺利度过这个灰暗期,中日邦交正常化,多鹤带着丈夫孩子离开,小环只身留在中国,她的一生究竟是喜还是悲,我不能妄做断言,但我明确肯定她活得有血有肉,充满光辉。
《小姨多鹤》读后感(八):看完《小姨多鹤》,诸多感受。
看完《小姨多鹤》,诸多感受。
书中人物塑造,让人感触良深。在我们的生活里或者在过去我们的生活记忆里确实出现过这样的人。小环,泼辣圆滑、惰性随意,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里从没提起的两个字:善良。也许看惯了影视作品和书里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忍辱逆袭、单纯软弱、善良要强,可是我从未看过如此的“善良”,或者说我看到了善良的另一个维度。她能言善道,世故圆滑,好事显摆,甚至在大街上顺东西,答应第二天填上赊账也从没填过。这样的人也许跟善良不沾边,但是却不然。对跟自己“共侍一夫”的日本女人的”宽容”,或者在她的语言里没用这两个字。虽然有过不甘与吵嘴,却从来没有真正伤害过多鹤,在多鹤危难时她总会以她独特的性格智慧来尽量解决。你可以说她不善良,但是绝不能说她坏。在张检入狱,多鹤身份被揭露,儿女状况不断时,她放下她的惰性,撑起与维护这个家,不管是偷东西,还是赊账不填,她尽力维持这个家,让家人能够安身立命。平时神经大条、话语滔滔的她,能细腻地听到小石对多鹤的骚扰、张检入狱后对他说的善意的谎言。她世俗且平凡,但诠释了“善良”的另一面。
小环与多鹤的对照,简直就是生动的中日生活价值观的对比。小环的一切凑合,是中国人典型的生活哲学。多鹤的事事专注与仔细,也表现出日本民族的细致专注。你无法评判哪种更受用,但是得承认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小环的凑合和惰性,使其性格潇洒,大大咧咧,生活快乐,其实这也表现为北方土地孕育出来的粗犷民族性格。多鹤近乎苛刻的专注与要求完美,其实也是一方面影射着崎户村被自杀的部分原因,强折则折。第七章末尾处写到多鹤的心理活动“多鹤不动了。找好绳子干嘛?凑合活着吧。”正是强烈的两种民族性格的对比,同时也是中国人性格浸染多鹤之后的结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不能说不是人民靠着这样的生活哲学一步步走出来的。
人物的多样与不同展现,让我们看到带着各色的民族性格的人。如果说小环的凑合、张检的沉闷是民族性格的一面的话,那张铁、小石、小彭就带着另外一面,我们民族难以自愈的民族劣根性,它夹杂着人性的恶出现,让人变得面目全非。我们无法走出的酱缸文化、无法回忆的疯狂年代,关于恶的过多展现在饥饿与物质贫困的年代里尤为明显。它有时候就像像生物学里的隐形基因,有的人没有发作,却仍存在于他的身体里。有的人隐隐得正,得以更大限度的显露。
小环与张检,张检与多鹤,三人共处二十年,这里面的关系有时看似简单有时又看似复杂。在多鹤没出现之前,张检是爱小环的,小环也是爱张检的,这种爱这时候还是朴实的爱情,可能小环的爱里还掺杂着一丝亲情。多鹤来到张家并且怀孕生子后,他们三人的感情也在发生变化。小环为两人腾地儿,多鹤和张检在外面偷换,小环对张检的爱情,大部分转化成亲情,否则充满自私与占有的爱情绝不允许,两人在其身旁龙飞凤舞。而张检对多鹤,从其自身出发则是一种近乎疯狂的爱情。充满浪漫和他无法承受起的物质的爱情。虽然两年后回归平淡,但是斩不断的情丝依然萦绕心里,无言地表露。
张检爱着多鹤,多鹤也深沉的爱着张检,这两人的爱情是有着必然的。张检知道多鹤的身份,知道多鹤的身世,在多年的生活中有过离弃,最终还是相依生活。在困苦的五六十年代,思潮风涌的时代,带着如包袱般的多鹤,艰难的生活。不是张检有多伟大,而是他沉默寡言般的朴实。他接受多鹤,不只是多鹤的好,还有多鹤的不好。而小彭而言,他对多鹤的好迷恋了八年,为她抛家弃子,却不能接受她日本人的身份,他喜欢着她,却一遍遍地告诉自己,她是敌人的女儿。他无法对抗革命时代敌日思潮带来的压力,他必然得不到多鹤。
二十年间,张检一家邻里群众对日本人的态度,对多鹤被久美找到前后态度的变化,也反映出历史裹挟下小人物的喜怒悲欢的变化。从敌日到中日邦交后的赴日热潮,民众在记忆好像那么短暂,却不无是按照历史的轨迹进行。故事结尾处,长江南边的家里只剩下小环,安慰她的只有一条叫黑子的狗。她照顾的三个孩子,两个随作为战争遗孤的多鹤去了日本,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部队。没有人可以依靠和陪伴的她只能和黑子说说话。一个之前那么喜欢热闹的女人到晚年却是那么凄凉。就像南方网在05年写过关于日本战争遗孤的中国养父母的报道《中国养父母:在孤独失落中消逝》,小环虽然没有领养日本战争遗孤,可是她照顾了战争遗孤多鹤和战争遗孤的后代。可到最后陪她的依然只有一条狗。这不是多鹤的错,也不是跟随多鹤去日本的儿女们的错。回到日本的战争遗孤,过着艰难的生活,受着同族把他们视为中国人的歧视,他们没有能力再接来一个人,等到她们后悔回国,也没有回头的机会。这是现实的日本遗孤的处境,也应该是多鹤的处境。日本遗孤让中国养父母在思念与孤独中消逝,不是日本遗孤们的错。中国养父母养育被祖国遗弃的日本遗孤更没有错。谁都没有错,错的是战争。
严歌苓笔下的女人们,林婉如,田苏菲,朱小环等,总是有着一种精髓样的东西在她们身上。在饥饿年代里,用尽一切方法支撑他们的家庭活下去的精神。她们承担的不仅是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还是当家人的角色,用男人们和自己挣来的不多的钱,精打细算、偷奸耍滑地活下去。中国女人的坚韧现在看来是‘伟大’,在那时确实必须。
《小姨多鹤》读后感(九):两个女人的史诗
花两个晚上看完手机里的电子书,想试着说些什么,尽管我没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1】爱情
第一件震撼到我的,无疑是爱情这回事。二孩、小环那个年代,还在远离江南朦胧水乡的东北旮旯,爱情似乎有点讲不通,媒妁之约下的结合,应该是凑合着的一对人,但是他们的合拍与密不可分让我羡慕,这种爱情才是结婚的意义,作者娓娓道来,他们是一个人。
更让我困惑的是,二孩对小环如此不可撼动的爱,竟也会偏移到为他生儿育女的孤女多鹤身上。
这样的三人游,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爱情本身。
【2】历史
从日本投降,中国解放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即将到来,这一段满目疮痍的历史,是我最不愿碰触的背景。它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段历史都要阴暗,改朝换代、强敌入侵,怎么也凝结了众志成城的一股力量,然而在这一段历史里,自相残杀、黑白不辨,风水轮流转的比什么都快,以此为幕,势必在小说家的手下涂抹出一个个悲剧。
这一家人扛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却在文化大革命险些崩塌,张俭入狱,只剩两个女人支撑着,丫头像泼出去的水,两个儿子也没怎么争气,带着主观色彩地讨厌张铁这个孩子,张俭一开始的偏心是不是一种预示?双胞胎孩子性格却相差甚远,哥哥告小状、对小姨耍流氓、在全民抗日的时候厌恶自己的日本血缘,等到日本人开始吃香时恨不得自己马上搬到日本去成为真正的日本人。相比之下,张钢的性格可爱得紧。
文章中有一条中日关系的暗线。起,中日血海深仇不共戴天,承,张俭渐渐接纳着多鹤的时候,中日关系似乎有所缓和,转,多鹤的存在成了“汉奸”的证据,合,中日建立邦交,多鹤带着张俭和两个孩子都回了日本。
作者选择了日本这一敏感民族作为多鹤的血缘,中日关系也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3】人性
多鹤一开始就是以最卑贱的方式成为张家一员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二孩犟着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我不是很理解二孩这个人。他有着刚强与懦弱的两面,骆驼眼是存留最深的形象,所有人身上都有发光的一面,以及不那么好的一面,你拿捏不了“好坏”,就像你不知道这一大家子过的好坏与否一样。好与坏太浅薄,太单一,形容不了这么复杂的状态。如果要挑一个人来喜欢,我毫不迟疑地会选择赵小环。
她有着东北老娘们特有的粗鄙,拿不上台面,但她凑合着过、乐呵呵、粗中有细的形象有血有肉,你会忍不住感叹,这才是一个奇女子,她为人处世上很会待人接物,人缘奇好,活的颇为自在,我想成为这么一个豁达的女人,如果张俭有做干部的机会,她一定是促进他成功的背后的那个女人。
只是随便写点感想,挺喜欢这本书,但是有个不是很痛快的地方影响了对它的五星好评,文中有太多留白,经常是翻一页,几年过去,很多内容也像说书人临时补上说漏的内容,细腻之处欠缺,有点读野史的感觉。
《小姨多鹤》读后感(十):笔力劲道
好久没读中国作家的小说了,长时间浸淫在26个字母和翻译腔中,总是容易忘了母语的气质。严歌苓的语言简练、浓缩、活灵活现,读起来很带劲。自己读小说有个儿时养成的坏毛病,总是一味地想知道情节如何发展,于是忽略了其他,只是一股脑儿往前冲,有时甚至欲知后事等不及就直接翻到后面,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合上书页就结束了阅读,并未给生活带来什么新鲜的滋味。
所以现在不太爱读小说,不过读的时候还是一样享受。特别特别喜欢小环这个女人,像极了最近看的一部港剧《居家兵团》里阿金的角色,泼辣、美丽、善良、机灵、勇敢,那种往人群堆中一站的左右逢源并非逢场作戏,而是她们展现才能的舞台,活得自在潇洒。
关于主人公多鹤,这样的角色,这样的时间跨度和历史,放在哪里都是段传奇,没什么好说的,严歌苓似乎很熟悉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