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今生今世》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3 12:54: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今生今世》读后感10篇

  《今生今世》是一本由胡蘭成著作,遠景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 450,页数:2004-9-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今生今世》读后感(一):张胡

  我觉得胡兰成其实很爱张爱玲,当然他更爱他自己,但这也是很多人爱情的常态。

  《民国女子》别人觉得文采斐然,我却总觉得夸张做作,意不诚,但是情书本来也有夸大其辞,并不衷心那一种的,写这种情书类的文字,毫无疑问作者本人是处于亢奋状态的,就好像他在张面前可以夸夸其谈几个小时,他当然也向其他女子细道生平,但是我总觉得不会是这种激情,可以被理解,被赏识,被回应的。张爱玲爱他,只是一个女人爱一个男人,而胡氏是像爱一个知己一样,脱离性别层面,当然这对张绝对不公平,如果张爱玲是一个男人,倒都好了。

  张胡决裂当然都是胡兰成的错,他太能作了(包括出轨),玩脱了,最后甚至故意火上浇油,我想到伍迪艾伦的电影《安妮霍尔》,男主角神神叨叨,和老婆几次周折,最后终于不可挽回,安妮对他平静的说“再见”,然后就头也不回走了。

  胡兰成对决裂之后那种惆怅难言的心态有所描摹(总是叹气,百无聊赖的泡在河里),其实也就是“失恋”,他不肯承认,好像《安妮霍尔》最后目送安妮离去的男主角的心情。书里的徐步奎多年之后有回忆文章说胡氏当时和他散步,几次快到张爱玲曾经住过的宾馆便掉头而返。其实张胡之间才真正是“汉皋解佩”,遇仙获赠的玉佩,拿在手里,走得几步,就没有了。

  有人说这就是在手时不珍惜,贱,其实很多人在爱情中都这样。(好吧,我更正,有的人,有的人在爱情中是这样。)

  但胡兰成在张爱玲那儿,却变成了一个摆脱不掉的噩梦。

  玉凤死后,胡兰成泪洒在死人脸庞,他知道不吉,传闻如此来生脸上要带胎记,却觉得这样也好,带上他的印记,别人或许觉得这里深情,我却觉得残酷,好像《色戒》里易先生害死王佳芝死后的独白,“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李安拍《色戒》,说拍的是张胡,这思路是对的,但电影与原著是完全反了。

  电影里,老易开始是魔鬼,杀人如麻,心理扭曲,最后落寞的坐在床上,却仿佛多少像了个人,找回了一点人性似的,小说正相反,开始的老易不过是个普通中年好色男子,他与王佳芝不过是游戏,但王佳芝死后的心理活动却让人觉得恐怖,毛骨悚然,觉得这个人简直是魔鬼,两相对比,还是张爱玲更高明,更深刻,因为:“入佛界易,入魔界难。”

  《怨女》里,柴银娣耿耿于怀三爷的多情滥情,他的女人们是像”大海一样,光靠她们人多,就可以变化无穷,永远是新鲜的。她们给他养成了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习惯。“ 奇怪胡兰成也是读过《怨女》的,评论却只说些不相干的。

  但这并不是单纯因为旧社会的男人多妻制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因为在中国,这里头有更深刻的男女间的问题,即男人总是花心,(我更正,有的男人,有的男人总是花心)。

  我读的第一个爱丽丝门罗的故事是《从山那边儿来的熊》,第一反应就是,呀,张爱玲,故事被改编成电影《远离她》,感动了很多人,毛尖说小说和电影差别不大,揭示的主题是爱情是一场疾病,云云。我不禁骇笑,原来毛尖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小说要更具批判性,但是作者写的含蓄,绵里藏针,很多人都被骗过,小说的主题是人性的背叛,哪有毛尖说法那么小资。男主人公是个不停出轨的丈夫,在妻子患健忘症之后,开始害怕失去她,偏偏失去她,他在和“情敌”(暂且这么称呼)妻子交涉的过程中,其实心境有了变化,打算摆脱自己的妻子了,电影里搞得好像他自动献身成全妻子似的,最后妻子突然恢复记忆,对丈夫说,“我以为你抛弃了我,抛弃我,要抛弃我”,不同时态,多重强调,其实作者在以此控诉,妻子似是无心,却句句戳中事实,“你过去背叛过我,现在背叛我,将来照样会背叛我”,此处有一种呐喊,振聋发聩,最精彩的地方就是男主人公瞬息心理转变的过程,写的毛骨悚然的好,让人震惊人性之多变,人性之不变。这种决定性的心理变化,张爱玲也最是拿手。

  最让我联想到张爱玲的地方是,这个小说里写男主人公在妻子入院后,做了一个梦,梦里出现很多女子,都是他出轨的对象,他的妻子就在众人之中,是不是有点像小团圆里,盛九莉的梦里一排走过的女人,蒙着头巾,都是邵之庸的女人。

  张胡之恋特别复杂,男女差异,城乡差异,性格差异,教养差异,新旧差异,中西差异,哦,还有年龄差异,经验差异,他俩还都挺奇葩,反正是合不拢的。

  要站队的话,我还是站在张爱玲这边,她是像写《藻海茫茫》的简里斯,要揭示给读者看月球的背面,there's always the other side, always。

  胡兰成当然渣,但要是张爱玲也可以像安妮霍尔一样洒脱就好了,一叹。

  《今生今世》读后感(二):浪子的世界,亦非别人说得

  女子的世界,不是别人说得。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是一对一的事,无人能晓。

  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不错,是才子,是荡子,从政治上说,还有“汉奸”的名头。可是,这是世人眼中的胡兰成,不是女子眼中的胡兰成,所以纵使世人说他万般是非,总是有错错落落的女子跟随了他。

  他懂得女子。就是他说的“知”字,知不知不是由他说得,而是由女子们对他的恋恋怅怅可以断定。他算得上“知”,然而终究负了她们。他懂得女子爱男子的聪明雅致,风流笃定,他懂得风花雪月里别样的情致,他懂得世事人情里女子的心怀细节。他真是懂得“品”女子,这是本领。若说是知心人,知音人,他是再好不过的理想中人了。如此清嘉迷离的一位男子。

  然而他究竟是自私品浮的。他守不得,专不得,坚不得。知,哪能单知一个女子,不看遍世间好风景,也怕枉了他的“知”吧。倒也能原谅他的轻薄浮性,若说如此风流聪明的女子知心人不轻薄,难不成该是那些粗糙敦实的人去淘尽花雨?纵是他们想,却是不能。

  世人总是要有浪子的,这是个比例问题。所以胡兰成该是如此,配是如此。别还配不得。他当然是喜欢男女肤肉亲近刺激,但他究竟不是色徒,他更淫男女相悦之趣,两情两映之欢。这欢情浮泛,是他沉湎,但是他一往无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情薄男子,浮性相公。然而竟是他才配得如此。

  女子若是逢着胡兰成,是劫是缘,也应是终身无悔了。一生专一人人世公理自然。然竟究有一个聪明清嘉如此的知己人却是万中有一的。还悔什么。

  但最好不要胡兰成做丈夫,终是要看着他知一知二再知三无究知下去,和别的女子一路知心起来,那是如何能受得了,头上的红帽子一顶跟着一顶。但到底是有魅力讨女子欢喜的男子,到底是天性里的聪明,连张爱玲也喜得望着他说:“你怎么这么聪明,你这个人是真的吗?你这样同我在一起是真的吗?”如此理所应当,所以最好同他隔着些距离作个友人倒也是好的,只要他不要动了坏念。对女子来说,还是欢喜的。

  这个人始乱终弃,伤了人心。可又能怎样。这样的男子,守着一个女子,知一个女子,那倒是极美好的令人艳羡的琼瑶小说。不现实吧。

  他做是终是他应当做的,配做的。

  写到此,不由得灰心,若真要相守终生,必是清嘉聪明不得的男子。史上许多伟人如周恩来者也是知守了老婆一辈子,那不同,他是知国知民,不是知女子,知风月的。这种虽是小家子气了些,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胡在政治上那么衰,可是对于女子世界却是多么稀有难得的灵性。

  都说花花公子,然而他早非此境,他早是花非花,雾非雾,越性怎么到底,拈花一笑双踏他丛,不欲强夺握紧,浮性飘然,泪尽情泛,此君风流乱女心,正如小周送他诗“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此境,君子不耻,然,谁又能懂得个中?

  也罢,浪子的世界,亦非别人说得。

  《今生今世》读后感(三):爱上一个不该爱的,恨起一个不该恨的

  你以为张爱玲真把自己放得很低,低到尘埃里了?

  敢于倒追的女孩,其实都是强悍飞扬的,不对自己的形象地位患得患失,不缩手缩脚,何等痛快淋漓。

  我生平不太赞成那些“安分”的女孩,口口声声说爱,碰到实力家底强出自己一截的,就不敢追了,甚至连交往都躲避,怕自己深陷其中。

  这也是我一直费解的问题:女人公认地将爱情看得比男人更重,女人又公认地比男人更现实。这二者本身即是矛盾,只可二选一,叫人礼赞的爱情,必定不会涂抹上那么浓重的现实的色彩。

  漂亮的男人不可靠,有钱的男人不可靠,搞文艺的男人不可靠,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因为觉得自己条件不够好,便和一个糟糕的男人死缠烂打,海枯石烂。。。爱情。。。。

  很多年后,张爱玲说她笔下的殷宝艳会爱上那个神经兮兮的老师:她因为一直没遇见使她倾心的人,久郁的情怀也把持不住起来……这可不就是说自己,她还说这似乎是一种妇科病,男人很少有这样的。

  爱上一个不该爱的,恨起一个不该恨的,生命的光和热,就这般消磨一空,零落成泥。。。。。。

  《围城》里也说了,不互相讨厌的男女,就能做夫妻了。。。

  爱,还是嚣张跋扈一点才算正经。要爱就爱好样的人儿。

  《今生今世》读后感(四):我是怎样堕落成胡粉的(更新中)

  1.我是怎样堕落成胡粉的

  有些胡粉很不要脸,说什么“一见兰成误终身”。不管是指《今生今世》群芳谱上的八女,还是说自己(往往兼而有之),都很肉麻。我们鄙视他们。我可是费了老大的劲抗拒,直至力不能支,才终于堕落成胡粉的。

  是什么时候第一回见到胡兰成这个名字的,已经记不起来了。想来总是那类文艺八卦,和张爱玲的名字捆绑在一起出现,永远买一赠一。张不离胡,胡不离张。如今,我因为胡兰成才看《小团圆》,很多年前,我的确是因为张爱玲才知道胡兰成的。

  

  能记得的就是快20年前的《滚滚红尘》了。尽管在那时我对胡张情事除了两句八卦,几乎一无所知,我仍然暗暗觉得--不是这样的。这是秦汉和林青霞,不是胡兰成和张爱玲。这两路人马的气场是不一样的。三毛阿姨的《滚滚红尘》是文艺的,它太嫌干净了,气质过于青涩,意义不免单纯,它的底色是澄澈透明的,用现在的说法,有一种明亮的忧伤,适合45度角的纯情仰望。这当然也可以算做它的好。可胡张恋却不该是这样的,要不然怎么当得起千疮百孔一说?又怎么和白流苏佟振保们扣得上?它应该是复杂多义的,一眼望不到底,也透不进光。比起前者的“干净”,它更混浊,更暧昧,线头繁复,五味杂陈,很难几句话讲清楚。一定有伤口,却不会通透,结着黑色的痂。因为血也是黑红甜腥的。可能还有黄黄的脓液,如九莉脚上久不愈合的泡。用刀子捅进去的话,会象一个熟淌了的西瓜,噗地一声向内坍塌。连刀子也是锈的。

  

  得要一个怎样的男主角才能担得起这样一出大戏呢?秦汉显然不够。正是这“不够”激起了我对传说中那个人的好奇心。

  在传说中,围绕他的关键词始终就那两个:张爱玲、汉奸。至于薄悻男、才子这些,由于两派对立粉丝各执一端,始终未能达成共识,暂不予收录。唯这两个词是不管愿意不愿意什么时候都赖不掉的。我本是愤青出身,别的都可容忍,唯汉奸是最大的大节,从来都是一票否决制。但不知为什么,即使在最初,我似乎都并未只因这一个判词就将他打入另册。倒也没有去特意分辨(没兴趣分辨,那时也就仅止于略有好奇,完全谈不上关心),只好象心里始终存有一念--他应该是有些不同的。就是定逸师太说令狐冲:即使他真地做了,想必也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后来发现这个判断并没错,这是后话。

  然而这些终究还是红尘中隐约的耳语和传说。第一次与他正面相识,就是《民国女子》了。那时《今生今世》还未在大陆出版,网络也没有今天这么发达,这篇文章被收在一本《张爱玲评说60年》里,初见之下,唯有两个字可形容:惊艳。整本书收了五六十篇文章,这篇当之无愧第一,连没有第二,其余所有并列最末,共同构成衬托他的晦暗底色。不知道相差多少,差距到足以形成鸿沟的地步。他显然已经到得彼岸,其它人,赞美也罢,贬低也罢,妄解也罢,通通逃不掉一个“隔”字。就是她这回在《小团圆》里说的:她跟他的事谁也不懂得,连看一眼都是误解。还是因为我对男人一向要求不高吧,那时就觉得管它结局如何,变不变心,乱不乱弃不弃,别说还曾爱过一场,哪怕仅是被这样相知一回,不但不是“不值”,根本是太值了。两年又如何?比很多人的一生都值太多了。

  

  应该从那时起就已经对他另眼相看了,只是还不肯对自己承认。说来从少女时代起,我就从来不惮去爱“坏蛋”的,那些声名狼籍的男主角好象就是为我们而生的。但以往那些坏蛋,他们的好与坏都是黑白分明,凌厉通透的,有时甚至可以翻手为云,覆水为雨--只看你选择哪一套价值体系。坏,不过是相对于外人,相对于群众来说的,在我们的词典里,也许只更成其为他们的好。更关键的是,我所爱的那些坏蛋们,哪怕再十恶不赦,在爱情上面从来无可挑剔,痴心程度往往是连“好人”都比不了的。胡兰成显然哪一条都不符合。怎么可以去喜欢那样一个薄情寡意没有担当的男人呢?喜欢他是不对的,甚至连不谴责他都是不正确的。回看当年的文字,每每谈到他,用得几乎一水的从句。或转折:“胡兰成是很不堪,但是”;或让步:“就算他卑劣”。全是马虎眼啊。但有一点我从不掩饰,从头至尾,我最反感的一件事,就是张迷借骂胡来为张不值。厌憎替人不值的心态是一方面,自我解剖的话,潜意识中始终对他留有余地,不愿意看他被整天挑在棍头上鞭尸也不是没有的。

  

  再后来就终于见到了《今生今世》。虽然被删得七零八落,直到今天我都尚未看完全本,却已经让我惊上加惊了。五四新白话一票人,我从来没动念排什么座次,可每每一说起来,某某,某某某,和胡兰成的文字比如何,我都会鄙夷道:切,差得不是一个等量级。特别是保存最完整的《韶华胜极》,比那些入选中小学课本的不要强太多。我一向是对所谓美文、小品,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描写性文字完全无感的,乍一看花团锦簇,转过脸什么都忘了,乏味造作之极,不知道有什么好的。胡的好,在他哪怕写景,景里也始终是有人的,每一笔都有人气,有人世的意味。他的诗意正是从人世中来,是《诗经》和《古诗源》一脉的诗意。

  从那时起,他就一跃进入能激起我以收集癖来扫荡的作家行列了。《禅是一枝花》到《山河岁月》、《中国文学史话》,能找着的一网打尽。看得越多,越觉得不仅没法给他下一个判词,也没法将我对他的感觉下一个判词了。关键词也是两个:可怜和危险。可怜,是因为我虽然仍一力抗拒深究,但是面对他的种种“无耻”行径,定逸师太的幽灵总在徘徊。不深究我也已然明白他是有他的道理的。事实上不深究,所抗拒的正是明白。所以危险。越可怜越危险,越危险也越可怜。翻看当时的笔记,我写道:“我甚至不喜欢他,只是不知为何,对他有一种奇异的亲切感。这所有的场景、台词、气氛、角色我都很熟悉,却又说不清楚这熟悉感从何而来,就象人在一个完全无关紧要的时刻,经常会蓦然一惊:‘这一幕我从前梦到过!’却绝对说不出是哪一个梦一样。我说不出,只觉得象对着一个亲近了很久的人,已经相熟成亵,又因此混杂着点轻微的厌恶,不是对他的厌恶,是对如此近的相熟成亵的距离的厌恶--好讨厌,为什么我会有这种亲近感?”

  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对他的兴趣已经完全超过了对她。我必须承认:虽说在《今生今世》之前,她就已渐渐淡出我的视野(这与他无关,只与个人阅历心境有关,我甚至都没去注意过是怎么消失的),可具转折性的事件确实是在读完《今生今世》之后。原因说起来也许荒谬--他也许爱她,但只是出于愿意爱她,她倒是爱他,但不懂他,爱得太有保留,远不及爱她自己。更关键的是:她同他的人世相隔太远。

  即便如此,我仍旧不是什么胡粉,直到《小团圆》。

  在书商广告和张迷炫耀中,《小团圆》似乎该是翻案之作,推翻的是胡兰成的孤证。我本是不相信有案可翻的,认为以他的自负和她的骄傲,都不可能造假。读完也大吃一惊--这确实是部翻案之作,只不过是为胡兰成翻案。关于他,她所说的概括起来就一句话--这个男人是很差劲,但是余下没有哪个人是比他好哪怕一丁点的。

  迫不及待对照重看《今生今世》。看着看着,过去抗拒的种种,突然豁朗朗一路奔涌而来,冲开全部堤坝。抗拒一个人可以说出无数理由,喜欢,就是这豁朗朗的一声吧。无话可说。我终于承认自己是一个胡粉了。

  2.PS之王

  

  《今生今世》和《小团圆》都可以作为精神分析案例来看。首当其冲就是童年印记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民间所谓三岁看老,实在是至理明言。人生的底色是在童年定下的,不仅一生的性格特质,更重要的是看待世界的角度,以至由此生发的待人接物的方式,追根溯源的话,都能在一个人的童年找到依据。正因为此,我更倾向于把《小团圆》看作一部关于成长的小说。虽如张所说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可无论从篇幅,还是重要性来讲,她对母亲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才是核心,日后她在恋爱中的种种不合常情的表现,甚至于这段爱情的最终结果,都可以归咎于童年阴影。而胡兰成的一生,则几乎全都可以在《韶华胜极》中找到注解。

  

  胡的童年显然比张幸福的多。从出身论,张的阶级成分无疑要高过胡很多,可是童年的底色是阳光灿烂还是晦暗阴冷,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讲,当然不能说与阶级出身完全无关,却显然不是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一个缺失母爱,在鸦片缭绕,勾心斗角的亲戚环伺的深宅里孤独成长的贵族少女,同一个父慈母亲,无忧无虑,赤足在乡野阡陌奔跑的农家少年,谁的童年更幸福并不是什么难于比较的事。

  

  胡兰成的成长阶段,正是二十世纪之初中国农村和中国小农走向破产的最后一段。嵊州自古渔米之乡,此外又有丝、茶、竹、盐,物产丰饶,曾经是相当富庶的,“就像脚下的地都是黄金铺的”。韶华胜极,胜极而衰。胡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个由胜而衰的过程。幸运的是,虽然十几二十岁后他也感受到百业凋闭,“与小时大不相同”,但在成长的早期,在童年最初的记忆中,胡村留给他的却只有风调雨顺,豁达明亮的印象。正是这种安定贞清的气氛,最宜于塑造平和洒脱的气质。他的家境当然算不得好,甚至还是日渐窘迫的,却也未到十分贫寒,靠一家人早起晚作,勤谨做生活,也勉强维持得下一个体面人家。他又排行第六,前头五个都是哥哥,即便有什么艰苦,相当一段时间都轮不到他来顶门立户(说来这也正是他长大后缺乏负责任的能力--也是习惯--的原因)。下面又有一个弟弟,令他即使受父母疼爱,也不会失之于宠溺。十岁了还动辄依傍于母亲膝下撒娇,讨得半块豆腐干,兴冲冲地跑出去在乡野大道上玩耍。十三岁参加个小学会试,两个哥哥用轿子抬了去。蓬门小户,乡野人家,娇养也只能如此了。如此也就够了。后来长大成人,虽亲历家业艰辛,发妻小女相继穷死,及至在上海做报人,出生不到20天的儿子因无钱看病幺亡,都不可谓不惨,可是正如他所言:虽是愁惨,终究不落穷气。更不落戾气。本来就是这样啊,因为一个人的“气”是在童年就定下的,所以可以“山河浩荡,纵有诸般不如意,亦到底敞阳”。

  

  一个在呵护和宠爱中长大,被友善对待的孩子,自然而然地会养成一种和悦的性情,他看待世界的眼光也是友善的。与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度世人相比,他更愿意把人往好处想。我非常理解这一点,因为这也是我的毛病。理论上我完全拥护鲁迅和马普尔小姐的教诲,可一轮到自己就学不来,总是忘记。有时听到旁人嘴里冒出那样的揣度,还大有吃了苍蝇之感。我清楚地知道:这与其说是宅心仁厚,与人为善,不如说是出于一种惯性--已经习惯了友善和悦的人世,哪怕这个世界事实上已经破灭消亡,也要在内心为自己营造出一个幻境来。如果再深挖下去还会发现,这实质上亦不过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甚至可以归于缺乏直面世界的勇气,不愿意让阴暗龌龊的东西干扰自己的心境,影响自己的情绪而采取的选择性无视。

  

  我高考那年的作文题是女孩和玫瑰。一个女孩说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另一个女孩说每丛刺上面都有花。显然,胡兰成是属于花派的。说选择性无视,不是真得看不见刺,而是保护机制即使对刺也发挥作用。这发挥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迅速把刺排除到自己的世界之外,也承认另有一个恶心的世界存在,但它被远远地隔绝在外,和我无关,我亦不求甚解,亦不为其烦恼,只用保全我的小世界是“好的”就够了。《今生今世》不是不出恶声,但都点到为止,不肯多废笔墨,与其说是仁厚,不如说是闪躲--游春路上难免会遇到大便,但没几篇春游作文肯费心思描写大便的,就是这种闪躲。虽然我万分赞同敢于直面大便的人生才更深刻,可对凡俗的世人,选择只看见花,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愉快,似乎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而对那些不能排除在外,扎进肉里的刺,自我保护机制的作用就更大了,操作起来也需要更多的转寰,但不管绕多少弯,最终都会对自己证明:没啥。难免。很正常。不就是一根刺吗?连这刺也是可以理解的,应该原谅的,有他的道理的--亦是好的。

  

  小团圆有这样一处,张告诉胡,向璟(邵洵美)写了封信给她,骂他,叫她当心他。

  “之雍略顿了顿,方道:“向璟这人还不错,他对我也很了解。说我这样手无寸金的人,还能有点作为,不容易。他说他不行了。”

  他不相信她!她简直不能相信。她有什么动机,会对他说向璟的坏话?还是表示有人关心她,抬高自己的身份?”

  

  这简直可以入选误解小辞典了。倒是她后面没想通的模糊意识才多少靠了点谱。他哪里是怀疑她?分明只是一种自我保护。他是有不相信,但不是不相信她,而只是不相信向璟--朋友--世人--会对他有恶意,不相信谁会背叛他。因为这和他心中那个“好的”小世界是根本冲突的。碰到这种事,她第一反应是别人不相信她,他第一反应则是别人不可能不相信他,这也正是由童年塑造的视角。所以张可以一眼看出沈启无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他却非得等到再不能对自已蒙弊下去了才不得不承认。

  

  当然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自欺。看《今生今世》,最想为他辩白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不是欺人,而是自欺,如果有欺人,也源于自欺,他从来不是故意欺骗,不管说什么,首先都骗得自己相信他说的是真的,至少在说的时候是真的。还是我要求不高吧,“永远”只能用来自我要求,不能用来要求别人。既然海枯石烂现在都快的很,一刻钟和一百年又有什么本质区别?说的时候是真的还不够吗?

  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懂得了他甚至不是美化自己,这也是他最常被人唾骂的无耻行径之一。他是在美化,但对象是整个世界。不能美化全部也要美化他的小世界--他的回忆,他的乡土,他的童年,他的亲人爱人。且不是只美化女人,只要尚未给他破灭感的男人也一样。父亲、兄弟、同学、汪精卫、刘景晨,徐步奎,甚至佘爱珍的前夫吴四宝,只要是他想美化的,美化起来都毫不手软。还绝不重样。朱天文曾在锵锵里说,她们看着很一般的人,经他一说,就这亦是好的,那亦是好的。“他觉得每个女人都是绝对的,都有她的一个特质。我看不出这个人有什么好,可是他总会说她是什么什么,她怎么样怎么样。”

  

  面对面尚且能选择性无视,离开观测对象只会更放得开手脚。磨皮、美白、柔光、滤镜,不过小技耳!这个人才是PS之王,人肉PS大王。那些奇技淫巧如何能与人肉的强大功能相提并论?如果这个PS的过程只是在心里完成嘴上说说也还罢了,何况再形之于文。这种经验并不陌生吧?除非命题,一个人如果愿意动手写一个人,说明他对所写对象已然是有相当的好感,但一般也止于好感,可写着写着,往往就会对笔下的人物生出感情,根本不必刻意为之,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甚至下笔之初还只是普通程度的好感,写完几乎就陷入热爱也是有的。爱什么呢?爱那个被理想化,被PS--被自己创造出来的幻像。

  如果是一般人,这种爱原本也容易破灭,通常所言“见光死”即是。胡兰成亦不例外,《今生今世》写到这种见光死的段落可以说比比皆是:

  

  迎娶玉凤:“我揭去新娘的盖头帕,……心里一惊,简直不喜”

  初见爱玲:“我一见张爱玲的人,只觉与我所想的全不对。……我连不以为她是美的,竟是并不喜欢她。”

  再见小周:“我见她脸儿黄黄的,简直不美,我心里竟是不喜。”

  重逢秀美:“连在身边的秀美,我亦快要想不起来她是个似花似玉人”

  太多了,本着公平原则,每女只选一句。

  

  如果是一般人,给这么个“不喜”一闹,所有美丽的肥皂泡泡也就噗地一声瞬间湮灭了。可PS之王当然不是一般人,是小强,虽然不喜,却也绝不会死,反只会调动起更为强大的力量再次说服自己。这可以说是他的自负,也可以说是他的脆弱,这两样本来就不分彼此。他亦不喜,亦破灭,亦看见真相--却拒绝承认。为了保护自己的PS作品,保护那个“好的”小世界,他绝不在乎调整审美角度,甚至价值体系。千方百计只为证明一件事--亦是好的。直到彻底证明不了。即使到那时也不过是放弃证明下去,并不等于就会承认原来的证明是错的。即使不乐,亦不过是想了一想,心境又平和了,然后对自己说:“这原来也非常之好。”

  

  是可悲,却也是可怜。就是越可怜越危险的可怜。

  (未完)

  相关链接:

  你十分爱我,我也十分知道

  http://www.douban.com/review/2033670/

  《今生今世》读后感(五):《胡蘭成-「可可兒的就燒了一個洞」》

  《胡蘭成-「可可兒的就燒了一個洞」》

  時下讀書,有讀張愛玲的,有讀胡蘭成的,亦有兩者都讀的。

  的確,作為文史資料來讀,讀張愛玲不能不讀胡蘭成,讀民國舊日往事也不能不讀胡蘭成。漸而,為讀胡蘭成而讀胡蘭成的,為數亦是不寡了。各色褒貶的評述,也不乏時有見之。

  評論一些個似乎有名頭且被追捧的人,除了讀其人文字之外,知道其人之品行亦是避不開的。

  其實,胡蘭成究竟是何等模樣的人,仔細去讀讀他的這一部自傳體作品-《今生今世》,是可以見涇渭知清濁的。素來自命不凡的胡蘭成說道胡蘭成,誰人又能與之相比呢。

  胡蘭成喜歡將自己的男女生活比擬為《紅樓夢》裏頭的人物情節,《今生今世》裏頭大概不乏所見。然而,胡蘭成掉書袋兒掉到那一部《紅樓夢》裏頭,則尤其以他的這兩段話為甚,讓人讀之不由地會啞然失笑,真是有些個拼著命踮起腳尖欲出人頭地卻不曉得好歹不曉得天高地厚的味道,:

  「和平運動初起時,從汪先生夫婦數起連我不過十一個人,其後成立政府,也奄東南半壁江山,擁數十萬之眾,直到覆亡流離驚恐,但是世上其實亦平平淡淡。我與和平是一身來,去時亦一身去,大難過去歸了本位,仍是青梗峰下一塊頑石,汪政府在南京建都五年,像一部金陵十二釵的冊子,到此祗有碑上的字跡歷歷分明,當年的多少實事虛華,真心假意,好像與我已沒有關係,卻是這些字跡已還給人世,還給天地了。」-胡蘭成:《今生今世•漁樵閑話•天下兵起》

  「金陵十二釵,分正冊副冊,而晴雯鴛鴦平兒這班人亦實在是與黛玉寶釵鳳姐她們同生在大觀園的風景裏,你若標簽為主子冊,奴才冊,徒然是個言語無味,面目可憎的人罷了。當年汪先生一朝人與國民政府在重慶,亦不過像這樣的一個是正冊,一個是副冊。」-胡蘭成:《今生今世•漁樵閑話•金陵副冊》

  對於不厭其煩胭脂粉飾自己才情作為的胡蘭成來說,僅僅祇是搬弄一部《紅樓夢》,顯然是不夠過癮的。於是乎,胡蘭成又開始將他自己想像得與《西遊記》裏頭的孫悟空一般了,這廝讀閑書倒是讀得不少的:

  「《西遊記》裏花果山的石猴,才出生下得地來,搖搖拐拐地行走,參拜四方。早驚動天上玉帝,令太白金仙查看了,回說是下界小小一生靈,倒曉得有個向善之心,因此亦就不問。我年幼的可笑便像這樣,是人家所說可憐兒的一條小性命罷了。」-胡蘭成:《今生今世•詔華勝極•展開牡丹》

  「我也許像孫悟空,那孫悟空初到天上為弼馬溫,問是幾品官,人答無品,他道:『無品想是貴極了』,我想著不禁好笑起來,後來他為齊天大聖,亦不知到底是玉帝所封,抑是他自己所封,我卻愛他的太上遨遊無事。」-胡蘭成:《今生今世•漁樵閑話•曉陰無賴》

  《紅樓夢》與《西遊記》裏頭的人物,畢竟祇是小說人物而已。胡蘭成又哪裏能夠就此打住呢?於是乎,他又從《史記》裏頭想像起自己來了。

  一說起他經常去閑坐的、被他認為是「著實陽氣」的上海灘汪偽七十六號特務機構,特務頭子吳四寶對他的一番「恭謹相陪」,這廝就不由地又骨頭沒得幾兩重,輕飄飄起來了。他已經完全忘記掉了自己前幾頁方才寫過的-陳璧君說:「七十六號是血腥氣的地方」,得意忘形的腔調,活靈活現:

  「史記裏有韓信貶為淮陰侯居長安,一日過舞陽侯樊噲第,噲大驚,擁篲跪迎,曰:『不意大王乃肯幸顧臣』,韓信進去略坐了一坐出來,笑曰:『生今日乃與噲等為伍』,這與我有像有不像。」-胡蘭成:《今生今世•漁樵閑話•忠於一人》

  《今生今世》落筆寫到此處,胡蘭成的那一副囬憶往昔風光興奮難掩的嘴臉應該是可以讀見了。自然,寫《今生今世》的時候,殺手吳四寶早就已經由於汪偽的內訌一命嗚呼了,吳四寶的老婆佘愛珍亦已經正式上了胡蘭成的床笫-成了他的女人。他即使是再怎麼夸大其事、顯擺自己,都是無礙的了。

  胡蘭成大概是嫌自吹自擂自詡為韓信還是不夠形象的。於是乎,剎不了車說大書般的他又將他自己與劉備、孫權、曹操、荊軻、項羽、魏徵乃至漢高帝相提并論了:

  「將近處州,山廻溪轉,路在嶺半,人如到了高臺上,下臨麗水,麗水跟我們一路到此,已由溪水變成江水,有曠遠之勢,而人於此駐足,我稍稍眺望一番,想像當年韓信的拜將壇,想像富春江上高高在半山中的嚴子陵釣台,想像劉備到東吳招親,與孫權並騎上金山,指點江山形勝,二人各自有英雄心事。我亦生起了大志,而且亦自然得沒有慷慨悲歌。古人有荊軻項羽魏徵,是出發之時,失敗之時,未遇未達之時,慷慨悲歌。但漢高帝還鄉與曹孟德赤壁未敗前的慷慨悲歌,卻是在得志之時,轉覺天地之無窮。而當其屢敗之時,那漢高帝是敗亦可喜,當其出發之時,那曹孟德是臨陣安閒,皆沒有慷慨悲歌。便是那韓信,他未遇未達之時,亦是沒有慷慨悲歌時。這倒是合乎我的現在,政治失敗到得亡命,亦對世俗的現實多有謙遜喜愛……」-胡蘭成:《今生今世•天涯道路•十八相送》

  胡蘭成說:「我亦生起了大志」,那究竟是什麼樣的大志呢?其實,祇是一味思量不擇手段出人頭地而已。《今生今世》一書裏頭,胡蘭成居然也寫了一章《漢皋解珮•抗戰勝利》,且來看看他寫的究竟是些什麼東西:「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廣播降服詔書」,武漢面臨著中國抗戰軍政當局即將的接收,胡蘭成卻寫道:「聽候接受,但明明是埋伏著殺機。匹夫不可欺,我倒要與他們別別苗頭。我遂與二十九軍軍長鄒平凡宣佈武漢獨立……此外我且問日軍要了一萬人的武器裝備,用來增強我們的戰闘力。我計劃成立軍政府,臨時先成立了武漢警備司令部……」

  接著,胡蘭成在寫他亡命出逃的一章《今生今世•天涯道路•震來虩虩》裏頭又繼續說道:「上海早晚飛機不斷,重慶的兵將與美國軍人絡繹來到,但我不肯輕易就逃,魚兒驚走,也要撥剌一聲,激起浪花,獅為百獸之王,正月裏綽獅子,舞罷而去,也要搖頭擺尾,時或一掉身。」於是乎,胡蘭成向日本人提出書面建議:「要在華日軍拒絕投降,而與南京政府的軍隊合編,建立於中國民間,變成中國的革命軍,加以政治運用,可使重慶知禮,延安亦不得趁虛,美國見日本尚有在國外的軍隊未降服,亦不敢欺壓日本太甚,又這是中國的事情,美國不能那樣隨便派兵來登陸或投原子彈的。」奴才獻媚,一週之後還不見主子動靜,胡蘭成悲嘆了:「時乎時乎,我該急退……」然而,他還是依舊賊心不改地繼續為東洋主子獻計獻策:「趁日軍今尚物資金銀在手,保留我們日後再起的政治資金。」掙扎再三,還是一切未果,這廝終於絕望了:「我不能再等待束手就擒,真是此時不走,更待何時……」胡蘭成留下了一篇《寄語日本人》的文字之後,亡命出逃了……

  胡蘭成在《今生今世》裏頭的這些個自白,大概就是他所說的-「我亦生起了大志」。

  人品如是,作為自然如是。胡蘭成的是耶非耶,讀他自己寫的這一本《今生今世》,就再清楚不過了。然而,詫異的卻是在一本刪節本《今生今世》的裏頭,讀不到了這裏所鈔錄的胡蘭成的某些個無恥的自白,讓一部份乍讀胡蘭成的讀者,自始至終困頓迷惑在胡蘭成散文體的所謂「才子文章」裏頭。刪節本《今生今世》的編輯者與出版者,失度的拿捏、失當的定奪,反而PS了胡蘭成、文化了胡蘭成,結果,卻是讓部份讀者讀胡蘭成,走馬看花、眼花繚亂了。

  仔細讀過胡蘭成的《今生今世》,還有一點兒很有趣,時不時要掉些個書袋兒的他,《紅樓夢》、《西遊記》、《水滸》、《三國演義》之外,即使是難得下意識的說及《金瓶梅》裏頭的幾個女人-潘金蓮、李瓶兒、宋蕙蓮,亦會即刻打住,胡蘭成噤口言及西門慶,這廝一點兒也不糊涂,唯恐被讀者們指認了個正著,對號入座了。

  隔三差五就須得領略風月寶鑒一番的胡蘭成,與西門慶相比,怎麼說都是有一點兒神似貌似的。然而,胡蘭成卻還在他的《曹涵美畫【金瓶梅】•序》一文裏頭假模假式、拿腔拿調,將自己妝扮成了一個謙謙文化君子的模樣:

  「關於《金瓶梅》,我沒有作過考證,而且看過多年了,只記得是明朝人的作品。

  ……

  《金瓶梅》在追求生活的意味上,似乎較《陶庵夢憶》要熱情些,然而兩者都被時代的沒落的憂鬱所籠罩著,雖然這憂鬱在《陶庵夢憶》裏是被清妙的筆調所沖淡,而在《金瓶梅》裏則被無厭的肉的追求所淹沒了。但仍然是,淡淡的哀愁,無出息的生之苦難呀!

  ……

  至於《金瓶梅》,當時我是帶著理智去看過一遍的,事實也是,對於西門慶這樣的豪紳的生活,於我是祇能研究多於體驗的。」-胡蘭成:《曹涵美畫【金瓶梅】•序》

  真是好一個「祇能研究多於體驗的」,「帶著理智去看過一遍」《金瓶梅》的胡蘭成,難得也學會謙卑客氣了。

  想要說道胡蘭成的是耶非耶,容易嚒?很容易!祇要花費一些個時間去鈔錄幾段他那像賣梨膏糖攤主一般的說唱詞就可以了。

  當然,胡蘭成這廝也并非完全是一個不識字不讀書的小混混兒,他讀書還是蠻多的。而且,他的《今生今世》裏頭也不是沒有一些個絕妙好詞可以讀見的:

  「恰如賈老太太給寶玉的一件孔雀裘,吉日良辰才穿得一囬,可可兒的就燒了一個洞。」-胡蘭成:《今生今世•詔華勝極•胡村月令》

  《今生今世》一書裏頭,胡蘭成拉拉扯扯地攀比抬舉了自己那麼多,卻就這一句話語說得最為靠譜了-「可可兒的就燒了一個洞」,正是胡蘭成給自己活生生的絕妙寫照,這一個破洞眼兒,「可可兒的」就破在他自己的心窩上頭,人品裏頭。胡蘭成的這一件「孔雀裘」乍看上去,似乎還華麗且驚艷。不過,看完整了瞅明白了就知道了,這物件上面還有一個就是晴雯再世也難補就的破洞眼兒。

  看來,若要說道胡蘭成,的確,還是由著胡蘭成自己來說道自己,是為恰如其分也。

  -ZY.S. 2010-December-22,滬上「南石軒」

  《今生今世》读后感(六):与其有根,不如漫天飞舞

  与其有根,不如漫天飞舞。

  读了今生今世之后,我去加了豆瓣胡兰成小组,小组说明便是这句。

  看到这句话,我一下子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也许之前我知道胡兰成这个人是谁,做了些什么事情,但是直到看到这句话,我才知道他这种人究竟该怎样形容才准确。

  刚开始知道胡兰成,当然是因为张爱玲,他的这位夫人太有声势名望,以至于他对她的所作所为,一旦略不合规矩,就能遭到许多骂名。

  当初我也在心里骂了很多遍这个男人,真是没骨气,这样利用女人,花女人的钱,却背信弃义的抛弃了那么多人。过了五六年,第一次读了他的书,我的这种观念竟然有了很大的转变。

  或许他少有把自己当初一个当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也从来没有用传统那些男人的标准来要求过自己。这世界上,有独当一面,自给自足,强硬独立的女人,就自然又凡事依靠,凡事求人,懦弱贪安的男人。

  胡兰成就是这种人。

  这部今生今世,虽然故事背景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几十年,虽然内容多有战乱,逃亡,背叛和绝交。笔法确实雅致闲散,细腻华美,温吞抒情的。就好像这些动乱的事件,和他从来没多大的关系,他虽不要在这世道上归隐,也不要在世道做什么英雄。他只贪安享乐,胡混过去便好,能有人可爱,有钱可赚更好。正如他给张爱玲写婚约时候用的很有名的那句,他想要只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至于是非对错,责任承诺,似乎都没有那么重要。

  当初他和张爱玲相识,书中写是在杂志天地上看到她的大作,托苏青去联络到她,看见她家里身自名门,深宅大院,听闻她祖父是张佩纶,曾外祖父李鸿章,看见她在房间稀奇罕见的珍贵物什,他便更爱她。

  这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女人在投奔可以荫蔽自己的男人。

  其实爱情这件事,很有那么多遗憾和错误,大半看似偶然事件,背后都有其必然。张爱玲是多么骄傲的女人,她有太多骄傲的资本,看她传世最广的照片,长手长脚,高挑身材,单手叉腰,微昂着头,眼睛往下瞄,是众目空一切的范。她需要的不是一个人让她依靠,帮她出主意。而是一个欣赏她,敬她,甚至依靠她的男人。所以她喜欢胡兰成,所以她供他生活。换做别人,这样的当也不会上。

  看这本书,没出现一个女性人物,我都忍不住想笑。

  就和倚天屠龙记一样,这里面有一个男主角,很多女主角,这些女主角身份,地位,形象,年龄,天差地别,但是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这种男主角。

  胡兰成一生共正式结过三次婚,其余女友类似范秀美,周护士,日本房东一支,以及最后共老的佘爱珍等等。极多。

  他曾有孩子却不养。

  和每个女人在一起几年,等至离开了,到了新的地方就再寻新伴。

  我觉得,与其说他背叛,不如说他根本就没有立场,与其说他不负责任,不如说他根本没有责任这个概念。他根本不以那些举动为耻。

  他爱每个在一起过的女人,是真的。

  他给每个人都有一段,很细腻由衷的赞美。而且他是真的懂她们,那些女人,不管是美是丑,是声名显赫如张爱玲,还是平凡无闻如发妻玉凤。他都能看出她们的好来,并且毫不吝惜笔墨的细数。他也由衷的谢她们的帮扶,但是他从意识到自己该要回报什么太多。

  他没有给她们带任何不可理喻,难以忍受的帽子,来开脱自己一次一次的背叛,或许是因为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所做是大错特错,更没有觉得两个人在一起了,就得负什么责任,就得要一生一世。

  他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就像赏花一样的看过了。

  需走了就走,不觉着不妥,也没有太多的留恋。

  《今生今世》读后感(七):《今生今世》和《小团圆》

  《今生今世》和《小团圆》是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面交替着读完的,阅读一段感情中两个人分别描写的感受,这样的经历还是很难得的,大概同类情况也少见,记忆中还读过李敖和胡因梦。

  单从文笔来说,张绝对超了胡几条街,单是“裹了绒布的警棍”就让人称绝。可生活这事,过得精彩很难,再写得精彩就更难了。

  张的书读过很多,是怎样性情的人大概是了解的。想说胡的话倒是很多。之前看到对他最多的评价是有才华、自作多情。才华是有,但同期的几个人里面他算还好。自作多情我觉得倒也算不上,不过他倒真是一个一直好好活在自己世界里面的人。之前想说他“薄情寡义”“绝情决义”,后来想想觉得总也不太贴切,客观来看说“薄幸”是真的。这些“薄幸”的事那些女人都也知道,但还是都愿意跟着,真正的原因得那些女人来说,但张绝对除外,张在任何时候都是独立于其他人之外的。

  “商女不知亡国恨”来形容胡,还是很贴切的,他和任何人的分别自己都会用“是好的”“亦是好的”来最终定义。他似乎感觉不到“分别”和“思念”的痛苦,像他自己说的“我与爱玲的事,本来是可以这样没有禁忌,不用郑重认真到要来保存神圣的记忆,亦不用害怕提到会碰痛伤口”。

  很多时候,我们一方面感叹命运无情,另一方面又感叹自己没有尽力。说白了都是过不了心里那道坎儿。其实啊,“命运”就是这两方面的综合,一方面是改变不了的“命”,一方面是可以尽力的“运”,可是千万别去纠结界线在哪里,也别定义哪个是“命”哪个是“运”。这事儿想不通的,想多了还痛苦。

  张爱玲对此解释“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上帝还犹可,太富幽默感的上帝受不了”。

  无论这是怎样的两个人,可以肯定的是,在两人整段的感情中,都是真挚的。我们总想着天长地久,想着永远不放手,这是“贪念”。凡事都有“绽放”和“衰败”,这是不能忽略的事实。要明白事物总有生死、轮回、更替。在它最好的时候让它尽情绽放,你沉浸其中感受那美好,其实就已经足够了。很多美好都是戛然而止的,轻松一点看事情吧。

  《今生今世》读后感(八):读胡兰成《今生今世》所感

  读胡兰成《今生今世》所感

  爱玲是太炫目的,觉得她不属于那个时代和那个落寞的中国,这样的奇女子会爱上什么样的人呢?只知最后他离开了她,身边亦总有人相伴,喜欢爱玲,对他是厌恶的。

  遇到胡兰成的《今生今事》,读的自然,喜欢也自然,真性情的人总是可爱的,对他,突然不知道如何说,只是愣在那里,他写的那些话都钻到脑子里,仿佛就在身边,向你娓道来,向你诉说他身边的女子,而那些女子都只用一个字可以概括——奇。

  她们是可爱的、美丽的,除了两任妻子没有多少笔墨外,爱玲的才华、小周的温婉、秀美的干练、一支的温柔、爱珍的豪气,都忍不住想要说,她们真的是好。然她们亦是岁月流河中的粒粒沙子,各有各的味道和人生。

  读到爱玲的那句: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不仅感叹一声,唉,她爱他,总是逃不掉的。像她这样的才气和才情,那份孤傲,对人对事的淡泊和冷寞,却透着人生的哲理,在她来,古人皆是今人,今人亦是古人,岂是一般人能解读,而他竞读懂了,也许也只是读懂了一部份,而爱玲也只为这份读懂,所以慈悲,因为读懂,所以接受。

  胡兰成最后也有话,他从不拜人,若要拜,只点三烛香,一烛为爱玲,是她开他聪明的眼…,想他是真的,对这个才女的情,总觉爱玲与他的情与爱并不属于人间,并不是柴米夫妻,更像精神上的,从第一次见面的无话不说,到爱玲的西式和胡兰成的儒派互相的磋砌,因为读懂而彼此影响,在那个时代,美的让人虚幻。

  其他的女子亦是美丽的,想在那个年代,能主宰自己命运的有几人,而他们的可爱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且很知足,像小周、秀美她们从不妒忌,只要现要的爱就好,亦会爱乌及乌,会敬爱张爱玲,想想真是奇。我亦为她们打动,更何况胡兰成,他亦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才气心高的才子。

  只可惜生在了那个年代,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依然保持一份内心的纯净,为自己执着的执着已不易,同是世俗中的你我又怎去评价呢。

  还是那句话,真性情的人很可爱,真正的好与坏又如何去评判,那是别人的事了,像胡兰成所说,人的一生就是修炼,而修炼的又有几人,学会不会眼睛,用心说话的又有几个呢?

  《今生今世》读后感(九):虽逊三分白,也有一段香

  虽逊三分白,也有一段香

  -------一件情事

  她看他时,不胜之喜,用手指抚他的眉毛,说:“你的眉毛。”抚到眼睛,说:“你的眼睛。”抚到嘴上,说:“你的嘴。你嘴角这里的涡我喜欢。”她叫他“兰成”。

  唯当读这些,我方才感到能触及她的少许体温。她真曾是作为一个人,一个女人,真真切切,跳脱的,可感的存世一生。

  她偏爱了这一位。

  这个男人,而今出名的是他的摇摆不定,政治与爱情,皆是如此。世人看他,亦同是摇摆。虽言矛盾统一,指指点点之下,仍下不得论断。人性固然丰富,丰富如他,也是罕见了。

  他凭借社论《战难,和亦不易》博得汪精卫之妻陈璧君赏识。此后一路为亲日政权服务,任得政府要职。

  晚年他出版《今生今世》,薄书一册,竟然统共写了八名女子。用今天媒体时兴的话,叫做盘点。其中俗称寻常女子五位,分别是发妻玉凤、女教师全慧文、护士小周、范秀美、日本女子一枝。剩下三位,除她之外,一个红歌女,一个原是上海黑帮老大吴四宝的压寨夫人,上海滩的大姐大佘爱珍。比起她来,也算是有些分量。

  果真是各形各样的女人。然而我再想时,忽而又觉得表象上是什么样的女人竟都不甚要紧。他的眼光,确是寻常人不可及的。这眼光投在她们身上,必看得见连她们自己也看不分明的秉性与韵致。若抛开情思纠缠,单是有人夸得出自己早先从未知晓的好处来,并且凭他绣口婉转,莫论能否中的,已是难免有承蒙知遇的欣欣然。

  渴望被珍视,是一颗女人心梦境里隐秘的底色。典型的如席慕容,是化作开花的树,立于道旁殷切等待。等一份倾听,等眼神停留。等而不得,心便要凋零一地了。非典型的如王佳芝,看“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竟觉得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这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一只粉钻,一种神色,这如何能成为判断的铁证。后来当然证实是幻境一场。

  而他写她,真是有历历的丝丝入扣之处,非细细凝望将不可得。真要凿凿论证,我自不能够,但我信他看她比多少人都来得准,更且讲得准。后者也许更是能教传记作者们用牙咬得唇破亦只能抱恨的地方。

  他写道,“ 她原极讲究衣裳,但她是个新来到世上的人,世人各种身份有各种值钱的衣料,而对于她则世上的东西都还没有品级。”叹她鸟瞰整个价值系统,精当 。又道,“她又像十七八岁正在成长中,身体与衣裳彼此叛逆。”她似有种蓬勃。“她的神情,是小女孩放学回家,路上一人独行,肚里在想什么心事,遇见小同学叫她,她亦不理,她脸上的那种正经样子。”又看到她可怜的稚嫩模样。

  不知多少人慕她,可他说:我与他们一样面对着人世的美好,可是只有我惊动,要闻鸡起舞。亏得这双慧眼。亏得这般看重。

  但,视她若奇峰,除却在情场。他受赠小照,却说什么“她这送照相,好像吴季札赠剑,依我自己的例来推测,那徐君亦不过是爱悦,却未必有要的意思。”终究不过是这样嘴脸,那掩不去的自得。

  金风玉露的相逢,于他自然从不唯一。对于女人,中国男人永远有弱水三千的心理暗示。宝玉痴心动人,只不过是重点论坚定,关键时刻还是只饮一瓢。然女儿们为宝玉献身,他决不会认为是不应该的。从茶壶茶杯说为一夫多妻辩白,到“大丈夫何患无妻”的“豪迈”,始终把自己置于赏花折花的角色上。而女人,倘使蒙上“人尽可夫”的声名,这辈子基本算是毁掉了。

  胡兰成翩跹于花丛,乐得出版了群芳谱,仍旧有人宽达乃至欣赏。朱天文说:“看《今生今世》的话,我就觉得只是太过瘾了,不是吗?”

  1946年2月,她闻讯赶往温州,试图让他在小周与自己间做了断,胡兰成却已经与范秀美同居。归途中,惟独自撑伞伫立船舷,对滔滔黄浪,泣涕久之。

  有人奇怪超拔如她,竟也走到逼问一个男人的田地。说是可怜可叹。我倒奇怪她文名日盛,在人们眼中倒变得人格不健全。人心总有弱处,不在此处,即在彼处。只是这样罢了。她爱他,都已低到尘埃里,尚且满心欢喜地开花。奈何。

  她叫他兰成。

  他却是,从未唤她爱玲的。

  《今生今世》读后感(十):重读今生今世——知胡子者我一人。

  【7.23】

  昨夜本来想着要记下这一段。阔别数年,重读胡子今生今世,别有一番感受。这回似乎便是贴着他的心走。即我心思与他会有冥契处。胡子行文,"兴"便是他的法门。自诗经而来,从民间兴起。民国的民间便是诗教里“兴”的展现。而胡今生今世,颇多隐喻。如初篇桃花章以燕喻己,【我在人世亦好像那燕子】,亦即简静。而他与张爱玲的绝唱,更是在金橘之喻中说的透彻。可是没人读的。今生今世里有几段我念念不忘的话。 【今我飘零已半生,但对小时的事亦只是有思无恋,等将来时势太平了我亦不想回乡下去住,惟清明回去上坟是理当。胡村与我的童年虽好,譬如好吃的东西,已经吃过了即不可再讨添,且我今在绝国异域,亦与童年在胡村并非隔世,好马不吃回头草,倒不是因为负气。汉朝人的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我不但对于故乡是荡子,对于岁月亦是荡子。】 哈哈,一语道破天机,先得我心之同然!说多都是妄,唯此情此意永不变迁。朱天文说读今生今世,石破天惊,云垂海立。哈哈,知胡子多矣!多矣!

  【7.24】

  昨晚没睡好,读学术著作不太合适,便读今生今世。胡村月令与桐山委羽读完。胡村月令大致以年岁为序,间有节庆与清喜便谈之,如端午如采茶。最精彩的当如蕊生说戏,真真是一种贞静。其说白娘子的故事,直让人觉得悠悠千载一时重逢。胡的学问其实自传已经道得,我亦是如今才晓得,说是自传,不如是他的道传。处处是道心,处处是道事。一切都是圆融无碍。他的民国世界便是他的山河岁月,礼乐人家。他是道人、有思无恋,他是儒生、诗教礼乐,他更是禅僧,当下见性,岁月里融了悠悠远意。桐山委羽是说他的父亲,亦是那般贞静清洁。谦恭有礼,礼乐人家。他眼里的民国世界便是他心中道的铺展与体现,如一副画卷。画里是他、画外亦是他。他说,“自古江山如美人,她亦只嫁与荡子”。哈哈,会契于心,总是将心事藏在玩笑中。张桂华的胡兰成传说若胡兰成不做汉奸,倒是可以做一个民俗学家。哈哈,真是小儿说仙佛,不自量,且亦是够不着,连层皮都摸不到,逞论胡子的骨骼与神意。

  【7.24】

  下午起床有些迷糊,初醒似觉人生虚无及无意义,惫懒不愿起。始而起声念力,强起不睡。换衣洗脸,觉着天地慢慢复来。就像是一场生造,而意义亦只是生成与证得。烟瘾暂难戒,泡杯茶抽支烟,顿觉神清气爽。下午老姚来吃酒,理学史不适合读。便读今生今世,胡村吴氏应属委羽一章,说的亦是胡母与他兄弟七个。胡母简静庄重又干练,倒有些似我姥姥。之后读竹萌乳鷇,胡子的年幼岁月慢慢展开,随意随口说道。他父母与胡村营造的一种民间气象,给胡子脾性有太大影响,胡子亦常常道及。有句话我挺欢喜。【原来对于好东西亦要像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落情缘,才得性命之正。】哈哈,倒是应得了爱玲。也应得了我与安溪。胡子斥西洋,又调侃儒释,唯不见他说道。或许是个好缘子值得细参。但他所调侃的儒释,亦是小儿眼里浪漫,尽而不尽,厌而不厌。

  【7.25】

  读今生今世法无戏论及古镜新记章。法无戏论说的父母之教,清正不负。不玩物,顿见真实。胡子对孔子是有诚意的,所以对层次分明的儒家态度感觉感情清平,不似西洋与印度。古镜新记看似说寻常,其实还是在谈政治。读胡子的今生今世,如解春秋,有大义存。胡子常说的中国民间无疑是道在的民间,是中国精神的魂灵。读懂他的章节名才晓得他是要说甚东西。如这一章,古镜取唐古镜记,镜能僻邪,意思重在明,能万物历然,即妖无所生。哈哈,胡子对共党是深恶痛绝,斥之以妖邪的,所以还要民间起兵。然而历史并未照他所讲,但或者亦是未到。但我心是愿少干戈,昨夜老姚说的对,兴亡都是百姓在哭。愿掌权的心系人民吧。暂且读至这里,歇歇身子与脑子。

  【7.26】

  夜间没睡踏实,头有些昏沉。但总算读完了第一篇韶华胜极。似乎三毛编剧的滚滚红尘里,林青霞饰演的张爱玲便在写一本小说,小说里的女主便叫韶华。第一篇里最后两章,怨东风讲俞村庶母,到后头庶母觉着自己这一生可怨。后头玉凤死时胡子还会与庶母有较多干涉。民国世界的女子,纵使命运颠沛流离,亦有她们的清嘉端正。屏开牡丹讲俞家继父与胡村生父送胡子去绍兴杭州读书,算是见世面,亦是胡子十三及十五的年华。胡子写杭州,道是寻常人家两相宜,处处皆是风景。与他对人世态度一般。哦,想起昨日读的一段话,胡子在日本回首往事,有段意思是……生死之间缝隙足够优容嬉戏耳。少时便是这般,更不必说玉凤死时的天地不仁了。

  【7.28】

  读有凤来仪半章,终于说到玉凤,我亦突然有些庄重。玉凤是个好人家,也是胡子不经意的浪漫欢喜,是胡子不在意的踏实后背。有些像初识前两年的小玉。有段时间,与小玉住一起后觉着小玉变了。但现在回首再想,其实是我要求太多。这就是一种怅惘的远意。思凡讲说亲,婚礼说民间婚礼细节。凤兮凤兮讲迎亲,风花啼鸟说一些婚后小事,远游记婚后年轻遐想,辞小学教员,辞邮局差事,莫名其妙的去了燕京读了一年书。胡子说生在那个风景里浑然不觉亦是一种美意。胡子的文风,过一丝都是一种矫情,这份火候掌握的太够,胡子随口道来的历史与豪杰,亦像说书里的戏谈却又多些庄重,只是诗经里的兴。而他的年轻生活亦是哀而不怨,喜又不狂。当然,他晚年所著的回忆录算是于他一生经历的一种价值重构,真假评价不得,只能是一种契会。摘一句胡子与大哥去说亲前与大哥偷看玉凤的一段话,这才是悟悦,这才是法喜。 【千万年里千万人之中,只有这个少年便是他,只有这个女子便是她,竟是不可以选择的,所以夫妻是姻缘。】

  【7.28】

  给妹妹补习完后读完有凤来仪。哎,每次读都是感叹莫名。玉凤真是一个好女子。而胡子亦是珍惜不够。世上人家讲杭州斯家,亦是民国社会的大家风范。女心竟是胡子体贴玉凤的难处与委屈。胡子有时真是无情至极,天地不仁,他这一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陪伴他的女子亦是许多亦有传奇,但他真正所亏待的只能是玉凤一人。生死大限说玉凤早亡。路人南中说广西五年教书生涯,路人说的也对,胡对时局甚至是自身都只是一路上,此时的全慧文虽是夫妻亦是路人而已。木石证盟讲胡子再回嵊县,胡母已故,青芸长成,胡子回乡祭奠玉凤与母亲。亦是从此后,真正开始了他的天涯荡子之路。摘几句挺喜欢或者挺契会或挺感触的话。【这就因为是自己人】【你待我是好的。只是你有一回说,和我结婚以来你没有称心过,这句话我听了一直搁在心里,说罢她叹了一口气】【玉凤待我,好比白蛇娘娘待许仙】【春日迟迟,女心伤悲】【我的妻至终是玉凤,至今想起来,亦只有对玉凤的事情也想不完】【人世是可以这样的浮花浪蕊都尽,惟是性命相知,我与玉凤七年夫妻,亦行于无悔】【当着了这样的大事,我皆会忽然有个解脱,回到了天地之初,像个端正听话的小孩,顺以受命】【一个人曾经有过这样的知己,他的一生就怎样的遭遇亦不会摇动对人世的大信】【我的本命树就是玉凤,我与玉凤是二人同一命】【但如今只有青芸是我的知己了】【我是幼年的啼哭都已还给了母亲,成年后的号泣都已还给了玉凤,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不仁】。 合该如此。胡子便是至情人。

  【7.29】

  读今生今世渔樵闲话数篇。此章大陆简体版本未出,讲胡子居东吴随兆铭之事。章名取渔樵,因故事已旧,霸图残照中。闲话即从风起云涌旧事里挑得于性命无间者说几件。朱天文似乎说过,胡子当年论天下,有逐鹿中原之心,他是一个策士。西北有毛泽东,西南蒋介石,东南汪精卫。三个政府都是民间起兵,有兵气。唯王气不明,所以大势未定。纵使至今生今世出版。胡子亦是言王气未定,亦民间思反。但历史却也让太多人没看透,红朝确已六十多年过来了。而当年自命正统的国民党却连一岛都未能牢牢控制,真是江山有思却无言。篇一天下兵起,说天下大势,及同意跟随汪精卫。篇二金陵副册。因南京、因红楼,蒋汪便是正副册,而非主奴、亦非正邪。这是胡子的说法。篇三素灵夜叹,其实是给汪兆铭所写。和谈却是不易,因身在败家还想存着体面,不愿想满洲及华北一般。汪给古泳今写字,仍是那首旧作【梅花有素心,雪月同一色。照彻长夜中,遂令天下白】。哎,果真是渔樵闲话最贴切了。篇四晓阴无赖,用宋词典,讲些自己在伪政府的旧事。但亦自言,伪政府中,不认罪,亦觉无错者。唯有汪氏夫妇及胡兰成。-_-||不得不承认,他这一段乃至这一章有些暧昧不清,矜己贬人。许多大事便稀里糊涂说过,提及自身,亦是于时局无补之事。无怪乎张桂华版胡传痛斥胡恬不知耻了。哈哈,但是,胡子可是天地不仁之心咯。他更像是一个道人,只体会,偶尔也干涉,但从不沉迷。虽有让我不太舒服的地方,让仍不妨碍我对他的喜欢。 另外,昨夜读心经随喜→_→不得不感慨胡子的文字文风别人模仿不来,天地间只能此一人。小北翻译的确实不太贴切,但也只能将就读了。

  【7.30】

  胡子的【心经随喜】读完,感触不多,觉着这本书虎头蛇尾,味道挺怪。或许因为客居日本、本书亦为梅田开拓筵所作,所以立场有些模糊暧昧,有时竟为日本大东亚战争惋惜。不过他就是这种人,常常说个天地不仁,小善小恶他瞧不上,唯喜欢与天地不仁相匹配的英雄事业。书里第六回算是将野心轻轻揭起,立功不成又思及立言,【仆志在唯此开道】【今日我亦想进行这样的公开教化】【真想对这个时代发出一番惊人之语】。所以有着此意,所谓的心经讲解便成了自个儿学问的表演秀。书中信手拈来的儒释道及印度、日本、西洋的典故学问,都屈身为他的道服务。在他眼里,中华第一,日本第二,都属于懂‘无’的东洋文明,印度第三,至少还是能见‘无’的,至于西洋,则是物质机械的无明。此书写作大概六六年间,胡子学问体系尚未正式形成,书里的真言多是【山河岁月】的余蕴。胡子说人生应是一场修行,修得‘无’的境界,无始能造形,中国文明亦是如此。至于心经的讲解,多是曲解以说‘无’。按我此时理解,无在人身是对生命的庄重安顿,是合于天道的大道无为。推之文明亦复如是。‘无’是悠悠无尽,荡荡无归,是绝对,是无待,是展现,是自然,是无私意造作,是廓然大公。天地之始即是文明之始,胡子的历史阐述便是彻底的对‘无’在中国的展现,是中国文明的造形。乃至于现在依旧生生不已。 胡子暂时先放放。突然很想读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因为读了她的序。

  【8.2】

  酒劲未消,不适合读理学史。便读了几篇渔樵闲话,斗百草便是说胡子与日本人及官场人的一些暗斗,忠于一人很简单,便有君以国士待我的蕴味。民间的气机有其历史及性情的悠悠无尽,所以胡子骨子里仍旧有先秦两汉的古人风度,士为知己者死→_→虽然胡子有时不太满意汪先生。新游侠传记上海76号吴四宝事,篇名便定了篇意,胡子受史记的影响还是蛮深。他到台湾讲学时,便给二朱讲史记,读史记应有道与性情在,如读张仪便读吾舌尚存否?真是霸气。苏州遗事,大抵过度与伏笔。一写四宝之死,二记士群结怨,三→_→呵呵,这就是典型的抱得美人归。爱珍的伏笔便在此。如最后一句【竟像当年我抱玉凤】。

  【8.3】

  读渔樵闲话三篇。【法亦是喜】讲胡子为法制局局长时所作所为,法意若为礼意,亦是好的。所以胡子对民主不太喜欢,对法治却有清喜。【星辰尘俗】讲故往人家,胡子身居要职,乡人多来投奔。人情世故这番说说,亦是茶前饭后,没太多褒贬。【杀李士群】是大篇,亦是此章高潮。胡子策士气象一展无遗。随缘尽事又不落情缘。胡子说,原来我与世人,皆只是一时之缘。……但即在现世相忘,一似不曾发生过故事,亦是好的,且因为它是更真的。 此时的胡子真是功力全出而又无迹可寻。哈哈,我喜他这般清高浪漫。

  【8.3】

  将渔樵闲话扫尾,又一口气读完了民国女子。小嬉唐突虽说生死大事,又说成败转机。但俺的眼睛只看到了→_→池田笃纪君的出现,胡子一生最好的基友。可惜胡子不太给男子立传,今生今世里多是散见,但池田对胡子的关照及影响却是太多人不及。胡子最后说……我大约亦带有几分妖气。哈哈,说的漂亮!民国女子没分细篇,亦是全书唯一一章。因为张爱玲下不得定义,胡子在她面前是直见性命。她是莲花身,亦是临水照花人,她本人却宁像晴天落白雨。这种一语中的何人能及?!何故胡子对她念念不忘,却又天涯分隔,因两者本是一类人。【她是陌上游春赏花,亦不落情缘的一个人】。胡子说,他在爱玲这里才重新见了自己与天地万物,他是从爱玲才得调弦正柱,才有了自己。我旁边批注,此是归根复命。胡的灵气大开,胡的学问初成,胡对民间与中国文化的贞定,乃至文法,张爱玲都是关键之处。胡子亦说,没有爱玲,【山河岁月】写不出来。这似是冥冥里定了。我行文以及对人世一种看法及行事,亦是受了影响,但又不是,宁是回头见了他的眼。读完后喜欢看他人对胡子此章的评价,多是隔靴搔痒。豆瓣今生评论,着眼处全在情情爱爱。褒贬升降,于他何妨?真是睁眼瞎。落了俗缘,不识天机。我也只是看看,不说话。哈哈,道人有言,知我者希我自贵。而我想,知他者希我亦自贵。哈哈,这可能亦是一段传奇。对了,胡子让张说两人在一起淘时如何比拟。张道,“你像一只小鹿在溪里吃水”。哈哈,这一段亦是今生今世整本书里唯一的小H。当然,或许胡子当时亦不自知哩。哈哈,小团圆给俺的法眼。

  【8.4】

  今生今世新章,汉皋解珮,两个意思。一个是说汉,二个是说解。胡子至武汉办大楚报,与小周发生一段情缘。但亦如成语所言,最终杳无音讯。胡子多方逃难至香港后,曾写信问小周下落。小周后回信,她已为人妇。胡子亦无多说。这便是一种清白不负。西飞一篇讲至武汉,新闲情赋讲办报,劫毁余真说空袭避难。胡子行文总是有些莫名的大志,民国在他眼里更是逐鹿中原,是新朝前夕,所以多是兵气与王气交杂。他自知身处历史横流里,却将自己抽离,只作喜怒不应,端然而作。同是无情于天地众生,张是小资一般的顾影自怜,胡却是还之于天地,不落于尘缘。哈哈,真是一道人!

  【8.5】

  昨夜没睡好,起来头微痛。跑步归来歇了很久,才开始读书。【汉皋解珮】读完,【天涯道路】开新篇。胡兰成晚年说,我于女人,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知。读小周段落便真是如此。每个女子在胡兰成笔下与眼中都变得于世人面前更美,仿佛在他面前才见了自己。蕊生与小周初次问名,读到时我仍感激莫名。我叫周训德。我叫胡兰成。哈哈,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还是按篇名过。戒定真容说大楚报三个手下,算是书里少见的道人不好,但也匆匆而过。与小周初见的篇章是【竹叶水色】。→_→隋乐府诗里说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其实在小周这里,蕊生才算是有了恋爱。像小孩一般,毕竟小周也才十七岁。这种年纪独有的热闹与喜怒,但小周亦是个懂事的女子,不肯轻易许人。虽对胡子倾心,却始终不点明。直到胡子回上海,她以为是此生永别,那夜才无间的侍奉蕊生,如夫远行,如妇思省。竹叶水色里两人相知相喜的情节很有明亮,小周的淘气与泼辣,使得蕊生亦多了太多孩子气。其实蕊生在女子面前,多有如此习性,是胡村给他种下的因。【开岁游春】便正式点名了时间。此篇节名到本章结束才可知晓,因是胡子在倒计时罢了。所以会特意的一月一月记着。此是抗战最后一年,所以两人的相恋更像是一种温存与缠绵,是忘却了天地与众生。【两地】讲中间胡子回上海两月,分四节。一节小周别,二节汪公亡,三节爱玲叙旧,四节青芸婚娶。不知觉青芸都已三十岁咯。玉凤死后,别看胡兰成与许多女子有情缘,但他的本命却只剩青芸。【大堤行】说胡子回汉,与小周重逢。其实这里亦像我重回安溪。于我是本分,于他人是惊诧。此时已是五月,小周已消瘦,因她以为胡子不会再归。但归来又如何?不过是再次别离。所以小周突然安分顺然下来,我亦懂得。胡子说小周是君子乐命。就像我回安溪。无论多恋恋不舍,但回去的第一天我便知道,我离别的倒计时已经敲响。这是尽缘,亦是不负己。【抗战胜利】是收尾,胡子仍是策士本色,仍想东山再起。有时不竟想想,他要回到古时新朝初建时,应是何等人物?想来想去,只觉他还应是民国的胡兰成。有次空袭,小周以身护兰成。胡子虽如天如地的感激但终究不言不语,因大恩是不谢的。于我一般。哈哈。日子一天天倒数,甚至就像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儿女情长与时势沉浮完美的交融在一起,只觉爱情亦是荡气回肠,只觉时势又有渔樵闲话。最后以小周的嫣然一笑而又痛哭不已而别,胡子说是梁山泊与祝英台。印象里这似乎便是永别。于是开启了【天涯道路】。哈哈,这又是赵匡胤千里送京娘,范先生的章节。但胡子的生世沉浮亦在儿女情长里道尽,就像我总把真心话藏在玩笑里。这是对人世的敬。【天涯道路】第一篇是【震来 虩虩 】,以前是囫囵吞枣,不知胡子深意。现在知晓,这又是自夸。哈哈,震卦卦辞。一来说君子居穷仍不变于初,天地不惊,我自凛然。二来之后又是笑言哑哑。哈哈,吉。美人抱得,学问做得,性命全得。真是事后语。 嗯,读到这里歇歇。家有亲至。

  【8.6】

  下午一气读完了【天涯道路】一章,有些郁结与不通。张书虽多叵测,但亦有精当语。胡子总在关键处含糊说辞,话里藏机,不明就里。多年前读胡子,或许稀里糊涂的暗自惊奇,现在却觉得他少了一种反省。他虽颠沛流离,但心机却未曾受过真正绝境。所以会对自身经历没有多少反省与愧疚。他会说天地不仁,善恶待议论。至多说自己不纯,糊涂不老实。却转瞬又都成了好人的世界。如此却是骗自己,纵使不自觉。【亲人之泪】这一节我读不太懂,亲与敬,格物致知。不知他想说什么?他学问颇冗杂,又自有贴身之思,野狐禅里开出一朵野花。今生今世一本书,除却身世浮沉,便是论比东西洋,或许这是他的学术自传化于人世里?【望门投止】化张俭典故。张俭逃难,乡人重其名行,破家相容。这也是他的缘法。与斯家真是一生纠缠。斯家伯母写的敞亮。在胡子书里,尤其对他亲近之人,都被他写的极好。他真把自己当韩信,别人当漂母了!【越陌度阡】是曹操短歌行诗句,其实重点在下一句……枉用相存。哦,差些忘了。上篇里范先生正式出场,胡子直言【我什么心思想都不起,只是分明觉得有她这个人】。忧患之中,范先生带胡子四处寻安稳处,胡子自说善恶待议论。如篇名一般,没名目大志,竟是又自比曹操了。下一篇是本章高潮,【十八相送】。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典,胡兰成与范秀美的故。这是唯一一篇真正属于范先生的章节。亦是五百里之地,十数天之遥,胡子便花言巧语的与范先生结为了夫妇。关键处没提。范先生有些像玉凤。比胡子还大一岁。逃亡路上像是胡子的长辈,胡子亦像待姐姐一般的依恋。哦,胡子这里又生大志。民国世界是京娘,他自比于赵匡胤。他才是民国的亲人与正统。→_→嘴上不服输。【鹊桥相会】这一章真是将自己的无耻写的露骨。而爱玲与范先生却又那般怜惜动人。胡子自说不落爱憎,不落情缘。但从世俗论说他却是负了江山又负了美人。但这究竟是他的缘法。张爱玲沿着胡子逃亡路一路跟来,真是贞定。而胡子竟是不喜,甚至对待不似夫妇。最后张爱玲要胡兰成做出选择,小周与她。胡兰成竟觉诧异,因他觉着最好的东西是不能选择。张爱玲是他的正统,只需要垂手自待便可。仙人怎可落于俗缘?纵使有金橘之喻,胡子终究是负了张爱玲。张爱玲说,【你是到底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最后张爱玲独自离开,从海上给胡子带来诀别之信。【那天船将开时,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雨中撑伞在船舷边,对着涛涛黄浪,伫立涕泣久之】。哎,谁让喜欢上了呢。胡子终究亦应是带有愧意与怀念的,否则亦不必将她们写的如此好。若换做以前,我定服膺胡子,女人女人,小事一般。今时却天地换过,到底胡子是从自身说起,有些像我过去的自私自我,纵使不自觉。未曾真正从心里去体贴。纵使有,没能让人觉着。亦是与无一般。十八相送里范先生带胡子回娘家,她与母亲待胡子是自己人。我忽然想起高三毕业去小玉家,她母亲帮我刮痧。回她乡下,她伯母与姐姐给我安排一件房。因我与她名分未定,她本让我独住。但她姐姐与她说,他千里而来,只认得你一人。你还是陪他睡吧。……她大姐二姐已结婚,姐夫来娘家依旧是一人睡,不夫妇同居。而她那夜竟是与我睡了。只一夜,我又嫌鸡鸭闹,便回了南宁。现在想来,真是难过很久,怅然很久。今生唯一的遗憾。不知能否弥补。小玉啊。

  【8.7】

  永嘉佳日一章读完。胡子真是话里藏话,机中含机。第一篇惊枝未稳,取欧诗作名。讲在温州忧患飘摇,无甚新味。第二篇文字修行,里头范先生与张爱玲几件小事,胡子倒是也解释,但解释的不老实。如回上海对爱玲无故发怒。后头又说爱玲于她是有亲无爱的人,是自己人。而他自己是一时喜怒不知所措。感情里的人,总是这般,就像钮承泽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以前情魔之所以能念念不忘于自己人,就是看事只从自己出发,不解释,他人与己无关。其实是过于自私,又不肯认错。胡子至情能无碍,情魔与我都没这本事,也幸亏遇见了夫子,没让我一路偏执下去。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最后一面,晨间胡兰成去看昨夜吵架的爱玲,当他俯身去亲的时候,张爱玲从被窝里伸手抱住他,忽然泪流满面,只叫得一声兰成。……哎,读书这般直见性命,胡子到底也是嘴硬,若是不知反省,何必如此书写。此段太像黛玉陨前那声宝玉。因为这是张爱玲下定决心与胡兰成分手。但她不言。只是静默的坚决流泪。第三篇春莺啭,是唐乐亦是词牌。其实是说胡子平生仅有的类似于师承传授的一段岁月,是他的学问启蒙期。众笙吹起,如山河曙色初动,这可比我遇见刘先生。……胡子亦说此生学那孙行者,敬三柱半香。张爱玲给他开窍,刘景晨让他重新做起小学生。孙中山使他有大志。最后半柱是池田,让他看见汉唐文明皆是今天。第四篇如生如死。是张爱玲来信,与他诀别。他竟心思很静,不言不语。他与爱玲,只是彼此存在便是一种好意。甚至正因为张爱玲的诀别信他才觉得,哦,我家爱玲真是女神。这种跌宕自喜,便是他的三昧真火。得失顺逆他都这般没心思,自得其乐。他对自己评价倒是很对。【我是妖仙】。哈哈,别人是毁誉在意或不放心上,他是与毁誉当做一场游戏。走在是非成败生死的边缘,优游嬉戏。一种妖艳的美。

  【8.8】

  下午读了三小时今生今世,【雁荡兵气】一章与【瀛海三千】半章,听着纯音乐,真觉岁月悠长,与胡子一起重新忧患,亦对他重新有了谅解。或许是因为懂得。第一篇【旅于处】,胡子忆在温中教书岁月。他也真是有天命在身,几番不死又得机缘。易经旅卦言,旅于处,未得位也。胡子喻己非隐于温州不兴,暂时如此罢了。中间范先生来看他,胡子亦妻礼待之。带着范先生拜访朋友,学生亦称师母。范先生只是静静说,“这回真是过的夫妻的日子,我做人亦称心了”。其实女子于人世多是简静,良人不负,便是天地不负。范先生便是如此一个真实又知足的女子,她不贪。【雁荡兵气】一篇讲在淮南中学当教务主任,亦是与范先生的最后缠绵,亦是天下兵气,国军败退。胡子在范先生面前,情感上只是个小孩儿,走着依赖。但他其实有自己的打算。“人世无成与毁,无了无不了,我但做得仁至义尽,此外纷纷说甚悲和喜,皆不如还给天地”。哈哈,或许这就是胡子念念不忘的格物境界。不过这篇胡子亦是成年笔调,隐晦的提到与秀美的挑逗,如那封名为戏谑的信。书里仅有的几处稍涉。在山间胡子教书、写书。“我有大愿未了,不可以老,不可以披发入山”。但胡子说话总是把心意藏在女人气中。提到爱玲,“我与她如花开水流两无情”,提到小周“人生聚散是天意,但亲的只是亲,虽聚散亦不介意”。第三篇【秧歌舞】,看篇名就得乐,典故应该是取张爱玲的[大地秧歌]。解放军初期在胡子眼里,是承着民间起兵的气运,是与北伐抗日一道而来的新朝王气。天命在胡子眼里是清澈如洗,他笑毛泽东,是贪天之功以为己力,此所以天下未定。……按写书时是大跃进时期。胡子对解放军亲近,因为这是他的民国世界,是中国历朝历代的气运展现。但他不喜共产党,因共产党只是利用与欺骗这种气运。所以新中国建立景象,在他笔下是惨荡无生机,无论贫富,皆坏了礼致,使人世不亲。有意思的是胡子在这篇还经划天下,倒是与大陆新儒家一般,只是着重周礼。他还真把自己当汉文明的天子对待了。第四篇【临河不济】,就像我最后离开安溪那一个月,只是胡子与大陆的告别。本意去北京,不过临河不济,只能逃亡香港。胡子回上海后拜访了张爱玲离去的寓所,见了青芸,别了子女。火车路过杭州时,范先生带着吃食送胡兰成。这一段我很触动。这种生离死别竟是如此淡然无惊。这是胡子与范先生的最后一面。“车轮转动了,她跟着跑了几步,把我伸出去的手又握了一握,一撒手,她的人就退后去了”。胡子去港后,竟辗转打听到小周地址。写信过去,请她过来。小周竟已结婚,收到信后惊然不信,她大惊痛哭,因她自以为胡子并不会爱她。她亦坚决,经此更不与胡子联系,因觉自己已负。她是亮烈干脆的女子。胡子最后对她的感怀,“人生长恨水长东,天涯还比故乡好,无情还比有情好,她的悲痛亦是烈性的”。

  【瀛海三浅】首篇樱花人意,说自己去日本。也算是过往机缘,伪政府的救下的重庆特工之妻赠偷渡路费让他来到此地。又找到之前相好的清水。清水告与池田,池田随即赶来相见。这对好基友真是令人羡慕,胡子说他身上是汉唐文明在如今,此言不虚。“五年之别,先时我想也许要找不到了,但这世上有个池田,我叫他一声必定天地皆应”。胡子亦算是在日本安身了。【春带】一章是属于人妻一枝的,这个女子在胡子女人存在感中仅次于慧文了。但她的灵气却是惊人。胡子妙笔生花,怎样的女子在她笔下都是怎样的美丽,仿佛只有他才可以见得她们的美。亦是在这章,胡子自言“我于女人,与其说是爱,毋宁说是知”。胡子与一枝在一起凡三年,是胡子在日本的情感寄托与依赖。一枝有日本女人的谦逊知礼,又有小女孩的端正听话与天真欣喜。胡子也是高人,与一枝不过几天,便能互生爱慕。一枝为胡子着和服,画新妆,只言“为要使你欢喜”,她有些像范先生与小周的合体,但她亦只是自己。战后日本经济萧条,普通民众生活不太如意。一枝要照顾婆婆与孩子,但总能用仅有的私房钱给胡子置办,“这份私情就值千金”。胡子回忆生平女子,总有一句话常提,“眼睛里都是笑”。一枝亦如此。因她眼里在彼时只有喜欢的人,所以都是欣喜。这段时期,是胡子于心未安时,忧患兴亡,浓愁憔悴。胡子亦说是做人的修行。有意思的是胡子说自己这段时间最大是心病,病多是因为自己做人有欠缺。但他亦不是后悔反省,只是等待想明白时。对于一枝的贞定,胡子隐语里提到。“我不能忍受人与人有阻隔”“我是这样一个天涯荡子,所以对一枝有感激”。“一枝不能嫁我,而我后来亦另娶了”“李白诗‘永结无情契’,我就是这样一个无情的人”“我于爱情亦是不贪”。哈哈,也是在这篇结尾胡子回顾了生平女子。他说,大概是时势,与他有夫妻之好的女子最长不过七年,最短只三年。但尽管这种邂逅,亦是难逢难值。……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到底有些顾影自怜,但确实如此。哈哈,逞强的胡兰成咯。

  【8.9】

  一下午到现在读【良时燕婉】一章,胡子真是妙手,任何人在他笔下一过滤,都似英雄豪杰一般。吴四宝,余爱珍。上海白相人的江湖侠气被他写的淋漓尽致。篇名亦是主题,说与爱珍在日本结为夫妇,共度余生。文章却是从余少时回忆,至老方尽。也像前头一般,余的好似乎亦只有胡兰成真正识得。他笔下的女人,尤其是他的女人,竟文章里扑妆一般,却又如此依然。余的【让他好花自谢】真是金石掷地亦有声。余做人是一种谦逊与豁达,与人常留余地,不计较,宁静一般的大气。胡子说她是春风牡丹人。有意思的是在日本时,胡子提到一位应小姐,竟是广西的应全慧,因为张爱玲之故与胡子离婚。而胡子亦是很奇怪的在今生今世里少提她。想想亦是缘分,在日本两人竟是相见,彼此敬重。应对余说,兰成的脾气至今不改。哈哈,胡子真是一生得女人宠爱。他自言一生总是与好人叛逆,但却不悔。至于他那时心境,觉得夫妇姻缘只是无心的会意一笑。余爱珍一章写的确实很好,寥寥几笔便将她的好写的出来,且又贴切。此章当是白相人的一章,而胡子称爱珍的美亦是民国世界女子的众美之一。哟哟,念念不忘的民国世界。先读这里,明天差不多就能读毕了。

  【8.10】

  跑步时突然想到。仙枝说今生今世是群芳谱,但其实更像是一部封神榜。民国世界的女子在她笔下才得到印证。另外,胡子晚年所遇乃应英娣,是歌女小白杨,并非全慧文。我印象中记得有人采访晚年青芸,说上海滩时全已疯疯癫癫染病了。

  【8.10】

  终于读完了今生今世,长长舒一口气。最后一篇【闲愁记】确实是收尾的节奏与风采,闲愁种种,家事国事竟是不分伯仲。胡子真是尚觉天命在己,认为红朝如秦,不得正统,民间新的起兵是迫在眉睫,而他亦是为汉文明讨个说法。不止对共产主义,亦对西洋物质主义。在他学问体系,亦是人生修行中,格物是最高境界,是止于至善。何谓格物?倒是与物相望无碍,相敬如宾。有些像朱子的物各有理,但胡子却是黄老一脉,讲究一种清嘉恰好,不用物,不逐物,最是不经意的偶然相识为最妙。胡子的兴法在这篇亦是用到登峰造极,自觉是尾声。其实不能说胡子前头说话不老实,他是把话藏在机里,待你去悟,去不期而遇。他讲究的是无心插柳,是缘分,是天机。所以老子是一部打天下的书,他说草木之生也柔弱。而胡子便说今且做个柔弱的人。在他眼里,民间起兵的新运与天命流转在整个民国世界,所以民国世界的一代新人都是月印万川。而今生今世更是一部封神榜,那些女子得他证记,传了汉文明的法印。胡子的学问,宁是旧时的策问与尘世的修行,所以他说话有时不可理喻,如稚子新声,有时又云垂海立,掷地有声。所以知者如愚。在结尾处,他又提及张爱玲。他亦是对岁月不正经,故理所当然是荡子。张爱玲亦不与他多言,而他亦觉这就是爱玲的好。有些像得正等觉的阿q。他说这是跌宕自喜。所以最后给张爱玲看【今生今世】,他觉不自在。后又起兴,以祝英台答丫鬟般给自己解围,正经里又不正经。他竟是把人生如戏了。而他唱的正是胡兰成这个人。

  ——今生今世,民国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写完,恰好五年。及我重读此书,亦是过了四年。岁月悠悠里会有多少不期而遇与不告而别,却都使得你我逢上。却是难值难逢,不意成了天涯荡子。

  :《华学哲学与科学》是胡子道破天机书。此书读透,当下便知他这一生是如何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今生今世》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