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婚姻》是一本由安妮·泰勒著作,朝华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业余婚姻》读后感(一):[原]爱不足
婚姻早已云烟,人生亦到了尽头,只说:我们,只是不那么在在行.
我真的不讨厌.
是爱不足,不够,远远不够.
只是,有的麻烦,是比较有趣就是了.
其实每个麻烦都会成为过去,能一笑而过,最好,能在每一个麻烦过去之后,自省,或者是想到某个情节,某个表情,然后能说:嗯,有趣,太搞了.真有意思,哈哈哈~~~
婚姻生活,往往如是,随时,随地,都会有这样的或者是那样的麻烦.
和任何人一起生活,都不可能不面对婚姻中的种种麻烦,习惯,个性,爱好,亲戚关系,朋友,消费习惯,穿衣读书看电影听音乐的品味甚至于出行习惯,买汰烧洗......无一不有麻烦.
幸福的家庭,总是能找到意趣,因为爱了,爱了那个人,爱了那个人的一切微不足道的个性习惯而且能懂得并欣赏.
爱不足,于是有了业余婚姻,或者是说只是不那么在行,我这样认为.
《业余婚姻》读后感(二):我们,只是不那么在行
看着里面鲍林的种种“劣迹”,想到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她的翻版。可是,没有战争的催化,没有匆忙的选择,为什么我的爱情也还是糟糕的一塌糊涂。
她跟迈克尔的争吵就像是我和他的争吵,吵了很久,然后和好,然后再继续争吵,日复一日。只是,他们将争吵维持了30年,而我们仅坚持了3个月。
其实,我相信,直到他们离婚了很久,直到鲍林已经去世,直到迈克尔和安娜已经习惯新的生活,在迈克尔的心中,他始终深爱的,还是鲍林。那个红色的女孩子!
这就是婚姻最伟大的地方之处吗?一旦向上帝宣誓过,那个人就深深的烙在了心里,即使你已经选择和别人生活在一起。
看着鲍林糟糕的样子,让我也清楚的知道自己有多么讨厌。可是,一切都结束了,我只能在未来的下一段感情中去改进。可是,我能不遇到迈克尔那样的男人吗?
《业余婚姻》读后感(三):婚姻的迷惑
说实话,读完业余婚姻,我真的有点迷惑了。作者在书中真实的展现了一对平凡生活的真实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剧情,但是主人公Micheal 和Pauline的喜怒哀乐就是普通夫妻都会经历的情感。他们不激进,他们会因为分离和思念冲淡了彼此的情感,他们性格不同,Micheal冷淡理智,而Pauline热情感性。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夫妻一样。琐碎的生活会使他们厌倦了彼此的相处,但是每每在他们觉得不能再忍受彼此的时候,他们就会回忆起刚刚相识时甜蜜的时光。这一切似乎都是我们这些普通人都经历过的感情历程。就连他们故事的开始也是一种自然而迷惑的状态,两个人似乎没有理由的,又合情合理的突然就坠入了情网,不能自拔。但是回头想想我们自己的开始,似乎也是这样一种盲目而冲动的状态。理智似乎无法解释其中的逻辑。作者如此坦率写出了夫妻相处的这些点点滴滴,不能不引起读者的同感。
但是到了故事的中间部分,在他们共同生活了三十年并养育了三个儿女后,Micheal忽然因为一次小小的争吵而终结了他们三十年的婚姻。当然,起因不只是因为这次争吵,而是三十年各种不愉快的累积。这是全书最让我迷惑的地方,他们已经努力生活了三十年,Micheal为什么会突然放弃呢?但是他也不是不爱Pauline了。她始终是他生命中唯一重要的女人。即使在他再婚二十几年之后,即使他已经八十岁了,他依旧只记得她的笑声,依旧会不自觉的走向他们共同生活多年的房子,想像着她站在那里迎接他回来。Pauline也一直爱Micheal,离婚多年之后,她都不曾再婚,尽管她身边总是少不了男朋友。那为什么要分开呢?难道真是相爱容易相处难。当多年之后,他们离家出走的孩子终于回到家,一家人又可以聚在一起的时候,Pauline已经因为车祸去世了。看到这里,我不禁流泪了。是岁月的无情,那种世事沧桑的感觉,无法释怀。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的每对夫妇都会有着不同的性格,都会有各种争吵,有无法忍受对方的时候。如何才能让相爱的人永远相守再一起呢。也许真的应该细心经营。我真是觉得这是MIcheal的不对,他该明白这些,坚持下去。
整本书不过300页,却写了50多年的故事。所以很多故事都似乎只是片段的记忆。我认为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其实在多年之后回首往事的时候,留在记忆中的早已不是完整情节的故事,而是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令人感动的片段。尽管有的时候这些片段似乎已被遗忘,但是在那么一刻,它们还是会被唤起。这种片段的累积,是这本书更加真实感人。
《业余婚姻》读后感(四):读安妮·泰勒的感觉
以前看过安妮·泰勒的“思家饭店的晚餐”,两部写作方法都一样,都是在几十年的生活里分别以不同人物为主观叙述不同时段的一小件事,最后在读者脑中留下一个完整的家庭印象。另外还有一些局部的相同之处,比如都有一位家庭成员中途意外离家,在最后又意外归来,一家人重聚时,感觉跟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安妮喜欢不厌其烦的描写细节,她是在写作时根据对人物的想象加进去的,而我们在耐心地读完这些细节后,就会觉得书中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我们在与他们一起经历人生的不同阶段。由于自己经历不够,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们的婚姻,但我能看出他们的生活是充满遗憾和希望的。带着遗憾和希望结束生活,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结局,所以读完她的书总会鼻子酸酸的。
《业余婚姻》读后感(五):业余婚姻
一直想在新年期间看那本<追风筝的人>,可是,自己无意之间拿起了这本<业余婚姻>, 或是因为看了一下简介的缘故吧,<业余婚姻>的时间从20世纪40年代到21世纪初,有60年吧,这之间一定有故事,即便平淡,也会是一针一针的.于是,就慢慢地看了起来.后来,<业余婚姻>这个名字也让我有些心惊,因为,在读了很多内容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觉得它能够发生些什么.
确实,没有什么天崩地裂,也没有什么海誓山盟.可是,在第9章<永远的孩子>一开始,就觉得要发生些什么了,那个出走了20多年的小姑娘林迪回来了,当年那个用沉默甚至出走来批评父母婚姻的小姑娘,那个60年代追求个性的小孩子也不复出现了,她已经变做了一个中年妇女.她只能跟踪了弟弟几天,因为,从电话簿上只能查到弟弟的电话.那一刻她在弟弟面前也变得局促,弟弟似乎也一直等候或惧怕着这一刻的到来.林迪抵挡不了所有时间在一瞬间的冲撞,她想问问爸爸,她想问问妈妈,她想见见被自己遗失的那个孩子.
婚姻是属于他俩的,迈克尔与鲍林.那是1941年10初的一个下午,20岁的迈克尔在自己家的杂货店里,帮着妈妈整理着货物,忽然一个穿着红色衣服姑娘出现在他的面前,在欢送男人们奔赴战场的游行队伍中,她的头部被划伤了.迈克尔认真地帮她包扎伤口,他,喜欢上了这个热情美丽的姑娘.后来,迈克尔参了军,再后来他们结了婚,有了三个孩子,大的叫林迪,儿子叫乔治,小女儿叫卡伦,这一家子一起欢欢乐乐,磕磕碰碰地度过了30年.然而,就在乔治一家子与卡伦为他俩庆祝结婚30周年后的晚上,迈克尔与鲍林吵了一架,然后他离家出走了,自己租了个房子住.没有人会想到,他们在这样的年龄离婚了.后来,鲍林总以为迈克尔还会回来,可是,没有,几年后他与别人结婚了.
一开始,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有一些失望或疲倦,因为真实的生活总是琐碎而无边际的.于是就放下了,当再一次读起的时候,我渐渐地意识到,这实际上是作者在不停的酝酿酝酿,她不停地用薄薄的,厚重的云朵聚集在一起,以等待着那场没有人知道来由的暴雨的降临.我很感谢作者安妮·泰勒,是她让鲍林后来的生活那么充实,即便是死去,也只有几语带过.因为,我担心自己在后来的阅读中承受不了.一直到了年老的迈克尔对林迪说着”拜托你,宽容一些吧,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我们竭尽所能了!我们只是……不那么在行;我们从来没有试图放弃过,那绝对不是缺乏尝试的结果”时,我觉得自己似乎有了一些明白,可是,还是会想起年老的鲍林,她一直不是很清楚自己家周围的路,直到有一天她把车开到了一条废弃的路上出了车祸.
写这篇文字时,有一些所谓的预感,一直觉得会写的不好.写着写着才意识到,真的是自己的不自量力.其实,安妮·泰勒把<业余婚姻>暗含的格局与气场做的太大了,把时间的真实性与冲击都铺在了人们面前,我不可能再用一些看似浅淡的语言,轻松的口气描述他们.在《业余婚姻》中,你可以察觉到安妮·泰勒的写作技巧,可是,那些文字在人生与来来去去中,一切都变得不可阻挡.所以,你最后可以看到,80岁的迈克尔开着车路过了自己的老杂货店,一路上看到了很多陌生的与新的人与建筑,可是,他的脑海里全是那30年前,40年前,50年前以及那个穿着红衣服的小姑娘,他仿佛看到了属于他们的埃勒姆维 埃克斯街,他仿佛幸福地看到了可爱的鲍林带着微笑,正向他走来.
钱老在《围城》里讲述的是婚姻的矛盾。城外的人想进去,觉得是个港湾,有保障,安全不易丢失;城里的人却想出来,觉得看透了实质,被压抑被约束,还我自由身很重要。或者这不能用来解释有很多一而再再而三结婚离婚的人,当然也不适用于《业余婚姻》里的迈克尔和鲍林。
当迈克尔在结婚三十周年的纪念日愤然离家,决定结束婚姻的时候,我开始想到我的父母。鲍林身上就是有我妈妈的影子。操控感极强,总是大着嗓门说话,家是她的堡垒。不同的是,鲍林看起来总是不能独立地生活,但我的母亲却极其坚强。这么看来,或许安娜的能力更接近我母亲。与此同时,迈克尔也跟我的父亲一样,沉默少言,当然,我的父亲看起来要比他不那么冷漠些。
于是我产生了这样的念头,在我的父亲母亲结婚三十年的时候,他们是不是也会因为偶尔的一个争吵而决然地离婚,没有名正言顺的理由,却只是不能再相互容忍对方。当然,这应该只会是我的臆想,因为连书里都写,他们的离婚并不代表他们不再相爱,即便他们可能从来没有真正相爱过。
作为儿女,我想我能理解鲍林和迈克尔的这些孩子们。成年人有时候甚至比不上一个孩子懂事。林迪的离家是种反抗,但却是真的很不负责任;卡伦的单身多少肯定是受到了父母婚姻的影响;所幸似乎会是个不小的麻烦人物的帕根,最后却也是个努力生活的善良的人。性格决定命运固然正确,但可能性格决定婚姻这样的话听起来会更符合我们对导致事情结局的因素的断定。鲍林的红衣服太过张扬,注定与迈克尔的沉静和循规蹈矩不能相容。按照书里的解释是:鲍林和迈克尔都是婚姻里的业余选手,他们无法让自己的婚姻经营地如专业者那样秩序井然并保持活力。最终他们还是失败了。但安娜显然比鲍林更能理解婚姻的实质,她也比安娜更懂得保证婚姻维持的手段。
此书不是宏篇巨著,倒也把时间拉长了半个多世纪。从四十年代到21世纪,横跨这许多岁月的一家人最后的聚首竟然缺少了最重要的妈妈,鲍林,要是她知道了,又该大呼小叫了。
不过,无论是作者的偶然还是巧合,婚姻、家庭、还有历史、战争,合在一起又变成了一句老话:无巧不成书……普通人的生活还是没有那么多的聚合点,不过是每天每天加在一起,就过了几十年。
《业余婚姻》读后感(七):有感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安妮•泰勒的《业余婚姻》。
在图书馆的时候本来都打算只借《佐贺阿嫲的幸福旅行箱》和《插座》,结果在经过某个书架的时候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大致看了一下简介后就决定借来看看了。
书中鲍林和迈克尔的离家出走的大女儿对迈克尔说过:“鲍林是玻璃,而你是冰,极为相似,却容易对孩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而我觉得,鲍林像火,热情,饱满,充满激情。同时又太过张扬,一旦挨得太近,就容易被灼伤。
其实很喜欢鲍林这个人物,也很同情她。在这段婚姻里,感觉大家都没有错,然而总是麻烦不断,争执不断。是因为他们太过武断了吗?仅仅是年轻时的一场冲动,年轻人的一种邂逅,然后就在那一瞬间认定了对方,在没有经过长期相处,在没有彼此深入了解,在没有深思熟虑,就认定了对方是自己的另一半。
距离产生距离,距离产生美。当迈克尔远在战场,而鲍林留在原地时,书信成了唯一的沟通手段。从来不相信异地恋,因为在你开心、在你难过的时候,你的另一半都不在你的身边,不能和你一起分享一起分担。然而距离也能产生一种朦胧的美,因为不在一起,所以不会在日常生活中有争吵,因为对对方始终没有更深入的了解。只会想念,深入骨髓。
迈克尔受伤了,退役了。他们结婚了。开始共同生活,孕育孩子。开始被一堆堆的日常琐事围绕。开始怀疑,开始厌倦。开始沉默。
十分不喜欢迈克尔的沉默,这是一种冷暴力,极为伤人。但是我身上也有和迈克尔一样的性格,遇到不开心的事,遇到烦躁的事,觉得对方伤害到自己的时候就不想开口说话,尽管知道这种会让对方很尴尬很难受。但是,却无法控制自己。尝试着改变一下吧。
离婚之后的鲍林很孤单,极其孤单。孩子有了自己的生活,原来的朋友也已经渐行渐远。人生已经度过了大半。我想,当她一个人在空荡的老房子里醒来的时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心酸与难过吧。尤其是在迈克尔与她曾经的好朋友安娜结婚了之后。别人的幸福只会更加突出自己的失败。我不知道最后的车祸是意外还是鲍林有意为之,但是我想,这样的结局对她而言,是最好的解脱吧。
鲍林在迈克尔要和她离婚的时候对她妹妹说过一句话:“既然他这么不能容忍和我一起生活,为什么不在我还年轻的时候和我说,和我离婚?那样的话,至少我还能开始新的生活。”是啊,迈克尔自认为的容忍,自以为的负责,只是另外一种不负责任。要容忍,要负责,就要坚持到最后。结果呢,在耗尽了对方的青春后,说一句我过不下去了,就拍拍屁股走人了。这是负责吗?如果一件事情不能坚持到最后,那么,请不要开始。或者请尽早放弃。于人于己,都好。不要到时候一副我已经坚持了这么久,已经仁至义尽了的样子。殊不知你所谓的仁慈其实是对对方最大的残忍。是对她过去的完全否定。
迈克尔和鲍林,是两个性格完全相反的人。他们的结合最后惨淡收场。而迈克尔和安娜,却是两个性格相同的人,一样严谨,一样规律,他们安安稳稳的二十多年了,并且不出意外的话会继续下去,直到死亡。然而迈克尔已经开始厌倦,开始怀念和鲍林在一起的日子。这恐怕也是红玫瑰和白玫瑰的另一个版本吧。
人们在选择伴侣的时候,是会选择跟自己相同性格的呢,还是会选择和自己性格互补的人?两者都有利有弊吧。
Ok,so much for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