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是一本由廖一梅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00,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读后感(一):果然是老了,无法欣赏这样的爱情了
《琥珀》和《恋爱的犀牛》都是很久之前的事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这么晚才开始看这本,或许是潜意识里的选择,选择远离她的爱情世界,怕疼,怕感同身受
只是现在去看这本书,发现已经没有了当年被犀牛震撼住的感觉,甚至觉得这样的故事有些矫情和做作——或许是离这样世界这样的感情已经很远很远了,远到只能是感慨而无法被感动了——所以,无论是一本书还是一个人,遇到的时间点很重要,错过了那个时间点,一切就都已经不同
“痛苦从来不能证明爱。因为难以表达或无以度量,我一直倾向用痛苦来确定爱的存在,将爱视为与痛苦共生的花朵。不是这样的,爱是爱,痛苦就是痛苦本身。”
“正因为有了悲观这碗酒垫底,我才得以更偏执,更努力,更有勇气,我清楚地知道我们不可能失去更多,除了经历我们也无从获得。”
《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读后感(二):爱情,不过是一个人的事
也忘了在多久以前,逛书店,进门是一张米白色的木质方桌,其上平铺着本本装帧清雅书,我的目光一排排扫过,遇到可心的便稍停驻几秒,其中有一本,叫《悲观主义的花朵》,占据了我的眼睛一小会儿,就单纯喜欢这个名字。但也仅仅如此,多看了它一眼而已。人与书的相遇也是讲求缘分的,以作者的原话来讲此书是她精神的自传,“萌生于内心的孤独和巨大困惑”。以我当时的经历,即便得了这本书,定不能像若干年后的今天一般,一字一句锤在心口,余响不绝。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女编剧的一段并算不得轰轰烈烈的情感经历,以及记录了她朋友圈里几个异样的人物。廖一梅在序言中说她写这本书是“拿一把小刀,将自己抽筋剔骨,将男女之爱抽筋剔骨”,造成这本小说最终的模样是内心独白式的。若你需要的是极尽曲折的故事情节,对不起,没有。
人们总是谈到爱情,各人口执一辞,历经几千年仍讨论不出标准的爱情是怎样一副模样。对,是这样,爱情长着千百副面孔,有人推崇一生只爱一个人,有人却对嬉皮士的肉欲之爱深为激赏。这本书里,爱情又长一副怎样的面孔?
●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
故事的主人公,陶然,一个女编剧,26岁,摩羯座,可称得上是一个情场老手。在遇到陈天之前,谈过许多场恋爱,但唯有对初恋说出过那个重重的“爱”字。她是一个外刚内柔的人,深知自己陷入爱情将难以自拔,其后恋爱不过为的是满足身体的需要,顶多是程度不高的喜欢。在她遇到陈天的时候,尚有一个身体弧线漂亮的性伴。
而陈天,46岁,作家,一个有妇之夫,花花公子,不修边幅的情种。陶然自己也很难说清楚,自己怎么会爱上这样一个比自己大了二十岁的老男人,何况他还有一个不肯离婚的老婆,和另外的情人。她说他是一个有着爱情天赋的男人,周身散发着一种气息,只要他向你散发这种气息,你便只有弃械投降。
他两信奉的都不是长相厮守的爱情,他不是属于她的,她一开始就知道。她并不需要他的承诺,不愿成为他的负累,只要他们有一小段待在一起的时光。而爱情之于他,则是经常的爱好,他的情人们他都爱,且都爱得深挚。
他是一个不回家的人,而“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唯一结局就是无止境的等”,她日日待在电话机旁,等待他的召唤。
这,便是他两恋爱的模式。
除自己外,陈天有另外的情人,而且比起自己,他更看重他那个情人,这一点,陶然早就知道。她不知道的是,他那个另外的情人其实就是他的秘书,他们日日见面的秘书!
因为秘书情人的在场,陈天自然不能表现出对陶然的喜欢,只能偶尔趁人不注意时来点小动作。他对待陶然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种犹豫,实是源于对现实的顾虑,而在陶然,却理解为古典爱情的迷人之处,她正是为此而被打动。
如此看来,他们的爱情不过是一场误解,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
但爱情难道不正是由误解所引发吗?
亚东,也就是陶然的性伴,两人之所以无法相爱,原因很简单,他们太过相似,互相了解。
●爱到深处,你无法不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
陶然的骄傲是写在骨子里,所以即便爱,也爱得隐忍而克制,懂事得令人心疼。但其实心底,她渴望、追逐的是一种叫做“激情”的东西。对此,陈天当然有所察觉,他说她是一座隐蔽的火山,平常安静地呆着,但一旦爆发起来,将会毁灭一切。
尽管表面上是那样懂事,心底对陈天却是无尽的渴望。当她与其他男人共赴高唐之时,心底想的是陈天;当陈天一个电话过来,她便应召而至溜进他的怀抱;而当这天没有陈天的消息,她心里装满了忧伤;当陈天对她表现出有一丝冷淡时,她感到绝望;当陈天不在她身边时,为了填补内心的虚空,为了麻醉自己,她走向人群,投入一场又一场群体的狂欢之中。
当我们不能和所爱之人相守,我们会感到不完满,会感到绝望;而当我们得到了理想中的爱情呢,你会对人生生出无限眷恋,与此相伴还会生出一层恐惧,因为害怕失去,而且终将失去,因为死是我们的必然结局。
《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读后感(三):爱情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
我一直都会劝诫晚辈,如果你看不顺眼一件事或者一个人,先不要急着反对它,先学会接受它,才能改变它,如果你想要改变的话。正因如此让我有了暖男的称号。对什么事情都是先观察了解而后伺机而动。
其实我哪里是暖男。生活哪有那么多正能量。正能量都是给生活的傻子的。思想单纯才会担忧的少。只是叫的人多了,我就真的以为自己是个傻逼暖男,于是这种心理暗示让我到处给别人正能量。我给得很累,并且很自我陶醉的认为我无论如何要挺住,否则那些被我鼓励过的人信念会动摇。其实根本就没有多少人会关注我到底最后会怎样,都是自己给自己安排的剧本,一个戏子而已。
既然这本书写的是爱情,那就说爱情。我从来都不会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真爱。就像这篇书评的题目一样,它是一个梦想,一个披着疲惫前行,永远闪烁在前方却无法企及的灯塔而已。我对爱情的定义,他可以是浪漫的,可以是华美的,可以是凄凉的,也可以是悲苦的;可以充满甜言蜜语的一时欢愉,也可以填塞海誓山盟的坚贞不屈。但我觉得对于爱情不能缺少的,是责任。这不同于承诺,无数事实验证了承诺真的是用来打破的。爱情不仅仅要完成互相吸引,更深层次的是认同。“可以跟你上床的人很多,可以跟你交谈的人很少,而既能上床又能交谈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能找到既能上床还能交谈的人已是万幸,又怎么奢望上帝安排我跟认同我的人坠入爱河。为了跟某个人长期相处,总要学会宽容和忍让。在这个艰苦卓绝的过程中,爱情早就不纯粹了。更不用说“真”了。
读完悲从中来的另外一隅,是身边大部分人都绝不会相信我骨子里是个悲观主义者。而这种外来的评价也某种程度上蒙蔽了自己发现自己的双眼——我明明经常忧伤,并且善用破釜沉舟的力量置之死地而后生。原因就像廖一梅在序中说的,“正因为有了悲观这碗酒垫底,我才得以更偏执,更努力,更有勇气,我清楚地知道我们不可能失去更多,除了经历我们也无从获得。”明明在浮华尘世中我很不屑与跟那些看学历背景长相的人一伍,我看中的只有对方的经历,对方的故事以及对方看世界的角度。
同时我也是软弱和脆弱的。我渴望得到关怀,几乎每次爱情的无疾而终都是因为我的过分索取,而且依然带着这些教训逃不出这个深渊。鬼知道我要孤芳自赏到什么时候。于是我开始享受孤独,享受感情生活带来的痛苦。“深刻的感情从来与满足无关,满足只能贬低情感,使情感坠入舒适、惬意和自我庆幸的泥潭。爱一个不爱你的人,一个登徒子,一个同性恋,那些无力满足你的人,这样你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爱情的重创,没有虚荣心的愉悦, 安全感的满足,甚至没有身体的舒适,只有爱情,令人身心疼痛的爱情。” 于是我发现,克制是一种苦行,可以给我带来你是如此理智的溢美之词,更可以有一种自我折磨的快感。于是我开始怜悯自己,觉得我不算是命运的幸运儿。也正因为这种克制,夺走了我多情的一面,代以无法选择的坚强。人的七情六欲足以让一个人多情。也正如廖一梅所说,往往多情的人会被谅解,而坚强的人却得不到宽恕。
再来看看人生。人生有五件大事,结婚,生孩子,看着老人离世,看着自己的孩子结婚,最后把自己送走。这五样里面除了生孩子,都跟离别有关。“我们一生中总要遭遇到离开心爱人的痛苦,那可能是分手,也可能是死亡,对此即使我们早有准备也无力承当。人类唯一应该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面对这种痛苦,但是从来没有人教给过我,我们都是独个地默默忍受,默默摸索,默默绝望。”
是的,我们无处安放这种痛苦,唯有“悲观这碗酒垫底,才得以更偏执,更努力,更有勇气,我们不可能失去更多。”所以请清清白白的来,一无所有的走吧,只有认清这个事实,我们才能更勇敢的直面这个世界,无论繁华,无论疾苦,无论坦途,无论崎境,不要在乎有没有留下痕迹,努力的走过就是了。
《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读后感(四):我是如何读完这本小说的
这是我从未有过的阅读体验:在读本书前一半时,我内心是如此抵触它,以至于感到有些轻微的恶心;可我又不停催促自己,说,要赶紧读完,读完就可以写读后感,这样我就能完成某个计划。我得老实承认,首先,我一向不是善于做计划的人;其次,以这种心态读这本小说的感觉,实在糟糕至极。
当我开始写这些文字时,全书还只读了60%。其实,我知道,如能安静下来,剩下部分或许一两小时就能读完。但我当时实在不愿再读下去了。
好在,其中有一些段落和句子,仍会吸引我。比如这一段,我就觉得很有启发性:“克制是尊严和教养的表现,必须借助于人格的力量。那些下等人总是利用一切机会表达发泄他们的欲望,而软弱的人则总是屈从于欲望,他们都不懂得克制。”
敲下这段文字后,我居然真的冷静下来。然后,我再次说服自己,继续读吧,读完再说。然后,真就读完了。
我发现,这本小说,真正惹我厌恶的,主要是其中不断出现的星座,血型,占卜术一类事物,以及,某些过分形式化和标签化的俗套情节(在它初版时,这些情节或许都还不算俗套?)。除此之外,其他部分(除了若干句子,几乎不剩什么了)还好。这是个正常的故事,是个有些矫情的爱情故事。但似乎也就仅此而已。
陈天和陶然,并不是离我太遥远的角色。静下来用心体会,我感觉自己似乎颇能理解他们的处境。
书中确实有些不错的句子。比如:“想你,是如此简单就能吐出来的字吗?什么算想你?一次偶然的夜不能寐,还是无休无止没日没夜的无望?一瞬间的怀念和永远的不能自拔,只是想你和很想你的差别,不说也罢。”(第97节)以及“人永远都来不及”。(第123节)
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部分,可能是第115节。读到这里,我感觉如释重负。这一节很短,只有这样几个字:“两个月后,陈天死于突发的心脏病。没有任何征兆。”
除此之外,我还喜欢本书开头引用那句话:“男人只会变老不会成熟。”喜欢廖一梅的自序,她说:“痛苦从来不能证明爱。因为难以表达或无以度量,我一直倾向用痛苦来确定爱的存在,将爱视为与痛苦共生的花朵。不是这样的,爱是爱,痛苦就是痛苦本身。”写下这段话时,距这本小说初版,已过了10年。
显然,现在的我,更认同后一个廖一梅。这本小说,对现在的我来说,似乎过于文青范儿了些。那喊叫声所试图呈现的疼痛程度,远远超出了疼痛本身。我不大喜欢这种笔调。这可能是我开始阅读后感觉拧巴的另一个原因。
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2008年夏天,在C大江安校区商业街一家二楼书店。那段时间,我每晚都会去那几家书店翻书,时常一站数小时,很晚回宿舍。那时,我还不太能准确分辨哪些是真正的好书,需要对每本书进行仔细甄别。
那阵子,我买了何兆武的《上学记》,梁文道的《常识》,朱子《四书章句集注》,钱穆《国学概论》,似乎还有一部北岛诗集,以及其他书……没买这部《悲花》。当时,整日沉浸在悲伤中的我,自然很轻易就被这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010130/)的名字,以及装帧风格吸引。此刻,我已不大理解,为何当时既没买这本书,也未试图在书店将它读完,却牢牢记住了它的名字。
开读前,我以为,这故事应会比较合我胃口。我现在其实很渴望能沉浸到某个让我舒服的故事里,躲避一会儿。然而,没想到,会出现本文开头所写那种奇怪情况。
实际上,出现这种情况或许与这书本身并无关系?上周,我第一次读《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那也是一本我惦记了好几年的小说,然而,阅读过程,与这一次很相似。或许是因我不太习惯朱天心的文字,也或许是因我不太喜欢那些故事。在读了近一百页后,我不得不暂时将其放在一边。
嗯,大概只是我自己的问题吧,与作者和作品无关。
四星是打给作者本人。我不推荐任何人读这本小说。
2015..5
傍晚
《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读后感(五):记录而已
其实我写的东西 似乎和这本书关系不大
只是最近看的书越来越少 想的东西越来越少
每次看书就和做功课一样 敷衍了事
看书也不走心 像是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感 而勉强看完交差
前天晚上看完这本书 我发QQ说
可能每个人的心里 都有一个陈天这样的大叔吧
温柔 体贴 宽容 懂得怜惜
我不知道别人如何 但是好像不管是我 还是wynne
都对大叔有着一种莫名的偏爱
因为什么呢 安全感吗 其实我也不知道
陈天有老婆 有情人 陶然只是众多情人中的一个
那种爱情和自尊间的纠结 自己也曾体验过
不看这本书 也早就忘了 自己当初也那么辛苦过 那么心酸过
但是 当初的自己 做的显然没有陶然那么完美
其实有一句话是对的 没了爱情 还有自尊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当初的自己 不免会为自己最后的选择暗自庆幸
好多人都说过吧 爱情就像买衣服 喜欢喜欢 合不合适 和买不买得起
完全就是不一样的3件事
爱情里的人 很多时候 明明知道 不合适 不值得
却始终还是在自欺欺人 还是那两个字 庆幸
庆幸自己从当初那种泥潭里摆脱了出来 没有越陷越深
都不知道自己在写些什么 很乱
但是只是给自己的一个记录 仅此而已
《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读后感(六):有感而发
“你从不早起,就像这个姑娘,嫁到邻村后,她不得不早早起床。当她第一次看见田野的晨霜时,她说:我们村里从没有这东西!你的想法跟她一样。你觉得这世界上不存在爱情,那是因为你起得不够早,无法遇上他。而她每天早上都在,从不迟到。”
以上这段话是有感而发抄下来的句子。
昨天在看李欣频书的时候突然觉得《悲观主义的花朵》讲的是一个等待的故事。等待一个虚无,一个怎么想都不合理的结果。陈天是陶然的“the one”,寻觅无数之后的劫数;扎在手心的怎么都拔不掉的刺。
曾有一个人对陶然说过,在爱情中你洒脱是因为还没有遇到那个让你无法深陷其中的人。这话真是放在任何时候任何人身上都适用。
《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读后感(七):别败坏了爱的名声
我真的不喜欢这本书。
看到陶然所谓的“红舞鞋时期”以及后面的把自己关在家里反复听一首歌时就已经生气得不行。这明明就是一个“作”字嘛!把自己包裹在情绪里面真的是件很可怕的事,当这种情绪是自怜自哀的时候可怕就翻倍了。这时候世界变得特别小,小得让人窒息,其实只需要一点点努力把世界捅个洞洞让外面的空气进来就行了。但是自怜自哀又拖着人享受这样的窒息感。真讨厌。
书里面一直在说爱情这件事,在我看来这一切都只是败坏了爱的名声而已。爱怎么可以允许做完爱以后“男朋友”一根一根地捡干净床上的头发呢。爱是会用一切方式宣示主权的呀。还有那个B型双鱼座协会,简直就是为了构建一个滥交的圈子,还打着寻找完美情人的旗号。
也许陶然也觉得自己把这种乱七八糟的情绪叫做爱情说不过去,她又拉出星座、血型、直觉等等可以与宿命挂钩的词语增强说服力,还有个神婆似的朋友。对于一些人,特别是女孩子,宿命这个词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可以解释一切说不通或者自己不想说通的事情。同时宿命的强大更显出她们的柔弱,让她们更爱它。这样的人应该也爱吸血鬼。初拥一定是伴随极大痛苦的,但是100%的痛苦带来了100%的快感,至少不无聊。
“爱一个不爱你的人,一个登徒子,一个同性恋,那些无力满足你的人,这样你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爱情的重创,没有虚荣心的愉悦,安全感的满足,甚至没有身体的舒适,只有爱情,令身心疼痛的爱情。”
“只剩下爱情了,要多疼有多疼,美丽得不可言说,改变天空的颜色,物体的形状,让每一次呼吸都带有质感,生命从此变得不同.....”
一定是生活无聊至极的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所以我可以说根本没有什么悲观主义,只是闲的么?没有用力爱,也没有用力笑,也没有用力痛,只是闲的。
《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读后感(八):你的眼睛,蓝色的一面海。
刚躺着翻过最后一页书,我却无法躺着写读后感。看过什么,必须写点什么。这是我最近的强迫症吧。每次读后感都跑偏,希望这次不会。
嗯,陶然倔强,她不说爱。陈天软弱,他会逃避。陶然给陈天的爱是无法诉说的,所以陈天不懂。陈天是所有女人的,却不是陶然的。嗯一切都这么顺理成章。
相识,相知,相恋,甜蜜,分开,折磨。所有人无非是这个过程。陶然不过是被折磨多了吧。陶然克制的爱情观让我羡慕。我是那种三分的爱会表现的十分的那种。所以很多时候别人以为我很难过,其实我平静的吓人。
陈天比陶然大20岁。整整二十岁。然而我也不觉得有什么。
突然想写故事了。
女生叫M男生叫Z。
M.19. Z.27
他们都是天蝎座。生日前后相差一天。所以Z说过,不如以后他推迟一天过,M提前一天过。不过我想他们应该是没有机会一起过生日了吧。
M是在微博上遇见Z的。
M高三,Z在工作。M整个高三都是靠Z度过去的。当她每次很难过,压力很大的时候。Z和她说的话,总是能够让他满血复活。Z给她寄过零食,寄过明信片。明信片是某个古镇,Z写到希望高考后可以牵着M得手走在那街道上。M坚信。所以那段时间以致后来M都把那个古镇挂在嘴边。M身边的人都知道M要去那个古镇。
就这样,高三过去了。
就这样,M和Z见面了。
M很紧张,她挑了很久的衣服。最后穿了白色T恤衫牛仔长裙。遮住她的所有,因为她害怕她的不美好。Z请假了。M傻傻的做错了地铁。后来赶过去。人潮中,M一眼看见了Z。很美好。Z轻轻捏了M得脸,嗯。终于见到你了。
他们吃饭,他们走走逛逛。
Z带M去了他住的地方。嗯单身男人的住所。Z吻了M。她没有躲开,她欣然接受。然后她不愿意了,他就克制了。
后来,M走了。
再后来,Z删除了M的微信,消失在M的生活里了。
再后来,M找到了Z。
Z谈恋爱了。Z.27岁了。M还有几个月就成年了。
Z怕影响自己,也怕耽误M。
所以他让M把他当哥哥。
嗯。哥哥愿幸福。
我知道我又跑偏了。
《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读后感(九):重读。
哪里是因为爱情,明明是喜欢笔下至死的激情。从头至尾也不是因为陈天,或者任何一个单薄的故事,只是因为喜欢了克制下的欲望,自我纠结和反抗屈服,一种逻辑简单到无法克服的焦虑。爱上的,明明都是自己。
剥去打断的独白,恰到好处的自恋不说,重读最想说的是里面两个童话故事。一个是穿上了红舞鞋的少女,一个是从不早起的姑娘。表达的是两种基本渴望,无尽的欲望和不断的假设。嗔和痴。
不能放过的,无法原谅的,始终都只有自己。好寂寞哟。
《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读后感(十):我只关心作者的爱情
这是我看廖一梅的第一本书。
作为一个好奇心颇大的读者,我总是会关注写作者背后的故事。其实就是性别啦、爱好啦、曾经有过多少男女朋友啦······诸如此类很私人的事情会让我提升很多兴趣。譬如张爱玲爱过胡兰成、萧红一生情路坎坷、简·奥斯汀一生未嫁······女性写作者大多都把自己变成了悲剧(但是能成为一个悲剧流传千古的悲剧也是不错的,就像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现在来说说我发现的廖一梅。首先是在Google上搜索了她的照片。我总是想看清楚写作者的模样。她是一个纤瘦的女孩。如在文中化身的陶然“一个孩子”的样子,她的摸样与神情和吴倩莲有些像,有写相同时代的气息,让这本书里流露出一种富有激情的香。
陶然与徐晨、方涛、陈天以及她和众女友的故事可读性并不强,就是说故事情节并不紧凑,甚至是缓慢。大多时候情节的发展是被作者自身的想法填补着的,就像一本在诉说秘密的书。有点像劳伦斯的《虹》,写一句动作要扯到生命以及灵魂的高度。其实这种写作方式不错,只是太多的思维相加,反而使读者无法适从。精炼的句子只要一个,这样才能永远被记住。
不管怎么说高于那些无病呻吟的情绪文章,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深受外国文学的影响。
看完后又去搜了一下孟京辉,长得还没有高晓松好看呢。难道他就是这部小说中的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