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看电影》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看电影》读后感10篇

  《看电影》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电影》读后感(一):看《看电影》

  怎么说呢,当初买看电影并不是真的就对电影着迷的不得了,而只是喜欢里面的画画,觉得都很好看同学间也都互相传阅着,很有气氛感觉超级好。再后来卖看电影就是因为要和老婆一起努力,每一期都买,我们立志要从认识一直买到分手,至今已经买了两年了,可以说为《看电影》杂志社做了不少贡献,呵呵。而如今,我却是为了了解当下的电影影坛消息而去买《看电影》了。虽然没经历过几次大的改版,但我也从收藏的02、03年的部分期刊中感觉得到,《看电影》杂志的全体同仁一定整日为如何提高刊物的质量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当然,我们作为读者也能看得出来,编辑同志们的辛苦终究化成了美丽的结晶,我也越来越喜欢《看电影》了,只是近来有些广告充斥了本该是美丽图片文字位置,希望广告越来越少,《看电影》越办越好!

  《看电影》读后感(二):十年一場青春

  漫長的青春期里,有幾樣事跨過了很長的時間維度:班車、校服、墮落街、黑衣、隨身聽、《看電影》。

  班車坐了6年,最後一排靠窗的位置。

  校服穿了6年,拉鏈永遠是壞的。

  隨身聽從磁帶到MP3,早就換了無數個。

  黑衣服大概也是那年才開始中意的,不然一個成日穿得黑不溜秋的小學生豈不是很奇怪

  墮落街的消失也是近在眼前事情

  那么,大概只有《看電影》是留在身邊最久的物件了。

  一九九九年發生了很多事情,比如《黑客帝國》。

  具體的日子早就忘了,能確定的是,確實是從那一年開始。

  手頭的《電影作品》不多,印象中有一本封面是詹妮弗·洛佩茲。往後就全都是《看電影》了。

  那時候還看《電影世界》、《科幻世界》。

  後來,《電影世界》率先改為半月刊,再時不時地出個增刊年鑒。

  《科幻世界》也陸續推出少年版《飛》、《驚奇檔案》、光盤版、增刊。

  至此都是照單全收的,每個月的生活費幾乎都用來買了這些。

  直到最後,《看電影》也改為半月刊,這是決定性的事件

  除了《看電影》,其餘至此就都拋棄了。

  再然後,又只剩下《午夜場》。

  其實那時候懂什麽呢,大概只是鍾愛美妙的文字多過於圖片,才會選擇《看電影》而不是《電影世界》。

  也不曾想過,這樣一過就是十年。

  十年裡很多事都變了,頭髮短了長,長了又短。身邊的人來了走,走了又來。

  青春期也早已結束。

  記得有次和掛拉走去坐班車的路上,她看著我手裡的幾本《看電影》提到了“代溝”這個詞。

  我說不明白

  她說,反正我是不會花錢買這種雜志的。

  後來猜想意思大概是,首先興趣不在電影上,其次花錢買這種又貴又沒有可讀性的雜志划不來。

  時至今日,豆瓣之類大概已是如今的主流,電影的境況也早不是十年前那樣。

  那么,又與我有代溝的,應該也是大有人在了。

  只是,我偶爾還是會拿著幾本《看電影》走在去各處的路上。

  今日看到400期的紀念企劃才突然想起,初次見面的時候原來才十二歲。

  正是,想起你,在感到變老的那一年。

  《看电影》读后感(三):《青年电影手册》第一辑

  已经正式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欢迎购买

  (定价49。8元)

  电影理论

  论作者策略

  安德烈·巴赞的遗产

  电影之惑

  介入一个真实

  “结构综合

  静止与流动的影象:历史神话与人的神话

  朴质的开端:《神女》

  我们可能的银幕形象

  华语电影

  《梦想照进现实》:彻头彻尾的八卦电影

  《东京审判》:审给谁看?

  《疯狂石头》:流氓无产者对中国电影的嘲弄

  《黄金甲》;市场之下的“黄金甲“

  《江城夏日》:城市苦涩漫游

  《赖小子》:比石头更商业

  《绿帽子》:爱情是生活的幌子

  《落叶归根》:崇高名义下的低俗秀场

  《新街口》:始于包子铺,终于避孕套

  《站台》:你是尹瑞娟,我是崔明亮

  《租期》:回望乡土

  《图雅的婚事》:“觅婿养夫”提炼出普通人人情

  《最好的时光》:如兰花静静绽放

  《结果》:等待与拒绝

  《马背上的法庭》:并非“国徽”这么简单

  专题:《三峡好人

  《三峡好人》:生活是一片江湖

  《三峡好人》:超现实色彩呼应时代

  浪奔浪急中的三峡好人

  “三峡好人”的失误与贾樟柯应负的责任

  专题: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 之香港电影

  作为“跨境视觉”的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二十年

  一个导演胜利:杜琪峰

  和谐“黑社会

  我家城事

  《放逐》:银河不再难以想象

  欧美电影

  《007皇家赌场》:我们需不需要一个全新的“铁金刚”

  《碟中谍》十周年纪

  《坏痞子》:默片、新浪潮及黑色浪漫

  费里尼的《八部半》

  奇异家庭的南瓜马车《阳光美女

  《朱尔与吉米姆》:女人爱自己

  电影节指南

  电影:一个需要用爱和一生追逐的梦想

  全球电影节参展指南

  电影笔记

  精致平庸:论当前艺术电影的某种倾向

  影象奢华的沉沦:有关中国武侠大片

  外热内冷的假性探索:综论2006年中国电影

  电影对话

  上海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先生

  香港电影研究学者张燕女士

  中国新独立电影批评人欧阳江河

  北京电影学院学者、独立电影推动者张献民先生

  第六代导演王超先生等

  手册推荐

  未来最有潜力的导演

  最值得关注的作品

  最有价值的电影图书

  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攻读指南

  电影从DV创作训练开始

  青年电影手册图书作者和图书简介

  一、青年电影手册核心编辑群

  宋健君

  出生在山东烟台,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制片专业,现居北京。层组织创办青年导演培训计划,拍摄过社区电影数部,众多媒体参与报道。《青年电影手册》创办发起人、主编。

  王杨

  出生在古城陕西省咸阳市,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现居住于陕西西安.

  青年纪录片作者 独立影评人 《青年电影手册》执行主编。

  从事独立电影评论工作多年。成文30多万字。

  文章涉及电影评论、电影艺术理论。

  徐展雄

  徐展雄:笔名tarkberg。1983年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系本科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生。酷爱电影,影评文字发表于《外滩画报》、《世界电影之窗》、《书城》等报刊杂志。现任《青年电影手册》编辑、翻译等。

  二、图书简介

  《青年电影手册》作为国内第一本以影评、导演对话、电影理论和电影创作与参展指南的专业性图书,力图关注中国电影商业和艺术方面的新浪潮趋势,关注新人成长发展同时进行“青年新锐电影展”的策展活动,以“网聚电影人的力量”为目标,目前已经集合了海内外30多知名影评人加盟撰稿,我们将依托于互联网(如中文电影维基),持续出版,形成本土化的电影手册评论派和创作派,激励更多热爱电影的朋友成长和发展。

  2007年第一辑,主要关注了新的电影理论观点,2006——2007年的年度的华语电影趋势,同时我们也专访了网络已故影评人卡夫卡陆,以此文章纪念他的过早离世。2008年我们即将出版第二辑,主要关注2007年的华语电影,以及新的创作动向,独立电影和记录片等。

  三、期待我们的新浪潮(编者的话)

  主编:宋健君

  1950年,电影理论家与影评家安德烈-巴赞(1918—1958)创办《电影手册》,并在创刊伊始,就定下了这份杂志的办刊基调。巴赞在战后法国电影理论界一直保持着强有力战斗姿态,他批评战后法国电影只重浮华、商业性,依赖制作明星获得利润的作法,倡导年轻的电影工作者拍摄直面生活、朴实无华的写实之作。在他的领导下,《电影手册》很快就团结了一批极具反叛锋芒的青年影评家。这些年轻人深爱二战中他们无缘看见的美国电影,认为其中不乏真正的大师和作者,而且他们把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和希区柯克等人的作品,视作自己日后电影实践所效仿的楷模。《电影手册》的年轻批评家们提出的最具影响力并于日后获得普遍共识的电影观念,就是“作者论”。来自《电影手册》的三位导演,直接决定了六十年代以来法国电影的图景,他们是弗朗索瓦-特吕弗、克洛德-夏布罗尔和让—吕克-戈达尔。在这些重要的电影作者的影响下,该杂志直到今天仍保持着促进创作实践,关注电影本体的办刊风格

  应当说,目前还缺少一本真正以影评和创作核心指南的本土化电影丛书,虽然有《看电影》这样发行数10万的消费类影迷杂志,国内也陆续出版《电影馆》系列丛书,但本土的包括艺术方面和商业方面探索新浪潮关注远远不够,《青年电影手册》继承和延续《电影手册》的精神,同时更紧密的与中国电影相联系,力图在影评标准、电影创作、导演对话、新人关注以及电影国际传播等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和尝试。我们的出版周期目前为年度出版,我们的撰稿人来自不同的城市和国家,都对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和关注,依托于中文电影维基和博客,我们以一种更加自由和互动的方式探讨电影的可能性和我们的行动方向期望这本手册能寄托更多热爱电影的朋友的希望,祝福中国电影走得更好、更远。

  文章引用自:

  《青年电影手册》第二期

  主编:宋健君

  主笔:王杨

  执行主编:徐展雄

  编辑:李佳等

  一. 姜文,讨论点主要拟以下部分:

  1.对话姜文

  2.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 包括历史脉络和今日电影的表达的趋势分析

  3.就姜文的三部电影做一个研究,谈姜文电影的方法形式

  姜文与第五代和第六代之间的暧昧关系,谈他电影的特殊性,以及他的电影对个体和历史之间关系的认识

  二. 中国新电影,拟主要以下讨论点:

  1.对话贾樟柯/李杨/张献民等

  2.谈中国新电影和纪录片运动之间的关系

  3.梳理历史,及探讨中国新电影的出路

  三. 中国纪录片运动,拟主要以下讨论点:

  1. 对话吴文光等

  2. 比较研究《中国》和《激流中国》等作品,探讨镜像中的中国,及这些纪录片与中国本土纪录片之间的互动、对话关系

  3. 梳理中国纪录片运动的脉络,把握好其与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之间的关系

  四. 已逝大师回顾,拟主要以下讨论点:

  1.从新的角度讨论杨德昌、安东尼奥尼和伯格曼的电影

  2.探讨以他们为代表的作者电影的意义

  五. 先锋理论,拟主要以下讨论点:

  1.阿甘本《关于姿势的札记》(已翻译完)等电影理论文字,打开讨论电影的新视角和途径

  2.翻译部分法国《电影手册》的文字

  3.邀请国内外电影学者为本刊著文

  六.07-08年度电影回顾

  分地区类型电影评论

  七.电影三人谈(关于图书的编辑思路和电影观点的呈现、思考和争论,建议放在图书的开头或者最后)

  八、中国的电影教育、国外的电影教育的核心价值点和方式探讨。

  九、电影艺术报考攻读指南

  十:青年导演参展电影节指南(重点介绍韩国釜山、香港国际电影节、荷兰鹿特丹电影节、美国圣丹斯电影节等)

  五大主题

  1、姜文专题。分析姜文的三部电影。话题性阐述,讨论姜文这个导演对于当代中国电影的意义和可能性。

  2、从姜文主题出发 看是探讨中国电影的创新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深入探讨中国现当代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发展影响关系。深入探讨手册所希望看到的中国新电影。包括商业片的实质性发展,以及中国艺术电影的文化突破。

  3、西方最新电影理论的翻译。通过对西方最新电影理论文章的翻译引荐。结合中国电影的现状,思考中国电影新的可能性。通过这一主题来讨论电影理论的发展史。

  4、中国纪录片。通过这一主题来展开纪录片本体论的思考。纪录片观念的发展轨迹。我们今天的纪录片是否正经历着一次革新。回顾中国新纪录运动的历史。点评近几年中国纪录片的成果

  5、大师时代的谢幕。悼念安东尼奥尼、伯格曼。以此开始讲述20世纪那个大师的时代历史进程。是什么形成了那样一个开天辟地的时代动力?如何用新的眼光评价看待这些导演?

  6、电影节介绍、电影基金会介绍。电影咨询分析。

  7、2007年度中外电影评论文章。包括国外约稿及其翻译。

  工作安排:

  栏目负责

  1、姜文专题、大师专题和中国纪录片专题由王杨负责

  2、西方电影理论翻译以及国外部分影评约稿由徐展雄负责。

  3、中国新电影、电影资讯由宋健君负责。

  三人可以自由参与任何一个栏目的编辑撰写

  工作。

  4、积极约稿、团结老电影人、发现扶持电影评论的新生力量。

  稿件汇总处 建议为统一独立的电影邮箱。三位编辑都可以自由进入第二期的稿件库。

  http://www.mtime.com/my/youthfilm/blog/842413/

  《看电影》读后感(四):那些《看电影》陪伴我的日子

  我是高中的时候开始接触这本杂志,那时班上有个同学每期都订,我一次无聊借来看,觉得很喜欢,以后就每期都借着看。07年下半年上了大学后,有一段时间没有再看,一次路过报刊亭看到这本杂志,心里感觉像遇到一个老朋友一样。那段时间是我买的最勤的时候~学校小吃街有一家报刊亭,当时10元的书只卖8.5元,比别的地方都便宜,我去买饭的时候都会路过瞟一眼,看看新书到没到,大一的日子很清闲,上学期的时候也没有自己的电脑,那时来一本杂志很快就看完了,老感觉看不够盼望新书快点到,睡前拿起看过的杂志又可以翻很久!那种快乐现在想来真的很单纯,很幸福。

  现在还是会买《看电影》,但是时不时的买,看到封面是自己喜欢的内容才会买,自从杂志从10元涨价到12.8元,小吃街的报刊亭也不打折了~按原价卖,我的心境也有了变化,更多的空闲时间都用来上网,以前会想给看电影投稿,幻想以后去看电影当编辑,现在写篇影评发到豆瓣也是一样的,有些事情对于我好像没那么神圣了。《看电影》似乎都变得没以前那么好看了,以前一本书翻来翻去看不够,现在觉得可看的内容没多少,还老发现错别字~

  但这本杂志毕竟陪伴了我一段无法复制的青春时光,在那个时光里,我的心里像是装着整个世界,因为有很多梦想而觉得自己是那么富有,生活是那么阳光灿烂。我对这本杂志是有感情的,翻看以前的老杂志总是想起那时的自己,总能为了一件很简单的小事就高兴得眉飞色舞~

  《看电影》读后感(五):这个是一本广告杂志么?!

  大一大二在学校报刊亭勤工俭学时候,看电影是期期必读的。

  时隔多年,为了打发长达20几个小时的火车上的时间,毫不犹豫的买了一本,感慨自己已经太多年没有读书了,变得越来越没有文化了。

  翻开这边杂志看了看广告页的数目也有点让人叹为观止了,细读了每篇文章,篇篇都是这篇电影的软性广告,文笔烂,思想也没有,错别字连篇,让我感觉这本杂志现在有点对不起读者了。虽然说彩印买15实在是不贵,但是读者希望看到的是对于影片的客观的描述和分析,而不是一味的风花雪月,阳春白雪。这样的文字看看都会觉得审美疲劳不值得一看了呢!没有了电影的学院气息,看这样一本书和看一本广告画报又有怎样的区别。

  ,倒是里面的广告小本本乐视里面推荐的几本影片有一看的价值和启发性的意义。

  在商业化的社会,难道金钱成为一切衡量事物的标准了么?!那今后还会有谁去看这么一本杂志,除非是脑残粉吧!看来选择佳片还是要靠自己的辨识能力了!

  午夜场的水准会比正常的好点,相对还有点可读性~

  《看电影》读后感(六):书店

  大二时在书店看的,每天晚上和Ljie jie轮班一起看书店,

  好怀念那时候,我们一起吃鸡蛋汤面,青菜刀削面,鸡蛋饼,菜包,柚子,西瓜,杂粮煎饼,

  好想我们家jie jie啊!!

  这本杂志,我也经常翻看的,记得有一期是蝙蝠侠的海报,以前记得很清楚,现在都忘记的差不多了。哎,时间过的好快啊!

  嘿嘿!那里的杂志被我们看了个底朝天了。有时候去晚点,扬子晚报都没的看,蛮畅销的,还有电脑之家,米娜,

  呵呵!我还忽悠过老板让他进几本歌迷大世界呢!

  还有电话卡,几个借书“大户”,老板的面纸由最初的心相印,到后来的的普通纸,呵呵!估计是被我俩给用怕了,、

  有时在那很无聊,不能回宿舍上网,但那却是我的最轻松的地方,

  画过海报,做过作业,

  有几次,老板想炒掉我们呢,

  呵呵!

  最后被我们俩给炒掉了!

  因为要离校了!不得不走了!!

  时光匆匆流逝,Ljie jie下周就要结婚了,我还在学校宿舍坐着,

  晚上给她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看电影》读后感(七):看电影杂志

  《看电影》曾经是我在杂志云官网选择杂志的时候必买读物,并且每一期都收藏,原因就在于,她的信息量是极其庞大和庞杂的。每一本杂志都密密麻麻的,里面有无数的信息。

  在DVD时代,在前中国影迷培养时代,刚刚井喷的影迷对电影信息有着极为饥渴的欲望,《看电影》战胜所有电影杂志脱颖而出,功不可没,实在是及时雨。

  现在我是偶尔买《看电影》,也看,但是不那么日常了。原因在于电影信息接触面太多了,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难得

  而现在《看电影》依然是密密麻麻的,看得我头疼。或许这种快速阅读的时代,大而全杂志这种方式日渐式微,我看《看电影》杂质不能再变厚,变臃肿,而应该短小。

  《看电影》读后感(八):站着买 蹲着看

  可能考研是个空虚的事,让我离开了可爱的电脑,无情的游戏,香烟+啤酒,听什么歌都想说话,看什么字都像政治,我整天徘徊,整天的想杀人,可到底是考研可怕还是空虚可怕呢?我就向尔东升片子里的二5仔一样,到底是没有得到答案。

  直道有一天,站在书店门口想买一份china daily,一不小心瞄到老板摆在门口撑门面的《看电影》,十块大洋,七天的china daily,就这样献给了中国的小报娱乐事业了。本来是想关心一下现今八卦的十分无敌的娱乐圈的,可打开一看让我是大失所望,没有八卦,没有绯闻,方块摞起来的文字看来看去也有点政治的意思了,实在没办法,索性放到了寝室的wc里,以后干大事的时候再拿出来端详了。

  个把月过去了,看完了wc里的读者,青年文摘,终于拿起看电影,不记得是哪一期的了,看起来竟也津津有味,终于多了一个蹲着看的读物了,对于这个伟大的发现我很满意。

  《看电影》读后感(九):我的《看电影》情愫

  不知道是先喜欢上看电影才喜欢《看电影》的还是先喜欢《看电影》才喜欢看电影的,呵呵,这好像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不过没有关系,哪个在先都可以,因为我都喜欢。

  最初看的有关电影的杂志是《电影SHOW》,一次买错了,才买的《看电影》,没想到它竟然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于是从高二开始就开看《看电影》,记得那个时候好像还不知道在哪里可以买到好的电影,也只是关注那些所谓的大片。这本杂志包罗面很广,既有商业八卦的,又有艺术文艺的。我特别喜欢里面的“天地街66号”,名字就很吸引人,不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是怎样一回事,栏目里介绍的大部分都是文艺片,很多我都没看过,有心情的时候会很仔细很仔细的阅读。除去那些大同小异的电影简介,杂志里的个个专栏都很有性格,有的时候会从里面读到非书面语的语言,很风趣。

  我很喜欢这个陪伴我8年的朋友,让我成为了一个电影的爱好者,我感到很高兴。

  《看电影》读后感(十):6年前

  不想买新书,就在故纸堆里翻点时尚杂志来打发睡前的零散时间。发现一本《看电影》,封面娇艳粉红套装的“律政俏佳人”阳光明媚,细看看竟然是2003年7月号。

  6年前《看电影》,律政俏佳人刚刚出续集,瑞丝.薇瑟斯彭的下巴没有现在这么彪悍,看起来的确很有美国甜心范儿,在黑色西装老男人的环绕下妩媚耀眼得如同一朵玫瑰花;《终结者Ⅲ》千呼万唤始归来,现在的加州州长彼时还是好莱坞工厂打造的机械战士,满身肌肉疙瘩,笑起来横肉立现;探班记者跑到北京某小区深处观访《玉观音》剧组,我才发现《暗算》里的柳云龙早就活跃在影坛上,而赵薇这几年确实老太多了,前段时间《画皮》里的大眼睛满含疲惫和沧桑;香港《千机变》和《黑白森林》走迥然不同风格,阿Sa阿娇twins小囡正当红,也没有“艳照门”丑闻,不管演成什么样,只要她们的可爱小脸招摇就卖座;《加勒比海盗》第一部才在迪斯尼首映,邪气神经质的船长,清秀明朗的小铁匠和剥壳鸡蛋般光滑小脸的美女,才占了杂志小小的豆腐块,编辑们恐怕怎么也想不到日后这小块会有那么大影响;顾长卫带着乡下妞张静初演绎《孔雀》,我记得同期的《青红》也是看得不得要领,那一段时间并称“新文艺电影”拼命鼓吹造势,最终还不是悄无声息了;八卦还在谈论王菲和谢霆锋重归于好的绯闻,煞有介事研究明星和明星联手后未来走向,怎料得5年后王菲已在北京并且有了新生儿。

  罢了罢了,该去的去,该来的来,电影依旧人老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看电影》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