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0 11:06: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10篇

  《为了报仇看电影》是一本由韩松落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5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一):拉文艺电影清单

没有人不爱看电影吧,它给人做梦的机会。看得多了,也就知道镜头也是有态度的。有时候下班慢悠悠走回家,看着身边路人来来往往,有人合家欢,有人手拉手谈恋爱,有人在打篮球,突然时间就会慢下来,会按照我自己的节奏,配合着光和影的无声交流,耳机里的音乐,变成一帧帧电影似的画面。其实生活也是可以这么诗意如画的。
这本书的作者比我感性好多,文笔软绵绵,嗲,明媚如三月春光,让习惯读财经读物单调直接叙述方式的我有点适应不了。只有人生经历和观影体验到了一个量级,才能信手拈来同类型的题材和手法,才能有主见地表示点什么态度。
看着这本书,拉了很多cult片的清单,有些豆瓣评分甚至低于7分,我也想尝试一下,毕竟看电影是很私人的体验。

  《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二):看电影中的小哲学

这本书是作者看电影的随笔,内容很丰富,描述的日常生活的小事,但也入木三分。因为经历的还是少,所以很多的故事还是不能理解。
    作者阐述了很多电影里的情节,并以此分析,比如,在两次世界战争过后,人们很害怕会有第三次世界大战,他们总是想办法把食物屯到最多,每天都担心灾难又要降临。但最终战争没有来,但心中的担惊受怕却持续了一辈子。面对经历过的灾难,如何拥有足够的勇气豁达的接受灾后的事实呢?
    好莱坞式的电影总是有相同的结局,主人公总在最后一分钟拆掉炸弹,总在被人打的遍体鳞伤的时候队友才会出现。这类电影可以带来足够的视觉冲击和满足感。但是如今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观影疲劳。
    我记得网上有一个辨别电影,电视剧好坏的方法,就是里面的饰演的人物会不会让你感到尴尬。这个方法确实精简。和我看电视剧的评判标准一致,一直以来,我看电视剧,只要看到里面的人物有弱智的表现,甚至毫无逻辑的胡闹时,我总在心里问候这导演的祖宗。现在也是有很多没有质量的电视剧展现在荧屏之上,不知道他们是迎合现在年轻人的审美标准,还是政策的不合理,还是真的只有这个水平。不管怎样,看到这种电视剧我还是很悲哀的。
    人们总是设法赋予自己的行为一种动机。充当第三者的人往往悲壮的告诉自己和旁边的观众:“我是为了真感情”。毁灭别人家园生活的人,往往会绘制一张完美的蓝图即便根本上还是自己的私利。

  《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四):不是影评

    读完知道真的就是随笔,不是影评。
                                                                                                                                           
  (2011年5月)

  《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五):让我看清无知

       这本书,让我看清我的无知。在过去25年间,我认认真真,毫无杂念地看过的书很少很少。进大学前,几乎不看课外书,原因是我太听话,拿着课外书也会被老师家长数落。进大学之后,想看太多的书,却多了诸多的杂念,关于大学后的工作、前途等等。虽然大学有长长的四年,当我身处大学时,它却短如一瞬。看书作为消遣的活儿,即使进行了,心中也满是焦虑,甚觉浪费了时间。
       所以,真正,毫无杂念、无其他目的地去读一本书,于我,是相当少的。(忽然觉得自己很可怜)
       看了这本书,有种回到初中时第一次看《围城》的感觉,只会读字,不知其意。书中很多电影没看过,很多书也没看过,虽自认了解些八卦,但也没作者般知得如此详尽。既没有这些积淀,又怎么能去理解把他们串成一起的意思呢?不过,从我浅薄的认知能力来说,貌似作者写得通畅连贯,衔接得当,融环贯通,至于真正的意思还是要等知识有了一定积累,才可再次去领会。能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人,必定是各方面知识都熟知的人。这样想起来,总为我过去的25年感到虚无,不知道在干啥,守着几本教科书,翻烂了,存到脑子里,至今还记得的也寥寥无几。
       这本书中很多文章,都会引起我的思考。比如这一篇《所有的故事都是爱情故事》,作者说所有的电影都需要爱情故事,没有爱情故事的名人不值得拍成电影,即使他们丰功伟绩,到了电影,也会他私人的爱情故事纳为重点。
       我忽然意识到每当我看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无论它多专业,都不自觉地把男女主角联想到一块儿,凡上电视电影不是俊男美女,也必有一美在内。这样的人待在一起,不管是多么严肃、专业的场景,都容易让人想入菲菲。从目前来看,只有日本的专业剧少有夹带爱情故事出现,不过更令人痛苦的是,虽没结果,却也暧昧万分,总让人舍不得一个没有爱情故事的朦胧结局。
       

  《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六):【书摘】ps:我已经忘了我看过这本书,也忘记了它的内容

==========
为了报仇看电影 (韩松落)
- 您在位置 #539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5年8月12日星期三 下午4:03:56
【好】
色彩狂人不只阿莫多瓦一个,蜷川实花、中岛哲也、张艺谋、印度宝莱坞电影、梵高、弗里达,都是将浓烈的主观色发挥到极致的佼佼者,即便看过以后不记得情节画面,也一定有一片热情的颜色在脑海中烙下烙印。
==========
为了报仇看电影 (韩松落)
- 您在位置 #633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5年8月12日星期三 下午4:09:21
【变形记】
让人知道这世界上有更好的、更强烈的、更丰富的人和事,是不是一件好事?若那人有能力追求,有资格延续,是造福;若那人没办法得到,没可能经营,就是造孽。
==========
为了报仇看电影 (韩松落)
- 您在位置 #700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5年8月12日星期三 下午4:15:10
【那我是不是也该挣钱了!】
所谓异能,所谓气数,都能得到《走近科学》式平易近人的解释——不过是青春。
==========
为了报仇看电影 (韩松落)
- 您在位置 #1375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5年8月12日星期三 下午8:28:48
【对】
当某种变故将人拉近时,最可怕的不是突然而至的过度关怀,而是情感表达方式的机械化和程式化。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表达的必要,却并非发自内心,更缺乏鲜活的情感表达方式,于是只好依照既定的情感方程式来进行表达,不但要求自己,还强迫别人,努力把所有人纳入同一轨道。如果有人没能依照这个方程式进行,也一定要得到方程式范围内的解释。
==========
为了报仇看电影 (韩松落)
- 您在位置 #1835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5年8月14日星期五 下午4:51:21
【好】
人生在世,必须努力成为有故事的人。
==========
为了报仇看电影 (韩松落)
- 您在位置 #2055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5年8月14日星期五 下午5:04:02
【灌顶】
所谓不伦之恋的不伦之处在于,他(她)什么都懂,她(他)却什么都不知道;他(她)在调度,她(他)却以为是自己自发的侵袭;分明一切都出自他(她)的培育,看起来却像是她(他)的迫不及待。所以贵阳命案中的少年,杀了自己的同伴,却还以为是对自己的老情人实行了保护。所谓不伦,其实是识字的人拿出卖身契来让文盲画押,是古董鉴赏家佯装无事地用买狗食盆的价格买走了宋朝的瓷器,是资源信息和经历完全不对称下的人伦。所谓年龄、阶层的差异,不过是这种不对称的外化。
==========
为了报仇看电影 (韩松落)
- 您在位置 #2351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5年8月16日星期日 下午3:49:56
【对】
推动了时代前进的,永远是那些不安分不知足的人们。
==========

  《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七):电影和书,杀向庸常的利器(读《为了报仇看电影》)

        这本,就算没看过那么多电影也可以读。作者大半不是在写电影,而是在写你我深不可测的内心,写自己的过去。
        “有时候,看电影,是为了报仇,向庸常的生活报仇。”
        这话利落。
        那么,你用什么方式向庸常报仇?
        好吧,先说说我的。最近,狂看美剧,剧中所有非正常人类都让我爱不释手:《The good wife》里面那位神经兮兮的女律师,就是那个背大花挎包,讨论案情时忽然夸对方衣服漂亮,后来被意外关进监狱连心理测评都没通过的女律师,我爱她爱得不得了。还有那位,一直被怀疑杀妻并有着特殊性爱好的富商,当他意味深长地挑挑眉头,说,everybody is sleeping everybody(大概啊),我都快笑抽了。
        他们,是韩松落的同盟者,正在向庸常报仇。有趣的是,编剧把他们本人变成了报仇利器。
        必须说,我要赞美这种神存在。只可惜,该种群是珍稀物种,平时绝少见到。所以,当读到由该种群中某个人写下的文字,且文字又恰恰和影像艺术相关,想不会心一笑都难。
        多希望,能多多见识形形色色的“报仇”方式。
        还是,你觉得,你和平庸没有仇?
        我最喜欢《与谁同笑》那篇。

  《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八):看电影还是不看电影,人生会很不一样

前几天看了一部日本电影《假如世上不再有猫》,一个原本平静生活的日本青年突然发现得了脑癌,死神跟他做了一个交易,每指定一件物品在世界上消失,他就可以延续生命+1。当死神选中电影的时候,他再次回到一直接DVD碟片的小店,店员大叔仿佛是一个在现实世界不存在的人,他们说很少的话,却因为电影早已对彼此熟悉,看透。观看这段故事时,我想起了韩松落老师。
电影于他们,他们于彼此,都是灵魂伴侣。像这部电影映射的:如果,每让世上消失一样东西,就能让你多活一天,你会选择让什么消失呢?会有一样东西,能让你甘愿牺牲自己的性命而让它留在这个世上吗?它会是什么呢?也许对于韩松落来说,我猜,一辈子离不开的也应该是电影吧。
他们用DVD交换着彼此生命里的秘密,那一刻我想,松落老师正是用一篇篇电影散文跟我们交换呐。
后来得知,他为了更能懂影视,报名去演话剧,只是为了更能明白台词、走位一系列属于行内人的规则。很难想象,这么一个害羞内敛的人,站在舞台上慷慨激昂地说出台词。可这就是他,带着一股笨笨的劲儿。这个时代还有几个人能为做一件事默默付出那么多。让一个一直躲在荧幕帷幕之后的人,甘愿走到前面来。
从第一次读到韩松落老师的电影随笔,心头一直涌动着一个想法:怎么会有人的文笔这么感伤又优美,我能有他十分之一的细腻和洞察力就知足了。他借报复电影的机会,狠狠戳痛了生命里的麻木,为电影之外的个体情绪塑造了形体,让那些我们本来忽略的情感神奇般地有了轮廓。
这是一个注重表象的时代,热闹、喧嚣,同时伴随的是孤独,因为不被理解而来的孤独。电影也不该只是有表象,那样就太孤独了。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也许会觉得这位作者眼毒啊,也有王尔德一样睿智的刻薄,什么都看透了,不给遮掩的人留情面。不过这不就是电影带给我们的吗?换个角度看自己,把自己看透。
这么多年过去了,从这本书开始认识韩松落,到如今对他越来越熟悉,越发觉得他是看破一切之后杵在那儿的温柔人。你要是太懵懂,他会戳破;但你要是摔了,他一定会用手接着。他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
我在上海书城签售,在福州路,他来了。又成了那个躲在帷幕之后的人,直到我给他写完书的名字,都没有认出他。直到,直到在照片里发现露出的小半截儿脑袋,也是那么含蓄,不张扬。他从上海大松江赶过来,竟然什么也没说,买了本书又自个儿默默回去了。恐怕我大概此生也不会忘记这一幕了,不会忘记那小半截儿脑袋。
谢谢他让我用文字认识他,认识更多电影。他似乎看透了所有人性却又给予了最大的宽容和温柔,是建于感受之上的浪漫主义表达。读韩松落老师的文字,便深深相信看电影还是不看电影,人生会很不一样。

  《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九):看了电影,报了仇。

用杂文的方式写影评应该是最靠谱的一种做法,一个是杂文本身就简单明了易于表达作者的个人感受。另外电影本身的作用也应该和所有文学作品一样,通过作者虚构的世界或者对现实世界的主观描述来进一步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因为每个人无论时间空间的经历都非常有限,所以文学作品就成了现实世界的一个兔子洞,可以去体验没有体验过的见识没有见识过的……
    每次看到那些猜测导演意图,讲述演员心态的人都觉得这只不过是赤裸裸的yy,人家为什么就不能只是为了骗钱就是因为闲的慌?别人怎么构筑的那个世界不重要重要的是,重要的是你去那个世界晃了一圈你有什么感受!这些感受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用散文表达再合适不过了!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其他方面都是依靠这个好习惯才能正常运行的。
    青春是最好的阿修罗,过去了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另外一个阿修罗来打败你,而且你还只能无能为力的看着。
    和人一起哭没有那么难,能和人一起笑才是非常难。这要你们之间有相同的笑点相同的人生积累。看武林外传能乐的合不了嘴把每一集美剧当电影看的人其实很少很少!
    一个人是否独立成熟也要看他是不是能和自己不喜欢的人保持应该有的距离,离开自己不喜欢的依然可以好好的生活下去才是这厉害。
    有才艺的更容易打动人。你记住的往往是那些有哪怕很微不足道的才艺的人。才艺和成功金钱一样也是一个人意志力胆识的一个集中的折射点,就好像砖石反射光线的那点菱角,虽然小但是那才是真的可以闪进你眼里的东西!
    对他说,听他说。这个可能是整本书最有意思的部分了也最有意义的部分了。我们总是抱怨小孩不听话玩游戏可能仅仅是我们和小孩太少交流,我们懒得和他们说更懒得真的听他们说。但是小孩可能本身就是一个小小的简单的精灵,如果父母不真的在乎他可能他就真的要想办法去别的地方找关注找理解。真的出事的话找别人的问题轻而易举但少有人会认为其实发生的事情和自己也有莫大的关系!
    比较多的亲近和了解会让我们变得盲目,会让人觉得那个自己了解的人不是有问题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如果你了解的那个人有传染病,那么我们跟容易认为他会是那个例外,自己的亲人做了什么坏事亲戚总是更愿意相信他是无意是偶然很快就会自己改正,所谓纵容溺爱都是这样一步步培养起来的。
    有些人用一生的期待也等不来连霉素利福平,健健康康的来到这个时代很多情况下也必须要承认这本身就是一种幸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