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一本由黄俊朗著作,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页数:1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本书》读后感(一):颜桥:黄俊郎的黑暗格子间
听黄俊郎的《乔克叔叔》———“丢丢刀/喷喷火/踩高跷吹笛/跌倒失手烧到眉毛我故意/哈哈你笑的开心/我可是在玩命/扑克牌里/我的肖像才一两张/你看你看我的重要性”
这哪里是歌词,更像是自言自语,黄俊郎写歌词和方文山不同,方文山是“规矩”地转译,而黄俊郎是水中浮木,你看他抱着的词语,都漂浮在某种主观性的联想里,换到插画,也是这样的感觉。
《这本书》是一本黄俊郎的黑白插画绘本,有点像谢尔·希尔弗斯坦《失落的一角》的感觉。世界上有某种很单纯的感觉,一条线,一个圆圈,可以组合成某种抽象的诗歌。怎么形容呢?用线条来表达情绪的波动,比如一条线可以是道路,叉出一条分支成了岔路,再加笔成了“X”,X在首尾连上成了“沙漏”(时间),黄俊郎的书就是这感觉,他不是在写,而在揣测,在捕捉内心里稍纵即逝的感觉,书的名字都很怪:《这本书》、《第二本书》、《第三本书》、《不是第四本书》,是牙牙学语的孩子的人称指代,这个,那个,第一,第二……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
三角可以是雨伞,可以是房子,可以是圣诞树———这些东西跟着作家的涂鸦变成某种自由联想,这哪里是什么“书”,博尔赫斯的沙之书是本无头无尾的书,黄形容书的状态,“一开始,它是白的,因为它没有东西,关于中间,它是揣测的,因为它没有被翻到,关于结尾,它是黑的,它什么也没剩下”,这类句子用来形容阅读的感觉也是对的。恍惚之中,其中有“象”。
加上些很朱德庸的句子———
“恋爱有时候是这个样子,没经验的被有经验的抛弃,有经验的和有经验的玩游戏,而没经验的和没经验的却永远不会碰在一起。”
读起来好笑,却有点黑色幽默,如何将城市的情绪转化为枝蔓和线条,黄喜欢这类“线条动力学”,他用冥想的方式去画,又用画的形式表达冥想的元素,它是一种混合态的城市生活状态,人际交流状态,男人和女人的未完成的可能性,一切都被情绪卷入其中:
那天,女人和四个男人一起聊天
女人问大家:你们觉得爱是什么
A抽了一口烟,说:爱是一种感觉
女人微笑地望着他
喝了一口酒,说:爱,是一种内分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
女人严肃地望着他
C一直看着窗外,说:爱,什么都不是,没有这种东西
女人哀伤地望着他
D一直望着女人,隔了很久才说:我爱你
女人惊讶地望着他
接着,D问女人:那你觉得爱是什么呢?
人笑着说:爱,是一种口才,有什么样的口才,就有什么样的爱
然后,大家为了这句话干了一杯
多年以后,A慢慢地像B,而B慢慢地相信A的
D则一直还爱着女人,也爱过别人
而女人,慢慢地变老,但笑的时候仍是那么性感
我觉得这很像是爱的“云团”,将“爱”的某种感觉“抽象”成某种简约的轨迹,一种不断波动和平衡的城市情绪的曲线,方文山所谓阿郎的“深层即是表面”也是很对的。
对于流行的插画和漫画,很多作者第一印象是装饰感强、构图细致的甚至是精美的,但是阿郎的画更像是一种“速写”,几只寥落的海鸥,一座孤独的灯塔———它并不期待你可以读懂,而恰恰在“虚白”的空阔之地,存放着你的“读后感”,有些画,你别奢望看“懂”它,它是杂乱的麻团,是自己给自己的奢侈的涂鸦,是宇宙爆炸式的念想,清一色的黑底白线,或者白底黑线,这些画的“原型”是什么?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漫画者的“本体感觉”,像不像一间“格间”,一间白色的是有灯的,一间是黑暗的,漫画者,是把空间里的“明”驱赶走,而剩下“黑色”,抑或把暗驱赶走,留一点“虚白”,一开始,它是白的,因为他没有东西。关于结尾,它是黑的,它什么也没剩下。漫画家就活在“黑”和“白”的过渡里,这恐怕是一个自由联想的瞬间,固定,然后消逝。那是一张独特的底片。(发表于《南方都市报》)
《这本书》读后感(二):就是《这本书》
事实上看着这本书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很苍白,就像一面白墙,没有任何装饰;似乎也经不起任何装饰,面对这样的一种间接和纯粹,你无法修饰填补;阅读中脑海里蹦出的是一部电影《第七封印》,一个渴望求生的人和死神对话的游戏。用什么语言或者选择何种方式来评述这本书,本身就是一次遗憾的尝试。
这本书,简单的没有章法,朴素的没有色彩,可是为什么在字里行间却可以读出让你胆颤心寒的东西;在页码间的交替轮回中你会发现五彩斑斓的颜色?四格子的漫画,内容需要你去猜测,那些抽象的画面和作者标注的语词一样让人感觉到抽象,除非你敢若有所思。那些语词,似乎很平和,但是暗藏杀机,刀刀见血,让你的阅读中闪烁着刀光剑影----砍的全是我们卑微的皮囊,坚强的形象里,隐藏的无限自信的小。
说情感,说两性,说自我,说理想,作者的文字就像霍氏迷踪拳,以无形之意还你以颜色,打开书页的时候,注定你已败北,因为你几乎没有什么招架之功。如此评述,倒真不是夸夸其谈,而确实是在初次见到这本书时,心里就充满了期待。
谁写的?他是谁?长什么样?为什么这样写?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现在明白了,原来是阿朗的故事,原本就是阿朗的不羁的青春记忆和生活牢骚,但是端得个性十足,让你有一种期待,就想看看这个穿着流浪服的男人,究竟何等才气逼人的俊朗抑或貌不惊人畏缩。
书的内容可以感人,书的个性可以惊人,书的形象也可以动人。这本书的特点似乎毫不吝啬的权取以上三点而毫不留情。内容上,你会记得那些闲散的直击心灵的对话“偶尔,会闻到身上的烟酒味;偶尔,会闻到身上的香水味;偶尔,会闻到身上的铜臭味,就是闻不到人情味。我想用一种方式,和过去的我以及现在的你,打声招呼---那就是这本书;或者,这个时代,房子建得再大,也装不下那些想流浪的心;这个时代,屋子盖得再小,都容得下那些想安定的人;我看着时光就悲伤了起来,不是因为我爱悲伤,只是,刚好碰上了一段悲伤的时光而已”;书的个性体现在布局,体现在四个漫画的狂放不羁和随性天成,真的像是信手涂鸦的作品,但是细细看来,内有乾坤;书的形象,你拿在手里的,是一个黑白质地的涂文集合,干净,澄澈,分量和内容的厚度等齐,她就叫《这本书》,你怎么也无法逃脱这本书的诱惑,因为他的名字就像是你的名字一样,是你的,不是别人的。
给自己一些时间,可以体验一下这个时间里的黑白瞬间;或许也愿意思考一下,为什么有人愿意折断自己去思考生活,然后发表意见就成了哲理;为什么有人在水里爬起狂喊着救命就成了诗人;为什么有人常年足不出户,就成了作家?我们生活的雷同点是:我们拥有相同的悲伤和阴暗,拥有近似的幸福和欢乐,无非如此。所以,当你放下架子,随意翻阅这本书时,你会惊讶于我们彼此生活的相近和彼此情趣的相似。原来,天下的幸福都是如此一样的,而不幸却完全差异---谁说的,托尔斯泰,多少年了,这句话依旧可以概括我们的平淡无奇杞人忧天没事找事的生活状态;这本书也是一样,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拿起来,你依旧会发现,使曾相识的感触,早早停留在漫画格里的文字间。
有些事情,不需要别人讲的很清楚,讲清楚了就显得空虚。有些评述也不能过头,因为只是一家之言,更多的深刻的思考还得自己建立。无论如何,阅读这本书,你会搭上一些时间,耗费一些脑细胞,但是请放心,你没有失去什么,最多失去一些时间,花费一些思量。 在你掩卷而息的时候,你绝对可以庆幸这次阅读,因为你曾经拥有过一些如此美好的东西。
现在明白了,这本书,其实就是一个淘气的顽童的呓语。但是上天注定了,他的文字世界里,有穿透寰宇的力量。
《这本书》读后感(三):送给看这本书的人
“每个人只会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
每个人在看到之后只会想起和自己有关的东西”
所以那些让我们感动的电影或者书籍,只是因为某个地方和我们有关,某个场景和我们很像,某个情绪和我们一样~于是我们就会感动,那些越是经典的东西,只是因为他们的内涵充满了我们每个人都想看到的东西--比如《小王子》那里面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
就好像我现在选择的这些摘抄,都是我喜欢的而已~
“每个人只能看见他自以为清楚的部分啊,然后我和你就开始争论了。因为我们看见的部分不同啊!甚至,猫和狗它们看见的世界也不同啊”所以别再把你的观点强加于我,我有我的观点,我有我的价值,我有我的世界,只是和你不同,并不代表我的错误啊,康永说,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那么多和我们不同的人,才美丽多彩的,所以,请你,不要,把我变成和你一样的人好不好?
“并不是我失去了什么东西,而是,我拥有过那些东西”我们只看到了我们失去的,怎么不记得我们曾经的拥有了呢?
“有时候,电视里的节目并没有什么可看的,但大家还是宁愿不停地变换频道,不肯放弃,有时候,都市里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但大家还是宁愿不停地装饰外表,不肯改进”
那么多人爱看电视,那么多的时间都在看电视,我不知道别人,反正我看电视的过程就是不停的玩遥控的过程,可是看到还是只有浮躁、喧哗、广告...于是我就放弃了看电视这种活动,因为,我发现了更好的东西-读书!读书的好看很多,比如你可以看任何你想看的东西,还没有广告;比如实惠,你可以花很少的代价甚至是免费就了解到古今贤哲一生的精神精华~
“不是因为我们开始变得冷漠,只是我们开始习惯在电影和音乐里,才幻想着感动,才真情流露,于是电影和音乐我们愈做愈好,于是,坦诚和沟通我们愈来愈糟”
“不能告诉你我想到的道理,因为它只适合我自己”
“爱,是一种口才,有什么样的口才,就有什么样的爱”
“这个世界 喜欢有钱男人的女人和喜欢漂亮女人的男人一样多,所以,男人和女人没什么可看不起对方的”
“最让我奇怪的一点就是这些年来
我一样认真 心情和创作一样没变 不过 我要是赚了一些钱和名声
要是没有 别人总是在说我不过是在混日子而已”
这是一个成王败寇的时代,李安沉寂了6年,然后有了他的成功,于是,人们原谅并且崇尚他酝酿的6年,倘若没有他的成功,那空白的6年就是一个笑话。
“有时候 总想说 算了吧 就这样回到家乡 什么都算了吧
然后 在走与不走之间 在挂念与任性之间 又过了一年
《这本书》读后感(四):简单的镜子
这本书其实没有什么名字——就是叫《这本书》,但是显出了这本书的有趣。作者只是想向读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不打算说教;你记得也罢,不记得也好,他只在意你读书的过程,而非结果。
这让我想起初中时看过一部古装木偶武侠剧《霹雳狂刀》,里面一位年纪尚小但武功卓越的奇才——不知名。因为他不知道亲生父母,不知道自己的来历,所以给自己取这样一个近乎无名的名字。他并不在意那些华丽或威猛的称呼,这样的没有背景却正好显示了以后拼搏奋斗的辉煌。我感觉黄俊郎是否也是这样的想法呢?
总是喜欢这样的作者,把尘封的过去、混沌的现在、茫然的未来用细腻的感觉、忧郁的联想和矛盾的思索表现。你漠然、接受或者赞扬甚至拒绝统统是你自己的态度,他从不会强加什么。这只是一种体验,一次内心的经历。他只是希望你可以在一个静静的夜晚,耳边伴着一首歌曲来稍稍品味。如此足以!
我静静的看着这本书。画很抽象,完全的黑白两色极力渲染着作者彷徨感伤无奈的心情。我一直觉得抽象的意念用抽象的意象来表达更为贴切,所以尽管我不一定会清楚所有的笔端,但是可以感受到有或浓重或浅淡的感情丝丝的流露。这样的体会和共鸣让我窃喜。
作者也提到很多人爱他的文字多过图画,这有点让他感觉忽略重点。作者看来,图画是真真描述写实的王道,文字只是单单的插曲和陪衬。但是我想,对于这种独特的复杂的图画,很多人往往失去深入探究的兴趣吧。其实,我自己也存在这样的“买椟还珠”现象,所以,现在想想再次阅读这本书,再次欣赏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一定要从另一个角度。
其实我觉得与自己的内心交流,或者同感悟契合的书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或者想记录下来的书。喜欢一本书,是因为它写出了让我内心不由的触动或者对思想冲击的话语,它总是让我稍微停下,凝神思考,然后忍不住细细咀嚼。这样的书,很久以后想起来都是一次美好的回忆呢。
这本书让我看到自己过去的种种,现在的忙碌及未来的不确定,同时感受到作者在现实与梦想、忙碌与闲散、逃避与坚持、挣扎与放弃、自己与别人、个体与社会等等一系列矛盾的想法,这让我的心情不由得沉重。但是我仍然想坚持背负这样的心情读下去。很奇怪的举动啊!平时自己是不喜欢沾很悲凉的东西的。但是,很多关于生命关于生活的真知灼见读来苦涩,却总是让人深省,意味深长。
喜欢《这本书》。一个人不一定很成功,但是一定要坚持思考和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