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这本书,害我坐过 4 站地铁
日期:2017-11-23 作者:YOU 阅读:

这本书,害我坐过 4 站地铁

上上周,我们问大家“什么书是死活读不下去的”,收获了不少读书负能量。上周,赶紧提了个正能量话题

什么书让你赴汤蹈火欲罢不能

我原本以为,答案不会有多出乎意料,无非是一些畅销书,无非是像刷剧一样被情节勾住了魂。没想到的是,认真翻阅朋友们的回答,竟然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动了

人和书的故事,丝毫不比人群中的故事逊色。

有的书被老师没收N次还是阻挡不了你想要和它约会的热情

有的书能让你恍若隔世,搁下便只有痛哭。

有的书虽然艰深却能在某一个灵光乍现的时刻走进你的心里。

有的书能让你奋不顾身废寝忘食、点灯熬油地跟着它越岭翻山。

那种酣畅淋漓阅读体验,不容易碰到,也不容易忘记,大概像宿醉。听别人说说,自己也会神往。

从近一千份回答来看,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最具烈酒特性的书,大概是《活着》《穆斯林的葬礼》《红楼梦》《三体》《白鹿原》、金庸、琼瑶等中国文学,(除此之外东野圭吾的确很受欢迎),也不乏读者在艰深的社科经典中无法自拔。

读书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没必要专赶时髦,也没必要鄙视流行,顺着自己的喜好找到自己的路子,阅读才能成为让人舒服朋友。愿我们都能以各自的方式和它相伴一生。

不多啰嗦,让我们跟着这些朋友的分享,追忆一下自己和书的似水年华吧。

 1.

“这本书,害我坐过4站地铁”

@那个读书读到忘乎所以的自己

@kandiya,31岁,工程师

《三体》

作者:刘慈欣

震撼

好几次看着看着地铁坐过了站。

@江月啊,30岁,设计师

《三体》

在上下班地铁上看这本书。

有段时间总是坐过站,最夸张的一次坐过了4站

(上面两位,如果想交个朋友的话请后台留言哈,我给你们俩牵线)

@译文,22岁,大学应届毕业生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很久之前就买了,一次从郑州回家的火车上,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读着读着,就泪流满面

@小青,文员 

《白夜行》

作者:[日] 东野圭吾

这本书重读过N次了。记得第一次读,是一个夜晚。

在家中的沙发里,一口气看到结尾,记不清读了多久。

只记得亮自尽,我已呼吸困难,雪穗头也不回地上楼,我放声大哭。

老公吓得从厨房跑出来,问我什么都不回答,只一味大哭。

@寧踩尘,20岁,大学生

《罪与罚》

作者:[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高中暑假,读了三天。经常忘记吃饭,每天读着入眠。

睡着后还梦到书中场景,做那种陀思妥耶夫斯基版本的梦。

@富贵儿,29岁,公务员 

《三体》

十一回家的高铁上,争分夺秒地读这本书,从来没觉得高铁这么快就到站了

读的时候很恍惚,分不清现实和虚构,尤其是晚上,灯影重重,人来人往

身边好多朋友读了,都不同程度地抑郁一段时间

2.

“这本书,被班主任没收了两次”

@那些读书如盗火的中学时光

@肖不像,20岁,学生

《你往何处去》

作者: [波兰] 显克维奇

高三,放学之后,大家都匆匆地去吃饭和洗澡,只有我,在黄昏照耀着的空荡教室里,看着另一个世界的历史。晚上睡觉的梦话都是书里那种古典的调调。

现在想起来,那时恐怕是对高三枯燥无味生活的一种反叛。前段时间又看了一遍,虽然还是相当喜欢但那时那种不管他人匆匆,只想拼命钻到书里的感觉,没了

@玉先,20岁,学生

《神雕侠侣》

作者:金庸

六年级,第一次看金庸,晚上会梦到尹志平和小龙女的场景,尹志平的脸代入的是我们当时的劳技老师。

才看第一册(家里的)就被班主任没收了,又去学校图书馆借了全套的,再次被没收。

最后图书馆老师问班主任要回,我再让同学帮我去借,这才看完。

@二院强酸酸式盐 ,15岁,学生

离婚

作者:老舍

初三的时候,上课也看,下课也看。

被老师没收了,偷回来继续看,差点被请家长。

@34,23岁,学生  

《活着》

作者:余华

高三备战高考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

读完抱头痛哭

@西溪,18岁,学生

《活着》

高三,读到这本书,读了一下午。

读完感觉高三也就是个屁,没什么过不去的。

@大多数 ,20岁,学生

《活着》

高一,中午放学后,在楼下的书摊随便逛。逛着逛着,就逛到了这本《活着》,当时打五折,花10块钱买了这本书。

当天晚自修一口气读完。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读到有庆(小说主人公富贵的儿子)被抽干血而死时,激动愤怒拍案而起,吓坏了同桌,全班目光集聚在我身上。那时,尴尬得……(自己脑补吧)

@步履不停 ,20岁,学生

《摆渡人》

作者: [英] 克莱儿·麦克福尔 

高三时,用了两个晚上的晚自习偷偷看,老师会一直过来巡视,那种偷偷汲取养分的感觉,真是惊险又刺激啊。

@张楠呐,20岁,90后诗人

《黄雀记》

作者:苏童

2014年5月,记得很清楚,毕竟是高考前夕。

一个明亮的午后,所有同学在准备晚上的数学考试。我把错题本和各种试卷压在书上,偷偷看。所幸在晚上考试前看完了。

要时刻提防班主任的突袭,所以一个下午处于神经紧绷的状态……或许也是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

苏童擅长短篇,《黄雀记》的每一章节都很精致,像是很多个短篇的集合体——这点也导致它经常被诟病不像长篇。我倒是觉得是不是长篇取决于读者怎么看,服从和受限于既有的创作规则,个人认为不是一个作家的义务

……顺便一提,那次数学考得很不错。

(明显是特意提的)

@清晏 ,19岁 ,学生

《第二十二条军规》

作者:[美] 约瑟夫·海勒

高三那年某天,从快递小哥那儿拿到书后,就着迷地压在课本下偷看。

偶然抬头发现,隔着走道的那个男孩子,正摊在膝盖上偷看同一本书。

不熟的两个人相视一笑,并没有交谈就又分别沉浸在书中了。不记得看了多久,同一节课我们合上了书,借给其他同学传阅。

微妙的同步感,千言万语凝固成沉默

@梅里爱在一九零八,22岁,学生 

《白鹿原》

作者:陈忠实

第一遍是高中,宿舍熄灯后,打着手电看。

当小黄书看的,津津有味

(告诉我还有多少高中生是把《白鹿原》当小黄书看到?)

@十六 ,19岁,学生

《百年孤独

作者:[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高二,午休时间读,上课也偷偷摸摸地读。

大概两天读完,合上书那一瞬间,就像合上了一个世界,感觉自己似乎过完了一生。

@Tinazhong,40岁

《船》

作者:琼瑶

1993年,高一,在离家20公里的学校寄宿。

坐在教室里,2CM厚的一本书,两个多小时就一口气看完了。因为是借同学的,为了看完这本书,周末都没回家。

看到男主误会女主的时候,心脏跟着琼瑶阿姨的文字一块痛楚。

后来在同一间教室里,开始了初恋,所有琼瑶文字中的酸甜苦辣自己也感同身受,这本书对于我,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烙印:青春,学业,初恋,已经回不去的美好

@shirley,21岁,学生  

《莲花》  

作者:安妮宝贝

高二,夏天,深夜的医院。

晚上突然不想呆在学校了,就出去了,又不知道去哪里,觉得很危险,就去了医院。

然后,在住院部楼下的小路上待了一晚上,看完了这本书。

@禹林,30岁,公司白领

《家》《春》《秋》

作者:巴金

初三寒假,用过年长辈给的压岁钱,在家门口书店,买了这本大人眼里的“闲书”。

白天被要求只能写寒假作业,晚上就熬夜看,家人都睡了,自己在写字台那暗搓搓地看。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一切都依偎在夜的怀抱里(忘记是不是原句了),当时醍醐灌顶,原来有人可以这样形容夜!

@cyk,18岁,学生

《肖申克的救赎》

作者:[美] 斯蒂芬·金

高三的时候,为了这本书,一个晚上没写作业,看到完全停不下来

看完之后觉得又充满了力量。

(充满了敢于不写作业的力量)

3.

“这本书,给了我不复习的理由”

@那些帮我们逃避一些东西的“闲书”

@方,28岁,从事教育研究

《白鹿原》

大学时,考“古代文学”的前一天看的,看了一天。

明知明天要考试,书还没背,但是不看到最后一页,放不下。

看到最后一页了,又舍不得放下。

读完后,陈忠实,对于我,再不止是一个名字。

(考得怎么样?)

@海边的卡夫卡,26岁,研究生在读

《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日] 村上春树

大一,临近期末考试,不想复习,于无聊迷茫之时读了这本书。

读了两三天,甚至第二天要考试,前一晚还读到四点才睡

似乎找到了一些模糊的答案,不明知,但是就是想再去多读一些书,像那少年一样出走远方。

@ latte,29岁,自由职业

《白鹿原》

和老妈生闷气,躺在床上看了两天,困了睡,醒了看。

读完觉得饿了。

 4.

“这本书,要缘分到了才能读”

@那些曾经错过、再见衷情的书

@rockisland,28岁,公司职员

《看不见的城市》

作者:[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一次出差,在大巴车上,看这本书。

这书之前一直被列为读不下去系列,读了几次都没有进展,字都认识,却不知所云,曾一度让我怀疑人生

直到那次在出差旅途中,不知怎么,看到停不下来。可能这本书很适合旅行中的人读,它需要一种猎奇的心态和不安稳的状态。

书中对于城市的想象和描述魔幻又真实。好看得难以用语言形容。

@德国飞碟,22岁, 学生

《瓦尔登湖》

作者:[美] 梭罗

今年暑假,回乡考驾照,在家暂留一个半月,读完了《瓦尔登湖》。

这书是前年买的,看了几页,看不下去了,就没再看。

说来奇妙,暑假时再翻这本书,竟一下子放不下了,每每被梭罗的湖畔生活所吸引。记得傍晚散步,到后山的空地上坐下看书,随手翻到哪一页就读哪一页。

梭罗很勇敢,他对生活有自主的选择。这书让我意识到,我还不够勇敢,我离自己还很遥远。

@Nina.S,38岁,钢琴老师

《苏菲的选择》

作者:[美] 威廉·斯泰隆

小时候很喜欢《苏菲的世界》,有天又想读,就在手机上下载,准备睡觉前看看。

哪知道我下载错了,下载了《苏菲的选择》。心想,就随便看看吧。

没想到,一看就睡不着了,刷到天亮,又连续刷了两三天。

太震撼了!第一次那么细致地了解到纳粹集中营的细节,心里揪得紧……这么多年过去,只要谈到纳粹的话题,我脑海里还是书里那个苏菲!

@兮兮,30岁,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

《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

看到上次统计想读却读不下去的书,红楼梦排首位,深感遗憾,所以这次忍不住来填个表。

我是五年前真正读到红楼梦的,那时候辞掉工作,去北京复习考研,一个人住在学校里,沦陷在一种周围都是人、世界却只有我自己的氛围里。

图书馆里,偶然间拿起了周汝昌校订的八十回石头记,读进去了,便欲罢不能。

红楼梦、红楼梦中人,于我是萧瑟秋风漫天冬雪外的温暖陪伴,这是唯一一部我能够从头到尾,看第二遍、第三遍的书。

她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么难读,相反,她很有趣,充满智慧真的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尝试去了解她,爱上她。

@我是人间惆怅客,24岁,文案策划

《一句顶一万句》

 作者:刘震云

跟这本书的结识有点小曲折,读高中时知道这本书,初读是电子书,并无感觉,很快抛下。

上大学时去图书馆晃悠,又发现了这本书,我想也算缘分,便“临幸”他吧

谁知一读,就与这本书结下深厚的缘分,从此喜欢上刘震云,疯狂地去找他的其他作品看,想重现阅读《一句顶一万句》时的体验,可惜,每一本书都是独特的,哪怕是同一个作家写的,深觉失落

至今深深迷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还记得开头便是“杨百顺他爹是个卖豆腐的。别人叫他卖豆腐的老杨。老杨除了卖豆腐,入夏还卖凉粉。卖豆腐的老杨,和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是好朋友。”说不出的好,字里行间说不出的有味道。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迷恋作者营造出来的天南地北、克制隐忍的中国式孤独。

你出来,咱唠唠

那本让你赴汤蹈火、奋不顾身的书是什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这本书,害我坐过 4 站地铁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