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是一本由任祥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0元,页数:10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传家》分为春夏秋冬四本,按照气氛生活、岁时节庆、以食为天、匠心手艺、齐家心语、生活札记六个部分来撰写。
《传家》更像一部家庭生活的百科全书,记录的更多是台湾地区华人的一些生活智慧,读来简单轻松,讲的很多东西平时生活中都多有接触,但是并未像姚任祥女士一样将其一一系统的记录下来。
《传家》说的内容很浅,更像是一个生活的导览,就像书中南环瑾题的“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的大纲,只要从其中一个点下去,都可以引申出很多。
读《传家》最大的一个感触是,原来平凡的生活可以过的如此的有滋有味,丰富多彩。这本书似在不断的提醒:幸福的的生活和人生到底是怎样的?
气氛生活:营造美好的生活的氛围,以美学的态度打造日常生活空间,感受生活中点滴的美和感动。
岁时节庆:中国的节日很多,二十四节气很也很有用,但是我们现在过得更多的是被商家包装的各种各样的西方节日。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里都是有故事,从现在我们能感知几百年几千年的传承与美好;二十四节气虽然古时是指导农事的,对于现代都市人越来越远了。但是,跟着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点仔细感受变化,我们更能够清楚的感受到天气的变化、周边植物的变化、动物的变化,甚至身体的变化。都市的我们生活在一栋栋水泥的盒子里,放眼放出窗外,一栋栋高楼大厦密不透风,我们渴望一种节气住宅,让我可以随时感受四季的轮回、鸟兽的迁徙。
以食为天:幸福就是妈妈的做的那碗饭的味道。很久之后,当父母离我们而去,我们所能记住的父母的味道,也许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的那桌菜的味道。
匠心手艺:从小我们受的教育都是努力实现现代化,现代化是什么?小时的看到的宣传画上是高大的工厂烟囱、机械与汽车。现在,当我们每天都堵在路上,每到冬天就呼吸浓浓的雾霾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生活似乎不是我们想要的。冰冷的机械缺少温度,我们越来越渴望有温度的东西:手木头时温温的摩擦感,身上纯羊毛衣衫暖暖的感觉,手中柴窑烧制的陶杯的烟熏感。那种温暖是什么?是在晒了一天的被子里面的太阳味道。
齐家心语:生活智慧就是一个不断总结的过程,他人总结不一定适合自己,唯有自己亲自感受后的总结才是有用的。
生活札记:生活是琐碎的,她是由柴米油盐酱醋茶构成的,包含喜怒哀乐。
气氛生活
《传家》读后感(二):大陆简体版3月底出,大约不到400吧
一、《传家》台版的售价。
《传家》的台湾繁体版本,售价20000台币,大陆有书商代销台版的价格为5600元人民币。任祥老师做这套书,所费五年心血,以及所有的制作费用,均由她承担。售书所得,不扣除任何成本,全部捐给圣严法师筹建的法鼓大学。迄今已募款七千万元台币。
二、《传家》简体版的定价及上架时间。
《传家》简体中文版引进伊始,任祥老师即提出,希望大陆版的定价尽量低廉,以让更多读者买得起。为达这一目的,她主动放弃了简体版的版税收益,同时,中国国家外文局也将给予一定支持,兼之新星出版社和读库团队的全力执行,最终《传家》简体中文版的定价为每套480元人民币,不足台版售价的十分之一。简体中文版将在大陆各大书店销售,包括网络书店。上架时间为2012年3月中下旬。
三、简体版比台版少了些什么?
《传家》台湾版除春、夏、秋、冬四卷书为正册之外,还有一些附件,有一个便于摆放图书的木质阅读架,两套成语谚语卡,三套生活实用转盘,一张DVD光盘,内有任祥老师母亲、台湾京剧名伶顾正秋女士生平的纪录片。而《传家》简体中文版,则不含那些附件。
单就四卷图书来说,我们更换了比台版所用哑粉纸更有质感、也更昂贵的彩印纯质纸,内容方面,除调整两岸不同的表述习惯、订正一些错误外,全书未做其他删改,并且作者任祥老师还进行了诸多增订,应该说,比台版四卷的品质更上层楼。
《传家》读后感(三):它是一道了解传统的门
四册传家读完,我其实不知道如何下笔去写它。
任祥用了五年的时间,整理、著述成一套书,其中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在读的时候固然是享受,读完,提笔,其实沉重。
我买下这套书,是正逢京东商城优惠,在京东标价298的书,加上其他六本书,总共花了200多块钱,这对我来说,是超值了。我也坦承,我是在等这样的机会,因为虽然《传家》是我想读的书,但是并不急,倒是在到手之后,迫不及待,一口气读完。
《传家》是套挑读者的书。我认为。
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和愿意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固然有其美的一面,但是了解,往往需要诱因,我们现在生存的社会,传统文化的气氛已经日渐淡漠,如果没有家传、缺少后天的养成,人与传统文化之间,可能会有终生难以修补的隔阂。象我自己,是读《红楼梦》长大的,一度以为,所有人都应该知道《红楼梦》,但我问过很多八零九零后,他们对于《红楼梦》全无了解,甚至在我自己家里,拥有那样多的传统书籍,三个宝的兴趣也并不是太浓,我想,这应该也和姐姐、妹妹在这方面的兴趣有关,我的喜欢,既有家传的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在内。
《传家》,对我来说,完全陌生的东西非常少,大部分都是已知的,但是是换了一个角度。童年时的启蒙、少年时的痴迷和成人后的疏离,这里面既有时代的变迁,也有自我的变化,但毕竟那是浸透在血脉中的东西,不可能遗忘掉。今时的我,和过往有着太大的不同,以前,我是完全的承接,而现在,却是批判地接纳,随着自己学识的丰富、阅历的增加,对于传统的观点,也和以前不同。
对《传家》的喜欢,也是因为对台湾的了解,去了两次台湾,一次日本,两次福建(福州、泉州、厦门)这里面的文化杂糅,我能够读得懂。《传家》中的台湾,又包含了几个方面:
台湾本省文化。这和《千江有水千江月》中的描述有一致之处,比如捏了浅窝的小圆子,比如午时水和馨香,只是《千》是文字,而《传家》里是用可视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了,所以看《传家》也等于印证了《千》。
中华传统文化。这是49年大陆赴台后带过去的文化,这种文化,在大陆由于文革等事件的发生,很多已经破坏掉,而目前在台湾反而还有传承。
日式文化。台湾由于曾经被日本占领,所以在文化中,也有日本文化的烙印,日本文化又是奇特的生成,既有中国唐朝文化的沿袭,也有日本独有的大和文化。
其他。任祥并不是纯以传统看传统,也是发扬光大地继承,这其中也有西化思维,比如烹饪时对于原理的讲求、对于份量的讲究,还有设计方面的种种巧思,很多都是中西合璧。
看这本书,我是很多时候都感觉到惊艳的。我的确不曾想到,世间还有这样的女子。
我钟爱《浮生六记》和《影梅庵忆语》,芸娘和董小宛的才华,不仅体现于书画琴棋,也体现在女红、制香、烹饪等各方面,这次到苏州,可惜时间还是略紧张了些,否则,是要去沧浪亭一看的,那是芸娘和沈复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但即使不去,也没什么,因为在书里所描述的,已经足够美足可领略。
任祥既是有才艺巧思的女子,又受过现代教育,且是有信仰的人,所以能够中西兼备,我看书时,常惊叹:原来可以如此!对于我的思维,也是很大的启发。而我回顾的时候,突然间明白,我的母亲何其伟大,她其实没有多少文化,但她所做到的,恰恰就是传承。作为长媳对于大家庭的维护照拂,在每个节日里的应景之作,家庭宴客的种种铺排,对于孩子的教育等,我在母亲故世之后,曾经长久地陷入悲伤,直到有一天我明白,其实,她活在我的生命里,因为在我身体里,不仅流有她的血,同时,在我的性格习惯里,也是她的存续,我因此才振作起来,发愿更好地活着。
而世间的母亲,有多少不是如此?
任祥的心思,寄托在一套书里,既是给自己的子女,也是给天下的中华子女,只是,她的心思,能不能被明白,这就不一定了——但这也不妨碍她去做。
我在书里,看到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长河缓缓流过,也看到它的断裂,和在海峡彼岸的存续。
我记得小时候,母亲给我们讲故事,很多都是个体为了保全其他人而牺牲,比如长发妹,我在后来读唐诗宋词元曲等时,我也想过,如果有一场浩劫,需要牺牲我来保全那些文化,我愿不愿意做,我当时都不犹豫,这也是自幼受那些故事的影响吧——现在我反而犹豫了,是因为读了《三体》等以后,时间观、宇宙观有所改变,明白到这世间没有永恒,到了最后,一切都还是会消亡。
但即使会消亡,也不能说,存在过的没有价值。这四册书,当然不能涵盖进所有文明,它只是入门书籍,引发兴趣,但是,相比其他百科全书类,它是有情的、悲悯的,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而是精心策划、设计、自然流露,若不是深爱,做不到如此。
这就象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的珍宝面前,是可以用一张小小的页签标明名字、年份,也可以有长长的文案来说明,那些珍宝背后的故事,而后者,可以让人明白更多,这些介绍,又不是遥远的,而是渗透进日常生活中的,日子,原本可以这样过,只是在快速的节奏中,被忽略或放弃了——而还有一种,是根本不知道。
不知道世间还有这些美好的人、事、物,不知道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生活原来可以如此。
我选择简单简朴的生活,是我的个人选择,但我不是出于无知,也不是出于无能,并且,我也在喜欢的范围之内,做些奢侈的事情,这种奢侈,未必需要金钱来支撑,更多的时候,它需要的是精神,比如在雨夜里,烫一杯黄酒,比如自制酒酿,而现在,我有更多的追求了,尤其是在手工艺方面。
要制作这样的一套书,作者本身的积淀很关键。这不是时尚杂志里那些看上去光怪陆离但是没有灵魂的词藻能够做到,越是平实的话语,越需要锤炼,我也看了豆瓣上的一些评语,尤其是恶评,我很感慨,的确,在对于传统文化了解不足的人眼里,这本书就象画册一样,而我相信,真正的传统,其实不在形而在骨。这就象,平江路上,有些人被那些西式的咖啡馆吸引,以为那就是领略了江南水乡,而事实上,真正的文化,却是在幽深的巷子里,寂寂无人的昆曲博物馆里,有些人在留园大声喧哗,忙于拍照,而真正静下心来,听一曲评弹并深深感动的人,少之又少。
当然,我也认为,大陆出版的这套书,质量上的确不让人满意,纸质是一方面,封面封底真不让开心,我看其中一册的时候,竟然有封底掉落下来,是没有粘好的缘故,虽然我可以用双面胶补好,但是如果质量更好一些,岂非更佳?
也还是瑕不掩瑜吧。
原则上来说这是一套工具书,里面所述及的很多知识是要在用到时候查做法的,不过我还是愿意交给三个宝去看,让她们从小了解这样的物事,一如我的从前,这种深埋血脉的影响,也许在她们长大成人以后,会挥发出来吧。
《传家》读后感(四):【长期有效】读库向全国各高校图书馆捐赠礼品收藏版《传家》,烦请各位襄助扩散
豆友们,如有在校大学生,可在去图书馆自习或借书时,随手搜索贵校馆藏中是否有《传家》一书,若没有,烦请将下列文字传送给图书馆负责采购书籍的老师。感谢感谢。
图书馆老师:
春安。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查看此封邮件。
我是出版机构@读库 的工作人员,负责“《传家》在校园”活动,向全国各高校赠送《传家(礼品珍藏版)》一书。有关赠书活动的详情,您可以移步此条微博(http://www.weibo.com/1182417191/AjhFfj8Jy?from=page_1005051182417191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_rnd1425813918289)查看。2013年至今,已有259所高校的图书馆接受了读库的捐赠。我们诚挚邀请贵校图书馆,共同汇入这条永不枯竭的文化之河当中来。
《传家》结合文字、影像与生活,分别以春、夏、秋、冬四册呈现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是一部民间版本的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之作,是一本“美的百科全书”。作者任祥以五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套生活巨著,以创新的手法整理了文化资产,以诚恳的心意宣扬家庭价值与环保养生,让读者明白“我们的精致生活并不只留存于博物馆”,于是“对自己所拥有的珍贵血液感到骄傲、对我们厚实的文化底蕴深深的叹服”。
您只需通过新浪微盘http://vdisk.weibo.com/s/tOZTyADAesfY下载索书文档,按照文档要求,填写完成后打印并加盖贵校图书馆公章,将盖好公章的索书表拍照或扫描,将电子图像通过邮件发送至索书表内标明的工作人员邮箱,即可收到我们赠送的三套礼品收藏版《传家》,相应运费也由我方承担。收到书后,烦请发送电子版本回执,便于我方工作人员复核登记。
愿此书能让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打捞遗珠,服务于今后更美好的生活。祝您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读库
《传家》读后感(五):传一个“家”
我是从连春节都会被草草打发掉的环境里长大的。爸妈都是生意人,主要靠体力挣钱的生意人。童年印象里我总是在不断搬家。家是跟着仓库走的。人是跟着生存走的。我终日郁郁的妈妈总觉得挣完钱,我们就可以离开,回到乡下,回到她的童年。所以我们家的生活总是在一种临时感中,不愿整理,不愿装饰,因为反正是要离开的嘛。只是至今,钱还没有挣完,生活还没有应付完。凑合着,眼看就要一辈子。
待我明白到让妈妈痛苦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之后,我才意识到,这个似乎不是出现在历史课本上就是在政治课本上,总是被视作应该拿来利用的东西,传统文化,它真正的意义。在一向宗教信仰不强烈的中国,是它让人不仓皇,不逃离的。
这本书让这四个字终于变成为有颜色有温度的东西。原来传统给人的感受是这样的啊,可持、可定。《春》里面说酒酿时,谈到龚先生做起酒酿生意的契机,“他自从1949年后从湖南乡下去台湾后一直想念家乡的酒酿,但娶了台湾本地的太太,怎么也不明白他要的是什么。后来他去图书馆,接到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终于在这本中国最早百科全书里找到传统酒酿的制造方法。”传统文化这东西,你以为它死在仓皇游离的路上时,它竟然又活在一千年前的书里。但又只有在心里时,它才对你有意义。
最后说一句,其实版式设计可以更好看的。
《传家》读后感(六):不要忘了 传家的本质
写这个评论 完全是出于自己对这本书的喜爱,很好看的颜色,很好看的图片,更让人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这样神奇的地方,台湾遵循的传统往往比内地要多很多,包括各种细致的习俗,在不缺少大都市繁华的时候也能静下心来看看我们的历史,这是比那些圣诞,情人节叫人来的兴奋的多。
看到很多人在批评这本书,可是请各位批评的人记住,作者在之前接受访问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她写这本书,之所以叫传家,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要遗忘传统,让下一代知道传统。
那么,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叫人赏心悦目,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个孩子,并且无法接受这本书的话,那你可以尽情的挥洒你的文字,将这本书谩骂到底。
总的说来,这本书值得珍藏,值得给下一代当做儿童读物
《传家》读后感(七):《传家》之外的“传家”
当初从网上看到了传家这套书因为广受赞誉便收了下来,对它的期望是中华文化的一部集大成入门书,到手之后发现大量插图,与食物介绍,便有所失望,直到今天,大约半年,我是在九月份买的该书,才真正读完第一本。
冬是书的最后一本,却是我读的第一本,因为现在正逢重庆冬天,难熬得紧。
我的读书是略读,略读+略细读,略读+部分细读。三步,然后一本书就算读完,剩下其他的书的部分,我一般是不会关注的。
这是冬,第一遍,我觉得现在是一本可以读第二遍的书。
作者是台湾女作家,情感确实细腻,作此书的初衷也理想化,但书还是有可读性的,是对中国基本民俗的一次整理和部分再创造,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才华
上了大学我就很少看这些书了,因为,更加功利了,觉得对以后的生活没有用处,忘了兴趣的乐趣,可能是因为血气方刚,知道点什么就恨不得全部都说出来,可是现在没有了听我说话的那个人,也就没有了看的欲望。
但我一直在强迫自己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和自己的小兴趣,果然坚持自己兴趣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啊,不在于外部,而是自己,年轻,浮躁。
经了这么多的事,也算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程度,小时候同样是在玩,人家在戏班子旁活泥巴的就是比在建筑工地上活泥巴的多了一点时间的厚度,虽然对于孩子来说活泥巴的乐趣是同样的,但随着岁月的增长,泥巴旁的脸谱与角色也同泥巴一起被活到了记忆里,这对日后的影响是不可估的,也就是乔布斯之所以说人学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有用的原因,导演丹尼博伊尔以一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道出了这份道理,而从传家这部书里我也看到了传家之外的作者的传家,耕读传家久,诗书岁月长,中国的文化就是传家的文化,是自然地思想,是生物的本能,是原始的存留,是证明中国人是属于自然一部分的深刻烙印。
自然的文化,不是发展,是延续。
发展之后比为延续,所以说中华文化是成熟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年轻的文化,之所以中国五千年文化未曾变过,是因为他已经成熟,当你成熟了就会知道,重要的不是求发展,而是谋生存。
看看草原上的羚牛,看看天空中的金雕,看看海洋中的虎鲸与海豚,看看脚下踩的蚂蚁,便会明白这个道理。
发展?生存。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西方的越发展便就越中国,艺术走向抽象化,医学追求自然化,就连数字科技的设计也走向简约扁平化,看看中国的汉字就知道了。一个汉字便是一个国。
《传家》读后感(八):阿祥*任喜*父亲*阿母——温润如玉的家。情。事
财经巨擎的父亲任显群,京剧第一青衣祭酒的阿母顾正秋;
从事建筑设计的夫君任喜,这就是写作本书的作者阿祥的家庭。
由于独特家传的关系,阿祥儿时的生活充满了上一代各种精彩人物的故事。金山农场,虽是政治动乱下的隔离地,又是家庭蔓延温暖记忆的生发地。这些让阿祥对中国人精致的生活艺术的感触,由遗憾转化成出版本书的动力。她就是想要告诉人们,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其实早已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之中,点滴积累与展现,表达的都是最切身的关怀。
阅读过程中走花观马,图片介绍大略翻翻看看,大段文字、回忆很值得细细体味。《读我公公》一文印象极为深刻。用简略的文字描述了老人的经历,从日据时代的台湾到今天的与孙辈e-mail互动,不乏深情的陈述,让这位老人,为夫为父的大爱毕现。因为敬重,所以关爱。因为关爱,所以悦纳。每个老人都是一本厚重的书,谨以老人家的生活体悟最为收场。
过去 可回忆当为经验作为未来的参考。
未来 谁都无法预测,因人生无常,应平时修身准备未来。
现在 要把握当下,做善事不后悔,做人要宽厚。
《传家》读后感(九):[春夏秋冬。]
我有一種四季情節,所有關於四季的系列產物都喜歡,小到諸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花秋月夏雷冬雪這樣的詞組,還有名字就叫《春夏秋冬》的歌。很多唱春夏秋冬的歌裏面最喜歡哥哥的那首,常常在季節更替的時候,截一句歌詞貼作狀態。入秋了,這句就該是:秋天該很好,你若尚在場。前一陣子聽說了任祥女士編著的那套套《傳家》,一共四冊,名字分別叫春、夏、秋、冬,理所當然地,萌點一下子就被戳中。
向來買書,豆瓣的分數和書評是我的主要參考點,傳家的簡體版8.6分,算是比較公允的分數,五星自然是到不了,然而4.5星我是十分樂意給的。書評就有點過分了,大多數都毒舌且沒有質量,心裡有稍微的憤憤不平,可能這稍微的不平,是我寫這篇的最初動機。
因為專業的機緣,我多少讀了些介紹民俗的書,這些書總體來講大同小異。內容廣而不深是肯定的了,語言也是一板一眼,類百度百科似的講述,即使這背後的節日十分吸引我,這樣讀著也還是味同嚼蠟。《傳家》的季節設置首先就很吸引我,一本書翻開,春天滿頁花夏天綠樹濃蔭,秋天落葉清泉冬天是火紅的炮仗雪白的棉花,圖片好看又很有帶入感,怨不得有人評價說這是一本“茶几書”。對,它的確有著茶几書的美觀和吸引力,讓人覺得不吃力就能打發時間。然後是內容,別的不說,單單中國人一天就是好幾個節日的陣仗它就不可能容納得下,何況,它並不只是在講節日。所以難免在資料既不廣又不深的方面落人口實,雖然她整理得實在是十分條理有趣顯見用心,可惜很多學識太淵博的讀者顯然並不買帳。我只感激她將許多雜碎零落的民俗這樣成系統地串聯起來,讀著實在很順心,當然姚仁喜先生在此處功不可沒。
前面的哪些優點,是非常實體化的部份,更加讓我看重的,是任祥的心意。我不是指她花費五年將民俗整理成冊的心意,並且對“造福新一代中國年輕人”這種措辭持保留態度,我中意的,是她行文的態度和語氣,她講民俗,不會硬生生地講說“三月三日,古稱上巳節,又名女兒節,舊時人們巴拉巴拉……”她會用這樣的語氣開頭:“春節是我們小時候最喜歡最期盼的一個節日了,從小年開始就全家人一起在忙,奶奶巴拉巴拉……(注:此處非原話,我隨便說了一句表明語氣)”。我非常非常喜歡閱讀這套書時候的感受,就像一個優雅的婦人坐在你的對面,她語氣充滿喜悅和回味,還有對作為一個中國人,擁有這樣美好的東西的自豪感。她大多時候語調平靜悠長,讓我想起童年時奶奶坐在我身邊講牛郎織女的那個夏夜,清風吹拂繁星如晝;講到激動的時候會面色紅潤眉開眼笑,手也會跟著舞動起來,她的手潤澤極了,除了“柔荑”我想不到別的詞來形容。她就坐在你對面,跟你講述她的經歷的故事,她講自己的兒女,講丈夫,講自己的婚姻和對恩愛夫妻的體會。她說,外國人的婚姻更加注重愛情,如果沒有愛情就會分開,可是愛情只是一種化學反應,兩個人在一起,不但應該有愛情,還應該有恩情,互相體諒互相幫襯的恩情,這是一種情感與責任並重的態度,我非常欣賞。她還講自己的父親、母親,講她眼裡的回憶里的小時候,講公公婆婆,她提起他們的時候總是充滿著愛,你能感覺到她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是多麼的知足,她愛自己的丈夫,於是對公婆充滿感激和敬仰。她還給自己的兒女寫信,就是一個母親的語氣和心緒,那種充滿愛與牽掛、驕傲與期盼的心情,我都能從行文里非常強烈地感受到。她不遮掩也不會故作洞明,講自己的體悟,是說給自己的兒女,也是說給同兒女年齡相仿的年輕人。
會有人說,她完全就是在講自家的事嘛,誰對她怎麼長大的有興趣啊;還有人說,她就是個名媛,沒幹過什麽粗活更不知道怎麼持家,這樣的人還寫什麽“傳家”啊笑死人了……我想說,她的家庭也並不是普通的家庭,這些記憶甚至可以作為研究資料的部份,而成長經歷,不是一件可以妄加揣測的事情,以己度人是全人類的鼻炎。
而我個人,對這套書的喜愛,就是覺得它可以放在書架上,然後春天某個落花鶯啼的早晨,夏天某個雷雨過後的傍晚,秋天某陣涼風吹過窗臺的午後或者冬天家人圍爐夜話的晚間,都可以取下來慢慢讀,暫時允許自己穿越回舊時代。坦白說,我真的非常懷戀那個充滿儀式感的年代,過了小年就開始全家忙活,殺雞宰羊,屋裡屋外都要徹底打掃,供灶王、貼窗花、蒸年糕、放鞭炮、走街串巷拱手問好,人們彼此間熟悉又親切,隨口就可以叫出名字,父輩往上數幾代就是同一個祖宗。
我們都是同一個祖宗,可是從什麼時候起,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了呢?
《传家》读后感(十):到底是摄影集子还是狗皮膏药
1,看完了这套书后,我心里一直有个深深的疑问,若说李连杰推荐这本书还写了个病句连篇(并有带着一身肌肉装文艺嫌疑的通篇无病呻吟的肤浅)的序言也就算了,为什么南怀瑾和龙*台也来凑这份热闹居然会觉得这本书“惊艳”,是什么所谓的“沉淀之作”?四本书,照片占去三分之二,一不小心还就跨页了。要不是牛吹得够大,我还以为自己错买成了一本家庭主妇摄影集。所谓的历时五年才写成的书,其中有四年半都在忙着拍照片P照片了吧?
2,总体概括这本书:内容太少,图片太多,杂而不精,消遣读读都隐隐觉得愧对中华五千年。
3,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了当初翻着这本书看着里面跨页的手相图发型图和剪裁错误的汉服图时脑子里那一抹一直挥之不去的倩影——那是隔壁老王家的卖假药的远房表亲摊子上的狗皮膏药——号称包罗万象包治百病,其实什么效果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