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店街》是一本由[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8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店街》读后感(一):阅读随想
在许多外国小说书上,译者只是封面上的一个名字。书衣卷进去的部分会有作者介绍,有译者的实在少见。读者只会关心故事或者是书籍,再不然看看作者是谁,可以多读一些好故事。 我读王文融翻译的《暗店街》,真心的喜欢这个故事,迷雾和忧伤从书页直接渗进我的心中。当我回顾这个小说时,却发现小说的“中文作者”相当低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作品,是译者用法语翻译的,除了封面上的名字,什么都没有。 我第一次感受到译者的重要性,是在读《夏洛的网》时。我读完后并没有“拥有一册,感动一生”的感觉,我记得当时非常失望。到时看了电影,一直都在流泪。 这种情况很少。同样的故事,电影、电视剧、小说让我选,我一定会优先选择小说。作者只需要提供故事,其余的我可以自己想象。我一直觉得经过我想象后的故事,比屏幕上的更加生动。 我知道,译者的存在是必然的。译者不仅仅要用本国文字代替原文,还要对故事进行二次创作,偏偏又受了“译者”这个咒语的束缚:要绝对忠实于原文。 《暗店街》的第一句话:“我什么也不是。这天晚上,我只是咖啡店露天座上一个淡淡的身影。”这句话就足够震撼心灵的。因此,在读完《暗店街》后我突然懂得,一位优秀的译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写作能力,然后才是翻译能力。 可以用本国的语言这一手好文章,在忠实原文的情况下翻译,这样的译者才是优秀的译者。《暗店街》的译者王文融,就是这样的译者。 我们引用国外作家的话,到底是引用作家的话,还是译者的话。这真是个哲学问题。
《暗店街》读后感(二):谁是谁
很庸俗的桥段吧,我问几个问题。
你是谁?
你说你是周杰伦,好,周杰伦是短发,黑发,小眼睛,去年结婚,老婆漂亮,有一可爱女儿,刚开了演唱会。
你说,不对,我头发略长,带眼睛,有过几次婚史,目前未婚,有几个女儿但并不抚养,新女朋友已经求婚,在美国待产。
户籍室的民警把情况输入电脑里,看了你一眼说,那么你叫汪峰。
在这个人以为自己是这个名字,费尽心思找到这个名字的生平时,却发现和自己模糊的记忆对不上,而只能继续找下去,就引发了这个问题----
你是这个名字,还是名字是你这个人?
男主在不断的寻找中,记忆也在不断拼凑,终于他回想起了可怕的事实,却仍无法确定自己的身份,最后的最后,他还是决定前往暗店街,继续寻找下去。
如果有一天你搬了家,远离亲人,朋友失去联系,邻居和你不熟,丢了身份证,那你还是谁?
你只不过是个沙滩人,站立在人群中,没人关心你在不在,没人关心你走没走。即便不小心被拍入镜头,也不过是令人讨厌的背景。
《暗店街》读后感(三):沙滩人想:
读时屡屡走神而意识到周遭愈加昏暗的光线,罢了发现竟然下了湿冷的雨。这样一来就更加觉得章节间的不连贯与晦涩难懂,于是那种被阴暗的湿冷裹挟而无以解惑的不痛快满格了。奇怪的跨年时节,湿冷、灰霾,背景是雨而非雪,窗外楼下有人匆匆将小汽车开出车位又匆匆下来将车锁立起旋即离开,一片雨尚未企及的干灰不多时就深暗了下去,终与周遭融为一体——”时间之沙迅及掩埋了每一个沙滩人曾经于世的痕迹”。
一个人四十年间在海滩或游泳池边度过,他亲切地与人聊天,把自己的影像留在了数千张别人的照片中,可是没人知道他是谁,也不清楚他为什么在那儿,当然也没人注意到他是哪一天从别人的照片上消失的。那么我们大家都是海滩人。假如真的失去记忆,所有的找寻结果到头来确是自己的生活,还是潜入了另一个人的生活?可惜生活阅历不够,对德占巴黎的历史也缺少了解,可能好端端的书因此被读瞎了,也并没有觉出”象征手法”用在哪里,不知道“消逝”的过去究竟意味什么,只是隐隐地对某些字段一霎那有感觉,似乎明白作者想说什么,但是下一段总是像风中沙般抓不住。整本书叙述的一直是过程,然而自己先入为主地认为总会有开头和结尾,因此读的过程并不纯粹——每一句潜意识里都在寻找着他是为何丧失记忆,而最终又是否知道自己的身份。未果,于是耿耿于怀。开玩笑地对自己说是因为外国人名字太多又长又不好记才没看懂是个搞笑的敷衍。深阅读还是被浅阅读代替,如果说浅显的理解的话,没了记忆何必又去找,找到了未免不会对是否是自己留下的印迹产生怀疑。只有能记住的路最踏实。胡思乱想那么多,合上书只剩一句话——一场冷雨,窗玻璃白擦了。
《暗店街》读后感(四):"我什么也不是"
遗忘与死亡没有太多分别。可是,我们又确确实实不可能记住全部事物,总有一些事物会被我们掷于忘川。
《暗店街》即是一本在记忆的汪洋大海里搜寻某一被遗忘事物的小说。
“认识你自己”本身即非常本色化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写作的这本小说呈现出了多重意义的特点,这可能即是作者何以划归到“新寓言”派作者的原因吧。
这本小说中,作者不但在认识自身为何,更在此过程中认识着他人为何,是在战后的虚无主义时代努力寻求意义。寻求的结果表现为伤逝,不过也做出了“我什么也不是”的回答。
书名《暗店街》还表现出了时间是一种感性的存在,空间则不是。
《暗店街》读后感(五):那些由夜雾隐去的
整本书读的混混沌沌的,与真相之间总是隔着一段看似已经不远的路,却总是在找到所谓真相的时候败兴而归,原来沉沉雾霭遮住的不仅是最终的幻影,还有前路的绵长,一如我对未来的幻想那样模糊而遥远;但旧梦想的破灭总是伴随着新希望的诞生,书中的一个陌生的名字,一串生冷枯燥的号码,都如些许微弱昏黄的曙光,给人以暖融融的希望,一如大部分人的人生那样虚妄而坚持。
混乱的线索,冗长难记的名字和地址,像我这么喜欢梳理的人都懒得总结破案顺序。莫迪亚诺习惯用象征的手法,写“消逝“的过去。他写:“我的过去一片朦胧……””此刻我相信他仍在和我讲话,但是夜雾压低了他的声音。“”我相信,在各栋楼房的入口处,仍然回响着天天走过,然后失去踪影的那些人的脚步声。“像他写过的穿过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的彩色光晕;像渐渐变暗的湖面上闪着的朦胧磷光,人的过去就是在这样杂乱混沌的记忆中胡乱拼凑的。终归会像”孩子的悲伤一样迅速地消逝在夜色中“
人生无常,那些逝去的也许并不必遗憾,我至少还是能回到旧址罗马暗店街2号去看看。
《暗店街》读后感(六):勇敢寻找生命的过去 可 也要不畏投入鲜活的未来
读《暗店街》从夏到了冬,断断续续的读,有时几百字,有时上千,不无一次,没有任何例外的都如同置身于凛冽的寒冬,“我”在寻找真实的“我”,穿梭于偌大的世界,和已陌生而也许还是原本熟悉的人,聊着过往,这是连回忆都谈不上的溯回,可认识自我的路,从来都是难走,又何况是认识已然没有记忆的过去。
很长一段时间,几乎囊括了我从开始阅读到结束的所有时间段,我都像在一块破碎的画里,跟随着“我”从这一小块不规则的碎块里跳向那一块,试图着与“我”一同理清了头绪,然后拼凑着完整起来,然后始终未能得偿所愿,支离破碎感从始至终伴随着我,而那些关于过去的画里的内容也在被风吹起显露了一部分的同时,又再次沾染了灰尘,只剩隐约可见。
在莫迪亚诺所构筑的这个世界里,“我”总在试图与外界建立某种联系,我能记得“我”与一个住在阁楼里的女子的对话;“我”与一个落魄喝了酒的男子回到他的家,他的妻子正裸露着上身与她的男伴女伴们疯玩;“我”在临着马路的酒吧里与脸通红的中年男子碰杯言语,如果“我”在迟些离开,马路上就会有许多放学回家的孩子了。我能想起这许多的片段,然而对于“我”所寻找的过去依旧所知甚少。
总该是没有放弃,才得怜垂幸,“我”都不知道如此这般过了多久,也才凭借着那些线索,慢慢想起了一些事情。“我”记得了和朋友们在法国边境小镇,在蓝色十字架的木屋里所度过的漫长寒冬,以及我住在三楼的小间里,一般深居简出,但也会有时参加在屋里所举行的小型派对,直至为了逃离法国进入瑞士,才被骗迷失在了茫茫的大雪里,至此“我”便和过去的“我”,成了两个截然不容的存在,失忆了。
许多话说的好,有言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再有:打败别人容易,而自己尤难。想起一堂物理课上所学的知识:人不能对自己做功,而让自己脱离地面,因为这世界的物量需遵循守恒定律。失忆后的“我”作为私家侦探,可想而知也破了不少未知的迷,然而对于自己来自何方的问题,“我”又多少显得举足无措。
“我”又回了一趟那个小镇,但已是春天,没有了白雪覆盖,再也找不到了过去的痕迹,折返回车站,看见一个生气的小女孩走过拐角,“我”才发现生命就像着忧伤一样,也是转瞬即逝的。
我不知“我”是否还要寻找过去,我不吝啬赞美于“我”执着的这段日子,但还是好好生活吧,未来一定要活出不一样的才好。
注:似乎“我”是犹太人,似乎这是二战的大背景,但抛开这些读,我便认识了上文的“我”。
《暗店街》读后感(七):寻我记
又名《寻我记》,主人公在数年前偷越边境时遭遇劫难,受到极度刺激后对过去生活的记忆全部丧失。在八年的时间里,给私家侦探于特担任助理。当于特退休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寻我之旅,利用探案技术在茫茫人海中调查自己的身世和来历。星星点点的信息,零零散散的片段,拼凑出了一个人生,而这是他自己的生活呢?还是他潜入了另一个人的生活?无人知晓。
从霍华德·德·吕兹到佩德罗·麦克埃沃依身份的探索,从旁人口中一点一点的收集,哪怕是点滴信息也不愿错过,从记忆的长廊中撅取人类人生的场景。
尤其在对细节的描述上,一个人的背景资料,一条街的商店布局,地名地铁街道咖啡馆,鲜活的出现在小说中。但是整部作品通读下来,少数部分太过细节,有种视觉疲惫之感,例如旧版人名录一一列举则有充数之嫌。整体来说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由现在转入过去,由过去体现现在,回忆构建生活,已经残缺的生活由一点点组成完整的整体。
生活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都会忘记一些事,一些人,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重要的是现在,现在由过去组成,未来由现在组成,虽说我们应该活在当下,但是有时候也应该缅怀过去,看看来时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印下的踪迹。
《暗店街》读后感(八):关于“我”的遐思
“我什么也不是。” 这是开篇首句原版的直译。 全书简单概括就是讲述了一个男人,“我”,通过各种线索试图寻找“我”是谁,最终以失败告终的故事。书中,每一个人都基本正好有着单向性索引,指向着下一个人,每次都多一点进展,靠近真相的时候最终却又线索全断。 “我”是谁,这本身就是哲学三大问题之一,但切实的不从本原来考虑,通俗的说着的广义我是谁,包括职业,性格,经历等,就已经足够难以界定的了。你问问自己,“我”是谁,严肃点的话, 嗨,还真难回答。连“我”都不知道确切答案的问题,从别人口中片段性的了解结合,“我”依然只是一个破碎的形象。因为真正的“我”,本来就有一部分存在于我们混沌的意识中,“我”知道那就是,可也就是说不出。 人和人短暂相遇,又离别。开心点看呢,我们毕竟都在无限接近下一次新的相遇。《卓别林给乌娜》中,饰演了无数角色的卓别林曾这样描述:“世界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马戏团,它让你兴奋,却是让我惶恐,因为我知道散场后永远是——有限温存,无限心酸。”其实,人生吧,大概就是这样,很多辛酸不过是将生活中的真相不带诗意的直接抛向了你。种种累积,心痛吗,这就是了,因为有人这时会告诉你说,这就是生活,或者更常见一些的加上长者过来人的身份,诸如,孩子,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 人生来渺小,横向来看,较于瞬息万变的大自然,浩瀚无边的宇宙,又抑或纵观人类历史洪流,你不过就是这样呢。费什么劲去和世界与本来自己的属性较劲呢。既知无果,何必心痛。 “他称此人为海滩人:一生中有四十年在海滩或游泳池边度过,亲切地和避暑者、有钱的闲人聊天。在数千张度假照片的一角或背景中,他身穿游泳衣出现在快活的人群中间,但谁也叫不出他的名字,谁也说不清他为何在那儿。也没有人注意到有一天他从照片上消失了。我不敢对于特说,但我相信这个海滩人就是我。即使我向他承认这件事,他也不会感到惊奇。于特一再说,其实我们大家都是海滩人,我引述他的原话:“沙子只把我们的脚印保留几秒钟。” ” 我们都是“海滩人”,这不假,也假不了。混沌中悲伤收场,我们留下的都是片段性的回忆。“我”是什么呢,也别说什么都不是。顶多我现在可以这样直白的告诉你说,你存在着的,你还活着,你尚有希望。 爱你的,和你爱的。 想要的,和不要的。 至少,活着的我们,都有所依,有所盼。
《暗店街》读后感(九):风格赞
这个故事并不长,但读完之后,心中有一种很难说清的破碎和欲哭无泪感,真是很难形容。
主角是一名失忆者,他在二战结束后为一个侦探做助手,在老侦探退休后,他决定去寻找自己的身份和过去。整个书中,我们跟随着主角,从茫茫人海中抓住几乎消失的线索,去追寻一个几乎绝望的希望,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也是痛苦的,因为每一次找到一份来自旧日的线索,就增添一分渴望更多的痛苦,和在心中增添一道失去这份过去的哀伤。而当真的找回和拼凑出自己的过去时,也许会发现,相比发现那个尘封在灰烬中的永远无法挽回的巨大的失去带来的悲恸怆伤,也许不要踏上这趟旅途,让已经遗失的一切消散于朦雾和尘埃中,是更好的选择。
全书都笼罩在一种如烟似雾、如梦似幻的追寻同样虚无的过去的恍惚气氛中,随着作者的描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主角能够找到却无法挽回的悲剧的过去,还有在这段旅程中逐渐展露的许许多多被战争践踏消逝的不同人的生活与生命碎片,这种沉重、浓厚而又压抑和陷入其中挥之不去的迷失味道是这本书的闪光点。
《暗店街》读后感(十):遗失记忆
主人公所要拾起的那段历史事件其实很简单,即20年前的主人公与朋友们逃亡,后来与女友偷越边境时受骗、遇难,以至遗失记忆。但是,伟大的小说是容不得概括的,小说里的众多要素与你拉扯着,拒绝着,明确的说出不。事实的隐退之处,才正是意义开始之时。
事实被切割成片段重新组合,组合的过程也是作者再现其时间感觉的过程。小说时间跨度二十余年,但追忆过往图景的时候、追溯小说中提出的“有意义的线索”或“被赋予意义的事件”的时候,观感不是线性进展的,而是在一种共时性之中感受着纷繁的映像断片,甚至是从历史交错的每个瞬间体会着“带来恩惠的不动性”——随之而来的就是时间断面的不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