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白》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5-28 02:09: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白》读后感10篇

  《白》是一本由原研哉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10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读后感(一):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1、“由于不存在的东西渴望存在,它们不时会创造出比存在本身更强烈的存在感。白的纯洁是很难保持的,因为它太容易被玷污,它的美之所以能如此强烈的打动我们,皆因我们痛苦的意识到其短暂性”

  2、突然想到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单从色彩这一属性来说,白是不是和水有些相近?

  3、白是空,空是白,什么是白?“道可道,非常道“,我们看到的白,已经不是白原本的形态了

  4、白纸和文字是天生的恋人么,这么相生相依?很少见到白纸表露自我——坦白的自己,它似乎总是很忙,忙着承载和表达文字的意义。当一张白纸不必要再去承载什么,只是一张白纸时,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白》读后感(二):差强人意

  和很多经验丰富设计师一样,原研哉大师有很多话想分享给大家,但他终究不是美学家,面对『白』『空』这样可悟而不易言传的抽象概念,表达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

  作者试图通过日本文化及生活化的实例试图引起读者的共鸣。存在几个问题:

  1. 就像给门外汉推广设计理念存在门槛一样,无论让设计师理解起来的成本也是很高的,后面几章更像是传播知识,而非分享感悟。

  2. 举例偏文艺小众,读者共同经历较少,读到不熟悉的概念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 举例范围很广,历史,文学,茶道等均有涉及,然篇幅所限均浅尝辄止。最后大家看个热闹,不知所云。

  4. 头重脚轻。开篇大谈哲学,让人惊喜。后面越说越模糊混沌,最后不了了之。

  所以这是基本上带来不了多少帮助的书,『白』本身是一门学问,这种表现上既『满』又『空』的概念,如果真的能究根究底的说出一二三,人人都掌握使用上的尺度和方法论,那也没有什么神秘感和美感了。说到底还是多看多做,渐渐去找感觉。

  薄薄的一本书,价格还是不菲的。但我觉得买来作为一个精致的设计品尚可。原大师终归设计底子犹在,整本书排版和留白保持了他既往的风格,如果这都不如意还真是打脸了。

  《白》读后感(三):白的深度和重量

  因为工作室的产品设计需要,我也会看些设计类的书。《白》就是一本不错的设计理念指导书。书中主要讲白色对我们的意义。白是一种颜色吗?有时我们不把白当成颜色,因为白好像是所有颜色的背景。白又常被看成是“空”,是无物的。这和纸为白色不无关系。白更多的参与到空间意义之上,被用于“空白”一词。而空白又在唤起人们的想像力,因为人的大脑之思维是有充足的功能。思想不是源于“有”而是来自“空”,因为“空”才能用思想去填充,于是有了想像力。领悟了白的空间意义,再去设计白,会有新的理解。

  同时白作为一种颜色,也就着千万种不同。豆腐的白、纸的白、蛋壳的白、雪的白,它们有着不同的层次和温度。而更为重要的是白的颜色带给人的感受。设计的终极目的是服务于人,给人营造一种环境。不同质感的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引起童年的回忆和联想。白是有深度和重量的,当设计者能体会到白的复杂多样,那么白会成为不平凡的设计元素。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总结和感悟。《白》是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的作品,他是善用白的人,也把白的体悟写到了书上,非常值得一看。你会对白有了更细致的认识。

  《白》读后感(四):白 (每周读书 六十五 原研哉——《白》)

  ----

  为了化繁为简,需要对产品的每个方面每个细节都能明确地掌握。乔布斯在控制 Mac 或者 iPhone 项目的时候都是如此,深入地了解项目与产品的每个细节,才能做减法。我想读书也是这样的。

  第一次读原研哉的《白》,只觉得不过是牵强附会之作。直到读罢第二遍,做完读书笔记,才对“白”的概念若有所悟。读到千利休以简单与平静为美,追求简洁的时候,不由又想起乔布斯,他深受日本禅修的影响,崇尚化繁为简,追求简单的美,同时也极力推崇苹果产品以白色为主色调。

  但是本书的“白”并不止于“白色”。“白”是一个概念。四个章节“白”、“纸”、“空”以及“回到白”,在不理解“白”的概念时,我觉得书中的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附会之处太多。但是当我理解了“白”并不意指颜色,而是深藏于“日式风格”中的核心:极致简洁,诱人深思,还原本质。我开始领悟到“白”的魅力。

  看过原研哉的好几本书,为他的设计思想所折服。有能力做出好设计的人很多,这是一件本事,但是有能力把怎么做出好的设计讲清楚,则是另一件本事。最近看和菜头的《周末,来点当代艺术》,为其不仅能够把抽象的艺术理解,还能以如此朴素易懂的语言讲述出来而感到敬佩,但是读之还稍显粗浅。原研哉的书则喜欢以更加含蓄语言来描述他心中所想,但是这并不妨碍他语言流畅的风格。

  《白》一书还提到了日本的“混沌”、“八百万神”、“屋代”、“茶道”等概念,相当有趣,这大概是我读第一遍的时候唯一感兴趣的地方了(笑)。我喜欢千利休那个为了接待丰臣秀吉,把清晨院子里所有的牵牛花都摘下扔掉,只放一朵牵牛花在地板上的故事。如果回到今天我们看到的 iOS 7 的设计变化:内容为王,形式不要抢了内容的风头。我想也是同一个道理,只是我不喜欢 iOS 7 那种模糊而复杂的效果,更像“混沌”的世界,不像 Apple 一直以来干净素雅的风格。

  《白》读后感(五):幻觉世界,为所欲为

  我向来不喜欢日本,因为片面的了解日本文化,所以更加不愿意去涉猎探究,尤其那些活跃在日本AV里的猥琐大叔,总是影响我胃口。最近我却一点一点的喜欢上了日本,从无印良品,到风格独特的书籍装帧,从娇羞帅气的初生正太到健壮卖萌的GV男,啊,我真想去这个有特定节日崇拜阳具的神奇国度,哪怕住在一天一次地震的日本建筑里也好过(省略)。

  原研哉的《白》以及《设计中的设计》、《为什么设计》都是以白色覆膜铜版纸做封面,除了必要的黑色文字,没有其他多余的设计,菱角分明,质感厚实,这是映射作者理念的形式之一,当我们拿到手上时,我们就开始玷污“白”,永远也不可能比之前再白了,暗合作者在第一章中的一个理念: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白色的,然后接受各种颜色,一直混沌下去,这个观点可以引申到王尔德的名言,大意是人从出生开始,只会变得越来越不纯洁,我喜欢这个理论,虽然有点极端的悲观主义。

  《白》最重要的一个理论是关于《白》的感觉经验,想象一个纯白的盒子,盒子里装了一个更白的盒子,这样一直循环下去,这种感觉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抽象的思考方式,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挥想象,比如在一个纯白明亮的空间里,一个肌肤纯白的女人的胴体和周围的白混为一体,只能看见黑色的乳头和向四周扩散的乳晕,而某些想象中的场景又可以通过现实中的道具加以辅助搭建,以营造接近想象中的氛围,从而更好的为我们享用。

  从感觉经验出发,白可以不只是单纯,干净,整洁的象征,甚至可以完全反方向,乳白、灰白、纯白的随机组合可以营造出脏的感觉,上面的例子可以给白冠以情欲的象征,白色是光的三原色的组合最大值,也是印刷三原色的组合最小值,所以白可以代表光的三原色和印刷三原色的连接值。。。

  书中的第三章讲的是和白紧密相连的“空”,从文化、建筑等方面进行诠释,因为不了解,所以看的比较乱,个人感觉“空”的最大特点是神秘。其实关于白的阐释和理解可以延伸出很多哲学问题,本书也只是剖开了“白”的一小部分,看完之后,我并没有觉得我站在更亮的光里看这个世界了,我只觉得我比之前的我更加混沌了。

  《白》读后感(六):在更亮的光里看我们的世界

  我们所熟知日本风格建筑、空间概念、书籍设计以及庭院这样的东西,均诞生于引入“白”的精神过程中。比如说,我们会发现日本设计师作品中大量可谓奢侈的留白,情感处理上的矜持和节制,弥漫着清淡却毫不轻盈的悲伤,微澜般使观者适度惆怅……原研哉的新书《白》追根溯源,给我们娓娓道来“白”这一概念营造的简洁和微妙的日本美学源头。

  我们该如何定义白?白是一种特别的颜色?或者一个具象的物体?都不是。白这样的东西本身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我们的感觉认知中。如果我们假定“白”就是一种颜色,那么现代物理学可以通过光谱来诠释这样的现象,下出定义。问题来了,白色为什么又是白色,而不是黑色,或者宝石蓝,或者珊瑚红?无论东西方,人们想到白色,内心深处不约而同会有“纯洁”啦、“干净”啦一类联想?日本古语中,白可以理解为,“当人们和阳光直面时,那刺眼得能让人晕眩的纯净的光芒”。也许恰恰是人类语言,无比伟大地赋予了颜色清晰的存在,而罕有人仅仅着眼于颜色的物理属性。换句话说,我们是从感情层面吸收了这种针对色彩语言选择的正确性。

  颜色可以反映人类细微的情感。它并不是单纯、独立地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而是随着光的细微极差不断变化。于是可以这样讲,白是寻找不到的,而是寻找一种“感觉白的方式”。 如果说,设计是一种人类沟通工作,设计师更多是在解析“环境”和“条件”。那么他们所欣赏的“白”,可以视为从混沌中生成的生命或信息的基本形式,是脱离混沌之后对清洁和纯净的极致表现。在书中,作者还由“白”引申出了“空”和“虚无”两个概念,他认为这些都是试图抓住沟通本质时思量的术语。什么都没有,其实充满了一个“什么都有”可能性空空的容器,它真正体现了可以容纳万物的潜在力量;在这种空中,更包含了沟通和传达的力量。

  我想很多读者和我一样,受日本文学作品以及影视的影响,认为日本自古以来的审美就趋向于对简洁白色的推崇,可谓是对中国汉唐古风的沿袭。看了原研哉这本书,收获之一便是了解到日本人对于“白”这一美学概念认识的变化。

  在古代,人们在给物赋予意义和力量的装饰细节中发现了美,通过给物加上复杂的样式来崇拜力量。比如神器,总是在表面密集装饰着精细的纹样彰显珍贵价值。幕府时代的足利义政将军(1436-1490)在战火绵绵中,目睹自古以来京都所滋养的文明由于人们愚蠢的名利欲望化为灰烬,最终他将幕府将军的宝座让给儿子,自己退隐山林。他在那里平静地度过时光,沉浸在书法、绘画与茶道中,成为一种追求简洁新型文化的核心人物。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人自发地拼命从简洁中寻找美,与异域影响分道扬镳。

  日本自平安时代开始,人们对于自然中的变化有一种精微的把握,并能通过其服饰和家居摆设之类的东西来表达这些变化。精致的工艺之美来自于自然与人的意识之间的张力平衡。有桩轶事说,茶师千利休为了接待丰臣秀吉,把清晨花园里所有的牵牛花都摘下来扔掉,只在茶室地板上放了一支清晨的牵牛花。他们在宽松、简单的空间中啜饮茶,让思维在静谧中流动。

  无独有偶,日本画中“留白”对空间的强调,画家苦心经营的迷蒙雾气在山水中其实处于不存在的状态。这种充盈着一种微妙气息的活动,令观者感觉在空间中飘荡,反而开启观者无边无际、虚无缥缈的想象力世界。作者认为,这种“留白”代表的“空”,与“少即是多”的理念不能简单划等号。“空”不仅是形式的简单、逻辑的复杂,提供了一个让我们的想象力自由发挥的空间,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感知力以及相互的理解力。“空”不是简单以几何风格用于作品,或者保持一种做作的沉默。

  如今,“白”成为一种时尚消费色。《乔布斯传》里透露,这位已故苹果帝国的缔造者,从日本的禅意中获得不少工业设计的灵感。苹果的诸多数码产品,成为如今“白”丰富涵义新的注脚。白色,总是那种容易被污染的、纯粹的、娇嫩的、脆弱的代表。这也意味着作为生活必需消费品(手机、电脑),人们通过日常努力保持美丽外观所需要的投入更多,从此成为一种崭新的“颜色消费奢侈”。

  看来,在不可逆转对完美和圆满的追求背后,存在着白色的无穷容纳力。这些人类智巧根本无法望其项背。看完这本书,正如作者所期待的那样,你能觉出“白”正在以一种新的、更高的清晰度放射着光芒。

  《白》读后感(七):人生若只如初见

  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地认为美常驻于创造行为的领域,但最近,我已逐渐相信,我们对它的‘发现’是通过为保持事物本来面貌所做的清理和打磨。

  朦胧的去看现在的日本的文化时,如果用颜色来代表的话,就是“白”。无论是平面设计,比如大量的日本书籍封面,都是白底,简洁明了。或是建筑设计,从伊东丰雄到妹岛和世,再到藤本壮介,似乎他们都在坚持“白到底”。为什么“白”如此被日本这个民族重视呢?在这本书中,原研哉用文字作了白的哲学思考。

  关于颜色

  当看到“白”这个字的时候,它给我们的感觉即使颜色,又不是颜色。这种色彩里似乎蕴含了很多说不清的东西。比如在现代去描述一个女神时,会称她为“白富美”,这里说的白,就是一种气质。“我们一定不要试图去寻找白,而是去找一种感觉白的方式。”

  自然界中存在的白的物质大多都跟生命有关系。越是混沌的地方,越会从中诞生出生命。“当白从无垠的混沌钟冒出,它成为了信息,也即生命。混沌石‘场所’,白是‘人物’,人物从场所中出来的过程是‘创造’。”

  关于纸

  纸张很脆弱,在现代社会它很便宜,随处可见。但它承载的信息量却与他的形式成为非常鲜明的对比。一张空白的纸,会激发在它面前的人的创造欲。一张白纸,就像一个抽象的二维世界,有了容纳我们无边无际想象力的地方。

  书中关于对纸成方块的形式的思考非常有意思。我们每天都会看见各种纸,却从未思考过为何它的形式从古至今,皆是方块的形式?而自然界从来不会存在这种形式。

  关于沟通

  “有效沟通的基础 在于我们能多好的倾听,而非我们能多好地将我们的意见推给坐在我们面前的那个人。人们已经通过使用诸如‘空的容器’这样的用语将沟通技巧概念化。”这句话写在前言中,引起我很大的好奇。现代主义的设计,大多就是使用这种“空”的特质,让人们去关注空间,而非装饰物,让人使用和享受空间带来的愉悦。就像一张白纸在面前,会激发我们自己的创造欲。在这样的“空”面前,会激发我们对生活的想象,和更加关注环境。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机前”——将来会被内容填满。“空”会创造出一个过渡,和互动,激发我们的想象。这也许就是现代建筑的语言,用这种“空”来接纳更多。

  “空其实提供了一个让我们的想象力自由发挥的空间,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感知力以及相互理解力。”

  关于创造

  “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地认为美常驻于创造行为的领域,但最近,我已逐渐相信,我们对它的‘发现’是通过为保持事物本来面貌所做的清理和打磨。”

  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对创造的理解方式。我们经常对自己日常所见到的东西甚至人会忽略,因为太熟悉,而漠视。“当我沉思一物,此物即变得崭新而不同,就如同我刚刚初次遇见它一样。”这句话让我想到纳兰容若的一句诗:人生若只如初见。其实我们对任何东西都了解的不透彻,特别是我们以为自己很熟悉的东西上。初见时的感觉,就如同一个“空”的空间,如一张白纸,非常美好,有很大的新鲜感。而渐渐的相识,熟悉,这种感觉让我们误以为我们了解了全部,其实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当我们把日常事物陌生化的去看待时,我们就应该以一个空的容器般,把自己所谓的理解/成见抛开,那么它的新鲜感就会再次来临,我们又会发现不一样的地方。

  看完这本书,对“白”有了更深的理解。确切的说,作者通过“白”告诉了我一种与自然、与所有事物的沟通方式——空的器皿。当我们肯将成见放下,才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是值得我们去慢慢探索的。

  《白》读后感(八):触感

  白,不仅作为一种颜色存在

  这一点是原研哉在整本书里传达的核心理念。白,因其无一物而有万物。

  这点听起来特别玄学,像那句:拳头握着什么都没有,拳头松开就拥有全世界。

  白是空的状态,是混沌的机制体现。因为混沌才可能出现有序。

  所以,一张白纸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准备着接纳所有的状态。

  将这种状态称为空

  在设计里面,留白也是一样的道理。 白花花的一片不是没有,而是充盈了很多信息元素。

  这些信息元素是创作者通过作品来和观者产生联动的部分。

  人们在观看无的部分时,会自动展开联想来补充这部分的信息。

  《白》读后感(九):永不封顶的建筑

  这是一次对“白”的重建,又不是一次对”白“的重建。

  在《Designing Design》中,原研哉曾定义过“理解”:理解一个东西不是能够定义它或者描述它,而是把这个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拿过来,让它变得未知,并激起我们对其真实性的新鲜感,从而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白”之于我们曾是如此确定,就如同是一盏白碗中斟满的清酒,表面微微隆起,饱和的张力容不得哪怕一滴的介入。而《白》的一个目标,则是将这盏白碗中的酒清空。人总是被有限的知识、固执的经验、交错的回忆和潜伏的动机所挟持,它们悄无声息地影响并限制着我们的“感知”和“理解”。在它们的影响下,我们对于每件事物的感知在我们的大脑中构建起一栋栋的信息建筑,我们满足于它们的体量和结构,对审视失去应有的好奇和耐心,以为毫无重建的必要甚至对此心怀畏惧。《白》从”白“,这个被多数人定义为一种颜色的字谈起,从发现白、纸与白、空与白,最终回到白,引领我们展开一次关于”白“的认知之旅。在这次旅行中,原研哉扮演的并不是导游的角色,而是一位学识丰富的旅伴,他总在恰到好处的时刻给我们一些指引。随着旅行的深入,我们能感觉到作者也在不断地重新认知,用其本人的话而言,他也在“反刍”。而之于我们,在旅行的尾声,或许关于“白”的旧建筑已被解构。当眼见那盏装满清酒的白碗渐渐被清空之时,或许会想到,作者让我们清空的又何止是这盏白碗。

  《白》让我想起了在埃及旅行中所见的一栋栋未封顶的建筑,导游解释说埃及政府是以封顶作为一栋建筑是否完工的标准的,而对完工的建筑则需要征收高额的税收,因此并不富裕的埃及人为了避税便想出了不封顶的办法。而《白》之于我的启发,则是在构建信息建筑时,要像埃及人一样永不封顶,永远保持着对“已知”的好奇,坚守对“已知”化作“未知”的热情和憧憬。

  《白》读后感(十):我理解的白

  这本书对白的审美很极端:世界就像一种想象得到的种种颜色的奢华盛宴,自然中瑰丽的颜色就像印象派画家的调色板一样狂野,而一旦混合,它们就立刻变成了混沌之灰,但混沌并不意味着死亡,它是色之能量,孕育着崭新的颜色。但白色不同,它与混合原则相对抗,冲破那把一切都拉向自身的灰的引力,揭示源头,它甚至根本就不是一种颜色。白是混沌之上,清洁和纯净的极致表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是白的,一旦接触大地便获取颜色,在这个世界上,白总是短暂的、不纯的、一落地就遭到玷污的、无法被明确的、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幻觉,它只是一个指向源头的标记而已。

  原研哉用这样的领悟追寻日本美学的源头,从原研哉的角度来说,白更多的是一种功能性的启发。白的潜在可能性映射到万事万物上,像一张白纸总是唤起人表达的冲动;像语言上的沉默是金;像功能上的简约和质朴;像三维上的空;像质地上的透彻,白是不自私不自恋的,凝视白,让一切回到源头并且再认识,类似于清空头脑,将“熟悉”净化并转化为新的“未知体”。

  现代人为什么喜欢简洁之美?

  原在书里的说法是,古代人们通过给物赋予意义和力量的装饰里发现了美,但是随着绝对权力的衰落,市民社会的到来,实用性代替了装饰性,简单和极简性成了新的力量,人们对美和价值的感觉是基于实用性和资源最大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白》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