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是一本由[美]弗洛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1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缺乏积极的关心,那只是情绪,而不是爱情。
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利己的人只想得而没有给的快乐,反而是缺乏自己的爱,常感到空虚和失望,看似关心自己而只是试图通过对自己的关心去掩盖和补充自己缺乏爱的能力。
关爱他人而不是把人当成是一个工具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无论父爱或母爱自爱和博爱。
对周围人的行为包括我自身的行为也感觉和书里描述的某一类型很符合。有些事分析的不够或者有些事表达的没有作者这般清楚。虽然整本书都是没有写依据只是以阐述的方式描述。偶尔有几个论点站不住脚。而且当看到后续关于作者本身的人生经历并也能联想到书中写的某些段落。把不少个人感情也带入,这也局限了写作。
结论是施与爱比得到爱更重要,爱对方是需要尊重了解倾听对方。并不是满足自己欲望的一个工具。
《爱的艺术》读后感(二):The Art of Loving
爱,要如何去爱?
一个人拥有了爱情,在心底便拥有了对世界的宽容,爱情让人的心灵软化,看其他事物都觉得美好。
所以我们对爱情应该有保持期待。
爱是可遇不可求的,在没有遇到爱情之前,我们应该做好自己。
苦的是许多人没有耐心,焦虑已经成了社会群体性的疾病,我们来不及把握,来不及细想便被社会人潮推到了一到年纪就适婚的窘境,很多麻木的人群如同坐进早高峰的公共汽车,明知缺氧嗜睡却没有开窗的意识,也许我也是其中之一,我尝试改变所以我开窗了,同时我也需要反省,因为我没有让其他人也意识到应该替别人开窗。 我应该告诉别人:为自己也为他人开一扇吧,即使有些冷,即使你睡得很舒坦。
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对一个人说我爱你,则我一定对这个世界宽容了,则我一定对我的生活淡定的接纳着,持续不断改变着,并不惧怕社会观点,我们可以将困苦看作是上天恩赐的礼物,完善自己充实着自己为的是有一个爱着的人也爱自己,尊重自己。
因此,内心是期待的,所以要学会先爱自己。
书中对于爱情的产生和发展解释直白且赤裸,有些观点个人其实不太接受,但是又不得不承认。我觉得自己看得草率但是又不愿再次深究,我希望读完会在潜意识里对思维有催化作用。
一见钟情、日久生情、单相思、将就等等类型的爱情,你是属于哪种呢?我们评论,我们分析,是否结了婚通过了性结合才是爱情?是否不结婚不联系不见面但心有彼此也是爱情?
爱情可以和心有彼此划等号吗?心有彼此叫爱情,但爱情不单是心有彼此。心有彼此可以让人增加面对生活的信心,但爱情往往让人肝肠寸断,人们不断增加爱情的分量以为是可以永恒的,结果往往过于负累。 究其原因,不是爱情本身有错,而是爱的方式错了。
那么,我们可以知道哪一种方式才是适合彼此的方式吗?在爱情生根发芽之前。
《爱的艺术》读后感(三):学会爱
我经历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到最后分手了,我却发现我根本就不会爱,真是讽刺。我总是觉得很可惜,因为我在最美好的年纪遇到了最好的人,可是我却不会爱!
其实不管对前男友还是对家人,似乎都有些不懂如何爱。在不自觉中我竟爱得很自私,分手后我一直都在反省自己,我发现我爱的总是我,而且没有信仰,没有勇气,也没有耐心,对待爱人也不是真诚的,勇敢的,看这本书真的就是在打自己的脸。
我经常在想,学生时代所谓的“爱情”,与成人以后的“爱情”究竟有些什么差。我学生时代的爱情是一种尝试性的,总是非常激烈的,说来也是非常有勇气的,而且还是很信仰爱情的。倒是成人了以后就变得畏首畏尾,“体验到自己的生命力实际是一笔资本”,因此就是以彼此的利益为主,每当我想到这些我都觉得好可怕啊。越长大越孤单,因此所有人都因为孤寂而恐惧,然后就“想方设法靠拢一群人,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中同这一群人保持一致。每个人都努力同别人接近,但实际上都是故都的,充满了不安全感、恐惧感和负罪感。”
就我而言,越到后来,我对爱情的态度就越是消极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和人们内心圣旨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
只有“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弗洛姆写的这一段话,真的是说到心坎里了。
我总是会无数次思考这些关于爱的问题,但是直到看了The art of loving 后,我觉得我原来的所想竟和弗洛姆的差不多。
读了弗洛姆的这本书,对爱的解读真的会更深,不管是对家人的爱,还是另一半的爱,亦或是对自己的爱,都会有很深的了解。
《爱的艺术》读后感(四):你以为的爱,常常是被爱。
爱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无论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还是艺术作品,都围绕着“爱”这一经典主题。有人说,爱是生命的源泉。爱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爱人爱己?怎样让生命之花绚丽绽放?《爱的艺术》告诉我们:爱是给予、爱是付出、爱是人格的发展和完善、爱是一门艺术。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我们是否可以作为能工巧匠学习爱的技巧。
1.你以为的爱,常常是被爱。
quot;爱"在影视作品中司空见惯,“我爱你,你爱她,她又爱着他”,失去爱的人,痛哭流涕、伤心欲绝、疯疯癫癫。如果把爱换成需要,故事情节依然成立。多少人在说着“我爱你”的时候,其实想表达的是“我需要你”。多少人在说着“我爱你深入骨髓的时候”,其实想表达的是“离开你我不能活。”多少人在爱人移情别恋后,转而因爱生恨、反目成仇。这是爱吗?如果是,那么灵魂越孤独、生命越寂寥的人更需要“爱”。婚姻要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可现世的婚姻,掺杂了多少需要。所以,我不敢轻言爱。
2.先爱自己,再爱别人。
有一种父母对子女的“爱”,叫做“为了你我可以付出一切;有一种女人对男的“爱”叫做“别离开我,没有你我活不下去。”看似感人至深,实则暗藏隐患。爱自己和爱别人一定是对立的吗?爱别人就不能爱自己吗?为了爱别人所以先爱自己好吗?爱是自我边界的扩展,人如果不爱自己,怎么爱别人。爱不是舍弃一切、委曲求全、牺牲生命,爱不是刻意地表达和证明。爱是顺其自然,爱是细水长流,爱是相濡以沫。爱不是对着蔚蓝的大海深情地呼喊“我爱你”,也许爱只是清晨你朝向我的一个微笑,爱只是你为我递过的一杯热茶,爱只是平淡生活中的嘘寒问暖。爱不是为了你舍弃面包和鲜花,爱是为了你,我愿意去征服星辰和大海。
3.爱不是爱情。
年轻人的生命中,似乎爱情占据了生命的全部。爱不只是爱情,爱更多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受到媒体的影响,我们更容易把爱情当成爱。父亲深沉稳健的爱、母亲温柔细腻的爱、君子之间淡如水的爱、师长关心呵护的爱、陌生人善意微笑的爱、婴儿深情依恋的爱,无一不在诉说着:爱无处不在,爱伴随你我。理性的爱是深沉的,感性的爱是热烈的。有谁能体会,再见到那个人时,天雷勾地火,内心的悸动与狂喜,从此,再也没有任何语言能描述我身体和灵魂的体验。
4.爱不是我需要苹果,你却给我香蕉。
爱的方法与技巧很俗,无非就是“投其所好”。爱不是我需要苹果,你却给我香蕉;爱不是我需要鲜花,你给我钻石;爱不是我需要拥抱,你给我问候。太多时候,我们用着爱自己的方式去爱别人,殊不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爱好和需求。你所喜欢的,也许正是他所厌恶的。你所付出的,也许是她根本不需要的。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坏男人”和“坏女人”,你所以为的致命的毒药,却是他人眼中醇香的烈酒。
看完《爱的艺术》,我不敢轻言说爱,我不敢再追逐爱,我不敢再享受爱。爱何其神圣,以至我暂时无法拥有。爱何其不已,以至我终其一生参禅领悟。爱何其荣耀,爱上你,我愿同你一起分享我的生命之光;爱上你,我愿披上铠甲去征服星辰与大海;爱上你,我们的生活就是价值不菲的艺术品。爱上你,我如出生的婴儿,看一切美妙。
《爱的艺术》读后感(五):成熟的人-父性和母性的共同体
父亲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爱。
正如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亲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
父爱的本质: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与关怀。
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也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地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
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
父爱应该受一定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
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爱的艺术》读后感(六):我的前半生,竟然不知道爱为何物?
总是会看到母亲对孩子说:“宝贝,妈妈爱你。”说着并亲吻孩子。以此表达母爱。
总是会看到闺蜜之间肩并肩,手拉手的场景,一起逛街,美食,一起八卦,一起分享秘密。以此表达爱意,经营美好的友情。
那么,到底什么是爱呢?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会爱,才能让爱更有价值和意义呢?
美国作家艾·弗洛姆是第一个研究“爱”和“爱的能力”的学者。他将带你走进爱的世界,探究爱的本质与意义。
此书名为《爱的艺术》,作者开篇首先道出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被别人爱,总是在乎别人是否重视自己,总是计较付出多,得到的回报少。
其实,在众多的纠结与徘徊中,我们总是将关注点放在了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爱自己,而独独忽略我们如何爱别人。
其实,我们本可以学会去爱。
就如巴拉赛尔士所言: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是。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认为爱情爱情首先是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于是造成为了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而改变的问题。
此外,大多数人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其实,爱是一种能力,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实践,不断经营。
爱是一种能力,首先要学会“给”的能力。比如爱情,是给而不是得,这就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一般。给不是牺牲。而是表现了更强的生命力。
对于“给”这一理念,马克思极其优美的阐述如下:
“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种关系必须是你真正个人生活的一种特定的,符合你的意志对象的表现。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不仅仅爱情“给”意味着“得”,老师和学生,演员和观众也如此。
爱,不仅仅是表象,不仅仅是指爱的对象,而是灵魂的一股力量。
作者说:“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也就是说,因为我是一个人,所以我需要人和世界。
爱是一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对人有吸引力,并且是灵魂的一股力量。
人要有一股向上的力量,那就必须朝内心走,并认真地寻求热爱生命的道路。
是谁说过,爱是一场修行。
的确如此,在爱的这条道路上,我们要内求力,外求缘;我们要舍得给,要需要,要在尘世中学会爱。并且真正将这门艺术践行下去。
《爱的艺术》读后感(七):理想主义的爱情
“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两个人中间,这两个人都从他们生存的圈里跳出来并互相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又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生活,才是爱情的基础。这样体验到的爱情是不断地挑战,这种爱情不是避风港,而是一种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成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与Fromm笔下的“当代西方社会”并无二致,一个同样以生产消费为最高准则,以商品交易和金钱价值衡量一切的社会。因此,在这样的社会中,爱情的失落和各种虚情假意的大行其道也不足为奇了。而弗洛姆在本书中所做的批判,也势必会引起各种激烈的拒斥和反弹,就如同精神病人对自身病症的否定和歇斯底里的暴怒一样。
人需要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相联系,而消极自由本身把个人变成孤立的存在,利用爱与劳动此类自发性才能解决个性的诞生与孤独的痛苦,并建立内在权威。Fromm真是一个有爱的人。
可是这种理想主义爱情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还存在吗?我对此很悲观
《爱的艺术》读后感(八):爱不是什么
这本书读过很多遍了,于是换一种角度,以“爱不是什么”做一个回顾。
爱不是依赖:爱是给,而非需要。父母的爱是让孩子独立。(弗洛姆从自身的经历中领悟,把对母亲的依赖投射到配偶身上的婚姻,最终都走向了失败)
爱不是交易:不是提高自己的魅力,待价而沽;也不是挑选一个对象,做一笔值不值的买卖。(现代中国同样常见的观念)
爱不是激情:是能力、性格倾向,是一种需要学习其理论与实践的艺术。
爱不是控制:不是各种爱情宝典、坏男孩学校教授的控制术,让对方依自己的心意行事。而是向对方施予了解、关心、责任、尊重。
爱不是牺牲:这一点主要针对婚姻。婚姻并不是没有激情了就要分手,也不是一定恪守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分开。而是情感与承诺的结合。(原书60-75页)不要忽视亲密关系中的情感,也不要忘记婚姻中的责任。
最后:爱=给予+关心+责任+尊重+了解。
补充:这本书有两个背景(详见上海译文版〈附录〉):1)弗洛姆与母亲及历任妻子的关系;2)资本主义社会中爱的衰亡。
所以在弗洛姆的书中,有两个问题是作者着重论述的部分——爱不是依赖(或需要),爱不是一笔交易。分别见于本书:第二章(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第三章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
《爱的艺术》读后感(九):书摘
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
人们认为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第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他们想方设法使自己值得被人爱,赢得人心和增加对异性的吸引力)。第二个原因是认识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只要找到合适的对象就可以获得幸福),而不是能力问题(自由恋爱的新方式大大提高爱的对象的重要性)。第三个原因是认为不了解”坠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男女之间突如其来的亲密往往是和性的吸引力和性结合密切相关,坠入情网的疯狂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寂寞。但这种爱情不可能持久,敌意、失望和无聊会逐渐抹去这些魅力)。
我们的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的。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者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有魅力“一般就是指这个人有许多令人喜爱、目前又是人口市场上被人问津的特点。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爱情是一门艺术。掌握一门艺术需要理论学习、实践。要成为一名大师,还要把成为大师看的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他整个身心。我们这个社会,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都看得重于爱情,因此很少有人努力学会爱情这门艺术。难道只有获得名利才值得人们付出代价?(我上了名牌大学,保了研,我很满足,但我也并没有比别人快乐多少)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
(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脱离了动物界与大自然的原始和谐,成为人。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又没有通过爱情去到达新的结合,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时也是负罪和恐惧的根源。因此人很需要克服孤独感。人只有完全彻底地脱离周围世界,以至于不再感到与世隔绝,他对彻底孤独的恐惧感才会得到克服。(孤独真的那么不能忍受吗?)
人类在孩提时代通过母亲的存在缓解孤独感。孩子将自己看作和动物完全一致,大地、动物和植物完全是人的世界。但人类越脱离原始的纽带,就越疏远自然世界,就越要寻找摆脱孤独的途径。
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途径是不同形式的纵欲。如自我引起——或借助于毒品——的恍惚状态就是一种形式的纵欲。性纵欲也是。在短暂的极度兴奋中(在恍惚中),世界消失了,与世隔绝的感觉也随之消失,人们的孤独感会不见。、
集体纵欲不会引起恐惧和羞愧,因为这样一种行为是”正确“的。而用于克服孤独感的酒和毒品,在非集体纵欲的时代,就会使参与者受到良心的谴责,加剧他们的孤独感。所以他们不得不更经常地,更强烈地去重复纵欲行为(酗酒和吸毒的心理动因)。有些人拼命想借性纵欲是自己克服孤独而产生的恐惧感,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孤独,因为没有爱情的性交只能在一刹那间填补两个人之间的沟壑。
除了纵欲,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和一组人保持一致,来达到和他人的结合。即使是民主社会的人也会自发地与他人一致。这抹杀了他们的个性。在启蒙运动中,平等意味着发展个性的条件。而当今社会,平等变成了一致、一个模式,抹去差别。人失去了个性,这符合社会发展对人的规格化的要求,正如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要求产品规格化一样。这种同一化达到的人与人的结合,不够激烈,虽然具有持久性,但往往不足以缓和对孤独的恐惧感。
达到统一和和谐的第三种可能性是创造性的劳动,比如艺术家和手工业者的劳动。创造者和他的物质达成一致——无论是木匠做一张桌子,农民种田还是画家作画,在每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劳动者与对象合二为一。但这一点只适用于自己计划、进行并看到成果的劳动。而在一个志愿、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的现代化工作程序中几乎已经不存在劳动的这种特性。
综上,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达到的统一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统一。通过纵欲达到的统一是暂时的。通过和一组人同一达到的统一仅仅是一种假统一。对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共生有机体结合,比如母亲和胚胎,受虐癖和施虐癖,这种结合的特点是双方都失去其独立性和完整性,是不健康的。
相对地,成熟的爱情,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是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面貌。(所以,奇葩说的辩题:应不应该变成恋人想要的样子?)
有的人由于内心不安或孤独或升官发财而狂热地工作,这种”积极性“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性“,因为他使受外力的驱使。他是一个受苦的人,而不是一个”行动“的人。斯宾诺莎把情绪分为积极(”行动“)和消极(”狂热“)的两种,如果一个人是在积极的情绪支配下行动,他就是自由的,是情绪的主人。如果他是被一种消极的情绪所支配,那他是受外力驱使者。嫉妒和贪婪是狂热,而爱情是行动,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这,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发挥。换句话说,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给:不是说拥有的人是富裕的,而是说给予他人东西的人才是富裕者。有创造性的人,通过”给“,体验到自己的”富裕“,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活力“。在物质范畴,可以给予财富。在人与人之间的范畴,可以给予最宝贵的时间、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在爱情上”给“意味着”得“,先决条件是给的人不应该把对方看成他帮助的对象,而应该同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亲密关系。
爱情的积极性除了”给“,还有其他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这是所有爱的形式所共有的。
上面提到的爱情是指克服人的孤寂和实现人与人的结合。除了这个普遍的、关系到人类生存的要求外,还有一个更具有生物性的要求:那就是阴性与阳性的结合。同性恋者和不能施爱的异性恋者,都实现不了两极的结合。(弗洛姆反对同性恋啊!)
(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母亲的爱是无条件地,我不需要付出努力来换取它,也根本无法赢得它。父亲不代表任何自然资源,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等事物。父爱是有条件的,需要我们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换句话说,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地支配。母亲的良知告诉孩子:“你的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对你的爱和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就不得不承担后果。”
只有母爱,缺少父爱的男人,在成年后会继续追求无条件地母爱。他们追求时可以风度翩翩,和蔼可亲。婚后,要求妻子始终如一地欣赏他,否则就会失望和受到伤害,认为妻子不再爱他。
缺少母爱,只有父爱的男人,一生始终依照他是否得到父亲的称赞而上下起落。他们往往认真、负责、勤奋,在社会上成功。他们对妇女颇有轻视,妇女对他们来说没有中心意义。追求时,这种轻视往往被他们对妇女的向父亲对小姑娘那样的关心所掩饰。婚后,妻子会发现自己在丈夫的生活中只起第二位作用,感到失望。
父母互不相爱,又善于控制自己,不争吵也不流露自己不满的家庭中,姑娘对于家里不可知的气氛滋长恐惧,在婚后易表现为常常和丈夫争吵,来消除紧张和恐惧的感受。
成熟的人记得到了母亲的良知,又得到了父亲的良知。不成熟的爱,如孩子的爱:“我爱人,因为我被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三)爱的对象
(1)博爱
和人所共有的核心相比,人与人之间在才能、智力和知识上的差别微不足道。如果只看到一个人的表面,那我看到的主要是是我和他分开的差别。只有深入地了解人,才能了解人所共有的核心。认识到我们的共性,我们是兄弟,认识到所有人是平等的,是博爱的基础。
(2)母爱
母亲不仅要关心幼儿,保护弱小的生命,还要使孩子热爱生活。博爱是同等人之间的关系,而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是两个不平等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母亲的表现更加重要。
(3)性爱
坠入情网式的爱,分享彼此的故事,性结合都不能持久地去除两个人之间的陌生感,从而消除孤独感。性不能产生爱,只是一种纯生理的暂时的结合。爱情会引起性结合的要求,在有爱情的情况下,这种胜利关系不会带有占有或被占有的野心和欲望,而是充满了温柔。
性爱和博爱的区别在于性爱具有生活层面的独占性(性结合)。我们可以因为人的共同本质去博爱,但我们只有和伴侣能够达到身体和灵魂两者的融合。(弗洛姆认为爱众人和爱伴侣在心理层面本质上是相同的!)
(4)自爱
自爱和爱人不矛盾,而是统一的。自爱和利己不一样。排斥一切关心他人的利己是丧失了爱的能力,也不可能自爱。
(5)神爱
母性的神和父性的神。
三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
假爱情之一:爱情是性吸引的产物,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假爱情之二:爱情的基本要求是”结伴“,是被异化了的人交换”一揽子特性“。两人相互配合,相互宽容,形成两个人的利益团体,以实现共同的好处。代表人物:H.S. 沙利文
假爱情之三:伟大的爱情。神化的,偶像式的,常出现在电影、小说里。
假爱情之四:多愁善感的爱情。只存在于想象中,在过去的不真实回忆或者未来的憧憬里,而不存在于同另一个人在当下实实在在的结合中。
错误的爱情幻想:好的爱情没有冲突。
四 爱的实践
所有艺术中都需要的共同因素:纪律、集中、耐心
爱情的特殊因素:
1.克服自恋,谦恭、开放、理智、客观、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客观性是从表面深入现象核心的现实主义。
2.信仰。相信一个人意味着相信他的核心、他的爱、他的基本动机是保持不变的。相信一个人还意味着相信他人发展的可能性。但是信仰必须使合理地信仰。非合理的信仰在于服从一种被看做是全知、全权的巨大势力,而合理地信仰是以体验为基础的。
产生信仰需要勇气,需要承担失望和痛苦的风险。
3.积极的活动。把爱看成一种艺术不断努力。
《爱的艺术》读后感(十):爱是一种能力——《爱的艺术》读后感
弗洛姆说,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
全部人格,
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倾向,
那么,
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
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
如果不能真正
谦恭
勇敢
真诚
有纪律性地
爱人,
那么,
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里,
也永远得不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