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风声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1-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风声读后感精选10篇

  《风声》是一本由麦家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声》读后感(一):风声之后,世间再无传奇°

  ——评《风声》

  文/蓦烟如雪

  2005年,一部《暗算》走入我的视野,这是我第一次知道麦家,而后是他作品《解密》的收藏量超越了《红高粱》,作为“中国特情文学之父”,甚至有“谍战小说之王”美誉的麦家,他拥有多重身份,从小说家跨界到编剧,《暗算》和《风声》就是他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剧,在接触到这本书前,我是先去看了这部电影。

  毕竟这部重量级的文学作品,一度打破了《人民文学》自创刊以来,从不发长篇的习惯,可见这部作品,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也勾起了我多重的好奇

  我本身是属于不爱看谍战片的人,尤其带有严刑拷打成分的剧情,而这部剧,却能在环环相扣中,让你产生谜团与误解,似乎这就需要层层剥茧,把人物与剧情一点点的剥离,再把这些人性的勾勒,一点点的融为一体

  “吴金李顾四,你们谁是贼”,密电里姓氏揭露,让敌军发现情报泄露,日军把接触过电报的五个汪伪政府工作人员软禁在裘庄,他们试图通过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和互相猜忌来内斗抓贼,抓出代号名为“老鬼”的地下工作者

  能依靠自身非凡的破译能力,打入敌人内部,甚至能不断传递敌方情报给外界,可以说这些地下工作者,能隐藏自身已属不易,更不要说,“老鬼”被禁闭在裘庄,一要拦截假消息同时还要把消息传递出去。

  “老鬼”被监控,他身份越加危险,如果被抓,即被拦截信息,又会损伤我方实力,故这是一场“老鬼”和敌军的较量,也是他机智的面面呈现,所以,李敬泽说《风声》是“密室小说”的变种,也是惊险的逃逸魔术,它有强大的叙事力量,我们屏住呼吸,看一个人在重重锁链下凭智力和信念完成他的职责。

  在这场内斗的游戏里,大家都在彼此算计着,甚至混淆视听去让读者和书中的人物产生幻觉,到底谁是“老鬼”,这种剧情,不太会解谜的人,容易陷入困境,而且这种彼此勾心斗角的戏码,我确实很忌讳,不是心思纯良,而是人性太过复杂,看了越发害怕这样监禁的场面,甚至步步为营、处心积虑的做法,都让人毛骨悚然。

  我只能说我喜欢麦家的叙事手法,故事平平,却能让内容悬念横生,剧情跨越不大,却可以高潮迭起。故事像个访谈录,三个部分都在陈述故事,从潘教授,到顾小梦,再到“我”,这种三面叠加的书写方式,把虚实相结合,用口述形式让人物呈现得越发真实紧张的悬念感和内斗的冲击性,让人目不暇接

  我个人很喜欢他的故事结构,他和传统的写法不同,《风声》里的每一步都是从“破绽”和“疑惑”中,相互穿插,场景描写和人物内心都拿捏得不错,他让悬念加深,也没有把人物谜团太早澄清,上部的铺陈,下部的抖包袱,而外部就是说明前因后果,不过,书里还是有很多悬念没有说清楚,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没看明白

  李宁玉的心机颇深,顾小梦的摇摆,但她却让我看到了爱憎分明,肥原从起初的信誓旦旦,到之后癫狂状,这期间的过度也是很好,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精彩不在推理,而是老鬼和肥原的戏码,老鬼决心一死,只希望把信息传递,而肥原又掐死好对象,他们互相见招拆招,你来我往,李宁玉把肥原整到癫狂的过程,实在让人拍手称赞。

  一个故事不会没有漏洞,但一个好的故事能查缺补漏,作者过早的抽离在故事之外,而读者却能深陷其中,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这部作品获得了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在授奖辞中,有说到他的写作既是在求证一种人性的可能性,也是在重温一种英雄哲学

  小说最大的特别,就在于你看去平平却能将你带到另一新高度

  或许这就是,风声之后,实践再无传奇。

  《风声》读后感(二):捕风捉影见真章

  捕风捉影见真章

  读《风声》/by烟波浩渺1980

  我很喜欢麦家小说的这种风格,只要看到他的小说就不能放手,一定要一口气读完才罢。悄然的脚步声、咚咚的心跳声,将悬疑推理小说的氛围完美布局,塑造出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擅写心理戏,附加上时代的谍战戏份,更是一个历史不可缺少的情怀

  由麦家编剧的电视剧《暗算》和根据他小说改编的电影《风声》是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狂潮的开山之作,影响巨大。说起小说《风声》无法不说电影《风声》,凡是看过原著和电影的人,都在心里有高低之分。电影《风声》虽然选取当红众多明星演绎,可惜剧本的重点似乎没到位,把一部好好的谍战剧的氛围搞成了严刑拷打剧。看过原著的人知道,麦家在用刑一节中,用了非常轻描淡写的几句话捎带过去,完全没有抓住小说人物心理刻画,当然了也可能是文本和影视剧的表现形式不同,在此也就不想多说电影版的《风声》了。还是以说原著小说为主。

  麦家把这个故事放在西湖边的裘庄,那幢独立的别墅凑成一个密室迷局,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工作人员“老鬼”如何将十万火急的情报送出去?日本人肥田把相关的五个谍报人员诱至裘庄中,时间段设定在五天内。百般试探、窃听,甚至用刑。站在正义一方的“老鬼”能独善其身困境脱逃吗?

  故事并不复杂只有两个重点:老鬼?情报递出!作者把困境之局的氛围营造出来,再将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不同反应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不知不觉跟着作者设定疑惑点走,这是本小说吸引人关键地方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互相补充,却各有侧重面,潘教授的讲述、顾小梦的讲述,“我”的讲述,将一个访谈录整合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读到最后才会发现历史或者事件,在不同人的眼中和口中都是不一样的,后来者也只能是记录不能过多演绎。麦家这种访谈录的写法,把所有虚虚实实的情节糅合在一起,仿佛再现一段真实又隐秘的事件,让人顿觉紧张又好奇。

  麦家的小说带着独特个人写作风格:奇特的想象力,典型的历史背景、人物心理极端疯魔神秘、充满了悬念。

  如果只是看了本书第一部分《东风》,我会觉得这是麦家写的故事吗?似乎有些干巴巴,人物的那种疯狂、极端的劲头完全没有显示出来啊,感觉没有写完,很多包袱也没抖出来,总是感觉差点什么。

  当读完第二部分《西风》时,麦家的风格好像回来了。李宁玉深度掩藏的心机、顾小梦左右摇摆的斗争、肥田刚开始信心满满到后期的疯魔抓狂,书中“我”的寻访当事人所遭遇的情状,都把一个故事该有的紧张、悬疑点凸显出来。历史背景下,人物正反面,故事来回往复互相印证,集合成一个好读悬疑密室小说。

  第三部分《静风》是整个故事的补充说明,作者把小说中人物的前世今生,来历去往都做了基本的演绎,为小说人物形象加分。你会了解到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是颇有渊源,搁在一九四二年的历史大环境下,风起云涌,日伪、国共三方鼎立,弱化了民族的大义,只是写出斗争的压抑性。抛开国仇家恨不说,李宁玉、顾小梦、肥田各自为各自的理想坚持,到底谁对谁错,自有公论,麦家没有过多的评论。只是交给读者来体会和分辨,李宁玉的聪慧奉献令人钦佩、顾小梦机灵善举,成事在人的无奈之举,谱写出一场对战的好戏,而为此付出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为理想、为革命

  西湖、谍战、真实,看不见的硝烟;

  精神、理想、心机,不可捉摸的风影;

  迷局、密室、拷问,悬疑重重;

  成功失败、斗争,黯然神伤

  2015年6月7日星期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2933702061@qq.com。

  《风声》读后感(三):风声的迷局,麦家的迷局

  这本书,这个故事,很多人基本都已了解。想说说道道写这个故事的麦家。

  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夫在前门那家烤肉宛吃肉,适见麦家和一伙出版社莫名奇妙的家伙进来。

  麦家书中故事多杀伐,但他进肉苑却似乎不是为肉而来,也不见有什么杀气。麦家和老夫聊些不着边际话题时,始终很谦恭,丝毫没见点名作家的范儿。不知是不是装的。

  主要聊了会文本结构。

  很诡异,他谈到两本书,一是百年孤独,一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都是马尔克斯的书。他着迷的不是故事,是文本结构。

  不是装叉,对这两本书不读五遍八遍是说不出那些道道的。

  中国故事是正反合,但风声不是按这个路数讲的,而是更西华,只是一般看不出来。

  事后其实还是有叹息:中国作家其实是能写故事,也能写传奇,还能将传奇写得极富神韵跌宕起伏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写家们卸了甲,作品不再有楞多刺,更是鄙传奇而远之,只想铺陈大手笔

  偶或也调笑,如果南派三叔得了茅盾奖,那是一种大大得进步。

  麦家其实是深谙此道,余华也是,只是他们不说而已。

  风声布下一个局,就像一道方程式,三元二次方程式,不是唯一解,有多个解。

  猎手肥原不是在做数学题。数学题有限条件,解题就必须利用,没有限制条件常常就无解。

  肥原得出几组解,他必须要从多解里排除一些误解,他的限制条件就是一个密闭空间和受到限制的几个人。

  希望人别把这本书当做以本简单的“推理小说”。

  说它是谍战小说,脚着有点荒芜了它的匠心,可能也对不住麦家。

  对得住麦家的,是他由此书得到的名声。

  他配得上这些虚名,可惜他常常在这些虚名里有些迷失

  就像在烤肉宛里,他其实大不必强调“传奇”这个当代中国作家们多已丢失的看家手艺。

  他也不必为这些故事在洋人那里博的了太多体面而恍惚,这都是分内的事情

  麦家最该得意的,是他在写风声这个故事前的斤斤计较,这是他所有文字的根基。

  说说同名的电影。

  这是近十年里都值得一看的中国电影。

  别千万太把电影太当回事,尽管这部电影已经完全比那些自视逼格很高的第几代第几代们高处了多少格。

  书能够遮蔽老鬼谜底故布疑阵的拖沓的毛病,但电影一定要避免——可是电影好像将此放大了。

  书能够将肥原的心里弄得很细,许多细腻处像箅子篦过一样,但电影没有办法来展现这个,可惜了。

  一个好看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只要足够好看,它定会有自己的历史。

  但愿《风声》有自己的历史。

  《风声》读后感(四):《风声》:智识的困局

  熟悉推理小说发展脉络的朋友会知道,在这一文体创作发展的早期阶段,作者们往往对于“公平的智力角逐”充满了近乎于偏执的兴趣。像是美国推理小说先驱S.S.范达因的某部经典作品,侦探为了追逐推理结构上的完整,不惜让连环命案的凶手直到完成他的最后一桩罪行,侦探才开始阐释他的“完美推理”。这样的安排充分诠释了“华丽游戏”的真谛,却多少有些反现实的意味。

  当然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太久。“取消现实性”的作品,终究会让大众反感,毕竟在“智识上的完美”与“真相”之间,总有段距离,名叫现实,而读不到现实的作品,终究是奢侈的消遣——越是奢侈,便越容易变得单调。

  从广义上看,《风声》可以算作是一部“类推理小说”。它的核心是一个谜团——谁是“老鬼”,而“嫌疑人”的数量是固定的——“吴金李顾四”。更重要的,是故事的场景,被限定在一座封闭的旧楼里,显然又是对推理小说中经典模式“暴风雪山庄”的沿袭——我们总是很难割舍对这样的故事设定的迷恋,毕竟人物很少、场景固定,可以省去很多麻烦;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定让人很有“安全感”——读者不必担心作者“使坏”,到故事的结尾拽来一个路人甲做“老鬼”。

  麦家是个有着扎实的叙事功底的作家,他的大多数故事都颇具可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个“老实的”讲故事的人——他也会在故事结构上下些功夫,而这样做的目的,恰恰与传统推理小说的文本目的相左。《风声》的故事分为三部,而每一部都是建立在之前一部的“破绽”、“疑问”之上,于是读者看到的,是三个相互交错的文本,于是直到最后,人们才看得清故事的全貌。以这样曲折的方式表现一个故事,也在无形中增强了现实感。

  可你真的以为,这个故事的结局,就是“真实的真实”吗?

  回到文本中。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了抗战时期,要猎捕“老鬼”的是日本人,因而故事成立的条件,是这位“猎手”一定要足够偏执,他一定要是享受智力上的乐趣的,才会在嫌疑人已经圈定的状态下,大费周章地玩“抓凶手”的游戏,不然,他完全可以依据“古训”——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来行事。于是直到大限已至,事情已经变得无法收拾时,他才想要采取“万全古法”,仍然没能救回“残局”。

  他太偏执于智识上的完美,才陷入困局。可这,不也是读者你,正期待着的好戏么?

  至于“老鬼”的部分,最终的结局,恰恰是因为对完美的放弃而换来的。尽人事,听天命,毕竟,“成事在天”,过分地信任自己的智力,结局往往并不如意。所以作者刻画的,某个人的困境,刚刚好成了“风声”的出路。

  客观上说,作品的收尾部分,引入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史实是很大胆的“混搭”。但这尝试毕竟不是作者所擅长的,因而最后的呈现,有些冲淡了整部作品的张力。这也许是作者因为野心所付出的代价,却也更像是某种困境了。

  至于那风声,像是米诺斯王宫殿里的细线。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你以为你抓住了它,可却仅仅是捕风捉了影。

  《风声》读后感(五):历史是谁的

  真相究竟是如何的,有些人知道不想说,有些人想说不知道~所以,姑且跟着作者看看当初的光景吧……

  在电影《风声》出现之前,自己对于~麦家~这个名字没有听过~

  看了电影之后,当时谍战剧没有现在这么泛滥,而且有些部分近似于正剧的味道。

  觉得打开了眼界,后来有了《风声传奇》的电视剧,其中内容更加充实而且其中的顾小梦的故事线更加丰满……

  当时以为是编剧添加的,直到看到小说原著才知道,原来电视剧更加忠实于原著……

  抛开已有的影视作品,从小说中去看,作者分为了三个部分~

  东风,算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其中老鬼并不是电影中那样的……故事可以说是起承转合中规中矩语言也很不错……

  西风,这部分至少在俺读来觉得很有必要写,本来就是任何事情都需要全面了解全面叙述……

  静风,算是对于作品的一些补充和说明……

  书中的内容就不多剧透了,但是可以看的到~历史,记述是一个很主观的过程,因为记录人总是会有自己的立场……

  很多事情,只听一面之词就会偏离真相……

  总体来说,这部作品,语言风格8.9分,文章结构8.5分,文章内容8.9分,人物刻画9.0分,综合评分8.83分~推荐指数四星半~

  《风声》读后感(六):《风声》人物解读

  近来读了麦加的谍战小说《风声》,之前看周迅、李冰冰电影《风声》很感人,钦佩那个年代的人对内心信仰的执着与坚定。

  小说人物主要围绕李宁玉、顾晓梦、日本军官肥田展开,与电影不同,李宁玉在小说了独自一人单人了老鬼的职责。先来说说任务:

  李宁玉,一个没有比她更适合做特务工作的人,冷静、坚定、坚强、聪明、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人。进入裘庄后的那种不安,想把消息传出去的焦急,可能会被发现的恐惧,她必须沉着应对,很难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做到把消息穿出去。她面对肥田的设层层陷阱的突围,以及最后用摩斯密码画的一幅画去传达信息。都表明了这个对信仰执着,有很强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人面对生死的决绝。她最终成为神话,最后可以对她真实的描述都源自于周围后人的总结。

  肥源,小说用很长一段去刻画这个人物,人物是个有才又能干的人,得到很多当时明人的赏识,但唯一缺陷就是他站错了队,是一只很好的笔杆子却从了政治,参与了侵华战争。他擅长设置陷阱,喜欢通过诈的手段让老鬼现行。在裘庄里他与老鬼几次交锋都体现了两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上的较量。不得不说作者逻辑思维很好。或是说这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很好。

  顾晓梦,顾老。本来只是小说的一个配合角色,但是随着小说后部分《西风》的诉说,更加还原了故事的真实性。她是事件的当事人,将那些《东风》中被后人美化的部分澄清,更加说明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李宁玉,平凡、伟大。顾老在故事中与李宁玉的感情、与肥源的过节,与潘老的过去,都加深了那个年代的国共关系状况。没有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永远不知道那个年代给人带来的创伤与折磨,也正是这种煎熬,让她们坚定自己的信念。

  故事很好,前因后果,事情发生前的几十年,发生后的几十年,以及前面铺垫的一些小环节都在后面做了阐述。一个好的小说都是有前因后果,有长长的铺垫,有很多人物写法。引人入胜。

  《风声》读后感(七):小说很让人惊喜,历史更让人惊讶

  我是在看完电影很多年后才看的这部小说,真的很让人惊喜,改动还是很大的,电影里多了很多后续的改过自新,也让真的老鬼多了个伙伴,但是小说里的老鬼更让人敬佩,那种冷静,机敏,那种为革命的奋不顾身,特别是在最后时刻的孤注一掷,真的可以说,历史造就英才,可是历史也妒忌英才。小说里的顾小梦也是让我始料未及的人物,她的身份,她的想法,包括她后来为老鬼传递情报的原因,但我是真的相信,她是被老鬼的眼泪所感动才帮忙传递的情报(当然,这里面有不可否定的政治原因,就是当时的国共合作背景),无论是从作者的描述还是顾老真实的叙述,看得出来,风声是很符合历史的,甚至在顾老的叙述中,我仿佛更能看到一个英勇、高大的老鬼的形象,同时,我也真的为自己所看到的感到震惊,原来,那个时代是这个样子的,不敢相信,但是必须得相信。结束时我还是要感慨一下:人的潜力真是无限的,但是在这个时代,我们没必要逼迫自己,但是最基本的对自己内心坚持和英勇还是要有的。

  《风声》读后感(八):《风声》告诉你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窗外的风有七到八级吧,开着窗,透过纱窗能够吹进尘土,伴着飕飕的风声。

  我最先是看到了《风声》这部电影。剧情阴郁刺激。说阴郁是因为在一幢房间里,几个人被日本人控制,因为他们中有一位是中国共产党隐藏在敌人中的谍报人员“老鬼”,敌人或者威逼利诱,或者严刑拷打,宁可错杀也要找到其人,所以一开始就把你带入到紧张气氛,你不知道他们中哪一个才是我们的同志,从表面上看,他们没有一点我们所能幻想到的共产党人的宁死不屈,大义凛然,他们甚至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不惜去做伪证,去诬陷别人,让你不觉有些失落,真相真是如此吗?带着疑问,你一定与我一样想去知道结果,直到为其足智多谋而钦佩不已。或许是因为电影版《风声》实在是太短了,后来我又完整地看了一遍电视版的《风声》,虽然剧情已经很熟悉,但是由于剧情拉长,其中的一些故事情节还是有些意外的,看电视剧时没了神秘感,但是多了一份担心。看过电影版、电视剧版《风声》已经好久了,这次读到麦家的书《风声》,还是被故事所震撼,被先烈事迹所感动,他们为了解放全中国,宁可舍生取义,那是何等的豪情。

  熟悉麦家还是从他的《暗算》开始,那部书可是红了好久,电视剧更是达到了很高的收视率,也正因为此,谍战剧才开始霸占荧屏。也让我们熟悉了作家麦家。《风声》是麦家的经典作品之一,依然是写谍战题材的。我觉得一位好的作者,就是能用文字抓住读者的心,让你时刻不能放下他的书,因为书中几乎没有让你喘息的机会,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本以为敌人好狡猾,好聪明,好残忍,可是你又不得不佩服那些隐藏在敌人身边的共产党们,他们每天都面临着危险,面对着牺牲,但是他们从来没有退缩,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会被人们误解为汉奸、叛徒,但是他们别无选择,现在想想中国能够取得胜利,这些插在敌人胸膛里的一把把尖刀,其实是最大的功臣。

  读麦家的小说就是拿起了就不忍放下的。其实读书要比看电影、看电视剧更过瘾。电影和电视剧要达到的是一种视觉的效果,而读书是时刻让你的感官紧张,敌人的每一次试探都埋藏着陷阱,而此刻身在其中的革命同志是完全是不知情的,他们要以怎样的智慧才能化险为夷,你的担心越重,这本书越好看。所以读这本《风声》时,你就会如我一样时刻不忍放下书,总想一直读下去,看看每一次我们的革命同志是怎样笑到最后的。你可能会问我,电影也看过,电视剧也看过,应该了解其中的故事发展脉络,为何还要如此紧张?其实书中所描写的情节与电影、电视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它没有画面感,你要在读文章的时候自己建立全新的画面感,这样就与电影和电视有区别了,特别是日本鬼子的狡诈,都需要你重新定位,读这本书就像读一本推理小说,你要跟着敌人推理不断确定谁是“老鬼”,谁又不是“老鬼”,在纠结中,一个一个人因此死去,有些人是被冤枉死的,死有余辜。有些人却是为了革命的胜利甘愿舍生赴死的,他们死得大义凛然。

  最近小说也读了不少本。写神话的,写现实的,有些书我是拿起了就放下了,因为我觉得作者在写作上还欠火候,写书一定不是以谁写得厚,谁就是高手,码文字还需要有耐读性,翻开你的书,却读不下去,那你的书就写失败了。读麦家的书你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本小说没有那么多名人推荐,因为不用推荐,只要你翻开它,就不忍放下。所写的故事也没有那么多拖沓环节,每一章每一节都紧扣故事脉络,如果你是谍战迷,那你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好书。

  还想说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读的文字,有人说你喜欢读谍战的书,自然对这本小说过于褒奖,人家喜欢读武侠,金庸还是第一呢。我也这样觉得,不管你写什么题材的书,写书的人一定得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吧,也要博览群书,满腹经纶的,那样写出的文章才厚重,才耐读。写书的人很多,写出能够让很多人都喜欢的书就不那么容易了,麦家的书我真的很喜欢。

  《风声》读后感(九):《风声》:与读者斗智的三场戏

  《风声》:与读者斗智的三场戏

  文芭蕉上人

  早在2005年就凭着引发收视狂潮的电视剧《暗算》,麦家一时间就红遍大江南北。到了2014年,又是麦家,他的《解密》在英美两国分别由企鹅集团和美国FSG出版社。后者虽没有前者有名,却因为旗下有22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注1】的作品而被《纽约时报》成为“文学帝国的守护神”。一时之间风头甚至超过了获得诺奖的莫言:《解密》收藏图书馆数量为686家,而莫言《红高粱》只有670家【注2】。但是打破《人民文学》自创刊以来不发长篇铁律的却不是前述二作,而是麦家的另一部重量级作品——《风声》。

  故事的起因是一份“加特级”电报,里面说共产党特使老K前往杭州街头。第一个接触到的人顾小梦。由于译出来的是乱字符,就找军机处译电科科长李宁玉帮忙,译出之后报军机处处长金生火。几日之后,搜获了一封“老鬼”的密信里面说到:“特使行动败露”。本来应该是很清楚的事情,在张司令得到密电之前,只有顾李金接触,那么三人中必有一个人是“老鬼”。但在交代的过程中,剧情的第一个分叉点就此出现,李说她告诉过参谋部吴志国部长,顾也部分证实了她的言论,但是吴部长坚决否认。至此,舞台正式搭好了:吴金李顾,谁是老鬼。还有两个一心想要抓鬼的人,日本特务二科机关长肥原、特务处长王田香,外加剧务、场记张司令秘书白小年。

  台前真是精彩纷呈,好戏不断,顾与简先生的故事刚刚上演,李又在晚饭上抢戏……我已经看得目不暇接了。当然麦家的野心不仅仅是写一部普通的反特推理小说。王和原肥二人为了能尽快抓到老鬼,不甘于只坐着看戏,在对面再搭出一个舞台。就这样,两方人马互相看着对方的戏,同时还要确保不能把自己的戏演砸了。正应了一句俗话“人生如戏,全凭演技”,稍有差池被对方抓住把柄,可有性命之忧。双方“你方唱罢我又登场”,高强度不间断地推进着剧情,我的心也随之跌宕起伏。

  书过了一半,戏已落幕。我的心中只有“呵呵”二字,XX怎么可能这么蠢,这种计谋不可能成功!麦家为我展开了第二部,似乎在说,由于之前有两个舞台,你在看其中一个舞台的时候,另外一个舞台肯定无法顾及到。所以,这时候作者把舞台的顶给掀了,让我从空中俯瞰,这样就可以让我同时看到左右两侧的两场戏。第一场戏中的大多数关键疑点都找到了相应的答案。我心满意足地等着第二次拉幕。没想到,幕布再次开启,剧目第三次上演。这时候舞台连侧幕都没了,后台一览无余。空气中飘散着若有若无的声音:“真相就要揭晓,祝狩猎愉快”。

  本书最特殊之处就在于这种“同一个时期的故事讲了三次”的结构。但是每一次都与前一次的角度不同,故绝不会有重复拖沓之感;作者又能颇具匠心地能把前面的漏洞补上,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每次给你两百片,等你把全书读完,才能得到完整的六百片拼图。这种写法对于作者的布局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稍有不慎满盘皆输。对于我们读者来说,这段“钢丝之旅”也许看得惊心动魄,但对于麦家来说,行文从容,把控得当,显得游刃有余。

  【注1】这里的数字当出处不同会略有差异。比如贝小戎《美国精英出版社FSG的兴衰》(刊于《新京报》2013年08月31日C13版)中为“25位”(显然作者把Norman Angell和Elie Wiesel也算进去了。前者虽然是文学家,但是因为发表大量反战言论在1933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后者出版了57本书,但获得的也是和平奖,因为他通过写作“把个人的关注化为对一切暴力、仇恨和压迫的普遍谴责”);英文维基中所列为“23位”(http://en.wikipedia.org/wiki/Farrar,_Straus_and_Giroux)。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于其官网介绍(http://us.macmillan.com/fsg/about),原文如下: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authors have won extraordinary acclaim over the years, including numerous National Book Awards, Pulitzer Prizes, and twenty-two Nobel Prizes in literature. Nobel Prize-winners include Knut Hamsun, Hermann Hesse, T. S. Eliot, Pär Lagerkvist, François Mauriac, Juan Ramón Jiménez, Salvatore Quasimodo, Nelly Sachs, Aleksandr Solzhenitsyn, Pablo Neruda, Eugenio Montale, Isaac Bashevis Singer, Czeslaw Milosz, Elias Canetti, William Golding, Wole Soyinka, Joseph Brodsky, Camilo José Cela, Nadine Gordimer, Derek Walcott, Seamus Heaney, and Mario Vargas Llosa.

  【注2】《2014年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学译作:麦家、余华领跑》,《西安日报》2014年12月5日第9版。

  《风声》读后感(十):回忆

  每当看这种抗日时期的电视或电影,我就特别特别恨日本人。同为人类,为什么大家不能好好相处,非得以那么残忍的手段残害我们。每当看见那些残酷无情的刽子手以极其残忍的酷刑残害我们的同胞时,我真恨不得以相同的手段让那些可恶的日本人受同样的罪—让他们也尝尝生不如死的感觉。(我知道我这样想显得很小气,很不理智,我并不认为自己有多么高明,只是某些时候很赞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且作为女子,小气自古以来似乎被认为理所当然。)

  我想,日本人其实蛮可笑的,一边用极其残忍(说实话,我觉得他们的所作所为简直连畜生都不如)的手段杀害我们中国人,一边还要轻蔑的说我们是“支那人”。是的,在他们看来,我们确实是低下.无知的民族,我也不想辨别,可是他们的行为就可以显示出他们有多么高明吗?我不知道。但是,如果说一个民族以侵略他国.残害其他名族来作为衡量民族贵贱的标准,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日本人确实很“高贵”,日本这个名族也确实很“伟大”!

  其实,我也知道,那些都是过去了,不应该耿耿于怀。就如一个人,也许他以前犯了不可原谅的错,可是只要他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错了并且改正,那他还是个好同志。可偏偏有些“高贵”的日本同志不但不承认,还大言不惭的说是来帮助我们解放,真是可笑至极!如果说一个人这样,我会觉得他本质已经坏掉了(但是一个民族这样,是不是就说明这个名族天性就是残暴之徒,我一介女流之辈,学识浅薄,不好妄作评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风声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