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表馆事件》是一本由[日]绫辻行人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4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钟表馆事件》读后感(一):无懈可击的完美——《钟表馆事件》读后感
北京时间2014年6月8号晚 21:32分,历时第三天,我躺在床上看完了这本《钟表馆事件》的最后一页。
我合上书本,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此刻我脑子里到处肆意奔跑着书中惊心动魄,诡计横穿的情节....而这些充满了血腥味道的情节,让我甚是压抑...
这本书是继岛田庄司的《占星术杀人魔法》东野圭吾《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后,我看的第四本日系推理小说。
倘若前三本小说给我曾经带来的感觉是精神上的阅读快感的话,那么我想说,这本绫辻行人的《钟表馆事件》给我带来的绝对是深入灵魂的震撼。不得不说,这是目前为止,我看过最纯正,最复杂,最完美的推理小说——即便它让我感到血腥的压抑...
血腥,从始至终都在贯穿本书,几乎是每一章节,你都能从书中嗅到那浓烈的血腥味,伴随着血腥味的还有那极其复杂的诡计,以及接近完美的终极推理。
正如我上面说到那样,此书可以说是最纯正,最复杂,最完美的推理小说,之所以我会给予它如此之高的评价,其原因就是在于本书无论是从构思上,还是在情节的铺垫,以及一步步逼近真相,探究真相,寻求凶手,诠释人性的多方位角度上,都堪称无懈可击的完美。
我在看的时候,可以说是边看边惊叹作者的完美笔法,以及其思路的清晰些,逻辑的复杂性。我很难想象作者绫辻行人到底有个什么样的大脑,才可以把小说写的如此精湛。
假如这个世界上,有他这样智商的大脑去犯罪,这个世界是不是真的会乱了套呢..
好了,废话,不再说了,但最后,我还是想说,这是目前为止,我看到的过最棒的推理小说。为此,我要给它五星点赞。
最最最后,我还想对还未看过推理小说,或者正打算看推理小说亦或者从来没看过推理小说的的朋友们说一句;无论你喜欢不喜欢推理小说,你都有必要看一下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因为它真的很完美,真的无懈可击的完美......
2014.6.8 晚 管宇豪
《钟表馆事件》读后感(二):觉得和阿婆的书有点像啊……
指的就是那个无人生还。
在内海因为恐惧把自己关在自己屋子里之后,阿婆那本书的感觉突然就出来了。我还隐约记得无人生还里面也有这样的情节,从这以后因为死的人越来越密集,感觉也就越来越像。
还有最后虽然核心诡计很棒,但是因为我在前面被吓了个半死,结局一出来觉得和前面的惊悚预期有出入,没什么震撼力啊。况且杀人动机我并不能够完全认同,为了女儿杀那么多人觉得还蛮过分的。
以及最重要的一点。
凶手为了嫁祸由季弥和创造自己的不在场证明才用了那么宏大的计谋,那么她在最后钟塔倒塌的时候为什么不逃呢?不在场证明不就是为了不让自己受到怀疑吗从而活下去吗?最后却自寻死路实在让人费解。
莫非又是什么殉教般的热情?
《钟表馆事件》读后感(三):评价两极化的馆系列
在读此书前,看到过不少与之相关的信息。新本格元年,领军人物,馆系列,代表作,评分高,评价两极化。因此便买了一本,评判下自己是否喜欢此类风格。
之后谈谈结论。本格侧重于谜题,而本作的诡计就一个,馆内外时间差,如果事先知道便毫无秘密可言。从一方面来看,本作中所有的事件,几乎都是为了利用此诡计而存在着,的确是几乎完美地发挥了一个诡计所应发挥的最大效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因为谜题太单一而导致的凶手作案毫无智慧可言,同时为了保证谜题和手法不会出问题,作者设置了许多偶然性事件和十分配合剧情的角色,也忽略了一些不合理之处。
我认为不合理之处有三个。
一是凶手被活着的人看到过两次,新见梢那次,和瓜生与江南隔着玻璃看到的影子,至于被死者生前看到的许多次也有外貌描写。但他们提到了面具,提到了香水,提到了穿着,却没有人提过身高与行动体态。关于各角色的身高体态作者几乎都有描写,新见梢1米5很小巧,河原崎大高个,小早川很胖,光明寺高瘦,由季弥也是高瘦,如果有人提过身高,同时排除掉凶手不可能穿着影响活动且会发出巨大响声的高跟鞋,应该很容易就将许多人排除在外,也就不会引起众人巨大的莫名恐慌,也就不会出现众人互相猜忌的情节。
二是,凶手在水里掺了低剂量的安眠药,以此来扰乱众人的时间感和行动,但此举并不能保证她能严格控制众人的活动轨迹。进入旧馆的入口如此狭长且唯一,同时大厅与3个通道连接呈开放状态,即便凶手带着监听耳机,但仍有一定几率被在内的人发现。如若被多人发现该如何反击和逃跑,逃跑的路线是狭长且唯一的走廊,如何保证不被搜索到秘道呢?去杀内海时,瓜生和江南正好都在大厅里趴着睡觉,凶手要么路过他们身旁去走廊,要么从门口马赛克钟表秘门进入走廊另一头。杀河原崎也是因为力量差导致没有一击成功险些失败,最后杀福西时更是疏忽大意。由此看来,凶手作案真的毫无智慧可言,纯粹是利用一个诡计作不在场证明,之后拼运气。
三,凶手杀与陷阱事件无关的几人,都是出于他们可能发现了指证凶手作案的证据。结合第二条所说的,凶手作案本身就是在拼运气,为何还如此在乎会被发现?如果凶手真的担心自己作案失败,那么又为何如此大胆地使用这么不稳定的犯罪方式呢?只能说凶手强行太幸运了。还有,如果那几人并未发现诡计的秘密,凶手没有杀掉他们,那么无论是准点出馆还是制造血迹后提前进入(况且还有好多人活着凶手也不好完成长时间拖尸制造血迹等工作),时间都要比实际约定的早了半天左右,外面亮度是无论如何都对不上号的,这么多人也不能都打晕丢盥洗室里,凶手又该怎么办呢?如果凶手“占卜”出的大雨没能冲垮道路,警察也会迅速赶到,凶手又该用怎样的方法对鹿谷和警察们隐瞒真相呢?或许作者可以再想出些手法来解决,但依文章所述,凶手也没多高的犯罪智商足以摆平问题。所以,为了保证计划成功,她必须杀掉除江南外的所有人,和最后描写的纱世子形象便有了冲突。但无所谓哪种目的,她杀这些人也全是出于私心,这恶魔般的行径,不知有何好同情的。
至于偶然的大雨、说有就有的秘道机关、不是傻就是几年内全死光的知情人,和里面那群出了事后依旧不调换屋子住在一排,各种“明知不该但还是莫名其妙想这么做”、“看到了但应该是幻觉吧”、“说了在一起待着但就是要单独行动”等,这类俗套设定,因为是作品类型特点就不多吐槽了。
总之,若此作代表着新本格领军人物的最高作水准,我只能遗憾地表示并不是很满意。
《钟表馆事件》读后感(四):绫辻行人的第一本功课完毕
本格派其实并不喜欢,从二战后日本社会派推理大行其道到夹杂各种风格的畅销书作家东野圭吾异军突起,其中京极夏彦的自成一派和宫部美雪的女性笔触,总的来说本格受众不大,即使新本格的代表人物岛田庄司,在占星术杀人魔法中仍将背景定在了二战前后。
而绫辻行人作为从大学时代便毅然追随岛田庄司步入新本格大厦的新生代推理作家,甚至当家侦探名也表达了向岛田的致敬。
作为绫辻行人馆系列的代表作和集大成,本书可以称得上完美,原本容易因追求迷题设计而脱离实际和人物塑造陷入脸谱化的本格推理,在本书中并未给人造成此种困扰,同时又摆脱了宏大背景的束缚和故作深沉的引申,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轻描淡写中完成剧情铺垫和人物描摹。也没有过分炫耀修辞和技法,甚至对凶杀和死亡都只是客观的白描,以实事发展而不是当事人物情感渲染来推动剧情,但又不失惊悚与意外,电影镜头式的文字表现和双线视角的交错造成的蒙太奇,让剧情更有张力。
最后的解谜令人叹为观止,结局更是带有悲剧性的美学呈现。
总而言之没有多余的废话,每一句都是为情节服务,这样便已足够优秀。
《钟表馆事件》读后感(五):“杀”人者,“人”杀之的诡计与布局
作者的商业野心
《钟表馆事件》是新本格派掌门绫辻行人馆系列作品之一,获得日本45届推理作家协会将。
绫辻行人在本部作品中设计了一庞大建筑钟表馆,这座宏大,辉煌、病态而又充满机关的钟表馆所构筑的建筑式新推理题材无疑为日后翻拍成真人电影,电视剧增加了难度与成本,因钟表馆新馆,旧馆,钟塔以及馆的内设,房间,无以计数的钟皆结构复杂,以致表现出了一种偏执、强迫症一般的精妙建筑。若将《钟表馆事件》搬上银幕以及商业化,恐怕只有动漫了,画风细腻,配乐声优堪比完美的动画。绫辻行人的那部《Another》已被翻拍成动漫,非常成功。作者的馆系列的建筑延续了设计者中村青司这条线,钟表馆的动漫化便很可能意味着作者的全部馆系列搬上银幕,这让读者们拭目以待。不止动漫,各平台文字冒险game,漫画,动画后的同人周边都可能因这部《钟表馆事件》才生连锁商机。
猜到很多,猜不到更多
首先,绫辻行人的这部作品的推理布局,伏笔很深远很大,作品中凶案与推理不再是密室、凶器消失、凶案地点转移等传统推理要素的反复运用,取而代之的是将这些传统要素仅用在前文抛砖引玉层面,书中的实质推理为凶案机关与不在场证明,作者将不在场证明在本书中雕塑到了极致。
其次,这部作品为典型的慢热,书读到一半时甚至未出现明显凶案,即为读者呈现出尸体从而拉开连续杀人序幕。前部分细腻描写希谭社与W大学推理研究会众人在旧馆举行所谓降灵会以及钟表馆前世今生的人物关系,还有大量笔墨的建筑描写,好似从钟表馆大门进入到步入新馆内一路的视线所到之处都清除交代。读完后反观全书,前部分的铺垫,即交代钟表馆内人物关系无疑是为了点睛凶杀动机,让人在前文注意到古娥由纪弥这位少年,丰富的建筑描写则是强调凶杀机关。
从光明寺美琴(即寺井光江)在旧馆钟摆间的失踪,凶杀部分正式开始。作者在新馆,旧馆同时安排了两位相互独立,隔离的侦探角色:新馆的鹿谷门实,封闭旧馆中的瓜生民佐男。鹿谷进行着外出调查多方查证,有着些许刑警色彩的推理,瓜生则根据仅有的线索,安坐在旧馆大厅里不断做假设、分析与梳理凶案。这一动静结合的推理让旧馆与新馆的众人活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旧馆持续的凶杀,从早纪子到渡边凉太的尸体,可见凶手下手残忍而冷静,摄影师内海被杀前的疑惑、恐惧都表现出旧馆被害者一行人在凶手全盘操控下的歇斯底里、求救、意志恍惚与精神饥渴...让人不禁觉得凶手手中的这些小白鼠实在可怜,而在新馆则是平静、日常的故事与调查。这部分的心理刻画细腻,代入感临场感很强,绫辻行人的心理笔法可见深厚。新旧两馆交替描写,好似腥血与清茶间隔品读,其间的故事发展让读者大呼精彩! 直至此时,仍让人以为凶手应该是新馆的古娥由纪弥了,不然这一切的凶手消失,被害者死亡时间,还有最核心的凶案动机又怎么解释呢...
作品立意
小说立意虽不比家国仇恨,民族情怀高尚,只是凶杀一贯的动机复仇,但书中也有不少哲学色彩的文字精彩而耐人寻味,表达出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某些观点。
“社会这种东西最大的功用就是制造出了名叫“现实”的巨大幻想并不断施压,使大众承受它,相信它,将它当做确实存在的实体。只有这样,才能给予人们“安定”,这种模式从古至今未变...与此同时,社会作为一种支配,统治机构又常常过度行使其职能,导致了不认可这种模式,坚持现实不过是现实的强硬派们的出现,这类人只要一看到有人指责他们所谓的“现实”,就会神经过敏,受到莫名的威胁,从而变得愤怒,想铲除,消灭那些说这话的人,但看到这种举动而耻这类强硬派们的人,则永远是比他们技高一筹并且试图从那巨大的支配中奔走获利的家伙们“
这段除了让人感觉影射由纪弥,又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老百姓的定义呢,活在当下,活在现实,适应环境,认清自己故而长袖善舞达到目的....
作品的败笔
书中所有线索都指向由纪弥是凶手,动机则是姐姐古娥永远身体掉进了孩子们恶作剧挖的洞里伤其容貌,因此影响了自己的婚姻一怒之下自杀身亡。故凶案的动机即为精神错乱的由纪弥向间接杀害了姐姐的这几人复仇而将其杀害。
”杀“人者,”人“何杀之...
读者读到这里会感到高潮也许已经落幕,但最后的推理与动机却与读者所想大相劲庭。作者为了麻痹读者,饶了如此之多的口舌与笔墨,只是为了设一烟雾弹。反观最后真相,之前钟表馆内古娥伦典,古娥时代与女儿古娥永远,由纪弥等人物的塑造是否就有啰嗦之嫌了呢,反而真凶从一而终都是淡进淡出,此人物的凸显明显不够,凶手的心理塑造也不够丰满,尤其是经历年岁,日夜拟定复仇计划,拥有全盘控局诡计的凶手,复仇便是其信仰,这样执着,承受之人作者对其的结局也是草草收场。所以作者对真凶的表现力还欠火候,是小说一败笔....
新本格派掌门实至名归
小说最后的揭示似是嘲笑读者的固定思维一般,诡计的运用是钟表馆的机关,这看似一简单的现象,但所有凶案的实施,完美不在场证明,运尸顺序,凶手敲门,凶手留下活口等等百思不得其解,耐人寻味的诡异悬念却都在机关运用下的简单现象中展开,将简单普通的时间错觉一口气最大复杂化,尤见绫辻行人的叙事功底着实厉害,笔法老练。
《钟表馆事件》使绫辻行人一跃跻身宗师级推理小说家行列,奠定了新本格派掌门地位。小说最后鹿股门实犀利,详细地揭示了连环杀人事件真相以及钟表馆内的人物隐情,这位自始至终在新馆里推理的侦探人物原型为绫辻行人自己,旧馆里有模有样的侦探瓜生民佐男却被残忍锤杀,这不正是作者发出的嘲讽,宣言摒弃传统本格推理、固式思维推理,开创新式建筑式推理,构造式推理的挑战书吗...
绫辻行人的这部《钟表馆事件》内容丰富,构图很大,线索层次性,条理性很强,慢热型小说,建筑式推理风格,非常值得一读....
《钟表馆事件》读后感(六):所有谜题解答 钟表馆事件
1959
古峨伦典与时代结婚。占卜师预言时代会在二十八岁生日之后去世。
1964/8/5
两人的女儿永远降生,与时代的生日是同一天。
1971
时代逝世。占卜师预言永远会在十六岁生日之前去世。
1974/8/5
伦典在永远十岁生日的时候,搬进了由中村青司设计建造的钟表馆。
1979
永远自杀。伦典委托中村青司扩建钟表馆。
1980
钟表馆扩建工程竣工。伦典逝世。
1989/4
江南孝明进入稀谭社《CHAOS》杂志编辑部工作。
1989/7/16
江南与已经以推理作家身份出道的岛田洁重逢,告知其自己即将造访钟表馆一事。
1989/7/30
《CHAOS》杂志的特别企划“镰仓·挑战钟表公馆的幽灵”正式启动,采访组与W大学超常现象研究会的一行人抵达钟表馆。“钟表馆事件”拉开序幕……
问:书中有没有图?
答:有5张图,包括钟表馆旧馆、新馆的平面图,凶手出逃方向图,灵异现象的解释图。还有几张案发经过的时刻表。
问:本次事件有哪些超自然现象?
答:占卜师具有预测未来的能力,准确预言了时代会在二十八岁生日之后去世(147页)、永远会在十六岁生日之前去世(148页)、钟表馆将出现人死和房子崩塌的事件(51页)。
问:本次事件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答:暴风雪山庄,大型连环密室杀人,时刻表诡计(破解不在场证明),叙述性诡计。
问:古峨伦典为什么要建造钟表馆“旧馆”?
答:永远希望在16岁生日那天结婚,但占卜师已预言她将在16岁生日之前死亡。为了实现女儿的愿望,古峨伦典让永远从10岁开始住在钟表馆“旧馆”内,这栋建筑中所有的钟表都比正常时间走得快,走6分钟相当于正常时间的5分钟。古峨伦典要求女儿身边的人都瞒着女儿,不让她知道钟表馆的建筑特性,这样,只要再过5年,永远就会误以为自己已经16岁了,愿望就可以实现了。(408页)
问:钟表馆“旧馆”建筑有什么特性?
答:“旧馆”内108座钟表的运行速度都是正常时间的1.2倍(398页)。建筑具有自动光源、温度控制系统,可以模拟昼夜和季节的交替(406-409页),使生活在里面的人无法知道外面真实的气候和时间。建筑内有很多暗门,但不知道暗门的人将被完全禁闭在里面,无法离开建筑。
钟表馆的房间布局、天花板形状等,都呈现出钟表表盘的图案。
问:永远为什么在15岁生日前自杀?
答:她外出散步时,听到几个小孩说到了当时的年份,从而明白自己生活在一个虚假的时间里,且明白了自己将无法在16岁生日那天结婚。(411页)
问:钟表馆“新馆”建筑有什么特性?
答:只是一栋普通的房子,恰好建在钟表馆“旧馆”旁边而已。钟表馆“新馆”在馆系列作品中的特殊意义在于,(到馆系列第9部为止)它是中村青司生前设计的最后一栋建筑。
问:死亡人数是多少?凶手分别是谁?
答:凶手是钟表馆的管理人伊波纱世子,她共杀死了10人,自己被建筑压死。钟表馆事件共11人死亡,4人生还。钟表馆“旧馆”的9人中,8人死亡,1人生还。
问:事件发生的时候侦探在哪里?
答:在“旧馆”内发生连环杀人事件的同时,鹿谷门实一直在别的地方,包括在“新馆”做客、到附近的村子里查找线索等。“旧馆”里的人几乎全死光了,鹿谷门实才第一次进入“旧馆”,到这时他才知道发生了杀人事件。因此,针对杀人事件的推理,全部是事后推理。
问:时刻表诡计的手法?
答:凶手在“旧馆”内杀人,诱导目击者记下案发时间。而在“新馆”中相应的时间时,又与侦探通电话、一起吃饭等等,从而证明在所有案发时间时,自己都不在旧馆内,从而获得不在场证明。由于“旧馆”内记下的案发时间都是按照“错误”的时间,一旦知道了钟表馆的特性,凶手的不在场证明全都是不成立的。
问:为什么钟塔上的大钟没有指针(30页)?
答:凶手在筹备阶段把指针去掉了,以防止别人知道钟表馆建筑的特性(413页)。出于同样的目的,凶手事后把108座钟表、控制季节和昼夜的系统全都毁坏。
问:密室杀人和凶手消失的手法?
答:钟表馆“旧馆”中的房间都有暗门,凶手通过暗门离开即可(310,320页)。“旧馆”有秘密通道与外界连通(359页)。
问:钟表馆的结局如何?
答:到了设计者预先定好的时间自动倒塌。(434-435页)
问:鹿谷门实最华丽的一幕?
答:“旧馆”的9人已有8人被杀,唯一的生还者——江南孝明被凶手关在了完全黑暗的小房间里。过了十多个小时,他听到鹿谷门实的亲切的声音,此时他以为自己是在做梦,因为鹿谷门实现在不可能在自己身边。但这不是梦,岛田洁——鹿谷门实先生确实来了。他得救了。(353-354页)
《钟表馆事件》读后感(七):时间逶迤
一口气读完,最大的感觉反而是——时间,真是个可怕的东西。
一开始买下这本书,是想为晚自习找些事做,在书店闲逛时看见一直听人说却从未看过的绫辻行人,就简单的决定买下来。选择钟表馆,也只是因为这个版本的它的封面,是我喜欢的颜色。
谁知道开始就停不下来,看完几十页后忍着做完了作业,期间不停回想情节。飞快得完成任务,做完复习,晚自习时间已经所剩无几,那天晚上,熬夜看完了整本书。
从没有想过,会有一本书用如此手法调侃时间。时间之岭逶迤而庄严,在不自觉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因为不可控而得出的敬畏,但是,书中人却用尽精力去算计时间,虽然最后的结局是如此,但是无论是以一腔孤勇报复的她还是无端卷入的我都应该是不为此行后悔的才对。
坍塌,死亡。等到一切都化为乌有,只有时间依旧逶迤。
《钟表馆事件》读后感(八):瑕不掩瑜的好作品
从故事情节的推进方面这部书还是不错的,节奏快,悬疑效果制造的也不错,废话很少,400多页读起来不累。核心诡计的设计和解答也很好,作者的想象力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结局的震撼力比较小,因为人都死光了,嫌疑人的范围太小了,尽管不知道作案手法,但是也容易猜出凶手。同时,作者对嫌疑人不在场证明的说明似乎少了点,仅凭一个时间表和简单的几句话,很不到位,以至于真正的诡计揭晓后,并不是感到特别的不可思议?当然了,上述这些小问题可能是因为我读过太多的推理小说的缘故吧,不同的读者可能感受会不同。总之,瑕不掩瑜,总体说,作为一部推理小说而言,这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也是广大网友公认的馆系列里最好的作品。
《钟表馆事件》读后感(九):【钟表馆事件】读后感
在还没有看这本书之前,该书的名气就已有所耳闻,一部钟表馆让绫辻行人封神,馆系列更是奠定了他在推理届的宗师地位。初看钟表馆是时。 首先翻看了书里面夹的结构示意图和人物列表,再翻翻这本书,哇好厚,想着这么多人物可能看到底都不一定能记清楚谁是谁。 其次比起说松本清张擅长的是解密环节的大笔墨渲染和东野圭吾倾向于动机的挖掘,那么零食(绫辻行人粉丝给的绰号)最擅长的就是环境气氛的渲染和读者代入感的处理,让你置身书内,读着读着感觉就像自己也处在那个封闭的小空间里一样,紧张而刺激。板着我倒要看看作者有多牛逼,让这本书有这么高的评价的态度开始阅读,刚开始无非就是各个人物的出场和介绍过程,虽然平凡无奇,但在一些不经意的交代中实际上埋藏了日后破案的线索,而这些细微的线索可以说贯穿了解密之前的所有阶段,对于有了一定推理文学阅读量的我来说,还是留了一些心眼。然后故事达到了高潮部分,眼见瓜生和江南破解了密码(虽然我也猜到了)快要到达真相的时候,凶手掐断了他们的幻想。使得读者从快要柳暗花明的境地一下子又毫无思绪,顺便一提,瓜生这个人物可以说塑造得非常完美了。我暗做聪明,自以为已经猜到了凶手,而作者留下的所有线索也开始指明凶手就是这个人。 接下来的解密篇把我打的鼻青脸肿,自以为是的我原来只是作者玩弄的木偶,伴随着绝妙的诡计揭开的同时剧情开始了完全的逆转。然后我就这样,目瞪口呆的迎来了最终的噩梦的终焉。原来前文所有的线索从一开始就为了误导读者,不得不说零食下了一盘很大的棋。我觉得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应该属于诡计的本身(钟表馆的结构)和那首暗示命运的诗,完美解释了所有的内容。而钟塔的华丽倒塌为这个荒谬的闹剧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却更加添加了悲剧的色彩。 最后总结一下书中的精彩部分: 1,钟表馆本身的设计。 2,文中各个阶段埋藏的线索。 3,人物矛盾的处理。 4,绝妙的诡计。 5,结局的完全逆转。 可以说,这是一本纯粹的新本格推理作品,喜欢推理文学的朋友们一定不要错过~~~
《钟表馆事件》读后感(十):让假凶背真凶的锅,心疼那个少年
很诡异,第一次拿起这本书带回来,到真正看完,一共续借了三次,期间好多本其他新借的都看完了,一直只有这本留在角落里。因为名气大,想着怎么也要拜读一下,终于找到时间花了5个小时一口气读完。
很精彩,对于爱看侦探小说的人来说,本格推理更纯粹,着重于布局谋篇到最后揭开谜底,一切为推理服务,一直在抛出线索引导读者猜测,读起来惊心动魄。(很可惜,猜了半天都没猜出凶手)
虽然所有的谋杀背后都有人性的挣扎,说起来都是一时意起,一声叹息,但不会过度渲染情感类的东西。跟《白夜行》那种大段大段的风俗化描写截然不同。
馆系列这种新本格式的“建筑推理”,指故事在一个宏大的、病态的、有机关的、在现实中绝不可能存在的建筑中展开。
这样环境很容易让人感到压抑,所以不好的事情也会随之而来。整个故事都带着一丝畸形病态的梦幻色彩,16岁的美丽新娘,生下同样美丽病弱的女儿后在28岁离世;为爱痴狂的父亲,为了所谓的爱和女儿的梦想,建造一个古怪壮观的城堡;一心爱慕姐姐到精神混乱的病态柔弱美少年;想跟母亲一样16岁结婚的女儿,却在知道真相后选择自杀;神神叨叨的术士看似预言很准的术士……
讲真,有点中二玛丽苏了。但本身就是一个不存于世的背景,这样能渲染氛围,倒也可以接受。只是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用现世的角度去思考:
知道女儿得的是难愈的疾病,身为一个有文化有思想的富豪老爹不是想着怎么寻医治病,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而是要自欺欺人地建造一座牢笼,把所有人囚禁其中;
明知道这个设计师设计的房子似乎自带暗黑气场,经历了几起心有余悸的凶杀事件还要去参加一个作死密室活动;
明明“猜出来”当年四个熊孩子事件,事件主角一个接一个的挂掉,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在机关快要打通的时候不陪着幸存者去通关要留下来安慰领导;
身为经验丰富的推理小说家,明明在外面发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收集了那么多线索,却从来没有担心过密室里面人的安危,没有想过要提前开门……
你知道,一旦你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这些,似乎都是可以反驳的bug,但故事就是故事,因为很多巧合和契机成就的故事。
还有一些价值观的问题。
在阿加莎的某本小说里,大家组成团伙犯罪,杀了一个人,彼此作证。虽然最后波洛发现了事情的真相,但他没有说出来,大概因为罪犯实在太可恶,杀人者是“替天行道”。但这个故事里,凶手杀了10个人,而且基本上都是无辜的人,主角却心安理得的选择隐瞒,丝毫不在乎那些鲜活的生命是以怎样惨痛的方式逝去。实在是无法接受,还是作为侦探家,只要自己知道谜底就够了?
虽然在侦探小说里要求将凶手绳之以法似乎有点玻璃心,这两个包庇杀人者的行为从本质上讲是五十步跟一百步的区别,但心理上还是很难接受。活泼的梢子,理智聪明的瓜生,混沌纯净的由季弥……人物形象刻画的很生动,但除了为谋杀案贡献戏份外,就没有一点价值了吗?虽然凶手死了,但隐瞒真相让另一个已死的无辜之人顶罪好吗?去世之后还身背骂名。
故事是一个挺好的故事,就是结局有点不太喜欢,可能我又回到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