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摄影师》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0 11:16: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摄影师》读后感10篇

  《摄影师》是一本由[法]埃曼努埃尔·吉贝尔(编绘) / [法]迪迪埃·勒费伍尔(摄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8.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摄影师》读后感(一):前行在有光的路上

  我们期望和平的世界,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就在不远的阿富汗,还有我们无数的兄弟姐妹正在战争的摧残下,过着民不聊生的日子,吃不饱,穿不暖,还得时不时地提防着上空的飞机,生命没有任何保障,随时都可能化为云烟。

  无国界医生组织即MSF组织,一个完全独立于任何政治、经济和宗教势力的组织。迪迪埃.勒费伍尔作为一名随行的摄影师,成功加入到MSF组织,在朱丽叶的带领下,跟随他们的一支团队,深入正处于苏联侵略军与当地民族抵抗势力战火之中的阿富汗。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沿途所发生的一切,用镜头记录了一次战地医疗救援行动的始终。这一路走得无比艰辛,也给他们一次彻底的人生洗礼。

  在去的路上,一路有朱丽叶的领头,迪迪埃基本上没有遭什么罪,但是在回来的时候,他坚持要自由独立行走,他想领略另外一种风景。正因为这一个简单的决定,也让他饱受了诸多的痛苦与折磨。我无比佩服他的勇气,一路拖病翻山越岭,没有倒下;我佩服他的聪明,遇到强盗来搜刮钱财时,他机灵地把救命的钱装进胶带;我佩服他的感恩,遇到给予他帮助的人,他心里充满着无限的感激;我佩服他对生活的热情,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因为还有家在等着他…….

  再艰难的岁月,总有一道光会照进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信念,他们为着同一个目标走到了一起。一路冲破危险,一路披荆斩棘,最后回到祖国的怀抱。迪迪埃用真实的照片,加入漫画的元素,极富艺术气息。我欣赏栩栩如生的照片,我细细品味他们的不平遭遇,我用心感受着他们的所念所想。他用一种全新的手法把这个真实的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着阿富汗战争的气息,更让我们了解带给他们的伤害,让我们体会他们时刻对生命的追求,对和平的渴望。

  我佩服MSF组织的勇敢与坚持,仁慈与善良,因为有了你们的存在,就算暗无天日,他们心里也会留有一道光,在某个缝隙的角落,它总会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摄影师》读后感(二):光

  林亦霖

  以往看漫画时,都是开心的、愉悦的,当翻开这本厚重的《摄影师》时,心情渐渐有些沉重,透过纸张,我看到了人性的那一道光。

  这是本与众不同的漫画,书中有形象生动的人物、更有不计其数的真实照片。人物的幽默、灵动,照片的残酷、哀伤,不知不觉中融合。你会在得到一种不一样的阅读感觉。那些当时难以说出的言语,通过卡通的人物表达出来;那些当时心痛不已的图片,借着定格的回忆展现出来。

  《摄影师》读后感(三):我?我可从不开枪

  《摄影师》读后感(四):摄影不重要

  绘者吉贝尔这次选择的,又是一段幸存下来的个人历史,不过这次的孤例与迪迪埃那些真实的照片搭配,更加惊心动魄,也更富有冲击力。

  我更喜欢从口述者迪迪埃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

  这种鲜为人知的现实,就像集中营的幸存者写下的文字,都是从时代的夹缝、罅隙中抢救下的真相。而作为幸存者的自己,该如何重新审视那段经历?

  常常会听到人们说,我犯错了,我成长了,我悔悟了,迪迪埃什么都没说,他后来多次重返阿富汗,已无声地表明了他的改变,他的成长。

  人们往往只在面临变化,经历磨难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和幼稚。

  前些年,每次在黄金周期间与女友出行,总有一两天会在吵架、争执、冷战中度过,反复几次后,促使我重新思考旅行的寓意。

  旅行之时,身心暴露在陌生的空间里,一切都要重新定义、重新适应,应该试着用自己已知的一切,去撬动,尝试驾驭陌生的周遭,而不是努力将自己保护起来。同行两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也要经历这种陌生化。重新适应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战争的极端环境,能加速这种“成长”。在战争的蹂躏、折磨、恐惧之下,直面选择的失败、经验的失效、人性的扭曲,根本无法掩饰自己的无能与幼稚。在与残酷现实遭遇之前,我们无不是自洽、怡然的个体,再次转身时,才有了重新评估的机会,确认被单一视角朦蔽的自己。

  摄影,发现,眼光,决定性瞬间,迪迪埃带着这些观念上路。他在旅途中剧烈地与人互动,与自然互动,与战争和扭曲中的人性猛烈擦身。他一次次地试图用“摄影术”施加影响,最终,却只发现自己的无力与无用。

  书中的每个人,用自己的行动与战争、与人性激烈碰撞,圣战士靠行走和抗争,医生靠手术,摄影师靠摄影,摄像师靠录像,人用不同的形式,说着同样的”话“。人在变化中成长,不断突破自己的界限,发掘崭新的现实。

  他或许发现了,摄影没那么重要。

  他或许发现了,这段历程,忠实地记录了他的成长。

  这些底片,在他的纠结和绝望中被生产出来,才具备了分享的价值。它们本应记录战争,记录残酷,最终记录下的,却统统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什么才是战争?

  或许发现了吉贝尔专注发现的某种母题,即“人的成长”,在纪实一般的故事里隐藏着挣扎。

  —— “什么让你重返这里?”

  —— “人。”

  不是战争。

  《摄影师》读后感(五):小人物的阿富汗

  对阿富汗这个国家,绝大多数人都会有极端不好的联想。长达四十年的战乱已经使得这个国家在他人的视野中成为封闭、混乱、野蛮的代名词,唯恐避之而不及。

  如果要对阿富汗有初步的认识,则要把它放在大伊朗文化圈内来理解。文化上,阿富汗属于所谓大伊朗地区,伊朗文化的影响不仅及于现在的伊朗国。也波及伊拉克东部和伊朗以东的广大区域。包括今天的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这些地方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深受伊朗人群的影响。

  特别是在书中主要涉及的阿富汗北部地区,占据优势的居民实际上是所谓塔吉克人,即东部波斯人。而其他民族则普遍也通用波斯语。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书中出现的所谓“阿富汗语”实际上就是一种波斯语的变种。阿富汗官方由于政治原因将其称之为达利语,民间则往往仍旧称为波斯语。

  坐落在亚洲的中心地带,今天的阿富汗在历史上曾经属于很多不同的地理概念,如深远影响了中国的犍陀罗、作为希腊遗民之地的巴克特里亚,以及伊朗世界中的呼罗珊。由于地处伊朗世界的东部,呼罗珊自身即为日出之地的意思,而阿富汗更是比伊朗的呼罗珊地区更向东北一些。最终接近一统伊朗世界的波斯文化起源于今天伊朗西南部的法尔斯(即波斯)省。但奠定今天波斯文化诸多基石的伟人很多却出身于今天的阿富汗。著名诗人鲁米即为阿富汗巴尔赫人。

  无论是把阿富汗当做战乱中的焦土还是文明之光似乎已经燃尽了的废墟。人们谈起阿富汗来的概念几乎都是抽象的宏大描述。并无多少人和作品真正关心过现实中的阿富汗人民。人们并非天生对自己在阿富汗的同类不感兴趣,前些年《追风筝的人》小说与电影的热销对此已有充分证明。然而由于种种可以理解的原因,外人想要一窥阿富汗人的生活难于登天,走出阿富汗的本地人中卡勒德·侯赛尼这样作者的又可遇而不可求。

  《摄影师》一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打开一扇小小的窗口观察普通阿富汗人的生活。

  作者迪迪埃在前往阿富汗之前对这片土地辉煌的古代史和当下的情况显然都缺乏了解。然而作为一位敏锐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对阿富汗的不了解却未必是坏事。正是由于对阿富汗所谓“主流”的无感,才让作者对多数访客容易忽视的事实详加记录。如作者刚从巴基斯坦进入阿富汗时所在的努里斯坦地区,1895年才被强迫皈依伊斯兰教。

  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书中的普通人在一片战乱中都在为生活而挣扎。古代的辉煌和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关系。而一生基本只能局限于在出生地附近的几条山谷活动的人,恐怕对世界大势,苏军入侵阿富汗的理解也处于对“他们”的直升机需要东躲西藏。就算相对见多识广的旅队,也在不断重复翻山越岭的危险行程,随时都有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生命危险。

  在这个朝不保夕的时代,人有旦夕祸福是最最常见的常态。仅仅在书本中就已经有不少人物遭受意外甚至去世:被炸弹炸至内出血身亡的小男孩,被碎屑打断脊髓瘫痪的年轻姑娘,遭受疖病困扰的作者,在巴基斯坦一丝不苟到了阿富汗却意外罹患出血性溃疡差点丧命的有钱记者。而在书本后记中对书中人物的追访更是让人脊背发凉,护送队强壮而温柔的首领,MSF(无国界医生)医疗队组织者的义兄自八十年代末就失联,老头目遇刺后年轻的儿子未能镇住局势排挤出局,瘫痪的小姑娘半年后因败血病去世。何为乱世从小人物的经历中至能体现。

  最让人喜欢的则是作者对人性真实的描述。

  当一个来自相对发达社会的人前往发展程度低很多的地方时,容易出现两种感觉。一种是觉得当地人非常淳朴,有着现代社会已经丧失的美德,而另一种则是对对方的落后野蛮震惊不已难以接受。作者在阿富汗并未被这两种感情束缚,而是从自己的主观感觉和客观事实出发,展现了阿富汗的众生相。

  漫画配合摄影产生了出乎人意料的效果。摄影师就算再勤快也始终难以拍摄行程中记录下来,采取漫画的手法,则让很多本来会从照片里遗漏的故事得以再次重见天日。更重要的是,漫画使得摄影师本人作为“我”有了出镜的机会。在这样一个记录普通人生活的作品中,“我”的主观感受和作为客观事实载体的照片同样重要。

  书中的故事发生于1986年,三十年之后的2016年。我们很遗憾地发现,尽管MSF的努力或许已经让数不清的阿富汗人脱离了病痛的折磨,但是阿富汗依旧是个战乱频仍的国度。作者本人已于07年1月英年早逝,他的健康在此次阿富汗之行后受到了永久的损害。很幸运,他于去世前一年将这部作品奉献给了读者。

  《摄影师》读后感(六):摄影考验眼力,苦难考验人性

  在阅读《摄影师》之前,我已读过吉贝尔的“阿兰系列”(《阿兰的战争》与《阿兰的童年》)。吉贝尔作画质朴写实,色调自然,还给人一种水墨画的流畅感。吉贝尔非常积极运用漫画结合纪实资料的形式叙述故事,作品中往往穿插大量照片、复印件、海报等,使得故事有透出纸外的立体效果,让读者产生临场感。正由于这独特风格,吉贝尔的作品亦有了历史价值。最让人感慨的是吉贝尔精准的选题思路。无论是“阿兰系列”的主角阿兰,还是这部《摄影师》里的摄影师迪迪埃和无国界医生群体,他们的经历总是从看似平凡的生活中逐渐扩散,最后达到动人而伟大的高度。曾有那么一种可能,这一件件震撼人心的事很可能就默默沉寂于历史的尘埃中,但吉贝尔凭一双慧眼将这些人与事逐一发掘,最终得以让更多的人见证、感动并思考。也许漫画家本身在完成这一颗颗珍珠的打磨时,自己也成为那纯白光芒的一部分了。

  《摄影师》读后感(七):情怀

  2011年,我14岁,叙利亚内战爆发,James Foley在叙利亚失踪44天,2014年6月29日,ISIS在互联网以多种语言发表书面声明建立“伊斯兰国”,同年James被ISIS削首的视屏在互联网上疯传,我于是才开始认识这个我向往许久的职业。

  我持续关注了这些动荡的国家,触目皆是消瘦的民众和破败的城墙,我开始害怕、胆怯。一个伟大的职业往往伴随着牺牲。我没在成为战地记者的路上坚持下去,我像个懦夫一样退缩。或许者就是一个懦弱普通人的幸福。

  之后当我再看到诸如此类的报道时,我为自己感到羞愧,可是却享受着生活的安逸。最终屈服于世俗生活里的小确信。在我在念中学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文章,甚至是我读过的鸡汤都在教我如何变得勇敢。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没有表现出一点勇敢,连改变我都害怕,更何况继续我当时的梦想呢?

  小时候即使不能确切的知道什么是勇敢,但是也知道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要不顾一切的实现,或许我们不需要人教我们如何勇敢,我们只缺少纯粹,却少一颗没有被世俗化的心。

  我可能永远都不可能再实现这个梦想了,而她也给我提了个醒。让你勇敢的一定是你纯粹的心。

  《摄影师》读后感(八):无声的电影

  如果说艺术的特点是从叙事性转向个体的一刹那惊颤体验,那在完成这一瞬间的体验,任何形式方面的艺术都无法与摄影相比。从发现目标到按快门,只需要0.2秒,而按快门—抬起反光板—焦平面快门易懂,这一个过程只有0.03毫秒。手、眼、心灵的高涨与契合,于即时完成一次次的艺术形成。摄影的艺术就好比电影,把脑海中抽象的记忆具现化在了现实之中,与绘画需要时间的一笔一画的勾勒不同,摄影记录了时代的轨迹,世纪的开端。

  真实的阿富汗是怎样的?这个问题除了影片与摄影能回答,其他的大概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岁月的流走,都不能回答了。书中的题材很有趣,正是以阿富汗为入口,还原了一个真是的阿富汗,这不是令人惊奇的地方,让人觉得惊奇的是书的设想与构造方式,与之前所看到的漫画都不同,这本书的构造结合了漫画与摄影,能用照片说话的,就用照片说话,不能用照片说话的,作者就用漫画形容,这是我看到此书最有趣的一点,融合了摄影与漫画的精髓,漫画让人有趣的是简简单单一幅画,讲述了许多的内容,剩下的就在读者的幻想当中,这个幻想就像一部无声的电影,随着页数的跳动而播放。

  但是要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我觉得图像小说回忆录这七个字再合适不过,这本书真实记录了一个阿富汗,用真实的图片来记录了这么一段快被人忘记了“风情”,真实再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苏联与阿富汗战争时期不为人知的历史与民族文化,还有惨烈在现代战争中为了生存而绝望挣扎的人们。

  战争是个恶心的词,但是人类似乎又无法离开,如果用词来比喻战争与人类关系的话,个人认为“情人”这一词再适合不过,若近若离,离不开,也深入不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然战争又延续了一系列让人不开心的事情,这大概就是适者生存。

  故事讲述了摄影师迪迪埃跟随一直无边界医生,从巴基斯坦徒步翻越了15座阿富汗战区,为当地的居民提供医疗救援。慈善是让人敬佩的,同时也是让人感到揪心的,敬佩是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精神,揪心是感觉一些机构的无良,浪费社会资源的养了一批寄生虫,因此我觉得最好的慈善是志愿者的无偿帮助,最丑不过人性,但是最美也是人性,比起单纯的数字捐献,跋山涉水的志愿者的帮助更让人觉得暖性,这不仅是一部里程碑式的摄影漫画作品,更是一部散发人性光辉的无声电影。

  电影的跳动,逐渐走到末端,而人性的光辉还依旧在这片土地上持续,《摄影师》所表达的,已远远的甩开漫画与摄影的范畴,站在历史的层面上,这是一部伟大的回忆录和一部伟大的历史文本。

  《摄影师》读后感(九):相机,是摄影师手中的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本捧在手里五分钟,便打算推荐给所有人的书。

  你很难找到合适的言语形容它。这首先当然是一本漫画书,由《阿兰的战争》作者吉贝尔编绘,男主角迪迪埃口述完成。但迪迪埃身为一名摄影师,又把他拍摄的大量珍贵黑白胶片影像,放在了吉贝尔的漫画旁。因此,称其为一部优秀的纪实摄影书,也并不为过。

  然而,不管是漫画书也好,还是摄影书也罢,如果没有一卡车又一卡车的“干货”内容填充,那也只不过是一幅干瘪的皮囊而已。

  迪迪埃作为一名摄影师,他忠实地记录了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他把能看得见的人和物,统统交给了不会撒谎的NIKON F2那清脆的机械快门。尽管遭遇了相机进水,以及105mm遮光罩丢失的窘迫,好在139卷胶片安然无恙。而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如心情的沮丧、身体的病痛,被敲诈勒索时的愤怒与无奈,面对无辜孩子受重伤时的情绪失控……他把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永远地锁定在了记忆的深处。

  根据迪迪埃的照片和口述,吉贝尔采用了简单直白的线性叙事方式。而出发、救援和返程的经典三段式章节,加之那种或真实深刻、或触目惊心的纪实照片,也让读者很容易把整个身心代入进来,仿佛和摄影师本人一起,进行一场漫长的征途。这其中,遇到了形色各异的种种人物。有些人物描绘深刻,有些仅仅寥寥数笔,但却同样让人过目难忘。吉贝尔生动有趣的绘画手法自然是一方面,而人物本身极其个性化的特征,则更是他们熠熠生辉的最主要一面。

  比如那个收藏了15部徕卡相机的法国阿尔萨斯人,14岁便被党卫军外籍兵团派往西伯利亚打仗,而迪迪埃在劫后余生后竟然与他的妻子奇迹般相逢。那个英俊帅气的“圣战士”纳吉穆丹,浑身洋溢着纯爷们的人格魅力,甚至让朱丽叶都难免有些心动。断了一只手的“老大爷”瓦基勒,右眼没了却相信这是真主安排的坚强男人,被炮弹炸掉下巴的阿姆鲁拉,还有让迪迪埃崩溃痛哭的小女孩……当然还不能忘掉那个长相猥琐、只知道敲诈的巴基斯坦坏警察。

  在他们背后涌动着的,既有人性光辉的永恒闪烁,也有黑暗丑恶的无尽蔓延。

  这一幕,也是全书最感动我的一处地方。但凡有在户外登山、露营经历的人,都能明白个体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微不足道。坦白说,当迪迪埃固执地决定独自一人,以原路返回的方式去吉拉德尔时,我的内心便开始纠葛起来。一方面,我必须责怪迪迪埃的这种行为,略有一点莽夫之嫌。另一方面,骨子里的冒险精神以及对这个世界如混沌之初般坦诚的挚爱,又驱使着自己无比认同他的这一决定。

  在出发之前,迪迪埃曾询问罗贝尔为何要坚持留在这里。对方给他讲了一个关于面包的故事。那是所有村民一个多月不吃面包,但却一定要让罗贝尔吃到面包的故事。罗贝尔感慨到,这样的事情只要经历一次,就会再想回来。

  可是终究,只有心中怀揣着爱的人,才会回来啊。

  最后,把一段游戏攻略中看到的话,摘抄下来。以此献给那些所有MSF的医生,以及在苏阿战争中牺牲的人们:

  “战争是人性中最丑陋一面的展示。

  但是更有无数人性的闪光照耀了世间。

  正是这永恒不惜的光亮真正指引了人类的方向。

  立于无边的黑暗中也不止息的明灯

  ——那就是一颗勇敢而善良的心!”

  《摄影师》读后感(十):谱写生命赞歌的天涯侠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摄影师》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