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再给中国二十年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再给中国二十年经典读后感10篇

  《再给中国二十年》是一本由徐国芳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3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给中国二十年》读后感(一):《再给中国20年》一位企业家的呐喊

  此书太震撼,国人应当看看,作者问题眼光却是很独特,推荐给大家,我定了2本,建议大家定一本看看。读过此书,受益匪浅醍醐灌顶啊,市场已经断近日,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年度新书《再给中国二十年——一位企业家的呐喊》。新书甫一上市,存货即被抢购一空,当当、卓越、京东三大网站闹起“书荒”,浙江人民出版社不得不连夜组织加印、补货。

  《再给中国二十年》一书的作者徐国芳,是广东东莞一家具企业的老板,他满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以自己几十年的生活经历基础,写就了一部关于中国道路梦想启示录

  在书中,作者以中国制造业崛起亲历者的身份,提出了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为了选票的民主还是真民主吗?欧美会过渡到一种新体制吗?欧美希望中国怎样?迷恋欧美品牌的中国人傻在哪里?为什么必须打压房地产?二十年后中国变成什么样?徐国芳就这些问题娓娓道来,既不乏实业家务实的态度,又不乏学者式的深入思考。网络连载的读者评论中有称:“读完书,感觉很震慑。精辟,独到分析了中国经济及民众的心理,让我明确了以后的方向。”“好书!一个企业家有这样的高度,真的很让人钦佩!”

  徐国芳的高度来自于他平时的自我修炼和严格要求。与一般东莞制造业老板不同,徐酷爱看书,会弹琴,会画画,会搞美术设计(他的家具设计大多出自他之手),也喜欢写文章。徐平时还非常喜欢关注时事和新闻,他常看的几份报纸是:《南方周末》、《参考消息》、《环球时报》。因为喜欢读书看报,又喜关注时事,徐有时会被下属认为有点理想主义,家国情怀很重。随着中国日益强大,暴露出来的问题也逐渐增多,人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徐国芳每天听不同的声音,也在做着自己的思索,面对一些是非不分、混淆视听的说法,徐觉得不能再沉默,于是发出了一位企业家的呐喊,提笔写了《再给中国二十年》。

  徐国芳不仅呐喊,更有行动。在“小悦悦被二次碾压,18路人视若无睹事件中,徐在自己的微博上悬赏50万,追查肇事者线索。后因肇事者自首,徐将“10万用于小悦悦的救治费用,10万元用于奖励拾荒老太陈贤妹,剩余的30万元将捐给广州见义勇为基金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实业家的庄严承诺。有评论者感慨“听批评家一百句叫嚣,不如实业家一句呐喊”。

  《再给中国二十年——一个企业家的呐喊》新书发布会将于2011年10月28日在广州市天河路123号广州购书中心举行,全国范围近百家媒体前去参加。

  《再给中国二十年》读后感(二):中果人的品牌

  我是在沈阳居然之家楷模的一名员工,我在爱尔兰生活过3年,在那3年我深有体会,我们中国人在世界没什么地位!虽然是3亿多次的报道,可是我们在世界的地位不高,因为他们对我们中国人的了解不多,china也有瓷器的意思,也是我们历史的证明,我们中国名字的由来,great wall !只有这些外国人比较熟悉,但我们5千年的历史到今天在世界的地位是什么位置,我想您了解!但是您开创了楷模,我在这里工作很开心,因为同事互相关心爱护彼此,雷晓燕带领我们团队很棒,对每一位员工很细心,我的店长盖兵也成为股份经理,老员工张旭和代丹丹教了我很多,新员工于馨很努力,芯怡也成长了很多,我们还有拿铁,大普的员工大家互相帮助,昨天我和王治军送货的10点多,我叫初楠洋,是一名销售顾问,我们的家具真的很人性化{细节},每件家具都有变化,让顾客使用时真的很方便,你请到Eric.owen设计师充分说明您的眼光很棒,但在世界上没有我们中国的名牌产品,听说你要将楷模100做上市,在韩国和俄罗斯,有我们楷模的店,但是请您要加倍努力,日本的sony, 松下很有名了,samsung(日韩合资)我们中国必须要有楷模,您一定要想办法啊,为我们中国人开一条路,让世界对我们中国有更加的了解!我们沈阳的口号是,我好{自己首先好}我们很好{团队好}我们的品牌非常好{楷模品牌}我们全力支持你徐总,你一定要放手大干,让世界知道人类需要楷模!我深深相信在我有生之年楷模会成为世界家喻户晓的家具品牌,中国人的品牌!加油,徐总,全国的员工支持你,你一定要让我们看到您的超人的智慧,和你卓越的领导!希望再给中国二十年,变为再给中国十年!最后让世界知道感恩是因为我们楷模的表现,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人类更互相爱护彼此!!!!!!!!!!

  《再给中国二十年》读后感(三):水里的一条鱼

  这是本谈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的书,忧国忧民,心怀天下,似乎传统上是中国读书人或者入仕途者的责任与“专利”,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出一本书不歌颂自己,也不歌颂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境界。书不错,是一种理性的声音,没有一味歌颂也没有一味唱衰。

  作者将自己比着“水里的一条鱼”,在东莞——这个全球闻名的“世界工厂”内——遨游,因而得以知悉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冷暖,面对一些是非不分、混淆视听的说法,他觉得自己不能再沉默,于是提笔写了《再给中国二十年》。

  未来二十年,中国崛起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欧美各国对中国的歧视依然存在,而中国内部,也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高房价、低福利;高通胀,低收入;中国教育发展很快,但问题却层出不穷;中国有几亿的农民工,却无法融入城市;中国有几亿农民,却依然贫困;中国有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腐败,却迟迟不能解决……

  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将会什么样呢?

  《再给中国二十年》读后感(四):《再给中国20年》一位企业家的呐喊

  此书太震撼,国人应当看看,作者看问题的眼光却是很独特,推荐给大家,我定了2本,建议大家定一本看看。读过此书,受益匪浅,醍醐灌顶啊,市场已经断近日,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年度新书《再给中国二十年——一位企业家的呐喊》。新书甫一上市,存货即被抢购一空,当当、卓越、京东三大网站闹起“书荒”,浙江人民出版社不得不连夜组织加印、补货。

  《再给中国二十年》一书的作者徐国芳,是广东东莞一家具企业的老板,他满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以自己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写就了一部关于中国道路与梦想的启示录。

  在书中,作者以中国制造业崛起亲历者的身份,提出了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为了选票的民主还是真民主吗?欧美会过渡到一种新体制吗?欧美希望中国怎样?迷恋欧美品牌的中国人傻在哪里?为什么必须打压房地产?二十年后中国变成什么样?徐国芳就这些问题娓娓道来,既不乏实业家务实的态度,又不乏学者式的深入思考。网络连载的读者评论中有称:“读完书,感觉很震慑。精辟,独到分析了中国经济及民众的心理,让我明确了以后的方向。”“好书!一个企业家有这样的高度,真的很让人钦佩!”

  徐国芳的高度来自于他平时的自我修炼和严格要求。与一般东莞制造业老板不同,徐酷爱看书,会弹琴,会画画,会搞美术设计(他的家具设计大多出自他之手),也喜欢写文章。徐平时还非常喜欢关注时事和新闻,他常看的几份报纸是:《南方周末》、《参考消息》、《环球时报》。因为喜欢读书看报,又喜关注时事,徐有时会被下属认为有点理想主义,家国情怀很重。随着中国日益强大,暴露出来的问题也逐渐增多,人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徐国芳每天听不同的声音,也在做着自己的思索,面对一些是非不分、混淆视听的说法,徐觉得不能再沉默,于是发出了一位企业家的呐喊,提笔写了《再给中国二十年》。

  徐国芳不仅呐喊,更有行动。在“小悦悦被二次碾压,18路人视若无睹”事件中,徐在自己的微博上悬赏50万,追查肇事者线索。后因肇事者自首,徐将“10万用于小悦悦的救治费用,10万元用于奖励拾荒老太陈贤妹,剩余的30万元将捐给广州见义勇为基金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实业家的庄严承诺。有评论者感慨“听批评家一百句叫嚣,不如实业家一句呐喊”。

  《再给中国二十年——一个企业家的呐喊》新书发布会将于2011年10月28日在广州市天河路123号广州购书中心举行,全国范围近百家媒体前去参加。

  《再给中国二十年》读后感(五):谁再给中国二十年?

  读这本书的时候,恰好跟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同时,所以过程比较痛苦:中午刚躲在被窝里读了一段《民》,看美国人民怎么建设民主制度的;下午又在地铁里捂着鼻子读歌颂伟大光荣正确的《再》。真是折腾啊!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本以为这是要探讨社会问题的,可弄了半天,基本上就是在说改革开放的成绩的,从GDP成为世界第二讲到航母歼二十……摊子铺得挺大,基本上能叫好的地方,作者都谈到了。可是对于问题,也不是没有回答,只是要么没点出,要么没有正面回答,总把问题推给制度外的东西。说了许多当今社会的也算是热点的话题,不过总觉得说了一点就不说了,而且似乎也没说出什么。

  看完以后,仔细想想,有这么几点感受

  第一,幸好这本书不是我买的,没有白花冤枉钱。

  第二,有钱人出书真容易,随便写写,内容重要,豆瓣还给这么高分,让人羡慕啊。

  第三,对于很多现象的讨论,不是说多说少的问题,说多了都是废话都是假大空也没用。说少了但是一语中的,就挺值得回味的。也许作者由于身份限制说不了太多,没事,表个态也行,但是这态表得文不对题了。就题目来看,似乎是想说再有二十年也许我们的社会会把很多矛盾化解,问题解决,会更好一些,似乎是想说该怎么办,该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可我看了半天,却觉得除了奉劝老百姓淡定点,多体谅政府在这个时期的艰难处境,明白我国还处于转型阶段忍耐以外,没看到什么切实的论点。成绩要肯定,这是当然的,但是这血淋淋的成绩背后,是多少人的利益被践踏?这样的成绩到底值不值得吹捧呢?

  发展是一个理所当然事情,如果当权者不能造福百姓,他真不如去卖红薯了。吹捧理所当然的事情,真的很没意思。我们理应过得更好的。

  第四,我想关于文题——《再给中国二十年》说几句。首先,其中的中国具体指什么呢?制度、国民还是别的什么呢?其次,谁给中国二十年?美国、老百姓还是其他谁?我看谁也不会再给中国二十年了。很多事情已经到了不解决真的不行的时候了,在这种时候,要有更多的人站出来,探讨发展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对着一些理所应当的事情大吹特吹,我们不是朝鲜!

  《再给中国二十年》读后感(六):一位企业家的中国情怀和梦想

  一位企业家的中国情怀和梦想

  金烨/文

  在市面上,企业家关于财经管理类的书可谓屡见不鲜,但是纵论当今时政的著作,却还很少见。这也难怪,时政这个话题过于宏大了,企业家更关注和需要的是如何抓好微观的生产销售、以获得更加漂亮的财务报表的问题。所以,最近忧国忧民的东莞企业家徐国芳撰述的《再给中国二十年——一位企业家的呐喊》一面世,就不难引起众人的瞩目了。

  这本书的封面两行字“中国崛起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欧美的傲慢与偏见不减反增;西方的失败势不可挡,但中国仍需二十年的时间韬光养晦”,可以说是它的主旨了。事实上,这四个短句,也就分别包含了全书的四章内容标题。

  据作者介绍,2011年5月5日,全球语言研究所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21世纪截至目前的十大新闻之首是“中国崛起”。2011年初中国在利比亚撤侨行动的高效,是“中国崛起”的具体展示之一。2010年中国GDP总量已经超过了日本。而在2004年,中国的GDP还仅是日本的三分之一。美国逼迫中国升值人民币,暴露了他们内心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在外交和军事上,中国应当做一个温和的硬汉。作者分别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被夸大、中国人本来一直从善积德、中国不乏伟大的企业家和爱国民众等方面,来微观地描绘了中国崛起的一些侧影。

  作者围绕“中国制造”、“世界工厂”,澄清了海外一些对中国的误读甚或歪曲。他认为,美国希望中国内乱、台湾问题激化、周边关系恶化、经济崩溃、工人造反。他不建议大家去美国。作者指出,欧美的傲慢与偏见,一方面,固然是源于各种误读和西方政客出于政治利益对中国的歪曲,另一方面,也与我们自己过分吹嘘“崛起”、未树立大国民心态有关。事实上,对中国的误读不限于西方国家,还有世界其他国家。因此,作者呼吁中国人“面对批评和指责,也要有一份淡定、从容和自信,不能太敏感,太在意。要谦虚谨慎、取长补短、不骄不躁、不卑不亢,更重要的是练好内功,‘内圣外王’,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老百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真正实现民富国强、社会和谐、文明民主,我们就能得到世界的认同”。

  作者继而从欧洲人身体素质衰落、“福利病”、欧债危机、民主制度畸形、劳资问题,美国经济低迷等角度,论述了西方的衰败是大势所趋。而“中国模式”则可以给西方提供一些借鉴。

  在经济、军事、外交、社会等方面,作者表达了对二十年后的中国的乐观预测。为了实现二十年后的强大,中国需要在抓好教育、重视实业、调控房地产、惠农富民、发展民主等方面做好功课。

  对于书中的话题,由于它们本身有很多的争议,可以见仁见智。例如,书中对台湾民主全盘否定,对此,笔者是持不同看法的。再如,书中对中国未来的乐观看法,所依据的现状基础尚存在很多变数,从而显得说服力还不够。目前中国面临很多问题,有些如腐败问题、贫富悬殊等是“顽疾”,影响面相当广,对此,书中在作出乐观预测前未予以全面审视。书里赞同一位花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说法,“中国要做到No.1(第一)其实并不需要奇迹般的表现,只要保持正常的增长率,开放市场,不走偏激路线,法治社会哪怕只是‘入门级水平’,就够了”,对这里的“入门级水平”法治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它能否保障经济持续增长,笔者不明所以。

  在笔者看来,书中所涉及的话题非常多,它不是学术著作,而是一位企业家的思考和“呐喊”。所以,这本书未必能在学术上增加知识的总量,但是传达出了一位企业家的认识和情怀。

  《再给中国二十年》读后感(七):西方式的文化绑架

  抱着一点点担心,还有一点点怀疑,看完了这本书,得到了难以置信的教育与提升。

  想起昨天和朋友去购物,那些琳琅满目的外国品牌,连一个标中国字的牌子都少见,真的很难以相信自己是在中国,更为难以置信的是,我根本没觉得这种状况有什么异样,回家之后,读了书,又想了一想,才意识到这种问题的严重性。

  虽然欧美的经济在衰落,但是我们仍被西方的文化绑架。如果我们真的更支持国货,拉动内需,欧美的经济会不会死的更惨,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是我并不是希望让欧美的经济死的更惨,这样的想法就有点狭隘了。在这样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害死别人,还想让自己的双手不沾一点鲜血,我觉得难度有点大。

  其实仔细想想,所谓“知识分子”的影响力,往往不能用具体的物质指标来衡量,真正为中国经济GDP做出巨大贡献的是,是中国的工人,中国的体力劳动者。可是他们处于一种被剥削的地位。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付出着巨大的劳动,出口着无数的产品。不幸的是,一部分made in China在欧美换条航线,返销中国,却又成了所谓的奢侈品和高档货。但是这也不能就给中国人贴标签,说中国人蠢。 这个世界,都处在西方的文化绑架之下。

  心理学研究发现,亚洲人非常重视品牌,而美国人却不太在意。那是因为我们处于一种文化弱势感,我们通过欧美的品牌来给自己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优越感。

  这种情况必将逆转。马克思他老人家很多年前就说过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欧美经济的衰败必然也会导致文化和价值观输出的减弱,但是这无疑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国人的文化觉醒无疑可以加速这一过程。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

  我们现在的所思所想所遇在历史的车轮中已经被重复了不知多少遍,但是我很希望中国这段崛起之路能够走得更加顺利,更加平稳些。

  盛极必衰,虽然不知几百年后世界又是一番什么新境遇,但是,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已经遭遇过无数的挫折和失败,现在和未来,我们是不是应该享受一点小小的成功?

  也许世界的未来是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也许大未来真的没有国界。

  可是今天,我还是有一点小小的虚荣心,希望小未来满足一下我的民族自豪感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再给中国二十年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