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懂咖啡》是一本由石胁智广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80,页数:1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不懂咖啡》读后感(一):帮你把喝咖啡变成爱好的一本书
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第一眼吸引我的不是书名,而是封面的插画,很小清新,直观的告诉我这本书能让我知道些什么。其次是书名,你还别说,我真不懂,而且很多人都不懂。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爱喝咖啡,没事装装小资,装装高B格,星巴克、Costa里的人络绎不绝。但是他们真的懂吗?真的会喝吗?不见得,即便是星巴克吧台里的员工也不都懂。咖啡豆有哪些品种?为什么有的咖啡更酸点,有的更苦点?怎么泡出美味的咖啡?我们怎么挑选适合自己的咖啡?能答得上来这些的估计不多吧。现在人们太浮躁,喝过两杯焦糖玛奇朵就以为自己喜欢咖啡,其实你喜欢的是里边的糖。喜欢什么事物就要多去了解它,这样才能变成爱好。喝咖啡也如此。真正把咖啡当兴趣爱好的人不要错过这本书。
这本书就像本十万个为什么,按照咖啡常识、咖啡的成分、咖啡的冲泡、咖啡的加工、其他咖啡知识五个大部分来讲,每个部分里的内容都是以问答的形式,来讲述的。简单易懂,其实内容并不算多,都是一些科普知识。
看完这本书,虽然不能让你的B格高多少,还是能增加一些知识面的,也能让那些声称喜欢咖啡的人避免露怯。真正爱生活的人值得花些时间看一看。
《你不懂咖啡》读后感(二):小白入门指南
大部分八零后都会看过那套第四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吧。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后,想当然认为这是类似于李元馥《漫画各国》那种科普漫画的童鞋可以省省了。以及从小就对《十万个为什么》任何一册都不感兴趣的同学,我比较怀疑你们能否看得下去。
当然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好。看书评有人把它定位为如厕书,倒是真要为它叫屈了。在娱乐至死的年代,不具幽默感,缺乏娱乐性确实影响受众,但如果你恰好是一位正从速溶咖啡向研磨咖啡过渡的死宅,那么,这本书非常具有指导价值。
就我来说,从事的是和食品有那么一点儿关联的工作,虽然对速溶和咖啡店里的表示品不出区别,觉得这本书还是挺有意思的,里面的很多原理和方法熟悉而又亲切。比如咖啡豆中酸味和苦味是由什么化学物质产生的,比如咖啡各种冲泡方法带来味觉上的变化原理,再比如温湿度和接触得气体对咖啡豆味道的影响等等。说起来,食品的很多标准比药品的要宽松得多。在咖啡粉颗粒大小判定上,不是过几号筛,而是与砂糖颗粒和白糖颗粒相比较,显得相当粗糙。
说到这,也很想吐槽一下策划者,明明是本技术指导的半专业书籍,硬被整成文青范儿的封面和标题,两头都讨不到好,这一点真是太失败了。
《你不懂咖啡》读后感(三):找错了方向
十四岁,我喜欢上了蔡志恒的《爱尔兰咖啡》。酒保为空姐特别调制的饮品,还有他特别准备的menu,这一杯爱尔兰咖啡只为最爱的那个人。在这一本书中,我还喜欢上了叶芝,还被那首《当你老了》深深折福。我从此特别爱上了有两条金线的咖啡杯,曾经在大街小巷各种礼品店苦苦搜寻,从未找到,直到后来有了万能的淘宝。现在,我也偶尔会在咖啡店的menu中寻找爱尔兰咖啡的身影,几乎没有,只有一次在后海的某家店里见到,却也没有勇气去尝试。或许正如书中所写,这本是一种鸡尾酒,去咖啡店本就是找错了方向。
高中和大学期间,我几乎喝遍了各类速溶咖啡,甚至一度非常追求逼格而只喝黑咖啡。高中同桌男生曾说过一句令我终身难忘的话:“你永远泡不出雀巢1+2的完美比例。”的确,对于学生族来讲,速溶咖啡无疑是最便捷、性价比最高的绝佳选择,何况口味还不错。这种能够迅速提神,在寂寞黑夜里陪伴你挑灯夜读的温暖,能够帮助争分夺秒的学生们赢取多一点点的时间。这一点点时间换来的价值或许微不足道,或许弥足珍贵
《你不懂咖啡》读后感(四):简单说道说道《你不懂咖啡》
整本书的书封设计,运用手绘图示和文字,细致的介绍了从一颗简简单单的生豆变成一杯香浓的咖啡的整个过程,非常形象生动。而书名用了橙色字体,很容易第一眼映入眼中,书名:你不懂咖啡,会很自然的引起注意。有些人会觉得,很冒昧突兀,怎么,就你懂咖啡,就会顺手翻开书页。
简单翻开书,书封外套滑落,漏出白色的底子,一个咖啡磨豆机在中元位,似乎告诉读书者,这是一本需要慢慢磨的书。书侧有简单的介绍,简介中定位的是咖啡知识百科全书。一系列的文字都是引起读者小小兴趣的疑问。
带着疑问,我第一次翻开书页,整本书用纸精细,文字采用了咖啡色,营造出一种咖啡的氛围(自己猜想)。自己看书有个习惯,会关注责编,作者,出版社,版次的问题。作者是一位日籍作者,自己是完全陌生的。简介中介绍他是一位大学博士,是咖啡狂人,讲师,还得过奖,出了一些列有关咖啡的书籍,这本被誉为咖啡控必读经典(经典与否,还是需要读者去自己鉴别)?这书是今年新书,第一版。渐次打开书页,我们且看狂人如何絮叨咖啡?
带着疑问,带着这份心思看着这本书,书并没有介绍中说的狂人的狂语,全书以严谨的态度,从科学的角度去诠释咖啡中的秘密。全书采用了问答方式排版,全书有5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都有一系列的问题?全书总共有87个问题,每个问题下作者都给予了耐心细致的回答,并且书中配合着图示,让读者更能通俗易懂。当然对于我这个无知的咖啡小白,读下来,还是涨了些许见识,不过书中有些专业术语,咖啡圈的达人或许能一见就明白。可以建议小编能在再版中添加些更多解释,图示帮助了解。
书中从简单咖啡豆开始发问,从咖啡豆的产地循序渐进阐开,从一颗咖啡豆,咖啡豆的成分,如何去泡一杯好咖啡,咖啡加工,咖啡的延伸等角度去给我介绍了一杯咖啡的诞生。
全书萌萌的,以上文字只是简单絮叨,喜欢的伙伴,可以自己翻开书中体验一番那浓浓的咖啡味。
:书还未读完,以上只是简单的个人初看此书的感受。@快读出版@书评人俱乐部@凤凰联动@江苏文艺出版社
《你不懂咖啡》读后感(五):一杯咖啡的能量
九岁,我喝了平生第一杯咖啡。爸爸的朋友送来了雀巢的咖啡套装,我趁家里没人的时候偷偷泡了一杯,其实那还也只算是速溶咖啡而已。第一杯,我没有放伴侣,那种又酸又苦的味道冲击着我的味蕾,然后我开始一勺又一勺地添加咖啡伴侣,可是仍旧不习惯那种奇怪的味道(后来我才知道加了糖就好多了)。那天晚上,我一个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死活也睡不着,脑子里涌现出各种恐怖的故事和妖怪,我就在失眠和恐惧中挣扎着。
十四岁,我喜欢上了蔡志恒的《爱尔兰咖啡》。酒保为空姐特别调制的饮品,还有他特别准备的menu,这一杯爱尔兰咖啡只为最爱的那个人。在这一本书中,我还喜欢上了叶芝,还被那首《当你老了》深深折福。我从此特别爱上了有两条金线的咖啡杯,曾经在大街小巷各种礼品店苦苦搜寻,从未找到,直到后来有了万能的淘宝。现在,我也偶尔会在咖啡店的menu中寻找爱尔兰咖啡的身影,几乎没有,只有一次在后海的某家店里见到,却也没有勇气去尝试。或许正如书中所写,这本是一种鸡尾酒,去咖啡店本就是找错了方向。
高中和大学期间,我几乎喝遍了各类速溶咖啡,甚至一度非常追求逼格而只喝黑咖啡。高中同桌男生曾说过一句令我终身难忘的话:“你永远泡不出雀巢1+2的完美比例。”的确,对于学生族来讲,速溶咖啡无疑是最便捷、性价比最高的绝佳选择,何况口味还不错。这种能够迅速提神,在寂寞黑夜里陪伴你挑灯夜读的温暖,能够帮助争分夺秒的学生们赢取多一点点的时间。这一点点时间换来的价值或许微不足道,或许弥足珍贵,可能在发呆时悄悄溜走,可能在大脑中多烙下一个两分的知识点。
后来,手里多少有了点儿闲钱,能够让自己佯装镇定地走进上岛、星巴克、costa……当然,我一直也没有太敏锐的味蕾品尝出谁家的拿铁更香浓,谁家的卡布奇诺有着更醇厚的泡沫,但是至少让嗜糖如命的自己知道可以选择焦糖玛奇朵,让曾经弱弱的自己不再怯怯地点餐。
当然,每个人身边都会有梦想开咖啡店的朋友。我身边有好几个,他们互不认识却会对我描述类似的设计。不过,却真的有一个朋友向着自己的梦想卖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个姐姐完完全全跳出了自己研究生所读的专业,为了梦想走进了798附近的一个咖啡培训学校,还取得培训师的资格。她曾经代购日本&美国化妆品和包包的淘宝店也开始逐渐清货,一心一意地销售自己烘焙的豆子。她先生最近在微信上表示:技术钻研无止境,烘出来的豆子自己消耗不掉但手还停不下来。可见,这位姐姐对咖啡的真爱,或许这就是职业和事业的区别。对于她家未来的咖啡店,我也万分期待。用一句比较俗的话来说:每一杯咖啡都充满了店主的爱!
也许我对咖啡还停留在雀巢1+2的审美程度,可是这本《你不懂咖啡》却能带我跳出纯感情色彩地抒怀。这本书从历史、生物、物理、技术等多方位的角度研究了咖啡,还用生动、风趣的手绘图加以修饰,很适合入门者迅速提升逼格。
现在,我的淘宝购物车里已经放了各式咖啡机和纯白蕾丝咖啡壶七件套,就等一个购买的决心!(而且还得吹吹枕边风,等当家的不耐烦地一声令下:买买买!)
当然,如果想让自己显得更独特的话,可以无论到哪里都说:“我只喝纯净水。”这样不仅可以彰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品味,还可以突出自己健康饮食的高贵气质!
《你不懂咖啡》读后感(六):就你懂,就你懂!
书本身技术含量极高,就是标题实在看一次不爽一次,所以我忍不住也在标题上以牙还牙一下哈哈哈哈。不管看书的读者到底懂不懂咖啡,一本书在封面标题上对读者进行这么具有冒犯性的评论这件事本身,就实在是极不礼貌和令人不爽的。虽然说,在营销策略上这可能的确是个吸引注意力的有效方式,但还是免不了让人质疑策划者的家庭教育水平,和喝咖啡的小资和中产阶级这样按街头吵架摆谱,你不是作死么。所以必须至少扣一星。谢天谢地,要不是因为这本经典技术手册里的内容没有丝毫标题里的故作姿态,而是毫不装逼,扎扎实实,纯技术流,我早就直接把它从窗户扔到外面的垃圾桶里了。其实同样是对话体,用个问句“你懂咖啡吗?”冒犯性立刻骤减。
好了,损完了中文版标题及其策划者,还是让我们看看这本书本身吧。这本书的日本作者起的原标题是《咖啡“诀窍”的科学——正确的了解咖啡》,完全是从咖啡技术宅的角度,写了一本咖啡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其实是八十七个为什么。这八十七个为什么,每一小节都是以一个人们最可能提出,最感兴趣的相关问题为题目,从咖啡的生长过程,生产工序,到咖啡的化学成分与化学变化,一直到烘焙、烹煮、过滤等各个环节的细节操作与器械选择,以及关于咖啡的栽培、精选、流通、销售方面的知识,一言以蔽之,里面是找不到半点儿文艺范儿的扯淡和自我标榜美化的吹嘘的,纯粹从物理、化学、历史发展和商业销售现象的客观角度去实打实一样一样把知识讲解清楚,而且每一种操作的化学理由和实行时候的技术细节都非常丰富完善,十足的靠谱到位。
读完这本书虽然不能让人对喝咖啡这件事儿增加什么文艺浪漫情怀,但绝对能极大地强化整套咖啡选购和冲泡技巧,提升认知和实践水平,不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还能实际操作面面俱到。而且如果实在想炫耀,比起文化风情层面的自我陶醉,通过当一个技术知识和实践的高手,在讲解自己的咖啡为何如此美味的同时不动声色地卖弄,才明显更加高大上啊XDD
《你不懂咖啡》读后感(七):你不懂咖啡 mark
在快节奏的当下,本书以问答的形式,辅以漫画,将咖啡知识娓娓道来,对于小白来说,有种老司机带你飞,迅速扫盲之感。值得一提的是,里面的咖啡知识含金量很高,值得冲泡一杯蓝山,慢慢品读.....
适合自己的口味的咖啡: 来选取咖啡豆,烘焙方式,萃取方式,水温,时间,
get point:
酸味比苦味更容易萃取出来,随着温度的升高时间增加,苦味会增加,但是酸味变化不大。
Espresso: 深度烘焙,高温高压萃取
咖啡豆烘焙温度曲线,烘焙过程中一次爆/二次爆
有机咖啡:全程JAS认证
冰咖啡与低因咖啡
冲泡一杯适合自己的咖啡,慢慢思考….
《你不懂咖啡》读后感(八):“看,这样才好喝!”
如果谁问我:“咖啡好喝吗?”“就那样吧!”我一定就这么回答,自家味蕾不发达,只知道或苦或甜,带上巧克力味儿、大麦香、奶香……,甜香为调剂,苦则漫上心头。如此,却不妨碍我继续读一读关于咖啡的书——《你不懂咖啡》。
这是我今年看到的第三本关于咖啡的书,前两本都是开咖啡店的,自己不开店,也不小资,翻阅一遍,自然没有心得,只是多体会一点人家的心性抱负,说来说去还是青春和理想,一片暧昧昏黄的光中,咖啡滋味如何很难说清楚,人们只是习惯于那种温暖裹身的氛围。这本《你不懂咖啡》就偏重咖啡本身的知识和趣味了,还有科普的内容在里面。棕色的文字,谐趣的配图,勾绘一派浓浓的生活气息。
一本小册子,知识性口袋本。单看书名以为会很灵活,属图多字少一类,虽然网友们讲求:“没图你说个渣渣”,翻目录就知道,这书文本撰写是不含糊的:常识、成分、冲泡、加工、乃至栽培、精选、流通、品种都有涉猎,谈的是严肃问题。一问一答,实则是咖啡一百问。我在看了两本开咖啡店的书籍后,倒是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咖啡冲调师的从业培训手册了。普通读者是否有心研磨不得而知,我自家无心只能买速溶品了。通过这样一本书了解生活趣味,还是很有趣的。
咖啡并不是我生活的必需品,但确实有它的高光时刻。考试提神醒脑时有之,熬夜看球时有之,相亲打破尴尬时有之。每当我在办公室对着桌子蠢蠢欲动,为了避免和案几亲昵,我也就撕开那么一小袋儿,顺着口子绽出白烟,倒入杯中,指尖上沾染些沫儿,水冲入杯,泛起涟窝,边沿处起了百千个气泡,一股苦麦香味儿悠然地进入鼻息,整个屋子似乎就温暖起来,洋溢着淡淡的生活气息,然后某一日领导轻轻敲门,挤着门缝进来,打破沉静:“好香!”然后不好意思地向领导眨眨眼睛,口中咕哝一句:“提神儿!提神儿!”
喝咖啡时,我大口大口的往肚中倾倒,这样子牛嚼牡丹,得其所哉,真是全部不由人。无论如何,舌根下总会生出一丝苦涩,慢慢的你就习惯,有所眷恋,就像生活,总需要些艰苦浓厉把人打磨。
看过书后,我明白水的温度可以改变咖啡的味道,水温低,溶解于水的苦味就会减少。如果有时间,可以用不同温度的水冲同一种咖啡细细品尝。或者叫上一个妹子,照着书中所说,放低声音,减慢语速,温婉轻柔地述说,端着咖啡杯,摇起羹匙,微微晃晃头,满是陶醉,全个身心放松,作一示范,“看!这样才好喝。”
(如有转载,请联系笔者)
《你不懂咖啡》读后感(九):不懂咖啡,可以学嘛
对于咖啡最早的认识,源于家里过年时候的雀巢咖啡礼盒。透明瓶子里有棕色的粉末,棕色瓶子里的粉末是白色的。虽然家人总说小孩子不能喝这个,但好奇心是挡不住的。后来,我终于有机会趁大人不在家的时候,溜到客厅,打开柜子门,取出神秘的玻璃瓶,尝尝里面的东西。棕色粉末很难吃,又苦又涩,还有一股灰尘的味道。白色的味道还不错,似乎是奶粉,所以我隔三差五去偷吃。
那些没了“伴侣”的咖啡最后怎么处理了我已经记不大清楚了。后来,我终于到了可以想喝就喝的年纪的时候,却不敢放肆的喝咖啡。可能是因为个人体质的问题,我对咖啡因比较敏感,一杯速溶咖啡就能兴奋到凌晨三点。所以,在不需要赶任务的日子里,我只能做一个咖啡的伪爱好者,捧着装了热水的咖啡杯,吸着杯口的热气,脑补咖啡豆的香味。
《你不懂咖啡》是一本有关咖啡的小百科。从咖啡豆的种植到咖啡的成分,从冲泡的方法到加工的流程,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在书的后面甚至列出了参考文献,真是严谨到了极致。书中还有不时出镜的阿拉比卡小姐和卡内弗拉小姐(拟人化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和卡内弗拉咖啡豆),又萌又贴心。
有人可能会说:咖啡而已,有什么了不起。了解这么多,除了装X卖弄,还有什么用?当然有用!了解了不同种咖啡的区别,才能更好的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会被奸商忽悠到;知道咖啡的种植和制取的繁琐,才会更加珍惜,不浪费或者随便处理。至于一些真爱粉,他们可能会像作者石胁智广一样,将爱好和工作结合到一起,成为咖啡鉴定委员会的讲师,或是在全球全球游历考察研究咖啡。
:萌萌的手绘和咖啡色印刷的全书是 亮点哦
《你不懂咖啡》读后感(十):一杯咖啡的学问
CCTV7有一档栏目,叫《农广天地》。节目内容从“苹果树营养诊断及科学施肥”到“如何挑选种公猪”;从“枸杞加工”到“山水盆景的制作”各类种植、养殖、加工、技能一应俱全。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下班回家吃饭的时间,或是偶尔失眠的凌晨,总能换到这个节目,然后如有神助般停下来,直到看完。最后还不忘懊恼一句:我这到底是什么兴趣爱好?怎么就跟石光荣一个品位了!
后来无意中看到一个帖子,说的大概是现代都市白领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其中《农广天地》居然名列前茅。这时候才明白,敢情“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那么多人和我一样“臭味相投”。仔细想想,有如此爱好,也并非无源之水。怀着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想要探索身边世界一草一木的缘由,继而丰富自己的学识与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原因吧。
就像一杯小小的咖啡,即便我们都喝过,却不一定了解从一颗种子该选择什么样的土壤,到经历重重选择与加工,直至最终完成萃取,放置在自己的面前,这其中究竟蕴藏着多少微妙的细节与化学实验般严谨的技术控制。至于从种植园到咖啡杯,整个过程中又有多少人付出过辛勤劳动,普通爱好者恐怕也就更难有所关注了。
如果不是看到了《你不懂咖啡》,那些总是徘徊于自己脑海中的疑问大概不知还要等多久才能得到解答。幸好,这本书不仅可以解决大部分的疑问,甚至还能像“罗盘”一般指引读者发现咖啡的乐趣,探究咖啡深奥的内涵。所以,对于一直想了解咖啡的我,这绝对是一本优秀的启蒙读物。令人欣喜之处在于,它并非粗制滥造的装逼指南,而是扎扎实实讲述和一杯咖啡有关的所有知识、技巧和相关内容的咖啡控必读经典小百科。
书的作者来自事事讲究精益求精的国度日本,名字叫石协智广(没错,就是书里那个穿着实验袍,笑容可掬向我们娓娓道来的咖啡控大叔)。身为“咖啡鉴定委员会”讲师的他,俨然就是个咖啡狂人,带领着我们这群在咖啡的世界里探头探脑的游客,在他的乐园里参观、游览,还不忘亲手给大家冲泡一杯香浓的咖啡(当然,一边讲解,一边操作是必须哒!)。
书的前三章主要从简单的咖啡常识、咖啡成分、如何冲泡出美味的咖啡入手进行介绍。第四第五章则是关于咖啡加工和栽培、精选、流通、品种的知识。写作风格亲切朴实,内容结构安排合理,很好地照顾到了读者的兴趣重点。再配以可爱的手绘图解,生动有趣,十分形象地表现出了原本枯燥抽象的化学原理。
例如,在Q24中关于咖啡不同冲泡方法冲泡出不同味道的解释,就采用了龟兔赛跑的例子,将酸味比喻成跑得快的兔子,苦味则比喻为慢悠悠的乌龟,让读者对咖啡中酸味和苦味的比例控制有了生动、直观的理解。当然,还有贯穿始终的阿拉比卡小姐和卡内弗拉妹妹。
看完整本书,最大的一个感受是:一杯咖啡包含的东西远远大于我们可以看到的部分。有关咖啡的每一个小细节都会影响到咖啡的味道。从咖啡豆的选择到水温的高低,从调制咖啡的器具到倒水的姿势等等,就连和滤干架配合使用的滤纸选择,也需要特别注意(如果滤纸味道很大,也会对咖啡的香味造成干扰!)。如此看来,想要冲泡出一杯符合饮用者口味的咖啡还真是一件需要格外用心的事。也难怪那些真正懂得咖啡(或者自以为很懂咖啡)的人会显得格调甚高了。
虽然《你不懂咖啡》这样的题目确实起得着实刺激读者,但不懂就是不懂,至少绝大多数人应该都没有作者本人懂。而真正想要“很懂”的人也不会只提出87个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进阶层次中,这样的读物自然也属于比较基础的水平,更适合于对咖啡感兴趣,想要学着了解和享受品味一杯咖啡的乐趣与美好的真诚人士。
值得称道的是,本书的作者并没有居高临下的专家姿态,反而是用客观公允、平实准确的语言传授着自己所知的点滴知识,像讲故事一样讲述自己这十多年来的经验与收获。在关注咖啡本身的同时,也时刻不忘对环保和健康问题加以提醒,还十分贴心地给出一些建议,颇具人文主义情怀。
咖啡是时尚,咖啡是生活,咖啡是一种文化,也同样是一种艺术。它的种子故乡遥远,果实却散播到了整个世界;它的魅力很大,却又全部溶于一杯之间。当看完这87个和咖啡有关的小问题,我们对这种可爱的植物的了解一定会更深一层,自然也在咖啡文化的领域更进一阶。然而,想要真正了解有关咖啡的更多知识与文化,我想,我还需更加耐心深入地去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爆三个点吧:
•书的封面一反常规,用清新可爱的咖啡色系手绘,把书中内容浓缩于一页,丰富、精致,且便于加深印象。
(每次拿起这书我都忍不住再看一边封面上的图画和文字,简直有点强迫症。。。这事我能随便告诉别人?!)
•内部的文字全部是咖啡色的!咖啡色的!能想象吗,在讲咖啡,画的插图也全部是萌萌哒咖啡色,还有咖啡色的文字!看起来真的不同凡响啊~
(书页里为什么不能再加点咖啡香精?这样读者就会把口水流在书上了。。。)
•书的末尾附有名词解释,方便读者快速查找专业用语,把握关键词。
(只读一遍还真是记不住,记不住,记不住……你们都能记得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