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10篇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是一本由[瑞士] 伊夫·博萨尔特(Yves Bossart)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读行者品牌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一):不是问题的问题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这是本书的题目,也是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的哲学假设。时间由三部分组成:未来、现在和过去,然而他们并没有一个是真实存在的,他们仅仅是存在于我们的想象和思想里,我们人为的记忆把时间进行了延扩,所以他提出了自己对于时间的哲学观点,时间存于心智之中。

  显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人会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有人突然对你问了这句话,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很诧异这位朋友的脑回路吧。但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却总能引出许多对于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思考,这当然都是哲学问题。

  所以本书其实就是一本哲学科普读物,而且不是我们以前那种哲学简史、哲学概论之类的使人昏昏入睡的读物,本书的目的是通过愉快轻松方式普通人介绍很多哲学基础理论和流派,当然是否轻松愉快还是要因人而异

  本书共分十一个话题,包括了幸福知识道德、美和艺术自由、法理和公平正义、心智和大脑、上帝信仰等等,几乎涵盖了我们所了解的所有哲学话题,每个话题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引出几位哲学大师对此的解答,并进而介绍了这位大师的哲学理念,共计五十个问题。文章非常有条理,并且每个话题都可以独立阅读,大家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话题分段理解

  “一辆列车即将装上五个游客,而你正在车上如果你将车转向另一个方向,就会救下这五个人,但是另一方向也有一位维修工,你会怎么做?”如果看过著名的斯坦福公开课《公正,我们该如何对待》,会对这个哲学假设很熟悉,这就是教授在开课之前的问答。所以其实这本书更像是给了我们50堂这样生动的哲学课,带我们初窥哲学这座殿堂。

  现在我们再做另一个假设;“一个医院躺着血型相同的五位急救患者,需要一个心脏、两个肝脏、两个肾脏,这时候一个血型也相同的健康人进来了,你会杀死这个健康人就其他的五个人吗?”一切问题都值得我们苦思冥想,那不妨让我们来听听这本书中的学者的理解吧。毕竟这些都是他们毕生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的认知。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二):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

  有趣的哲学思想游戏

  如果是对这本图书做一个评价的话,斯人读完之后就是一个词,有意思。单单不说是封面上看起来令人不解五颜六色稀奇古怪的图像,也不论是本书书名那句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的疑问,就冲着55个让人类脑洞大开的思想实验,就足以让读者爱不释手并深入的进行相关的思考了。

  对于本书的定位,一本哲学式的普及读物,一本趣味性的“实验手册”,或是一本当代学术类思想的“脑洞集锦”都不够完整的概括出本书带给读者阅读和思考上的满足感。作者瑞士国家学术基金奖学金得主伊夫•博萨尔特,同时也是哲学领域的大师级导师,其将哲学运用到生活的其他领域,比如美学、摄影等,开拓了哲学的研究范畴,让读者在哲学思想游戏中感受哲学的魅力

  哲学看似一门枯燥深奥的学科,在作者的笔下和有趣的思想游戏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斯多亚学派、叔本华或尼采;从“我思故我在”的法国笛卡儿、“明希豪森三重困境”的德国阿尔伯特,到澳洲哲学家辛格、英国哲学家西布利等,诸多的哲学大家的思想,璀璨了整个星空。在阅读途中,哲学家的命题和哲学理论,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学科知识,更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精神世界

  对幸福的解读,对知识的渴求,对道德的概念,对美和艺术的追求,对公正法理的要求,对时间和空间的争辩,看似无厘头不相关的史上难题,其实都与哲学有染。对“电车问题”的选择,对“缸中之脑”的可能性,“帕斯卡的赌注论证”“太空茶壶”的定论,哲学家精心设计的“思想实验”、假定情境,带我们走进具体的哲学,探究人生相关的主题。

  哲学是让人类生活的更好的一门艺术。哲学看似抽象,正确的哲学可以引导人们实践伟大文明灿烂文化。本书55个让人类疯狂的思想实验,用轻松愉快的问题和哲学思想家的学术理论,把抽象的哲学问题具体化,让读者在头脑中生成哲学的实验室,不论是在沙发上冥想还是在朋友圈的争鸣,不仅带来另类脑洞大开的畅快,还对人生的幸福、道德、法理等给予相应的告诫。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三):一本“实用主义”的哲学入门

  《写给无神论者》中有一个观点很吸引我,德波顿认为。现在的博物馆只按照地点时间派别来分类,无法在观展人的情感层面上实现一致性,因此也无法拥有教堂和庙宇编排的艺术品的教化力量

  如果说从目的来考虑,博物馆应该利用藏品来让人们变得更加和善和智慧,例如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中艺术品的归类方法,打乱了作品的风格和年代,纯粹按照人们的关注点来排列组合。

  出于实用主义,读哲学也应该试试从这种角度切入,会更好懂好用。《如果》是我第一次见到以这种方式来梳理框架的哲学入门书,所以觉得很值得一读。以下笔记以“幸福观”为例整理(结合了喜马拉雅《哲学100问》有声节目内容):

  ·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

  万事万物为目的存在

  →达成目的即为美德

  ↓

  人为了思考存在,智慧即为美德

  →有美德的人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凡事适度),且美德可学习

  →美德是人能努力得到的带来幸福的心灵资产(外界条件不可控)

  斯多亚(斯多葛)学派(芝诺等)

  禁欲主义

  世界由律法统治(逻各斯)

  →命运被律法控制

  ↓

  人不能改变无法掌控的事物

  人应服从命运、改变心态

  平静的心带来幸福

  伊壁鸠鲁(唯物主义)

  享乐主义

  人生为了享受快乐

  →快乐分暂时和长久,长久的快乐是无痛苦、无强烈匮乏的状态

  →长久的快乐带来真正的幸福

  不快乐原因和解决方案:

  自然灾害←神明不能干涉自然

  死亡恐惧人体验不到死亡

  人际关系←由契约关系建立和谐社会

  叔本华(悲观

  康德:世界是现象 + 佛教:一切生命都是痛苦 + 世界被求存本能(意志)控制 = 叔本华哲学观

  “人生就是一团欲望。当欲望得不到满足便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

  解脱之道——否定自我意志→达到无欲

  暂时方法:忘我地欣赏艺术

  彻底方法:彻底的禁欲主义

  尼采(乐观

  肯定酒神精神→提出强力意志(生命力

  批判苏格拉底主义→价值重建

  反对过度发达的理性主义,认为克制不如放纵,要挑战、创造,承认生命的原始冲动享受永恒的生命狂欢

  加缪

  存在主义

  生命无意义,人活在没有计划的世界里,但人有绝对自由

  人生就是“西绪弗斯的任务”,无意义、无用处;但人应该享受存在的面貌,积极地把此时此刻过得更好

  诺奇克(现代)

  反驳:幸福是最高价值

  连接虚幻的幸福机器还是过真实人生?

  →好的人生不只是幸福的体验,而是真实的、真正的生活

  :

  其实现在最实用也最受心理学家推崇的人生观是:

  放弃自己不能掌控的,控制自己力所能及

  + 活在当下

  (到底还是有点鸡汤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四):有趣的哲学

  这本书中虽然没有图片,但是内容却是和封皮上的图案一样热闹,哲学本来是一门枯燥的学科,但是这本书在给读者带来乐趣的同时打开了大家的脑洞。本书由瑞士国家基金奖学金得主伊夫博萨尔特写就,他还开设了很多哲学导论课程,课程中以哲学思想游戏的形式进行。

  之前经常听到一个词——脑洞大开,透过字里行间我仿佛能够猜出它的意思,大概就是思维扩展的意思吧。后来才知道官方的意思是:

  1、脑洞是从脑补衍生出来的词。因为有脑洞,所以需要脑补。

  2、脑补通常是指在头脑中对某些情节进行脑内补充,对漫画中、小说中以及现实中自己希望而没有发生的情节在脑内幻想

  3、因此,“脑洞大开”即指脑补能力非常强、想象力非常强。

  本书是有能力让你蜕变成一个哲学家的启蒙读物,这本书综合性比较强,其中提出了55个经典的思想实验,把抽象的哲学问题具体化。书中还有提出的问题也都一个比一个奇葩,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探索一样,前方的未知只有看到最后才知道,这也是哲学的魅力所在

  哲学一直是一门深奥的学科,那些有能力改变世界的伟人,基本都是哲学家。哲学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就像是一种大道理,听着总感觉好像很厉害样子,但是却很少有人是发自内心地了解这些话。本书让你从思想上认识到哲学的理论,它很有可能使你成为一位哲学爱好者。

  哲学其实是个很神奇东西,有的时候你看了许多书,做了许多研究,最终回过头来可能发现什么都没学到,但是你又会有一种内心的奇妙变化,自己无法轻易发现。看过了这么多国家出版的哲学类书籍,还有大师们的总结,感觉美国人对于哲学是最轻松的,一个工作日的事情中国人是哭着做,日本人是跪着做,德国人是画图纸做,印度人做一半就跳楼了,只有美国人是边玩边做。虽说本书的深度不高,但是本书的作者却对哲学研究很深,哲学是奉行着一个观点的,对于大部分,认为学得越好,说得越简单明了。只有那些研究得很浅的人才会假装深奥写得特别难懂,其实哲学本身是很简单的东西,不像数学,而这只是一种思想,有些是固定的,有些是不定的。

  这本书谁都能看,且谁都能看懂,没错,这就是哲学,理解起来也不是那么费力嘛!如果你一直对哲学抱有好奇感,又不知何从下手,那么这本书是你的一本绝佳启蒙老师,它会让你发现,原来哲学理解起来其实很简单。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五):思想实验

  1.所谓的“公平”,是指合理的差距。只要大家自愿、接受,就是公平。 2.所谓的“艺术品”,是指能引发人思考或谈论并且使用恰当形式表达出来的作品。 3.审美是需要积累的,需要一件好作品一件好作品地看,看多了你就有品味和品位。 4.机器通过图灵测试仅代表它做出了和人一样的反应,不能说明拥有智能。 5.把你大脑里的想法写出来,整合到一个文件夹或笔记本里,这相当于替代了大脑的存储、记忆功能。把记忆交给笔记本,大脑是用来思考的。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六):哲学里的有趣读物

  我一直以为哲学很深奥,读起来很拗口,说着大家不明白的词,当我读过《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这本书后,觉得我想错了。

  其实哲学是人类最根本的一种文学形式,应该是人类的思想集成,没有哲学也许就不会出现国家,也不会变成现在这个快捷、伟大、快乐的世界,也许我们还生活在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可以说哲学是人类发展之本。哲学很早就有了,古罗马,古埃及,还有我们中国的古代。

  大家想象的哲学很枯燥,想想阅读这些书就觉得难懂,可能得有大智慧的人才能看懂,其实哲学不是这样的,因为哲学是需要大都数人们认同的,如果没人认同这一哲学学说,这个学说很可能就落寞了,甚至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阅读哲学就是阅读人类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人类的思想史。

  哲学不应该是枯燥无味的,也不是让人们晦涩难懂的,一些哲学家现在也开始写些通俗易懂的文字,这对普及哲学思想也是有好处的。哲学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喜欢,哲学这门艺术才会发扬光大

  在《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这本书里,作者通过有趣的小故事、小实验来告诉大家哲学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也是哲学通过在生活中的存在,来让我们知道哲学离我们每个人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只是看看我们有没有发现的眼睛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发现就是:我们和哲学形影不离,哲学并不是抽象的,可望不可及的,我们都可以抓住,我们也可以发现。不管是形而上的,还是形而下的,它都在我们身边,不会离开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哲学普及读物,我觉得不管你是大人小孩都应该读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哲学真的很有趣,也许读完这本书,你也想成为一位大哲学家呢,那可说不准。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七):进入哲学殿堂的入口

  西塞罗认为,哲学是一切艺术之母;培根也曾指出,哲学是科学的伟大母亲。哲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精华,是一切文化、科学,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精神基石,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究其本意,哲学源自人类本身对世界、社会的反省和探寻,是一种面向现实的超越性的洞见,它力求实现对社会生活与人生历程的总体透视,并指向一个更高的境界。对当下生活进行反思以寻求超越,才是哲学存在的目的所在。翻阅哲学发展史,可以看到道德、艺术、自由、公平、人性等等,都是哲学研究的主题和方向,严密的逻辑性和晦涩的语言成为普罗大众涉足哲学的拦路虎之一。

  哲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停留在哲学家的思考层面,而是用来解决人的各种问题,让人从善于思考中获得生活的教益。哲学应该是平易近人,可以使人“知而能识,学而能思”的。伊夫•博萨尔特(Yves Bossart)所编写的《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没有像普通的哲学著作罗列哲学观点,而是带着两难的、令人纠结的问题而来,通过哲学的智慧与思考的游戏相结合,以循循善诱的问题作为诱饵,将苏格拉底、柏拉图、尼采等哲学大家引入讨论中来,不断地出题论证,循序渐进地引诱读者不断的深入思考,虽然不曾给出答案,更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但是读者心中却有了自己的理解。

  比如器官移植的案例。假设有五个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有两人各需要一叶肺,两人各需要一枚肾脏,还有一人急需心脏。而恰巧有位健康的年轻人到医院来做例行检查,且正好与五名患者的罕见血型相匹配。那外科医生是否可以杀掉他,把他的器官拿来拯救这五个病人?效益论主张,行为的道德价值仅仅由行为的结果来衡量。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让相关人等的福祉最大化、痛苦极小化,那就去做,所以“死一个比死五个好”。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认为一贯正确的“舍小家,为大家”。义务论对此认识则不同,它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只在其结果,也在行为本身;有些行为本身就是坏的,不管能产生多少的善也都一样。比如杀人、刑讯、偷窃等等,这些行为都是无条件的错误,也不能通过成本利益的计算来提升价值,不管是在何种处境下,有些事情就是不能做。在他们看来,“善意的谎言”也是不道德的。所以,器官移植这个案例,让我们面临了道德上的难题,但是通过不同哲学家的理解和演绎,我们就能够从中找出其中的漏洞或缺陷,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自己支持的观点。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八):哲学与好奇心

  我觉得这本书的这种形式好在教人去任何思考一个哲学命题:首先我们要厘清这这个概念的定义,讨论其限定的范围,再去提出问题,假设一个思想实验去证明你的理论。但是并不是所有问题都会真的有答案,所以其中有些的内容可能会引起一些混乱。三星是因为觉得还是比《苏菲的世界》要稍微逊色一点点。

  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关心这些问题。就像《苏菲的世界》中说的,

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我不希望你长大之后也会成为一个把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人。我不会听人你像其他人一样没有感觉、无动于衷。我希望你有一个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

  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关于美和艺术的这一章节。可能以前我会跟风去博物馆,我知道这是一个很高雅的艺术,但是我并不懂这个活动的意义所在,我也不太懂得如何去欣赏它们。那这里面提出来一些观点比如“物品体现价值”:物品之所以合我们的意,是因为它所体现出的性格特征与情绪状态,是我们觉得值得追求的,或是我们乐于在他人身上看到的、“美是自由与自主的具象化”等。所以在欣赏艺术的时候,通过提出为什么会觉得它好看的问题,或者问自己如果你喜欢的东西是一个人,他会有什么偏好或性格特征这种拟人化的训练,我们会更加了解自己的性格和我们对成功人生的愿景。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九):谈谈自由,美与艺术

  文章已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仙姑的碎碎念 更多游记/书评/感想/文学史都在这里~

  林夕说,没什么烦恼就想生存意义想到没完没了。哲学探索的就是这些问题。的确有一些我经常想到睡不着。我在追求什么?语言是怎么运作的?我们能脱离语言而思考吗?精神和身体怎么连接?真爱是否存在?全身细胞7年更新完毕,7年后的我还是我吗?以前我觉得自己是小仙女,愿望是成为大作家,现在我是共产主义+无神论者,愿望是租个一室一厅养条狗。是什么一直未变。让“我”一直是“我”?

  在幸福这章里,亚里士多德说,所谓成功的人生,就在于去做那些相应于自己本性的事,活出你的天赋,你做那件你做的最好的事。想到之前看到一个网络作家说,我最擅长的事就是写文章,你问我为什么没钱?因为我做的最好的事就是不赚钱阿。可是我也自食其力了,赚不到钱不是我和我的天赋的错。这句话让我心里涨满了勇气和心酸。可是如果换成尼采的哲学观点——永劫轮回来看,你所做的所有事会不断重复,那你还敢做你现在选择的事吗?我想了想,那还是要阅读写作,因为只有这件事永远做也不会害怕。如果是别的事,永劫轮回我还是吓得抖了一个激灵。

  尼采说如果你爱一个人,你会愿意和他堕入永劫轮回,重复你们的生活一遍一遍。想想都可怕,人生,还是一次就好。就是因为只有一次,所以我才敢放心大胆地爱你。在我们这一次的相遇,我要把所有热烈的爱都给你,因为只爱这一次,那这些委屈我还能承受,因为只爱这一次,所以我还能再咬咬牙坚持。

  这本书里讨论了十个论题,几乎每个都绕不开一个人的名言。那就是康德。康德在道德上有个论题特别打动我,我们对我们自身也负有义务。不要剥削你自己,也不要让自己徒自荒废。我们有义务实现我们的天分和可能性,谁要是日复一日地成天坐在电视前面,那就是犯下道德的错误。

  有什么事情是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对自己做的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身体总是在支持我,包容我,原谅我。面对这样友好的朋友,我都做了什么呢?

  前不久我说闻见了春天夜里的味道。在心智与外部的连接这篇里,我仿佛也看见了哲学的论述。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有个名段,我通过汤匙碰到上颚而忆起过去。“我们记忆最美好的部分乃在身外,存在于带雨点的一丝微风之中……”有天晚上回家看到道上开着一树树玉兰花,我才知道春天夜里的味道来自哪里,这味道让我想起大学从澡堂出来,头发半干在操场散步的时光。我把这份简单的记忆保存在了玉兰花香里。

  有次我很正经地问人,觉得我美在哪里。他说单拎出来好像没什么特别美的,但组合在一起就是很和谐,耐看。我就在想美是否就是一种能让人愉悦的和谐?司汤达说,美是幸福的承诺。一个人美丽的脸或者你眼见的美丽的景色,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承诺?美丽的物品中又蕴藏着什么样的生活理想?或许所谓美,只是我爱的人的另一种版本。所有的人事物我们觉得美,追根究底是因为他们符合我们的性格和情绪状态,是我们喜欢的,乐于追求的。所以我在想,我们爱的人事物其实只是我们自己的某一个投射面,我们爱的终究还是自己。我所爱的人和物都是一部分的自我认同。

  那么艺术呢?我觉得可以和自由联系在一起谈。当我们热爱一种艺术的时候,(可以是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等)它们让我们觉得自由和满足。艺术可以让你觉得平静或者疼痛,更加辽阔或者更加遁入,他让你得其所欲。

  关于意志自由,是我一直向内探求的,究竟什么是我发自内心想要的而不是外力灌输导致我想要的?我什么时候在表演?以及我可以随心所欲过我的生活吗?很多朋友都告诉我,不可以。因为你的随心是幼稚的行为,你的随心会有更糟糕的后果要你之后来承担。一个成熟的人要自律,自律意味着不被本能驱使。如果我们屈服于本能,身体的冲动或者激情,那就是不自由。因为你没有选择。你只是屈服了。做一个自由的人就跟认识自己是谁一样困难。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十):昨天,今天,明天

  一提到昨天、今天、明天,很多人都会想到赵本山大叔在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经典小品。以至于在看完《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这本不薄的哲学书后,我脑子里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白云与黑土的风趣对话。

  可是时间究竟是什么?贴近民众、拥抱生活的小品终究不会主动解答这个问题,观众们也只是会心一笑。那些在世俗流淌中的时间须要一些脑洞大开的人通过新的视角来欣赏。这本标题著有“今天、明天、昨天”的简明哲学书,就为我们这些世俗之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平淡的生活在一瞬间呈现出最疯狂离奇的模样。

  类似的哲学启蒙书,其实有很多。为广大中国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所熟知的必定有《苏菲的世界》。与小女孩同步走入哲学世界、渴望一个个惊险而异于平常的故事出现,曾经(也会在未来?)吸引了多少小读者的眼球。在这种线性的叙事模式中,苏菲的一个个故事串联起西方哲学史的伟大命题,明珠璀璨,集于一线。而在《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里,则通过55个经典的思想实验,试图对“幸福、知识、道德、美与艺术、自由、法理与公平正义、心智与大脑、上帝与信仰、逻辑与语言、空间与时间、自我”等11个命题,提供一点哲学思考的敲门砖。

  没有进行过系统哲学思考的人,对于像时间这样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缺乏直观的领会,对那些复杂晦涩的术语也就抛之脑后。这也难怪,在奉行“时间等于金钱”的年代,时间可以与一切划等号,却偏偏不能与自身划等号。

  这本哲学的启蒙书,看起来并不难,55个有意思的思想实验只需要躺在沙发上,悠闲地动一动脑筋就可以完成。顶多花上几个小时的功夫,就可以畅游古今、体验一番柏拉图似的思考。

  可是这种思考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意义?对于广大人民来说,理解时间的本质,难道就比抓紧时间挣钱更有意义?亦或者,这只是一种无足轻重的消遣?其实,思考本来就是一种意义。用书中笛卡尔所说的话而言,“我思故我在”,思考本身所带来的后果是不确定的,从功能主义角度说它在消耗时间、成本、精力的同时,并不一定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裨益,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思考赋予我们存在的意义和证据。正是思考这件事,证明了“我”可以否定一切的存在,却无法否定“我思考”的存在。

  同样的道理,试图理解爱因斯坦的时空学说,了解外祖母悖论,却不要奢求自己从此“翻身农奴把歌唱”,一跃而成为时间的主人。还有,对于书中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选择,也不用急着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像是这个例子:你是一位旁观者,无人驾驶的电车正在车道上飞速行驶,前面的车道上有5个工人都戴着耳罩,全然听不到警告,已经来不及刹车了,你所能做的另外一个选择是改换车道,那条车道上有1个工人,状况跟前面的5个工人一样。那么你的选择是什么,牺牲少数成全多数,还是毅然决然不改车道?这种略带残酷的情景设置,难免给人的道德、审美带来巨大的挑战。选择多数,那么少数人有什么过错?选择不变,那么又是否意味着我们坐视更大的牺牲发生而不作为?

  在进行了内心两个声音的激烈辩论后,或者会得出一个能说服自己的结论,又或许不能。可是这对于我们今后的道德选择,有什么帮助吗?它能帮你在遇见残疾人乞讨、老人摔倒时做出更好的选择吗?一个人道德体系的建立、乃至完善不会仅仅依靠一本哲学书,但你可以以一种同情的态度了解别人,了解世界,这就善莫大焉了。

  除了这种对道德提出质疑的游戏外,书中所提到的许多思考看起来与现实并无太大的关系,这也难怪,哲学家们似乎都是善于躺在床上、沙发上的思想家,对面包、柴米油盐似乎都不太关注。这些聪明的脑袋里想出的一个个思想实验,从诞生开始就接受关于有用性的质疑。

  我觉得,读这本书,需要抛开一点成规俗见,因为从哲学家的脑袋中,你得到的可能只是思考的乐趣,尤其这种乐趣是由思考的过程而非结果所致。想象证明上帝的存在,可能会给某些信徒带来一些好处,但对于我们这些非基督徒来说,证明上帝的存在,所获得的乐趣,和证明一道高难度的数学题是一致的。

  书中对于各种脑洞大开的思想实验,较为简明清晰地介绍了不同的哲学流派或个人思考。围绕着蛛网上的猎物(即“思考的问题”),读书的人就像一只十分饥饿的大蜘蛛,迫不及待地要饱餐一顿。但是如何通过错综复杂的蛛网,到达中心位置,这考验蜘蛛们的智慧。通过中心的路径不只一条,哲学家历来的思想脉络也林林种种、支脉甚多,一不小心,就会迷失其中。

  就像上面提到的电车道思考,围绕道德判断,引伸出关于效益论与义务论两种思考。效益论主张行为的道德价值仅仅由行为的结果来衡量;义务论则反驳这一观点,并认为有些行为本身就是坏的,不论能产生多少的善都一样。这两种主张的优劣,书中没有做出一刀切的判断,哲学书的启蒙总需要这样一点小心翼翼。读者们所面对的是这样不设路标的叉路口,要持久地走下去,便不要设置过多的前提与期待。

  书中所概述的思想实验,最晚的也是上个世纪所提出的。同时,它当中所引用的哲学论述,离我们当下也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到底反映了我们当下哲学思考成果的萎靡不前、前辈先哲的难以超越,还是哲学越来越被边缘化?

  作为一个哲学爱好者,关于这本书,我并不奢求获得更多。当你无所求、以游戏的姿态徜徉书中,神经脉冲在大脑皮层细胞间彼此传达着充满愉悦的颤栗刺激,这就再一次提醒你恰恰是存在着的、思考着的,即可达到无目的的目的性所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