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防守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防守读后感10篇

  《防守》是一本由[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1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防守》读后感(一):远去的棋手

  常听说人生如弈,人世如棋。观棋不语、落子无悔都是生命中的大境界。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大侦探波洛就常常通过棋牌之道来窥探出罪犯们隐秘的内心。然而,棋局毕竟不是人生,棋局可以重新来过,而生命只有一次。真正以人生为棋局,生死无忌,以棋局为人生,乐此不疲的究竟又有几人?

  年少时读阿城的《棋王》,感动于主人公王一生对象棋的深深痴迷,尤其神往的是他以一敌九的盲棋大战。真的能够在一件事情中“忘其一生”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呵!小小的棋盘上演绎的,是个人世界的较量,纯真对虚假的抗衡,创造与平庸的博弈!现在想来,阿城的《棋王》同好莱坞的《阿甘正传》一样,不过是一部成年人的童话罢了。童话固然有着美丽结局,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结束。相反,王一生与社会的决斗才刚刚开始。他同冠军老人的比赛在老人的请求下以和局而告终,这种妥协其实大有深意。成名后的王一生又会有着怎样的一生?是成为大师、名人而逐渐泯然众人矣,还是继续保持着一颗饱经沧桑的童心?小说没有提及,只是以漫漫的长夜而结束,在黑夜中,我们看不清王一生未来的路何去何从……

  后来读茨威格《象棋的故事》,突然明白,所谓个人同世界的对弈,其实仅仅只是一个人自我放逐的孤独游戏。在小说中,被纳粹关押的B博士无意间获得了一本棋谱,在无聊中,他开始同自己下棋,最终竟练就了一手惊人的棋艺。然而,在一场同象棋大师的对决中,分明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的他却犯下了一个低级的错误。原来,B博士心中的棋局已经逐渐脱离了现实的棋盘,那是更加激烈的较量、更加玄妙的诡计、更加精彩的攻击。这是他自己的秘密棋局、遵循着自己的游戏规则——他和世人所下的,从来就不是同一出棋!这是我最喜欢的故事,后来把这个故事讲给朋友听,朋友说,美好的故事都应该有着一个美好的意义,我想了想,告诉她,人生本来就是自己同自己的对弈,只要下出最好的棋局,谁胜谁负也就并不重要了。回想起来,真正打动我的,其实仅仅只是B博士向世界推枰认输时那从容、优雅的深深一躬,这么多年了,我一次次在心头描绘的,一直是他诀别众人时那谦逊、寂寞淡定而绝决的背影。

  今天,读完了纳博科夫的《防守》,久久无语。其实我早已懂得,这种最孤独的游戏远远比想象中的残酷。但纳博科夫的这篇小说依然震撼了我,它就像一篇悼词,被用来祭奠那些死在棋盘上和终将死在棋盘上的棋手们。

  与B博士不同,主人公卢金少年成名,象棋对他而言,不是苦闷的消遣,而是虔诚的献祭。他同B博士一样都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失败,但B尽管落败,却成就了心目中的完美棋局,而卢金不同,他的深谋远虑在对手面前是那样不堪一击是的,重新定义世界的人不是王一生式的天才,就是B博士式的“疯子”,但卢金都不是,他只是一个一败涂地的傻子。他想结束自己的象棋生涯,他想回家,忘掉一切关于象棋的人和事,忘掉自己童年梦想青春追求,那些不过是一场幼稚的梦罢了。梦醒了,人却要活下去。就去接受一个平凡人的命运吧,去娶一个善良却平庸的女人,找一份简单而自足的工作满足于日常生活中一个个小小的幸福与琐屑的快乐……然而,只有他最清楚,这些只是逢场作戏。即使是电影中一个象棋的道具,也能让他泪流满面,牵引出内心深处岁月生活埋的秘密。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不仅无法防守对手咄咄逼人的进攻,而且也抵挡不了象棋的诱惑,离它越遥远,就会越怀念,一种痛彻心扉的怀念……于是,卢金背着妻子,在同假想敌的精神较量中继续研究着那盘输掉的棋局,试图去赎回那些曾经属于自己和曾经可能属于自己的东西

  卢金最终也未能破解这盘败局,下出B博士那样“世人皆曰‘昏招’,而我独曰不然”的好棋。他再一次失败了,最终以自杀来逃避那对象棋深深的爱。这是他最后的防守,在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后,作为一个秘密的棋手,他又死在了那个永远属于自己的棋盘上——一切都如同父亲为他写下的那篇童话,那是他生命中全部的祝福与诅咒。因为,对于棋手而言,结束棋局就是结束生命,只有一个真正的棋手才会以生命为代价来退出这场漫长而残忍的比赛。

  离开时,棋手卢金亲吻了妻子的双手,生活已经教会他不再像初恋时那样,匆忙中吻住了恋人的手表,但它从来没有教会卢金如何去热爱自己。当众声的喧嚣像潮水一样拍打着卢金房间紧锁的大门,他的跳楼远没有B博士离开时的从容,而是充满了忙乱与滑稽。但我仍然喜欢小说最后的结尾:

  “ 门被撞开了。‘亚力克山朵夫·伊万诺维奇,亚力克山朵夫·伊万诺维奇!’几个声音在叫喊。但是没有亚力克山朵夫·伊万诺维奇。”

  ——这是一个真正“棋手”的死法,仿佛他从来没有存在过,存在的,只有天地间永恒沉默如斯的棋局。

  《防守》读后感(二):卢仁的被迫“防守”

  节奏明快,语言精致,自然流畅,故事很吸引人。从开头起便很精彩,但是最精彩的毫无疑问卢仁精神崩溃的部分;从卢仁和他太太结婚之后起,故事给我的感觉就不再如前面的部分那么联系紧密,部分描写也不如前面的一些片段那样给人喘不过气来的感觉,甚至显得有些过于细致繁琐;一直到最后卢仁自杀,那种紧迫感才回来。

  不过,纳博科夫对语言的运用依旧令人称赞,许多比喻的修辞以及对卢仁着了魔的心理状态的描述还是相当精彩的;用了大量细致的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和状态。同时结构上还有一个特点是回忆和现实相互穿插,不如 《玛丽》里面那么界限明朗清晰,更多的是给人以一种朦胧感,也费些脑子。写卢仁开始分不清梦境和现实那一段非常精彩。专写卢仁父亲的那一章也确实相当惊艳,尤其是结尾处,构思的必然结果和这整个过程。自然,随处可见作者对俄国的怀念,这些段落读起来令人愉悦。

  卢仁以象棋来逃避生活(艺术一定程度上都是逃避生活),又因象棋的折磨而死。从一开始卢仁就注定是个悲剧人物 ;沉默,孤僻,心理有些许扭曲。太太竭尽全力的帮助只是延缓了卢仁的死亡进程。卢仁是大师,但不能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要么象棋太多,有陷入疯狂危险;要么这“生活”太多,不能够找到存在的意义。一定程度上,卢仁的内心还跟他小时候一样,是个孩子敏感天真,带着恐惧。童年的阴影一直笼罩他,也最终导致了他的毁灭。如果当年卢仁没有发现象棋,他的人生会如何发展?我想,他总还是会找到另外一种形式,足以让他逃避周围的世界。毕竟,这些卢仁们,总在匆匆忙忙地寻找,找到之后又为它们疯狂。尽管有时候状况会有所好转,但是内心深处的那一点与生俱来的孤独的潜力和特质,总不能让他们完全放下寄托,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和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中去。

  《防守》读后感(三):我不得不退守

  这本书看到这里,放弃了,我退守了。

  一个很容易赢得读者的关于个人成长的竞赛题材,但没有写成同样讲棋手的茨威格「象棋的故事」那样精致而触动人内心的小品,茨威格也在写一个平庸的棋手,但其实只是为真正的主角铺垫。而本文却真的一笔一笔地在写一个白开水一样的人物,卢仁,从出生到结婚,而且一写到底,平淡至极。卢仁这个人物,不由让人想起电影「热带惊雷」中小罗伯特•唐尼评价本•斯蒂勒的话:"与其他人不一样,你演的是一个真正的傻瓜"

  除此之外,情节简单而不现实,人物的心理变化梦魇般混乱,卢仁是作者随意编造而不是倾心创造的一个人物,没有在主人公身上看到作者的一丝感情,剩下的只是随心到信手拈来的语言和丰富到琐碎的细节。

  本可以在普遍意义上描述和探索人性随着成长趋于保守的变化,但无疑,这种探索只满足自己是最容易的。纳博科夫选择了捷径。

  与「斩首之邀」一样,「防守」也是纳博科夫的一篇文笔炫耀贴而已。字字珠玑却没有高潮的华丽篇章中,我仿佛看到纳博科夫高傲的脸上,一丝略带轻蔑的笑容一闪而过

  《防守》读后感(四):实在界的穿刺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在其名作《防守》(The Defense)中创造了一位不幸的天才棋手——卢仁。卢仁孩提时跟着姨妈偷偷学棋,为了避免父亲发现,将心爱的棋盘埋在花园里。而这种怀旧式的梦靥在成年后不时入侵他,要将他唤醒。他天赋极高,棋艺精进,成为国际大师,而灵魂却不成比例地萎缩,在身边筑起了围墙。他敏感,好幻想,几乎毫无生活能力——并没有成为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的父亲叙事体系中的那个应成为的人。而性格上的不堪一击,可以看做卢仁拒绝被父法同化而付出的代价,一笔“分期付款”的债务。而拒绝向父亲认同,必然于实在界中留下残余,象棋在这里扮演了这一角色。自然,作为实在界之“物”的象棋,不是实体甚至不是隐喻,而仅仅是一个不可抵达的空洞。它频繁出现,甚至卢仁的整个生命都是围绕它旋转。主体并不知晓自身与实在界的相遇,就像卢仁习惯下棋并将之作为职业,他触摸的永远是某种已经先在的东西:它平静地流淌,而浸淫其中的他却一无所知。在卢仁因对弈身心俱疲、濒临崩溃之时,他梦见了“一个孩提时噩梦中常见的人”,这是实在界与象征界的纠缠。

  在卢仁“康复”后,几乎遗忘了过往的一切,文本似乎获得了久违的和谐。纳博科夫曾轻蔑地说起“弗洛伊德学派的小后生们”,对精神分析不屑一顾,却在前言中提醒读者“磨砂玻璃窗意象”。磨砂玻璃窗是卢仁新婚居所的一个装饰:“浴室的窗户下半截是闪亮的蓝色磨砂玻璃,上半截却是透明玻璃,还有裂缝。”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和象棋棋盘很类似。实在界以棋盘的形式“显现”,而这里没有隐喻,只有“显现”本身。卢仁依然为实在界所围绕却一无所知,但“裂缝”的存在正是实在界的绽裂,是投入他平静生活湖心的一粒石子。这里还看不出什么变化,那么往后翻页,直到卢仁自杀的一段:记忆逐渐恢复后,卢仁“被安置”在与崩溃前的对手前,去完成之前悬而未决的棋局;他最终逃回了家,将自己反锁在卫生间里,并“终于下定了决心”,在“坚固的磨砂窗玻璃”上砸了一个“星状的黑洞”。实在界的扑面而来已无可避免,而主体亦为了布置一道可靠的“防守”,迎向“原质”,让实在界刺穿了象征之网,把“裂缝”干脆变成了“黑洞”。卢仁临死前,实在界终于“现身”:“只见整个深渊分成了深色和浅色相间的方格。”象棋及其作为隐喻所指的象征物象,就是“一小片实在界”,是卢仁的“肉中刺”,是从未还清的债务。此刻它作为它本身所是显现,而卢仁既拥抱了也失去了它。他迎向死亡,“在卢仁松开手的那一时刻,在冰凉的空气灌进他嘴里的那一时刻,他真真切切地看见了亲切地、坚定不移地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永恒。”卢仁扑向了“大他者”,融入原质,在肉身毁灭之际与自己和解。所有的焦虑戛然而止,“主体与实在界的相遇乃是主体的无意识过程对死亡或不可能性的提早赎回”,而死亡本身,则成了这一系列“演习”所必然引向之处,这一刻,我们才回到我们。

  《防守》读后感(五):“似曾相识”的力量

  《防守》并不是一本象棋小说,如果你同意这是一本技巧上很卓越的作品。

  这很好理解,因为纳博科夫本人的象棋技术并不像他故弄玄虚的那么好,在康奈尔的时候,遇到一个地区性的冠军对手,他都是以被秒杀计的。他擅长的地方是编写棋题,而写棋题和下象棋完全是两码事,就像你随意从暴雪的开发团队里挑位技术人员出来玩“魔兽争霸3”,说不定他连“疯狂的电脑”都玩不过,更别说什么地区性冠军。

  《防守》的主题是命运,当然了,纳博科夫总是在写命运,就像菲茨杰拉德绕来绕去都是在写人生一样:《菲雅尔塔的春天》写命运中的种种邂逅;《玛丽》写命运用回忆编织出的诱惑;《绝望》写命运的滑稽。而《防守》,则展示了命运中“似曾相识”的力量。

  “似曾相识”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法语里有个词专门描述这种朦胧缠绵的感觉:Déjà vu,它往往是一见钟情的种子,是浪漫乡愁的引子,是奇思妙想的火花,总之,是一种引人想入菲菲的美妙力量,但在《防守》里,它却把卢仁带向死亡,而这种扭曲,也对应了小说里卢仁把父母的爱意和关怀,把世界五彩斑斓的表象,把外界渴望理解他的接触,都看作是种种恶意的防守姿态,卢仁的世界就像一盏恐怖的镜子,任何美妙的东西映在上面都会变质。

  《防守》整部书的结构像是两段落的乐曲,B段重复了A段的动机,但却隐藏在各式各样的装饰音里,一遍略过时很容易以为那是完全不同的旋律,而A段里悬在半空中的进行,也在B段里以卢仁的自杀彻底解决,薇拉在信里说《防守》是俄国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作品,而那一刻就发生在卢仁与图提拉决战崩溃后在医院里苏醒的瞬间(同时,这刻也是A段和B段的分界点),从那时起,整个世界悄无声息的清空了棋盘,只为和卢仁的对弈重新开始,博伊德已经在他精彩的传记里为我们指明了这种一一对应:

  1. 第一眼看到的大胡子疗养院医生对应当年在阁楼里找到他的农民

  2. 窗外的数目同老家庄园的一摸一样

  3. 以及作为他象棋启蒙老师的姨母被苏联朋友提起

  4. 还有他又开始隐藏的袖珍棋盘

  5. ……

  x. …………….

  这种抓住“现在”看向“过去”的似曾相识,大概就是序言里纳博科夫神秘兮兮提及的“逆向分析”,也大概是纳博科夫最有趣和无聊的部分:要看懂他,就必须照他的方式来。

  我们都记得他所说的那个油画理论:看画的时候,整部作品一眼就收于眼底,而看小说,每次却只能看到一小部分,其他的都笼罩在黑暗中,你永远无法像欣赏一幅画那样欣赏一部小说,除非,你已事先强行将整部小说的情节和种种细节牢记于心,再真正开始这篇小说的阅读,阅读纳博科夫是重复的过程,在他的宇宙里,阅读三遍大概等于其他作家的一遍。这也是他对于读者的期待,而《防守》这部小说则完美对应了这种理论,只有按这个方式,整部小说的主题和华彩才可能被理解。由此,《防守》这部小说本身也像极了一道棋题,无数个纳博科夫的幻象同时与万千读者对弈,读者们只要付出足够的时间,穷尽各种套路,总能看透种种花样和旋律。

  但被看透?这太不符合纳博科夫的性情了,这种来得过于轻松的胜利也足以让我们警觉,是不是还有点什么别的?

  当然还有,《防守》中隐藏着前世来生的主题,最后一道不可攻破的马其顿防线,高筑于人类意识边缘的天险之上,这也颇像游戏中的隐藏关卡,专为骨灰级的玩家设计,在被呵斥为“迷信”或“胡说”之前,有必要从两方面对“来世”作一些辩解:首先,从心理层面,“来世”是一种人人嘴巴上都说不信,心里却又默默希望其存在的东西;从概率层面,我和你打赌“来世”是否存在,绝对不会输,存在,来世里我赢,不存在,我们则无法见证结果,这是一个残缺的博弈。

  进入这道隐藏关卡有两条路,一条是博伊德指出的:“卢仁死去的外祖父在以某种方式将外孙引向象棋,而死去的父亲则以某种方式将儿子引向他要娶的那位女子。”

  1. 在卢仁与图拉提的决战中,音乐的意象一直在翻滚

  2. 在祖父的去世周年音乐会里,卢仁第一次接触了象棋。

  3. 未婚妻陪卢仁散步时,模糊想起的一部童书,正是老卢仁的《托尼历险记》

  4. 卢仁和妻子结婚后,悬挂在卧室里的木刻,正是老卢仁内心深处梦想着儿子的形象

  5. …………

  另一条路,则是主人公的名字。

  小说第一句“令他最感震惊的是从星期一开始他就叫卢仁了”足以引起所有人的疑问:他之前的名字是什么?如果我们从小说第一句就采取逆向分析,便会像楚门驾船驶向天边一样猛然撞在绘满蓝天白云的墙壁上。但是,这扇阻挡我们的墙壁其实是通向另外一个维度的大门:卢仁一直想回到被人叫做卢仁之前的时光,回归的主题一直在小说中回旋,他曾在上学前潜逃回庄园,曾在决战之后意识恍惚的想要回到乡间的家,都以失败告终,他仍是卢仁,而在他跳楼自杀之后,“亚历山大 伊万诺维奇”,人们却这样叫他。卢仁在第一句,亚历山大 伊万诺维奇在最后一句,这个倒置的结构给出了一切的答案。

  对于卢仁这种“A skin too few”的人,唯一适合他的只有子宫里的温暖,他一直想游回去,便尝试从空间上控制时间,却每每铩羽而归,而在空中下坠的瞬间他却不无惊奇的发现:生前和死后似乎是同一片黑暗,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也是他最后一次见证“似曾相识”的力量,而人们所呼喊的名字:“亚历山大 伊万诺维奇”,正是他如愿以偿后,从彼岸传来的凯歌的回音。他最后一刻绝望的以“放弃”所作的防守姿态,却误打误撞的成为了对命运最凌厉的杀招,并一招制胜,纳博科夫曾在自传里说:“时间的监狱是球形的,为了逃出去,除了自杀,我尝试了一切。”于是他把这不敢尝试的一种方法给予了心爱的主人公,小说的结局也由此走向开放:若无前世来生,命运残酷的绞杀了卢仁,若有,卢仁在最后一刻赢得了命运的棋局。由此,这部小说到底是表面上的悲剧还是隐藏的励志剧,也取决于你对于“前世来生”到底怎么看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防守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