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暂借问》是一本由钟晓阳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3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一):我对你,是不好意思的爱
有的书读了,喜欢的都不好意思跟人说,那种感觉好像戴望舒说的: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只好说是辽远海的相思,寂寞秋的清愁;又或者像王尔德说的:不愿说出爱人的名字,否则就如同失去了他的一部分,《停车暂借问》于我都是这样的书,类似于强迫症记录的读书笔记里迟迟不愿动笔添上这两本。
果然是受了《红楼梦》和张爱玲影响的。印象里总是粗犷豪爽的东北被写的极有江南情调,以至于读完后我心里念着想吃块桂花糕这样的吃食才搭得上刚读完后的满口余香和细腻的幽思情绪,完全忘了林爽然和赵宁静两个人是爱吃饺子的。
然而又不是张爱玲:文字没那么艳丽,毕竟上海是穿旗袍的,东北却是穿棉旗袍的;人物也没那么算计:赵宁静和林爽然前半生是没吃过什么生活上的苦的,没拐过多少心思就一生只爱一个人,一世只怀一种愁了,待到后半生的赵宁静跟林爽然说道“我对你的感情是自暴自弃“的时,我仿佛还能想象到她年青时候的眼睛:那眼睛里即使有忧愁,也定是明亮的,而不是幽深的。
钟晓阳把一个女人的大半辈子写出来的时候才十八岁,后来读到她在一篇文章里说不想再写作了,那时也才20岁。假期重读这本书时同时在读的是麦卡勒斯的《抵押出去的心》,这两个不同时不同世的女作家会让人生出由衷的“是真的天才作家”的之感,然后恶狠狠的觉得随便写点小文字就自恋自怜的自视甚高的姑娘们是太轻狂了。所以是传奇性的天才作家才写出来的传奇作品,如同副标题上淡淡的写的那么一句“赵宁静的传奇”。
是赵宁静的传奇,而不是赵宁静和林爽然的传奇。赵宁静这个女孩子,感觉是月光一样淡淡的,大概是略显薄相,如夫家的评价那样“长得不够带劲”,内里却执拗的厉害,有不听人劝的力量。林爽然是与她相似的性情,生活感稀薄,清秀俊朗,也任性,只是有些性格特点搁在女子身上可能是力量,搁在男子身上反而就成了脆弱,终究成不了有为青年。当然赵宁静也是不稀罕有为青年的,否则不会在看到方头方脑的熊应生时心里怨念:可惜了我和爽然那样的情分。
和爽然的情分自然是符合她审美的情分。然世人大概都是偏爱“互补”来应付现实的,就像贾宝玉爱的是林黛玉,但却应该娶了薛宝钗,寡淡的赵宁静有踏实的熊应生追求,稀薄的林爽然也有化妆精致的陈素云喜欢:如此才得体。只是赵宁静却可惜着那情分,可惜的在多年后林爽然也有了生活的疲态后她愿意放弃富足的生活,愿意“不能一起上升就陪着你一起下沉”。在我想来,这一定是传奇,一定是深刻的爱:能够一起上升当然是好的,但我仍然还是不屑于妥协了过日子然后说服自己幸亏当初如此的事情,还是觉得若相爱能一起吃苦还是好的,若最后真的捱不下去了,那打败我们的也是生活本身,而不是自己对生活的那份恐惧。
倘若这份感情是一个“在一起”的结局,我私心里理想的收尾应该是夏目漱石《门》里那对稍显清苦但也清净的夫妻:都作过孽了,有点赎罪式的甘于热闹之外的生活,守望相助,清欢无限,朴素雅致。怎么就不能呢?白流苏那般结婚是为了谋生的女人都忍不住想想这世界怎么也能容得下一对普通的夫妻吧,何况是如赵宁静这般结婚只是为了留着一条命活着再见林爽然。
只是再见后的林爽然还是那般的退缩回避,倘若年青时代的退缩回避他那类型男子让人爱的原因,不再年青后的退缩回避,则让人觉得生活是那么的沉重,甚至是年青时没能如愿的爱情尽管有命运巧合般的干涉,林爽然性格里的因素也是难辞其咎的,于是到了最后,这也真的只能是赵宁静一个人的传奇。
有时想可能真的只有极年青时才能相信传奇的爱情,然后天才如钟晓阳者才会写传奇的爱情,有时也还会想,如果这不是18岁时的作品而是28岁、38岁时的作品,结局会不会多了点世俗少了点悲伤。但是就像庆幸杜拉斯是在老去之后才去书写和咀嚼那份“情人”之间的爱一样,多么庆幸钟晓阳是在她极年青时肯定的书写和相信一个女人不再年青时还为爱而活:时间的落差里的爱情没让她们的写作成了中庸,而是成了传奇。
而在时间和生活尚没有完全打败我之前----我的意思是说,谁能保证哪天不会迫不及待的期待被打败呢?我忽然很想把你、把你们都当成林爽然,就算性格怯懦的我永不好意思对怯懦的你、你们说我是相信爱的,但我至少可以跟你、跟你们说:知道吗,我是相信赵宁静的传奇的。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二):三段旧梦,何处寻宁静
被称为“赵宁静传奇三部曲”,其实说传奇我觉得太过了些,虽然发生在国土动乱、历史倾轧时刻,展现出来的更多还是小叙事、绵绵情调。
文章是作者十七、八岁时创作,还未经世事,就能写尽一个女人悲欢离合的一生,尽管其间有着模仿《红楼梦》、和张爱玲的痕迹,也是很值得赞叹的(想想自己十七八岁时的傻样)。字里行间婉转细腻,很明显古典文字功底相当不错,加上少女情怀总是诗,自然带着几分憨憨的天真,和雕刻精致的愁绪。爱之甘甜、思念之绞痛、诀别之悲哀。在她笔下,粗犷豪爽的东北被写得充满江南意味,有几处人与景的画面描绘得极美。
《妾住长城外》,跟日本青年千重隔着国仇的初恋,最打动我。还记得,诀别时,日本青年沉沉一问:“你,你恨我们国家吗?”宁静凄然一答:“如果将来我不恨你的国家,那是因为你。”
《停车暂借问》,跟有婚约的远房表哥林爽然,又是一段反反复复的纠缠,而这次分离的悲剧更多却源于彼此的性格。讲真,我不喜欢赵宁静,她身上始终有一股跟自己闹拧巴的劲,如此个性注定人生难寻得宁静。
第三段《却遗枕函泪》,地点转到了香港,十几年后的重逢,就显得现实多了。被岁月磨砺后,彼此之间到底仍是爱,还是弥补遗憾、偿还心愿,怎说得清。最后是否真会应和尚那句预言“晚年无依”?不需要再写下去了。“今天好风,衣服想必很快就会干的。眼泪,很快的,也就干了。”
看后记,原来这故事还拍了电影《烟雨红颜》(好琼瑶的名字),刘德凯执导,周迅、张信哲主演,如果能展现出故事里的画面和情调,那应该是挺美的,可以去找来看看。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三):停车暂借问
其实是某亲戚不适宜地造访令我肚痛,待只好放下翻译歪在床上,想起了天才少女的小说,便顺手拿来看,是钟晓阳的《停车暂借问》。自午后阳光热辣辣读到天光渐暗,肚痛似已减轻,也可以说,心痛时肉体便对一切痛苦免疫。
我想真正的爱情早已死在八十年代的尾巴上,这个心灵早已干涸大脑渴望速食的年代,世人早已不知何物为爱。这是个文学失落的年代,而失落了文学便也失落了爱。鲜有人一意追寻却也孤掌难鸣。许久不曾读到如此锥心的爱情,心底暗流汹涌仿佛弥补了一段失去的青春。
那年赵宁静十八岁,与创造她的钟晓阳同岁。那时候东北还是满洲国,而她遇到了日本人千重。好比朱丽叶遇见罗密欧,她慢慢地陷进情网,但那感情是清浅的。好像电影《海上花》中,张艾嘉与鹤见辰吾的恋爱,在秋千架和马车上的一番戏耍,也许那是他们年轻时最美好的心情,但却并不足以刻骨铭心。日本战败,千重来告别,都是热血沸腾的年轻人,都要给单薄的爱情加上一点重量,便只有让身体受着一点苦楚。宁静要冒着被家人知道的危险借马车给千重,而千重却执意要走两三个小时的路去搭车,这次长途跋涉会成为他对宁静全部的纪念,许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他还会记得有生以来走过的最长的路是为了他年少时爱过的异国姑娘。
一年后宁静遇见了表哥林爽然。起初的印象必然不好,然而渐渐爱上却也差不多忘记了爽然还有个未婚妻。什么是爱呵,说出口的便不是爱,考虑到种种现实也不是爱。现代人在种种经营之下早已失去了爱的能力,只有无忧无虑的大小姐宁静才能够不管不顾地去爱一个不可能的人。爽然与宁静约好第二天去逛中街,却爽了约,宁静便握着爽然买的风车心思乱动。宁静生病,爽然便住旅馆天天去医院看望,宁静病了一个星期,爽然瘦了一圈。这病让宁静更确定了自己的心意,也节外生枝牵出了医生熊应生。熊应生也是喜欢宁静的,但那不是爱,不,远远不是。他只是在找一个结婚对象,一切都是现实的考虑。他有不差的相貌他有好家境他有大把的钱给宁静过好日子。宁静的父亲乐开了花。但是宁静不乐意。她不喜欢他,但是却由不得她。爽然是有婚约的人,她不能让爽然为难。她若是知道爽然早已决定娶她,她便怎么也不会跟熊医生南下的。然而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事毕竟是少数。
总之他们是错过了。赵宁静爱过两个人,最后却嫁了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她走到一个离离陌生的世界,为着十五年前恋着的人不生子嗣,守着回忆过活——北国的皑皑白雪和落落梨花以及每天早上爽然放在她窗台上的一颗滚热的鸡蛋。
故事的结尾我是不甚喜欢的,十五年后在香港再度相逢,一身病痛的爽然早已不是当年的样子,宁静一意要与爽然弥补错过的前半生,然而爽然早已心灰意冷,只身飞往美国留下宁静砸窗痛哭。毕竟是十八岁的姑娘,写到中年的隐痛还是有些中气不足,然而这也够了。这样掏心掏肺地爱过,便也不枉一世。“一生只爱一个人,一世只怀一种愁”,讲述的是赵宁静的传奇。
读的时候不觉泪下,而写到最后觉得每一个字都气数将尽,我才明白其实我不懂爱。
2013.10.05.
晚上读以前读过的书,发现旧文一篇。
两年前想到结婚,很绝望,想到自己毕业了就会嫁人,觉得是人生的终结。如果还有什么期待,也只能来世再说了。
后来慢慢明白过来,不是结婚这件事情不对,而是结婚对象不对。
只要和对的人一起,不管做什么事都是好的。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四):乡愁几许沉(读《停车暂借问》)
这本书一个月前就读完了。
从17岁第一次随母亲回沈阳探亲,亲见东北山河,着笔写小说的第一部分,是在1980年,到后两部分写完,钟晓阳18岁。《停车暂借问》1984年在香港出版,三十年后才在大陆首出简体字版。
少女早慧,才华天赐,是家族累积在少女身上的爆发。用的是来自母亲的乡音,写的是家乡故事。
小说第一、第二部分读来很伤心神,我甚至不能一直翻阅,得掺合着读点别的来调剂心头的悲伤。按说,到我这个年纪是不太容易产生代入感的,居然为赵宁静的命运揪心揪肺,可见作者笔力惊人。要知道,作为七零后的我们,在爱情、在家庭、在很多方面,是很会宽解自己的(此看法未必公允)——人到中年嘛,又处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想办法让自己高兴不算太难。
钟晓阳这部,写的恰恰是重,是一代人的种种不能。战乱年代为了国,赵宁静不能和日本少年相恋;战乱年代为了家人和自己生活上更有保障,赵宁静错过了最爱的人。因为活着的不易和个人选择的庸俗,女主人公在精神世界里倍受折磨。
相比上一代人,我们可算幸运,没有经历丧家失国之苦,多数人日子还能够过得安稳。可是,狡黠地避免与大是大非迎面相撞,真能获得灵魂安逸吗?以轻松为标准,尽力娱乐到最后一刻,就可以不被痛苦折磨吗?
我不觉得活得轻比活得重更适意,但我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平衡点在哪里。
和揪心揪肺读前两部不同,读到第三部分时反而平静了,就像再次绝望到流泪的赵宁静,眼泪很快也就干了,因为已经习惯了。
联想到祖父母辈、父母辈,经历抗战、内战、解放军、三反五反、文革——天地骤变,家族盛衰,到最后,也就大体习惯了,麻木了吧。作为第三代的我们能够感同身受他们的“习惯”吗?在娱乐致死的时代,我们有没有勇气听自己家族、亲爹亲娘亲人们的血泪故事?
读到后记,钟晓阳写外婆、母亲两辈人由殷实富户变得一贫如洗,从前所学在新时代一无用处,连被佃户们称作五爷的外祖父都去矿上捡煤渣。外婆寒冬里一步一步打从前四挂马车踏过的路上走去抚顺三家子村,只为实在实在想喝口肉汤。
去年以来,读萧红、迟子健、钟晓阳、齐邦媛、龙应台,读生我养我的家乡故事,听我的父母讲他们的父母,回忆他们的家乡,是因为想要知道自己的来处,想要知道为什么今天的我偏偏是今天这个样子。
让我写家乡,绝写不出钟晓阳这般恣意。她虽然故土在沈阳,终是南方长大,南人写北意,有种遥望的辽远。而我们,回望家乡总免不了背负太多。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五):致不可能的爱人
入评理由:的的确确,是天才之作。
书 名:《停车暂借问》
作 者:钟晓阳
出 版 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
推荐指数:六星
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
《停车暂借问》首次出简体字版,竟是在作品问世三十年后的今天。
大凡有大陆背景的港岛作家,一落笔总有“故园安在”的流离感。
地理上既是异乡客,而血脉上却与故土纠缠万端,那种乡愁遥不可及却又永恒永在,全然不可磨灭,是以笔触里满满皆是眷恋跟追问,反而比大陆本土作家来得更揪心、更迫切。有趣的是,钟晓阳在港岛写东北,南辕北辙,大概也觉是隔靴搔痒,有不实之感,故通篇特别在意食物,描述间活色生香,仿佛如此便可将乡愁感官化跟具象化,倒也不失为一条妙计。
赵宁静的传奇发生在东北,日据时期,沈阳那时还被叫做奉天。
初恋对象是日本少年吉田千重。国仇家恨与私情密爱,彼此错综,隔着鸿沟共舞,是无出路的恋曲。两个人“消消停停,殷殷勤勤,却也明知是捱日子而已”,到后来抗战胜利,敌国败归,少年不得不离开东北。赵宁静的爱与诀别,亦不过是山中红萼,自开自落,隐微、卑小,却又顺理成章。
典型的小叙事。钟晓阳以一枚精致女心,在历史如山的倾轧中觅得爱恋夹缝,一国兴亡自有整个天下去担当承受,但爱之甘美、思念之绞痛、诀别之悲哀,却是独属于少女一个人的——无人能够劫夺与分享,同时也无人能够抚慰与分担。
故事的好看,就在于这种明目张胆的私心。
全书三则故事《妾住长城外》、《停车暂借问》和《却遗枕函泪》都是不伦之恋。
头一则隔着国仇家恨,次一则隔着男方的婚约,末一则却是隔着赵宁静有夫之妇的身份,统统命不了名,而且“到底有限”。
钟晓阳太擅长把捉此类恋事里头的绝望跟平静。
她写不可能的爱人,落笔淡如白描,笔力却很深,几乎就像是在写一种死心,“没有他,她照样过了,思念是另一回事”,啧啧,真令人吃惊,要知道伊写这则故事时不过十八岁。
十八岁能经历多少呕心沥血的感情?难为怎么写得出?倘单凭揣摩在写,那可真真是位天才。
然而,毕竟不是张爱玲。
好比说最后一则,十五年后赵宁静与林爽然重逢。
倘换作张爱来写,女方也许只会骇笑“当年爱的原来是这么一个人”。然而钟晓阳却写赵宁静的奋身扑入,写她一身孤勇要跟林爽然的那份自暴自弃,笔调平静却刚烈,绝非张爱玲的冷辣。
在我看来,钟晓阳笔下总有一团热气,那种热,只可能属于一个心中依然有信、有望的少女。
是,《停车暂借问》逃不开《红楼梦》的影子,然则赵宁静却不是林黛玉,毋宁更像史湘云。
且看她于春日迟迟中抱一枝梨花愈烧愈近,又或是在冬天,窄窄红靴步雪来,分分钟裹挟那样一种势不可挡的泼辣美。
赵宁静在今天,势必要被贴上个标签叫做“女文青”。
因她读《芙蓉女儿诔》会哭,看《白香词谱》,又自己填些纤秾小词“近来伤心事,催得纤腰细”,端的一副水晶心肝玻璃肚肠。
然而胃口却很好,爱吃,开头没两页便大嚼煎饼果子,吃完还舔手指头,一点也不小清新。继而吃龙须面,要辣,一碗红彤彤才过瘾。还有香瓜、月饼、萝卜,毛豆、凉粉、她一路吃将过来,奇怪却不予人油腻感,只叫读者觉得这姑娘周身元气纵横,是个带劲儿的人。
即便钟晓阳这么刻意要把赵宁静与林黛玉区分开,到底免不了她同样是个痴情司在籍,专攻不可能之恋。
要知道,不可能的爱人是最好的,因为不用跟他们忍受家常日子的消磨。
面对他们就像面对深渊,明明在人间,却不沾烟火气,对于爱情的保鲜赏味,无疑是最理想的模式。
欢爱需及时,花无百日好,之后也许被拆散,也许是错过,总之谁也不必等谁,曾经多么纵情一样要收心,除非死掉,否则还是只能掉转头去,各过各的余生。
然而,这已不是赵宁静的故事了。
2011-10-5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六):另一种战争中的爱情
这本小说看到很多人的推荐买的。
然后读来却觉得有点不伦不类。其中的爱情描述颇似江南婉约女子的风情细腻,而言语作者却力求做到东北的原汁原味。
所谓一种语言养就一种生活态度。可能作者一次的回乡和无数次听到母亲对故乡的怀念让他对东北的方言心生好感,或许也是在找寻方言的过程中看到了活泼的生命力,然而在描述的时候却依然觉得,心情太婉约,语言很粗犷。
有点不适应。
时而还冒出点言情小说的“宠溺”,和琼瑶阿姨的“深深凝视”。让我阅读的心情起伏如六月之天气。
语言实在是太难把握的东西。
其中的爱情从1944年开始,日据时期的东北背景中有着战争的味道,生活中却依然是太平时期的风貌。
富贵人家的小姐,在战争中依旧不必流离,只一次跑空袭,却换来的是一场邂逅。
传奇故事总是有着倾城的人无法理解的因素。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七):相思本是无凭语
赵宁静与千重的相遇,颇似《魂断蓝桥》,都是在防空洞里躲避空袭。不过,只是惊鸿一瞥,便消失于人海,未成想,千重家却与赵家交好。于此,便看出通俗言情小说的格式——戏剧性的爱情。然而甫一相识,便笼罩了一层历史的愁云惨雾:他们相识于抗战时期,而偏偏千重家是日本人。青涩的初恋本是小鹿乱撞的羞涩,是日日墙头的期盼,可是战火里的日子,蒙了家仇国恨,在一起时一味的依偎眷恋,却也彼此都心知肚明,这一场情缘早就有了分离的定数。抗日告捷,青天白日满地红,东洋人退出我万里河山,可从此也就多了一对伯劳分飞燕,山南海北两重天,相逢未有时。
此为小说中第一部,名曰《妾住长城外》,长城化作了十里长亭,唯有折柳送别,隔着厚厚石墙,听君脚步声渐去渐远,独向花笺费泪行。然而,毕竟是少小情窦,年岁尚轻,未入一生的孽海情天,刻骨铭心的故事还在后面数十年,因此上,随着光阴的寸寸滑落,也就扇上烟云终消散。
小说一入第二部,名称《停车暂借问》,与书名同,便知是进了主题。午后的院子风移影动,懒懒散散斜倚着欲睡的宁静,却在这个下午,与那急匆匆闯进院子来的表哥林爽然,系下了解不开的一生情结,后面便是拉拉杂杂无边的故事,好似《红楼》顽石的下凡一遭,好比《半生缘》里恋君十八载。
小说故事发生在东北,故事里的人亦都是爽烈的关外性情,可偏偏就你进我退、一来二去的演绎了一段温柔含蓄、有苦难言的爱情故事。
爽然自幼便订了娃娃亲,如今年岁大好,好比春阳烂漫下的临风玉树,完婚之期指日可待,却偏要半路杀出个赵宁静。可真是她杀出来的?还不是月老这一条红线拴的是彼此的宿命情缘。其实对宁静又如何公平?一个千重,起始便见分离的时日,来了一个爽然,又是使君将有妇,如何做他想。
情比金坚,此处另一番涵义,桃之夭夭,如何挡那灼灼其华,朝夕相处的耳鬓厮磨,那金玉良缘如何比得木石前盟。年岁及长,二人却都是恋爱的新手,一句话,轻了重了便突然恼了,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也是小儿女情态,却还是两相依,唯不把那“爱”字说出口,就这么一步一随、一递一声,好像忘了现世的烦恼,就能走到海角天涯。
天亦有阴有晴,哪能总是风和日丽。宁静的父亲就医时候,这医生熊应生,对宁静也有了一番情意。憨厚笨拙的熊应生,自不像爽然潇洒倜傥,可他日日的相伴,看得出痴心,竟也让宁静心下不安与恻隐起来。因做生意合股的缘故,熊应生的表叔是爽然经营的绸缎铺子的股东,爽然与应生原是相识的,只是始终对熊不屑一顾,甚至霸道的对熊盛气凌人。也是少年心性,合该受挫,不知这世上宵小之辈的蝇营狗苟,结果熊与表兄弟竟一把火烧了绸缎庄,嫁祸爽然,熊家抽股离去,爽然倍受打击,在爱情也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卧病不起。
其实这个纵火的情节,看得出是作者的刻意为之,见得出匠气,然而并不惹人嫌,因它毕竟不是伤筋动骨到让爽然一蹶不振。甚至宁静在得知真相后,仍然还是与熊应生结合了。倒是更反衬着日后爽然的老境潦倒——这次的火灾并非致命的打击可他日后仍是流于平庸。不禁倒真会想,莫非他这一生本该有的巅峰,还真是毁于了这场大火。宁静甚至爽然自己,未必想得到这一层,我们读者却是从头至尾的一路看来,不禁搓手嗟叹,替这对乱世情人叫得一声苦。这可不就是一个注定的“运”字——时乖运蹇,情路多舛。
爽然的婚事是挥之不去的阴霾。此前便因在订婚酒席上失仪,爽然被父亲打个半死,因此悔婚更是无望。宁静索性就答应了熊应生的求婚,求个了断,总好过漫漫长夜无边无望的思念悲戚。奈何造化弄人,无巧无书,爽然大病初愈,置之死地而后生,悟了明白,振奋了精神,登门向宁静求婚,其他的事,顺其自然,自有打算。可是见了面,彼此久日不见,呆立半晌,各有话说,他对她一贯的疼爱,让她先说。宁静咬咬牙关,索性和盘托出,道出了她与熊应生订婚的实情。一霎时五雷轰顶般,天昏地暗,万物失色,爽然僵僵的车转了身,挥挥手,一言不发的跌跌撞撞,逃出赵家院子。宁静望着爽然踉踉跄跄的身影,悲苦难抑,泣不成声。奔走的爽然又何尝不是悲泪长流,心如死灰。
从此一别十五载。
可不又是一个“命”字。
再遇,人生过半,各有坎坷,一切都已换了天地。
她,添了几分岁月的风尘色,然而性格不改;他,却是一腔怨气,窘迫潦倒,再不见往日的长身玉立,昔年的潇洒风流,老态毕现,泯然一众人。为了一张过期的电影票,爽然市井俗妇般的与看门人一通吵,手里的爆米花洒落了一地,宁静心下悲戚,仍是好言安慰。一波刚平,看电影时一言不合,风波再起,宁静起身欲去,爽然忙拉住了宁静手,哑然道:小静……我老了,脾气不好。
宁静泣不成声。读者读至此处,亦是泪满春衫袖。
宁静还是一如既往的雷厉风行,背着爽然与精明市侩早已发迹的熊应生离婚,欲和爽然贫病扶持,共度残生,也是圆了一个残缺不全的梦。可还是差了一步,在他二人一夜夫妻,清了半世情缘后,恰似当年的阴错阳差,爽然不欲拖累宁静,亦不知她离异之心已定,不告而别,只身前往美国,杳杳渺渺,再无音信,却遗枕函泪。
钟晓阳从东北写到了香港,飘飘荡荡跨过了大半个世纪,一个故事讲得言者伤心,听者落泪,也都只是在一个命字,一个运字,惊天动地的变革里的大时代,随风逐浪的两片落羽,于动荡的岁月洪流里身不由己。乱世里的悲欢离合,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留下的只是无边的悲情传说。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八):遗憾二字 大概就是这样写的
一上午翻完,本来只当一本轻松随意的言情小说来看,读完却觉得心里沉沉的。
封面写 赵宁静的传奇,倒也算不上传奇,是人生罢了。很喜欢她果敢决绝的性格,不论十八岁还是四十岁,爱就是爱了,义无反顾,扑火一般不留退路。
第一部浅尝辄止朦胧又倔犟的爱情很动人。爱上了初恋气质的日本少年。“千重”两字,便带着沉静又儒雅的气息奔袭而来,他黑色的眸子里凝着万水千山。宁静在雪地中向他飞奔的样子挥之不去,及地的斗篷鼓起如风帆。
“如果我不恨这个国家,那是因为你。”
林爽然也是敢爱敢恨不顾一切的人,可惜最终现实冲撞他的骄傲,只能选择一走了之再不回头。当初两人同时说出那个我字的午后,稍有差错命运也许就不再相同,可是人生就是无常又残酷。五十岁重新出现的林爽然再也不是那个笑起来牙齿闪光的白衣少年,他成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世俗之人,单薄瘦弱,疾病缠身,光风霁月的气质换上了粗鄙市侩,敏感暴躁。电影院一段读得难过又心酸,可是生活也许就是这样子吧,就是把烂漫少年摧作老朽,没有那么多偶像剧剧情。宁静说,我对你的感情,是自暴自弃的。隐隐可以体会到林爽然的震撼。
“早知相思无凭据,不如嫁与富贵。发断一身人憔悴,不信郎薄幸,犹问君归来。
人间多少闺门闭,门前落花堆砌,隔窗花影空摇曳。近来伤心事,催得纤腰细。”
有些情节稍显突兀,但是文字的渲染力还是很足。三十多年前少女的文笔细腻而不繁复,行云流水,遣词用句很有味道。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九):那一生的爱情:我读《停车暂借问》(转自《烟雨红颜》的评论 by flyinginmysky )
我也是因为这部电影才知道这本书的。
下面的文,是在《烟雨红颜》下看到的一篇评,觉得写得很好,拿过来与大家分享——
其实是读了对电影《烟雨红颜》的评论后才知道有《停车暂借问》这样一本书的。才知道自己是那么孤陋寡闻,竟然不知道钟晓阳这个才女和她这部17岁时出版的影响香港一代年轻人的爱情小说。
小说分作三部:妾住长城外、停车暂借问,却遗枕函泪,从东北写到上海、香港,从四十年代写到六十年代,从主人公宁静的十八岁写到三十几岁,女人一生最美好的年龄就那么在三段情中流逝掉了。
第一部《妾住长城外》徐徐地向读者展开了大富人家千金宁静的初恋故事。那是一段发生在不恰当的时间、不恰当的地点的故事。两位二八少女在街上边吃东西边闲聊同龄人的爱情故事,突遇日军袭击的警报拉响,仓促间逃入防空洞的那一刻被日本男孩千重绊倒,男孩来不及道歉就拉着他们把防空洞跑。冥冥中,这一段爱情故事注定与家仇国恨联系在一起,注定没有结果。而日后在宁静的老家三家子村的与东关军通译管的儿子千重相遇,与千重在田野游玩时,家里的佃农听说千重的身份后的一句“当心才好”,父亲在得知女儿与千重的交往后提醒女儿的话“不要忘记平顶山的浩劫”,更注定了宁静的初恋就是一段没有结果的故事。可不管怎样,犹犹豫豫间,那种感情还是在蔓延。而最后,一国的胜利自然意味着一国的失败,异国爱人的身影最终渐行渐远,消失在夜的尽头。
如果说宁静与千重的没有结果的爱情多少与时世有关的话,那么宁静与爽然的爱情悲剧更多的是与人的性格息息相关的。彼此都是那么深深地期盼着,爱着,却总是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东西的存在,使这段爱情最终无果而终。因为两家的特别的关系,因为爽然的未婚妻陈素云的存在,宁静和爽然之间的感情总是那么的虚无缥缈,那么的不确定。只有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宁静才觉得是深深地爱着的,而在人群中时,却感觉爽然总是好像与自己不相干。任性的宁静离家独住抚顺时,冬夜的抚顺街头,宁静坐在爽然自行车后座上,闻着男孩身上的味道,感觉就像一生一世。可是,该说的话总是没说出来,不该出现的人却注定出现在宁静的生活中。与爽然的故事还没开始多久,宁静回到老家三家子村,偶遇停车问路的青年医生熊应生,这一段“停车暂借问”的插曲就为宁静和爽然的故事结局打下了伏笔。
最终,熊应生与堂弟一把大火烧掉了爽然创业的梦想,也最终烧掉了他的爱情。丝绸店着火后的第二天,失魂落魄的爽然跑道宁静身边,呆呆的,一句话都未说,娇弱的女孩正为熊应生的求婚和是否离开病后的父亲独住抚顺而烦恼,却没有注意到男孩遭受的重创。而陈素云的一席话最终让她决定放弃,因为陈素云说,爽然苦心经营他的事业是为了日后让他的妻子过得舒舒服服,对于陈来说“妻子”的所指是准确的,对宁静而言,所指虽然有些模糊解,但事实是:陈素云最终还是爽然的未婚妻。最终,还是放弃。接受了熊应生的求婚,还是给自己留了退路,先订婚,或许还是心存希望,虽然一切都已成了定局。消失了一段时间的爽然来求婚了,可是已经来不及开口, 也再不用开口。爱,最终没有说出来。一段本来可以促成的姻缘,就这样没了。“每个人都有过快乐的日子,属于他和宁静的,已经完结了。“ 非常冷静的结论,刺痛的,不仅仅是宁静和爽然的心,还有读者的心。等到一切真相大白,斯人已到了地球的另一端,对时局的忧虑还是使宁静选择与熊应生南下上海,与烧掉了她和爽然未来的男人一起生活。很残忍的安排,仅仅是因为她想留着自己的命见爽然。或许,这是没有选择的事。
第三部宁静和爽然的重逢和再次错过,进一步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感。十五年的分离,已经物是人非。虽然这么些年,宁静依然固守着那份爱情,依然希望有一天能面对爽然。真正见面时,真正在一起时,宁静却一直没有提当年的种种,一直没有告诉他自己是爱着他的。。宁静还是宁静,可爽然已经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爽然,谁也不知道他经历了多少生活的磨难。“我老了”。这句话他重复了很多次。在爽然看来,稳定的生活是自己需要的,而宁静的生活,在爽然看来是稳定的。自己已经沉了下去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两个人一起沉。虽然宁静想追随他,但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补偿心理,补偿当初她的嫁予他人。十五年前的错过的东西,竟然还是没有能够回来,十五年前没有开口说出的话,竟然还是说不出来。
爽然最终还是决定离开,临行前的一夜,最终挤到了一张床上,算是做了一夜夫妻。“宁静侧过脸来吻他,吻他的嘴角,吻他的颊,他的额,他的眼角,唇间涩涩咸咸的,是他的泪。“ 爽然去了十五年前去的地球的另一端,向十五年前一样,宁静以为他会回来,最终会相守,孰料一场爱情就这样结束,这一次,是永永远远了。或许十五年前,这一场爱情就已经过去了。
有一种东西叫做命运,等不及人挣扎,它已经安排好了一切。很多年前,熊应生的“停车暂借问”已经注定了宁静与爽然的爱情的结局。人生既然如此,自然不能抱怨,只有静静地等待它过去。正如小说的结尾,爽然走了,宁静痴痴地在他家的阳台上看着外面的风光。一个瘦小老妇伛着身子一件一件地从屋里拿衣服出来晾,风会很快地把衣服晾干,也会很快把泪吹干。一生,也将很快过去。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十):细碎的扑面而来的生活
我越来越陷入到各式各样的琐碎当中不能自拔,我开始热衷看一些没有少有故事情节但描写精致的东西,比如一块红肉如何下锅炖到酥烂,各种瓜果的颜色,各种器物的模样香味色泽,越琐碎越迷人,简直痴迷。
“有道是十冬腊月冻掉下巴,阴历十月天就冷了。年二十三过小年,送灶王爷上天。这天杀猪磨豆腐。大清早把毛驴蒙上眼睛拉磨,佃户阿嫂不时往磨眼里添泡好的黄豆和水,磨下放个桶盛磨好的豆浆,到了下午用大锅熬煮。母亲馋豆皮吃早早就跑去灶边等着,佣人用长竹把豆浆表面新结出来的豆腐皮挑起来放碗中,母亲撒上葱花拌酱吃得好香。这天晚饭一定吃水豆腐,尚未压成方块的不规则豆腐块,用咸菜肉末辣椒酱做调料,几十个人就在佃户家坑上热热乎乎吃个痛快。”
吃完了大家就温酒谈天,打麻将玩纸牌玩升官图,看铜版《红楼梦》。尽是绵长琐碎的日子,一天一天都是一样,总也过不完。
所以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简直是痴迷住了。钟晓阳《停车暂借问》,写于作者相当年轻的年纪,十八岁而已,这故事里赵宁静过的日子显然就是钟晓阳自己的日子,在大户人家里长大,家里头在各处都有房子,夏天的时候去乡下消暑,住怎样的宅子,花园怎么栽种,各种花果什么时候应时而生。房子里的门厅怎样,主卧客厅如何布置,地板下面都铺有暖管,冬天走水取暖。吃什么,过节怎么玩,衣服怎么穿,讲话又怎么来,全不需要查资料熟悉,日日浸润其中的日子,信手拈来皆是文章。
好看死了。
故事倒显得没那么重要了。从刚开始看这故事就知道要说什么,这种调子描写法,注定是要破落的嘛,女主人公最终不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爱恨情仇,总之就是淡淡的最后无可奈何地在了世界的两端,纵然你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个人,也没有什么恨下决心重新开始的勇气,就这么一天一天过下去,幸福的开心的好日子也就慢慢过到了头,外面换了天地,生活由奢入俭,一切繁华都如过眼云烟,最终堕入到琐碎不讲究的平常里去了。故事只是个承载的渠道,
其实这故事,竟然是在特别波澜的背景底下发生的。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侨民满怀憧憬而来,乘浮槎,渡沧海,有组织,有计划,乘风破浪来了一拨又一拨。从1950年起,小规模试探式数百人一组,西渡东海登陆中国,散居于铁路沿线城市,耕作、经商、开厂,未几组织农业移民,进入黑龙江省人烟稀少的地区,占农田,结村落。然而这样的苦大仇深,到了个人这里,不过是男女之爱,人还是一样的人,眼睛一样得亮,一样得砰然心动,分别了一样要流泪难过,只不过有了那么个背景的交代,更衬托出无可奈何之意——一切分别都那么顺理成章,变成了令人蹉跎惋惜的悲剧。到了第二部分《停车暂借问》和第三则《却遗枕函泪》,男主人公变了,那种分别之痛,就有了一点点的牵强,所幸我看时的着眼点仍在那些细碎之物上头,怎么过节怎么吃东西怎么消遣,等到一切破落,大家也就明白毕竟已经是接近尾声的事了。
再来分析一下笔法(好吧,近来读小说就是这么变态)。这三则故事,头一则与后面的两则关联并不大。赵宁静爱着的是两个人,第一则里的是那个日本人,第二则和第三则都讲了一个故事。第三则倒像是硬要给第二则来一个交代,估计是大家看了第二则之后都有些惋惜,故强烈要求再添一个续集。在后面的后记里面,作者果然交代了这些故事的原委,第三则是在出版社的强烈要求下添的,2万字,一口气写了四天完成。
这三则故事,我相信钟晓阳最有冲动写的是第一则,整个故事的脉络非常清楚,单线推进,也并没有多少冲突,所谓的起承转合根本不需要设置,赵宁静在一次空袭的时候于日本青年千重一见钟情,之后两人又在家族聚会中认识,开始恋爱。后日军战败,千重不得不离开,这段感情无疾而终。这显然不是一则注重叙述故事的小说,要传达的是情愫,少女怀春的那种朦胧,纯爱之恋。之所以好看,是因为细节充沛,这细节无关情感,是生活中种种细碎的描述,民国时候的风月生活,衣服怎么穿,大户人家怎么吃饭,集市怎么赶,佣人跟主人怎么相处。一切大的深厚的背景全部全朦胧在这些细节之后,你看到的是栩栩如生的一天天的日子,全都站立活泛了,从纸上跳脱到眼前,徐徐展开。中国的好小说,都是这样的风格,你看《红楼梦》、《金瓶梅》,还有一些明清时候的故事,哪一则不是描述生活呢。也怪了,那时候的日子怎么就这么丰腴,各种讲究,顺应时节更替,全是天地之间的事情。到了我们现代人这里,日子过成了一种最简化模式,怎么看都乏味得很。
到了第二则最主体也最长的那一则,就有点为写而写的意思了。人物复杂了,牵扯进的家庭多了,还有了冲突(比如说烧掉绸缎铺的事儿),这一则很像我从前喜欢过的张爱玲的《十八春》,不过这一则更温婉,也没有那么残酷,从这点上讲,钟晓阳毕竟没有张爱玲这么刻薄,这故事也就有了些温婉的底色,虽然也是难过的,但终究没有那么令人怅然了。
第三则,我倒很觉得有点画蛇添足。若干年后,赵宁静又与林爽然遇到,这种相遇就显得有点刻意了(想想看嘛,生活里哪有那么多令人唏嘘的偶遇啊),而且林爽然还单身一人,却最后留下一封信去了美国。我知道钟晓阳在写时一定早就下了结论,两人不能在一起,既然不能在一起,就只能留下一封信远渡重洋了。(这故事有点太刻意了,没意思)。不能在一起是一定的,换谁写都不会在一起了,但其实第二则就已经断然不能在一起了,那么第三则里面的新意和意义在哪儿呢?而且,这一则故事不那么好看的关键是,生活便简单了。赵宁静已经失去了往昔那种复杂的日子,在香港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没有那么多的细节,果然就不那么好看了。
所以我很好奇,这位天才作家钟晓阳后来又写出了怎样的小说。从简历上看,她后来去了美国,应该又是另外的经历了。但美国人的日子大概已经是西式的简化的那种流程,本身的张力减少了,这对于作者的虚构能力和想象力就是一种挑战。跳脱出自己的熟悉的生活,是每个成熟的小说家必须越过的一道槛,有些人一辈子都越不过去,迈过去的就是大突破。
这已经是相当挑剔的眼光了。从各种层面上说,这都是近日来读到的相当精致相当好看的小说。不用改就是一出好戏,描写太好了,处处皆画面啊!
看书的封三讲,这故事曾经被拍成过一个叫做《烟雨红颜》的电影,由张信哲和周迅来演。啧啧,怎么说呢,这两个人的形象和小说中的样子好像有点对不起来呢!找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