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费城风云》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0 11:13: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费城风云》读后感10篇

  《费城风云》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04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0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费城风云》读后感(一):超乎预料

  两三星期,在地铁上或者床头,津津有味的读完了这本书.七八十人开两三个月的会,听起来就有点乏味.但是,好在有这本书.语言干练,条理清晰,与会者的背景和利害关系都做了简明扼要的分析.整个会议各方的辩论脉络也剖析的十分清楚.之前对美国政体的了解属于星星点点,管中窥豹.这书正好给了个整体的认识.

  美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左右靠两大洋,周围没有强敌环伺.当时的13个州互相之间没有高下之分,又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和立场,各方也都能挺直腰杆说话而无需考虑什么历史包袱.这也是制宪会议唇枪舌剑,难以达成一致的原因.

  刚开始读就有种惊诧:两百年前的美国人就对政府的运作能有如此之高的认识.看到最后的不尽感叹,这些人真是绅士,再怎么吵也都是有理有据而非耍赖.

  《费城风云》读后感(二):政治家,而非政客

  以前以为自由和民权只是书上和电视上喊出的空洞口号,读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才明白自由平等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以前以为法治国家只能是虚构和不切实际,读任东来《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让我知道了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

  而读完易中天先生的《费城风云》,则彻底改变了我对“政治家”的看法。

  以前觉得政治家都是那些玩弄权术 欺骗民众 伺机谋取一己私利的人,用易先生的话说,那些人只能叫做“政客”。

  是的,只有真正有着政治理想而非迷恋权力的人才能称为”政治家“。恰好,这本书为我们诠释了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各自的政治理想激辩了三四个月,做出了伟大的妥协,最终缔造了这个或许你不喜欢但是却没办法忽视的美利坚合众国。

  他们不是国父,他们只是《联邦宪法》的缔造者,但这部伟大的宪法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可,这样的伟大故事却是难以复制的,除了需要那么一批具有智慧的政治家,还需要那么多巧合的妥协。

  也许,真的是上帝保佑美国吧。

  《费城风云》读后感(三):身背30年房贷,你没资格谈民主

  用一本书事无巨细地详解美国开国元老们4个月的嘴仗,如果从中读不出作者对美国民主制度、及制宪谈判所体现的“政治妥协”艺术的推崇,那是说假话。本书的副题——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反映了作者的态度,反思什么?当然首先是制度。这本无可厚非,撇开本书,论及当今国内社会的任何热点,无论是医保体系改革、二元税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军事指挥体系改革等等……“制度改革”都是逃脱不了的热门词汇,我们有什么制度是完美到足以令我们自豪的?或许你还真答不上来。

  然而如果我们窥斑见豹,制度真的就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根本吗?

  回头看看本书所讲到的制宪之前的美国史片段,当年搭乘五月花号抵达马萨诸塞的第一批102名英国移民,一个冬天之后只剩下50人,几乎每天都有人在饥饿、寒冷、疾病中死去。然而当第二年英国商船再次抵达马萨诸塞沿岸时,没有一个仍生存着的人选择回去。因此虽然弗吉尼亚是英国在美国建立起的第一个殖民地,但是登陆马萨诸塞的五月花号才是美国人自由主义精神的最核心代表。这种“不自由,毋宁死”的自由主义是浸淫“君权、父权、夫权至上”观念超过2000年的我们所无法从根本上真正理解的。

  所以说,没有对自由的超然渴望,没有对自由的舍生取义,没有捍卫自由的坚定理想,必没有制度的根本改变。然而当我们这代人的理想不断统一成存钱买房,买房养房;当占有房产的多少成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说什么**制度的根本变革,都只是打嘴炮而已,敲完键盘回头看看30年的房贷,你这一生就唯有老老实实乖乖地赚钱养房,追求自由的热忱敌不过每个月冰冷的账单,这就是现实,比任何崇高的理想都更值得你为之努力。

  如同我们无法真正理解美国人对自由的终极追求,美国人也无法理解我们对集体主义的顽强坚持,制度决定国运,而国民的价值取向则决定制度本身。自由民主只是一个永远“政治正确”的理想词汇,你没有搭乘五月花号的勇气和可能,也就不会有属于你的费城风云。

  《费城风云》读后感(四):何止于事

  易中天先生是广为人知的“学术超男”,他的大火是在《百家讲坛》讲解《品三国》之后,一时间毁誉者众。断断续续阅读过易先生的一些书,包括《品三国》、《汉初风云人物》、《读城记》等,现在手里的是《易中天文集》第九卷,即《费城风云》,之前的名字是《艰难的一跃》(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5月版)。

  美国制宪会议,最早了解是林达的《如彗星划过夜空》,也了解到尹宣先生翻译了一本麦迪逊的《辩论》,可以说之前对这段历史有过了解,如此再来阅读易先生的《费城风云》,首先是要感谢易先生重现把这段历史完整清晰且条理分明的讲述了一遍,趁此机会又把这段往事重新复习了一遍。

  易先生的这本书,是用更加口语化、国内读者更容易接受的话语方式来讲述故事,相信对于学术超男来说,把故事讲的生动活泼、跌宕起伏是极易为之事。

  但整体感觉,还是有些遗憾,因为这本书仅止于事:

  1、 易先生将自己定位为讲故事的人,而故事的脚本是麦迪逊著、尹宣翻译的《辩论》,因为后者较为学术,非专业的普罗大众阅读起来还是颇有难度的,相当于易先生自己看完之后再复述一遍,但我感觉林达对历史的描述更细腻,尤其是在一些细节的描述上,林达的感觉应该更现场。所以,易先生名气如此之高,仅仅是讲故事,颇有些文不对名。

  2、 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易先生也有一些地名及人名的错误,个别环节阅读起来比较难于理解,比如:P30页提到乔治.梅森(宾夕法尼亚),但实际这位梅森是弗吉尼亚的制宪代表;另外,P39页提到马萨诸塞的代表艾尔斯沃斯.格里,但实际这位老兄的名字是艾尔布里奇.格里。这些错误是不应该出现的;至于在描述上上的混乱,比如P44页提到特拉华代表刚宁.贝德福德拍案而起,愤而抗言,指名道姓痛斥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兴妖作怪……对此,南卡罗来纳的查尔斯.平克尼、弗吉尼亚的麦迪逊和宾夕法尼亚的威尔逊表示赞成,北卡罗来纳的威廉森、马萨诸塞的格里和特拉华的迪金森反对。迪金森发言以后,贝德福德发难了;这一段看起来颇为费劲,对此,是对此项决议,还是对贝德福德的痛斥,因为麦迪逊等人与贝德福德是针锋相对的。另外便是在一些时间的描述上也存在易为混淆的描述。

  3、 易先生在这本书中只是在讲一段历史,但是在其中看不到易先生自己的观点和感悟,阅读完之后只是能让人了解这段历史,但是背后的因素,比如美国的制宪先贤会如此行为的原因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具备这些特质,使的艰难一跃成为现实的因素是什么,对国内的政治有什么可资借鉴的。这些内容都没有,仅仅从复述故事上看不到易先生的功力所在。

  4、 对一些细节的描述不够,比如这次会议本身的规则如何,这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而林达的书中则比较详细的描述了这一些。

  所以对这本书的感觉是,何止于事,相期于理;文不对名,不见功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因为人员众多、有到场有离场、每个邦的意见复杂多变、每个人的观点也是动态变化,要想清晰理清楚这艰难的一跃是有哪些议题构成的、每个议题又是如何一步步由对立到妥协一致的,最好是阅读时做个简单的笔记,把人名、议题大体整理一下,这样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每个邦、每个人在同一个议题上的变化、在不同议题上的意见,这样才能使得波澜壮阔的场景更清楚。

  《费城风云》读后感(五):权力天生是需要被制约的

  如果您还在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之间徘徊,那么我推荐您读一下这本书。

  全书并不高深,一个个历史人物依次登场,虽然大多数人的姓名有些难记,但并不影响我们的思考。(减一星是因为主要内容不够突出)

  看完此书,在赞叹美国立法先驱们的先见之明外,我对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又作了一次反思,性本善与性本恶本无对错,取决于看问题的角度而已。就个人而言,我们似乎应该相信人性本善,但就管理者或规则制定者而言,必须站在人性本恶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特别是在面对权力的时候,权力天生是需要被制约的,这一点我钦佩这群“古人”的远见。

  权力失去约束,再善的人也会变恶。

  而法律,更不该是只能约束好人、对坏人无能为力的。

  制度的制定者,如果不能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下考虑问题,那么制度的漏洞将无可避免。

  先把人性想得坏一些,把篱笆扎得紧一些,才有可能相信人性本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费城风云》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