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模范青年》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模范青年》读后感10篇

  《模范青年》是一本由阿乙著作,海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元,页数:10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模范青年》读后感(一):出走的命运图景

  知道阿乙这个名字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但真正开始读他的文字是从去年的冬天开始。当时读的是他写的非虚构作品《模仿青年》,当时的感觉是陷入一片惊惶,仿佛心里的一根弦被挑动,开始命运的持续共振。

  我的惊惶和共振,就是那个始终没法走出县城的青年的命运,他的挣扎无奈、病痛,都让我无法从容地再看一遍。好几次我都带着庆幸,最终,我走出了乡村,也并没有落入县城窠臼,被日复一日的琐碎掩埋。可是这庆幸又没有持续多久,即使在这个精彩纷呈、变幻万千的城市,这些图景与我又何干?没有人为此给出答案,似乎也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

  阿乙就是用故事去描划出这样的命运图景,然后在一边看着那个缠绕终生的命题:出走?我们能出走到哪里去?是啊,我们能逃脱得了这个周围的一切么?这一切包括:琐碎、无聊孤独、不公、悲哀……一泡尿,就可以将这些东西揉在一起,然后被人命名为:命运。 (小刀周逺)

  《模范青年》读后感(二):走不出去的斯特里克兰德——阿乙《模范青年》读书笔记

  走不出去的斯特里克兰德

  阿乙的《模范青年》,讲他的同学兼曾经的民警同事周琪源的故事。这个故事包括里面的人名、地名都是真实的。在他的随笔集《寡人》中,以《于连》为题写过回忆,可作对照。这是一个与顾长卫电影《立春》里的王彩玲命运相似的悲剧人物。这个三线厂矿人的后代,循规蹈矩志存高远而又显得孤僻落寞,“跟我们管作‘生趣’或者‘男人娱乐’的东西绝缘”,躲在偏远小县城灰暗的机关杂物间里埋头研习英语、论文以及考研材料,“偷偷经营自己”(P23),虽曾发表过几二十篇论文并考上过研究生,却终为俗世和病痛所累,“壮志难酬、黄钟长弃”(P41),终究成不了毛姆小说《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兰德。正是这样令人唏嘘的悲剧性,让阿乙的感叹——“人生寡淡,不过如此”(P26)、“他们认真地活,却是已站到死亡门槛”(P47)、“他做这一切,只为着出走”(P106)——有了振聋发聩的力道。(我通过知网查询,还能看到周琪源发表在吉林、福建、云南等地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上的论文)

  相比之下,一直计划着从没有一滴柏油的洪一乡出发,去镇、去县、去市、去省城、去沿海、去直辖市、去首都、去纽约的阿乙,倒真凭着他辞掉公职的决绝勇气与四处打拼的毅力,一步步地走出了那个封闭的县城。

  《模范青年》,阿乙著,海豚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15.80元。推荐指数:★★★★。图片来源:豆瓣。

  《模范青年》读后感(三):心向远方

  阿乙的作品《模范青年》一本107页的薄薄的小说,花了2个小时左右时间看完。故事架构非常简单,讲述时下很多人讨论的关于逃离的故事,读完却沉思良久。同样生活在小县城的我,是否也想选择逃离呢?

  答案必须是肯定的。时下真的很奇怪,生活在乡村的人渴望大城市的繁华,丰富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而大城市的人们,说自己喜欢乡村的宁静,平淡的生活,清新的空气。但是其实从内心来讲,如果让城市人天天生活在乡村,这生活肯定是他们无法忍受的。乡村的青年一个个接踵而去,到梦想中的大城市,留下来的人慢慢的野心被困死在乡村,认命的过完一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艾国柱最后对周琪源的父亲说:“他做这一切,只为着出走。”周琪源与艾国柱是一对“隐形”的好友,表面上不动声色,其实二人皆明白对方所想。艾国柱是实践者,因着一句“你过来,马上上班。”便放下公安局稳定的工作远赴郑州,开始去往大城市的奋斗史。周琪源也是实践者,只是他一直固守家庭来践行。他撰写论文,自考拿到南昌大学法律本科文聘,考中过研究生,最终在家庭与出走之间,他选择了家庭。

  我一直觉得,这样的两种选择没有对与错,也没有那种更好之分。只是大多数留下的人们不免心生羡慕,总在自己心中无限遐想出走后的人生。其实很多人都说,事在人为,有想法的人不如去做。但是, 人内心的惰性甚是可怕,仿佛一个巨大的黑色漩涡,将人的精力尽数吸走,只留下呆呆面对电视的一句躯壳。

  每个大学刚毕业,被父母夺命追踪电话催着回答家的人,都雄心壮志信心满满。想着暂时深居家中,先做着父母安排的职业,心中想着考研,想着有一日找到更好的工作,想着攒点钱去大城市闯荡。可是,安逸的生活慢慢的磨去了所有人的这些想法。我的一个远房表妹,曾在要去偏远乡镇做特岗教师的时候到我家来聊天,她豪言壮语的表示,想考研,要考公务员,想出去发展。我默默听着,不时鼓励几句。一年以后,再也不见她提及此事,只怕此豪言如棒球一般,被现实击飞,现实拿到本垒打。

  其实生活在小县城也好,生活在大城市也好。物质与精神层次的差别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只是小县城的问题不在于落后,而在于小而封闭。一个人生活范围太小,眼界过于狭窄,生活波澜不惊,很容易对细枝末节斤斤计较,开始在无聊的攀比中寻找安慰,人心也慢慢的变得浮躁而狭隘了。这可能是这里生活的最大的问题,人们热衷于追寻虚无的成就感,讨论他人的生活,炫耀自己的生活。其实,冷暖自知,他人过的如何也许只有自己知道。不需要过多的羡慕,要去闯世界就去,喜欢安逸就留下,只是不要停止心灵的摸索。

  生活在小县城其实并不是失败的代表,不必那样极端。现代信息网络发达,生活在小地方,不要将自己的心也禁锢于此便好。

  《模范青年》读后感(四):范本生活

  2012年,海豚出版社陆续出了一些当代知名作家写的不太知名的中短篇集,其中就有阿乙的自传体小说《模范青年》。

  两个青年,艾国柱与周琪源,不变的主题,理想与现实,融合进这本薄薄的小说里。或许因为有过相同的挣扎,读来共鸣深刻。

  阿乙说,父亲的形象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既残暴又仁慈,总是为他们安排好一切。对于被父亲共同安排了命运的两个人,周和艾的起点是相同的,终点截然不同。的确有一群像周的年轻人,不可能完全做到反抗父辈的旨意,只会闷不吭声地逆来顺受,在疲惫不堪的生活里度过有限的生命,直到被仅有的一棵飘忽不定的叫“理想”的稻草压垮。

  周临终前说:“我做的这一切,只为着出走。”

  作为另一个“模范青年”的样本艾国柱,离开小城,几经辗转,终成作家。这其中才华与机遇不可单独而论。记得与周围人交流阿乙和他的文字有一个共同的体会:用力过猛。这种感觉很像一个被长期剥夺自由的人突然得知自己还有拥有自由的机会,于是不分昼夜地努力,以期弥补以前的损失。然而过去的已然过去,过分强调和在意都将加倍痛苦和加重局限性,于是,在这个层面上,阿乙或是书里的艾国柱又与周琪源殊途同归

  上周四晚上参加了一场聚会,从60后到90后,从开始的八个人增加到后来的十几个人。提供场地的是一位原创音乐人,平时教小孩音乐。借着酒意,他坦言一直以来都不太会讲话,但那晚他讲了许多。讲他自己的理想与现实,讲他从同学聚会上得知他们不幸的遭遇,说不下去就用唱歌代替。擦过一把鼻涕与泪,他说“五年做不成的事,那就用十年、二十年,我就是龟兔赛跑里的那只蜗牛。”众人停顿了两秒,同样借着酒意,笑得前仰后合。

  生活是时时刻刻幸与不幸的交织演绎。

  生活总是缄默不语。

  =================================================================

  写于2015.12.5

  《模范青年》读后感(五):失败人生

  第一次写书评。我喜欢很阿乙,我几乎看过他所有已出版的作品。我也从小县城里出来,经过了在城市里短暂的适应后,我几乎是跟时常联系的每一个人都讲了,也许只有落叶归根那一天才会回去。

  在阿乙最新的书《模范青年》里描述了两个以不同方式试图努力离开那个逼仄压抑的地方——小乡镇。一个成功了,一个差不多也成功了。这书的前半部分几乎是阿乙的自传。离开瑞昌到南昌,上警校会瑞昌下乡镇但警察会市里辞职去郑州去广州去北京写小说——书里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他在写他自己。但似乎不够,于是他写了令他印象深刻的周琪源,这确有其人其事,你百度,你仍可搜索他的发表的文章散落在网海,这些文章毫无意义,写的毫无意义,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是这样的。但对于周琪源来说,他意义重大,他需要这个来证明自己,他需要这个来维持总结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他需要这些豆腐块来叠加使自己有朝一日能离开瑞昌市公安局政治部。他写了近一千篇已发表的文章,但幸运之神在死神光临之后才姗姗来迟。他一辈子都离开那个瑞昌市公安局。那个有着几平米的办公间。他在那里写字看书吃饭思考擦那弄死他的鼻子。

  你会觉得很悲哀,为周琪源悲哀。但他很勇敢,他对世俗反抗了许久,终于在结婚上妥协了。最后,他其实可以离开那里的,但迫于各种世俗的压力,他还是没有走。于是等着被死神终结。

  书里的另一个主角——作者自己。无疑,作者相当的幸运,各种乱七八糟的神都垂青于他。我不知道作者认为谁是模范青年,但在我心里作者和周琪源都是模范青年,他们走的都是少有人走的路。但周琪源失败了。电影《天堂电影院》里老放映视对多多说离开这里,到外面去看看,不然你会以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

  :文中很多地方我都如此熟悉:肿瘤医院,北京东路,学院路,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青云谱,桃胡小学, 八一大桥。周水生买的房子应该是在北京东路二建公司这个小区里。那个福建千里香混沌店不知道还在不在,改天去看看。

  贴诗一首:

  深黄的林子里有两条岔开的路,

  很遗憾,我,一个过路人,

  没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

  伫立好久,我向一条路远远望去,

  直到它打弯,视线被灌木丛挡住。

  于是我选了另一条,不比那条差,

  也许我还能说出更好的理由,

  因为它绿草茸茸,等待人去践踏——

  其实讲到留下了来往的足迹,

  两条路,说不上差别有多大。

  那天早晨,有两条路,相差无几

  都埋在还没被踩过的落叶底下。

  啊,我把那第一条路留给另一天!

  可我知道,一条路又接上另一条,

  将来能否重回旧地,这就难言。

  隔了多少岁月,流逝了多少时光

  我将叹一口气,提起当年的旧事:

  林子里有两条路,朝着两个方向,

  而我——我走上一条更少人迹的路,

  于是带来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

  《模范青年》读后感(六):你渴望成为哪一种《模范青年》?

  我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等待随便哪种未来。——安德烈·纪德

  01

  除夕那晚,伴随着春晚和哗啦哗啦的麻将声,看完了一本小书,阿乙的《模范青年》,原本只是用来做拒绝打麻将的挡箭牌,但出乎意料的竟甚是喜欢,看完一遍还意犹未尽

  在豆瓣里认识了几个散书、卖书的人,经常去他们主页溜达,有顺眼的书如果没被别人抢先就留个言,人家就帮我留着了,攒到一定数量,有时发个快递给我寄过来,也有时我刚好路过那个城市就自己去拿了。

  喜欢收别人的旧书,一是便宜,二是我神经质的觉得,被别人翻阅过的旧书比新书要有灵气,还有一个原因是,自认为书品不高,未读过的书何其多,若让我自己去挑选,可能阅读面就窄了,收别人的旧书也算一种随缘,赶上什么类型就看什么类型,遇上哪本就读哪本,当然了,这卖书的人书品都是没的说的。

  这本《模范青年》就是这样偶然得之,年前从深圳回家路过北京,联系卖书的人,去他公司楼下取的。那天风特别大,我在楼下冻得瑟瑟发抖,原本计划好,想请他吃个饭,或者找个地方畅谈一番,毕竟也是在网上神交已久了,然而现实却是,他把书给我拎下来,我接过书,一句废话没多说,挥了挥手,“那我走啦,再见”,想想也是遗憾,下次再有机会,无论如何也不能这么丢脸了。

  02

  《模范青年》是阿乙的自传小说,书中有两个主角,一个是故事的讲述者“我”,艾国柱,自由放荡,随波逐流,“无君无父”,在学校里,“我”逃课、打游戏、作弊、成绩平平,肆无忌惮的利用警察制服带来的特权“胡作非为”。另一个主角周淇源则仪容整齐、勤奋克己、卧薪尝胆与人为善,在学校讲普通话,不抽烟、不喝酒,认真努力、独来独往

  毕业后,“我”去了洪一派出所当民警,那里的山外还是山,洼地里生长着一个模子的房子,去同一个餐馆,吃同样的饭,没日没夜的喝酒,但是想到“就要和温柔的姑娘在这里生儿育女,生活一辈子,我忍不住泪流满面”。于是,“我赌气式地发誓,现在就出发,去镇,去县。仿佛不过瘾,还要去市,去省城,去沿海,去直辖市,去首都,去纽约。”

  在父亲和奶奶的阻拦下,“我”还是义无返顾的走出了瑞昌,辞掉了警察的工作,游历了郑州、上海、广州、北京,进报社、杂志社开始真正地文字生活……有人说“我”有勇气,有人说“我”傻,“我”见过的世面越来越大,人生越来越开阔,但在自己心里“我再也感受不到内心的那种力了。”

  若干个城市

  若干家单位

  若干间租住房

  若干任女朋友

  始终保持在一万元左右的存款

  毫无意义的累加

  生之疲乏

  周淇源则与“我”走的是几乎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同样被分配回瑞昌,但他依然读书、学英语、写论文,“他躲在灰暗的杂物房偷偷经营自己,就像是要发明飞机大炮,或者在那里修一条通往智慧之巅的隧道。”他是“我们”当中的一个罕见的人物。

  英语考过六级、自考拿到本科文凭、考中研究生,发表了超过一千篇文章,然而在现实中,他开始慢慢融入小县城的生活,娶妻生子,过上最平庸、普通的日子,终其一生,他都没有走出去。

  “我可以为诱惑粉身碎骨,抛家弃业。诱惑能击败我的责任,使我的父亲成为纸老虎。而一切细小的责任与命令都能管理住他宏大的理想。”

  03

  这两个人,一个放浪形骸,只凭着内心的一股躁动随心所欲的过自己的人生,虽没有确定的人生目标,却也并不肯委屈自己,想出走就出走,想辞职就辞职,在迷茫与寻找中,渐渐看清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虽虚度许多光阴却也受尽老天宠爱。

  “因为偶然的旨意,我既可能成为生意人、赌棍、清贫的笔杆子、自杀者、车祸受害人,也可能去当温柔的爸爸或遥远地方的一个上门女婿。现在的我不过是所有的我之一。”

  “我”的人生是开放的,有无限可能,被一个偶然又一个偶然推着往前走,无数条道路最终择其一行之。

  而周淇源,有明确的目标、宏大的理想,对读书学习有无限热情,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责任死死的束缚着他。

  他是思想上的巨人,虽不遗余力的为自己的宏大理想奋斗着,可每当与理想只剩一步之遥时,便因为家人的一句阻拦或者自己内心对责任的不安而放弃,最后只落得胸藏血泪十斗,遗憾而终。

  他的人生是封闭的,不管如何与命运搏斗,摆在他面前的都似乎只有一条非走不可的路,他走不出去的不是那个小地方,而是自己内心的牢笼。

  04

  曾见识过多少“大城市”与“小城镇”之争,有人推崇大城市的开阔,有人喜欢小城镇的安逸,但最后决定输赢的不是大城市或小城镇本身的好坏,而是自己的内心,是否得偿所愿。

  喜欢书中引用的契诃夫话剧《三姊妹》中的那句话:在这个城里学会三种语言是一种不必要的奢侈。甚至还不能算是奢侈,而是一种不必要的累赘,好比第六个手指头一样。

  这也是我选择大城市的理由,在城镇,那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每一天岁月都是对自我的扼杀,你的梦想、追求,你对于自己人生的奋斗,似乎都是一种多余的累赘,不仅不会得来尊敬,反而会被人嘲弄“总有一些怪人”。那里能接受的,只有祖祖辈辈那种前赴后继,最最平常的生活。就像书中写的“我们三代人,就像排着队去死亡”。

  我始终相信,人必先自爱而后人爱之,这个“自爱”包括对自我的保护,对理想的坚持,即便在上帝夺走大部分希望的情况下,依然依靠极小的条件最大程度的活下去,若你不放弃,从前所遭遇的种种最后都会成为通往成功的垫脚石,但若你自己放弃了,就连上帝给予的机会,最后都会成为一场悲剧中最沉重的一笔。

  “占多数的走上幸福美满的道路,少数则成为鳏夫或怪人”。

  幸福美满也好,鳏夫或怪人也罢,这都是别人的无意义审判,并非自己活着的意义。只希望你活得强悍一点,保住自己的性情,不活任何人期望的人生,只活你自己。

  《模范青年》读后感(七):父辈发起的战争

  曾经在其他的地方看过阿乙的短篇,因觉得与阿乙有奇异的共鸣,故特意记下了名字以便日后找个机会阅读他的作品。

  这是我读阿乙的第一本书。整部书的故事分为两个部分,即我的出逃,与周琪源的等待。估计读者很早就看出来,整个故事几乎没什么人物,他们大致能粗略地分成三类——我、上层者、同辈或无关者。“我”是主人公与周琪源,他们是同一命运体的两面;而上层者则包括长辈、上司与世俗制度;同辈或无关者指的则是其他人物。

  阿乙在书中不只一次暗示自己与周琪源的关系其实是硬币的两面,甚至在一些地方直接借主人公之口说了出来。两个怀抱出逃欲念的人,想要逃出烦琐无聊的小镇,奔向更辽阔的自由;这不仅仅是梦想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的故事。而是更深沉的,一个关于欲念的问题。出逃的欲念是先于理想的,他们知道他们要离开这里,而出逃方式其实只是一个后续动作。

  这个方式不约而同地都是写作,这当然有作者的原因,没有比一个写作人更适合去写写作人的了。而他们出逃的障碍无疑就是上层者。来自上层者的压力促使他们无法成就自身的理想,它们是世俗观念与制度的化身,他们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即使时代已经不一样了。几乎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都将面临这样的问题——该将父亲置于怎样的位置(下文我都将上层者称为父亲),他对自己又有多少的控制权力。

  不放弃些什么就无法得到,这是等价交换的原理。故事中的我勇于去冲破父权,追寻自由。尽管在前面我们能看到,他和周琪源有一样的苦恼,一样的痛苦,而且他的突破也并非是全然的勇敢,而是一种“别管那么多干了再说”的情绪。当两个人都被父权压得无法透气的时候,一个选择抛下一切直至没有退路,一个选择等待时机。

  两种价值观:当我们面对内心的欲念时,该是从规则开始玩起,还是破釜沉舟呢?这个世界正因为通行的不是等价交换原理,故正如文中提到,有些人是失败的,即使他们试图抛下一切去突破小镇的囚禁。无力感都是有来源的,我们并不总是鼓励主人公的做法,即使我们表面上是赞同的——终有一天你也会这样对待你的儿子,而你的儿子也会这样对待你的孙子——因为这就是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的本质在于父亲与我是处于两个时代,两种地位的差异;这种本质就在于父亲浪费了时间,而我没有。父亲用一生去验证的人生真理,如果在下一代里被验证是荒谬地、无聊地、腐朽地,那父亲的人生还有什么价值呢?即使有,那也是要减半的。

  基本上,父亲(上层者)会以世俗观念、规章制度、爱的名义去教授你生存之道。然而人是要进步的,如果我们相信历史是进步的,那人的观念则必须是进步的。进步意味着舍弃,舍弃一些人,告诉他们世界已经远离他们了,不受他们掌控了,而是留给下一辈人去开发创造。这就是时代残酷的地方。

  回到文中,上一辈人的价值观是安全的价值观,他们追求稳定,追求完满的家庭与不出风头;而这一辈人当中,有一部人是不甘于平庸的,他们追求的是自由,是自我诉求与自我实现。他们需要一个自己的世界,而父亲需要的却是一个大家的世界。

  阿乙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不能说我知道,但我能说一些看法。他或许想告诉我们,事实在于你不做就什么都得不到,而你做了也可能什么得不到。事实在于这完全是一个概率问题,而不是一个有得有失的问题。阿乙或许想表达的只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态度,即斗争是持续的,硬币的两面都是要受苦的,问题是你的选择是什么。这没有什么答案。就像最后父亲知道周琪源的真心之后哭泣,也并非是周琪源的本意。周琪源从来都不需要谁向他惭悔,正因为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即跟着规则走总有出头天,即等待的等待,他认为这一切值得才去做。我想他没有在恨任何人,他只是有点遗憾,或许他能做点别的,做点不像周琪源会做的事,但谁知道呢?没有人能活第二遍。

  评分时我一直在懊恼,是三星还是四星。因为这本书里的我,其实有一半与现实中的我重叠了。但后来我还是打了三星。我觉得阿乙能写得更好,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后半段,但我觉得他不应该给读者如此之多的提示,也不该把前面写得如此苍白。我觉得他能写得更好,如果是阿乙的话,一定还能把故事写得更好。

  《模范青年》读后感(八):未读先评

  所有毕业后的青年都在经历挣扎,创还是窝?这是个大大的问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本书,如《北京青年》一样,为我们做出了选择。

  有时候,舍弃也是获得重生的机会。

  第一次在豆瓣上写书评^_^,貌似写得有点傻···

  《模范青年》读后感(九):阿乙的比喻(一)

  看到阿乙的文字,总是特别沉静地去开始进入他的世界或是我的世界。

  看到阿乙的比喻,总是觉得修饰地太精湛了,精湛的再无法比喻。

  周琪源就像雾中的影子,或者一个刚结束的梦,存在过,却想不起来。很多孤独、喜欢自我消化的人都这样。他们是写作者的难题。

  他像修士低着头,提着开水瓶,以一种急促的节奏走过去。他的表情像石尖一样坚硬,脑子沉浸进一种思考。

  其中一次爱上的只是一件来自北京的风衣,她不穿它,她便不再神圣。

  然后他从一卷卫生纸扯下一段,擦拭鼻孔,就像擦拭一件金贵的机器零件。~~~后天每天我都会在纸篓看见一堆像花骨朵的纸团。

  我是真喜欢她,甚至是恶狠狠地喜欢,就像喜欢是一种寄托。没完没了地喜欢一个人就像没完没了地喝酒。

  我只为跟你说最后一句,以后就是你找我,我也不要你了。

  来往走过的人有时光凭脚步声就知道是谁。都认识--没一个不认识--没有概率--也没有奇迹--死气沉沉。我慢慢出点眼泪。不一会,湖面起波,整个地皮像被什么耕了起来,隆隆作响。一列火车声势浩大地开过对岸,通红的车窗倒映在水中时,辉煌得像只巨大的红泥鳅。

  他躲在灰暗的杂物房偷偷经营自己,就像是要发明飞机大炮,或者在那里修一条通往智慧之巅的隧道。

  有时能写十几页,看得出来那样写时,他就像冲浪选手在轻盈的浪潮间跳跃,或者像纵火犯,就是将自己烧进去也在所不惜。

  它装着茶色玻璃,有二十层高,像冷漠的雕像或上帝,审判着下边渺小的我。

  就像有什么东西掉下深渊。一个地方永远回不去了。我失魂落魄。

  外边很黑,他应该像鬼魂一样融了进去。

  我陷入在爱情的神圣里,以为她的挣扎只是处女的不安。直到她侧过头,鼻子清晰地嗅了一下,我才悲凉起来。

  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爱情恐怖主义。

  许巍的故乡。

  对故乡而言,我已经野了,或者说忘本了。但我仍旧是周琪源的隐秘朋友。我们属于霄汉,懂得穿州过府对人生的意义。

  然后像历史上的任何时刻一样,我们无话可说。

  她仍在用当年的茶缸喝茶,喝一口,光线就暗了。她像时光之水里的桩子,周琪源也是。

  暂时总结到这里。模范青年其实是个中篇,我曾经看过一半,却放下了,平铺直叙地语言总让我坐立不安,是太欣喜。所以后半部分还是一口气读完,再做集锦。

  总结这些比喻也是为了模仿,把一些表情,人物,东西,表现为另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喻物,像修士,雕像,红泥鳅,鬼魂。

  另外阿乙也提到了我喜欢的作家和那首歌。

  还有不可知的各种可能性的人生。

  《模范青年》读后感(十):阿乙的比喻(二)

  后半部分重点是周琪源和他的父亲母亲。

  他像一条豺(chai)狗,毫无尊严、寡廉鲜耻,始终、默然地跟在人后头,等待你犯错,只要你出现哪怕一点衰竭,他便凑近慢条斯理地舔你还活着的尸身。

  以前就不怎么热闹,如今更寂寥,就像空掉的糖果盒放在橱柜上头,蒙了灰尘。

  我继续行走在北京的路上,越来越觉得世界光明,就像原有的光明还不够,往光明里又过滤出一层光明----美女胸部和腰部露出的皮肤、汽车漆过的车身、大楼的墙体甚至植物的叶面,都像冬阳照耀的白雪,放射出失真的光。

  我意识到有人正永远地行走在漆黑的下水道,黑得不能再黑。

  我再也感受不到内心的那种力了。我那蠢蠢欲动的柴油机早就锈迹斑斑、不堪运转。

  他们认真地活,却是已站到死亡门槛。

  不久会轮到我。

  我们三代就像排着队去死亡。

  棕黄的枪套像巨肾挂在腰外。

  不过每当有触目惊心的细节冒出来,他们便像无声的抽水机,悲不自胜。

  眼神直勾勾,脸就像火山到临前的地表,因为压抑不住愤怒而颤栗。

  他像呆鹅走回去,跟儿子说,事情不大。

  他们一时觉得世上欢乐都不像现在这么多。就像站在苦难尽头,看见无边无际的冰川被太阳照射,已经消融、远去。就像天上在下密密麻麻的光明的雨。

  我们是游得最快的精子,莫名其妙做了多年警察。

  随后车辆沿省道狂奔,在经过无数竹林、油菜花地和刷白漆的树木后,它像摩托艇,劈波斩浪,扎入海洋一样宽广的武汉。在那里,房子无限繁殖,没有边界,街道连着街道,公交车像蛆虫在巨大胎腹里蠕动。

  像虫子一样缓慢而坚决地啃书本,脸色越来越苍白。

  我曾在此挣扎五年,每见火车穿城便心如刀绞,而周琪源一直在等待。

  后来我想,周琪源其实有不少机会出离县城,但最终总是受困于亲情。当他顺利成为必须对上下辈负责的中年人,留给出走的其实只有一条路,便是来自上级的指令性调动----这意味着一荣俱荣,不像别的道路会带去牺牲和抛弃。

  他们都是伟大的演员。

  都在心如刀割地向对方提供假象。

  他被放疗和化疗弄得不成样子。只有眼神,时常充盈着对人们的仰视与渴望,那就像是一双悲伤的羊的眼睛,或者一双悲伤的被隔离者的眼睛,我没有资格和你们待在一起,我感到羞耻,而窗外鲜花开放如此之盛,孩童的笑声像银铃一样串来串去。

  楼下的声音像是从溶洞深处发出,在封闭型的建筑物内游来游去,偶尔有清晰的滴滴声从院外传来,到处是圣洁又可怖的气味。

  在中国,(强悍)这种品质和荷尔蒙无关,它仅只关系到活着。他们最终在上帝剥夺走大部分希望的情况下,依靠极小的条件最大程度地活着。

  最终我看完了周琪源和阿乙的一部分人生故事。唏嘘不已。模范青年,他俩都做到了,只是轨迹不一样。我总是想,一个人自己的命运自己一直都是看不清的,只有到最后再回顾的时候,才可能知道,哪里是曲折,哪里是幸福。当时发生的事,自我的鉴定总是容易被亲人、朋友及周围的人所影响,又怎么能认为是好是坏呢。最终还是阿乙对周琪源父亲周水生说的那句话:

  “他做这一切,只为着出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模范青年》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