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手术刀》是一本由王立铭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帝的手术刀》读后感(一):非常非常值得推荐的好书
很久没看到这么精彩的科普作品。满满的都是干货,对基因相关的知识点讲得深入浅出,行文也非常流畅。配图生动有趣,有些地方也会加入活泼的文字,但绝不媚俗,不强行植入笑点,有一种很内敛的幽默感。
书中主要讨论了这些问题:
1) 人类怎么发现DNA才是遗传物质?而不是更为普遍的蛋白质? 2) 基因疗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借助病毒插入基因片断到底是怎么做的? 3) 基因编程又是怎么一回事?怎样找到需要编程的地方?怎样切断基因?怎样组合新的基因?
以及我还没看完,后面大概还会谈到新的问题。总之这是一本非常非常值得推荐的好书。
哦还有一条: 4) 目前的基因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作为2016年完稿的书,真是把当今最前沿的技术都写进来了。看完这书也就理解为什么韩春雨的NgAgo技术能引发那么高的关注(不论真假)。
《上帝的手术刀》读后感(二):变强壮、变漂亮、变聪明,是福音还是诅咒?
有些东西是大多数人趋之若鹜的,譬如健康的身体、美丽的容颜、聪慧的头脑。倘若有技术能快速变得更强壮、更漂亮、更聪明,你会去尝试吗?既不用担心没有毅力坚持,也不会造成太大创伤,甚至还能将这些美好的特质遗传给子子孙孙,真是奇妙得令人难以置信!
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把这种工具喻为“上帝的手术刀”。既然是基因决定了我们的表征,直接对它动刀无异于从源头解决了问题,前景可观。在《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一书中,王立铭将基因编辑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条理清晰、语言生动。他着眼于普通读者关注的问题:如改善容貌、延长寿命、治疗疑难疾病、生育健康孩子。因此,无论是耳熟能详的达尔文进化论、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还是听起来高大上的锌指蛋白、CRISPR/cas9技术,都毫不枯燥,它们是带我们理解基因编辑原理、迎来我们期望目标的必经。
简而言之,“上帝的手术刀”即使用特殊工具在我们体内动手术。这些工具包括定位需编辑基因组的“GPS”、充当“剪刀”的蛋白模块、以及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内置“针线”——DNA断点修复机制。科学家一方面在寻找更高效、更安全、容错率更低的“GPS”和“剪刀”,另一方面也在探索与各种表征、各种疾病相关联的目标基因序列,期望有朝一日,这把潜力无穷的“手术刀”能助我们实现对身体的所有幻想,无病无痛地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不过,纵使人类的智慧能攻克技术难题,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称基因编辑为“上帝的手术刀”,不仅因它在造人之初就藏在我们的血脉中,因之鬼斧神工、形同再造,更因它毁誉参半——撇开商业价值驱使下人为的技术壁垒不谈,基因编辑的过程往往不可逆,应用的范围也牵涉伦理问题——轻率启用这把“手术刀”,譬犹打开潘多拉魔盒,是喜是忧,殊难预料。
20世纪90年代,几例成功的手术看似让基因编辑获得了突破性进展,随之而来的却是巨大的泡沫。实验室里的孤立结果和人体的复杂环境不可同日而语,仅是开展临床试验就饱受争议。治愈绝症,结果殒命于作为“手术工具”的病毒的免疫反应,人们心惊胆战地称之为“诅咒”。好在科学家也因此变得更谨慎,理性看待这把锋芒太厉的“手术刀”。褪下过度神化的光环,基因编辑依旧未来可期:从体外处理细胞DNA到直接在体内编辑,创伤会更小;从度身定制“手术刀”到“去个体化”的量产,成本会更低。今日尖端的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绝非不可能。
在“未来的未来”一节中,王立铭未雨绸缪:“基因编辑未来推演的尽头,是直接对人类生殖细胞进行编辑”,在何种程度上接受它,决定了全人类的命运——这是否会成为人类“自我异化和自我毁灭的开始”?当所有“好”的特质都唾手可及,失去多样性的人类又将何去何从?诚然,技术本身不应成为人类决策的替罪羊。美国历史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尝言:“在过去,文明既是诅咒又是福音。至于将来怎样,则取决于人类是将过去文明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用于破坏还是用于建设。”仅就医学言,王立铭认为其底线是“不伤害其他人类个体”。或许我们能够做到,希望我们能够做到。
——丁酉年读王立铭《上帝的手术刀》
《上帝的手术刀》读后感(三):这个推荐得非常好
这个推荐得非常好。买对了。写得很好,就像国外那种思路步步引导你去疑惑并思考实验得到答案的感觉。我非常惊叹地进入认识这个世界。我也认为是非常震撼鼓舞人心的基因科学历史。《上帝的手术刀》读后感(四):5星|人类编辑自身基因的技术与商业过程。
全书讲人类认识DNA、编辑DNA的过程,有技术和商业两条线,两条线都非常精彩,都有多次的惊天逆转。《上帝的手术刀》读后感(五):很好的文章
看一下作者简介 · · · · · ·《上帝的手术刀》读后感(六):人类可以定制吗
从基因的发现到解密到临床试验到各种基因编辑方式的研究,这世上的聪明人前赴后继的推动着基因工程的飞速发展。可以想见不远的将来基因编辑会像互联网一样成为现实,为人类所用,只不过它需摆脱伦理道德的桎梏,就像我们可以有克隆羊,但克隆人是大逆不道的。
看到基因编辑可以从受精卵甚至精子卵子阶段就优化人类的相貌,身高,也许还有智商情商,这是多么诱人的技术,人类是不是可以定制了,优秀的家族,承担得起定制的家庭,后代越来越优秀,基因越来越完美,天哪,想想那是怎样的社会,满大街都是高智商高情商的俊男美女,不满意的地方还可以随时再修改下基因,不断进化,只要有钱,就能重生,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回过头想想,大家都一样的社会,那不就是机器人社会吗?我又想到了#西部世界#
《上帝的手术刀》读后感(七):破解基因编辑秘密,一切皆有可能
文/初晓
去年看《第四次工业革命》,偶然看到“定制人类”一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它是这样的:从人类开始进行基因测序开始,“人类基因组计划”花费27亿美元完成了第一次全基因组测序,而随着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由父母定制后代即将成为现实。这也就意味着它能够修正那些可怕的、威胁生命的基因缺陷。虽然这一预想在伦理上不被大多数人接受,但它还是从侧面反映了基因编辑的巨大力量。
如今看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所著《上帝的手术刀》,第一次全面的了解了基因编辑的历史。在此书中,王立铭教授从从孟德尔神父的“豌豆试验”入手,用通俗易懂、跌宕起伏的语言讲述了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基因编辑的历史以及现代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而用站在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立场上展望未来。
关于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在高中大学的生物学及遗传学课本上都学过,著名的孟德尔“豌豆试验”发现了遗传规律,沃森和克里克设想的DNA双螺旋结构打开了人类研究生物遗传的一扇大门。DNA的复制过程遵循中心法则,无疑是给科学家们带来了无尽探索的可能性。
于是,聪明的科学家们就开始考虑给基因“动手术”。那从哪里开始动手术?我们都知道生物的基因决定其形状,若是基因发生问题,形状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如果能让出问题的基因恢复到“正常”状态,所谓基因引起的疾病是不是就可以康复?一切研究是从“单基因”疾病开始研究的,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是第20位的碱基发生了变化,从A变成了T,从而使得氨基酸发生改变,导致蛋白质的表达出现变异。白化病因编码络氨酸酶的即引发生改变,人类皮肤及毛发失去合成黑色素的能力。甚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艾滋病也与基因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那么,基因编辑技术究竟能不能治愈这些疾病?答案是可能的,至少在2006年德国病人蒂莫西·雷·布朗在患有艾滋病与白血病后,被他的主治医生格罗·修特彻底治愈,虽然这是唯一一次的成功案例,却大大鼓舞人心。但是基因治疗疾病这条道路还是异常艰辛,对于更加复杂的遗传疾病,用基因治疗存在难度。“在整个10年里开展的全部超过500个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全部以失败告终,没有一项顺利推进到大规模临床应用阶段。”王立铭在《上帝的手术刀》中这样说。
基因治疗看似是“缺啥补啥”,可如何将基因引入体内却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项研究上,病毒是最好的基因治疗的“搬运工”,可以将特定的DNA序列引入人体细胞中,但是病毒的引入带来的其他结果却是不可想象的。为此,作为试验者的基辛格不幸丧失性命。而“缺啥补啥”遇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精确定位基因组,由此,锌手指的发现为这一可能性提供了精确的途径。这在理论上很可能,但问题又来了,即便有足够多的锌手指,也不可以随心所欲的进行组合,科学家发现上千个转录因子蛋白,他们当中有许多也和TFIIIA一样带有锌手指。随后,神话”蛋白的出现,开启了基因编辑的时代,但它也有自己的隐忧。
直到2013年,人工设计的CRISPR序列与cas9蛋白结合,确实可以高效编辑人类基因组,从而新一代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正式走入现实。在过去的几年中,整个科学界的确见证了许多不可能的实现,基因编辑技术发挥了巨大的力量。在未来,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定制人类”也并非不可能实现,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永远都是超前于伦理的发展,这是人类需要面临的现状。
《上帝的手术刀》一书作为一部科普著作,将基因编辑史从头至尾娓娓道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基因编辑前沿的科学知识。本书内容极其丰富,讲述手法也让人觉得十分有趣,故事性与科普性共存,让人读之,便不忍放下。关于这类书籍,湛庐文化的《上帝的手术刀》适合更多人阅读,生物学领域的人读之轻松,就算是刚学过高中生物的人也能轻松驾驭。
《上帝的手术刀》读后感(八):基因编辑,改写人类的未来
上帝造人只是神话。但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假如基因编辑赋予了神话成为现实的可能,未来将会怎样?
想想看,如果用基因手术改造人体细胞,可以阻断病毒进入人体后的异化,还可以控制人体内部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这样一来,比如白血病、HIV、白化病、亨廷顿舞蹈症、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等一系列难以攻克的先天、后天疾病,都可以得到治愈的机会。事实上,基因手术已经取得了以上疾病的小范围临床成功。
推而广之,既然它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健康的身体,那么,我想变得更漂亮呢?双眼皮、高鼻梁,甚至把黑发变成金发。或者,我想延缓衰老,永葆青春。我还想要聪明一点,智商、语言能力、分析能力,气质等都要有大幅的提升。哦,还有我的孩子。能不能通过基因筛选,在先天上保证他们的优秀?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是个钢琴家,所以先天设计时他的手指一定要足够长,还有他的听力敏感度也要上调。
但是,规划设计好的新生儿,他们拥有独立的生命和人格吗?或许,他们只是满足家庭期待和社会需求的工具?千篇一律的所谓“优秀”个体,他们真的能承担社会进化的职责吗?如果有钱有权的家庭可以利用基因技术占据更多的竞争优势,那么,这将意味着人类社会的不公平进一步固化。须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普遍的法则。
浙江大学教授、“文津图书奖”获得者王立铭,把基因编辑比喻成《上帝的手术刀》。王立铭很会讲故事,擅长打比方。他还能以剥洋葱的方式,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逻辑清楚地推进发展的脉络。乱花渐欲迷人眼,正在幽微无绪之时,突然间峰回路转,天地开阔,我们体验到了科学家们经历过的那些困惑、激动、惊讶和狂喜。
由“达尔文的麻烦”开始,然后是孟德尔那几颗不起眼的黄豆,曲径通幽,殊途归一,现代遗传学揭开了序幕。懵懂混沌的原初研究时代,科学家首先想搞懂“什么是遗传物质”,20世纪中期,随着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有关双螺旋的发现大致完成。在那之后,科学家们主要解决“怎样做”,如何让基因研究为人类所用?这是科学史上激动人心的篇章。这不仅是人类战胜疾病的过程,也是商业资本的追逐,以及人性的较量的过程。
在与病毒感染的斗争中,人类无疑处于战略劣势地位。我们的基因组很庞大,任何一个基因发生复制错误,都会使人类生命受到威胁。科学家的设想:寻找到DNA长链上需要编辑的位置,拿一把剪刀剪两个断口,把错误的DNA片段拿出来,换上正确的序列,再用针线缝补好就行了。具体的实施过程,显然不可能简简单单完成。
想象一下王立铭描绘的场景。我们的人体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经过数十万亿次的细胞分裂,受精卵细胞中的DNA分子经历数十万次的半保留复制,才造就了你我今天的模样。在这个过程中,人体内的DNA分子总长度已经扩展到了上千亿千米。每一点细微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大错。比如,18岁男孩杰西·基辛格的死亡,不该发生的悲剧引发公众的质疑,无辜的生命付出了代价,科研本身亦一度停滞。
锌手指蛋白组合何以成为基因组GPS?转录因子为何具有准确识别和结合特定DNA序列的能力?科学家怎么想出利用病毒把特定基因运到指定位置?如何克服病毒进入人体后的副作用?哪些是合适的天然剪刀、机器手和针线?怎样确保修补的精确性,不会出现丢失或者增加?每一个细节的完成,每一个步骤的推进,就像一场场殚精竭虑、耗尽心血的战役。
回望过去的百余年,尤其是最近的20年,从1996年克隆羊“多利”的诞生,直到2015年中国中山大学的黄军所进行的人体胚胎实验,伦理语境下的批评和争议一直伴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双刃剑的效应让人们忧心忡忡。对于基因编辑这种技术手段的推进,王立铭说,“最终一定会从科学走向伦理学,触及人的定义、人类个体的独立性等终极问题”。通过本书,他清楚地揭示,科学的脚步不能停止,在两难的境地中不断摸索、尽力平衡。无论如何,这注定是一次奇妙的旅程。
《上帝的手术刀》读后感(九):上帝借了把手术刀
任何时候,接近知识源头的信息都是最宝贵的。—郝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