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妇人》是一本由露易莎·梅·奥尔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45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妇人》读后感(一):《小妇人》读后感
这本书真是太棒了,读后使人
内心平静、安详、
幸福。
故事写得很俏皮、
幽默,四
姐妹性情是如此不同,可是她们对
美好事物的
追求,又是如此相同,她们也有
女孩家的种种小缺点,但是她们在一个个的克服。她们
贫穷却对
生活充满了
激情,一家人
快乐与幸福着。书中有句话说得非常好,一本好书使我们不是对书中的人物行为感兴趣,而是对书中人物的
思想感兴趣,这本书虽然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但是,里面美好的
家庭观念,伦理道德,
善良人性深深吸引着我们大家。个人评分5分。
另外,我随便看了几个版本的同名电影,要么画面太糟糕,要么没有小说细腻,希望大家还是
阅读原著吧!那才是真正的乐趣。此书非常适合
女性朋友们阅读,尤其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少女,它能解决少女们经常遇到的思想和
情感上的问题。
这本书也有一些缺点,乔拒绝劳里的
爱情,乔后来接受教授的爱情,我认为写的不是太好。前面
那段爱情只能说明乔还没长大,完全不
懂爱情。后面那段爱情,我认为乔还是不懂爱情,她只是感到
孤独,周围所有的人都成双结
对了,只留下她一人
形单影只,所以接受了教授的爱情。再者,
男女之间很难严格分清爱情和
友谊,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界限。乔真能分清吗?这可能与作者一辈子没结过婚有关,作者不太懂得什么是爱情。
《小妇人》读后感(二):可爱的《小妇人》
这本书出版于1868年的美国,也就相当于
中国的清朝同治时期。作者是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女性作家,书中主角乔,是以她
自己为蓝本,所以是一部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小说。
作为青少年读物是相当不错的,所以也就权当为
女儿先阅,将来可以
推荐给她。因为书中传递的都是非常正能量的思想:仁爱、关怀、
奋斗、
不卑不亢、
互帮互助等等。所以一开始阅读不免
鸡皮疙瘩掉了一地,因为觉得有些
幼稚,例如会时不时出现这样的词句:“因此她们都同意不再
怨天尤人,而是要
享受她们已
拥有的幸福,要让自己配享受这些幸福,否则这些幸福只会全部消失而不会增加。”“要有一定
时间的工作和游戏,使每一天过得既
有意义又
愉快,以善于利用时间来证明你们懂得时间的
价值。这样,你们
年轻时就会快活,年老时也不致有
什么遗憾,生活即使贫穷,
人生也将是一个巨大的
成功。”不过对于青少年来说,接触这么正面的思想还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书中的情节平实易懂,又不失好玩和风趣,作为
世界名著的阅读入门是相当不错的。
书中围绕一个贫穷的小家庭的四姐妹的
成长故事展开。
父亲常年随军在外,
母亲是家庭支柱。四姐妹
性格各异,相伴成长。大姐梅格有着大姐的风范,帮忙母亲照顾家庭,
成熟而贤惠。二姐乔独立
自尊,开朗
豁达,也承担着照顾
妹妹和分担母亲负担的
责任。三妹贝思
温柔文静,甜美可人,可惜少年体弱。小妹妹艾米乖巧可爱,喜好艺术,保持着小淑女的风范。邻居劳伦斯家的祖孙二人也是书中主角,是互帮互助的好邻居,小劳伦斯和四姐妹
青梅竹马,一起成长。家境贫穷,但母亲慈爱
坚强,所以四姐妹从小也是孝顺听话,不过成长过程中总是不免叛逆,
虚荣,妒忌和
懒惰,好在这些最后她们都克服了,成长为幸福的小妇人、好
妻子。书中前半部分是
童年趣事,各种可爱的
小故事会让你
忍俊不禁。后半部分是
青春爱情故事,她们的爱情
经历让你或喜或忧,特别是乔和劳伦斯这对合拍的
知己最后没有选择走在一起,不免让人
遗憾。
通过这本书也深深
感觉到,19世纪的美国,
小孩子的生活有各种户外活动,各种有趣的聚会,接触到音乐、绘画等艺术也不难,条件稍微好点的家庭假期里会安排出国旅行,总体觉得他们小
孩子的生活
丰富多彩的多。比起中国的小孩子,在今天的21世纪,大多数都被考试和读来无趣的课本
压抑着,生活累太多了。
《小妇人》读后感(三):这本书是小时候的回忆吧
《小妇人》是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家庭小说,作者是美国的奥尔科特。这本书主要说的是马奇家有四个不同性格的女孩,他们通过
自己的善良和勤劳帮助自己找到了幸福与美满的故事。虽然小说没有跌岩起伏的情节,也没有
引人入胜的悬念,但作者用他
朴实的语言描写了马奇家中的无比强大的爱。这个故事中,四姐妹们的善良,和对爱的
忠诚以及对
亲情的渴望深深地
感动了我。作者只描写了
生活中很平凡的细节,是但却能从处处微小的细节中显露出对爱对美好生活的
憧憬。
马奇家的女孩虽然家里贫穷,但她们却对任何事都有积极
乐观的
态度。小说强调了她们的个性与
尊严,但有表现出她们的自我表现约束,而独立自强有是这四个女孩的共同特点她们总是在不停的找出自己的缺点并
努力改正。这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
我喜欢梅格,
喜欢她为爱情甘于贫困,不为金钱所
诱惑的性格喜欢她淑女风范。我喜欢乔,喜欢她的
无拘无束,喜欢她为
梦想而努力奋斗的
坚定不移的决心。我喜欢贝思,喜欢她的恬静,做任何事都毫无怨言,喜欢她总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品德。我也喜欢艾米喜欢她的坚强,把扶贫济穷当作己任的
信念。她们的
理想与
命运个不相同,但她们都找到了自己最好的归宿。
在她们看来,家是她们的生长之地,又是神圣的避难场所。们回仔细聆听母亲的教诲,回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聪慧的大脑发明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同时又能美化
心灵的游戏。四姐妹的成长历程仿佛是一首富有趣味的
教育诗。作者用既不华丽也不枯燥的语言想我们展示了人类
伟大的亲情、
友情和爱情。在我看来,似乎在四姐妹的眼里,
永远和她们爱的人和爱她们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事。
从她们身上,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要懂得
知足但不能
满足我学会了要对
未来永远充满希望,并努力追逐梦想的乐观
精神。我同样也学会了要加倍
珍惜所拥有的,不要等死去
失去了才知道它们的
难能可贵。我们应该细心发现每个人的优点而不是带上了有色眼睛只看到别人的缺点。
梅格、乔、贝思、艾米她们四个坚强、乐观的精神将永远贮存在我的心中。我一定会向她们学习,要坚强,要有一颗纯洁的心。
《小妇人》读后感(四):永不分离的四姐妹
作为家中的长女,梅格.马奇不但担任
姐姐、女儿的身份,同时是家里体贴的小保姆。她为赚钱而
放弃了学业,在富人家里做家庭教师。一位像梅格一样
亭亭玉立的少女,不免被用不完的钱与昂贵的裙子、头饰而迷得团团转,在母亲温柔的教导下,对这一切不动
心思。
艾米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最得姐姐的宠爱。她的艺术细胞十分发达,对泥塑、石膏等略感兴趣。而乔,是一个
与众不同的女孩,她对任何女孩渴望拥有的东西都不感兴趣。她热爱文学,在这方面有着进展。最可爱的是贝思,她对钢琴有极大的兴趣。却不愿当音乐家,
离开亲爱的
父母与姐妹们。
她们,紧紧连在一起,心永不分离。
《小妇人》读后感(五):重识《小妇人》——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在作怪
《小妇人》是我接触比较早的一本小说,早在十多年前就读过,只是那时的我还是个懵懂
无知的少年,像“我们中的大多数”一样,对
初恋抱有美好而
不切实际的
幻想,以至于一直以来,我对作者所安排的故事
结局愤愤不平、
耿耿于怀:为什么乔最终没和劳里在一起?为什么劳里为乔付出了那么多,她却
熟视无睹?为什么劳里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放弃了乔,转而爱上
自私而实际的艾米?……这些问题多年来像幽灵一样缠绕着我,令我
百思不得其解。可每当我想再次跳进小说,还原场景,一探究竟时,我又踌躇了。因为每当我拿起书,读到“当他离开她不再回头看时,她知道
男孩子劳里是不会再回来了”,就无力再翻阅下去,于是便迫不及待地合上书。
十年来,这本小说好似一位忠实而友善的
朋友,静静地守在那个铺满灰尘书柜的犄角旮旯里,
等待我这位老朋友的再次到访。而我也曾无数次踱步于书柜前,远远地望着这位久别的老友,
期待在某个时间节点能与之重逢。终于,在某个百
无聊奈的下午,我
鬼使神差般地从书柜里抽出了它,
一气呵成将其读完。许是由于年龄的关系,我不再
执著于内心的幻想,固执地将乔和劳里“凑”在一起;
取而代之的是,我试着反思故事的结局为什么不是它“应该是”的样子?
每人
男人心中住着一位“阿尼玛”,每个
女人心中都住着一位“阿尼姆斯”,这是荣格在分析人类“集体无意识”的论断。“阿尼玛”是男性潜意识理想女性的化身,男人会对心中所具有的阿尼玛的特点感到喜爱。男性心中的阿尼玛多少会带有其母亲的特质。同理,“阿尼姆斯”是女性潜意识中的集体男性的形象,它具备吸引女性的某些特质。女性心中的阿尼玛则带有其父亲的特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将
一见倾心的人喻为“男神”、“女神”,这些“男神”、“女神”的原型便是我们心目中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并不是
一成不变的,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模样会随着人的成熟而慢慢
改变。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男性的“阿尼玛”只有一个,但是她的形象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而女性的“阿尼姆斯”有时可能会同时存在多个。劳里最后为什么没有和乔走到一起?我以为,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在作怪。
最初劳里为什么对乔着迷?
劳里和乔的初次见面是在新年除夕的小舞会上。由于乔的一贯冒失,她不得不穿着被自己不小心弄破的裙子出席舞会,为避免
尴尬她
迫不得已躲到休息室,恰好害羞的劳里也在那儿,二人的
缘分至此开始。乔的
热情与大方深深地打动了腼腆的劳里,话匣子
顺理成章地打开。再到后来乔在雪天去探望感冒的劳里,帮其利索地收拾房间,如此种种都在
男孩劳里心里埋下了爱的种子。乔不是劳里第一个接触的与其年纪相仿的异性,但
无可厚非她是最特别的一个。她大大咧咧、粗手粗脚、
直来直去……如果忽略其外貌特征,她就是个
不折不扣的小子,就像书中所描述的那般:“男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乔,但决不会爱上她” 。因为她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很“爷们”。然而,乔的这种特质却是劳里的“心头宝”,这与劳里心中的“阿尼玛”
不无关系。
男性心目中关于女性的美好形象最初源自自己的母亲。劳里的母亲是一位意大利的音乐家,
多才多艺,在劳里很小的时候她就去世了。尽管书中对劳里母亲的描述
语焉不详,一笔掠过。但是,还是可以从一些
蛛丝马迹中找到劳里母亲的形象。书中几次提到劳里的
爷爷不喜欢他弹钢琴,原因是这会让他想起劳里的母亲。可见,劳里的爷爷并不欣赏自己这位音乐家身份的儿媳,探其缘由无非是阶级差异所造成生活作风的迥异。而当乔问劳里喜欢哪国的生活方式时,劳里毫不犹豫回答道意大利,因为在那里可以无拘无束,按自己的方式行事。由此推断,劳里的母亲是一位在生活上并不拘谨的女子,这一点和乔颇为相似。自打父母去世后,劳里就和外表严肃的爷爷生活在一起,爷爷虽然对劳里关心之至、
事无巨细。但是,爷爷的英国老绅士的做派却并不得劳里倾心,祖孙二人始终保持着
礼貌而
友好的距离。作为劳伦斯家唯一的继承人,劳里是孤独的,他渴望有同龄人能和他交谈和玩耍,于是拥有如火般热情的乔顺理成章地走进了劳里的心里。
无可否认,乔在马奇家的四姐妹中外貌最不出众,行为举止也是与“淑女”二字无缘。
绝大多数时候,她在马奇家扮演着男人的角色。她这种反常表现:豪爽而
不拘小节,冒失而不乏可爱,对看惯了上流
社会“小姐们”惺惺作态的劳里来说,却难能可贵。另外,乔
特立独行、率性而为的个性,又恰巧是这位上流社会贵公子向往但须克制的。因此,对于一个15岁的男孩来说,乔的形象完全符合他此时心中向往“阿尼玛”的形象。我以为,说年少时的劳里被“阿尼玛”附体也是不为过的,他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吸引力,以至于对乔的迷恋陷入无法自拔的状态。
待续未完......
《小妇人》读后感(六):值得我们学习的“小妇人”
毫无疑问,书中最喜欢的是乔,不管是他的性格,还是他独立还是他的志向都是我喜欢的对象!
但是,书中的四个姑娘都有我学习的优点!梅格的温柔贤惠;乔的独立和远大抱负;贝思的勇敢;艾米的敢爱敢恨敢于为梦想打拼!
到最后她们分别都长大成人,成了别人的人妻。
书中把夫妻生活最现实的一部分也表现出来了……还记得梅格成为别人的妻子以后,一直为自己不能独自为丈夫做出一顿饭等等很现实的问题,以及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足以让人烦躁,等等一些类似的场景!
但是总的来说夫妻生活还是比较和谐的!在我映像中最深刻的一点是乔最后没有嫁给劳里,而劳里另娶了她人。
还记得这是在回学校上课的路上看的书,但是我在车上伤心的不能自拔,总是
感觉自己的世界都崩塌了,不敢再看下去,也不想看到他们俩居然成了别人的另一半!
即使再看过这本书以后很久我都觉得,其实乔肯定是喜欢劳里的,而劳里对乔也还有感觉,我甚至都怀疑马奇太太对乔说“你们俩不适合”这句话的目的是偏袒艾米!
我就觉得乔应该鼓起勇气再跟劳里表白或者什么的。
直到很久以后我再鼓起勇气看这本书的结局时,我才发现:其实如果我是乔,我也不会那样做。到后来乔遇到了老师,最后他们在一起也很幸福……我才发现原来两个人的生活其实就是在适合结婚的时候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不管之前出现多好的人,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你抢不来也急不来!
最后没有走到一起也是因为你们俩的福分不到!
四个姑娘的人生也让我明白,其实很多美德,你没有,没有人会责怪你,但是你有,可能你的生活就变得比较光明!道德的束缚还是品行修养的重要支撑部分!
《小妇人》读后感(七):细水漫流的生活中不变的人性温暖
最早想去读这本书的动力是在老友记的剧情里,有一集Rachel和Joy互相交换书籍,彼此去体验男女生之间的阅读差异,当时Joy看完情绪还是蛮激动的,基本客观体现了当时美国人对于这本书的一种态度,我想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法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先说到文笔,风格是非常非常朴实的,它以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四个姐妹之间的生活琐事为蓝本,写的是带有自传色彩的家庭伦理小说,既然是日常生活琐事,那就知道文体近乎日记式,说的不好听基本就是流水账,围绕着四姐妹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从少年写到青年,对发生每一件事的叙事基本就像旁白,没有介入作者的一些观点和评价,纯纯的记录,这点从标题也能看出一二,基本就是剧本的大纲,没有丝毫的修饰和升华,所以一度我会觉得无聊,因为光从标题基本就能看出本章内容,加上作者的文风真的是朴实,没有太多华丽的句子(没有现在所谓的高逼格总结句或抒发情感、批判现实的引句),同时四个姐妹也是非常普通的人,日常中自然也没有任何可值得一说的大事件,看着这四个姐妹,就像看着我们自己的人生,没有跌宕起伏和情节婉转,自然会有点单调的感觉。
再说人物的创造,四姐妹的人物特色还算是比较鲜明的,大姐Maggie性情沉稳是贤妻良母的类型,二姐Joan是直爽的女汉子,有点鲁莽但本质却很爽朗,她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可以看出有些作者的影子,是作者最为倾注心血描写的,三妹Beth性格内向安静,是家庭的乖乖女和调和剂,小妹Amy就像世上所有被宠坏的幼子一般,性格要张扬自私一些。但是作者明显是想把这本书作为一个乐观向上的例子呈献给世人的,着眼的都是人物性格中光辉的一面,即便明知道人物性格上的缺陷,但始终落笔克制,叙述都侧重在四个小女孩如何在日常生活点滴小事中克服自我的缺点并长成一个温柔善良品行良好的小妇人上,全书的基调在于弘扬一种美德,而我们知道,一部有深度的、有现实
意义的书籍必然是需要深挖人性的,从每个个体的特点中看出普遍意义上人性的弱点,同时,对于人身上生而具有的悲剧性因素进行深度发掘,从而衍生到对时事对社会的反思。由此可见,本书的目的不在于此,它虽然有Beth的死亡,但毕竟整体上还是温馨积极的,就连配角都充满了温情,全书并没有任何一个对立面的“坏人”。这点需要联系创作的背景,那时候美国还处在战争之后的愈合期,以及女性解放运动中期,作者是一位女性,受过教育但是限于年代关系也没有真正踏入过社会,是那个年代标志性的女性,也就注定了本书的风格会停留在纪传体虚构小说的层面上,因为作者并没有机会参与什么重要的社会建设,自然不可能发表出有着深刻思想或者想要改变社会这么宏大的课题与思想,她也只能着眼于小人物的生活,在人物身上加入自己贫穷时的一部分经历,同时由于作者本身怀有的一种乐观的精神,自然整体的风格会偏正能量一些。这都是无可厚非的事,不是每个人会要留下惊世骇俗的杰出之作才可以在文学史上留名,各种风格倾向不同,我们在特定的年代也需要一些仅仅书写当时代小生活的作品,这部就算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了,虽然在我心里整体含金量远不如简爱、傲慢与偏见等同样描写小家庭生活的小说,但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经历过很多次战争才独立的国度来说,作者这部小说的问世无疑是温暖人心的,也是当时代小女生的一座灯塔,给她们一种希望,时代慢慢在改变,女性的地位也会稳步提升。因此总体来说,这部作品还是可以的,因为本身包含的信息量并不复杂,也没有太多需要停驻思考的,适合闲暇时快速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