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店街》是一本由[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8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店街》读后感(一):不要轻易让外在事物或人把你在通往内心的路上引诱出去,流浪在路上
读的过程可以不断思考,读过之后又陷入沉思,优秀的作品往往都有这样特点。通过对会回忆部分的描写,不断的思考自己应该做怎样过自己的生活。如果说生命是由记忆,现在和未来构成,那么其实记忆和现在的本质都是当下,因为过往的当下构成了记忆,而对未来的思考使我们明明知道意义不大可是却又永远在做的事情,就想《安娜卡列尼娜》最后列文对宗教的态度,明明他知道祈祷是无用的可是却在自己儿子出生时和面临危险时莫名的祈祷起来,这可能是人类当自己能力无法改变现实时候而自然而然产生的想借助外力行为,而对于未来的思考也可以说是祈祷,应该也是一样。而当下的生活是实实在在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实质—记忆和现在,本书有一段描写深深震撼我心,“古怪的人,所经之处只留下一团迅即消散的水汽。我和于特常常谈起那些丧失了踪迹的人,他们某一天从虚无中突然涌现,闪过几道光后又回到虚无中去。美貌女王、小白脸、花蝴蝶,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即使在生前,也不比永不会凝结的水蒸汽更有质感。于特给我举过一个人的例子,他称此人为海滩人"。什么意思呢?"一生中有四十年在海滩或游泳池边度过,亲切地和避暑者、有钱的闲人聊天。在数千张度假照片的一角或背景中,他身穿游泳衣出现在快活的人群中间,但谁也叫不出他的名字,谁也说不清他为何在那儿。也没有人注意到有一天起他从照片上消失了。我不敢对于特说,但我相信这个海滩人就是我。即使我向他承认这件事,他也不会感到惊奇。于特一再说,其实我们大家都是海滩人。沙子只把我们的脚印保留几秒钟”,我们大部分人医生都会是一个平凡的生命,可是一个平凡的生命要怎样度过我们的无数个当下,被人说烂了的道理是每个当下开心就好,我不反对这样的说法,可是怎么样才是真正的开心呢?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有怎样让自己过的宁静且开心?这些问题在孤独时会不断涌现出来,而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这些。不要轻易让外在事物或人把你在通往内心的路上引诱出去,流浪在路上。找到那个真正的你,用力生活,尽量让回忆精彩。《暗店街》读后感(二):个人评分:70.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和看其他书一样,随时记录一些想法,整理出来后发现,除了第一条还不错,其他的都是槽点。。。。
书评:
书的一开始,多次提及人会被历史遗忘,其实大多数都都会从这个世界消失,如果没有灵魂一说,那么这对个体本身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持续的心态上的愉悦。
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和看其他书一样,随时记录一些想法,整理出来后发现,除了第一条还不错,其他的都是槽点。。。。
叙事手法有点雷同,就是找到一个地方或人,然后获得下一条线索。
事物的描写也很粗,大部分线索都没有画面感。
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刻画。
细节的东西很多,包括人物调查,人物背景之类的信息,记吧,实在太多;不记吧,后面又可能用到。
书的结尾有点莫名,也没说清居伊如何失忆,也没说他到底记没记起来自己的身世。如果说为了找到自己的真实身份,其实在书的中间部分已经说明了。
往深奥里说,所谓的人的渺小,所谓记忆对人的影响,个人感觉是硬加上去的,许多书都能够加上类似的“深奥理念”。
本书结构:
这本书讲了什么:
1于特,居伊出场,介绍背景,法国,居伊十五年前失忆,侦探于特帮他获得了现在的身份。
2保罗,厄尔特尔比场他们俩似乎很早之前就认识居伊,居伊似乎有社交恐惧。
3跟踪斯蒂奥巴。
4斯蒂奥巴表示也不认识他,但提供了一些流亡者的照片,其中就有居伊,照片中他手搭在嘉·奥尔罗夫的肩上,居伊准备去找她。嘉的俄国名字叫玛拉。
5于特来信,不想加入尼斯这个苍老的城市。
6嘉已于十五年前去世。
7居伊找到嘉的前夫,获得了几个人的名字,曾经和嘉有交往,其中奥瓦尔 · 德 · 吕兹这个名字居伊似乎有种特别的印象。
8居伊又到了嘉自杀的地方。居伊和于特用海滩人,从未凝聚成水的比喻形容人被历史遗忘。
9在上流社会的《博坦》里找到一个奥瓦尔 · 德 · 吕兹的联系方式。
10找到克洛德·奥瓦尔,确认有一个弗雷迪·奥瓦尔 · 德 · 吕兹的人与居伊提供的信息一致,同时提供了另一条线索,奥瓦尔家族来自毛里求斯。
11居伊又获得了弗雷迪以前的住址,在那里找到奥瓦尔家族的一个佣人,给了他一个装有弗雷迪遗物的罐子。又获知一个叫彼得罗的南美赛马师认识弗雷迪。
12弗雷迪的遗物又带出了一些线索。
13通过遗物中的电话号码在《博坦》上找到一个地址。
14翻看博坦上的大人物。
15找到了那个电话号码的地址。里面的人认为居伊是彼得罗·麦克沃伊。随即又给了他一些和他有关的东西。
16尝试回忆。
17在一家咖啡馆又获得了一条库德勒斯女儿的线索。
18回忆过去
19一个电话号码和地址
20通过杂志的照片,找到当年的拍摄者,然后又获得新线索。摄影师有点神经质,担心被暗杀。
21再次回忆
22查看摄影师提供的照片。
23亚历山大 · 斯库菲的生平调查。
24回忆斯库菲相关的事。
25尝试回忆曾经的作息。
26以彼得罗的视角想象生活内容。
27于特来信,喜欢上了尼斯。称下一个邮班,会寄来关于奥列格 · 德 · 弗雷戴的信息。
28德尼兹 · 伊韦特 · 库德勒斯的调查报告
29吉米 · 彼得罗 · 斯特恩的调查报告
30彼得罗 · 麦克沃伊的调查报告
31回忆买戒指的前段,但身份不明。
32德尼兹找她的教女。
33在一家熟食店,安德烈 · 维尔德梅尔主动搭讪居伊,他称他们俩同是弗雷迪和嘉的证婚人,多米尼加的外交官鲁维罗萨·波菲里奥是居伊的彼得罗的好朋友,也是证婚人之一。彼得罗和鲁维罗萨关系很好。彼得罗的中学是德 · 卢伊扎中学。维尔德梅尔还提到了两个人,帮彼得罗偷渡的俄国人,滑雪教练博布。
34彼得罗,德尼兹和波菲里奥流浪法国的维希街头。
35居伊到德·卢伊扎中学寻找线索。
36卡媛夫人应于特要求,来信告诉居伊关于奥列格 · 德 · 弗雷戴的情况。
37很具体地描述和德尼兹等人坐火车的经历,似乎是在逃亡,博布被人介绍来收费帮助他们偷渡到瑞士。穿越国境时,彼得罗和德尼兹被要求分开,彼得罗有不好的预感。
38 居伊到麦麦热夫寻找搏布,然而他因为一次滑雪死了。
39 阿尔弗雷迪·让·奥瓦尔·德·吕兹的调查报告。
40 写信告诉于特要到太平洋的一个岛上去找到自己的生平情况。
41 一个电话号码,一个地址
42 到上一章的地址去寻找线索
43 描写一个妇女叫彼得罗的名字。
44 坐船到赤道。
45 到达帕皮提港
46 找到一个在博拉博拉岛居住了三十年的弗里布尔。
47 找到弗雷迪的房间。
读这本书的动机:
诺奖的主的代表作品
作者:
[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通读
对我的影响:
评分:
70
相关书籍:
《暗店街》读后感(三):读书小记
两天时间一口气刷完了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的三本小说:《青春咖啡馆》、《地平线》、《暗店街》,喜好程度是3,2,1。而帕特里克现在最具光环的标签是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风格是统一的,恍惚中,我仿似循着帕特里克描述的法国街头漫步其中,随着主人公一同在一条条街巷间穿梭、一间间咖啡馆、小旅店前徘徊。《暗店街》读后感(四):片段·过去·沙滩人
对于诺贝尔奖,人们最关注的自然是文学方面。每年的诺奖文学奖得主公之于世后,总会引起人们的一阵购书潮,我也成为了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其实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陪跑的村上春树显然比“正主”莫迪亚诺更为人所知。自然,在得知村上再次陪跑后为其惋惜的同时,也更加激发了我对莫迪亚诺的好奇心。《暗店街》读后感(五):穿针引线的社会小说
莫迪亚诺的小说大多以记忆、寻找、调查手法来叙事,《暗店街》写得就是一个患了健忘症的男人寻找“自我身份”的故事。小说看似是侦探小说,但却没有案件,没有破案手法,甚至整部小说就是由一个个破碎的碎片构成的,里边的很多描写你都没有办法确定到底是主人公的记忆还是幻想,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正是《暗店街》最大的亮点;当然我认为读一部小说总不能抛开它的历史背景,莫迪亚诺将此书的历史背景设定在一战至20世纪60年代期间,通过一个忘记自己身份的主人公寻找自我的过程,把读者带回到二战期间法国被德国占领的历史,从而体会那个占领法国的社会动态 思想以及人们的思考和躁动不安,体现了底层人在那个时代的生活样子。
《暗店街》读后感(六):其实我们都是海滩人——一本追寻过去的书
海滩人:一生中有四十年在海滩或游泳池边度过,亲切地和避暑者、有钱的闲人聊天。在数千张度假照片的一角和背景中,他身穿游泳衣出现在快活的人群中间,但谁也叫不出他的名字,谁也说不清他为什么在哪儿,也没有人注意到有一天他从照片上消失了。
于特一再说,其实我们都是海滩人,沙子只是把我们的脚印保留几秒钟。
——《暗店街》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暗店街》出版于1978年,所写的故事发生于1965年。
1965年,二战二十年后的法国。一个失忆的中年男人居依(化名),依靠着微弱的联系,一层一层抽丝剥茧,试图找到自己的身份和记忆。
居依花费很多的力气找到那些可能跟自己有些联系的人,而这些人却由于年迈、意外、自杀等各式各样的原因已经离开了人士的时候,让人忍不住感概生命的短暂和脆弱。例如,一张照片中和居依合照的女人在30岁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不愿意看到自己老去的样子。例如,书中前面提到的一场葬礼,例如,那些可能是自己家族唯一剩下的人。
那些只出现了一两章情节却经历了颠沛流离、起起落落的小人物,不仅还原了二战以后人们的生活,还有那些心里的伤痕。年轻时的钢琴家只能屈身与饭店为别人演奏他们点的歌曲,即将面临失业,年轻的妻子当着他的面在家里和其他男人约会。一直守着主人家房子忠仆在主人们都相继离世和失踪以后,仍守着被政府封房断电的房子,将主人的遗物视为珍宝。
这些平凡的人物让人忍不住意识到,无论你出生在什么年代和国家,你总是要自己去经历成长和老去。这一条路很公平,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容易,只是不容易的点可能不同。
怀着追寻真相的心情,急切地把书看到了最后。居依终于找到一个可能知道他人生全部的故事的好友的下落,而就当居依到达了这个好友的藏身之处时,这个好友又失踪。于是,居依打算去到自己曾经的居住地——罗马暗店街2号。
故事在此落下帷幕,关于居依的身份和过去仍旧只是一些残破的片段。这样的结局可能违背了读者对真相和完满结局的期待,可是细想又觉得真实。也许这就是真实,真相会跟随着你的追寻一点一点地出现,但是你永远无法肯定那是全部的真相。这就是真实,没有人能知道全部的真相。
《暗店街》读后感(七):潦草的笔记
我“念”完了这本书。《暗店街》读后感(八):巡夜人
饭。从壁灯里射出来的光线直照向我,使我眼花,而其他人却都落在阴影里。也许,他们把我置于灯光下,是为了更清楚地辨认我。《暗店街》读后感(九):莫名其妙的结局了。。。
冲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头+似曾相识的书名,在图书馆偶然看见了这本书,然后就借来了。《暗店街》读后感(十):"我什么也不是"
很多事物,注定被遗忘的命运。然而,我们又害怕遗忘。